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鱼类色彩图谱

合集下载

中国海洋鱼类原色图谱第二部推荐收藏

中国海洋鱼类原色图谱第二部推荐收藏

中国海洋鱼类原色图谱第二部推荐收藏上次我们给大家介绍了中国海洋鱼类原色图谱第一部,没看过的朋友可以第二篇文章或者阅读原文查看,主要是有经济价值的、珊瑚礁的和在分类上有代表性的50种鱼类,上次有读者跟我们反映有些鱼类的名字中有生僻字不认识,所以这次我们把一些生僻字的读音标注上了,同时也把第一部的生僻字也标上了,大家可以到第二篇文章查看,希望可以帮助大家记忆。

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中国海洋鱼类原色图谱的第二部,共50种鱼,包括这些鱼的拉丁文,地理分布、适温范围、体长及特性,说到适温范围,我们简单介绍一下,适温范围可概括为三种类型:1.暖水性种,适温高,在我国分布由南向北逐渐递减,有些只限于南海一带,有些可达到东海而不再北上,还有一些在夏季水温升高或随暖流可达黄、渤海。

2.暖温性种,适温广,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南海和东海近海以及黄、渤海,其中有些是仅分布于我国沿海的地方种。

3.冷温性种,适温低,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黄海,有少数在冬天可到达东海北部。

1.黄斑鲾(bī)拉丁文:Leiognathus bindus,体长一般为80-120mm,是广东沿海习见种类,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东海和黄海。

2.短吻鲾(bī)拉丁文:Leiognathus brevirostris,一般体长为30-100mm,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见于南海于东海。

3.红尾银鲈拉丁文:Gerres oyena,暖水性鱼类,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暖水水域,我国产于南海和东海南部。

虽然叫红尾银鲈,但它的背鳍上缘灰色,其他各鳍都是黄色的。

4.叉尾鲷拉丁文:Aphareus furcatus,暖水性大洋底层鱼类,全长可达600mm,通常用延绳钓捕获,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见于南海诸岛海区和东海。

5.黄笛鲷拉丁文:Lutjnus lutjanus ,暖水性中下层鱼类,栖息于泥沙质底水域,全长可达300mm,用拖网或者钓钩均可捕获,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和东海南部海域。

海洋生物学海洋生物图片名称

海洋生物学海洋生物图片名称

海洋生物学海洋生物图片名称
花鲈
鲻鱼
虎斑宝贝
中华鲎
金钱鱼
红星校子蟹
金线鱼
日本绒毛蟹
香螺
斑节对虾
南美白对虾
文蛤
中华鲟骨螺
沙锥鱼
鲢鱼
非洲鲫鱼大黄鱼黑鱼
罗非鱼牙鲆
长尾大眼鲷鱼
扇贝
蓝圆鲹
波纹巴非蛤
美国红鱼
尖吻鲈
虾蛄
黄花鱼
乌头鲻
黑鲷
尖吻鲈
鲻鱼
日本海马
黑鱼
花鲈
骨螺
白千手螺
黄沙鳖
斑点石鲷
斑点石鲷金鲳鱼
赤魟鱼
扇贝
方斑东风螺
梭鱼
牛尾鱼
粗纹蜑螺金钱鱼
河豚
中华鲟
乌头鲻蓝子鱼
翡翠贻
缢蛏
赤点石斑大黄鱼
狮抓海扇贻
大玉螺
蓝圆鲹
牙鲆
中华乌塘鳢金鲳鱼。

中国海洋鱼类图库

中国海洋鱼类图库
分布于我国南海和东海,繁殖季节溯河进入长江、钱塘江和珠江。
图片:
名称:
斑鰶
英文名:
ClupanodQn punctatus (emminck et Schlegel)
科目:
鲱科
英文名称:
Clupeidae
俗称:
黄流鱼、鼓眼、扁彦、气泡子
概述:
背鳍最后一鳍条延长为丝状。上颌中间缺刻不明显。体被圆鳞,无侧线,纵列鳞53~56个。腹部具棱鳞32~36个。
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东海、黄海和渤海。
图片:
名称:
白斑星鲨
英文名:
Mustelus manazo Beeker
科目:
皱唇鲨科
英文名称:
Triakidae
俗称:
白点鲨、星鲨
概述:
牙细小,平扁,铺石状排列。沿侧线及侧线上方有许多不规斑。背鳍2个,无硬棘。
温水性小型鲨鱼,一般体长1米以内。卵胎生,每胎10余尾。为我国黄海和渤海习见种。
Dasyatidae
俗称:
黄鲼、滑子鱼
概述:
体盘亚斜方形,背腹面均光滑,无结刺。吻前缘中央尖突。口底中部具乳突3个。牙小、铺石状排列。腹鳍近长方形。尾后半部细长如鞭,具1强刺。尾上下缘具皮膜。
为暖温性底层虹类。体盘宽可达350毫米。尾刺基部具毒腺,被刺伤后疼痛难忍。
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见于东海和黄渤海。
Scobatus granulatus (Cuvier)
科目:
犁头鳐科
英文名称:
Rhinobatidae
俗称:
六件鲨
概述:
沿体背部正中线上有一行粗大结刺,眼上方和肩区每侧亦有结刺。吻狭长,口前吻长约为口宽的3倍。第一背鳍位于腹鳍后方。

海鱼图片大全

海鱼图片大全

注:舟山岛论坛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收集到了以下海洋鱼类(部分),本次一并奉献,鱼名按标准名和舟山本地渔民叫法二种一并给出,欢迎广大网友予以指正!多宝鱼主要产地:北欧大西洋海域,中国山东、辽宁、广东潮汕食用季节:全年供应海鲜特点:其实是比目鱼中的名贵品种,又称欧洲大鲮平,香港人则以其英炆名Turbot谐音改为多宝鱼,吉利易记,其肉质白嫩丰厚,口感软滑骨较少,味道鲜而营养丰富,含胶质。

近年香港市场买到的多为广东潮汕养殖鱼,肉滑但欠鱼味,当然比欧洲的退色。

舟山渔民叫法:借手捏塔蓝瓜子主要产地:东南亚及中国沿海食用季节:入夏当造海鲜特点:头部椭圆,体形丰满,尤如一粒大瓜子而命名。

此外因身上满布星点,全身浅蓝,另名蓝鳍石斑鱼。

重量由3斤至5斤不等。

鱼肉结实中丝细嫩滑,鱼味浓,肉雪白,可媲美红斑及老鼠斑。

3斤以上容易有沙皮。

舟山渔民叫法:黑坚鱼牙衣主要产地:南中国海、东沙群岛食用季节:全年供应海鲜特点:在台湾称为楔斑猪齿鱼的牙衣,身体长形及侧扁,上下颚各有两双弯曲的尖牙。

背部有方形黑色斑纹,接近下半身位置有淡黄色条纹。

牙衣肉质香滑,清蒸最佳。

舟山渔民叫法:杉斑主要产地:东南亚海域食用季节:全年供应、入秋当造海鲜特点:虽色泽黝黑如杉,但是石斑中抵食的一种。

其肉质鲜甜可口,蒸熟后鱼肉雪白无比,价钱比红斑、星斑便宜。

一条便可炒鱼球,炖鱼头、滚鱼骨汤三味,符合经济原则。

舟山渔民叫法:坚鱼绿衣主要产地:南中国海食用季节:全年供应海鲜特点:绿衣属于隆头鱼科,侧线平滑,体背橙色,腹白色;由胸鳍腋下至第七及九背鳍鳍棘基底有一深绿色斜带,此深绿色斜带后有一黄带,除尾鳍外,各鳍浅黄色。

肉质香滑,清蒸最佳。

海青斑主要产地:东南亚沿海食用季节:全年供应海鲜特点:鱼体满布黑色及棕色小点,拣选时以花纹黑白分明,鱼身圆胖为首选。

海产青斑肉带爽甜,鱼身没光泽的养斑则肉较粗糙,青斑一般较大条,1斤多至6斤不等。

以1斤多2斤重的已可一鱼几味。

油斑主要产地:南中国海、越南食用季节:10月至11月海鲜特点:幼鱼的油斑身体淡黄色,有六条不规则的深褐色斜纹,由眼下方向外伸展,身上的褐色斜纹有白斑。

05951_各种各样的鱼美术课件

05951_各种各样的鱼美术课件

2024/1/28
21
反思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反思总结
回顾整个创作和评价过程,总结自己 的收获和不足
改进建议
针对自己的不足和别人的建议,提出 具体的改进措施,如加强技巧练习、 拓展创作思路等
2024/1/28
22
06 拓展延伸:探索 更多海洋生物绘 画可能性
2024/1/28
23
其他海洋生物简介及特点分析
动态线
通过弯曲、扭曲的线条表现鱼的游 动姿态和动态美,增强画面的动感 和生命力。
8
色彩运用原则
环境色
根据鱼所处的环境选择相应的色 彩,如海水鱼可使用蓝色、绿色 等冷色调,淡水鱼则可使用黄色
、橙色等暖色调。
固有色
根据鱼本身的颜色进行色彩搭配 ,注意色彩的明暗、纯度和冷暖 对比,以表现鱼的立体感和质感
型。
16
造型设计及表现技巧
01
02
03
夸张变形
通过夸张鱼类的某些特征 ,如巨大的眼睛、扭曲的 身体等,创造出更具视觉 冲击力的形象。
2024/1/28
简化概括
将复杂的鱼类形象进行简 化,提炼出主要的形状和 线条,形成简洁明快的造 型。
色彩搭配
运用对比强烈或和谐统一 的色彩搭配,突出鱼类的 特征,营造不同的视觉感 受。
鱼类是一类生活在水中的脊椎动物,具有适应水生生活的多种特殊生理构造和形态 特征。
鱼类的身体形态各异,有流线型、扁平型、圆筒型等,体表覆盖鳞片,用鳃呼吸。
2024/1/28
鱼类的运动方式多样,包括游动、跳跃、滑翔等,不同种类的鱼还有不同的捕食和 防御方式。
4
鱼类分布与生态环境
鱼类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的水 域中,从淡水到咸水,从高山 溪流到深海大洋都有鱼类的踪 迹。

海底彩色小鱼种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海底彩色小鱼种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海底彩色小鱼种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海底彩色小鱼是指栖息在海洋底部的一类色彩鲜艳、外形各异的小型鱼类。

它们生活在海洋中各种生态系统中,包括珊瑚礁、海草床、岩石海床等。

这些小鱼以其绚丽多彩的外表和独特的生态特点而备受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本文将详细介绍海底彩色小鱼的种类及其特点,以及探讨其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

海底彩色小鱼种类繁多,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色彩和生活习性。

通过对这些小鱼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到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脆弱性。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海底彩色小鱼的概念和特点,包括其生活的环境、生活习性以及对外界的适应能力。

随后,将详细列举不同种类的海底彩色小鱼,并着重介绍它们的外貌特征、行为习性和分布区域。

其中包括一些相对常见的品种,如斑马鱼、狮子鱼等,也会介绍一些较为罕见的品种,如剑鱼、七彩神仙鱼等。

通过对这些不同种类小鱼特点的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奥妙。

最后,本文将总结归纳各类海底彩色小鱼的特点,并讨论其研究意义和启示。

海底彩色小鱼作为海洋生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海洋生态平衡、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们丰富多样的色彩和独特的生活习性也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深思。

通过本文的阅读,相信读者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海底彩色小鱼的种类及其特点,进一步增强对海洋生态系统保护的意识和重要性。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以以下结构对海底彩色小鱼的种类进行详细介绍和论述。

1. 引言1.1 概述在这个部分,我们将简单介绍海底彩色小鱼的背景和重要性,引发读者的兴趣。

1.2 文章结构本部分将介绍整篇文章的结构,确保读者对接下来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1.3 目的在这个章节,我们将明确阐述我们撰写本文的目的,以期能够向读者传递某种信息或启发。

2. 正文2.1 海底彩色小鱼的特点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详细描述海底彩色小鱼的特点,包括它们的外观、行为特征等。

烹饪原料知识课件第五章第二节 常用海洋鱼类的品种

烹饪原料知识课件第五章第二节  常用海洋鱼类的品种

五、鳓(lè)鱼
五、鳓(lè)鱼
• 别名:北方称白鳞鱼、南方称曹白鱼,有些称脍鱼
• 外形:侧扁,腹部最薄,银白色,口上翘,鳞片大 而薄,尾呈叉形。
• 产地:朝鲜、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国沿海, 我国主产区是渤海,秦皇岛最好。
• 产季:3-7月
五、鳓(lè)鱼
• 选料原则:新鲜鳓鱼眼大、凸起而明亮,鱼鳃鲜红
营养丰富且平衡良好
消炎解毒、补虚弱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条鳎
舌鳎
别名 特点
烹调应用 营养
条鳎
半滑舌鳎
花鳎、花板
牛舌鱼、鳎目
眼睛在右侧,体高头小,侧线 为为一条且平直,背鳍起始上 眼前缘,臀鳍起源胸鳍下方
眼睛在左侧,体长头大,有三条 侧线均在有眼一侧,背鳍起始于 头顶端,无胸鳍
皮易脱,含胶质多,易粘锅,先去皮再用鸡蛋清挂皮
条使用,作为大菜上席。
十一、红鳍笛鲷(diāo)
十一、红鳍笛鲷(diāo)
• 别名:俗称红鱼、大红鱼、红笛鲷,外形 与加吉鱼相似。
• 产地:南海和东海南部 • 应用:与加吉鱼相同。
十二、鲈鱼
• 别名:鲈鱼又称花鲈,鲈子鱼、板鲈
• 外形:体侧扁口大,下颚突出,背厚、鳞小肚小,
背部和背鳍有小黑斑点,第一背鳍由硬棘组成。该
六、比目鱼
多宝鱼:属于鲽形目 鲆科,俗称欧洲比目鱼, 在中国称"多宝鱼"。
牙鲆 星鲽鱼
五眼斑鲆
花鲆鱼 高眼鲽鱼
六、比目鱼

星鲽鱼
牙鲆
星鲽
别名 特点
烹调应用 营养
左口、牙偏
花片、花鲆
眼睛在左侧,侧线为弓形,背 眼睛在右侧,侧线发达且平直,

海水观赏鱼品种图鉴(一)

海水观赏鱼品种图鉴(一)

海⽔观赏鱼品种图鉴(⼀)七⼣鱼英⽂:Marine Betta学名:Calloplesiops altivelis最⼩⽔族箱尺⼨:300升饲养难度:容易饲养要求:盐度 1.020-1.025;酸碱度 8.1-8.4性情:⼀定攻击性⽔族箱最⼤成体尺⼨:20厘⽶珊瑚兼容性:安全⾷物要求:⾁⾷主要产地:印度洋种属:鮗科也叫⽃鱼、瑰丽七⼣鱼。

属于⾮常容易饲养的鱼,是新⼿⼊门的好帮⼿。

当刚⼊缸时,会很胆⼩,⼀直呆在躲藏处。

不会骚扰珊瑚,贝类或海葵,但会吃掉⼩鱼。

吃⾷时很谨慎,最好与⽐较温和的鱼混养。

如果缸⼩,单独饲养,如果缸⼤,成对饲养。

⾷物包括各种动物性饵料,像鱿鱼、海鱼、贝类及虾。

也可投喂⼩孔雀鱼等淡⽔鱼。

新⼿⼊门品种黄尾蓝魔英⽂:Yellowtail Damselfish学名:chrysiptera hemicyanea最⼩⽔族箱尺⼨:150升饲养难度:容易饲养要求:盐度 1.020-1.025;酸碱度 8.1-8.4性情:⼀定攻击性⽔族箱最⼤成体尺⼨:7厘⽶珊瑚兼容性:安全⾷物要求:杂⾷主要产地:印度洋种属:雀鲷科⼤部分雀鲷类的海⽔鱼都很容易饲养,对⽔质要求不严,能忍耐⾼硝酸盐环境,是闯缸鱼类。

黄尾蓝魔全⾝亮蓝⾊,尾巴呈⾦黄⾊。

黄尾蓝魔应该说是新⼿下海的⾸选,攻击性不强,不需要很⼤的⽔族箱。

可以⼩群饲养,但应该有⾜够的躲藏地⽅与温和的混养伙伴。

不会骚扰⽆脊椎动物,爱吃浮游⽣物与藻类。

不挑⾷,⾷物可以是糠虾、海虾等。

公⼦⼩丑英⽂:Ocellaris Clownfish学名:Amphiprion ocellaris最⼩⽔族箱尺⼨:150升饲养难度:容易饲养要求:盐度 1.020-1.025;酸碱度 8.1-8.4性情:温和⽔族箱最⼤成体尺⼨:8厘⽶珊瑚兼容性:安全⾷物要求:杂⾷主要产地:印度洋,西太平洋种属:雀鲷科也叫海葵鱼,在⽔族爱好者中特别受欢迎,在印度洋到太平洋是很普遍的与海葵共⽣的海⽔鱼,能长到8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类的主要特征鱼类是适应水栖生活的低级有颌脊椎动物,它具有比圆口类更为进步的机能结构,主要表现在:1.出现了上下颌。

从鱼类(盾皮鱼、软骨鱼、硬骨鱼)开始,有 了能活动的上颌和下颌.和无颌类相对,鱼类以上总称有颌类(或 颌口类) 。

在脊椎动物进化史上,上下颌的出现是—个重大的转折点。

自从有了上下颌,动物就能主动地去追捕咬牢食物,增加了动物获得食物的机会,并通过颌上牙齿的撕割和研磨等机械性加工,使原来不能利用的食物变为可利用的,从而开拓了广泛利用食物资源的领域。

此外,上下颌也是防御的工具。

一个“武装到牙齿”的动物,既能进攻,又能防御。

而上下颌又是营巢、 钻洞、求偶、育雏等多种活动的工具。

与主动捕食及多种活动相适应,动物的其他器官系统,如运动器官、感觉器官、神经系统也必然相应的得到发展。

因此,颌的出现带动了动物体制结构的全面提高。

2.有了成对的附肢,即一对胸鳍和一对腹鳍。

其基本功能是维持身体的平衡和改变运动的方向。

偶鳍的出现大大加强了动物的游泳能力,并为陆生脊椎动物四肢的出现提供了先决条件。

3.脊柱代替了脊索。

虽然雏形的脊椎骨是从圆口纲开始的,但是从鱼类开始,脊柱才逐渐成为支持身体和保护脊髓的主要结 构。

新的支持结构取代了旧的支持结构,达就加强了支持、运动和保护的机能。

4.脑和感觉器官更为发达,脑分为明显的五部分。

开始具有一对鼻孔和三个半规管的内耳,保护脑和成觉器官的头骨也较圆口类更为完整。

脑和感觉器官的发达更能促进体内各部的协调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但是,局限于水中环境,鱼类在进化上也有局限性,体制结构在脊椎动物中还处于低级的水平。

鱼类适应水栖生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1.身体仅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

头骨与躯椎间缺少颈部,头部不能灵活转动。

2.体形多呈梭形,在水中游泳时减少水的阻力。

体表多被鳞片。

3.以鳃进行呼吸,鱼的呼吸动作是依靠口的开关、鳃弧的张缩以促使水的通入与流出。

水由口进入咽,由鳃裂流出体外,当水流经鳃丝时,水中的氧渗透进薄的鳃壁再入血管与血液中的红细胞结合,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则渗出水中。

4.血液循环是单循环。

和鲤呼吸相联系,鱼类心脏只有一心房一心室。

由心室压出的血液流至鳃,在鳃处,血液与外环境进行气体交换后,多氧血流到身体各器官和组织;经过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氧与组织进行气体交换后汇合成静脉,缺氧血流回心房,再 入心室,整个循环途径是一大圈,称为单循环。

鱼类分成两个独立的类群: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

在分类学上,以前这两类是作为鱼纲之下的两个亚纲,但这两个类群早在泥盆纪有化石记录开始,就是两个独立的支系,目前较新的材料多已把达两类升为两个独立的纲,即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鱼类的分类现在已知全世界约有24,000种鱼类,分布在全世界各个水域中,其中我国有2,000多种,海水鱼有1,500多种,淡水鱼有800多种。

鱼类按其骨骼性质来分,可分为两个独立的类群:软骨鱼纲及硬骨鱼纲。

以前把这两类作为两个系,隶属于鱼纲。

软骨鱼和硬骨鱼从有化石记录开始,就是两股道上发展来的,目前较新的材料都将这两类升为两个独立的纲,即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

现将现代生存的鱼类分为下列各纲和亚纲:纲— 软骨鱼纲亚纲一 板鳃亚纲亚纲二 全头亚纲纲二 硬骨鱼纲亚纲一 肺鱼亚纲亚纲二 总鳍亚纲亚纲三 辐鳍亚纲一、软骨鱼纲终生保留软骨,常钙化,有发达的鳃间隔,鳃裂大多虞接开口于体表,无鳔,雄性有特殊的交接器——鳍脚,体内受精,卵生或卵胎生,歪尾。

分为两个亚纲:亚纲一 板鳃亚纲因口大,横型在头部的腹面,又称横口类。

体被盾鳞,鳃裂开口于体表,无鳃盖褶。

除少数能到淡水中生活外,绝大多数生活在海洋中。

此亚纲沿两个方向发展:一支保存了迅速游泳的纺锤形体型——鲨总目;另一支则发展为扁平体型,适.于底栖,少活动的生活类型——鳐总目。

但鳐类的胸鳍前端分化为头鳍,在水中行动迅速。

(一)鲨总目体大多呈纺锤形,鳃裂侧位,胸鳍正常,不与吻的前缘愈合。

(一)虎鲨目头大,吻钝,眼上侧位,无瞬膜,背鳍二个,其前均有一枚硬刺,有臀鳍,鳃裂五个,侧位。

种类不多,仅分布在太平洋。

虎鲨科 上、下颌前面的齿细尖,后面的齿阔扁,有圆而小的喷水孔,卵生。

底栖生活。

食贝类及甲壳类动物。

我国产有宽纹虎鲨体侧有30多条条纹.(二)六鳃鲨目鳃裂为六--七对,背鳍一个,无硬刺,位于身体的后部,有臀鳍。

六鳃鲨科 口在头的腹面,上、下颌齿异形:上颌中部的齿有大的突起,两旁有一--二小突起,下颌齿扁,边缘作锯齿状。

卵胎生。

常见的有扁头哈那鲨鳃型七对,背鳍一个,上、下颌齿异形,底栖。

肉食性。

黄渤海产量较大。

皮可制革,肉可食用,肝可制鱼肝油。

扁头哈那鲨(三)鼠鲨目是鲨总目中最大的一个目,包括现代的大多数种类。

背鳍二个,无硬刺,有臀鳍,鳃裂五对。

1.须鲨科 为热带及亚热带水域的中小型鱼类,近海底层栖息。

它的最后二--三个鳃型位于胸鳍基部的上方。

我国大多产在南海、东海。

常见的有豹纹鲨、 及日本须鲨。

豹纹鲨2.鲸鲨科 身体庞大,性情温和。

食大量浮游生物和小型鱼类。

属大洋性鱼类。

每年五、六月洄游到我国北部湾。

只一种鲸鲨 有二背鳍,大小不同,胸鳍大,位于第三对鳃裂下,腹鳍小,尾鳍叉型,口宽,端位,鳃耙如海绵状。

肝油可制机器油或制肥皂。

皮可制革。

肉、骨、内脏可制鱼粉。

3.鼠鲨科 体纺锤形,吻尖,尾叉型。

本科为大型或中型鱼类。

我国常见的有灰鲭鲨,暖海性上层鱼类。

性情凶猛,常追捕鱼群。

卵胎生。

噬人鲨体庞大,口大,弧形,牙锐利。

性凶猛。

为大洋性活泼鱼类。

吞食大型海生动物,有袭击小船和噬人纪录。

4.姥鲨科 鳃裂宽大,鳃弓上生有密而细长的鳃耙成过滤器,背鳍二个,第一背鳍大,第二背鳍与臀鳍都很小,尾鳍叉形,胸鳍很大。

本科只姥鲨,体呈纺锤形,鳃裂宽大,上起背部,下面几乎达喉部正中线,鳃裂均位于胸鳍基底之前。

性温和,食小鱼及浮游生物。

姥鲨5.真鲨科 体呈纺锤形,眼圆形,瞬膜发达,背鳍二个,无硬刺,第一背鳍位于胸、腹鳍之间,第二背鳍均与臀鳍相对。

胎生。

主要以鱼为食。

本科种类繁多,分布广泛。

如黑印真鲨、拉沙真鲨为中、小型鱼类。

乌翅真鲨、大青鲨为大型鱼类。

大青鲨的鳍为上等鱼翅。

6.皱唇鲨科 头长为全长的1/5—1/6,尾细长,眼为椭圆形,下眼脸大部分成为瞬膜,能上闭。

暖温性近海栖息鱼类。

我国常见的有白斑星鲨,背面和侧面灰褐色,沿侧线及侧线以上散布着许多不规则的白点。

卵胎生。

灰星鲨 似白斑星鲨,但体无白色斑点。

7.双髻鲨科 头的前端向两侧突出,形成双髻状,眼在突出的两端,有瞬膜。

我国常见的为路氏双髻鲨沿海各地均产,有经济价值,鳍可制作鱼翅。

路氏双髻鲨(四)角鲨目背鳍二个,无臀鳍,眼无瞬膜,鳃裂五对。

1.角鲨科 背鳍二个,具硬棘,臀鳍消失,鲤型狭小,都在胸绪的前方。

为温带近海栖息的中、小型次要经济鱼类。

卵胎2.锯鲨科 以鱼类和软体动物为食。

我国常见的有白斑角鲨 及短吻角鲨。

吻延长突出,呈扁平的锯状,无瞬膜,无臀鳍,尾柄腹面有皮褶,尾鳍上叶宽,下叶窄。

我国产日本锯鲨,吻长约为体长的1/4,边缘有锯齿,口腹位,牙细小呈圆锥状,鳃裂五个,前面侧位,后面腹位,均位于胸鳍基底前位。

我国分布在黄海、东海。

近海底层栖息。

食小型鱼类和无脊椎动物。

卵胎生。

3.扁鲨科 体平扁宽大,胸、腹鳍大,背鳍小,二个均位于尾部上方,鳃裂侧位。

我国产日本扁鲨,亦称琵琶鲨。

是由于它的胸鳍大和头部彼此相连,状如琵琶而得名。

为近海栖息,常埋于泥沙中。

食小鱼和沙中小动物。

卵胎生。

分布于我国黄海、东海。

(二)鳐总目体呈盘状(胸鳍与头及躯干愈合呈盘状),背腹扁平,鳃裂腹位,游泳主要靠胸鳍。

(一)鳐目体平扁宽大,胸鳍发达与头侧相连成“体盘”,无发电器官。

鳃型腹位,口、鼻均在腹面,喷水孔在背面,有进水与出水的作用。

适于底层生活。

食物以无脊椎动物为主。

1.锯鳐科 体形似鲨。

胸鳍与身体成一小型“体盘”,稍平扁,吻部突出像一扁的锯,似锯鲨,鳃裂小,斜在头侧腹面,尾部粗而延长。

我国南海及东海南部产尖齿锯鳐栖息于浅海, 常埋于泥沙中。

食物以甲壳类为主。

但有时也能追捕鱼群,用长吻击毙或刺伤所要镊食的小鱼或吞食没有逃避能力的受伤个体。

2.犁头鳐科 体平扁而延长,体盘后大前尖,呈犁头形。

尾平扁而渐狭小,每侧有一皮褶。

我国常见的有许氏犁头鳐及斑纹犁头鳐为近海底栖鱼类,我国沿海均产。

主要以甲壳类及贝类为食。

卵胎生。

肉可食用,皮的干制品为鱼皮,鳍可制鱼翅,头侧的半透明组织干制品为明骨,都是名贵的海味。

犁头鳐3.团扇鳐科 体平扁且宽大,状如团扇,有二个小形背鳍,位于尾上,尾鳍狭小,上、下叶相等;我国产中国团扇鳐与林氏团扇鳐。

前者我国沿岸各海均产,后者产于福建、广东沿海。

中国团扇鳐4.鳐科 体平扁宽大,背鳍小,二个, 位于尾的后部,尾鳍小,下叶退化,腹鳍前部特化为足趾状构造。

我国常见的有孔鳐 产于黄海、东海。

何氏鳐产于南海、东海。

均为近海底栖小型鱼类。

5.魟科 体圆形、斜方形和菱形,尾细长如鞭,常有一---三枚尾刺,有毒,背鳍常消失。

平时伏于水底或埋于泥沙中。

食物以软体动物和甲壳类为主,有时也吃小鱼。

也能用胸鳍作较快的游动,迁地觅食。

我国常见的有赤魟和燕魟。

分布广,我国沿海均产燕魟(上)赤魟(下)(标本)(二)电鳐目头与胸鳍之间具发电器宫,尾前部较宽大。

分布于热带和温带 海区。

电鳐科 体盘较厚,近圆形,头与胸鳍之间具蜂窝状发电器官(为六角形肌肉细胞组成),能发电、捕食(以电流击昏捕食对象)和防御敌害,背鳍一---二个或消失。

食底栖环节动物和甲壳类。

卵胎生。

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的海洋中。

食用价值小。

常见的有日本单鳍电鳐和了氏双鳍电鳐。

亚纲二 全头亚纲头大,侧扁,尾细,鳃裂四对,外被一皮膜状鳃盖,仅一对鳃孔通体外,上颌与脑颅愈合在一起,全头由此而来。

无泄殖腔,泄殖孔与肛门分别开口于体外,雄性除有一对鳍脚外,尚有一对腹前 鳍脚(腹交配器)和一额鳍脚(头上交配器)。

银鲛目体稍侧扁,上颌与脑颅愈合,齿愈合成为宽阔的齿板,有二个背鳍,第一背鳍有一能自由竖立的硬刺,尾细长如鞭,体表光滑无鳞,雄性有交配器。

我国产银鲛科 黑线银鲛平时栖息深海,冬季洄游至近海。

我国沿海各地均产。

食物以无脊椎动物和小鱼为主。

鱼类的分类(一) 软骨鱼纲(二) 硬骨鱼纲骨骼一般为硬件。

体被圆鳞、栉鳞、硬鳞,有时无鳞。

鳃间隔退化,鳃丝直接长在鳃弧上,鳃裂四对,一般不直接开口于体外,有骨质鳃盖保护。

一般都有鳔。

大部分体外受精,卵生,少数为卵胎生。

有少数在发育过程中具有变态。

尾多为正型尾。

现在生存的鱼类绝大部分属这一纲,本纲又可分为三个亚纲:亚纲一 肺鱼亚纲亚纲二 总鳍亚纲亚纲三 辐鳍亚纲亚纲一 肺鱼亚纲本亚纲为硬骨鱼中古老而形态特殊的一支淡水鱼。

它最早出现在下泥盆纪,曾经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全球,其后大多数绝灭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