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复习要点
《中医学基础》学习复习资料

中医学基础第一章导论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中医四大典籍《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整体观念1)含义:①整体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的统一体,是由其组成部分以一定的联系方式构成的。
②整体观念是对事物和现象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的认识。
2)主要内容:①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②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③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2)恒动观念1)含义:研究人的生命活动、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应持有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而不可拘泥一成不变的、静止的、僵化的观点,称之为恒动观念。
2)主要内容:①生理上的恒动观。
②病理上的恒动观。
③疾病防治的恒动观。
(3)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
3、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1)司外揣内(2)援物比类(3)心法和顿悟(4)试探和反证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元气论:(1)气的基本概念:①气: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
②元气:即原气。
是产生和构成世界万物的原始物质。
乃先天之精化生,后天营养滋生,是人体生命动力的源泉。
③精气:即精。
是一种构成人体生命和精神的物质。
(2)气的基本特征①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②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③气是感应现象的中介2、阴阳的概念、特征、属性特点:(1)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既可代表相互关联而性质相反的两种事物或现象,又可代表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基本特征:划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依据(3)属性特点①阴阳的抽象性。
②阴阳的相关性。
③阴阳的普遍性。
④阴阳的相对性。
3、阴阳的相互关系:(1)阴阳的相互对立。
(2)阴阳的相互依存。
(3)阴阳的相互消长。
(4)阴阳的相互转化。
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①说明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②说明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3)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①阴阳偏盛②阴阳偏衰③阴阳互损④阴阳转化(4)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①确定治疗原则②归纳药物性能(5)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5、五行的基本概念、特性:(1)五行:①“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要素。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要点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1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资料1.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与组织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中医注重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以及五脏六腑的协调。
2.中医的气血观念:中医认为气是万物之本,血是形体的物质基础。
气血充足则人体健康,气血不足则易生病。
中医治疗常通过调整气血来恢复人体的健康。
3.中医的阴阳观念: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阴阳相对而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阴阳平衡是保持人体健康的基础。
中医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恢复人体的健康。
4.中医的五脏观念:中医将人体的功能分为五脏,即肝、心、脾、肺、肾。
每个脏器都有相应的功能,并与五脏相互作用、相互调节。
五脏的功能失常会引起疾病。
5.中医的六腑观念:中医将人体的功能分为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六腑与五脏相互合作,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6.中医的经络观念:中医认为人体内存在着经络系统,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具有传导、调节和保护功能。
通过调整经络的畅通来治疗疾病。
7.中医的辨证论治:中医诊断方法主要是辨证论治,即通过辨别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判断病因病机,从而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包括病因辨证、病机辨证、辨证类型和治疗原则等。
8.中医的八纲分类:中医辨证论治中常用的分类方法是八纲分类,即寒热虚实表里四个方面。
通过判断病人的寒热虚实来确定治疗的方向和方法。
9.中医的治则与方药:中医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病情制定具体的治则和方药。
中医方药包括草药、矿物和动物制剂等,常用于中医的治疗。
10.中医的预防与保健:中医注重疾病的预防与保健。
预防包括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
保健包括养生、按摩、针灸等方法,可以帮助人体保持健康。
以上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点知识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基础,对于理解中医学原理和进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汇总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考点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主要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考点 2.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社会相统一。
考点3.“证”是对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考点 4.感冒的治疗,可分别采用辛温解表或辛凉解表,此属于同病异治。
因中气下陷所致的久痢、脱肛及子宫下垂,都可采用升提中气法治疗,此属于异病同治。
考点5.同病异治的实质是证异治异。
第二单元精气学说考点1.构成宇宙的本原是精气。
考点2.“精”的概念源于水地说;“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考点1.可用于区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征兆是水火。
考点 2.以昼夜分阴阳,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考点 3.以四季分阴阳,春天为阴中之阳,夏天为阳中之阳,秋天为阳中之阴,冬天为阴中之阴。
考点4.体现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有:①“孤阴不生,独阳不生”②“阴阳离决,精气乃绝”③老年人“昼不精,夜不瞑”④“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考点5.阳虚日久导致阴气化生不足,反映的阴阳关系是互根互用。
考点 6.统一体中的阴阳双方,每一方都包含有另一方的阴阳关系是阴阳互藏。
考点7.四时阴阳的消长变化,从冬至到立春为阴消阳长。
考点8.阴阳的皆消皆长(如阴随阳消,阴随阳长等)体现了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
阴消的互为消长(如阴消阳长,阴长阳消等)体现了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
注:此考点为2020中医执医师所涉及考点。
考点9.“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说明了阴阳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考点10.体表为阳,则皮肉为阳中之阳,筋骨为阳中之阴。
考点11.以脏腑分阴阳,心为阳中之阳的【太阳】,肺为阳中之阴的【少阴】,肾为阴中之阴的【太阴】,肝为阴中之阳的【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
考点12.六淫之中,风邪、暑邪、火(热)邪属阳,寒邪、湿邪属阴。
药味分阴阳,药用五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中医学基础复习要点

中医学基础复习要点一、中医学的基本理论1.中医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是一个整体,强调阴阳平衡。
2.中医的五运六气理论:包括五运(金、木、水、火、土)和六气(风、寒、暑、湿、燥、火)。
3.中医的脏腑学说: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三焦、大肠、小肠、膀胱)。
4.中医的经络学说:强调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调理经络可以调节脏腑功能。
5.中医的病因病机学说:病因包括外感、内伤、情志、饮食等;病机包括卫气失常、气血亏虚、湿热郁滞等。
二、中医的诊断方法1.中医的望诊方法:包括面色、舌苔、舌质、脉象、肢体等观察。
2.中医的闻诊方法:通过听患者的呼吸声、声音、言语等判断疾病情况。
3.中医的问诊方法: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获取信息。
4.中医的切诊方法:通过触摸身体部位来判断病情。
三、中医的治疗方法1.中药治疗:包括中药汤剂、中草药煎剂、中药外用治疗等。
2.针灸治疗:包括经络穴位刺激、气血运行调节等。
3.推拿治疗:通过按摩、拍打、揉捏等手法刺激穴位、经络等。
4.中医养生保健:强调调节饮食习惯、作息时间、情绪状态等,预防疾病的发生。
四、常见中医疾病及治疗方案1.感冒:常见症状包括流鼻涕、咳嗽、发热等,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汤剂、针灸辅助治疗。
2.高血压: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头晕、心悸等,治疗方案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治疗等。
3.肠胃炎:常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恶心等,治疗方案包括中药调理、推拿手法等。
4.风湿性关节炎:常见症状包括关节疼痛、肿胀等,治疗方案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治疗等。
以上只是中医学基础复习的一部分要点,还有很多其他重要的内容,如中医的药物学、方剂学、经方学等,也需要进行复习。
复习过程中,可以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通过阅读经典医书、参与临床实习等方式加深理解和掌握。
基础中医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导论1、中医学: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传统医学科学,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具有科学、系统、完整、独特的理论体系。
2..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难经》、《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和《神农本草经》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倡导火热而主寒凉,成为“寒凉派”的代表。
张从正代表力主攻邪,善用汗、吐、下三法,被誉为“攻下派”。
朱震亨倡导“相火论”,善滋阴泻火,后世称“滋阴派”。
李皋认为脾胃虚弱或其功能异常是内伤的主要矛盾,重“补脾胃”,后世称为“补土派”。
4.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有3个基本特点,即(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和(辨证论治)。
5. 整体观念整体是指统一性、完整性和相互联系性。
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与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
6.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包括辩证与论治两大方面,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
7、辩”,有审辨、辨别等意思。
“证”,意为“凭证”、“证据”,是医生识病用药的依据,她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是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构成,能反映疾病在特定阶段的病变本质。
辩证是将望闻问切等诊法所搜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比较分析和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发展阶段、正邪之间的关系,最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
2.阴阳的基本特征:①普遍性;②相关性;③相对性;④可分性。
3、阴阳的相互关系:①对立制约;②互根互用;③消长平衡;④相互转化4.五行学说“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中医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七情内伤致病特点

中医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七情内伤致病特点中医学基础知识为卫生招聘中医学考试中常涉及的考试内容,今天为考生提供中医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七情内伤致病特点。
七情内伤致病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1)不同情志刺激对各脏有不同影响:如怒伤肝、喜伤心、思忧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
(2)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各种情志刺激都与心脏有关,如说: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3)情志所伤影响脏腑关系,如郁怒伤肝,肝气横逆,肝胃不和等病证。
心神受碍方可累及其他脏腑。
常犯脾胃,可出现肝脾不调。
(4)情志所伤,以心、肝、脾三脏和气血失调为多见。
如郁怒伤肝,肝经气郁,可见两胁胀满,善太息等症;或气滞血瘀,可出现胁痛,妇女痛经、闭经等病证。
又如思虑劳神过度,则伤心脾,可导致气血两虚,而见神志异常和脾失健运等病证。
此外,情志内伤,还可郁久化火,可导致阴虚火旺病证,或引发湿、食、痰诸郁为病。
2.影响脏腑气机(1)怒则气上可见头胀头痛,面红目赤,呕血,甚则昏厥猝倒等。
(2)喜则气缓表现为精神不能集中,甚则神志失常,狂乱,或见心气暴脱的大汗淋漓、气息微弱、脉微欲绝等症。
(3)悲则气消可见精神不振、气短胸闷、乏力懒言等症。
(4)恐则气下可见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肾精不固,而发生骨酸痉厥、遗精等病症。
(5)惊则气乱可见精神不安,惊慌失措,或遇事犹豫不决等症。
(6)思则气结表现为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若脾运不健,又可影响胃纳,可见食欲减退、脘腹胀满或腹泻便溏等症。
3.多发为情志病证情志病,系指其发病与情志刺激有关,并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
如郁证、癫、狂等,以及虽由其他原因所致,但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
4.七情变化影响病情一是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二是可能加重病情。
如情绪消沉,悲观失望,或七情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恶化。
【考题】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的是()A.怒则气上B.喜则气缓C.悲则气消D.恐则气下E. 思则气结【正确答案】C【中公解析】七情影响脏腑气机分别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中医学基础概要复习

中医学基础概要复习一、名词解释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于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2.阳病治阴: 若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治宜补阴以制阳,此即“阳病治阴”3.阴病治阳:治宜补阳以制阴,若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此即“阴病治阳”。
4.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即用滋阴壮水法,以抑制阳亢火盛。
适用于虚热的治疗。
5.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用扶阳益火法,以消退阴盛。
适用于虚寒症的治疗。
6.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是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中7.天癸:(1)即元阴,精,促进生殖的一种物质。
(2)专指女性月经。
8.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风邪病统称。
9.正治:是指逆其证候性质而治,即采用与证候性相反的方药治疗,故又称“逆治”。
10.反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原则,即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疾病证候中假象的性质相同,故又称“从治”。
11.宗气:又名大气、动气,是积于胸中之气。
12.吐下之余,定无完气:当大汗、大吐、大泻等使津液大量丢失时,气亦随之大量外脱,称“气随津脱”。
13.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是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化生基础和载体。
二、简答题(一)肝的生理功能1、主疏泄:调畅气机;调畅情志;促进脾胃消化;促进血液和津液运行2、主藏血:储藏血液;调节血量(二)脾的生理功能1、主运化:运化水谷,指脾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和吸收及对精微物质的吸收好输布作用;运化水液,指脾具有吸收、输布水液,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
2、主统血:脾气具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溢出脉外的功能。
(三)肾的生理功能1、肾藏精:主生长;主一身之气;参与血液的生成。
2、主水:指具有主持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
3、主纳气;指具有摄纳肺吸入的清气,保持吸气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1,《皇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收集论文162篇,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以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养生等问题。
2,《神农本草经》该书成于汉代,托名神农所著。
最早的一部药物学重要典籍,载药365种,将药物分为寒、凉、温、热四性,酸、苦、甘、辛、咸五味。
3,中医学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即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与事物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整体宇宙是一个整体。
其包含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和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
(二) 辩证论治辩证,就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辩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1,阴阳: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属于古代哲学的范畴。
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其在阴阳二气运动程中进行的,没有阴阳二气的运动,也就不会发生阴阳交感。
阴阳二气的运动是阴阳交感得以实现的基础,阴阳交感则是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的一个过程,是阴阳在运动过程中的一种最佳状态。
(二)阴阳对立制约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如天与地,则天为阳,地为阴。
阴阳对立导致阴阳相互制约,如温热可以驱散寒冷,冰冷可以降低高温等。
(三)阴阳互根互用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如外为阳、内为阴,没有外也就无所谓内,没有内也就无所谓外等等。
互用是指阴阳双方不断地孳生助长对方。
认为藏于体内的阴精,不断地化生为阳气;保卫于体表的阳气,使阴精得以固守于内。
(四)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对立和相互依存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阳消阴长”和“阴消阳长”的运动变化中。
(五)阴阳相互转化其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如昼夜的变化。
阴阳转化表现为渐变形式和突变形式两种。
4,五行各自的特性(一)木的特性“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
因而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
(二)火的特性“火曰炎上”。
“炎上”。
是指火具有炎热和向上的特征,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明亮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
(三)土的特性“土爰稼穑”。
“爰”,通“曰”;“稼”,即种植谷物;“穑”,即收获谷物。
因而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
(四)金的特性“金曰从革”。
“从”,由也,说明金的来源;“革”,即变革。
引申为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
(五)水的特性“水曰润下”。
“润”,即潮湿、滋润、濡润;“下”即向下、下行。
“润下”,是指水滋润下行的特点。
故引申为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
5,五行相生相克的顺序(一)相生是指一种事物对另一种事物的促进和资生作用。
其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依次孳生,如环无端,生化不息。
(二)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制约的作用。
其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这种克制关系也是往复无穷的。
第二章气、血、津液、精、神1,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古人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气的运动变化是产生自然界中一切事物的始基。
2,血:是指运行于脉中而循环流注全身的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3,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涕、泪、唾等。
4,精:体内的精微物质,它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5,神: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神,是指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如整个人体的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语等。
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意识、思维、情志、感觉等。
6, 气的生理作用(一)推动作用气的活动力很强,具有激发和推动作用,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能推动血液的生成、运行等。
(二)温煦作用人体正常体温的维持,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血和津液的运行等,都要依赖气的温煦。
(三)固摄作用主要是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
如固摄血液,使其循脉运行等。
(四)防御作用指气既能护卫肌表、防御外邪的侵犯,又能与侵入人体的病邪作斗争、驱邪外出。
(五)气化作用具体是指,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
7,血的生理作用(一)濡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血盛则形盛,血衰则形萎,血败则形坏。
(二)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的血虚或运行失常,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神志方面的症状。
8,津液的生理作用(一)滋润和营养作用津液中有大量的水分和营养物质,对人体各组织器官,具有滋润和营养作用。
(二)化生血液津液不但流布于脉外,而且能进入脉中,化生血液,故津液为血液的组成部分。
(三)运载全身之气人体之气依附津液而存在。
(四)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津液的代谢随着机体的生理状况和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通过各种调节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
(五)排泄代谢产物能把机体的代谢废物收集起来,通过脉内或脉外途径,运输到有关排泄器官。
9,精的生理作用(一)生殖作用生殖之精具有生殖以繁衍后代的作用,是生命的原始物质。
(二)生髓化血肾精是化生髓的主要物质,精也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
(三)促进生长发育是人生自胚胎至胎儿时期,以及婴儿至青年时期的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
(四)滋养作用水谷之精输布到五脏六腑以及各组织器官之中,起着滋养作用,维持人体的生理活动。
10,神的生理作用人体之神藏于心。
七情和调,精神内守,脏腑功能正常,人体强健;七情太过,气血失和,脏腑功能失调,易于患病。
神气的盛衰可反映人体夫人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
11,气、血、津液、精、神的相互关系(一)气与血的关系一、气为血之帅1,气能生血,一是指气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
二是指气为化生血液的原料,主要指营气。
2,气能行血,血的偱行,有赖气的推动。
3,气能摄血,是指气对血的统摄作用,使其正常循环于脉管之中而不逸于脉外。
二、血为气之母1,血能生气,气在血中,血不断地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水谷精微。
2,血能载气,血是气的载体,气必须依附于血。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一、气能生津津液的生成,有赖于胃的“游溢精气”、疲气的运化。
二、气能行津津液的输布和排泄,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三、气能摄津气的固摄作用控制着津液的排泄,使体内津液保持一定的量,维持津液的代谢平衡。
四,津液生气津液能化生气,于血生气的机理是基本一致的。
五,津液载气津液亦是气的载体,气亦依附于津液。
(三)血与津液的关系、血与津液都来源于水谷精气,二者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津液渗注于脉中,即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一部分血液渗入脉外,又化为津液,故有“津血同源”之说。
(四)精与气、血的关系精与气都是人体精微物质,均有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
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精与血相互滋生、相互转化,称为“精血同源”。
(五)精、气、血、津液与神的关系精、气、血、津液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精、气、血、津液生理活动、病理变化的外在表现。
第三章脏腑1,心的生理功能(一)心主血脉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
(二)心藏神心藏神主要指心具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2,心与体窍志液的关系(一)心在体合脉。
其华在面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可以从面部的色泽反映出来。
(二)心在窍为舌(三)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和情志的喜有关。
(四)心在液为汗汗为津液化生,津液是血的重要组成部分。
3,肝的生理功能(一)肝藏血是指肝具有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二)肝主疏泄指肝具有疏通、调达、升发的特性,调通人体全身气机的功能。
主要表现在1,协调气血运行2,调节精神情志3,促进消化吸收4,调理任冲二脉5,调节水液代谢。
4,肝与体窍志液的关系(一)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筋司运动的功能有赖肝血的滋养。
(二)肝开窍于目目又称“精明”,是视觉器官。
有“肝开窍于目”之说。
(三)肝在志为怒怒可使气血上逆,阳气升泄,由于肝主疏泄,阳气升发,为肝之用,故说肝在志为怒。
(四)肝在液为泪肝开窍于目,泪从目出,故泪为肝之夜。
泪有濡润眼睛,保持眼睛的功能。
5,脾的生理功能(一)主运化、升清指脾把水谷化为精微并转输至全身的功能,可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方面。
(二)主统血指脾具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
6,脾与体窍志液的关系(一)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全身的肌肉、四肢都需要依赖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
(二)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开窍于口,是指饮食口味等与脾运化功能有密切关系。
(三)脾在志为思思,即思考、思虑,为五志之一,是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
(四)脾在液为涎涎为口津,唾液中粘稠而少沫的部分称作涎。
7,肺的生理功能(一)主气,司呼吸肺主气,包括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两方面。
(二)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主要表现三方面:1,通过肺的气化,排出体内的浊气。
2,将脾所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3,是宣发卫气。
(三)朝百脉,主治节肺气能辅助心气推动和调节血脉运行。
8,肺于体窍志液的关系(一)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的功能正常,皮毛致密。
润泽,抗御能力较强。
(二)肺开窍于鼻鼻与相通而联于肺,是呼吸的门户,外邪袭肺,多从鼻喉而入。
(三)肺在志为忧忧和悲属肺志,能使气不断地消耗。
(四)肺在液为涕肺的功能是否正常亦常能从涕的变化中得以反映。
9,肾的生理功能(一)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其所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二) 肾主纳气是指肾具有摄纳肺吸入之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才能保证体内外气体的正常交换。
(三)肾主水其主要靠肾中精气对水液的蒸腾气化作用。
10,肾与体窍志液的关系(一)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肾中精气充足,骨髓充盈,骨髓发育正常,坚固有力。
(二)肾在窍为耳及二阴听觉的灵敏与否,与肾中精气的盈亏有密切关系。
(三)肾在志为恐惊恐属肾,但与心主神明相关。
(四)肾在液为唾唾为肾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养肾中精气的作用。
第四章经络与腧穴1,经络: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脏腑、形体官窍等组织器官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