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麻醉药

合集下载

全身麻醉药使用规范

全身麻醉药使用规范

全身麻醉药使用规范全身麻醉药使用指南为了加强我院全身麻醉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全身麻醉药物的使用,根据《药品管理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等法律规定,特制定本管理规范。

按照作用范围,麻醉药分为全身麻醉药和局部麻醉药。

通常大型手术都会使用全身麻醉药。

全身麻醉药是指患者机体暂时失去知觉与痛觉的药物。

根据给药方式,全身麻醉药又分为吸入性麻醉药和静脉麻醉药两种类型。

一、吸入性麻醉药吸入性麻醉药多为挥发性液体(如乙醚、氟烷等),少数为气体(如氧化亚氮)。

它们可经呼吸道迅速进入体内而发挥麻醉作用。

麻醉的深度多随脑中麻醉药的分压而变化。

麻醉的诱导和苏醒的速度取决于组织中麻醉药张力的变化速度。

在药物方面,其在血中的溶解度则是影响麻醉作用的主要因素。

因其血/气分配系数影响血中药物的分压,也影响在脑中的分布,终至影响进入麻醉的速度和深度。

七氟烷是一种含氟的吸入麻醉药。

其最小肺泡内浓度(MIC)在氧及氧化亚氮的混合气体中为0.66%,在纯氧中为1.7%。

与恩氟烷者相似,为氟烷者的1/2.其半数致死浓度(LC50MAC比恩氟烷者大。

诱导时间比恩氟烷、氟烷者短,苏醒时间三者无大差异。

麻醉期间的镇痛、肌松效应与恩氟烷和氟烷者相同。

本品的呼吸抑制作用较氟烷者小;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比异氟烷者小;对脑血流量、颅内压的影响与异氟烷者相似。

本品不引起过敏反应,对眼黏膜刺激轻微。

在麻醉诱导时,以50%-70%氧化亚氮与本品2.5%-4%吸人。

使用睡眠量的静脉麻醉时,本品的诱导量通常为0.5%-5%。

麻醉维持时,应以最低有效浓度维持外科麻醉状态,常为4%以下。

本品主要经呼气排泄,停止吸入1小时后约40%以原形经呼气排出。

它在体内可被代谢为无机氟由尿排出,按尿中氟量计,其代谢率为2.89%,比恩氟烷者(0.96%)高,比氟烷者(15.7)低。

综上所述,本文介绍了全身麻醉药的使用指南,特别是吸入性麻醉药中的七氟烷。

对于麻醉药的使用,我们应该遵循规范,按照医生的建议正确使用。

麻醉药说明书

麻醉药说明书

麻醉药说明书麻醉药是一类用于麻醉治疗的药物,广泛应用于手术、疼痛管理和其他相关医疗程序中。

本说明书将详细介绍麻醉药的使用方法、作用机理、注意事项和可能的副作用。

请仔细阅读本说明书并按照医生的指示正确使用麻醉药。

一、麻醉药的类型麻醉药可分为全身麻醉药和局部麻醉药。

1.全身麻醉药:全身麻醉药通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麻醉效果,使患者失去痛觉和意识。

常见的全身麻醉药包括七氟醚、异氟醚和丙泊酚等。

2.局部麻醉药:局部麻醉药作用于局部神经纤维,阻断神经传导,使感觉和运动丧失。

常见的局部麻醉药有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和普鲁卡因等。

二、麻醉药的使用方法麻醉药的使用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和手术类型有所不同,请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

1.全身麻醉药使用方法:(1)给药途径:全身麻醉药一般通过静脉注射或吸入给药。

(2)剂量和速度:药物剂量和给药速度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和手术类型进行调整。

(3)监护:在全身麻醉下,患者的生命体征需要被密切监测,包括心率、血压、呼吸和体温等。

2.局部麻醉药使用方法:(1)给药途径:局部麻醉药一般通过注射或局部涂抹的方式给予。

(2)剂量和时间:注射剂量和涂抹时间应根据疼痛区域的大小和手术类型进行调整。

(3)监护:在局部麻醉下,患者应继续接受监测,以确保麻醉药物的效果稳定。

三、麻醉药的作用机理麻醉药的作用机理主要涉及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1.全身麻醉药作用机理:(1)神经抑制:全身麻醉药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抑制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从而产生麻醉效果。

(2)GABA受体激活:某些全身麻醉药可与神经细胞上的GABA受体结合,增加GABA的神经传递,产生抑制作用。

2.局部麻醉药作用机理:(1)神经阻滞:局部麻醉药通过阻断神经纤维上的钠通道,抑制神经冲动的传导,从而达到局部麻醉的效果。

(2)作用时间:局部麻醉药的作用持续时间与药物的种类和剂量有关,通常为数小时至数天。

四、麻醉药的注意事项1.用药过程中请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使用麻醉药物,不得自行增减剂量或改变给药途径。

麻醉药物的分类及特点分析

麻醉药物的分类及特点分析

麻醉药物的分类及特点分析麻醉药物是指用于产生麻醉效果的药物,它们能够抑制疼痛感知、产生无痛、无意识及肌肉松弛等效果,为手术过程提供舒适和安全保障。

麻醉药物是医疗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其作用机制和药理特点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全身麻醉药物全身麻醉药物是指通过给予患者麻醉药物,使其进入无痛和无意识状态的药物。

全身麻醉药物通常包括以下三个组成部分:1. 静脉麻醉药物: 静脉麻醉药物常用于手术开始时迅速诱导麻醉及维持麻醉深度。

常见的静脉麻醉药物有丙泊酚、异丙酚和咪达唑仑等。

这些药物作用迅速,使患者进入无意识状态,同时具有快速恢复清醒的优势。

2. 气体麻醉药物: 气体麻醉药物主要是一氧化氮和七氟醚等,它们常用于维持麻醉状态。

气体麻醉药物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和调节能力,可以根据患者的需要进行监测和调控。

3. 麻醉辅助药物: 麻醉辅助药物包括肌松药物、止吐药物和镇痛药物等。

肌松药物可以使患者的肌肉松弛,方便手术操作。

止吐药物可以预防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

镇痛药物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感。

二、局麻药物局麻药物是指通过局部给药,使局部组织或神经丧失感觉的药物。

局麻药物分为两大类:1. 表面麻醉药物: 表面麻醉药物是指用于皮肤和黏膜表面的麻醉,常见的有利多卡因和普鲁卡因等。

这些药物的麻醉效果较轻,作用时间比较短暂。

2. 神经阻滞药物: 神经阻滞药物通过阻断神经冲动传导,以实现麻醉效果。

常见的神经阻滞药物有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

神经阻滞药物的作用范围广,能够实现较大区域的局部麻醉。

三、全身麻醉和局麻复合药物全身麻醉和局麻复合药物是指在局部给药的同时,通过全身给药辅助麻醉的药物。

这种药物既具有局部麻醉的效果,又能够使患者进入全身麻醉状态。

常见的复合药物有普鲁卡因和肾上腺素等。

麻醉药物根据其特点和应用范围的不同,可为临床的手术操作提供合适的麻醉选择。

全身麻醉药物用于手术开始和维持麻醉深度,局麻药物用于术中或术后对局部组织麻醉,全身麻醉和局麻复合药物则能综合应用,以满足不同手术的需求。

常用麻醉药大全

常用麻醉药大全

常用麻醉药大全引言麻醉是医学中常用的一种技术,用于使病人失去意识、消除疼痛、放松肌肉,以便进行手术或其他医疗操作。

在麻醉过程中,常用麻醉药物起到关键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麻醉药物,包括其分类、作用机制以及适应症。

一、局部麻醉药1. 利多卡因•作用机制:利多卡因是一种钠通道阻滞剂,通过阻断神经细胞的电信号传导,达到麻醉效果。

•适应症:利多卡因常用于局部麻醉,适用于手术或其他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控制。

2. 普鲁卡因•作用机制:普鲁卡因与利多卡因类似,也是一种钠通道阻滞剂,能够阻止痛觉信号的传导。

•适应症:普鲁卡因也常用于局部麻醉,在手术或其他非手术治疗中起到止痛作用。

二、全身麻醉药1. 巴比妥类药物•作用机制:巴比妥类药物通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产生全身麻醉效果。

•适应症:巴比妥类药物常用于诱导和维持全身麻醉,适用于各种手术。

2. 高氟醚•作用机制:高氟醚是一种静脉麻醉药,通过作用于神经细胞膜上的受体和通道,阻断神经传导,产生全身麻醉效果。

•适应症:高氟醚常用于手术过程中的麻醉,可用于诱导和维持麻醉状态。

3. 芬太尼•作用机制:芬太尼是一种强效的镇痛药,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产生镇痛和全身麻醉效果。

•适应症:芬太尼常用于全身麻醉过程中的镇痛,可用于各种手术。

三、神经肌肉阻断剂1. 苯海明•作用机制:苯海明是一种非脱枝剂,通过阻断乙酰胆碱在神经肌肉接头的作用,阻断信号传导,达到肌肉松弛和麻醉效果。

•适应症:苯海明常用于手术过程中的肌肉松弛,便于操作。

2. 棉囊化气体•作用机制:棉囊化气体是一种通过阻止神经肌肉接头上乙酰胆碱的作用,使肌肉不能收缩,达到松弛作用的药物。

•适应症:棉囊化气体常用于手术过程中的肌肉松弛和操作。

结论以上是一些常用的麻醉药物,涵盖了局部麻醉药、全身麻醉药以及神经肌肉阻断剂。

不同的麻醉药物有各自的作用机制和适应症,医师需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药物。

在麻醉药物使用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和药物副作用,以确保安全有效的麻醉效果。

麻醉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麻醉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麻醉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麻醉药物是用于手术、疼痛缓解和其他医疗操作中的药物。

它们通过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产生麻醉、镇痛和抑制意识的效果。

麻醉药物可以根据其化学结构、药理作用和使用方式等不同特点进行分类。

本文将介绍麻醉药物的分类及其作用机制。

一、全身麻醉药物全身麻醉药物主要用于手术过程中,能够产生全身麻醉效果。

常见的全身麻醉药物有以下几种:1.静脉麻醉药物:静脉麻醉药物通过静脉注射给药,迅速起效并具有短暂作用时间。

常见的静脉麻醉药物包括丙泊酚、异丙酚等。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产生镇静和麻醉效果。

2.气体麻醉药物:气体麻醉药物是通过患者呼吸这种气体来实现麻醉效果。

常见的气体麻醉药物有笑气、氟烷等。

这些药物进入肺部后,通过血液循环带到大脑,发挥麻醉作用。

3.插管麻醉药物:插管麻醉药物是指通过气管插管实现麻醉效果。

常见的插管麻醉药物有地西泮、咪达唑仑等。

这些药物影响神经递质的传递,从而达到麻醉效果。

二、局部麻醉药物局部麻醉药物主要用于局部区域的疼痛缓解,通过阻断痛觉神经的传递来实现麻醉效果。

常见的局部麻醉药物有以下几种:1.局部浸润麻醉药物:局部浸润麻醉药物是通过直接注射到手术区域周围组织中,达到麻醉效果。

常见的局部浸润麻醉药物有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

这些药物通过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产生局部麻醉效果。

2.神经周围阻滞麻醉药物:神经周围阻滞麻醉药物是通过将药物注射到神经周围组织或神经束中,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来实现麻醉效果。

常见的神经周围阻滞麻醉药物有利多卡因、罗哌卡因等。

这些药物能够局部麻醉神经束,使其对疼痛信号不敏感。

三、镇痛药物镇痛药物主要用于缓解疼痛,并不具有麻醉效果。

常见的镇痛药物有以下几种:1.阿片类镇痛药物:阿片类镇痛药物是一类强效的镇痛药物,通过与脑中的阿片受体结合来缓解疼痛。

常见的阿片类镇痛药物有吗啡、哌替啶等。

这些药物可适用于严重疼痛的情况,但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和成瘾性。

2.非阿片类镇痛药物:非阿片类镇痛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和COX-2抑制剂,具有镇痛和抗炎作用。

《全身麻醉药》课件

《全身麻醉药》课件

异丙酚类麻醉药
1
作用机制
异丙酚类麻醉药通过增强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抑制作用,产生镇静 和麻醉效果。
2
临床应用
异丙酚类麻醉药广泛用于日间手术和静美观察,可以快速诱导和恢复麻醉。
3
副作用和风险
异丙酚类麻醉药可能导致低血压和呼吸抑制,需要监测血压、呼吸和血氧饱和度。
吸入麻醉药
1
作用机制
吸入麻醉药通过蒸汽、气体或雾化形式
《全身麻醉药》PPT课件
通过本课件,我们将全面介绍全身麻醉药的分类、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副 作用和风险。加深对全身麻醉药的理解,以便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
全身麻醉药 - 概述
什么是全身麻醉药?
全身麻醉药是一种用于使患者进入无痛状态的药 物。它会影响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功能,使患者不 再感觉疼痛。
全身麻醉药的分类
3 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通过严格的风险管理和监测患者的生理状况,可以降低麻醉过程中的意外事件和并发症 发生的风险。
芬太尼类麻醉药
作用和风险
芬太尼类麻醉药与大脑中 的阿片受体结合,从而产 生强烈的镇痛和镇静效果。
芬太尼类麻醉药常用于大 手术和剧痛患者的麻醉, 可以提供高效的镇痛效果 并减少手术期间的痛苦。
芬太尼类麻醉药可能导致 呼吸抑制和成瘾性,需要 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和意 识状态。
全身麻醉药可以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进 行分类。了解这些分类有助于选择适当的麻醉药。
氟烷类麻醉药
作用机制
氟烷类麻醉药通过改变神经递质 的传导,抑制神经系统的功能, 达到全身麻醉的效果。
临床应用
氟烷类麻醉药常用于手术室和疼 痛管理中,可以迅速诱导麻醉和 提供稳定的麻醉状态。
副作用和风险

全身麻醉药使用规范

全身麻醉药使用规范

全身麻醉药使用规范全身麻醉在手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通过药物的使用,使患者进入无痛状态以便医生进行手术操作。

然而,全身麻醉药物的使用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标准,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手术的顺利进行。

本文将对全身麻醉药使用的规范进行详细介绍。

一、评估和选择麻醉药物在手术前评估患者的病史和身体状况是十分重要的。

医生应该了解患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有无心脏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并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

根据患者的情况,医生可以选择合适的全身麻醉药物,如吸入麻醉剂、静脉麻醉药物等。

二、用药剂量和浓度的确定在使用全身麻醉药物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性别等因素来确定合适的用药剂量和浓度。

一般来说,儿童和老年患者的用药剂量需要进行调整,而女性可能需要相对较低的药物浓度。

三、使用合适的麻醉监测设备麻醉监测设备在全身麻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医生应该配备合适的监测设备,包括心电图监测器、脉搏氧饱和度监测器、血压监测器等,以及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进行监测。

通过监测设备,医生能够及时获得患者的生命体征信息,以便及时调整麻醉药物的使用。

四、应用药物的技术操作麻醉药物的应用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

医生应该掌握正确的注射技巧和操作方法,以减少注射疼痛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在注射过程中,医生应该注意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确保患者的安全。

五、麻醉后的观察和护理麻醉后的观察和护理是应用全身麻醉的最后一个环节。

医生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并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同时,护理人员应该提供舒适的环境,保证患者得到良好的休息和康复。

六、并发症的处理和预防在全身麻醉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并发症,如恶心、呕吐、低血压等。

医生应该掌握相应的处理方法,及时处理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七、定期更新麻醉知识和技术全身麻醉药物的研究和技术不断进步,医生应该及时了解最新的麻醉知识和技术,以提高全身麻醉的效果和安全性。

总结:全身麻醉药使用规范对于手术的顺利进行以及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麻醉科麻醉药物分类与作用

麻醉科麻醉药物分类与作用

麻醉科麻醉药物分类与作用麻醉科是医学的一个重要领域,致力于提供安全、有效的麻醉管理。

在麻醉的过程中,麻醉药物起着重要的作用。

麻醉药物可根据其作用机制和药理特性进行分类。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麻醉药物分类以及它们的作用。

一、全身麻醉药物全身麻醉药物主要包括静脉麻醉药和吸入麻醉药。

静脉麻醉药是通过静脉注射给予患者的药物,作用迅速、效果可控。

常见的静脉麻醉药物有以下几类:1. 巴比妥类药物:如戊巴比妥钠,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镇静和催眠效果。

2. 本地麻醉药物:如利多卡因、普鲁卡因,通过局部应用或静脉注射在局部麻醉部位产生麻木效果。

3. 吗啡类药物:如芬太尼、舒芬太尼,具有强烈的镇痛作用,在手术中常用于控制疼痛。

吸入麻醉药是通过呼吸吸入给予患者的药物,能够调节麻醉深度。

常见的吸入麻醉药物有以下几类:1. 氮氧化物:如笑气,具有快速的麻醉诱导作用,适用于急诊手术。

2. 吸入性麻醉药物:如七氟醚、异氟醚,通过吸入调控麻醉的深度和维持麻醉状态。

二、地方麻醉药物地方麻醉药物是通过局部应用抑制神经的传导,使感觉神经或运动神经暂时丧失功能。

常见的地方麻醉药物有以下几类:1. 利多卡因:是一种局部麻醉药物,可用于皮肤表面的麻醉。

2. 普鲁卡因:也是一种局部麻醉药物,常用于较深部位的麻醉。

3. 盐酸肾上腺素:常与局部麻醉药物联合使用,延长麻醉效果。

三、神经阻滞麻醉药物神经阻滞麻醉药物是通过将麻醉药物靠近有感觉神经的部位进行注射,使神经的传导暂时中断,从而实现麻醉效果。

常见的神经阻滞麻醉药物有以下几类:1. 利多卡因:可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通过注射药物于椎管内产生麻醉效果。

2. 丁卡因:常用于神经阻滞麻醉,可用于局部麻醉和硬膜外麻醉。

四、局部麻醉药物局部麻醉药物是作用于局部组织,使局部神经丧失感觉功能的药物。

常见的局部麻醉药物有以下几类:1. 利多卡因: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用于术后疼痛的缓解。

2. 盐酸肾上腺素:常与局部麻醉药物联合使用,延长麻醉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全麻总论 一. 概念 二.全麻目的 三. 全麻分期 四. 全身麻醉过程 五.常用全麻方法 六.常用全麻药物:
7
全 身 麻 醉
8
全身麻醉
一. 概念:是指用药物使人体产生
神经系统抑制,呈现神志消失,痛 觉缺失和/或伴反射抑制、肌肉松弛 等表现。这些抑制状态为可逆的、 可调控的过程。
9
二.全麻目的:
• 吸入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而产生 全麻作用。
• 静脉麻醉药:由静脉直接注入而产 生全麻作用。
24
第四章
Chapter4
吸入麻醉药
Inhalational Anesthetics
25
概述 一.吸入全麻药的理想条件; 二 .理化性质及分类; 三.理化性质与麻醉深度的调控; 四. 作用机制。
26
第一节 概述
例: 安氟醚吸入麻醉: 用1 MAC值(1.70%)吸入,可使50%的
病人无痛(手术切口时,无躯体活动反应); 想使95%的病人切口无痛,可在MAC值 上另加0.3 MAC,为1.3 MAC , 1.70+1.70×0.3=2.21% ,即:安氟醚吸入浓 度为2.21% 即可。
33
( 二)血/气分配系数(溶解度):
• 静脉麻醉:全麻药直接注入静脉, 通过血液循环 ,作用于中枢中枢神 经系统抑 ,发挥全麻作用。
• 复合麻醉:用两种以上麻醉药或麻 醉方法,先后或同时并用,以达到 满意的外科麻醉条件。
22
全麻的药品准备: 1. 麻醉性镇痛药; 2. 全身麻醉药; 3. 肌肉松弛药; 4. 抢救药品。
23
六.常用全麻药物:
41
(二) 吸入麻药的摄取: 吸入麻药的浓度愈高,则肺泡内麻
药浓度就有明显提升,且上升的速度 亦快! 增加吸入气内的麻药浓度,必加快肺 泡气内麻药浓度的上升。 不管麻药在血内的溶解度如何,都 符合这一规律。
42
PA
2
Fi :2%
1
Fi:1%
吸入麻醉的时间-肺泡药 物浓度关系曲线
min
43
浓度效应:
在370C下橄榄油:气体的分配系数, (即药物的脂溶性);由高 低; 药物的MAC(最小肺泡浓度)由小 大,则药物的麻醉强度由强 弱; 全麻药的麻醉强度与脂溶性成正比; 现有的全麻药多有较高的脂溶性,且 脂溶性越高,麻醉作用越强。
40
附图- 麻醉强度与脂溶性的关系
在370C下橄榄油:气体的分配系数, (即药物的脂溶性);由高 低
诱导期
• 第三期:外科麻醉期(维持期) 分 四级
• 第四期:延髓麻醉期(麻醉中毒期)
12
依乙醚麻醉的临床表现诱,导期人:为第地一将期
全麻分为四期
和第二期合称为诱
• 第一期(镇痛期):从麻醉导开期始。到意识消失,、
痛、触、听觉依次消失; 此期有危险,
• 第二期(兴奋期):从意识不消宜失作到手眼术睑。反临射消
满足手术需要的四要素
•镇痛完全 •意识丧失 •肌肉松弛 •反射迟钝
10
• 镇痛完全:保证手术无痛; • 意识丧失 :使病人完全入睡或丧失
意识, 免除手术中不良刺激和痛苦; • 肌肉松弛:给手术创造良好条件; • 反射迟钝:阻断神经反射,可抑制
一些不良神分期
• 第一期:镇痛期 • 第二期:兴奋期
19
诱导麻醉: 应用作用迅速的全麻药,使病
人迅速进入外科手术期(麻醉维 持期),称为诱导麻醉。 常用药物:吸入麻醉药、硫喷妥 钠等。
20
基础麻醉: 在病人手术之前,用作用迅速的 全麻药使病人进入浅麻醉状态, 称为基础麻醉。 常用药物: 吸入麻醉药、氯胺酮等。
21
五.常用全麻方法:
• 吸入麻醉:全麻药经呼吸道吸入肺 内,经肺泡进入体内循环 ,产生中 枢神经系统抑制,发挥全麻作用。
麻醉药理学
—全身麻醉药
1
麻醉事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初级阶段:1864年,乙醚成功应用; (汉代-华佗-“麻沸散”) 发展阶段: (临床麻醉) 1940 – 1969年,许多新型麻醉药物; 现代麻醉学: (飞跃阶段) 1970-至今,1985年成立“麻醉学 系”。
2
全身麻醉药
第四章 吸入麻醉药
Chapter4 Inhalational Anesthetics
吸入麻醉苏醒期外 复:也 、快 苏, 醒病!人很快恢
Fi PA Pa Pbr
呼出
49
常用吸入全麻药的理化性质和MAC
安氟醚 异氟醚 七氟醚 地氟醚 N2O
气 味 无刺激 有刺激 香/无 有 甜/舒适
MAC 1.68
(vol%) 血/气分 1.8 配系数 代谢率 2%
1.15 1.4 0.2%
1.71 0.69 3%
0
20
40
时间(分)
36
4.血/气分配系数的意义:
(1贮)从存药库理,学麻角醉度药可在把血血液液中看暂成时是血数失麻/越气去醉小分活药越配性的好系。, (2) 当吸入浓度恒定时,易溶性麻代醉谢药率经越肺小
循环迅速从肺泡被移走,大量溶越解好在。血 液中。PA Pa Pbr 上升慢,Pbr(则脑麻组醉织 诱导期延长,苏醒也慢。 中麻醉药的 (3) 血/气分配系数小者,如难溶分性压的)N与2O麻,醉 PA Pa Pbr 上升快, 则麻深醉度诱有导关期。 短,苏醒快。
失,病人出现兴奋状态,例床如采:用各麻种醉反前射给亢药进、
血压上升等。
以缩短诱导期。
13
• 第三期:外科麻醉期(维持期):从兴奋期末 到自主呼吸接近停止。病人由兴奋转入安静, 肌张力逐渐减弱本。期在临床上应绝对避免出现!
此期可进行一气旦管出插现管,和应外立科即等停任药何,手就术地。心肺 持续给药复,苏维(持C全P麻R)药。浓度 麻醉深度,满足 手术需求。
45
休克时: 心排血量下降,肺血量下降,肺 内全麻药被移走的少, PA / Fi上升 快; 起效快、麻醉作用 。 体内血流重新分布,保证大脑血 供,所以,休克病人使用易溶性 全麻药时,应酌情降低全麻药的 吸入浓度。
46
附图-心排血PA / Fi关系 PA / Fi
1.0 低心排血量
0.5
高心排血量
37
5. 临床意义:
(1) 血/气分配系数(溶解度)小,肺泡麻 药浓度增加可以更快,麻醉的诱导和苏 醒都快! (2) 反之,则相反;
(3) 常用吸入麻药的血/气分配系数,按其相对溶解度从 小到大排列:
地氟醚:0.42 < N2O:0.47 <七氟醚:0.69 < 异氟醚:1.4<安氟醚:1.8<氟烷:2.5
<乙醚:12.0 <甲氧氟烷:15.0
38
四. 作用机制:
作用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 (一) 有很多学术见解,例脂溶性(脂质) 学说等。 1. 抑制神经细胞除极或影响其递质的释 放等,导致神经冲动传递的抑制而引起 全身麻醉。 2. 脑组织类脂质含量丰富,全麻药容易 进入脑内。
39
3. 麻醉强度与脂溶性的关系:
16
四. 全身麻醉过程: 1.麻醉前准备; 2.麻醉诱导; 3.麻醉维持; 4.麻醉苏醒。
17
1.麻醉前用药:
苯巴比妥钠 0.1 / 地西泮10mg 阿托品 0.5mg / 东莨菪碱0.3mg
Sig: im 术前30min
18
全麻的实际操作:
麻醉诱导期
全过程分为三期 麻醉维持期
麻醉苏醒期
麻醉苏醒期(麻醉恢复期): 手术即将结束,麻药减量 、 停药; 手术结束,麻药代谢完全,病人恢复 、 苏醒。
• 第四期:延髓麻醉期(麻醉中毒期):病人所 有反射消失,呼吸、心跳停止。
14
全麻分期:
临床分期
第一期:镇痛期 诱导期 即 浅麻醉 第二期: 兴奋期
第三期 第一级 第二级 手术麻醉期(维持期)
第三级 一般手第术四都级在
深麻醉
很少用 不允许
三期二级开始、进行!
15
临床麻醉深度分为:
1. 浅麻醉: R不规律,呛咳,气 道压力 、 BP HR 、 眼 球运动 ; 2. 手术期麻醉: R规律, BP、 HR 正常, 眼球中央固定; 3. 深麻醉: R频数, BP , 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31
2. 临床意义: (1) 对不同吸入麻药作比较; MAC值愈低,麻醉性能愈强。
MAC值愈高,麻醉性能愈弱。 常用吸入麻药的MAC值(由低 高):
氟烷:0.77% , 异氟醚:1.15, 安氟醚:1.70, 七氟醚:2.05, 地氟醚:6.0 , N2O:104.0
32
(2) 应用MAC值,可指导吸入麻 醉的应用浓度;
1.概念:血/气分配系数是指在体温 条件下,吸入全麻药在血和气两相 中达到动态平衡时的浓度比值。 即:麻药的溶解度,是吸入麻药在 血内的溶解度,是指在单位容量内, 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能使血内麻 药浓度达到饱和状态的量,可用血/ 气分配系数来表示。
34
2. 例如:
异氟醚血/气分配系数(溶解度) =1.48 即:异氟醚在血和气两相中达到动态 平衡时
29
三.理化性质与麻醉深度的调控: (一) MAC(最低肺泡浓度);
( 二)血/气分配系数(溶解度)。
30
(一) MAC(最低肺泡浓度):
1. 概念: 指在一个大气压下,能使 50%病人痛觉消失的肺泡气体中全 麻药的浓度。或称之为1 MAC。 MAC相当于ED50(半数有效量), 是效价强度,单位vol%(容积%)。
28
二 . 理化性质及分类:
1.理化性质:关系到生命安全,给药方法,
麻醉效果等。 • 例加1压:储N于2O钢的瓶沸内点。为-890C,室温下为气体,须 • 临床上有 兰色的O2高压瓶
灰色的N2O高压瓶 例2:乙醚易燃易爆,手术室内不能用电切刀 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