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学习知识理论复习资料附规范标准答案

中医基础学习知识理论复习资料附规范标准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一、选择题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D )A.隋唐时期B.金元时期C.明清时期D.战国至秦汉时E.春秋战国时期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D )A.刘完素B.李杲C.张从正D.朱震亨E.张元素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C )A.心B.脾C.肝D.肾E.肺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 C )A.胆B.胃C.三焦D.脾E.脑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 B )A.鼻B.耳C.口D.舌E.目7.“罢极之本”是指( A )A.肝B.肾C.脾D.胆E.心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 )A.肝与肺B.心与肺C.脾与肺D.肾与肺E.心与肾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A.元气B.心气C.宗气D.营气E.卫气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A.宗气虚B.胃气虚C.脾气虚D.肾气虚E.肺气虚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 )A.正经B.经别C.经筋D.别络E.奇经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 )A.拇指端B.食指端C.中指端D.小指端E.无名指端14.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E.《诸病源候论》15.下列属于阴的属性是( )A.向上的B.温暖的C.无形的D.下降的E.明亮的16.以昼夜分阴阳,前半夜为( )A.阴中之阳B.阳中之阴C.阳中之阳D.阴中之阴E.以上都不是17.以下可用阴阳互相转化来解释的是()A.阳虚则寒B.重阴必阳C.寒者热之D.阴损及阳E.阴盛则阳病18.五行中木的“所不胜”是( )A.水B.木C.土D.金E.火19.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 )A.木与土B.火与金C.水与土D.水与金E.火与水20.“木火刑金”在五行学说中属于()A.相乘B.相侮C.相生D.子病及母E.母病及子21.以下治法中,哪一项以五行相克规律为依据( )A.益火补土法B.培土生金法C.泻南补北法D.金水相生法E.滋水涵木法22.“水火既济”是指( )A.心肾关系B.心脾关系C.肝肾关系D.脾肾关系E.肺肾关系23.十二经脉之中,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腹中线)向外的顺序是下列中的哪一项( )A.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B.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C.足太阴、足阳明、足少阴、足厥阴D.足少阴、足阳明、足厥阴、足太阴E.足太阴、足少阴、足阳明、足厥阴24.下列不属于络脉的是哪一项( )A.十五别络B.胃之大络C.浮络D.皮部E.孙络25.唾与何脏关系密切( )A.心B.肝C.肺D.肾E.脾26.下列“诸海”中错误的是( )A.脑为髓之海B.肺为气之海C.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D.冲脉为血海E.胃为水谷之海27.“以升为健”的脏是( )A.肺B.肾C.脾D.小肠E.肝28.肺在血液循行中的作用是下列哪一项( )A.基本动力B.助心行血C.推动作用D.调节作用E.贮存血液29.胆属于( )A.脏附B.腑C.奇恒之腑D.既是腑,又是奇恒之腑E.既是脏,又是奇恒之腑30.十二经脉中,同名的手阳经和足阳经交接于( )A.手指末端B.胸中C.足趾D.头面部E.背部31.“阳胜则阴病”,用下列哪种理论解释为宜( )A.阴阳相互消长B.阴阳相互转化C.阴阳互根互用D.阴阳相互制约E.阴阳相互交感32.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A.滋水涵木B.益火补土C.培土生金D.佐金平木E.金水相生33.下列哪一项属肺的生理特性( )A.生成宗气B.调理气机C.肺为娇脏D.主一身之气E.朝百脉34.心在液为( )A.汗B.泪C.涕D.唾E.涎35.脾主升清的内涵是( )A.脾之阳气上升心肺B.脾气以升为健C.脾气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D.脾气输布水液于全身E.脾气上升防止下出血36.称肝为“罢极之本”,主要是由于肝有下列哪种功能( )A.促进血行B.调畅气机C.贮藏血液D.疏通水道E.疏泄肾精37.心藏神,其主要的物质基础是()A.精B.血C.津液D.营气E.心气38.下列不属于七冲门的是( )A.气门B.吸门C.贲门D.飞门E.户门39.具有推动呼吸和行血气等作用的气()A.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中气40.下列属于液的功能的是( )A.濡润肌肤B.濡润孔窍C.滑利血脉D.滑利关节E.入脉化血41.与防止出血密切相关的两脏是()A.心与肝B.肝与脾 D.心与脾 D.肝与肾 E.肺与肝42.治疗血瘀时配用补气药,其理论依据是( )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生气43.下列具有表里关系的经脉是( )A.手太阴与手太阳经B.足厥阴与足少阳经C.督脉与任脉D.阴跷脉与阳跷脉E.阴维脉与阳维脉44.致病有明显季节性的病邪是( )A.暑邪B.燥邪C.风邪D.寒邪E.火邪45.导致气机郁结的情志剌激因素是()A.喜B.怒C.思D.忧E.悲46.阴阳偏衰以下列哪脏为根本( )A.脾B.肾C.肝D.心E.肺47.五行中木的特性是( )A.曲直B.炎上C.从革D.稼穑E.润下48.五行中的所胜是指( )A.生我者B.我生者C.我克者D.克我者E.我侮者49.肾在志为( )A.喜B.悲C.思D.恐E.惊50.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要是因为()A.心主血B.心主脉C.心藏神D.心为生之本E.心为君主之官51.既为六腑,又为奇恒之腑的是()A.胃 C.胆B.脑 D.三焦 E.命门52.以下经脉中,循行至足根部的有( )A.足厥阴B.足少阴C.足太阴D.冲脉E.任脉53.同名手足阳经交接的部位是( )A.头面部B.胸腹部C.手指端D.足趾端E.以上都不是54.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可出现( )A.气滞B.气逆C.气陷D.气闭E.气脱55.十二经脉中,起于目外眦的是( )A.足阳明B.足少阳C.手太阳D.手少阳E.足太阳56.人的视觉主要取决于( )A.脾的运化B.心主血脉C.肝藏血D.肾藏精E.肺主气57.“中焦如沤”主要是描述( )A.胃的受纳B.脾的散精C.小肠泌别清浊D.胃的腐熟水谷E.大肠传化糟柏58.魄门位于( )A.大小肠连接处B.胃与小肠连接处C.胃上口D.大肠末端E.以上皆不是59.促进性腺发育成熟的物质是( )A.血液B.天癸C.肾精D.脑髓E.肾气60.心火亢盛累及肝而形成肝火,属于( )A.母病及子B.子令母实C.子盗母气D.乘其所胜E.侮所不胜61.气机升降的枢纽是指( )A.肝肺B.肺肾C.肝肾D.心肺E.脾胃62.补气与活血并用治疗瘀血证的理论依据是( )A.气能生血B.血能生气C.气能行血D.血能载气E.气能摄血63.下列哪项不符“液”的特性( )A.质较稠厚B.流动性较小C.灌注骨节、脏腑、脑髓D.渗注血脉E.起濡养作用64.脾主升清的确切内涵是( )A.脾气主升B.脾宜升则健C.脾主转输水谷精微D.脾气散精于心肺E.与胃的降浊相对而言65.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 )A.心中B.胸中 D.肺中 D.中焦 E.心包66.十五别络的主要作用是( )A.统帅、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B.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C.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两经的联系D.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及渗灌气血E.联络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67.《素问·宣明五气篇》谓“久立”则伤( )A.筋B.骨C.肉D.气E.血68.导致内脏下垂的病机是( )A.气滞B.气逆C.气陷D.气脱E.气闭69.下列可用阴阳互根互用来解释的是()A.热极生寒B.阴中求阳C.阳虚阴盛D.重阳必阴70.因心火亢盛而致目赤易怒者,此属()A.相乘为病B.相侮为病C.母病及子D.子病犯母71.下列哪一种传变属五行理论中的“相侮” ()A.肺病及心B.心病及脾C.肾病及心D.肾病及肝72.与气的生成密切有关的脏是()A.心肝肾B.心肺肾C.肺脾肝D.脾肺肾73.被称为“阳脉之海”的是()A.足阳明经B.督脉C.阳维脉D.阳跷脉74.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作用的是()A.十二经别B.十二经筋C.十五别络D.奇经八脉75.按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阴经上接()A.足少阴经下来B.足太阴经C.足厥阴经D.手太阳经76.肺主一身之气取决于()A.呼吸运动B.调节气机C.生成宗气D.宣发肃降77.被称为“十二经脉之海”的是()A.督脉B.任脉C.带脉D.冲脉78.在肝主疏泄的各种表现中,最主要的是()A.促进食物的消化B.调畅气的运行C.促进胆汁的分泌D.使人心情舒畅E.调畅血的运行79.能调节和控制腠理开阖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以上都不是81.对血液的运行具有推动和调节作用的是()A.肝的生理功能B.肺的生理功能C.肾的生理功能D.脾的生理功能E.以上都不是二、填空题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整体观念 )、( 辩证论治 )。

《中医学基础》学习复习资料

《中医学基础》学习复习资料

中医学基础第一章导论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中医四大典籍《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整体观念1)含义:①整体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的统一体,是由其组成部分以一定的联系方式构成的。

②整体观念是对事物和现象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的认识。

2)主要内容:①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②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③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2)恒动观念1)含义:研究人的生命活动、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应持有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而不可拘泥一成不变的、静止的、僵化的观点,称之为恒动观念。

2)主要内容:①生理上的恒动观。

②病理上的恒动观。

③疾病防治的恒动观。

(3)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

3、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1)司外揣内(2)援物比类(3)心法和顿悟(4)试探和反证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元气论:(1)气的基本概念:①气: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

②元气:即原气。

是产生和构成世界万物的原始物质。

乃先天之精化生,后天营养滋生,是人体生命动力的源泉。

③精气:即精。

是一种构成人体生命和精神的物质。

(2)气的基本特征①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②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③气是感应现象的中介2、阴阳的概念、特征、属性特点:(1)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既可代表相互关联而性质相反的两种事物或现象,又可代表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基本特征:划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依据(3)属性特点①阴阳的抽象性。

②阴阳的相关性。

③阴阳的普遍性。

④阴阳的相对性。

3、阴阳的相互关系:(1)阴阳的相互对立。

(2)阴阳的相互依存。

(3)阴阳的相互消长。

(4)阴阳的相互转化。

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①说明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②说明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3)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①阴阳偏盛②阴阳偏衰③阴阳互损④阴阳转化(4)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①确定治疗原则②归纳药物性能(5)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5、五行的基本概念、特性:(1)五行:①“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要素。

中医学基础概要复习

中医学基础概要复习

中医学基础概要复习一、名词解释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于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2.阳病治阴:若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治宜补阴以制阳,此即“阳病治阴”3.阴病治阳:治宜补阳以制阴,若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此即“阴病治阳”。

4.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即用滋阴壮水法,以抑制阳亢火盛。

适用于虚热的治疗。

5.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用扶阳益火法,以消退阴盛。

适用于虚寒症的治疗。

6.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是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中7.天癸:(1)即元阴,精,促进生殖的一种物质。

(2)专指女性月经。

8.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风邪病统称。

9.正治:是指逆其证候性质而治,即采用与证候性相反的方药治疗,故又称“逆治”。

10.反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原则,即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疾病证候中假象的性质相同,故又称“从治”。

11.宗气:又名大气、动气,是积于胸中之气。

12.吐下之余,定无完气:当大汗、大吐、大泻等使津液大量丢失时,气亦随之大量外脱,称“气随津脱”。

13.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是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化生基础和载体。

二、简答题(一)肝的生理功能1、主疏泄:调畅气机;调畅情志;促进脾胃消化;促进血液和津液运行2、主藏血:储藏血液;调节血量(二)脾的生理功能1、主运化:运化水谷,指脾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和吸收及对精微物质的吸收好输布作用;运化水液,指脾具有吸收、输布水液,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

2、主统血:脾气具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溢出脉外的功能。

(三)肾的生理功能1、肾藏精:主生长;主一身之气;参与血液的生成。

2、主水:指具有主持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

3、主纳气;指具有摄纳肺吸入的清气,保持吸气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全)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全)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中国古代,受到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

对于事物的观察分析方法,多以"取类比象"的整体性观察方法,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

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一是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

而且人体与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

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环境统一性的思想即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串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组织和器官所组成的。

每个脏腑、组织或器官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人体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人体内部的统一性。

也就是说,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而又相互制约的,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

人体的这种统一性,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

五脏是代表着整个人体的五个系统,人体所有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个系统之中。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依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则又要靠脏腑组织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其生理上的平衡。

每个脏腑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功能,但又是在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有机配合,这就是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

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

填空题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中医学认为气的运动形式有升,降,出,入四种。

阴阳学说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转化;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相生顺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顺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侮顺序: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气的生理功能:1、推动功能 2、温煦功能 3、防御功能 4、固摄功能 5、气化功能名词解释气: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的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根源于肾气宗气:聚集于胸中,以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和脾胃从食物中运化和生成的水谷之气相互结合而成。

六腑:小肠、大肠、胃、胆、膀胱、三焦胃:受纳和熟腐水谷;小肠:受盛水谷和分别清浊膀胱:储尿排尿胆:储存胆汁、排出胆汁大肠:传导糟粕经络:是静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通道相生:所谓相生是指五行之间的相互资生、促进助长,说明事物有互相协同的一面。

相克:五行之间相互治制约抑制、克服、说明食物有相互拮抗的一面。

相侮:是相克的方向又称“反克”或“反侮”即被克方强于克方,而反过来产生对克方的抑制。

相乘:即相克太过,超过正常的制约程度,是事物面的关系失却正常协调的一种表现气: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简答题阴阳学说基本内容1、阴阳对立制约:主要表现在阴阳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斗争。

2、阴阳互跟互用:指阴阳两个方面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单独存在。

3、阴阳消长平衡:处于不断都在一定限度内的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动态平衡之中。

4、阴阳转化:两方面发展到一定阶段,都各自想起相反的方面转化气的生理功能?1、推动功能: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血液循环等具有促进的作用。

2、温煦功能:人的组织器官也在气的温煦下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3、防御功能:气的防御功能主要体现于护卫全身的体表,防御外邪的入侵4、固摄功能: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5、气化功能:气化是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多种变化,说明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其中经脉分为正经和奇经两大类,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正经有十二条,“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奇经有八条,即”冲、任、督、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络脉有别络、浮络、孙络。

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

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

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中医学基础复资料第一章绪论中医学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指的是人体自身完整性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统一性的思想。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辨证是论治的依据和前提,论治是检验辨证正确与否的手段和方法,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集中体现。

第二章阴阳五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交合感应、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和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属性的特征是普遍性、关联性、相对性,包括相互转化和无限可分性。

五行五脏对应关系是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

五行相生包括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包括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相乘包括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五行相侮包括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第三章藏象心为“君主之官”,其生理特性为心为阳脏而恶热。

心主血脉,心主藏神,心在志为喜,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开窍于舌,心在液为汗。

肺为“相傅之官”,其生理特性为肺为华盖,肺为娇脏,不耐寒热。

肺主气司呼吸,肺主宣发肃降,肺主通调水道,肺朝百脉,肺在志为悲(忧),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开窍于鼻,肺在液为涕。

脾为“仓廪之官”、“后天之本”,其生理特性为脾气主升,脾喜燥恶湿。

脾主运化,脾主统血,脾在志为思,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其华在唇,脾在窍为口,脾在液为涎。

肝为“将军之官”,其生理特性为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肝气升发,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主疏泄,肝主藏血,肝在志为怒,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肝在窍为目,肝在液为泪。

肾为“作强之官”、“先天之本”,其生理特性为肾主蛰藏。

肾藏精,肾主调节全身阴阳,肾主水,肾主纳气,肾在志为恐,肾在体为骨,其华在发,肾在窍为耳及二阴,肾在液为唾。

3.暑邪的致病特点表现为阳热之象,容易上犯头目,扰及心神,同时也容易伤津耗气,常见暑湿夹杂。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1整体观念定义: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十分重视人体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同时,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的整体性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

具体论述包括:1.1.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结构组成:人体是由若干脏器、组织、器官组成。

各个脏器、组成、器官都有各自的生理功能,这些各自的不同生理功能又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决定的机体的整体统一性。

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作用来实现的。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功能活动。

这种五脏一体观反映出人体内部器官是相互联系的,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生理功能:中医学认为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一方面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身的功能,另一方面靠脏腑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人体自身生理平衡。

这就是生理功能方面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这种整体作用只有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生机不息。

另一方面,中医学的气血津液理论和形神统一学说,则反映了功能与形体的整体性。

整体观念还体现于“阴平阳秘”和“亢则害,承乃治,治则生化”等理论,表明人体阴阳的制约、消长和转化,以及五行的相生相克等,都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基本条件。

病理变化:中医学在分析病证的病理机制时,首先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变所引起的整体性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性病理变化统一起来,既重视局部病变和与之直接相关的脏腑、经络,也不忽视病变之脏腑、经络对其他脏腑、经络产生的影响。

中医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中医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中医学第一章导论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等)的影响;古代自然科学(天文、历法、气象、农业、数学等)的渗透;古代医疗经验(针灸、汤液等治疗)的积累中医学的科学范畴: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多学科知识交互渗透的产物。

中医理论体系主导思想:整体观念;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生理病理学基础: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诊治特点:辨证论治。

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形成:《黄帝内经》为我国现存较早的医学理论著作,分为《灵枢》、《素问》,奠定中医理论基础。

《难经》:涉及脏腑、疾病、经络、针灸等方面,补充《内经》不足。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开创辨证论治体系,确定诊治基本原则和大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药学专著,中药学经典著作。

载药365种——提出性味学说,确立中药理论基础。

华佗(字元化)创制“麻沸散”实施外科手术,提倡体育疗法“五禽戏”。

《针灸甲乙经》:皇甫谧(字士安,号玄晏先生)著,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系统的针灸专著,载穴349个。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等著,是世界上第一部病理学(病因病机)专著。

3.《颅囟经》:系儿科著作,不着撰人名氏,世亦别无传本,独《永乐大典》内载有其书。

《外台秘要》:唐代王焘著,是研究整理医典的巨著,最早记载消渴病。

《经效产宝》:唐代咎殷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著。

《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唐朝孙思邈所著。

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

《千金翼方》是作者集晚年近三十年之经验,以补早期巨著《千金要方》之不足,故名翼方。

唐代《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载药850种,图文并茂。

宋慈著《洗冤集录》为我国最早的法医学专著。

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总结16世纪前医药经验,纠正讹误,植物学科学分类,国内外影响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整体即完整性和统一性,所谓整体观念,是指人体自身完整性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统一性的思想。

2.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辨证是论治的依据和前提,论治是检验辨证正确与否的手段和方法,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集中体现。

第二章阴阳五行1.阴阳属性的特征:普遍性、关联性、相对性(相互转化、无限可分性)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交合感应、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转化3.五行五脏对应关系: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4.五行相生(生,即资生、助长、促进之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5.五行相克(克,有克制、制约、控制之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6.五行相乘(五行中的某一行对所胜一行的克制太过,从而引起的一系列异常相克反应):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7.五行相侮(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相克制,又称“反克”、“反侮”):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第三章藏象1.心:“君主之官”。

生理特性:心为阳脏而恶热。

生理功能:心主血脉,心主藏神。

系统联系:心在志为喜;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开窍于舌;心在液为汗。

2.肺:“相傅之官”。

生理特性:肺为华盖;肺为娇脏,不耐寒热。

生理功能:肺主气司呼吸(主呼吸之气,主一身之气);肺主宣发肃降;肺主通调水道;肺朝百脉。

系统联系:肺在志为悲(忧);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开窍于鼻;肺在液为涕。

3.脾:“仓廪之官”、“后天之本”。

生理特性:脾气主升;脾喜燥恶湿(与胃的喜润恶燥相对而言)。

生理功能:脾主运化;脾主统血。

系统联系:脾在志为思;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其华在唇;脾在窍为口;脾在液为涎。

4.肝:“将军之官”。

生理特性: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肝气升发;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生理功能:肝主疏泄;肝主藏血。

系统联系:肝在志为怒;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肝在窍为目;肝在液为泪。

5.肾:“作强之官”、“先天之本”。

生理特性:肾主蛰藏生理功能:肾藏精;肾主调节全身阴阳;肾主水;肾主纳气。

系统联系:肾在志为恐;肾在体为骨,其华在发;肾在窍为耳及二阴;肾在液为唾。

(问答题)肾藏精:肾藏精是指肾具有贮存、封藏人体精气的生理功能。

其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1)促进生长发育:肾精及肾气逐渐充盛,表现出头发生长较快而渐稠密,更换牙齿,骨骼生长而身体增高;(2)促进并维持甚至功能:肾中精气充盛到一定阶段,产生一种具有促进生殖功能成熟并继续维持其功能的精微物质,称之为“天癸”,在老年时期,随着肾中精气由充盛而逐渐趋向衰退,天癸的生成亦逐渐减少,甚至逐渐耗竭,生殖功能亦随之而下降,乃至消失。

第四章精气血津液(问答题)气的功能:(1)推动作用:气的推动作用,是指气有激发和推动的功能,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2)温煦作用:气的温煦作用,是指气对人体有温煦作用,是机体热量的来源;(3)防御作用:是指气具有卫护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或驱除入侵人体之外邪的功能;(4)固摄作用:是指对血、津液、精等液态物质具有固护、统摄和控制作用,以防止其无故流失的功能;(5)气化作用:在气的作用下,津液的输布、转化及排泄过程。

(6)营养作用:是指气对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有营养作用。

1.元气: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2.津液:津液是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关节液、涕、泪、唾等。

3.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第五章经络1.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腑脏、沟通内外、贯穿上下、传递信息的通路。

第六章体质1.体质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

2.体质分类:阴阳平和质、偏阳质、偏阴质第七章病因1.六淫的致病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转化性2.风邪的致病特点:易袭阳位;病位不定;发病急骤;症状动摇不定;风为百病之长3.寒邪的致病特点:易伤阳气,表现寒象;阻滞气血,多见疼痛;腠理、经脉、筋脉收缩拘急3.暑邪的致病特点:表现阳热之象;上犯头目,扰及心神;易于伤津耗气;多见暑湿夹杂(问答题)湿邪的致病特点:1)易损伤阳气:常易困脾,发为泄泻、水肿、尿少等症;2)多见头身困重:临床表现为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3)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大便溏泄,下痢脓血,小便混浊,妇女白带过多;4)阻遏气机:气机不畅则胸膈满闷,腹胀,食欲减退;5)病程缠绵难愈: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6)易袭阴位:多易伤及人体下部,如水肿、湿疹等病以下肢较为多见。

4.燥邪的致病特点:易伤津液;燥易伤肺5.热(火)邪的致病特点:表现阳热之象;多伤及上部;扰动心神;伤津耗气;火易生风动血;易致阳性疮痈6.七情内伤直接伤及内脏:过喜或过惊伤心,过怒伤肝,过度思虑伤脾,过悲或过忧伤肺,过恐伤肾7.七情内伤影响腑脏气机: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第八章发病1.正气,是人体正常功能活动的统称,即人体正常功能及所产生的各种维护健康的能力,包括自我调节能力、适应环境能力、抗邪防病能力和康复自愈能力等,简称“正”。

2.邪气,是各种致病因素的统称,也称病邪,简称“邪”。

包括外感六淫、疠气、内伤七情、饮食失宜、劳逸过度、外伤以及机体内部产生的水湿、痰饮、瘀血、癥瘕、痰核、结石、毒邪等。

3.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4.继发:指原有疾病未愈,又发生新的疾病。

复发:指疾病初愈或在缓解期,原有疾病重新发作或反复发作。

第九章诊法1.得神又称“有神”,是精神饱满,目光灵活,反应灵敏,语言清晰,面色润泽,呼吸平稳,脉象和缓有力等生命活动正常的表现。

平人见之,说明正气充足,精气充盛,体健无病;若见于病人,则提示精气未衰,腑脏未伤,病势轻浅,预后良好。

2.假神是指重危病人突然出现精神、食欲等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提示精气衰竭已极,阴不敛阳,以致虚阳外越,俗称“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3.常色即正常无病的面色。

常色的特征是明润、含蓄,表示人体精神气血津液的充盈与腑脏功能的正常,常色包括主色和客色。

4.主色:个体一生基本不变的面色。

我国正常人的面色为黄红隐隐,明润含蓄。

5.客色:因季节、气候不同而发生的正常变化的面色,因人与自然相应,四时环境的变化在面色中有相应的表现。

6.病色即疾病状态下面部色泽的异常变化。

病色的特点是晦暗、暴露。

7.五色主病:青色:主惊风、寒证、痛证、血瘀。

赤色:主热证,面色红赤或满面通红为实热证,两颧潮红为虚热证。

黄色:主虚证、湿证,面色萎黄,多属脾胃气虚,气血不足,面黄虚浮,称“黄胖”,为脾虚湿盛;面、目、肌肤以及小便俱黄,为“黄疸”,分阳黄和阴黄。

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夺气;面色淡白,为气血俱虚,面色晄白虚浮,为阳虚水泛,面色苍白,为阴寒凝滞,经脉拘急所致。

黑色:主肾虚、寒证、瘀血和水饮。

8.囟门:囟门是婴幼儿颅骨接合不紧而形成的骨间隙。

若囟门高突,称为“囟填”,多属实热证,若囟门下陷者,称为“囟陷”,多属虚证。

囟门迟闭,骨缝不合,称为“解颅”,多为肾气不足。

9.久流浊涕且腥臭者,名为“鼻渊”,属湿热蕴蒸。

鼻涕中经常携带脓血不尽,应作进一步检查,谨防鼻腔肿瘤。

10.牙龈:龈色红肿者,是胃火盛,若见出血为胃火伤络。

龈肿不红者,是虚火上炎;若出血而不红肿者,是虚火灼络或气不摄血。

11.咽喉一侧或两侧红肿胀痛,甚则溃烂或有黄白色脓点,状如乳突,称“乳蛾”,是肺胃热盛所致。

(扁桃体炎)1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的一侧或两侧,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移动,多因肝气郁结,痰凝血瘀所致,或与地方水土有关。

(甲状腺炎)13.瘰疬:颈侧颌下,肿块累累如串珠,多由感染痨虫,肺肾阴虚,虚火灼津,结成痰核,或感受风热时毒,气血壅滞,结于颈项所致。

(淋巴结结核或淋巴结炎)14.舌诊的内容主要包括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

15.舌尖属心肺,舌边属肝胆,中心属脾胃,舌根属肾。

16.正常舌象为舌质柔软,活动自如,舌色淡红;舌苔薄白均匀,干湿适中,称为“淡红舌,薄白舌”。

可见舌体的为薄苔,不可见舌体的为厚苔。

17.淡白舌:为舌体颜色浅淡,缺乏血色的舌象,主虚证、寒证或气血两虚。

红绛舌主热证,有虚实之分。

18.胖大舌:主水肿、痰饮。

瘦薄舌:主阴血亏虚之证。

齿痕舌:常与胖大舌并见,主脾虚湿盛。

19.黄苔多主里证、热证,颜色越深,邪热越盛。

20.腐腻苔:腐苔的苔质颗粒较粗大,而根底松浮,如豆渣堆铺舌面,边中皆厚,揩之可去,或成片脱落,舌底光滑,主食积、痰浊。

腻苔的苔质致密融合成片,颗粒细腻,中间厚边周薄,紧贴于舌面,刮之难去,多见于湿浊、痰饮等浊邪阻滞,胃气不降的病证。

21.剥落苔:正常人可见先天性剥苔,部位常在人字沟前呈菱形状,为先天发育不良所致。

剥落苔的形成是因胃气匮乏不得上蒸于舌,或胃阴枯涸不能上潮于口所致。

舌前部苔剥落者,称前剥苔;舌中部苔剥落者,称中剥苔;舌苔大片剥落,边缘突起,界限清楚,剥落部位时时转移,称花剥苔或地图舌,乃气阴两伤。

若舌苔骤然退去,舌面光洁如镜者,即为光剥苔,又称镜面苔,是胃阴枯竭,胃气衰败,毫无生机的危重征象,是剥苔最严重的一种。

22.斑:散见于皮肤下,摸之不碍手;疹:高出肌肤,抚之碍手。

23.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的症状,多属热扰心神之实证。

24.郑声: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的症状,多属于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

25.喘: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的症状。

哮:呼吸急促似喘,喉中痰鸣如哨音的症状。

喘不兼哮,但哮必兼喘。

26.太息:又称叹息,是病人自觉胸闷不畅,一声长吁或短叹后,则胸中略舒的一种表现。

多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所致。

27.主诉是指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其持续时间,包括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和家族史。

28.壮热:病人高热持续不退(体温39℃以上),不恶寒反恶热的症状,属里实热证。

潮热:病人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因其如潮汐之有规律,称为潮热。

29.自汗:病人白天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尤甚的症状,多因阳气不足所致。

盗汗:病人入睡后出汗,醒后汗止的症状,多因阴虚所致。

30.渴不多饮原因:湿热内蕴,痰饮内停,瘀血阻滞。

31.胀痛:气滞;刺痛:瘀血32.粪便中夹有大量未消化的食物,称为“完谷不化”。

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称为“里急后重”,多因湿热内阻,肠道气滞引起,见于痢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