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实验课——观察酵母菌和霉菌
观察酵母菌和霉菌 实验报告单

小组成员
组长:组员:
成绩等次
察,可以看到一条条直立生长的白色绒毛,这就是青霉的直立菌
丝,菌丝的顶端长有成串的青绿色的孢子。
2.用解剖针挑取少许长有袍子的菌丝,制成临时装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注意观察菌丝有没有颜色,直立菌丝颜色。
实验结论
1、在显微镜的视野下,酵母菌呈形,细胞中有、。
镜观察,就能看到一个个椭圆形的细胞,细胞中有明显的液
泡,这就是酵母菌。
2.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碘液、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对酵
母菌进行染色、在显微镜下能看到酵母菌细胞中染上颜色的细胞
核和淀粉粒。有的细胞上长出大小不一的突起,这是酵母菌在进
行出芽生殖。
二、观察青霉
1.从培养皿中取一块长有青霉的橘子皮,垫上白纸,用放大镜观
八年级生物学生实验报告单
八年级班2019年11月日
实验名称
观察酵母菌和霉菌
目的要求
认识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
材料用具
酵母菌培养液、培养皿中培养好的青霉、吸管、镊子、显微镜、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放大镜、稀释的碘液、吸水纸
方法步骤
一、观察酵母菌
1.取一滴酵母菌培养液,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用显微
八年级生物教案 酵母菌和霉菌9篇

八年级生物教案酵母菌和霉菌9篇酵母菌和霉菌 1教学目标1.了解酵母菌和霉菌(青霉或曲霉)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及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指导学生观察酵母菌、青霉或曲霉,继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了解酵母菌和霉菌与人类的关系,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事物。
重点、难点分析1.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特点,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知识。
因为:(1)通过学习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让学生与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细菌细胞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的异同。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2)通过学习酵母菌和霉菌的生活特点,有利于了解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使学生懂得研究微生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用其利,避其害。
了解真菌在经济上所蕴藏的潜在价值是巨大而多样的。
2.酵母菌的营养方式是本章的教学难点:酵母菌既是异养(腐生)厌氧型真菌,又是异养需氧型真菌,由于初一学生知识水平有限,教师要讲清酵母菌获得能量的方式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设计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第一课时:1.课前准备:教师首先做好酵母菌的培养。
酵母菌的简易培养方法如下:①提前2~3天用3%~5%的蔗糖或2%葡萄糖溶液放入鲜酵母或一小块发面,恒温22℃培养。
②将苹果皮切碎或用散发酒味的水果皮,装入瓶内,注意瓶子不要太大,轻轻压实,加入凉开水浸没,不用接种,在较温暖的地方培养2~3天镜检,即能找到酵母菌。
2.教学过程:(1)关于酵母菌形态结构的教学,可以用边讲述边实验的方法进行,有条件的学校最好在实验室上课。
课上教师首先指导学生制作含有大量酵母菌的临时装片,并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如果无实验室条件,在教室上课,课前教师可事先做好1~2台观察酵母菌的示范镜。
这样学生通过对酵母菌形态结构的观察,对酵母菌建立感性认识。
实验三酵母菌霉菌观察

酵母菌的态及出芽生殖
酵母菌子囊孢子(绿色)子囊为粉红色
曲霉的产孢结构及足细胞
青霉的产孢子结构
根霉的假根 和孢囊孢子
[注意事项] 1. 用于活化酵母菌的培养基要新鲜、表面湿 润 2. 在产孢培养基上加大接种量,可提高子囊 形成率 3. 通过微加热增加酵母死亡率,易于观察死 细胞 4. 霉菌制片时要薄,便于观察
其他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等
3.
[实验内容和步骤] 1. 酵母菌活体观察:菌体形态、出芽 2. 酵母菌死亡率测定 3. 子囊孢子观察(p29) 4. 假菌丝观察(假丝酵母) 5. 假根观察(黑根霉) 6. 孢囊孢子观察(总状毛霉、黑根霉) 7. 孢子头结构(产黄青霉、黑曲霉) 8. 足细胞观察(黑曲霉)
[实验材料] 1. 菌株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Candida tropicalis Penicillium chrysogenum Aspergillus niger Rhizopus nigricans Mucor racemosus
2.
试剂 美蓝染色液 乳酸苯酚油固定液
[作业] 实验报告,格式同前 问题和思考题 P30 问题和思考,1~3题
实验三、 酵母菌、霉菌观察 基本概念: 有性孢子(sexual spore) 无性孢子(asexual spore) 出芽生殖(budding) 菌丝体(mycelium) 假菌丝(pseudomycelium)
[实验目的] 1. 学习酵母菌形态结构 2. 学习霉菌形态结构 3. 学习酵母菌和霉菌观察方法 4. 了解酵母菌和霉菌在实际中的意义
酵母菌和霉菌形态观察

• 霉菌的无性孢子类型:
(1)游动孢子
(2)孢囊孢子:孢子生在孢子囊内,孢子 囊一般生于营养菌丝或孢子梗的顶端,孢 子囊内的原生质体分裂成很多小块,每一 块发育成一个孢囊孢子。
(3)分生孢子:菌丝顶端分化成分生孢子 梗和分生孢子
绘图
加盖玻片
静止3分钟
菌丝顶端分化成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4厚垣孢子5节孢子菌丝为无隔单细胞在固体培养基上可形成棉絮状菌落有假根假根向上长出孢子梗其顶端膨大为孢子囊孢子囊内形成大量孢囊孢子
一、实验目的
• 1.初步认识真核微生物的形态特征。 • 2.了解不同霉菌和酵母菌形态之间的相互区
别。
二、实验原理
• 1.霉菌的细胞形态
(4)厚垣孢子
(5)节孢子
根霉
• 菌丝为无隔单细胞,在固体培养基上可形成棉絮 状菌落,有假根,假根向上长出孢子梗,其顶端 膨大为孢子囊,孢子囊内形成大量孢囊孢子。
曲霉
• 菌丝有隔,分生孢子,部分气生菌丝可分化成分 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顶端膨大为顶囊,顶囊表 面生出一层或两层小梗,小梗上再着生出一串串 分生孢子。
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俗称,菌落发达,能形成分支 繁茂的菌丝体,可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观察,本实 验采用插片法进行观察。 插片法:将灭菌的盖玻片插入接种有霉菌的平板 中,使菌体沿着盖玻片生长,取出盖玻片可直接 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霉菌的菌丝类型:
(1)无隔菌丝:为单细胞,细胞质内含多 个核,生长过程表现为菌丝的延长和细胞 核的增多,如根霉。
青霉
• 菌丝有隔,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经过多次分枝 产生几轮小梗,小梗顶端产生成串的分生孢子, 孢子形似扫帚状。
观察酵母菌与霉菌实验教案

观察酵母菌与霉菌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特征。
(2)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和霉菌。
(3)掌握酵母菌和霉菌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学会使用对照实验来验证假设。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微生物世界的兴趣。
(2)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特征。
(2)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的实验操作。
2. 教学难点:(1)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特征。
(2)如何正确使用显微镜。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酵母菌、霉菌、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染色剂等。
2. 教学工具:显微镜、幻灯片、教学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2)提问:你们知道酵母菌和霉菌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讲解与演示:(1)讲解酵母菌和霉菌的基本特征。
(2)演示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和霉菌。
3. 实验操作:(1)学生分组,每组一份实验材料。
(2)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观察酵母菌和霉菌。
(3)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并进行讨论。
4. 总结与拓展:(1)总结酵母菌和霉菌的特点及其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2)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微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五、课后作业:1. 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
2. 查阅资料:了解酵母菌和霉菌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3. 思考题:谈谈你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和兴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酵母菌和霉菌基本特征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总结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酵母菌和霉菌在食品制作中应用的了解。
七、教学反思1. 教师需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及学生的反馈。
2. 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改进措施。
实验二 酵母菌的形态观察、霉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二酵母菌的形态观察、霉菌的形态观察酵母菌和霉菌都是微生物,通过观察这两种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可以确定它们的种类。
在实验室中,通常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以帮助区分微生物的种类。
在本实验中,将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以帮助区分它们。
实验步骤:1.准备显微镜,然后准备两种微生物样本:酵母菌和霉菌。
2.上照相纸,把每种样品的一小部分放在照相纸上。
3.用显微镜观察未涂抹物质的样品。
4.把溶液放在样品上,涂抹照相纸,再放入显微镜观察它们。
酵母菌的形态:在不涂抹任何物质的情况下,酵母菌呈流线形,由单个、多个的条状成分构成,在高倍镜下观察时呈多条状也可以看到酵母菌有两极分布的特点。
涂抹染色液后,酵母菌的特点是单个、多个长条状悬浮物,它们是由许多一样的小球状物体组成的,小球状物体有链分子状的特点,且在高倍镜下具有清晰的轮廓。
不涂抹染色液时,霉菌呈马尾形,有单个、多个马尾形条状成分。
马尾形较长,比酵母菌要长。
涂抹染色液后,霉菌的形态有许多变化,形状如贴壁小细节一样,贴壁小细节略微弯曲,表现在高倍镜下长条形,上面有明显的螺旋纹路。
总结:本实验中,通过显微镜观察了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果表明:酵母菌与染色液无关时呈流线形,由单个、多个的条状成分构成,在有染色液的情况下,它的特点是单个、多个长条状悬浮物,是由许多一样的小球状物体组成的,而霉菌不涂抹染色液时呈马尾形,有单个、多个条状成分,涂抹染色液后它的形状如贴壁小细节一样,贴壁小细节略微弯曲,表现在高倍镜下长条形,上面有明显的螺旋纹路。
本实验中,把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作了比较,两者存在明显的区别。
因此,可以从形态上来区分酵母菌和霉菌。
霉菌和酵母菌认知 酵母菌和霉菌的个体形态观察

酵母菌的形态观察
基本原理
• 对酵母菌用美蓝染色,活细胞的代谢能力较快, 能使美蓝从蓝色的氧化型变为无色的还原型。死 细胞或代谢缓慢的老细胞,变为蓝色或淡蓝色。
操作步骤
• ①载玻片上滴加1滴0.1%吕氏碱性美蓝染液,取酵 母放在吕氏碱性美蓝染液中,使菌体与染液均匀 混合;
• ②用镊子取盖玻片一块,小心地盖在液滴上; • ③用制好的水浸片放置约3min后镜检; • ④染色30min后,再观察死细胞数量是否增加;⑤
霉菌和酵母菌 的形态观察
霉菌的形态观察
基本原理
① 霉菌的菌丝体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 的重要依据。
② 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得多, 通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显 微镜即可观察。
1 直接制片观察法
基本原理:菌丝粗大,细胞易收缩变形,且孢子容易分散, 因此将培养物置于乳酸石碳酸棉蓝染色液中,制成制片镜 检。 制成标本特点:细胞不变形,有杀菌防腐作用,不易干燥, 且保持较长时间;防止孢子飞散,溶液本身呈蓝色,能增 强反差。
操作步骤:①干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乳酸石碳酸棉蓝 染色液;②用解剖针从霉菌尽量的边缘处取少量带有孢 子的菌丝,先置于50%的乙醇中浸以下,以洗去脱落的 孢子,再置于染色液中;③小心将菌丝挑散开,然后盖 上盖玻片,置显微镜下观察。
2 载玻片培养观察法
基本原理:接种霉菌于载玻片上的适宜培养基上,接种盖 上盖玻片培养,霉菌就在载玻片和盖玻片之间的有限空间 内沿盖玻片横向生长。培养一段时间后,将载玻片上的培 养物置于显微镜下观察。
用0.05%吕氏碱性美蓝染液重复上述操作。
谢谢!
3 玻璃纸培养观察法
基本原理:用玻璃纸的半透膜特性及透光性,将霉菌生 长在覆盖于琼脂培养基表面的玻璃纸上,然后将长菌的玻 璃纸减取一小片,贴在载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
2021年观察酵母菌和霉菌考点中考生物实验

2021年观察酵母菌和霉菌考点中考生物实验学习方法的优劣是学习成败的关键,要想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必须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
小偏整理了2021年观察酵母菌和霉菌考点中考生物实验,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2021年观察酵母菌和霉菌考点中考生物实验目的要求1、认识酵母菌的形态、结构特点2、认识霉菌的形态材料用具:酵母菌培养液,长霉的橘子皮或馒头片,培养皿,盖玻片、载玻片、镊子,滴管,吸水纸,碘液,解剖针,放大镜,显微镜等1、观察酵母菌A用吸管吸取一滴酵母菌培养液,均匀地涂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先用低倍镜观察,再换高倍镜观察,就可以看到一个个椭圆形的小细胞,细胞中有明显的液泡,这就是酵母菌B在盖玻片的一边滴加一滴碘液,从另一边用吸水纸吸引,就能看到被染成棕色的细胞核2、观察霉菌A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观察培养皿中的橘子皮或馒头片上的霉菌B可以用解剖针挑取一些菌丝,放到载玻片的水滴中,并小心仔细的铺开,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丝的结构及孢子等讨论:1、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酵母菌的形态、结构有什么特点?试着画一个酵母菌的形态图。
2、霉菌与酵母菌的形态有什么区别?生物学的学习策略学习方法的优劣是学习成败的关键,要想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必须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
与学习生物学关系比较密切的学习方法有观察方法、做笔记的方法、思维方法和记忆方法等。
1.观察方法学习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而感性认识主要靠观察来获得,所以观察方法就是首要的学习方法。
观察方法主要包括顺序观察、对比观察、动态观察和边思考边观察。
(1)顺序观察顺序观察包括两层意思。
从观察方式上来说,一般是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最后用显微镜。
用显微镜观察也是先低倍,后高倍。
例如,对植物根尖的观察,就是先用肉眼观察幼根,根据颜色和透明程度区分根尖的四部分,然后再用放大镜观察报尖的根毛,最后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纵切片,认识根尖各区的细胞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实验课——观察酵母菌和霉菌
活动目的
1.了解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
2.通过指导学生观察酵母菌、青霉,继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了解酵母菌和霉菌与人类的关系,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事物并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乐于探索生命奥秘的探索精神。
活动准备
1.同学们经常见到在家里,蒸馒头的时候,往往要加入一些干酵母,你能说说原因吗?
2.本实验同样也用到了前面做过的探究实验里所用到的__________这一种重要方法,同时
还用到了能够放大倍数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来辅助观察。
在观察顺序上,我们应该先肉眼观察,再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观察。
3.回顾制作临时装片的步骤,并将步骤写出来。
4.在使用显微镜的时候,我应该注意那些问题?
过程与方法
1.提出问题
酵母菌和霉菌的有什么样的形态结构?
2.作出假设
酵母菌的形态结构是。
霉菌的形态结构是。
3.制定计划
(1)探究思路:先用肉眼来初步观察酵母菌、青霉,并做好记录。
然后用显微镜来详细观察,在用显微镜观察时,我们首先要制作
,在使用显微镜时我们采取先
后的顺序来观察,并绘制图像。
(2)材料器具:已经培养好的和,吸管,蒸馏水,吸水纸,酒精灯,镊子,显微镜,解剖针,载玻片,,放大镜,的碘液。
(3)探究步骤:
①观察酵母菌
按照前面学的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制作酵母菌的临时装片,通过显微境进行观察。
然后再对酵母菌进行染色,我们选用的染色试剂是,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能看到酵母菌细胞中染上颜色的和淀粉粒。
并能看到有的细胞上长出大小不一的突起,这是酵母菌在进行生殖。
②观察霉菌
首先,取长有青霉的橘子皮,垫在,用放大镜观察,并记录结果。
然后用挑取少许长有的菌丝,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认真观察记录菌丝的颜色以及孢子的着生状态和颜色。
4.实施计划
(1)按确定的计划完成实验,设计表格认真填写酵母菌、青霉的形态结构。
(2)画出酵母菌、青霉的个体形态图,并注明各部分的名称。
5. 结果和结论
(1)酵母菌是的个体,长约7.2um,宽度5.6um,呈圆形、椭圆形、卵圆形、腊肠形、圆柱形等,一般比细菌大,不生菌丝。
显微镜下可见到明显的
及。
(2)霉菌的菌体是由组成,但各菌丝是由不分隔的或分隔的多细胞组成的结构,霉菌菌丝细胞的结构和酵母菌细胞相似,菌丝有、、。
(3)通过探究,你的结果是否支持你的假设?由此你们小组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6.讨论
(1)青霉孢子颜色和着生状态有什么特点?
(2)试根据细菌的结构推测,细菌能够像植物那样自己制造有机物吗?说说你的理由。
(3)本次探究活动,你学得快乐吗?在快乐的学习中你又学到了什么?
课后延伸
1.夏天吃剩的饭菜很容易变质,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为了使剩饭保留的时间长一些,某同学设计了一组实验进行探究。
下面是他的实验过程。
取同一餐的剩饭,等量分装到4个相同的耐高温的玻璃杯中,用塑料薄膜将杯口封好,然后分别将4个玻璃杯进行处理:①微波炉中加热1分杀菌;②高压锅盖气阀后10分;③蒸锅水沸腾后10分;④不做任何处理。
然后,将上述4个玻璃杯均放在室温的环境中,每天进行观察比较。
请你思考:
(1)上述四种处理方式中,你认为最好的方法是。
(2)设置第4种方式的目的是。
(3)为什么要用塑料薄膜将玻璃杯的杯口封起来?如果不封,结果会怎样?
2. 怎样设计实验证明细菌和真菌对植物的残枝败叶有分解作用?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验证细菌和真菌对植物的残枝败叶有分解作用,提出了三种实验方案。
三种实验方案的共同特点是: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乙两组。
实验过程中都滴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
方案1: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暴露在空气中)。
方案2:将甲组灭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
方案3:将甲乙两组都进行灭菌处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接种细菌和真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
请分析:
(1)这个实验的变量是什么?为什么两组要用相同的树叶,并保持树叶的湿润?
(2)请找出三个实验设计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是哪个,并分析哪个方案更加严密,更能说明问题?
3. 1989年美国埃克森石油公司的“瓦尔德兹”号油轮不幸触礁,3.3万吨原油漏入海湾,漏出的原油迅速向四周扩散,油膜覆盖达1 600平方千米海面,使1 000多米长的海岸受到污染。
请阅读上述资料后,设计一种生物方法,解决上述污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