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知识点全梳理

合集下载

《赤壁赋》必备文言知识分类归纳(文学文化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名句默写)

《赤壁赋》必备文言知识分类归纳(文学文化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名句默写)

《赤壁赋》必备文言知识分类汇编(文学文化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名句默写)一、文学文化常识关于文体: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①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②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③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

赋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最早出现于战国后期荀子的《赋篇》等诸子散文,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对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

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曹植的《洛神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等。

其他常识:①望: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朔:农历每月第一天。

②美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③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④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⑤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⑥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⑦本文又称《前赤壁赋》,写的是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的赤壁矶,而非赤壁之战的地方。

此地因苏轼文章得名,又称“文赤壁”,“东坡赤壁”。

“武赤壁”也称周郎赤壁,才是当年赤壁之战发生的地方,一般认为是现在的湖北省武汉市的赤矶山。

⑧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

十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

十二支曰: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简化后的天干地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元法。

赤壁赋所有知识点归纳

赤壁赋所有知识点归纳

赤壁赋所有知识点归纳
1.背景知识:赤壁大战发生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三国时代。

当时,曹操率领大军进攻南方,玄德刘备和荆州刺史孙权联合抵抗。

赤壁战役是这场战争的转折点,在孙刘联军的英勇抵抗下,曹操遭到重创并溃退。

2.赤壁之战描写:诗中描绘了赤壁之战的战场景象,包括曹军的强大舰队和孙刘联军的各种抵抗手段。

诗中通过对火烧连营、铁锁连环等战术的描述,展现了孙刘联军智勇双全的形象。

5.修辞技巧:赤壁赋采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象征、借代等,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通过夸张手法强调人物的英勇事迹和传奇成就。

6.典故引用:赤壁赋中引用诸多典故,如“滔滔江水”、“二虎竞食”、“乱臣贼子”的典故用以象征曹操的野心和孙刘联军的骨气。

这些典故与现实情境相结合,使作品更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

通过对《赤壁赋》的分析,可以看出它是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的文学作品。

它不仅反映了曹操与孙刘等英雄人物之间的战斗,更多地传递了对自然景物和人类命运的思考与热爱。

它以生动的描写和动人的抒情,向读者展示了信仰、勇气和团结的力量,同时也唤起了读者对自由、正义和和平的追求。

赤壁赋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小结

赤壁赋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小结

赤壁赋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小结《赤壁赋》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赤壁赋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小结,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⑴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⑵山川相缪(通“缭”,环绕)⑶ 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⑷ 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2.古今异义(1) 徘徊于斗牛之间A古义:明月停留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B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竞技方式(2) 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3) 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4)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貌的人3.一词多义(1)东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2) 望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3) 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4)如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如诉如泣(副词,像)(5)白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6)歌歌窈窕之章(唱,动词)歌曰:“……”(歌词,名词)倚歌而和之(歌曲的曲调或节拍,名词)4.词类活用(1) 名词用作状语。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2) 名词用作动词。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 下江陵(攻占)/ 顺流而东(向东进军)(3)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以……为友)(4) 动词的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5)形容词用作动词。

正襟危坐(整理)/ 渺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像……) / 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转折。

苏轼《赤壁赋》知识点

苏轼《赤壁赋》知识点

苏轼《赤壁赋》知识点苏轼《赤壁赋》高考必考知识点我们学过很多苏轼的作品,《赤壁赋》就是其一,古诗即中国古代的诗歌,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赤壁赋》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苏轼《赤壁赋》知识点1、通假字:a、举酒属客属——嘱劝酒b、山川相缪缪——缭盘绕c、举匏尊以相属尊——樽酒杯属——嘱劝酒2、古今义美人——古义:借指内心思慕、向往的人。

今义:美貌的女子。

斗牛——古义:斗宿和牛宿。

今义:一种游戏方式。

3、一词多义a、歌——歌窈窕之章:朗诵b、如——纵一苇之所如:到……去扣舷而歌之:名作动,唱歌如泣如诉:像歌曰:歌词 c、望——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日倚歌而和之:歌的声调和节拍西望夏口:远望4词类活用A、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泣:使……起舞,使……哭泣B、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以……为伴侣,以……为朋友C、活用东望武昌——东:向东(名作状) 顺流而东也——东:东去(名作动)寄蜉蝣于天地——蜉蝣:像蜉蝣一样(名作状) 下江陵——下:攻占(名作动)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捕鱼,砍柴(名作动)击空明兮溯流光——空明:月光下清澈的`江水(形作名)乌鹊南飞——南:向南(名作状) 不知东方之既白——白:显出白色(形作动)苏轼《赤壁赋》原文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shǎo)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 )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

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

赤壁赋知识点梳理

赤壁赋知识点梳理

赤壁赋知识点梳理《赤壁赋》知识点梳理一、文学常识XXX(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XXX,号XXX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XXX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

其XXX恣肆,明白XXX,为“XXX”之一。

本文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作于XXX元丰五年(1082)。

当时,XXX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十分苦闷。

同年,他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借地抒情”,相继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赤壁怀古》等诗文。

本文是《前赤壁赋》,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二、重点字、词、句(一)通假字1.举酒属客举匏尊以相属(属,通“嘱”劝酒)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XXX,通“凭”乘)3.山川相缪(XXX,通“缭”连结、盘绕)4.杯盘狼籍(籍,通“藉”,缭乱)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二)词类活用1.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唱)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使……起舞;泣,使……抽泣)3.正襟危坐(正,形作动整理)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作状向南)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6.XXX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东:名作动,攻占,向东进军、东下)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8.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以……为友)(三)古今异义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骨气之一)2.XXX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XXX: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四)一词多义1.望:七月之望(名词,阴历的每个月十五日)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向远处看)2.歌:扣舷而歌(唱)歌曰(歌词)倚歌而和之(歌声)3.如:纵一苇之所如(往)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4.然: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像声词词尾)何为其然也(这样)5.长:抱明月而长终(永久)而卒莫消长也(增长)6.于:XXX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月出于东山之上(从)徘徊于斗牛之间(在)此非XXX之困于周郎者乎(被)托遗响于悲风(给)7.而:羽化而登仙(表承接)扣舷而歌(表修饰)倚歌而和之(表修饰)正襟危坐而问之(表修饰)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表转折)耳得之而为声(表因果)8.之:XXX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9.其: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其声呜呜然(代词,那)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XXX)(五)特殊句式1.XXX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2.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短语后置)3.作甚其然也(宾语前置)4.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5.此非XXX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6.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7.XXX之茫然(定语后置)8.是造物之无尽藏也。

《赤壁赋》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赤壁赋》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赤壁赋》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⑴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⑵山川相缪(通“缭”,环绕)⑶ 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⑷ 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2.古今异义(1) 徘徊于斗牛之间A古义:明月停留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B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竞技方式(2) 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3) 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4)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貌的人3.一词多义(1)东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2) 望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3) 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4)如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如诉如泣(副词,像)(5)白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6)歌歌窈窕之章(唱,动词)歌曰:“......”(歌词,名词)倚歌而和之(歌曲的曲调或节拍,名词)4.词类活用(1) 名词用作状语。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2) 名词用作动词。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 下江陵(攻占)/ 顺流而东(向东进军)(3)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以......为友)(4) 动词的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5)形容词用作动词。

正襟危坐(整理)/ 渺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像......) / 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二、文言虚词 1.而(1) 连词,表转折。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2) 连词,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 /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3) 连词,表承接。

最新《赤壁赋》文言知识点归纳

最新《赤壁赋》文言知识点归纳

《赤壁赋》文言知识点归纳一、字音:1、壬戌(rénxū) 10、酾酒(shī)2、桂棹(zhào) 11、横槊(shuò)3、余音袅袅( niǎo) 12、渔樵(qiáo)4、幽壑(hè) 13、扁舟(piān)5、嫠妇(lí) 14、匏樽(páo)6、愀然(qiǎo) 15、蜉蝣(fúyóu)7、山川相缪(liáo) 16、无尽藏(zàng)8、舳舻千里(zhúlú) 17、狼籍(jí)9、旌旗(jīng) 18、枕藉(jiè)二、通假字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三、实词的含义。

(1)七月既望..:.既,过了。

望,农历每月十五(2)举酒属.客:劝人饮酒(3)纵.一苇..之所如.:.纵,任。

如,往(4)凌.万顷之茫然..:.凌,越过。

茫然,旷远的样子(5)击空明..兮溯.流水:空明,月光下的清波。

溯,逆流而上(6)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7)倚.歌而和.之:循,依。

唱和(8)不绝如缕.:.细丝(9)苏子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10)正.襟危.坐:都是端正的意思(11)方.其破荆州:当(12)横槊.赋.诗:朗诵。

(13)固.一也之雄也:本来(14)寄蜉蝣..于天地:喻人生短促(15)逝者如斯.:.此,指水(1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消减和增长(17)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连、竟(18)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四、重点虚词(1)于.月出于.东山之上:从徘徊于.斗牛之间:在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表被动(2)之.纵一苇之.所知:助词,主谓间,无实义目遇之.而成色:它们,代清风、明月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无实义惟江上之.清风:助词,的(3)而.倚歌而.和之:表修饰关系,不译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但,表转折关系耳得之而.为声:就,表顺承关系(4)其.其.声呜呜然:那方其.破荆州:他,代曹操何为其.然也:语气词(5) 乎.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的样子,形容词词尾而又何羡乎.:.呢,表疑问语气词(6)挟飞仙以.遨游: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7)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如果(8)而今安.在哉:哪里(9)纵一苇之所.如:的地方五、词类活用(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使……舞。

《赤壁赋》知识点整理模板

《赤壁赋》知识点整理模板

《赤壁赋》知识点整理篇1一、知识点梳理1、文体知识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

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

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

汉赋分为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

赋的特点:①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②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③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④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

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赤壁赋》即是一篇文赋。

2、作家作品: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3、课文解读《赤壁赋》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

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第3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

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

第5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二、综合练习题(一)给加点字注音壬戌(,)举酒属客()一苇()窈()窕()冯()虚御()风扣舷()桂棹()溯()嫠()妇袅袅()不绝如缕()愀然()潜蛟(,)和之()挟()山川相缪()舳舻(,)旌旗()酾酒()横槊()渔樵()江渚()麋鹿()匏尊()蜉蝣(,)粟()须臾()愀然()枕藉()洗盏()更酌()肴核()杯盘狼籍()(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2、杯盘狼籍(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1、七月既望2、举酒属客3、徘徊于斗牛之间4、纵一苇之所如5、凌万顷之茫然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7、桂棹兮兰桨8、击空明兮溯流光9、倚歌而和之10、其声呜呜然11、余音袅袅,不绝如缕12、苏子愀然13、正襟危坐14、山川相缪15、方其破荆州16、下江陵17、酾酒临江,横槊赋诗18、固一世之雄也1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20、举匏樽以相属21、哀吾生之须臾22、知不可乎骤得24、盈虚者如彼,23、托遗响于悲风25、而卒莫消长也26、相与枕藉乎舟中(四)词类活用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4、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6、侣鱼虾而友麋鹿(五)翻译下列句子,注意画线处的译法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4.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6.而今安在哉?7、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赋》知识点全梳理
一、知识点梳理
1、文体知识
赋,是中国古典文学
的一种重要文体,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

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

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

汉赋分为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

赋的特点:
①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
②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
③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④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

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
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赤壁赋
》即是一篇文赋。

2、作家作品: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3、课文
解读《赤壁赋》
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

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第3 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

第4 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

第5 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二、综合练习题
(一)给加点字注音
壬戌(,)举酒属客()一苇()窈()窕()冯()虚御()风扣舷()桂棹()溯()嫠()妇袅袅()不绝如缕()愀然
()潜蛟(,)和之()挟()山川相缪()舳舻(,)旌旗()酾酒()横槊()渔樵()江渚()麋鹿()匏尊()蜉蝣(,)
粟()须臾()愀然()枕藉()洗盏()更酌()肴核()杯盘狼籍()
(二)指出下列句子
中的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2 、杯盘狼籍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的含义
1、七月既望
2、举酒属客
3、徘徊于斗牛之间
4、纵一苇之所如
5、凌万顷之茫然
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7、桂棹兮兰桨
8、击空明兮溯流光
9、倚歌而和之
10、其声呜呜然
11、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12、苏子愀然
13、正襟危坐
14、山川相缪
15、方其破荆州
16、下江陵
17、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18、固一世之雄也
1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20、举匏樽以相属
21、哀吾生之须臾
22、知不可乎骤得
24、盈虚者如彼,
23、托遗响于悲风
25、而卒莫消长也
26、相与枕藉乎舟中
(四)词类活用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4、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6、侣鱼虾而友麋鹿
(五)翻译下列句子,注意画线处的译法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4.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6.而今安在哉?
7.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8.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