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重点

合集下载

中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

中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

中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导言: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学,下面将介绍中医学基础知识的重点内容。

一、中医学的基本理论1.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与自然环境、人体各器官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阐述了世界万物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

五行学说将自然界的事物分为五个元素(金、木、水、火、土),用以描述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

3. 气血津液理论:中医强调人体的气血津液对健康的重要性,即脏腑组织器官需要充足的气血津液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二、中医诊断方法1. 四诊合参:中医诊断的核心方法是四诊合参,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外貌、舌苔、脉搏等来了解病人的病情,并结合病史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2. 脉诊:中医脉诊是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判断病情,包括脉搏的频率、形态、力度等变化。

通过脉诊,可以了解病人的阴阳、气血等方面的情况。

三、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应用单味草药或复方药物来调节人体的阴阳气血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经典疗法之一,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形式,通过手法的推拿和按摩来刺激人体的经络和穴位,达到调节气血、舒缓疼痛、促进病灶复原的作用。

四、中医文化与养生1. 中医养生理论:中医强调预防和调护,注重提高个体的自身抵抗力。

好的生活习惯、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都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

2. 中医与四季饮食:中医将食物与四季变化、气候特点相结合,提倡根据季节来调整饮食,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3. 中医与心理健康:中医注重身心的调和,认为情绪的失衡会引起疾病的发生。

通过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来保护健康。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久负盛名。

其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正确性、先进性与科学性得到了广泛认可。

下面,我们将对中医基础理论的重点知识进行。

中医基本理论中医基本理论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由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组成。

四诊法•望诊:通过观察面色、舌苔、舌质等部位的变化,判断疾病的位置、性质、程度和预后等。

•闻诊: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咳嗽和呕吐的声音等,判断疾病的变化。

•问诊: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过往病史、家庭病史等,以便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切诊:通过检查患者的脉搏特征,以判断疾病的情况。

中医体系中医体系主要包括“五行”、“阴阳”、“经络”、“气血”、“精神”、“脏腑”等。

•五行:中医学的一种理论,包括五种元素:金、木、水、火、土。

这五种元素相互制约、相互生克,影响各个器官的功能。

•阴阳:阴阳平衡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它是指人体内部运动和代谢活动的均衡状态,阴阳之间互生互化,保持一定的动态平衡。

•经络:经脉是中医理论中的主要概念,是在人体内部布置有特定的路径和穴位,负责输送气血、调节身体机能和维持健康。

•气血:气和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质,气血充足,身体健康,气血不足,就会出现各种疾病。

•精神:精神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和心理功能的基础,精神失常会导致各种身体和心理疾病。

•脏腑:脏腑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理论,它把人体根据其功能分成五脏六腑,它们各自具有一定的常见疾病和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方式中医治疗方式包括:中药治疗、针灸、艾灸、拔罐、推拿、气功、食疗、养生等。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学的一种主要治疗方式,它依据中医理论,采用天然植物和矿物等中药材制成,施以口服或外用的方法对疾病进行治疗。

中药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安全易用、通用于内外、长期使用不会导致耐药性等特点。

针灸针灸是中医学的一种治疗方式,通过用特定的针刺入人体的特定穴位,刺激或抑制人体的生理活动,调节体内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和防病的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一、绪论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

2、中医学论述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伤寒杂病论》。

3、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神农本草经》。

4、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

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二、阴阳五行1,、阴阳: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既可以标识自然界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又可以标识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阴阳的特性: 1)相关性 2)普遍性 3)相对性 4)属性的规定性3、阴阳的相互关系: 1)对立制约 2)互根互用 3)消长平衡 4)相互转化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3)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①、阴阳偏盛: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②、阴阳偏衰: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③、阴阳互损④、阴阳转化4)指导疾病的诊断5)知道疾病的防治6)归纳药物的性能5、五行:对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属性的概括。

6、五行的特性: 1)木曰曲直:指树木具有能曲能直的生长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归纳为“木”。

2) 火曰炎上: “炎”,有焚烧、灼热之意;“上”,即向上。

“炎上”指火在燃烧时具有发光放热、蒸腾上升之象。

引申为凡是具有温热、向上、升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归纳为“火”。

3)土爰稼穑:4)金曰从革:5)水曰润下:7、五行的生克关系:1) 相生: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的递资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相克: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关系。

五行的间递相制约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3)相乘:相克太过,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其顺序和方向与相克一致。

4)相侮:反向制约,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制约或克制,又叫“反克”,或者“反侮”,其顺序和方向与相克相反。

中医学基础整理重点笔记

中医学基础整理重点笔记

《中医学基础》第一章绪论一、中医学发展概况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重点的两部著作: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①《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四大经典之一),简称《内经》。

作者:集体之作。

意义: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标志着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它对医学的认识在当时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

还奠定了中国传统营养科学的理论基础。

②《伤寒杂病论》作者: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学家。

意义: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并且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为临床医学及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内容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病因、四诊、辨证、预防与治则等。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①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是指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和人与自然环境统一性的思想。

②主要内容A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生理上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说明结构的完整性及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病理上的整体性:局部病变与整体病理反映的统一关系。

★诊治上的整体性:由外察内,整体调节。

B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

★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四时气候;昼夜晨昏;地域环境;★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病理的影响:四时多发病;昼夜变化对疾病的影响;地域环境对发病的影响。

★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C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2、辨证论治①病、证、症的基本概念经典文档下载后可编辑复制★病的基本概念:病,即疾病,是指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过程。

★症的基本概念:是指症状和体征,是疾病的临床表现。

★证(证候)的基本概念:是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是中医治病的依据。

中医药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

中医药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

中医药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中医药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医学院校都设立了相关专业课程,并且也在国际范围内逐渐受到关注与认可。

然而,学习中医药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中有一些重点与难点需要我们特别注意。

本文将从理论学习、实践应用和专业素养等方面,探讨中医药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

一、理论学习中医药学习中的理论学习是基础,也是学习者首先需要投入精力的部分。

具体来说,以下几个方面是中医药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1. 中医基本理论:中医基本理论是中医学习的核心,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等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这些概念虽然与西医学的理论有所不同,但却是中医药学体系的基石,需要学习者通过深入学习和思考,才能领会其中的内涵。

2. 中药学:中药学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学习者熟悉中药材的种类、功效、用法等,并掌握中药方剂的配伍原则和应用方法。

中药学习中的难点在于大量的记忆和理解,以及对药材特性和方剂应用的把握。

3. 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中医药学习中的核心内容,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以及中医病因病机等方面的理论。

学习者需要通过实践与学习相结合,提高自己的辨识和分析能力,这是中医学习的一大难点。

二、实践应用中医药学的实践应用是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才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治疗能力。

在实践应用中,以下几个方面是中医药学习的重点与难点:1. 临床实习:中医专业学生需要进行一定的临床实习,通过与患者接触和实际治疗,提高自己的临床能力。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学习者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病例和疾病,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辨证施治,这对于学习者来说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2. 各类病例分析:学习者在培训过程中需要进行各类病例的分析与讨论,探究疾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案,这对于学习者的思维能力和专业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病例分析中,学习者需要运用所学的中医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进行全面的诊断与治疗规划。

三、专业素养中医药学习不仅需要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还需要培养学习者的专业素养。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1.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它强调“要治病,先求人体整体的协调与平衡”。

2.中医的辨证论治: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进行诊断和治疗。

辨证论治包括辨证、辨证施治、辨证施药。

3.中医的阴阳学说:中医学认为存在着阴阳两种相对对立而统一的基本范畴,阴阳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存在于自然界和人体内,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保持了整体的动态平衡。

5.中医的五行学说: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和能量的概念。

中医学认为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贯穿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起着重要影响。

6.中医的气血理论:中医学认为气和血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主动,血主静,二者密切相互关联。

气血的运行畅通与否决定了人体各脏腑功能的正常与否。

7.中医的病因病理学说: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外感六淫、内伤情志、饮食失调等外因内因。

疾病的发展过程表现为五脏六腑的病理变化。

8.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个方面。

中医强调辩证论治,注重从整体、动态、直观的角度进行诊断,通过多种方法综合分析,得出全面准确的诊断结果。

9.中医的药物学:中医药物学包括草药学和中药制剂学两个方面。

草药学研究草药的性味归经、功能作用等;中药制剂学研究中药的制备工艺和配伍规律。

10.中医的预防保健:中医强调预防保健,注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中医的预防保健包括养生、食疗、按摩、气功等多种方法。

以上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点知识的汇总。

这些知识对于学习中医学和应用中医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掌握了基础理论,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

因此,建议学习者在学习中医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这些重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以便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中医重点学习资料

中医重点学习资料

中医重点学习资料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理论丰富,被广大学习者所关注和研究。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中医知识,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重点学习资料,希望能够对广大中医学习者有所帮助。

一、《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

《素问》主要论述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包括五脏六腑、阴阳五行等重要概念;《灵枢》则侧重于中医的治疗方法和养生保健,涉及针灸、推拿、饮食调理等内容。

这两部书被誉为中医学的宝库,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治疗外感热病的经典著作,由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

该书系统总结了中医治疗传染性疾病的经验和方法,对于诊断和治疗各种热病具有重要价值。

学习《伤寒杂病论》可以帮助中医学习者掌握中医治疗外感热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中的巨著,系统介绍了大量草药的性能、功效和使用方法。

中草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而《本草纲目》则是学习中草药基本知识的权威资料。

掌握《本草纲目》可以帮助中医学习者了解各种草药的特点和应用范围,从而更好地运用中草药进行治疗。

四、中医学院教材各个中医学院编写的教材也是学习中医的重要资料。

这些教材通常包括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技术等内容,既有理论的介绍,又有实践的指导。

通过学习中医学院教材,可以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科的知识框架,并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

五、学术期刊和论文学术期刊和论文是了解中医研究最新动态的重要途径。

许多中医学术期刊定期发表临床研究、理论研究等论文,包括《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中医杂志》等。

学习者可以通过阅读这些期刊和论文,了解当前中医研究的前沿进展,加深对中医学科的理解。

六、网络资源当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中医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料来源。

有很多中医学习网站、博客和论坛,提供了丰富的中医学习资源。

学习者可以通过浏览这些网站,参与讨论和交流,获取更多的中医学习资料和经验分享。

中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归纳

中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归纳

中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归纳【中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归纳】一、中医学基础概念1. 中医学的起源和发展中医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2.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和自然环境相互关联,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受到自然界的影响。

3. 中医学的辩证施治中医学强调辩证施治,根据患者的整体情况和病情表现,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二、中医学基本理论1. 阴阳五行理论中医学的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阐述了世界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 五脏六腑中医学认为五脏六腑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3. 经络与气血经络与气血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经络调理气血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中医诊断方法1. 望闻问切中医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通过观察、听诊、询问和脉诊等手段了解患者的病情。

2. 舌诊舌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舌苔的颜色、厚薄、湿燥等变化可以反映患者的病情。

3. 脉诊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脉象来判断其体质和病情。

四、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学的重要治疗方法,通过选用具有药理作用的药物来调理患者的气血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学的特色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施针或灸灼来调整患者的气血,从而治疗疾病。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学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按摩特定部位和穴位来调整气血,促进疾病康复。

五、中医药文化与传统医学1. 中医药文化的特点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具有独特的文化特点。

2. 传统医学的价值传统医学在治疗慢性病、康复保健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可。

3. 中医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中医药在现代社会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发展空间。

总结回顾: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和中医药文化等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中医学最早第一部经典巨著:《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由《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组成最早药物学专著:《神农百草经》现存最早的伤科学专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著:《经效产宝》现存最早的小儿科专著:《颅囟经》中医诊断学的奠基之作:王叔和的《脉经》最早针灸专书: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最早病因病机症候学专著: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翼方》金元四大家刘完素:以火热立论,“寒凉派”张从正:主张“邪去则正安”,用汗、吐、下三法以攻邪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内伤学说,治疗重在升补脾胃,称“补土派”朱丹溪:提出“相火”和“阴不足阳有余”,善从气血痰火湿食六郁辩证治疗,称“滋阴派”第二章中医学特点:整体观念和辩证论证整体观念分类1)人与自然界具有统一性2)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3)中西医学整体观的差异证和症的区别症:即使症状和体征,亦即疾病的临床表现。

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总是通过症状、体征等疾病现象而表现出来。

证:又称症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因此,症只是疾病的现象,证才是疾病的本质,通过疾病的现象认识疾病的本质,这就是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论治和辩证的区别辩证:就是把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政协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决定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什么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即对同一疾病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治法。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性质相同的证型,因而可以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法。

第四章阴阳学说的含义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对立制约2)阴阳互根互用3)阴阳消长平衡4)阴阳相互转化阴阳互根互用(名词解释):阴阳互根互用即阴阳相成,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互为根本,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存在,任何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阴阳双方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相互助长。

阳中之阴,阴中之阳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阳,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五脏对应阴阳心:阳中之阳肺:阳中之阴肝:阴中之阳脾:阴中之至阴肾:阴中之阴五行基本特性1)木曰曲直2)火曰炎上3)土爰稼穑4)金曰从革5)水曰润下五行相生次序相生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和五脏的对应关系: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肾例题:肝的子(我生):心肝的母(生我):肾肝的所胜(我克):脾肝的所不胜(克我):肺藏象学说:(名词解释)是指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五脏六腑的特点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五脏的生理特点:化生、储藏精气,其结构相对于六腑具有内部充实的特点。

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受盛、传化水谷,其结构相对于五脏具有中空的特点。

肝主疏泄(名词解释):肝属木,其性喜调达而恶抑郁,有疏通血气,调畅情志的功能五脏的生理功能(背)1. 心:“君主之官”生理功能1)主血脉2)主神志(藏神)心与形、窍、志、液的关系:1)心在体合脉2)心开窍于舌3)心在志为喜4)心在液为汗2 . 肺:“华盖”、“相府之官”生理功能:1)主宣发与肃降2)主呼吸之气3)主通调水道4)主朝百脉5)主治节与形、窍、志、液的关系: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2)开窍与鼻3)在志为忧4)在液为涕3. 脾:“仓廉之官”生理功能:1)主运化2)主升清3)主统血与形、窍、志、液的关系1)在体合肌肉,主四肢2)开窍于口,其华在唇3)在志为思4)在液为涎4. 肝生理功能:1)主疏泄2)主藏血与形、窍、志、液的关系1)在体合筋,其华在爪2)开窍于目3)在志为怒4)在液为泪5 .肾生理功能:1)主藏精2)主水3)主纳气与形、窍、志、液的关系1)在体合骨,主骨生髓2)在窍为耳及二阴3)在志为恐4)在液为唾六腑既是六腑之一,又是奇恒之腑:胆既是奇恒之腑,又是五体:脉,骨气的功能1)推动作用2)温煦作用3)防御作用4)固摄作用5)气化作用什么是气机、气化气机:气的运动气化:气化作用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通常指精、气、血、精、液的各自新陈代谢及相互转化。

实际上,气化过程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

由此可见气化运动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

元气(名词解释)又名原气,是人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根源于肾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包括元阴、元阳之气元气、宗气功能元气的功能:元气有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激发和调节各个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作用,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宗气的功能:1)走息道而司呼吸2)贯心脉而行气血3)与人体的视、听、言、动等功能有关。

血液的运行、代谢和哪些脏腑关系密切P42心主血脉,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肺主一身之气,与宗气的生成密切相关,宗气具有贯心脉、行气血的功能,又“肺朝百脉”可辅心行血脾主统血,使血行脉中,而不致逸出脉外肝主疏泄促进血行,肝藏血,储藏血液、调节血量并防止出血津液的运行、代谢和哪些脏腑关系密切(问答题)津液的输布主要依靠脾、肺、肾、肝和三焦等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而完成。

脾气散精,一方面将津液上输于肺,由肺的宣发和肃降,将津液输布于全身二灌溉脏腑、形体和诸窍;另一方面,又可直接将津液向四周布散至全身。

肺主行水,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一方面用过其宣发作用将津液输布至人体上部和体表;另一方面,通过肃降作用,将津液输布至肾和膀胱以及人体的下部形体。

肾主水,一方面,肾中经期的蒸腾气化作用,是脾气散精、肺主通调水道,以及小肠分别清浊等作用的动力,推动着津液的输布;另一方面,由肺下输至肾的津液,在肾气的作用下,轻者蒸腾,经三焦上输于肺而布散于全身,浊者化为尿液注入膀胱。

肝主疏泄,使气机调畅。

三焦气治,气行则津行,促进了津液的输布环流,是津液在体内流注、输布的通道。

经络(名词解释):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奇经八脉一源而三歧:任脉、督脉、冲脉同起于胞中阳脉之海:督脉阴脉之海任脉十二经脉之海:冲脉六淫致病特点1)外感性2)季节性3)地区性4)相兼性5)转化性风邪、寒邪、湿邪致病特点风邪1)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2)风性善行而数变3)风性主动4)风为百病之长寒邪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3)寒性收引湿邪1)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2)湿性重浊3)湿性黏滞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七情致病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2)影响肺腑气机3)怒则气上4)喜则气缓5)悲则气消6)恐则气下7)惊则气乱8)思则气结水湿痰饮致病特点:1)阻滞气机,阻碍气血2)致病广泛,变化多端3)病势缠绵,病程较长4)易扰乱神明5)多见滑腻舌苔淤血致病特点1)疼痛2)肿块3)出血4)发绀(gan4)5)舌质紫暗6)脉涩或结代第五章名词解释哮症:为呼吸急促似喘,声高断续,喉间痰鸣,往往时发时止,缠绵难愈。

喘症:是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的表现,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里急后重:指便前腹痛,时时欲便,便时窘迫不畅,肛门重坠,便意频数的症状。

多因湿热内阻、肠道气滞所致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生姜能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

如石膏与知母配合,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独语: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则止,首尾不续的症状望色:青赤黄白黑1.青色(肝):主寒症、气滞、血瘀、疼痛、惊风2.赤色():主热证,亦可见于戴阳证3.黄色(脾):主脾虚、湿证4.白色():主虚证(包括血虚、气虚、阳虚)、寒症、失血证5.黑色():主肾虚、寒症、水饮、血瘀、剧痛望舌P88正常人的舌象:淡红舌,薄白苔1)齿痕舌舌象特征:舌边缘有牙齿压迫的痕迹,多伴舌体胖大临床意义:主脾虚,水湿内盛证2)痿软舌舌象特征:舌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伸缩回旋临床意义:多为伤阴或气血俱虚3)胖大舌舌象特征:舌体比正常的人大而厚,伸舌满口临床意义:胖大舌多主水湿内停,上溢舌体所致脉象P1091)浮脉脉象特征: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安临床意义:一般见于表证。

亦主虚证机制分析:浮脉主表,反映病邪在经络肌表的部位2)弦脉脉象特征:端直而长,如按琴弦临床意义:肝胆病,诸痛,痰饮,疟疾机制分析:弦是脉气紧张的表现3)细脉脉象特征: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临床意义:气血两虚,又主湿病机制分析:细为气血两虚所致4)滑脉脉象特征: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临床意义:痰饮,食滞,实热机制分析:实邪壅盛于内,气血涌盛,故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疼痛P1011.胀痛:气滞2.刺痛:淤血肺阴虚证和燥邪犯肺证有什么异同(问答题):肺阴虚证是指肺阴不足虚热内生所表现的症候。

多由久咳伤阴,痨虫袭肺,或热病后期阴津损伤所致。

燥邪犯肺证是指秋令感受燥邪,侵犯肺卫所表现的症候。

两证都有干燥少津的表现,根本区别在于燥邪犯肺证属外感,可见发热恶寒;肺阴虚证为内伤,无发热恶寒。

脾气虚证临床表现、特点P124临床表现:纳少,腹胀,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机制分析:本证以脾病的常见症状和气虚证共见为诊断依据脾虚气陷证临床表现临床表现:脘腹坠胀,食后益甚,或久泻不止,甚或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浑浊如米泔。

伴有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缓弱机制分析:本证以脾气虚证和内脏下垂等共见为审计要点。

第六章祛风湿药(治外湿)P165凡以祛除风寒湿邪,解除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有独活、威灵仙、蕲蛇、木瓜气中之血药:香附;血中之气药:川芎1. 生姜:呕家圣药药性:辛,温。

归肺、脾、胃经。

功效: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应用:风寒感冒,脾胃寒症,胃寒呕吐,肺寒咳嗽。

歌诀:生姜性温,发汗解表,温肺止咳,呕家圣药。

2. 防风:风家圣药药性:辛、甘、微温。

归膀胱、肝、脾。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