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勘测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道路勘测与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

具体包括: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道路勘测与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相关技术标准和安全规定。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使用道路勘测与设计的工具和设备,具备进行道路勘测与设计的基本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道路勘测与设计对交通安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道路勘测与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

具体包括:1.道路勘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测量学、地形图绘制、道路中线和边线的勘测等。

2.道路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道路等级划分、路线设计、路基设计和路面设计等。

3.道路勘测与设计的实践操作,如实际勘测任务、设计任务和设计报告撰写等。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和讨论法。

具体包括: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道路勘测与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理解和应用道路勘测与设计的原理和方法。

3.实验法: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道路勘测与设计的工具和设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具体包括: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道路勘测设计基础》等,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如《道路工程》、《测量学》等,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演示文稿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道路勘测与设计的相关内容。

4.实验设备:准备道路勘测与设计所需的实验设备,如全站仪、水准仪、绘图板等,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

具体包括: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讨论等环节,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

道路勘测 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道路勘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2. 使学生能够运用测量仪器进行道路中线、横断面、纵断面的测量,并准确记录数据。

3. 培养学生根据测量数据绘制道路施工图纸的能力。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测量仪器进行实地勘测的操作技能,提高测量精度和效率。

2.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道路勘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道路设计、施工奠定基础。

3.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的能力,以便在道路勘测项目中顺利开展工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道路工程勘测与设计工作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专业自豪感。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工程伦理观念,强调工程质量、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创新的工作态度,为我国道路工程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旨在使学生掌握道路勘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在实际工程项目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以便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1. 道路勘测概述:介绍道路勘测的定义、作用、发展历程以及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

教材章节:第一章 道路工程勘测概述内容安排:1课时2. 道路勘测仪器与设备:讲解经纬仪、水准仪、全站仪等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操作方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教材章节:第二章 道路勘测仪器与设备内容安排:2课时3. 道路中线测量:阐述道路中线测量的基本原理、方法及精度要求,包括切线支距法、极坐标法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 道路中线测量内容安排:3课时4. 道路横断面测量:介绍道路横断面测量的基本原理、方法及数据处理,包括横断面测量精度分析。

教材章节:第四章 道路横断面测量内容安排:3课时5. 道路纵断面测量:讲解道路纵断面测量的原理、方法及数据处理,包括纵断面测量精度分析。

教材章节:第五章 道路纵断面测量内容安排:3课时6. 道路施工图纸绘制:使学生掌握根据测量数据绘制道路施工图纸的方法,包括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等。

道路工程勘察课程设计

道路工程勘察课程设计

道路工程勘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道路工程勘察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勘察目的、勘察内容、勘察方法及勘察报告的编写要求。

2. 使学生了解道路工程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等自然条件对道路工程的影响,并能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 引导学生掌握道路工程勘察中常用的测量设备、仪器及操作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具备道路工程勘察方案的设计能力,能够根据实际工程需求制定合理的勘察计划。

2. 提高学生运用勘察数据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道路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能够与他人共同完成道路工程勘察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道路工程勘察学科的兴趣,培养其认真负责、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 引导学生关注道路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培养其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道路工程勘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其职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道路工程勘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道路工程基础知识,但对勘察方面的知识掌握不足,需通过本课程进行系统学习。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道路工程勘察基本理论- 勘察目的与意义- 勘察内容与方法- 勘察报告的编写要求2. 道路工程自然条件影响- 地质、地貌对道路工程的影响- 水文、气候条件对道路工程的影响- 实际案例分析3. 道路工程勘察设备与技术- 常用测量设备与仪器- 设备操作方法与技巧- 新技术在勘察中的应用4. 道路工程勘察方案设计- 勘察方案制定原则- 勘察计划编制方法- 方案评价与优化5. 勘察数据应用与分析- 勘察数据整理与处理- 数据分析在道路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勘察数据在道路工程问题解决中的作用6. 道路工程勘察实践- 实践教学目标与要求- 实践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 实践成果评价方法本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章节内容进行组织,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

大工道路勘测课程设计

大工道路勘测课程设计

大工道路勘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道路勘测的基本概念,掌握道路工程测量中的关键术语。

2. 学生能够掌握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如全站仪、水准仪等,并了解其工作原理。

3. 学生能够运用道路勘测知识,解读并绘制简单的道路工程图纸。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的道路测量操作,包括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和高程测量。

2. 学生能够独立或合作完成道路勘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掌握道路勘测中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团队合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道路勘测课程的学习,培养对工程测量的兴趣,增强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树立正确的工程伦理观念,认识到工程测量在道路建设中的重要性。

3. 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完成测量任务,培养沟通协调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工程测量课程,以道路勘测为核心内容,旨在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为工科类高年级本科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求知欲强,喜欢探索实践,希望通过课程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课程设计需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平衡,强调操作技能的培养,同时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工程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具体学习成果的分解,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并为后续教学和评估提供明确依据。

二、教学内容1. 道路勘测基础知识:包括道路勘测概述、勘测设计的基本原理、测量误差理论基础。

- 教材章节:第一章 道路勘测概述;第二章 勘测设计基本原理;第三章 测量误差理论。

2. 测量仪器及使用方法:介绍全站仪、水准仪、经纬仪等常用测量仪器的结构、原理及操作方法。

- 教材章节:第四章 测量仪器;第五章 测量仪器操作方法。

3. 道路测量方法及实施:包括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地形图测绘、中线测量等内容。

- 教材章节:第六章 平面控制测量;第七章 高程控制测量;第八章 地形图测绘;第九章 中线测量。

道路工程勘测课程设计

道路工程勘测课程设计

道路工程勘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道路工程勘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使学生了解道路工程勘测中的测量仪器、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3. 帮助学生掌握道路工程勘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技巧。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测量仪器、设备进行道路工程勘测的能力。

2. 培养学生根据勘测数据绘制道路工程图纸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运用道路工程勘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道路工程勘测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合作完成勘测任务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使其明白道路工程勘测对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

在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旨在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方向。

二、教学内容1. 道路工程勘测基本概念:包括勘测的定义、作用、分类及发展历程。

2. 测量仪器与设备:介绍经纬仪、水准仪、全站仪等常用测量仪器的构造、原理及使用方法。

3. 测量数据处理与分析:讲解测量数据的误差理论、平差方法以及道路工程勘测数据的处理技巧。

4. 道路工程勘测方法:阐述地形图测绘、纵横断面测绘、控制测量等勘测方法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5. 道路工程图纸绘制:教授根据勘测数据绘制道路平面图、纵断面图、横断面图等图纸的方法。

教学内容按照以下进度安排:第一周:道路工程勘测基本概念及发展历程。

第二周:测量仪器与设备的学习及实践操作。

第三周:测量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第四周:道路工程勘测方法及其应用。

第五周:道路工程图纸绘制方法及实践。

本教学内容与教材章节紧密关联,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结合课程目标和大纲,有序推进教学内容,确保学生能够掌握道路工程勘测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

设计说明书道路工程课程设计是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包括道路路线设计和路面结构设计两部分。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要求熟悉公路设计规范,理解、掌握《道路勘测设计》的基本概念,综合运用本课程和其他有关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使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深化和发展;学习道路路线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通过设计,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正确的设计思想和动手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工程设计概念;培养学生具备道路路线设计的基本技能。

一、设计的基本方法该公路应严格按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和《路线》设计手册的有关规定执行,根据所设计公路的等级,采用相应的指标进行设计,尽量不用极限值。

根据已给出的路线为三级公路,设计车速为40Km/h,绘制至少5000米的路线设计图,并进行相应的计算。

首先进行平面设计,根据交点坐标用坐标法绘制出路线交点,得到路线平面导线,然后再根据平曲线要素以及各里程坐标绘制平曲线。

随后进行纵断面设计,纵断面线形设计应根据公路的性质、任务、等级和地形、地质、水文等因素,考虑路基稳定、排水及工程量等的要求,对纵坡的大小、长短、前后纵坡情况、竖曲线半径大小以及与平面线形的组合关系等进行组合设计,从而设计出纵坡合理、线形平顺圆滑的理想线形,以达到行车安全、快速、舒适、工程费用较省、运营费用较少的目的。

最后进行横断面设计,路基横断面设计各部分的具体尺寸可参照《标准》、《路基设计规范》以及设计示例确定。

一、设计步骤1.设计概述1.1目的和要求道路工程课程设计是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包括道路路线设计和路面结构设计两部分。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要求熟悉公路设计规范,理解、掌握《道路勘测设计》的基本概念,综合运用本课程和其他有关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使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深化和发展;学习道路路线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通过设计,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正确的设计思想和动手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工程设计概念;培养学生具备道路路线设计的基本技能。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方案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方案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方案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道路勘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使学生了解道路勘测在道路工程设计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3. 引导学生掌握道路线形设计的基本要求,并能运用到实际勘测中。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测量仪器进行道路测量的能力。

2. 培养学生根据测量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和处理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运用道路勘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道路工程建设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际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数学和地理知识基础,对道路工程设计有一定了解,但实际操作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道路勘测基本概念:介绍道路勘测的定义、任务、作用,使学生了解道路勘测的基本内容。

教材章节:第一章 道路勘测概述2. 测量仪器及使用方法:讲解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测量仪器的结构、原理及使用方法。

教材章节:第二章 测量仪器与工具3. 道路线形设计:介绍道路线形设计的基本要求、方法和步骤,分析线形设计对道路工程的影响。

教材章节:第三章 道路线形设计4. 道路测量方法:讲解道路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纵横断面测量的方法及操作步骤。

教材章节:第四章 道路测量方法5. 测量数据处理:介绍测量数据的整理、分析、计算和处理方法,使学生掌握测量成果的编制。

教材章节:第五章 测量数据处理6. 道路勘测实践:组织学生进行道路勘测实习,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章节:第六章 道路勘测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道路勘测平面课程设计

道路勘测平面课程设计

道路勘测平面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道路勘测的基本概念,如平面控制、水准测量等。

2. 使学生了解道路平面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流程,包括选线、定线、纵断面设计等。

3. 帮助学生理解道路勘测平面图的绘制方法及相关符号、标注的含义。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测量仪器进行道路平面控制测量的能力。

2. 提高学生分析道路地形、地质条件,进行合理选线、定线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专业软件绘制道路勘测平面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地理科学,关注我国道路建设事业的发展。

2. 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协作精神,善于沟通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在道路勘测设计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因素。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在掌握道路勘测平面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今后从事道路工程设计和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环保意识,使其成为具有全面素质的道路工程设计人才。

二、教学内容1. 道路勘测基本概念:介绍道路勘测的定义、作用及平面控制、水准测量等基本知识。

参考教材章节:第一章 道路勘测概述2. 道路平面设计原则及流程:讲解道路选线、定线、纵断面设计等基本原则和流程。

参考教材章节:第二章 道路平面设计3. 道路平面控制测量:教授平面控制测量的方法、仪器使用及数据处理。

参考教材章节:第三章 道路平面控制测量4. 道路地形、地质条件分析:分析道路地形、地质条件对选线、定线的影响。

参考教材章节:第四章 道路地形、地质条件分析5. 道路勘测平面图绘制:介绍平面图的绘制方法、符号、标注及相关软件应用。

参考教材章节:第五章 道路勘测平面图绘制6.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道路平面控制测量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参考教材章节:第六章 道路勘测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1-2周:道路勘测基本概念、平面设计原则及流程第3-4周:道路平面控制测量、地形、地质条件分析第5-6周:道路勘测平面图绘制、实践教学三、教学方法针对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系统的讲解,使学生掌握道路勘测平面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湖北理工学院《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课程设计说明书目录一、主要内容1 道路选线...............................................1 2平面设计................................................13 纵断面设计.............................................44 横断面设计.............................................6二、参考文献.............................................9第一章道路选线与定线1、地形条件该地区地形复杂,高差相对较大,多丘陵山地,属于山区。

2、选线原则路线设计受到地形、水文、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到很多社会、经济等上的因素。

本次为丘陵区选线,等级为三级公路,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1)使填、挖方基本平衡。

2)路线的坡度做好控制,在0.3%~7%为宜3)多种方案,从中选择最优方案。

4)做到少占耕地,与农田基本建设相协调。

5)根据设计标准合理布局线路,路线设计要保证行车安全、舒适。

6)选择坡度较缓的地形,有利于施工。

在地形图上弯道设计时,除考虑曲线要素外,还要注意弯道内侧是否有物体阻碍司机的视线,为满足视距要求,要对其横净距进行计算。

3、定线道路定线,就是个根据道路的情况,从规划的起、终点之间结合地形、地质、水文及其他沿线条件,综合考虑平、纵、横三方面因素,在实地或纸上选定道路中线的确切位置,然后进行有关的测量和设计工作。

在纸上定线中,因使所设计路线尽量与等高线平行,绕开等高线密集的陡坡地区。

在定线时,直线距离不能太长,一般以20V(V是设计车速)为最大长度。

第二章平面设计2.1平面线形设计依据1、平面线形应直捷、连续、顺适、并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2、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贯。

3、回头曲线的设计,其为一个主曲线和两个辅助曲线和主、辅助曲线所夹的直线段组合而成的复杂曲线。

2.2圆曲线2.2.1曲线的几何要素计算公式切线长:T h=(R+p) *tanα/2+qQ=L S/2-L3S/240R2曲线长:L h=παR/180 0+Ls外距:E h=(R+p)secα/2-RP=L2S/24R ─ L4S/2384R3切曲差: J h=2T h-L hR─圆曲线半径(m)α─转角(۫)p─内移值(m)q─切线增值(m)Ls─缓和曲线长度(m)2.2.2主点里程桩号计算及测设方法直缓点:ZH=JD-T h缓圆点:HY=ZH+Ls圆缓点:YH=HZ-Ls缓直点:HZ=ZH+L h曲终点:QZ=HZ-L h/2交点:JD=QZ+J h/22.2.3圆曲线的半径和长度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011-94)规定圆曲线的半径最大不宜超过10000m。

在三级公路中,设计速度V=40km/h,在一般最小半径中R≥100m,在极限最小半径中R≥50m,在设计中根据地形的情况自行选择合适的半径,所以在本次设计的三级公路中JD1的R1取600m,JD2的R2取600m,JD3的R3取100m。

2.3缓和曲线根据我国现行《标准》规定:为使缓和曲线段长度大于35m,取LS=40m.2.3.1曲线计算:在所设计的三级公路中V=40km/h, R1=600m,R2=600m,R3=100m,α1=24006'00'',α2=45018'00'',α3=125018'00'' ,求出平面曲线几何要素:1.交点JD1处圆曲线的确定T=R*tanα/2=600*tan(24006'00''/2) =127.5L1=παR/180 0 =24006'00''*600*π/180 =251.33E=R*(secα/2−1)=600*sec(24006'00''/2−1) =13.4J=2T−L=2*127.5−251.33=3.672.交点JD2处圆曲线的确定:T=R*tanα/2=600*tan(45018'00''/2) =248.53L2=παR/180 0 =45018'00''*600*π/180=471.28E= R*(secα/2−1)= 600*sec(45018'00''/2)-1=49.435J=2T−L=2*248.53-471.28=25.783.交点JD3处平曲线的确定:1)平曲线元素确定p=L2S/24R─L4S/2384R3=(402/24*100)-(404/2384*1003)=0.67q=L S/2 ─ L3S/240R2=(40/2)-(403/240*1002)=202)曲线上各桩号确定T h=(R+p)*tanα/2+q=(100+0.67)*tan(125018'00''/2)+20=213.4Lh=παR/180 0 + Ls=125018'00''*100*π/180+40=258.2E h=(R+p)secα/2−R=(100+0.67)sec(125018'00''/2)−100=118.02J h=2T h−L h=2*213.4−258.2=296.0182.4平面曲线组合设计缓和曲线的长度不能小于所设计等级公路的最小长度的规定;中间圆曲线的长度也宜大于3s的行程。

所求三个弯道的平曲线长度L1=251.33m,L2=471.28m,Lh3=258.2m都满足要求。

第三章纵断面设计3.1纵断面设计一般要求1、应满足纵坡及竖曲线的各项规定2、纵坡应均匀平顺3、应争取填挖平衡节省土石方工程量降低工程造价。

4、根据路线的要求应尽量照顾农田、水利、民间运输等相关要求。

3.2.坡度设计3.2.1最大纵坡最大纵坡是道路所允许的最大坡度值,是纵断面设计的重要指标。

具体要求:所以在设计速度为40km/h的三级公路上,最大纵坡为7%。

3.2.2最小纵坡纵坡不宜太小,要满足排水要求,防止积水渗入路基而影响其稳定性,所以纵坡的设计以不小于0.3%为最小纵坡,一般要大于0.5%为宜。

3.2.3合成坡度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三级公路在V=40km/h时的最大合成坡度为9.5%,最小合成坡度不宜小于0.5%。

3.2.4坡长设计三级公路在40km/h的最短坡长为120米。

根据《公路工程及技术标准》在三级公路越岭路线的平均纵坡一般接近5%~5.5%为宜。

3.3竖曲线3.3.1竖曲线的最小半径和长度在纵断面设计中,有三个因素决定最小半径:缓和冲击,时间行程不过短,满足视距要求。

汽车在凸曲线上行驶,半径太小,会阻挡司机视线。

在凸曲线上设计车速为40km/h最小半径为700m。

3.3.2竖曲线要素计算当ω为“+”时表示凹曲线,当ω为“─”时为凸曲线。

在总平面设计中,有1个变坡点,所以有2个坡度,i1=2.1% i2=3.1% 所以经过计算ω1=i2─i1=1%所以第一个为凹曲线,选择半径R=5000m ,满足竖曲线半径的要求。

该变坡点的桩号为K1+400该变坡点的设计高程:H1=313.001)在进行竖曲线要素计算竖曲线长度:L=Rω竖曲线切线长: T=L/2=Rω/2 竖曲线上任一点竖距; h=x2/2R x为计算点桩号与竖曲线起终点桩号差竖曲线外距:E=T2/2R 竖曲线起终点桩号=变坡点桩号─ T竖曲线起点高程H起=H± Ti竖曲线终点桩号=变坡点桩号+ T竖曲线终点高程H终=H± Ti2)变坡点L1=R1ω=5000*0.01=50 T=L/2=25 E=T2/2R=252/(5000*2)=0.06251.竖曲线起、终点高程:起点桩号=(k1+400)-25=k1+375 终点桩号=(k1+400)+25=k1+425 起点高程=313.00-25*0.02=312.50 终点高程=313.00+25*0.03=313.80计算的竖曲线要素如下:3.4 道路的平、纵线形组合设计3.4.1平、纵组合的设计原则1)平曲线与竖曲线应该相互重合,且平曲线要长于竖曲线,就是“平包纵”。

2)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应保持平衡。

3)暗弯与凸形曲线结合,明弯和凹形曲线组合才合理。

4)要避免使凸曲线的顶部或者凹曲线的底部与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

5)小半径竖曲线不宜与缓和曲线相重合。

3.4.2纵断面设计要点1)要求从断面均匀平顺、起伏缓和、坡长和竖曲线长短适当、平面组合设计协调以及填挖经济、平衡。

2)关于纵坡的长度不宜过短,以不小于设计速度9s的行程为宜。

3)竖曲线的半径选用较大的为宜,在受限制时可用最小值。

4)在纵坡的设计小于0.3%时,对道路的排水不利,所以在道路的两侧可以设置锯齿形的沟进行排水。

第四章横断面设计4.1横断面的设计依据1)设计时应根据道路等级、技术标准、结合地形、地质水文等条件。

2)三级公路在设计速度为40km/h时的路基宽度为8.5m。

3)为了有利排水,在这里去路拱i=2.0%。

在三级公路设计中只有土路肩,g宽度为0.75m。

坡度一般取3.0%~4.0%4.2行车道宽度参考数据:在设计速度V=40km/m时,车道宽度取3.5m.4.3曲线的超高、加宽于视距保证4.3.1曲线超高为了抵消在曲线段上的离心力,将路面设计成为外侧高内侧低的单向横坡度,就是超高。

在这里我们根据超高表来确定,在设计速度为40km/h的三级公路上,超高横坡度的选择如下表:1)超高的过度一般绕内线旋转由于内侧的不降低,有利于纵向排水,所以在新建的公路中一般都以绕内线旋转的方法。

2)横断面的超高值得计算利用绕边线旋转超高值计算公式:参考数据:b=0.75,B=3.5*2=7.0,i b=7%,i g=2%,i j=3%,L C=40,b=2.0 交点JD3处:(绕路面边线旋转)按缓和曲线全长进行超高过渡:Lc=Ls=40m双坡阶段x0长度计算:x=(ig/ib)*Lc=11.43m 双坡阶段渐变率p1=ig*B/X0=0.012>0.003, 所以满足排水要求。

1)缓和曲线上的超高桩号K1+600:X=600-567.2=32.8>X0=11.43, 属于旋转阶段,k=x/Lc=32.8/40=0.82, bx=k*b=0.82*2=1.64, i x=32.8/40*0.07=0.0574内缘h``c=0.75*0.03 -(0.75+1.64)*0.0574= -0.114686中线h`c=0.75*0.03 + 3.5*0.0574=0.2234外缘hc=0.75*0.03 +(0.75+7)* 0.0574=0.46735桩号K1+800:X=825.4-800=25.4>X0=11.43, 属于旋转阶段,k=x/Lc=25.4/40=0.635, bx=k*b=0.635*2=1.27, i x=25.4/40*0.07=0.04445内缘h``c=0.75*0.03 -(0.75+1.27)* 0.04445=-0.067中线h`c=0.75*0.03 + 3.5*0.04445=0.1781外缘hc=0.75*0.03 +(7+0.75)* 0.04445=0.3672)圆曲线的超高(全超高阶段)外缘hc=0.75*0.03+(7+0.75)*0.07=0.565中线h`=0.75*0.03 + 3.5*0.07=0.2675c内缘h``=0.75*0.03-(2+0.75)*0.07=-0.17c对在平曲线上的各个桩号的超高值计算如下表:4.3.2曲线加宽对于R<250m的圆曲线需要设计加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