巧记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合集下载

之的用法 文言文8种

之的用法 文言文8种

之的用法文言文8种
在古代汉语中,"之"是一个十分常见的虚词,常被用于表示许多不同
的意义。

根据语境的不同,它可以表示时间、方向、目的、程度等。

下面是"之"在典籍文献中的八种常见用法。

一、代词:表示代替前面一个名词。

如《论语·述而》:民可夫死,
不可夫必之;上可夫赦,不可夫必之。

二、介词:表示方向、时间、状态、比较等。

如《诗经·国风·唐风》:其子之如笼,言笑晏晏;《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地之平与不平,同其中而已。

三、动词:表示行为。

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百姓司飨,庖人烹鲜,冠者享之,使以告于天。

四、名词:表示一种事物的类别。

如《左传·昭公十二年》:猗豆将
加竹里,桓魋谏曰:“制繇之家,法禁明白,何宥乃免?”
五、形容词:表示性质、程度、状态等。

如《楚辞·招魂》:之子于归,不如其和;《论语·述而》:君子之德,风風而正。

六、副词:表示程度或修饰。

如《庄子·天下篇》:日出而作,日入
而息,闻道而又闻道,之而又之,芥子之子、而人甚焉。

七、连词:表示转折、对比等关系。

如《左传·穆公六年》:周人将来,犹豫不决,乃以其二妃、及以其牛羊之饵;襄子乃受之,而无礼焉,
是为悖也。

八、叹词:表示感叹。

如《左传·僖公十二年》:君子之爱人也,如慈母之爱子,而生其子者愈多,其爱丝分;其所识也,无徇于己者,是自生之爱也。

此之谓入我也,而吾从之者愈众,其为我大矣!。

文言文中之的所有用法

文言文中之的所有用法

文言文中之的所有用法
1. “之”可以作助词用呀!比如说“马之千里者”,这里的“之”就是个助词,没啥具体意思,就是帮助构成句子,你说神奇不神奇!
2. 嘿,“之”还能当“的”来讲呢!像“小大之狱”,就是“大大小小的案件”,这样理解是不是一下子就清楚啦!
3. 哇塞,“之”还能用来表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呢!举个例子,“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里的“之”就起这个作用呢,是不是很有意思呀!
4. “之”有时能作代词用哦!比如“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之”,就是指代那件事,你想想,这多巧妙!
5. 哎呀呀,“之”能指示代词这、那哟!像“均之二策”,就是说“权衡这两种策略”,很形象吧!
6. 嘿,“之”可以表示到、往呀!例如“辍耕之垄上”,就是停止耕地到田垄上去,这用法多生动!
7. 想不到吧,“之”在某些情况下还用来凑足音节呢!像“顷之”,这里的“之”没实际意义,但让句子读起来更顺呢,有意思吧!
8. “之”还能连接定语和中心语呢!例如“蚓无爪牙之利”,“之”就起连接作用啦!
9. 最后告诉你哦,“之”有时候还能表示宾语前置的标志呢!比如“何陋之有”,神奇吧!总之呀,“之”的用法可真是丰富多样,好好记住哦!我的
观点结论就是:文言文中“之”的用法真是又多又有趣,掌握了它,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文言文中之的三种用法

文言文中之的三种用法

文言文中之的三种用法文言文中之的三种用法:“之”的所有用法: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如: 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样”,意为“(他)是我的老师,像这样(我)又怎么(可以)诋毁他呢? ③“请京,使居之.”“之”代指处所,表示“那里”. ④“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之”,此,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2.“之”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这种情况出现得比较多,在课文中屡见不鲜,主要表示“他”、“她”、“它”.如: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之”代指“它”,“默而识之”,意即默默地在心里记住它.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之”指代他(扁鹊),意即“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扁鹊)”. ③“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之”指代它(鬼),“急执之”意即赶忙把它(鬼)捉住.3.“之”字用作动词,意为“往,到……去”.如: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之”意为“到……去”,句子的意思是:“我准备到南海去,怎么样?”②“行不知所之.”“之”意为“到……去”.4.“之”字用作助词,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但笔者以为也最复杂,可以分为下面三种:⑴“之”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如:①“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意即“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 ②“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两个“之”均是“的”的意思,意即“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方正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⑵“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①“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同样,“之”在这里也没有实在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种用法容易和“之”字用作“的”的时候混淆,应注意区分,以免弄错.⑶“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也无实义.如: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之”,很久,“之”,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 ②“填然鼓之.”在这里,“之”也是单纯调节音节,没有实义. 基本上来说,在文言文中“之”的常见的用法就是上面几种,只要掌握其规律,摸准“之”的用法和意义也是不困难的.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可谓灵活,很多学生都难以分析其用法.靠死记一些例子,但过些日子又忘了.如何容易又方便的掌握,笔者结合自己教学作出简要介绍,即运用句子结构分析法.句子结构分析有一口诀:“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谓前是状,谓后补.”由此可知古汉语中的主谓、动宾、偏正等结构.“之”的用法就可根据其在句中的位置来定.且看下面的分析:(1)形如“谓语+之”时,用作代词. 如:①作《师说》以贻之.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③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以上三例中的“之”都是代词用,分别充当谓语动词“贻”“知”“均”的宾语,构成动宾结构.反过来说,虚词“之”紧跟在谓语动词后,这个“之”就作代词用.(2)形如“主语+之+谓语”时,起取消主谓句子独立性. 如: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以上两个例子中“之”前的“孤”“鱼”“师道”在句子中作主语,“之”后的“有”“不传”为动词作谓语.在这种情况下,虚词“之”可以省略不译.即“孤有孔明,犹鱼有水也”;“师道不传也久矣”.(3)形如“名词+之+谓语动词/介词”时,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①宋何罪之有? ②何陋之有? 以上两例中,“之”出现在疑问句中,“之”前面分别是名词“罪”和“陋”,“之”后面是紧跟谓语动词“有”,而且“罪”和“陋”是作为宾语在谓语动词的前面.这种情形下的“之”就作宾语前置的标志.虚词“之”不译,直接把宾语部分还原到谓语动词后面即可.(4)形如“名词+之+形容词”时,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马之千里者.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 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以上三例中,虚词“之”后面的“利”“强”“千里”“铿然有声”“乱耳”“劳形”都是形容词修饰“之”前面的名词“爪牙”“筋骨”“马”“石”“丝竹”“案牍”,翻译时,“之”不用翻译,直接把形容词还原到名词的前面即可.(5)形如“定语+之+名词”时,是作结构助词,译作“的”. 如:①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②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以上两例中,虚词“之”后面是名词“病”“众”,分别由前面的“君”“吴、越”作定语修饰,“之”就译作“的”.(6)形如“之+地点/处所名词”且句中缺少相应的谓语时,就作动词. 如:①子夏之晋.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 ③辍耕之垄上. 以上三例中,“之”的后面分别是“晋(国)”“南海”“垄上”作为地点名词,“之”的前面没有与“晋”“南海”“垄上”相对应的谓语动词.这种情况下,“之”用作动词,翻译为“去、往、到”. (7)形如“形容词/副词+之”时,凑成二字或四字音节,不用译. 如:①顷之,烟炎张天.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③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以上三例中,“之”在“顷”“鼓”“久”的后面,为了凑成二字音节而使用“之”.翻译时没意义.。

巧记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巧记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巧记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初中课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古文中部分虚词的含义及用法,其中“之”字,比较常见,也很重要,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它的意思和用法十分灵活多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现对其中的规律进行总结,以更好的掌握虚词“之”的意义及用法。

一、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1、结构助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例如: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沈复《幼时记趣》)译: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②于厅事之东北角。

(林嗣环《口技》)译:在客厅的东北角。

③水陆草木之花。

(周敦颐《陋室金铭》)——各种草木的花。

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译:(他们)观赏自然景物后的感情⑤忘路之远近。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忘记了路的远近。

⑥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

(魏学伊《核舟记》)译:直径一寸的木头。

⑦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对于菊花的爱好。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

不必译出。

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刘禹锡《爱莲说》)译:我唯独爱莲花的从淤泥中长出而不受到沾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译:这里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侵扰耳鼓。

③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刘禹锡《陋室铭》)译:我认为菊花是花是的隐士。

④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礼记)译:当政治上最高理想实施的时候。

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

不必译出。

例如:①公将鼓之。

(左秋明《曹刿论战》)译:鲁庄公将要击鼓进攻了。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蒲松龄《狼》)译:时间长了,4、宾语前置标志。

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例如:①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②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译:宋国有什么罪呢?动词“有”,宾语“陋”、“何罪”,借“之”帮助,把宾语“陋”“何罪”从动词“有”后面提到动词前面。

之的用法 文言文例句

之的用法 文言文例句

之的用法文言文例句一、之的古代汉语意义和用法在古代汉语中,“之”是一种非常重要且多功能的虚词。

它可以作为形容词、动词、副词以及介词的补充成分,具备多种不同的表达含义。

下面将通过文言文例句,对“之”的用法进行详细讨论。

二、“之”作为形容词的补充成分1. 形容词+之+名词例句:吾好蓝之天。

此句中,“好”为形容词,“吾”为人称代词,“蓝”为形容词,“之”用于连接形容词与名词“天”,表示“蓝色的天”。

2. 动词+之+名词例句:行百里者半九十。

此句中,“行”为动词,表示“走”,“百里者半九十”表示行走过程中所剩余的路程。

“行百里者半九十”,意思是走了100里还有90里。

三、“之”的其它用法除了作为形容词的补充成分外,还有一些特殊用法:1. 作为介词使用例句:孔子王孙 [绰]之器乎哉?此句中,“孔子王孙”为主语,“之器乎哉”为谓语。

“之”在这里是介词,表示“的”。

整个句子的意思是“孔子的后代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呢?”2. 表示顺承关系例句:家如鸟之回飞。

此句中,“如鸟之回飞”表示家像小鸟一样回来,其中,“之”作为介词,连接动词“回飞”的宾语。

3. 强调前面所述事物例句:莫予毒也,予无求之。

此句中,“莫予毒也”表示对方没有伤害我,“予无求之”则表示我并不要求对方做什么。

整个句子突出了“不要伤害我”的意思。

四、总结通过以上文言文例句可以看出,“之”的用法非常丰富多样。

除了作为形容词的补充成分外,还可用作介词和表达顺承关系等多种用法。

在阅读文言文时,理解和掌握“之”的使用方法对于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至关重要。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总结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总结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总结一、文言虚词之的概述在古代汉语中,"的"是一种常见的虚词,具有广泛的用法和意义。

它在文言文中充当助词、连词和代词等多种角色。

本文将对文言虚词"的"的用法进行总结与归纳,并分析其在不同语境下所呈现出的具体涵义。

二、"的"作为名词性助词1. 表示所属关系:如"某人之父"、"天地之间"等。

2. 作为名词修饰成分后缀:如"所欲去者皆此间人也,非其他乡人也。

"3. 被动动作或状态标记:如 "发问则无由答者也"三、“的”作为形容词性助词1. 修饰名词或代替名词:如 "美而富有德行者也肯平庸身分乎?"2. 修饰形容次级表达程度:如“仁可知也”,意思是仁可以被知道。

3. 用于构成假定条件句或从属条件句:如“己不信道而强问于夫子,则亦欲加以思索。

”四、“的”作为介词性助词1. 表示动作的方向:如"朝庭之议"、"入左右幕府"等。

2. 表示时间和地点:如 "辞世于今,可谓人道之曙光也。

"3. 用于构成宾语前置的结构:如“金蝉子者乱杂书也。

”五、“的”作为连词1. 连接并列短句:如“各有无巧同风雅者,固难尔。

”2. 引导名物并列表明范围或状态:如“代之以礼义廉耻,更以理自循居然,故能直、白称表忠心也。

”六、“的”作为副词1. 构成程度副词或放在状语后面表示条件:如“尚早未至小奴家**怿匹夫之士则其甚微矣**。

”2. 修饰形容词或动词的程度:如“亡民畏法则社稷安”,意思是没有人摒弃法令则国家就会安定。

七、总结与反思虽然文言文中常用到的虚词 "的" 具有多种用法和意义,但通过本文对其不同语境下的应用进行了总结与归纳,我们可以逐渐理解和掌握它的用法。

熟练运用虚词 "的",不仅可以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增强写作表达的准确性和质量。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及例句
“之”是文言文中最重要的虚词之一,掌握“之”的意义和用法,首先要掌握它的三种词性:代词、助词、动词。

1. “之”作代词,一般用于动词之后,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例如:《六国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赂秦:送给秦国;力亏:力量亏损;破灭之道:毁灭的道路。

)《邹忌讽齐王纳谏》:“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客之美我者:赞美我的客人;欲有求于我也:想要向我请求什么。

)《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句读之不知:不懂得断句;惑之不解:不理解;或师焉,或不焉:或者向老师请教,或者不向老师请教。


2. “之”作为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狼》:“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以刀劈狼首:用刀砍狼的脑袋;又数刀毙之:又砍了几刀杀死了它。


3. “之”表示第一人称,我。

例如:《归去来兮辞》:“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慌张地想去哪里?)。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和例子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和例子

一、「之」的意思和用法「之」在文言文中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虚词,它有多种意思和用法,下面我们来一一介绍。

1. 代词:表示持有或指代在古代汉语中,「之」可以用作第三人称的代词,表示持有或指代关系。

例如:「吾爱之」,意思是「我爱他/她」。

2. 形容词后缀:表示属于某种关系「之」也能够作为形容词后缀,表示属于某种关系。

例如:「风之子」,意思是「风的子女」,也就是「风的孩子」。

3. 连词:表示连词关系在古代汉语中,「之」还可以用作连词,表示连词关系。

例如:「天之道」,意思是「天的道理」,表示上帝的智慧和规律。

4. 古代助词:用于古文翻译在古代汉语的文言文中,「之」还可以用作助词,用于古文翻译。

例如:「湘山之巅」,意思是「在湘山的山顶」,表示位置关系。

5. 名词后缀:表示名词性质在古代汉语中,「之」还可以用作名词后缀,表示名词性质。

例如:「圣人之道」,意思是「圣人的道德」,表示名词的属性。

二、「之」的例子1. 《论语》:「巧言令色,鲜矣仁。

」2. 《庄子》:「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3. 《孟子》:「恻隐之心,人也;羞恶之心,人也;恭敬之心,人也;是非之心,人也。

」4. 《四书五经》:「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总结通过以上的介绍和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文言文中,「之」有着多种意思和用法,它可以作为代词、形容词后缀、连词、古代助词和名词后缀,而且在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掌握好「之」的意思和用法对于理解和学习文言文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读者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能够加强对「之」的理解和运用,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在古代汉语中,「之」作为一个虚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非常广泛,除了代词、形容词后缀、连词、古代助词和名词后缀之外,在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也是非常丰富的。

下面我们将进一步探讨「之」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例子。

6. 动词后缀:表示动作的发出者在古代汉语中,「之」还可以用作动词后缀,表示动作的发出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记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初中课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古文中部分虚词的含义及用法,其中“之”字,比较常见,也很重要,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它的意思和用法十分灵活多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现对其中的规律进行总结,以更好的掌握虚词“之”的意义及用法。

一、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1、结构助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例如: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沈复《幼时记趣》)译: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②于厅事之东北角。

(林嗣环《口技》)译:在客厅的东北角。

③水陆草木之花。

(周敦颐《陋室金铭》)——各种草木的花。

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译:(他们)观赏自然景物后的感情
⑤忘路之远近。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忘记了路的远近。

⑥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

(魏学伊《核舟记》)译:直径一寸的木头。

⑦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对于菊花的爱好。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

不必译出。

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刘禹锡《爱莲说》)译:我唯独爱莲花的从淤泥中长出而不受到沾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译:这里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侵扰耳鼓。

③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刘禹锡《陋室铭》)译:我认为菊花是花是的隐士。

④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礼记)译:当政治上最高理想实施的时候。

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

不必译出。

例如:
①公将鼓之。

(左秋明《曹刿论战》)译:鲁庄公将要击鼓进攻了。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蒲松龄《狼》)译:时间长了,
4、宾语前置标志。

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例如:①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②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译:宋国有什么罪呢?
动词“有”,宾语“陋”、“何罪”,借“之”帮助,把宾语“陋”“何罪”从动词“有”后面提到动词前面。

这个“之”只是提宾标志,无实在意义。

按现代汉语的说法,“何陋之有?”即为“有何陋?”“宋何罪之有?”即为“宋有何罪?”。

5、定语后置标志。

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例如:
马之千里者。

(韩愈《马说》)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二、作代词用:
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
①具答之。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

之:代指桃花源人。

②亲戚畔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亲戚背叛反对他。

之:代指道的君主。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左秋明《曹刿论战》)译:所以战胜了他们。

之:代指齐国军队。

④又数刀毙之。

(蒲松龄《狼》)译:杀死了狼。

之:代指狼。

⑤箬篷覆之。

(魏学伊《核舟记》)译:用箬篷叶做成的船篷覆盖在上面。

之:代指船舱。

⑥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魏学伊《核舟记》)译:关上窗户。

之:它,代指窗户。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事”、“那”、“那样”等。

例如:
①渔为甚异之。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渔为非常惊异这件事。

之:代指桃花源的情景。

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听说了这件事。

之:代指桃花源事。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列子《愚公移山》)译:还不能挖掉魁父这样的小山。

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
①辍耕之垄上。

(《史记陈涉世家》)译:他停止耕作,到田埂上休息。

②杜少府之任蜀州译:到蜀州上任。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史记陈涉世家》)译:到驻地旁的丛林里的神庙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