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污泥中生物相与放线菌、霉菌、酵母菌的形态观察
2霉菌、放线菌、酵母菌的形态观察及酵母菌细胞死活鉴定

四、操作步骤
2.霉菌形态观察:
直接制片观察法滴一滴乳酸石碳酸棉蓝染液于载玻片上, 用解剖针从霉菌菌落边缘处挑取少量以产孢子的霉菌菌丝, 先置于50%乙醇中浸一下以洗去脱落的孢子,再放在载玻片 上的染色液中,用解剖针小心地将菌丝分开,盖上盖玻片, 置低倍镜下找到适当视野,再换高倍镜观察。
繁殖方式:主要产生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繁殖。
乳酸石碳酸棉蓝染色:细胞不变形,不易干燥,防 腐,保存时间较长,防止孢子飞散。
霉菌的菌丝。构成霉菌营养体的基本单位是菌丝。 菌丝是一种管状的细丝,把它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很 像一根透明胶管,它的直径一般为3-10微米,比细菌 和放线菌的细胞约粗几倍到几十倍。菌丝可伸长并产 生分枝,许多分枝的菌丝相互交织在一起,就叫菌丝 体。
酵母菌的形态
酵母菌细胞形态通常有球状、卵园状、椭圆状、柱状和香肠 状。酵母菌细胞大小为2.5-10x4.5-21m。
酵母菌细胞形态
酵母菌出芽
酵母菌细胞形态
(2)霉菌:霉菌可产生复什分枝的菌丝体(基内菌 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分 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上产生孢子。分生孢子梗和分 生孢子的形态特征是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胞。 ④染色30分钟后再次观察,注意细胞死活比例是否发生变化。 ⑤用0.05%吕氏碱性美蓝染液作为对照同时进行上述实验。 (2)水-碘液浸片法 将革兰氏染色用碘液用水稀释4倍,滴加一滴于载玻片中央,无菌操作取少许菌体于染色液
中止菌丝污染显微镜物镜镜头。 采取恰当的处理方法永久保持微生物的自然形态。 美蓝染液水浸片法制作酵母菌制片注意染液的浓度和染色
实验4放线菌、酵母菌、霉菌形态观察.

实验4放线菌、酵母菌、霉菌形态观察.实验四放线菌、酵母菌、霉菌形态观察(一)放线菌的形态观察1 目的观察放线菌的基本形态特征掌握培养放线菌的几种方法2 原理放线菌一般由分枝状菌丝组成,它的菌丝可分为基内菌丝(营养菌丝)、气生菌丝或有孢子丝三种。
放线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大部分气生菌丝分化成孢子丝,通过横割分列的方式产生成串的分生孢子。
孢子丝形态多样,有直、波曲、钩状、螺旋状、轮生等多种形态。
孢子也有球形、椭圆形、杆状和瓜子状等等。
它们的形态构造都是放线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放线菌的菌落早期绒状同细菌菌落月牙状相似,后期形成孢子菌落呈粉状、干燥,有各种颜色呈同心圆放射状。
3 材料3.1 菌种灰色链霉菌(Str. griseus),天蓝色链霉菌(Str. coelicolor),细黄链霉菌(Str.microflavus)。
3.2 培养基高氏1号培养基。
3.3 器皿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无菌滴管、镊子、接种环、小刀(或刀片)、水浴锅,显微镜,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
4 流程4.1插片法: 倒平板→插片→接种→培养→镜检→记录绘图4.2压印法: 倒平板→划线接种→挑取菌落→加盖玻片→镜检→记录绘图4.3埋片法: 倒琼脂→切槽→接种→培养→镜检→记录绘图5 步骤5.1插片法5.1.1倒平板将高氏1号培养基熔化后,倒10~12毫升左右于灭菌培养皿内,凝固后使用.5.1.2插片将灭菌的盖玻片以45度角插入培养皿内的培养基中,插入深约为1/2或1/3(图5-1)。
5.1.3接种与培养用接种环将菌种接种在盖玻片与琼脂相接的沿线,放置28℃培养3~7天。
5.1.4观察培养后菌丝体生长在培养基及盖玻片上,小心用镊子将盖玻片抽出,轻轻擦去生长较差的一面的菌丝体,将生长良好的菌丝体面向的载玻片,压放于载玻片上。
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
5.2压印法5.2.1制备放线菌平板同5.1.1。
在凝固的高氏1号培养基平板上用划线分离法得到单一的放线菌菌落。
水微生物学实验指导书

水微生物学实验指导书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建设学院给排水工程系2007.12目录页实验一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微生物形态的观察活性污泥生物相的观察实验二培养基的制备及灭菌微生物的纯种分离及计数实验三微生物生理生化特性实验一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微生物形态的观察一、实验目的1.了解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保养方法。
2.观察蓝细菌、霉菌、酵母菌、放线菌的个体形态,学会生物图的绘制。
二. 实验内容1.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保养方法2.微生物形态的观察三、实验仪器、设备及材料1.光学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等2.示范片:颤藻、曲霉、青霉、酵母菌、放线菌。
四、实验原理显微镜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图1是微生物实验常用的双目电光源生物显微镜,其构造分机械和光学两部分:机械部分主要包括:1.镜筒镜筒是双筒,两筒间距离可调,长度一般是160mm。
它的上端装有接目镜,下端有回转板。
回转板上一般装有3个接物镜。
2.载物台载物台是放置标本的平台,中央有一圆孔,使下面的光线可以通过。
两旁有弹簧夹,用以固定标本或载玻片。
有的载物台上装有自动推物器。
3.调节器镜臂旁有两个螺旋,大的叫粗调节器,小的叫细调节器,用以升降载物台,调节接物镜与所需观察的物体之间的距离。
光学部分主要包括:1.接目镜一股使用的显微镜具有2—3种放大倍数的接目镜,其上常刻有“5×”、“10×”或“16×”等数字及符号。
意即使用时可放大5倍、10倍或16倍。
观察微生物时常用放大10倍或16倍的接目镜。
2.接物镜接物镜装在回转板上.可分低倍镜、高倍镜和油镜3种,其相应的放大倍数常是10、40 (45)、100。
通常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接物镜与接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例如:用放大40倍的接物镜(高倍镜)与放大10倍的接目镜时所得的物象的放大倍数为40×10=400。
如果用放大100倍的接物镜则放大倍数为100×10=1000。
微生物实验指导书(1)范文

微⽣物实验指导书(1)范⽂《微⽣物学实验》实验⼀显微镜的使⽤、细菌⾰兰⽒染⾊法及细菌特殊结构的观察(⼀)实验⽬的1.了解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原理2.学习并掌握油镜的原理和使⽤⽅法。
3. 在油镜下观察细菌⼏种基本形态4.掌握细菌⾰兰⽒染⾊法(⼆)实验原理1.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及油镜的⼯作原理现代普通光学显微镜利⽤⽬镜和物镜两组透镜系统来放⼤成像,故⼜常被称为复式显微镜。
它们由机械装置和光学系统两⼤部分组成。
在显微镜的光学系统中,物镜的性能最为关键,它直接影响着显微镜的分辨率。
⽽在普通光学显微镜通常配置的⼏种物镜中,油镜的放⼤倍数最⼤,对微⽣物学研究最为重要。
与其他物镜相⽐,油镜的使⽤⽐较特殊,需在载玻⽚与镜头之间加滴镜油,这主要有如下⼆⽅⾯的原因:1. 增加照明亮度油镜的放⼤倍数可达100 Χ,放⼤倍数这样⼤的镜头,焦距很短,直径很⼩,但所需要的光照强度却最⼤。
从承载标本的玻⽚透过来的光线,因介质密度不同(从玻⽚进⼊空⽓,再进⼊镜头),有些光线会因折射或全反射,不能进⼊镜头,致使在使⽤油镜时会因射⼊的光线较少,物像显现不清。
所以为了不使通过的光线有所损失,在使⽤油镜时须在油镜与玻⽚之间加⼊与玻璃的折射率(n=1.55 )相仿的油镜(通常⽤⾹柏油,其折射率n=1.5 2)。
2. 增加显微镜的分辨率显微镜的分辨率或分辨⼒(resolution or resolving power) 是指显微镜能辨别两点之间的最⼩距离的能⼒。
从物理学⾓度看,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受光的⼲涉现象及所⽤物镜性能的限制,分辨⼒D可表⽰为:D=λ/2N.A,式中λ= 光波波长;NA= 物镜的数值孔径值。
光学显微镜的光源不可能超出可见光的波长范围(0.4--0.7 µ m ),⽽数值孔径值则取决于物镜的镜⼝⾓和玻⽚与镜头间介质的折射率,可表⽰为:NA=n × sin α式中α为光线最⼤⼊射⾓的半数。
它取决于物镜的直径和焦距,⼀般来说在实际应⽤中最⼤只能达到120 O ,⽽n 为介质折射率。
实验三 酵母菌、霉菌、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三酵母菌、霉菌、放线菌的形态观察一目的要求1.观察酵母菌的个体形态及出芽生殖方式,学习区分酵母菌死活细胞的实验方法。
2.掌握酵母菌的菌落特征及其与细菌菌落的区别。
3.学会识别霉菌的菌落特征,掌握霉菌的乳酸石炭酸制片法。
4.学习观察霉菌个体形态及各种无性孢子的方法。
5.学会观察放线菌的菌落特征,个体形态及其繁殖方式。
二实验原理1.酵母菌是不运动的单细胞真核微生物,多数是圆形或椭圆形,其大小通常比常见细菌大几倍甚至十几倍。
用美蓝对酵母菌的活细胞进行染色时,由于细胞的新陈代谢作用,细胞内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能使美蓝由蓝色的氧化型变为无色的还原型,因此,具有还原能力的酵母活细胞是无色的、而死细胞或代谢作用微弱的衰老细胞则呈蓝色或淡蓝色,借此即可对酵母菌的死细胞和活细胞进行鉴别。
2.霉菌形态比细菌、放线菌复杂,个体比较大,具有分支的菌丝体和分化的繁殖器官。
霉菌菌丝体(尤其是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
因此,在观察时要注意菌丝直径大小,菌丝体有无隔膜,营养菌丝有无假根,无性繁殖形成的孢子是那一种?孢子是怎样着生的?3.放线菌是指能形成分枝丝状体或菌丝体的一类革兰氏阳性细菌。
常见放线菌大多能形成菌丝体,紧贴培养基表面或深入培养基内生长的叫基内菌丝,基内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还能向空气中生长出气生菌丝,并进一步分化产生孢子丝及孢子。
孢子的表面光滑或粗糙、圆或椭圆,孢子有各种颜色,这些形态特点都是鉴定放线菌的重要依据。
三实验材料1.菌种(1)啤酒酵母、面包酵母、裂殖酵母、热带假丝酵母;(2)毛霉、黑根霉、青霉、黑曲霉;(3)白色链霉菌、红色链霉菌2. 0.1%的美蓝染色液,乳酸石炭酸溶液、乳酸石炭酸棉蓝溶液, 芽孢染色液、无菌水、盖玻片、载玻片,接种钩,接种铲。
四内容与步骤1.酵母菌(1)菌落特征和菌苔特征的观察。
观察菌落表面干燥或湿润、隆起形状、边缘整齐度、大小、颜色等,并用接种环挑菌,注意与培养基结合是否紧密。
微生物学实验10 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观察

南京大学生物技术系实验报告题目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观察【一、实验目的】1、通过菌落及细胞形态的观察和比较,掌握区分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要点。
2、掌握观察放线菌孢子的方法。
3、掌握观察霉菌孢子及根霉假根的方法。
4、了解酵母菌子囊孢子形成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1、三类微生物菌落形态特征:霉菌形态比细菌、酵母菌复杂,个体比较大,具有分枝的菌丝体和分化的繁殖器官。
霉菌营养体的基本形态单位是菌丝,包括有隔菌丝和无隔菌丝。
营养菌丝分布在营养基质的内部,气生菌丝伸展到空气中。
营养菌丝体除基本结构以外,有的霉菌还有一些特化形态,例如假根、匍匐菌丝、吸器等。
霉菌的繁殖体不仅包括无性繁殖体,例如分生孢子,孢子囊等,包裹其内或附着其上的有各类无性孢子;还包括有性繁殖结构,例如子囊果,其内形成有性孢子。
在观察时要注意细胞的大小,菌丝构造和繁殖方式。
放线菌一般由分枝状菌丝组成,它的菌丝可分为基内菌丝(营养菌丝)、气生菌丝或有孢子丝三种。
放线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大部分气生菌丝分化成孢子丝,通过横割分列的方式产生成串的分生孢子。
孢子丝形态多样,有直、波曲、钩状、螺旋状、轮生等多种形态。
孢子也有球形、椭圆形、杆状和瓜子状等等。
它们的形态构造都是放线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酵母菌是单细胞的真核微生物,细胞核和细胞质有明且分化,个体比细菌大得多。
酵母菌的形态通常有球状、卵园状、椭圆状、柱状或香肠状等多种。
酵母菌的无性繁殖有芽殖、裂殖和产生掷孢子;酵母菌的有性繁殖形成子囊和子囊孢子。
酵母菌母细胞在一系列的芽殖后,如果长大的子细胞与母细胞并不分离,就会形成藕节状的假菌丝。
2、三点接种法与霉菌菌落形态的观察霉菌的菌落形态是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为便于观察,通常用接种针挑取极少量霉菌孢子点接于平板中央,使其形成单个菌落;或在平板上接三点,即在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接种,经培养后同一菌种可形成三个重复的单菌落。
后一方法称为三点接种法。
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生物相的观察

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生物相的观察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主要有细菌,原生动物和藻类三种,此外还有真菌、病毒等。
微生物中的细菌是分解有机物的主角,其次原生动物也有一定的作用。
活性污泥微生物中的细菌主要以菌胶团和丝状菌形态存在,游离细菌很少。
活性污泥中的原生动物种类较多,经常出现的原生动物主要有钟虫类,还有楯纤虫、吸管虫、漫游虫、变形虫等。
另外,还有一些原生物,如轮虫和线虫。
可以说,活性污泥是一个广阔的微生物世界。
我们是通过几年的生产,在生物相的观察上积累了一点经验以飨读者。
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观察,一般通过光学显微镜来完成,通常称为镜检。
在长期的镜检过程中,我们根据各种相关资料介绍,并结合生产过程中生物系统的性质、特征的变化等,将镜检分为如下几情况:一、微生物种类的变化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种类会随水质变化以及运行阶段而变化。
培菌阶段,随着活性污泥的逐渐生成,出水由污变清,污泥中微生物的各类生物菌发生有规律的演替。
运行中,通过观察污泥中微生物种类的正常变化,可以推测运行状况的变化。
1、当发现没有钟虫,却有着大量的流动纤虫如各种数量较多的草履虫、漫游虫、豆形虫、波豆虫等,而细菌则以游离细菌为主,此时表明水中有机物质较多,处理效果很低;如果原来出水水质良好,突ERP系统的实施提高了企业总体信息化水平。
取得了如下的成绩:(1)ERP系统实现了公司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高度集成,公司的核心业务高度依赖ERP系统运行。
(2)很好的适合公司核心业务,提高了企业的基础管理水平,促进了业务流程和业务操作的规范性,使得企业在管理和业务上更加精细化,降低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3)ERP系统为公司经营管理与决策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目前主要业务数据已形成完整数据库,基础数据准确、完整。
ERP已经成为各级经营管理人员获取信息的必要手段。
(4)完善和改进了业务流程。
简化了原来重叠交叉的职能,并通过ERP系统和相应的业务规范对业务流程进行了规范,改变原来业务处理的随意性。
04 实验四 放线菌、酵母和霉菌形态的观察

04 实验四放线菌、酵母和霉菌形态的观察实验目的:1. 了解微生物的形态特征。
2. 熟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习普通染色技术。
3. 学习鉴别放线菌、酵母和霉菌的形态特征。
实验材料:1. 盐酸裂解液、甲醛定型液、碘酒、甲基橙、溴酚蓝等。
2. 放线菌、酵母和霉菌的培养物。
实验步骤:1. 取一小块培养物放在玻片上,滴上一滴生理盐水并用小棒子将其研磨均匀。
2. 放线菌培养物制片:将研磨好的放线菌制成薄片,滴上盐酸裂解液使其变成透明,定型液使其固定,并在空气中晾干。
然后,在火上加热定邦,再用碘酒染色,过后清水洗净,醋酸洗净并晾干或用吹风机吹干。
3. 酵母培养物制片:将研磨好的酵母制成薄片,滴上碘酒染色剂染色,过后清水洗净,醋酸洗净,晾干或用吹风机吹干。
4. 霉菌培养物制片:将研磨好的霉菌制成薄片,滴上甲基橙染色剂染色,过后清水洗净,醋酸洗净,晾干或用吹风机吹干。
5. 用显微镜观察制片。
实验结果:放线菌:放线菌为革兰阳性菌,细胞形状呈弯曲的短小棍形,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胞较长,一般在1-20微米之间,可以分枝,分枝形成的菌丝从外形上呈现出类似于蜘蛛网的形状。
勃林美细胞内有许多成熟的孢子,呈现为典型的链状。
常常在不规则的小菌落或黏液内生长。
酵母菌:酵母细胞直径一般在2-5微米之间,为单细胞生物,在将染好色的玻片放在光学显微镜下很容易看到直径3微米以上的球形,卵圆形等细胞结构,表面光滑。
细胞质软,柔软而透明。
霉菌:霉菌属真菌,具有多种形态,种类繁多,细胞直径1-5微米,长1-10微米,细胞呈现不规则形状,通常形成的是在菌丝基础上聚合并且扩展而成的菌落。
通过本次实验观察和比较放线菌、酵母和霉菌的形态特征,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放线菌为分枝杆菌,细胞型态呈弯曲状,外观类似于蜘蛛网。
2. 酵母为单细胞生物,呈圆球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整齐。
3. 霉菌属于真菌,细胞形态呈现不规则形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四活性污泥中生物相与放线菌、霉菌、酵母菌的形态观察(一)实验目的1.学习观察活性污泥中生物相的方法。
2.初步分析生物处理系统工作状态是否正常。
(二)实验原理活性污泥中生物相比较复杂,以细菌、原生动物为主,还有真菌、后生动物等。
某些细菌能分泌胶粘物质形成菌胶团,进而组成污泥絮绒体(绒粒)。
在正常的成熟污泥中,细菌大多集于菌胶团絮绒体中,游离细菌较少,此时,污泥絮绒体可具有一定形状、结构稠密、扩光率强、沉降性能好。
原生动物常作为污水净化指标;当固着型纤毛虫优势时,一般认为污水处理池运转失常。
当后生动物轮虫等大量出现时,意味着污泥极度衰老。
(三)实验器材1.活性污泥样品2.仪器以及其它用品显微镜,目镜测微尺,200ml量筒、载玻片、盖玻片、玻璃小吸管、橡皮吸头、镊子。
吸水纸,香柏油(四)实验方法活性污泥生物相的观察(1)肉眼观察:取曝气池的混合液置于100ml量筒内,直观活性污泥在量筒中呈现的絮绒体外观及沉降性能(30分钟沉降后的污泥体积)。
(2)制片镜检:滴混合液1—2滴于载玻片上,加盖玻片制成水浸标本片,在显微镜中倍或高倍镜下观察生物相。
丝状微生物:伸出絮绒体外的多寡,以哪一类为优势?见本实验附注1。
微型动物:原生动物的识别。
常见后生动物特征描述见本实验附注2。
(五)实验结果1.将镜检结果填于下表中,并列出所见主要生物。
(六)思考题1.根据实验观察情况,试对活性污泥质量及运行情况作初步评价。
1,答:取曝气管1号沉降的活性污泥在显微镜40倍物镜下观察出现了较多的后原生动物轮虫,而其他的为原生动物较多,出现了楯纤虫、钟虫还有长管虫,但数量上还是比轮虫少得多。
楯纤虫、钟虫、长管虫和轮虫都是喜在水体寡污带中生活,它们的数量多预示出水水质好,污泥驯化佳。
而轮虫要求环境中有较高的溶解氧,它们的出现说明此水体的溶解氧已差不多恢复,污水生物处理效果较好。
还有漫游虫也是喜欢在较清洁水中生活,也说明了污水生物处理效果较好。
另外有较多的孢囊出现,综合前面几种微生物的指示作用,说明水体的食物缺乏,微生物需要形成孢囊抵抗不良环境和由水体流动和物质带动迁移到营养物较丰富的环境,这也进一步说明污水的处理接近尾部。
但是在曝气管2号取的活性污泥中除了与曝气管1号的相近之外,局部地方还看到了较多的线虫。
线虫是污水净化程度差的指示生物,它们是在厌氧或者缺氧下大量繁殖,常出现在一些死水区,曝气时氧气没有到达的死角等。
它们的出现说明了水体趋于恶化,溶氧量逐渐下降。
此曝气管出现这个现象可能是由有一段时间没有进行曝气引起的。
2,污泥沉降结果:取100ml活性污泥加入絮凝剂1ml和助凝剂1ml沉降出了约18ml的污泥;而取100ml活性污泥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自然沉降下,沉淀出了3ml的污泥。
加絮凝剂和助凝剂处理的比没加的沉降效果强6倍。
可以看出加入絮凝剂和助凝剂对污泥的沉降效果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七)附录1.活性污泥中常见的丝状微生物(1)球衣菌(Sphaerotilus):由许多圆柱形细胞排列成链,外面包围一层衣鞘,形成丝状体。
具有假分枝。
单个菌体可自衣鞘游出,活泼运动或粘附于鞘外。
(2)贝氏硫菌(B eggiatoa):无色而宽度均匀的丝状体,与球衣菌不同的是外面无衣鞘,各丝状体分散不相连接。
丝状体由圆柱形细胞紧密排列而成,有时可见硫粒。
丝状体不固着于基质上,可呈匍匐状滑行,菌体扭曲、穿插匍匐滑行于污泥之中。
(3)发硫菌(Thiothrix):亦由细胞排列成丝状体,具薄鞘但一般镜检时不可见。
其丝状体基部有吸盘,可使菌体固着于基质上生长。
在附着生长时,有时菌丝体左右平等伸长成羽毛状,有时以放射状从活性污泥絮绒体内向四周伸展,有时菌丝体交织在一起自成中心向四周伸展。
(4)霉菌(mould):活性污泥中常见到菌丝体远较上述细菌为粗大的霉菌菌丝体和霉菌孢子。
菌丝体有的有隔,并具有真分枝。
2.活性污泥中常见的后生动物(1)线虫(Nematoda):身体细长呈线形,其横切面呈圆形。
常见卷曲不能自由伸缩,而是靠身体作蛇形扭曲而运动。
(2)轮虫(Rotifera):形体很小,身体的前端或靠近前端有轮盘(头冠),其上的纤毛经常摆动,有游泳和摄食的功能。
在口腔或口管下面的咽喉部分膨大而形成咀嚼囊,内有一套较复杂的咀嚼器,可以多少地伸出口外以攫取食物。
(3)颤体虫(Aeolosoma):在活性污泥中最大、分化最高级的一种多细胞动物,身体分节,节间有刚毛伸出,体表具有带色泽的油点。
活性污泥平板线虫和轮虫孢囊、贝氏虫和长管虫轮虫及其排泄物杯居虫轮虫和孢囊水熊实验总结:原生动物是动物中最原始、最低等、结构最简单的单细胞动物。
它们形体微小,在10~300um之间,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见,归入微生物范畴。
常被称为“××虫”。
形态特征:①单细胞,没有细胞壁、大多无色透明;②器官分化(运动、感觉、消化、捕食等等);虽然只有一个细胞,但在生理上却是一个完善的有机体,能和多细胞动物一样行使营养、呼吸、排泄、生殖等机能。
其细胞体内各部分有不同的分工,形成机能不同的“胞器”,例如:胞口、胞咽、食物泡、吸管是“消化系统”;收集管、伸缩泡、胞肛是“排泄系统”;伪足、鞭毛和纤毛是“四肢”等;眼点是“眼睛”等等。
大部分原生动物为动物性营养,就是通过“吞食”活细菌、真菌、藻类或有机颗粒;有大多数为腐生性,借助体表的原生质膜吸收环境和寄主中的可溶性的有机物为营养,如疟原虫等;少数原生动物为有色素进行光合作用,同时具有动物性和植物性特征。
原生动物的繁殖通常以二分裂、孢子的形式进行无性生殖,但是当环境较差时会出现有性生殖,通过基因重组加快变异进化以适合环境。
孢囊是当环境条件变坏(如水干枯、水温和pH过高或过低,溶解氧不足,缺乏食物,有机物浓度过高等等)情况下,原生动物抵抗不良环境的休眠体。
出现孢囊时,鞭毛、纤毛等细胞器缩入体内,缩水,并分泌一种胶状物质于体表,凝固成孢壳,均为球状。
这样可以对自身隔绝保护、较少接触面,从而很容易随灰尘漂浮或被其他动物带到其他地方,胞囊遇到适宜环境胞壳破裂,恢复虫体形状。
根据原生动物的细胞器和其他特点,将原生动物分为四个纲,即鞭毛纲、肉足纲和纤毛纲、孢子纲。
动物性鞭毛虫是原生动物中最小(长11~22um,宽5~10um)喜在多污带和α-中污带中生活;在活性污泥培养初期或在处理效果差时大量出现,作为污水处理效果差时的指示生物。
常见的有波多虫和滴虫等。
肉足纲的细胞质可伸缩变动而形成伪足,作为运动和摄食的胞器。
直径在20~50um之间,大多没有固定形状由体内细胞质不定方向的流动而呈现千姿百态,少数种类为球形。
它们喜在α-中污带或β-中污带的自然水体中生活;大量出现时预示出水水质差。
如活性污泥驯化初期(游离细菌大量出现后)。
如变形虫、辐射变形虫、太阳虫、壳虫等。
纤毛纲是原生动物中最高级动物,它们周身表面或部分表面具有纤毛用作游动及摄食的工具,喜吃游离细菌及有机颗粒,与废水生物处理的关系最为密切。
纤毛虫是原生动物中构造最复杂的,不仅有比较明显的胞口,还有口围、口前庭和胞咽等司吞食和消化的细胞器官。
根据运动情况可分为游泳型、匍匐型、固着型和吸管虫四种。
游泳型纤毛虫大小为80~300um×42~75um,可自由游动,如草履虫,豆形虫、肾形虫、漫游虫等。
它们的出现预示出水较差,污泥驯化仍在继续(常在鞭毛虫优势后出现)。
匍匐型纤毛虫是在污泥絮体上爬行或游动的原生动物。
常见为楯纤虫、尖毛虫、棘尾虫、游仆虫。
固着型纤毛虫由个体或群生相连,固着在活性污泥上。
个体型如钟虫,群体型如缩虫、盖纤虫、累枝虫等。
它们可以降低水中游离细菌的数量,降低水的浑浊度,对废水生物处理起良好的促进作用。
固着虫大量出现预示出水水质好,污泥驯化佳。
吸管虫幼虫有纤毛,成虫纤毛消失,长出长短不一的吸管,末端有一根柄固着生活,以其他原生动物为食。
它们的捕食方式像蚊子,用吸管吸住微小动物,并由吸管中释放毒素将其麻醉,继而融化其细胞膜,吸干其体液。
它们的出现预示出水水质好,污泥驯化佳。
原生动物以外的多细胞动物叫后生动物,因有些后生动物形体微小,要借助光学显微镜方可看得清楚,故叫微型后生动物。
如轮虫、线虫、寡毛虫(飘体虫、颤蚓、水丝蚓等)、浮游甲壳动物、苔藓动物。
上述微型动物在天然水体、潮湿土壤、水体底泥和污水生物处理构筑物中均有存在。
轮虫(Rotifer)是担轮动物门轮虫纲的微小动物。
因它有初生体腔,新的分类把轮虫归人原腔动物门。
轮虫种类很多,据王家楫1961年论述,已观察到的有252种,分隶属于15科、79属。
常见的轮虫有:旋轮属、猪吻轮属、腔轮属和水轮属。
轮虫形体微小,其长度约4-4000um,多数在500um左右,需在显微镜下观察。
身体为长形,分头部、躯干和尾部。
头部有一个由1-2圈纤毛组成的能转动的轮盘,形如车轮故叫轮虫。
轮盘为轮虫的运动和摄食的器官,其咽内有一个几丁质的咀嚼器。
躯干呈圆筒形,背腹扁宽,具刺或棘,外面有透明的角质甲膜,尾部末端有分叉的趾,内有腺体分泌的粘液,借以固着在其他物体上。
它们雌雄异体,雄体比雌体小得多,并退化,有性生殖少,多为孤雌生殖。
轮虫有个体的,如旋轮虫属、猪吻轮属、腔轮属和水轮属;也有群体的,如金鱼藻沼轮虫、群栖巨冠轮虫和长柄巨冠轮虫。
有自由生活和固着生活种类,少数海洋寄生种。
大多数轮虫以细菌、霉菌、藻类、原生动物及有机颗粒为食,在动物学中叫杂食性。
轮虫在自然环境中分布很广,是世界性的。
轮虫以底栖的种类居多,栖息在沼泽、池塘、浅水湖泊和深水湖的沿岸带。
大多数的属和种生长在苔藓植物上。
适应pH范围广,中性、偏碱性和偏酸性的种均有,然而喜在pH6.8左右生活的种类较多。
在一般的淡水水体中出现的轮虫有旋轮虫属、轮虫属和间盘轮虫属,轮虫要求较高的溶解氧量。
轮虫是水体寡污带和污水生物处理效果好的指示生物,因为高级动物对污染物浓度及毒性相对敏感,但如数量太多,则是废水污泥膨胀的前兆,因为破坏污泥的结构,使污泥松散而上浮,在水源水处理中,会阻塞水厂的砂滤池。
线虫属于线形动物门的线形纲。
体型为长形,形体微小,多在1 mm以下,在显微镜下清晰可见。
线虫前端口上有感觉器官,体内有神经系统,消化道为直管,食道由辐射肌组成。
线虫的营养类型有三种,腐食性(以动植物的残体及细菌等为食)、植食性(以绿藻和蓝藻为食)和肉食性(以轮虫和其他线虫为食)。
线虫有寄生的和自由生活的,污水处理中出现的线虫多是自由生活的。
自由生活的线虫体两侧的纵肌交替收缩,作蛇形状的拱曲运动。
线虫有好氧和兼性厌氧的,兼性厌氧者在缺氧时大量繁殖,是污水净化程度差的指示生物。
总而言之,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在水体自净和污水生物处理中有三大作用。
1、指示功能原生动物及微型后生动物多,说明水体自净程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