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逻辑、语词和语义
生活中的逻辑思维

生活中的逻辑思维
在日常生活中,逻辑思维是我们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
无论是处理工作上的
问题,还是解决家庭中的矛盾,逻辑思维都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头绪,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逻辑思维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问题。
当我们面对一个复杂的情况时,逻辑思维能够帮助我们将问题分解成更小的部分,从而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
通过逻辑思维,我们可以找到问题的关键因素,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其次,逻辑思维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做出决策。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做出
各种各样的决策,比如选择工作、处理家庭事务等。
逻辑思维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各种选择的利弊,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此外,逻辑思维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沟通。
在人际关系中,逻辑思维能够帮
助我们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想法。
通过逻辑思维,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沟通,避免因为误解而产生的矛盾。
总的来说,逻辑思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能够帮助
我们更好地分析问题、做出决策,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顺利。
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它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利器。
法律逻辑学

第一章一、思维、语言与逻辑(一)逻辑的涵义“逻辑”一词由英文logic翻译而来,最早来源于古希腊语λόγος(逻各斯),原意为思想、言辞、理性、规律性等。
1902年严复译《穆勒名学》时,将”logic”意译为“名学”2、逻辑的含义(1)西方学者用“逻辑”来指称研究推理论证的学问。
(2)现代汉语中逻辑的含义①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②人们思维的规律、规则。
③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和看问题的方法。
④研究思维的结构形式及规律的学科,即逻辑学(二)思维与语言1、思维的涵义(1)思维是指人脑借助于语言,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对事物及其属性作出的抽象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2)思维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①思维的内容:在头脑中的反映的思维对象及其属性。
②思维的形式:表现和反映思维内容的结构方式,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
2、语言的涵义(1)语言是指以呼吸器官发声为基础来传递信息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存在方式之一。
(辞海)(2)语言的种类①自然语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
②人工语言:又称为形式语言,是人们为了特定目的而创制的、用以代替自然语言的表意符号系统。
3、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①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②思维是语言的表达内容。
二、逻辑学的研究对象(一)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其中主要的是推理的形式及其规律。
(二)思维逻辑形式是对思维的形式进行抽象的形式化刻画。
思维的逻辑形式的表现★逻辑变项是指在一个逻辑形式中可以用不同的具体概念或判断来代换的部分。
★逻辑常项是指在一个逻形式中保持不变的部分。
第一节法律逻辑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1)在理解思维的逻辑形式时应当注意逻辑变项和逻辑常项。
A、所有的强奸犯都是故意犯。
所有的故意杀人都是侵犯人身权利的犯罪。
所有的S都是P。
“所有的…都是”为逻辑常项,S、P为逻辑变项B、所有的强奸犯都不是过失犯。
所有的贪污罪都不是侵犯人身权利的犯罪。
所有的S都不是P。
所有的…都不是”为逻辑常项,S、P为逻辑变项。
语词和词项

语词和词项语词和词项在语言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元,用于传达意思和表达思想。
虽然语词和词项经常被用来指代相同的概念,但它们在语法和语义上有着不同的含义。
语词是指语言中具有独立语法功能的最小单位。
它是构成句子的基本元素,可以单独出现并具有独立的意义。
例如,英语中的'cat'(猫)就是一个语词,它可以单独使用,表示一种动物。
语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种类型。
实词是具有词义的词,它们通常表示实际存在的事物、行为、状态和性质。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
例如,'book'(书)是一个名词,'run'(跑)是一个动词,'beautiful'(美丽的)是一个形容词,'quickly'(快速地)是一个副词。
虚词是没有具体词义的词,它们在句子中起到辅助或连接的作用,帮助实词在句子中发挥语法功能。
虚词包括冠词、代词、介词、连词和助词等。
例如,'the'(定冠词),'he'(他),'in'(在),'and'(和),'is'(是)等都属于虚词。
词项是指语言中的具体词汇表达形式。
一个语词可以有多个对应的词项。
例如,英语中的名词'cat'(猫)的词项包括单数形式'cat'和复数形式'cats'。
同样地,动词'run'(跑)的不同时态和人称形式也构成了不同的词项,如'runs'(第三人称单数)和'ran'(过去式)等。
语词和词项的准确使用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重要基础。
它们在句子中的组合和搭配方式决定了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通过学习语词和词项的特点和用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思想。
生活中的逻辑学

生活中的逻辑学
生活中的逻辑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个概念。
逻辑学是研究思维和推理的学科,它帮助我们理清思绪、做出正确的决策,并且帮助我们避免陷入错误的推理和逻辑错误。
在生活中,逻辑学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根源,并且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比如在工作中,逻辑学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客户的需求,理清产品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制定出最佳的营销策略。
在日常生活中,逻辑学也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比如在购物时理性分析产品的性价比,避免盲目消费。
逻辑学还可以帮助我们避免陷入逻辑错误和谬误的陷阱。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受到各种信息的影响,有些信息可能是不准确的,甚至是误导性的。
逻辑学可以帮助我们分辨信息的真伪,避免被错误的信息所误导。
此外,逻辑学还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学习逻辑学,我们可以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和创造新的想法。
总之,生活中的逻辑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绪、做出正确的决策,并且避免陷入逻辑错误和谬误的陷阱。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逻辑学的学习,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从而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
生活中的逻辑思维

生活中的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指通过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方式,来理解和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逻辑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例如,当我们在做出决策时,需要运用逻辑思维来分析各种可能性和后果,并选择最优的方案。
在解决问题时,我们需要通过逻辑推理来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逻辑思维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观点和行为。
当我们与他人交流时,需要运用逻辑思维来理解他们的观点和立场,并通过合理的推理和论证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学习和工作中,逻辑思维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逻辑思维,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在工作中,我们需要通过逻辑思维来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总之,逻辑思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和运用逻辑思维能力,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
记忆内容分类

记忆内容分类
记忆是指在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记忆可分为形象记忆、语词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等。
1、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客观事物在头脑中再现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它可以帮助我们记住事物的具体形象,包括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声音以及物体的活动变化等;
2、语词逻辑记忆:又称语义记忆,是指以概念、公式、理论、推理等为内容的记忆。
它是人类所特有的,具有高度的理解性、逻辑性的记忆;
3、情绪记忆:以过去体验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如触景生情、经验教训等都是情绪记忆;
4、运动记忆:又称操作记忆,是对过去做过的运动或操作动作的记忆。
如开车、游泳都是运动记忆。
这种记忆是技能、技巧、技术和习惯动作形成的基础。
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

第五章语义和语用一、词汇和词义(一)基本词和一般词基本词:一种词汇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部分。
特点:1. 全民常用;2. 稳固性;3. 构词能力强。
(有些基本词没有构词能力,如:表示语法关系的虚词:的、地、得、吗、啊等。
表示指称的代词,如:你、我、他。
基本词汇三个特点之间的关系: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一般词:词汇系统中除了基本词汇以外的所有词汇。
(二)词的词汇意义(词义)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
词义是语言得以存在的基础。
词义的特征:一方面是以现实为基础,对现实现象作概括的反映;另一方面,词义往往带有人的主观态度、主观评价色彩。
词义包括理性意义和附加色彩。
理性意义:词义的核心部分,是所有词都具有的,是整个词义的基础。
附加色彩:除理性意义之外表示人们的主观态度和评价的意义。
理性意义比较稳固,附加色彩容易变化。
“天堂、地狱、神、鬼”之类的词虽然是主观臆造的,但其形成仍然具有现实基础。
(三)词义的概括性词义对客观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它不是反映个别的具体的事物的特征,而是反映同一类事物现象的共同特征。
任何词都是在概括。
词义的概括性把纷繁的客观现象化简了,获得了以简驭繁的功效。
词义概括性的特征:一般性、模糊性、全民性。
一般性:词义是从特殊的具体的对象事物中抽象出来的,舍弃了个别的具体事物的特点,反映的是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一般性特点。
模糊性:指人们认识中产生的关于客观事物的边界、状态的不确定性。
词义不是对客观现实的细致反映,而是大致的反映。
产生模糊性的原因:一方面,客观事物是连续不断运动的,难以切割,人们要认识它、把握它,就只能省略一些环节,使之变得相对清晰明确。
另一方面,因为人的个性上的差异,人们的认知水平、心理、态度、爱好及所处的环境都有所不同,对事物的看法并不都一致,很难有一致的标准。
“我们能分清好坏,但是我们分不清好和坏的界线。
”模糊性主要表现在概念的边沿区域,在中心区域概念的区别还是清楚的。
逻辑谬误

逻辑谬误一、什么是逻辑谬误逻辑学谬误属于狭义谬误,是指那些违反逻辑规律和规则的各种错误。
它常常出现在看似正确具有说服力,却往往经不起认真地推敲、辨别和论证的事情上。
针对不同的逻辑谬误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对策:1.规避形式谬误:我们需要熟悉各种推理形式的逻辑规则,了解它的相应有效式,在实际生活中经常去运用,进行思维锻炼,逐渐熟练掌握。
只有这样,我们在生活中才能迅速地判断出各种形式逻辑,准确规避形式谬误。
2.规避歧义性谬误:在用语言表达思维和交流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语言的确定性和清晰性。
要保持语言所使用的概念和判断的准确。
3.规避关联性谬误:要避免把心理因素与逻辑因素混为一谈,保证在推理和论证过程中严格遵守逻辑规则进行逻辑推导,切记不能把心理因素特别是感情因素掺杂进推理和论证的过程中。
4.规避论据不足的谬误:我们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到推理或论证过程中论据对论题的支持程度上。
必须确切判明论据的有无或多少,明确它对论题成立所起的支撑,以及对论题的支持和确认程度,以此来识别和警惕那些似是而非的错误推理或论证,避免论据不充足的谬误出现。
二、谬误的种类(简述三种分类的方式,主要应了解形式谬误和非形式谬误)语义谬误、语形谬误和语用谬误此划分是根据逻辑符号学的相关原理进行分类的。
具体按谬误产生于符号运用的语义、语形和语用三方面而对其进行分类。
语义谬误包括语词的歧义谬误和语句的歧义谬误等。
语义谬误产生于对符号运用的过程中,是由于表达式的意义方面的原因而引起的各种谬误,在一个句子中出现的同一个词表达意思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谓的语形谬误是指符号的运用过程中,产生于符号之间关系方面的谬误,是由于推理形式的错误而导致的谬误。
而语用谬误是同语言的使用者和语境密切关联一种谬误,产生于符号与解释者之间关系的谬误。
归纳的谬误和演绎的谬误这是按谬误产生的推理的不同对谬误进行的分类。
人们在观察、实验、调查和统计过程中收集经验材料;在分析、综合、概括、类比和探索事物现象间的因果联系等过程中产生的谬误称之为归纳的谬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中的逻辑、语词和语义
竺可桢学院01级文一班 钟仙国 3013002007 逻辑以它理性的思维,严谨的公式、万无一失的推理已涉及到各门学科、各个领域。
当我们把眼光投向生活语词中的逻辑时,仿佛看到一个小精灵,躲在词语的花、句子的叶和间架结构的枝桠中向我们俏皮地笑。
三段论是相当传统而严谨的逻辑推理,如:
所有的整数是实数
所有的自然数是整数
所以,所有的自然数是实数
结构完整、推证严密、无懈可击,然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语言形式俏皮、随意、各有特色,但其背后仍蕴含着三段论逻辑推理,尽管多数情况下不用完整的三段式。
这在追求精炼,冲击效果的广告宣传语上的使用尤为明显。
例1、一则白酒的广告:
唯有超越历史,方可传世——一位著名的建筑家的话
穿越历史,见证文明——水井坊,真正的酒
这则广告所含的三段推理还是比较明显的:
只有穿越历史、超越传统的东西才是真正的传世的东西
水井坊穿越了历史,超越了传统
所以,水井坊是真正的传世之酒
从而正面论证了此酒的品质是物有所值并向消费者隆重推出。
而有些商品广告是从侧面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
例2、豪利时手表的理念:
“成功在于行动”是豪利时品牌及其爱好者的信念,如果您
拒绝平庸、有个性、有品位、并欣赏纯正瑞士机械手表,欢
迎惠顾全国各地毫厘时特约经销商。
这一理念的定位,告诉消费者这么几个三段论:
豪利时品牌的爱好者是拒绝平庸、有个性、有品位、并欣赏纯正瑞士机械手表的
如果您拒绝平庸、有个性、有品位、并欣赏纯正瑞士机械手表那么,您应该是豪利时品牌的爱好者
豪利时品牌的爱好者的理念是“成功在于行动”
您是豪利时品牌的爱好者
所以,您的理念是“成功在于行动”
有理念的人都会去追求理念
您的理念是“成功在于行动”
所以,您应该行动以追求成功
对于豪利时来说,行动就是购买豪利时手表,至此,广告目的达到。
这种逻辑方式在广告宣传中是很常用的,不同的只在于刺激物不
同。
相当多的品牌会选用“名人效应”来完成广告促销的过程,所谓“名人效应”实际上是利用名人的某一方面被大众认同的影响力并将之运用到说服购买的逻辑中来:
例3、依然是瑞士手表的广告:
“欧米茄(OMEGA),辛迪·克劳馥的选择”
不过千万别从表面上想当然地认为:
欧米茄是辛迪·克劳馥的选择
我不是辛迪·克劳馥
所以,我不用选欧米茄
这部就是与广告的原意相悖了吗?然而实际蕴含的逻辑意义是:
辛迪·克劳馥的选择代表时尚
辛迪·克劳馥选择了欧米茄
所以,选择欧米茄就是代表时尚
其进一步的意义在于,如果我选择了欧米茄,我的选择也是有品位、代表时尚的。
于是,追求品味同时又具有购买能力的人因此而推理出的购买行为便顺理成章地完成了。
经济学上的“不理性”消费行为到这儿反倒成了完全合乎逻辑的“理性”行为,这听起来多么可笑,那个鬼头鬼脑的小精灵大概正冲着我们得意地笑吧。
有的时候,广告为追求一定的效应而向受者提供一种看似合乎逻辑,实则是有一定导向性、迷惑性的“真实”数据。
例4、《南方周末》的广告:
您和6000000知识性读者都选择了《南方周末》
130万稳定期发行量×5.8的传阅率×92.3%中等以上学历读者>6000000
我们的读者有思想
我们的读者有责任感
我们的读者占有社会资源
我们的读者影响中国发展
“6000000”这个庞大的数据是为了向读者展示《南方周末》的受欢迎程度,而以黑体、大号字突出的标题“您和6000000知识性读者都选择了南方周末”给读者第一反应是《南方周末》的销售量达到6000000(实则只有130万),同时对“我们的读者”的特性例举传达给我们这样一种信息——如果您是《南方周末》的读者,那么您就是有思想、有责任感、占有社会资源并影响社会发展的,多么激动人心啊!
例5、一张英文报纸上以醒目的字体登着这样一则广告:
“Looking for a job? We are offering 10000!”
初看,很容易认为这是一份提供10000英镑薪金的工作,其实这只是一家工作介绍中心的广告,真是障人眼目。
同样,杭州街头的警亭上有着这样的标语:“在岗一分钟,为民六十秒”。
一分钟和60秒为同样长的时间,但我们不可否认“60秒”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和心理安慰,同时也表现了警察伟民服务尽心尽力,细致到了每一秒。
可见人们在生活中总是不知不觉地运用这样那样的逻辑,生活中
的语词归纳为逻辑类型可谓屈指可数,若简单的逻辑一旦被赋予了语言环境和感情色彩也就有了丰富的语义。
有时我们会将两个在纯逻辑意义上完全相同的语词重复使用,以期烘托、强调甚至是扭转语义,渲染作者或说话者感情色彩。
众所周知的“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就是一例。
让我们再来看一些例子:挪威的一位叫威廉姆斯的探险家,20岁开始环球旅行,40年后,几乎走遍了世界上的所有著名的荒漠、丛林和深山峡谷。
当记者问他有何感想时,他说:“我始终有两大遗憾,一是为世人遗憾,地球上有那么多瑰丽的景色,世人竟不得一睹;二是为景色遗憾,它们那么壮观美丽,而不为世人所知。
”
阿姆斯特朗成功登月后,美国总统发表了激动人心的讲话:“他们在月球上迈出了一小步,却是整个人类迈出的一大步!”
两个美国青年推广的“New Start”生活方式的口号:Nutriton,Exercise,Water,Sunshine,Air,Rest,Tolerance,Truth正巧分别由“New Start”的各个字母组成。
在逻辑上它们都是平行、并列的,重复地使用不但没有累赘之嫌,相反给受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活中还会遇到另外一类“模糊逻辑”或暂且称之”逻辑巧用”吧,实际上是一种蓄意的逻辑错误。
例6、作家周国平谈父母:
“一个人无论多大年龄上没有了父母,他都成了孤儿。
”
这个简单逻辑其实很好理解:
没有父母的人是孤儿
一个无论多大年龄没有父母的人是没有父母的
所以,一个无论多大年龄的没有父母的人是孤儿
这儿,周国平利用了一般理解的“孤儿”指“丧失父母的儿童”意义,将“孤儿”偷换成“丧失了父母的人”(毕竟任何人对于父母来说都是儿女,从逻辑上来说完全没错),而表达出一种强烈的感情。
我门大概可以理解周国平说这句话时饱含的神情而允许这个善意的错误的存在吧。
偷换概念、混淆逻辑的错误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言语中,且极易为人门当作妙语、格言加以接受,而并不去深究,因为这类妙语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
青年画家曾沐妙论男女时说:“男人总说女人是完美主义者,其实真正的完美主义者恰男人自己,几乎每个自信的男人都是,他们准备结婚的时间比女人化妆的时间长多了。
”这里显然,曾沐有意识地将“完美主义”的标准限制为时间的长短,而引导人们不去考虑其他诸如完美的实质、品味等因素。
又如我们常听到的爱情格言:千万别相信一见钟情,因为婚后你不可能只看他(她)一眼。
这儿也是有意地从字面上曲解“一见钟情”的意思,“一见”本应是“见到第一眼”之意,而非“只看一眼”。
逻辑真是无所不在,生活中的逻辑尤是意趣盎然。
由于临近考试,
时间和精力的有限性,只能草草到此搁笔,逻辑和语词、语义的关系绝不仅此而已,恳请黄老师指点,并希望考完后我能就某个更细化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探究,比如“广告与逻辑”、“英语学习与逻辑”、“《圣经》与逻辑”、“逻辑学与经济学”等等。
另:由于学识所限,文章中存在的一些原理性问题,甚至因为在写的过程中想表达某种意思却又不知从何说起而自创了一些“术语”,像“模糊逻辑”、“逻辑巧用”等等,请老师原谅。
真诚地希望老师空闲时给予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