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结构力学认识

复合材料结构力学认识
复合材料结构力学认识

暨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题目:复合材料结构力学认识

学院:理工学院

学系:土木工程

专业:建筑与土木工程

课程名称:复合材料结构力学

学生姓名:陈广强

学号:1339297001

电子邮箱:chengq09@https://www.360docs.net/doc/486572552.html,

指导教师:王璠

复合材料结构力学认识

主题词:复合材料力学;复合材料结构力学;力学特性;力学基础复合材料结构力学研究复合材料的杆、板、壳及基组合结构的应力分析、变形、稳定和振动等各种力学问题,,在广议上属于复合材料力学的一个分支。由于其内容丰富,问题重要和研究对象不同,已成为和研究复合材料力学问题的狭义复合材料力学并列的学科分支。

一、复合材料结构力学研究内容和办法

目前复合材料结构力学以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压结构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层合板和层合壳结构的弯曲,屈曲与振动问题,以及耐久性、损伤容限、气功弹性剪裁、安全系数与许用值、验证试验和计算方法等专题。研究中采用宏观力学模型,可以分辩出层和层组的应力。这些应力的平均值为层合板应力。研究方法以各向异性弹性力学方法为主,同时采用有限元素法、有限差分法、能量变分法等方法。对耐久性、损伤容限等较新的课题则采用以试验为主的研究方法。

二、复合材料结构的力学特性

1、复合材料的比强度和比刚度较高

材料的强度除以密度称为比强度;材料的刚度除以密度称为比刚度。这两个参量是衡量材料承载能力的重要指标。比强度和比刚度较高说明材料重量轻,而强度和刚度大。这是结构设计,特别是航空、航天结构设计对材料的重要要求。现代飞机、导弹和卫星、复合电缆支架、复合电缆夹具等机体结构正逐渐扩大使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

比例。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可以设计,即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原材料和合理的铺层形式,使复合材料构件或复合材料结构满足使用要求。例如,在某种铺层形式下,材料在一方向受拉而伸长时,在垂直于受拉的方向上材料也伸长,这与常用材料的性能完全不同。又如利用复合材料的耦合效应,在平板模上铺层制作层板,加温固化后,板就自动成为所需要的曲板或壳体。

2、复合材料的抗疲劳性能良好

一般金属的疲劳强度为抗拉强度的40~50%,而某些复合材料可高达70~80%。复合材料的疲劳断裂是从基体开始,逐渐扩展到纤维和基体的界面上,没有突发性的变化。因此,复合材料在破坏前有预兆,可以检查和补救。纤维复合材料还具有较好的抗声振疲劳性能。用复合材料制成的直升飞机旋翼,其疲劳寿命比用金属的长数倍。

3、复合材料的减振性能良好

纤维复合材料的纤维和基体界面的阻尼较大,因此具有较好的减振性能。用同形状和同大小的两种梁分别作振动试验,碳纤维复合材料梁的振动衰减时间比轻金属梁要短得多。

4、复合材料通常都能耐高温

在高温下,用碳或硼纤维增强的金属其强度和刚度都比原金属的强度和刚度高很多。普通铝合金在400℃时,弹性模量大幅度下降,强度也下降;而在同一温度下,用碳纤维或硼纤维增强的铝合金的强度和弹性模量基本不变。复合材料的热导率一般都小,因而它的瞬时

耐超高温性能比较好。

5、复合材料的安全性好

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基体中有成千上万根独立的纤维。当用这种材料制成的构件超载,并有少量纤维断裂时,载荷会迅速重新分配并传递到未破坏的纤维上,因此整个构件不至于在短时间内丧失承载能力。

6、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简单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一般适合于整体成型,因而减少了零部件的数目,从而可减少设计计算工作量并有利于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另外,制作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部件的步骤是把纤维和基体粘结在一起,先用模具成型,而后加温固化,在制作过程中基体由流体变为固体,不易在材料中造成微小裂纹,而且固化后残余应力很小。

三、复合材料结构的力学的基础

1、复合材料的结构力学设计基础

一种新复合材料制品的开发设计,遵守的程序是首先是复合材料制品的造型(构造)设计,其次是复合材料的物化性能设计和复合材料制品的结构设计,接下来是复合材料制品的成型工艺设计,最后是复合材料制品的质量检验。

1.1复合材料结构设计过程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是选用不同材料综合各种设计(如层合板设计、典型结构件设计、连接设计等)的反复过程。在综合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结构质量、研制成本、制造工艺、结构鉴定、质量控制、

工装模具的通用性及设计经验。

(1) 明确设计条件。如性能要求、载荷要求、环境条件、形状限制等;(2) 材料设计。包括原材料选择、铺层性能的确定、复合材料层合板的设计等。(3) 结构设计。包括复合材料典型结构件(如杆、梁、板、壳等) 和复合材料结构(如刚架、硬壳式结构等)的设计。

原材料的选择与复合材料的性能关系甚大,因此,正确选择合适的原材料就能得到需要的复合材料的性能。原材料选择必须遵循一些原则,(1) 比强度、比刚度高的原则;(2) 材料与结构的使用环境相适应的原则,要求材料的主要性能在结构整个使用环境条件下下降幅度应不大于10%。(3) 满足结构特殊性要求的原则;(4) 满足工艺性要求的原则;(5) 成本低、效益高的原则。

纤维选择,根据结构的功能选取能满足一定的力学、物理和化学性能的纤维。首先要确定纤维的类别,其次要确定纤维的品种规格。

(1) 若结构要求有很好的透波、吸波性能,则可选E或S玻璃纤维、氧化铝纤维等。(2) 若结构要求有很高的刚度,可选用高模量碳纤维或硼纤维。(3)若结构要求有很高的抗冲击性能,可选用玻璃纤维、凯夫拉纤维。(4)若结构要求有很好的低温工作性能,可选用低温下不脆化的碳纤维。(5)若结构要求尺寸不随温度变化,可选用凯夫拉纤维或碳纤维。它们的热膨胀系数可以为负值,可设计成零膨胀系数的复合材料。(6)若结构要求既有较大强度又有较大刚度时,可选用比强度和比刚度均较高的碳纤维或硼纤维。

树脂选择。树脂的选择是按如下各种要求选取的:(1) 要求基体

材料能在结构使用温度范围内正常工作。工作温度一般应低于玻璃化温度30℃,模量下降率不应超过8%。(2) 要求基体材料具有一定的力学性能。(3) 要求基体材料的断裂伸长率大于或者接近纤维的断裂伸长率。以确保充分发挥纤维的增强作用。(4) 要求基体材料具有满足使用要求的物理、化学性能。物理性能主要指吸湿性,化学性能主要指耐介质、耐候性能要好。(5) 要求具有一定的工艺性。主要指粘性、凝胶时间、固化后的尺寸收缩率等。

2 单层的刚度与强度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是由两种基本原材料——基体和纤维组成的,构成复合材料的基本单元是单层板(简称单层,又名铺层)。所以,单层的刚度与强度是分析层合板刚度与强度的基础。

从力学的角度来分析复合材料,依照分析的对象,一般可分为宏观力学方法和细观力学方法。前者以复合材料的单层、或层合板、或层合板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复合材料表观的力学性能,忽略两相材料各自的性能差别及其相互作用,而将两相材料的影响反映征平均的表观性能上。后者是考虑两相材料的各自性能及其相互作用,研究其如何反映在平均的表观性能(即宏观的力学性能)上。用宏观力学方法分析单层时,是假设单层为连续、均匀、正交各向异性的材料;而在用纫观力学大法分析单层时,除宏观假设与上述相同外,还需纫观假设组分材料分别是均匀(即纫观单层是非均匀的)、连续、各向同性的材料,并将这些分析限于线四性与小变形的范围内。所谓线弹性,是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其变形与外力成线性变比.且当外力除去后

材料能恢复到原来状态。所渭小变形,是指材料构件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与其原始尺寸相比十分微小。

2.1 单层的正轴刚度

单层的正细则度是指单层在正轴[即单层材料的那性主方向(见因2—I)]上所显水的刚度性能。表达刚皮性能的参数是由应力—应变关系所朋定的。由于踩层的厚度与其仙尺寸相比较小,因此,一般按平而应力状态进行分析。也就是只考虑单层面内的应力,不考虑牧层而上应力,即认为单层面上应力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对于各向同性材料,表达其刚度性能的参数是工程弹性常数z 、”J ,

它们分别为拉压弹性模量、剪切弹性模量与泊松比,且三者之间有如下关系:

所以,独立的弹性常数只有2个。而对于呈正交各向异性的单层,表达其刚废性能的工程弹性

常数将增加到5个,独立的弹性常数为4个。

2.1.1 单层的正轴应力—应变关系

单层在正轴下的平面应力状态只有叭祖2、、2三个应力分量。本书约定应力的符号规则为,正面正向或奴而负向均为正,否则为负。所泅叮的正负是指该而外法线方向与坐标方向同向还是反向。所谓向的正负是指应力方向与坐标方向同向还是反向。因2—1示出的应力分量均为正。由于本书讨论的复合材料限于在线弹性与小变形情况下,)

1(2ν+=E

G

所以材料力学中应受的叠加原理仍能适用复合材料。也即所有应力分量风A、?M引起的某一应变分量等于各个应力分量引起该匝变分量的代数和。面且,在正轴方向一点处的线虚变q、h只与该点处的正应力叭、纳有关,而与剪应力?。无关:同时,该点处的剪应变b:也仅与剪废力?m有关。本书约定应变的符号规则为,线应变伸长为正,缩短为负6剪应变是与两个坐标方向一致的直角变小为正,变大为负。因此,由σ1引起的应变为

由σ2的引起的应变为

而由τ12引起的应变为

合式(2—2)至式(2—4),利用叠加原理即得单层在正轴方向的应变—应力关系式:

应变—应力关系式(2—5)可以写成矩阵形式:

其中系数短阵各分显可写成:

这些量称为柔员分量。用柔量分虽表示的应变—应力关系式为

由式(2—7)或(2-9)解出引σ1、σ1、τ12,可得到应力—应变关系式:

共Lf2系数矩阵各分量与工程弹性常数的关系如—[::

这些量豹;为模员分量,其中

模量分量与柔量分量之间存在互逆关系:

无论是模量分量还是柔量分量,与工程弹性常数一样,一共有5个,但独立的分量也为4个。同样可以证明,模量分量或柔量分量存在如下的对称性关系式:

实际复合材料工程中,还常常坦到一种纵向和横向弹性性能相同的单层,如由,121经纬Z织布形成的单层就是如此。它的刚皮参数还存在如下关系:

这种单层称为正方对称单层。dJ于这种正方对称单层的工程弹性常数之间多了一个关系式,所以,这种材料66独立弹性常数又减少了一‘个,只有3个。这种材料的工程抑性常数测3个就够了。

2.1.2 各种复合材料的单层正轴刚度参数

各种复合材料测试所得的工程弹性常数(即单层的正油工程弹性常数)见表2—[。根据式(2—11)计算得到的模员分量(即单层的正铀校量分量)见表2—2。根据式(2—8)计算得到的柔量分量(即单层的正彻柔员分量)见表2—3。

可以证明,单层的弹性校退、具有巫复—[;标的柔量分显及横员分足均为正佰,即

另外,由于QII=’n从,而QlI与儿均为正位,所以pM>o,即

式(2—6)、式(2—16)和式(2—20)称作单层为正交各向异性材料时工程弹性常数的限制条件。这些限制条件用以判断材料加以验数砒或正交各向品性的材料权型是否正确。

2.2 单层的偏轴刚度

象确定单层的正灿刚坟参数一样,lV法的侗汕刚度参数也出单层征偏油下的应力—应变关系所明定。然而,单层在颁灿下的应人—应交欠系不灾象购定单层在正灿下的工程卯性常数那样,用材料的试验方法来测定.可以分别泅过应力与应变的转换,将正轴下的应力—应变关系(或应变—应力关系)变为肮0h下的应力—应变关系(或应变—应力关系),从而胸定偏轴下的模量分旦(或柔员分量)与正轴校量外量(或天堡分堑)之间灿转换关系。由此再进一步得到偏油工程弹性常数与正袖工役哪Fj佾敌之间的转换关系式。

2.2.1 应力转换与应变转换公式

坦台材料小的应力转换与应变转换公式的促手同材料力学中的一样,即应力转换公式足根据静力平树条件,而应变转换公式足利用几何关系姬得的。出此,这两种公式均与材料性质无关。与材料力学所不同6t是,复合材料巾的转换通常主要是用于正Q1f与训仙之间的转换,巴本书所约定6t剪应力符号规则也与材料力学巾规定购符号规则不同(见图2—3)。根据材料力学小报导应力转换公式的方法,报得ltI 偏驯应力求正洲应力州;为应力正转姬)的公式如下:

式中:

这里,口称为柿层角。出图2—3所示,它是表明材料的弹性主方向与坐标釉之间的夹角,即1抽与c釉之间的夹角。规定参考坐标拙,(即侗他)至1独(即正他).逆时针转向为正,顺时针转向为负。上述转换公式(2—21)也可经过适当变化改为由正釉应力求偏抽应力(称为应力负转换)的公式:

同样,利用材料力学中推导应变转换公式的方法推得由偏釉应变求正础应变(称为应变转换)的公式如下:

同样,上式经过适当变化可改为出正铀应变求偏釉应变(称为应变负转换)的公式:

2.2.2 单层的偏轴应力—应变关系

单层在偏铀下的平面应力状态由应力分量。’、gl、fv给出,由此引起的与其对应的应变分且为q、jl、hl.这里忽略了q。

如果将式(2—23)中的正铀应力用式(2—20)代入,然后再将正抽应变用式(2—24)代入,即可得如下的俯抽应力—应变关系:

简写为:

式中Q ij(i,J=1,2,6)称为偏轴模量分量,将式(2—26)中的系数矩阵作出乘法运算,并与式(2—!7)中的系数矩阵对应起来,即可得如下出正轴模量求偏轴模量的模量转换公式:

如果将式(2—25)个的正仙应变用式(2—9)代入,然后再将正训应力用式(2—2[]代入.即可得如下的偏拙应变—应力关系:

简写为:

由正轴柔量求偏轴柔量的柔量转换公式:

偏轴模量分量与偏轴柔量分量之间也存在互逆关系:

2.2.3单层的偏轴模虽

上一节已经给出了出单层的伯铀应力—应变关系式(2。!7)硫定的俐肋根员、与正驯枪田之间的关系为式(2—朋)所不。这—转换关系式的转视矩阵的扦j:余足以m☆的价’们八D人批;U的,所以称为幂酒数形式的仅运转换关系式。在复合材料设计小,Ej6丁单腰的训刚方位。也就是铺层角的变化所造成的偏轴棋量的变化及其对层合板刚度的影响的分析是很重要的,所以采用如下倍角函数形式的模量转换公式将使这些分析更为简易明了。

为此,可利用如下的三角恒等式:

代入式(2—28)得

同样可得其他模量分量的表达式,

式中:

称为单层正肋权旦的线性纠古,也为材料计数。为了分析与设计的方便,将各种复合材料的正劝权量线性别合列于夫2—1小。式(237)就是俏川函数形式的棋鲤转换公式。批此对侗他模员作出如下的一些分析。偏仙校量变比对层合扳刚皮影响的分析将在编3章讨论。

A 偏轴模量分量的常数项

例如:Q11= U1(Q)+ U2(Q)cos2θ+ U3(Q)cos4θ只有增加U1(Q)才能有效增加Q11。在各向同性材料的情况下,Q11=U1(Q),因此常数项又具有相当各向同性材料模量。

据此可以将常数项:U1(Q)称为复合材料的各向同性拉伸模量;U5(Q)称为复合材料的各向同性剪切模量。

因此,为提高复合材料的刚度,需提高U1(Q)与U5(Q)的值。

B 偏轴模量分量的周期项幅位

削已提及v以“与端“是棋显分员中用期项的帕位,它们的数值大小,不影响上述意义的复台构料刚度,但形响复合刘料在不网方间上的刚皮大小,特别是影响复合材料在不同方向上的刚应趁别。

J尺”与g 2“越大其刚皮差也越大。在各向同性材料中7(/沪=J /5‘=o。所以,L59)与‘4”’具有友征复合材料刚波谷向异性程度的含义。从决2—4,F6川y与L少伍可知,复合材料的小“大1:魄“,因此彤呐复合材料刚皮击向异性径皮大小的主要是[题“。

c 偏轴模量分支之间的关系

侗轴校量是加E劝模量泅过转换关系式求得的。俯铀校显有6个分量,而正铀棋量只有”分员,所以侗劝校量分量之间必存在两个关系式。

D 偏轴模量分量的估算值

复合材料设计中,为了方便起见,忻常采用只考虑正汕批量分堡好:的正QbVA显线逢组台的近似公式来估算伯抽权足分坦,也邮设

2.2.4 单层的偏轴柔量

单层的偏轴柔量由偏轴应变—应力关系式(2-30)确定,其与正轴柔量之间的关系由式(2-31) 所给出。可以象偏别权且一体,通过三角恒等式(2—%)将式(231)变为如下的倍危函数形式的柔量转换公式:

式中

称为单层正铡柔员的线性组合t也为材料常数。为了分析与设计的方便,将各种复合材料的正轴柔量线性组合列于表2.5中。

2.2.5 单层的偏轴工程弹性常数.

单层的偏油工程39性常数是单层在偏灿下出单9b应力或纯9y 应力购定购刚度性能参数。由于在偏拙下进行单灿应力试验或纯剪应力试验会产生多种基本变形的赖合作用,因此不便试验测定。事实上,只需利JIj出式(2‘30)纺C91偏Qh应变—应力关系式,求伽油向时单釉应力或纯剪应力下的应变—应力关系,即可求得伯铀工程邢世常数。

A 偏轴工程弹性常数的定义

由于伯釉工秘弹性常数是表达偏釉1:单劝应力或纯剪应力时的刚度性能参数,因此可分别设:①σx≠0,σy=τxy=0;②σy≠0,σx=τxy=0;③τxy≠0,σx=σy=0。三种情况来定义单层的偏轴工程弹性常数。

第一种情况时,由偏轴应变-应力关系式(2-30),可得:

定义:灿向的拉压弹性模量

泊松耦合系数

拉剪耦合系数

依根式(2—49).即可得偏助工程邵性常数与柔鱼分里之间的关系:

类似地可得

利用上述三组伯灿工程弹性常数与柔员分量之间的关系式,可以写出以伯油工程邢性常数表示偏抽柔量分量的关系式:

由于柔量分量的对称性,所以偏轴工程弹性常数具有如下关系式:

B 偏轴工程弹性常数的转换关系

偏助工程59性常数与正灿工程卯性常数之间不能得到象棋量转挟公式(2—28)或(2—37),柔虽转换公式(2‘31)或(2‘17)那样的转换形式,但可以利用它们分别与偏灿柔量分量、正铀柔量分员之间的关系式(2—56)及式(2—8),并利用柔量转换公式(3—31)求得如下由正油工程弹性常数求伯铀工程弹性常数的转换关系: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外文文献翻译

毕业设计外文资料翻译 题目POLISHING OF CERAMIC TILES 抛光瓷砖 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复合材料与工程 班级复材0802 学生 学号20080103114 指导教师 二〇一二年三月二十八日

MATERIALS AND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17(3), 401–413 (2002) POLISHING OF CERAMIC TILES C. Y. Wang,* X. Wei, and H. Yuan Institute of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Guangdong University of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90, P.R. China ABSTRACT Grinding and polishing are important steps in the production of decorative vitreous ceramic tiles.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finishing wheels and polishing wheels are tested to optimize their selec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rface glossiness depends not only on the surface quality before machining, but also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eramic tiles as well as the performance of grinding and polishing wheel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olishing wheel is the key for a good final surface quality. The surface glossiness after finishing must be above 208 in order to get higher polishing quality because finishing will limit the maximum surface glossiness by polishing. The optimized combination of grinding and polishing wheels for all the steps will achieve shorter machining times and better surface quality. No obvious relationships are found between the hardness of ceramic tiles and surface quality or the wear of grinding wheels; therefore, the hardness of the ceramic tile cannot be used for evaluating its machinability. Key Words: Ceramic tiles; Grinding wheel; Polishing wheel

镁合金的发展及应用

1 / 8 镁合金的发展及应用 摘要:综述镁合金的特点及其在交通、航空航天、兵器方面的应用情况,并结合兵器零件的使用特点和性能要求,分析了镁合金在兵器装备中的应用前景, 展望 关键词:镁合金,特点,发展,应用 1 引言 镁合金的密度很小,是钢的四分之一、铝的三分之二,但镁合金的比强度却大于钢和铝,是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因此,镁合金在电子产品、汽车、航空航天等需要高比强度金属材料的领域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镁合金的化学活性高,在有机酸、无机酸和含盐的溶液中均会被腐蚀,且腐蚀速率较高,使得镁合金的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镁合金是重要的有色轻金属材料,具有比强度、比刚度高,减振性、电磁屏 蔽和抗辐射能力强,易切削加工,易回收等一系列优点,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 2 镁合金的特点 (1)重量轻:镁合金的比强度要高于铝合金和钢/铁、但略低于比强度最高的纤维增强塑料;其比刚度与铝合金和钢/铁相当,但却远远高于纤维增强塑料。比强度(强度/密度之比值)、比耐力(耐力/密度之比值)则比铝、铁都要高。在实用金属结构材料中其比重最小(密度为铝的2/3,钢的1/4)。这一特性对于现代社会的手提类产品减轻重量、车辆减少能耗以及兵器装备的轻量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高的阻尼和吸震、减震性能:镁合金具有极好的吸收能量的能力,可吸收震动和噪音,保证设备能安静工作。镁合金的阻尼性比铝合金大数十倍,减震效果很显著,采用镁合金取代铝合金制作计算机硬盘的底座,可以大幅度减轻重量(约降低70%),大大增加硬盘的稳定性,非常有利于计算机的硬盘向高速、大容量的方向发展。 (3)良好的抗冲击和抗压缩能力:其抗冲击能力是塑料的20倍;当镁合金

复合材料的发展和应用

复合材料的发展和应用 复合材料的发展和应用 具有重量轻、强度高、加工成型方便、弹性优良、耐化学腐蚀和耐候 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 全球复合发展概况复合材料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物质以不同方式组合而成的材料,它可以发挥各种材料的优点,克服单一材料的缺陷,扩大材料的应用范围。由于复合材料具有重量轻、强度高、加工成型方便、弹性优良、耐化学腐蚀和耐候性好等特点,已逐步取代木材及金属合金,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电气、、健身器材等领域,在近几年更是得到了飞速发展。另外,纳米技术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开发也成为新的热点。以纳米改性塑料,可使塑料的聚集态及结晶形态发生改变,从而使之具有新的性能,在克服传统材料刚性与韧性难以相容的矛盾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材料的综合性能。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增强材料树脂基复合材料采用的增强材料主要有玻璃纤维、碳纤维、芳纶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 1、玻璃纤维目前用于高性能复合材料的玻璃纤维主要有高强度玻璃纤维、石英玻璃纤维和高硅氧玻璃纤维等。由于高强度玻璃纤维性价比较高,因此增长率也比较快,年增长率达到10%以上。高强度玻璃纤维复合材料不仅应用在军用方面,近年来民用产品也有广泛应用,如防弹头盔、防弹服、直升飞机机翼、预警机雷达罩、各种高压压力容器、民用飞机直板、体育用品、各类耐高温制品以及近期报道

的性能优异的轮胎帘子线等。石英玻璃纤维及高硅氧玻璃纤维属于耐高温的玻璃纤维,是比较理想的耐热防火材料,用其增强酚醛树脂可制成各种结构的耐高温、耐烧蚀的复合材料部件,大量应用于火箭、导弹的防热材料。迄今为止,我国已经实用化的高性能树脂基复合材料用的碳纤维、芳纶纤维、高强度玻璃纤维三大增强纤维中,只有高强度玻璃纤维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形成了小规模的产业,现阶段年产可达500吨。 2、碳纤维 3、芳纶纤维 20世纪80年代以来,荷兰、日本、前苏联也先后开展了芳纶纤维的研制开发工作。日本及俄罗斯的芳纶纤维已投入市场,年增长速度也达到20%左右。芳纶纤维比强度、比模量较高,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高性能复合材料零部件(如火箭发动机壳体、飞机发动机舱、整流罩、方向舵等)、舰船(如航空母舰、核潜艇、游艇、救生艇等)、汽车(如轮胎帘子线、高压软管、摩擦材料、高压气瓶等)以及耐热运输带、体育运动器材等。 4、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比强度在各种纤维中位居第一,尤其是它的抗化学试剂侵蚀性能和抗老化性能优良。它还具有优良的高频声纳透过性和耐海水腐蚀性,许多国家已用它来制造舰艇的高频声纳导流罩,大大提高了舰艇的探雷、扫雷能力。除在军事领域,在汽车制造、船舶制造、医疗器械、体育运动器材等领域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纤维一经问世就引起了世界发达国家的极大兴趣和重视。 5、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主要有长纤维增强粒料、连

外文翻译

改善木粉/聚丙烯(PP)复合材料中木粉和聚丙烯间的界面支持CHENG ZHANG, KAICHANG LI 和JOHN SIMONSEN 美国俄勒冈州大学木材自然科学工程系Corvallis 2004年九月一日发表. 摘要 乙烯基N-甲酰胺接枝聚丙烯(VFPP)通过自由基接枝反应已经成功合成了。聚合物亚甲基联苯二异氰酸酯(PMDI)和VFPP都能够通过有效地相容来促进木粉/聚丙烯复合物的强度和硬度。当PMDI和VFPP一起作为一个完整的相容剂系统时,更能增强木粉/聚丙烯复合物的断裂模量和弹性模量。这种新的PMDI-VFPP相容剂系统在增强木粉/聚丙烯复合物强度和硬度方面可以比得上顺丁烯酐接枝聚丙烯。用电子显微方法研究木粉/聚丙烯复合物的表面断裂情况显示这种新型的P12MDI-VFPP相容剂系统能更好地改良木粉和聚丙烯间的界面支持。这种PMDI-VFPP相容剂系统同样可以很大程度地降低木粉/聚丙烯复合物的吸水率。在这个PMDI-VFPP相容剂系统中,PMDI的作用被认为是木粉粘合剂范畴而VFPP的作用则是在PP粘合剂的范畴。PMDI跟VFPP里的氨基团反应,因此在PMDI和VFPP之间形成了共价键。 关键词:界面支持,木粉,聚丙烯,木/塑复合物,相容剂

目录 1.绪论 (1) 2.实验 (2) 2.1.原料和分析工具 (2) 2.2乙烯基N-甲酰胺接枝聚丙烯的合成 (2) 2.3 木/PP复合材料混和过程 (2) 2.4 木粉/PP制品的模压 (3) 2.5 木粉/PP复合材料的弯曲测试 (3) 2.6 木粉/PP复合材料的吸水率 (4) 3. 结论 (5) 4. 讨论 (10) 5.小结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3)

金属基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工艺

金属基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工艺 材料研1203 石南起Z1205020金属基纳米复合材料是以金属及合金为基体,以高性能的第二相为增强体,与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非金属纳米级增强体结合的复合材料,因兼有金属和纳米相而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征和物理、化学及力学性能,成为一种新兴的纳米复合材料和新型金属功能材料。 1.金属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种类和基本性能 (1)相对于传统的金属材料来说,具有较高的比强度与比刚度; (2)与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相比,它又具有优良的导电性与耐热性; (3)与陶瓷基材料相比,它又具有高韧性和高冲击性能。 2.金属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种类 金属基复合材料是以金属为基体,以高强度的第二相为增强体而制得的复合材料。因此,对这种材料的分类既可按基体来进行、也可按增强体来进行。 按增强体类型分为:1.颗粒增强复合材料;2.层状复合材料;3.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按基体类型分为:1.铝基复合材料;2.镍基复合材料;3.钛基复合材料;4.镁基复合材料。 按用途分为:1.结构复合材料;2.功能复合材料。 3.金属基纳米复合材料性能特征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性能取决于所选用金属或合金基体和增强物的特性、含量、分布等。综合归纳金属基复合材料有以下性能特点。 A.高比强度、比模量 B. 良好的导热、导电性能 C.热膨胀系数小、尺寸稳定性好 D.良好的高温性能和耐磨性 E.良好的断裂韧性和抗疲劳性能 F.不吸潮、不老化、气密性好 4.金属基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工艺的分类: (1)固态法:粉末冶金法、真空热压扩散结合、热等静压、超塑性成型 / 扩散结合、模压。(2)液态法:液态浸渗、真空压铸、反压铸造、半固态铸造。 (3)喷射成型法:等离子喷涂成型、喷射成型。 (4)原位生长法。 制备金属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具体方法有机械合金化法、熔融纺丝法、粉末冶金法、机械诱发自蔓延高温合成反应法、真空蒸发惰性气体凝聚及真空原位加压法等。 A.机械合金化法 将按合金粉末金属元素配比配制的试料放入立滚、行星或转子高能球磨机中进行高能球磨,制得纳米晶的预合金混合粉末,为防止粉末氧化,球磨过程中采用惰性气体保护;球磨制得的纳米晶混合粉经烧结致密化形成金属基纳米复合材料。在球磨过程中,大量的碰撞现象发生在球粉末与磨球之间,被捕获的粉末在碰撞作用下发生严重的塑性变形,使粉末反复的焊合和断裂。经过“微型锻造”作用,元素粉末混合均匀,晶粒尺度达到纳米级,层状结构达到1um下,比表面积大大增加。由于增加了反应的接触面积,缩短了扩散距离,元素粉末间能充分进行扩散,扩散速率对反应动力的限制减小,而且晶粒产生高密度缺陷,储备了大量的畸变能,使反应驱动力大大增加。 B.高能球磨法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首先用高能球磨法制备出氧化物弥散强化合金,高能球磨法是利

镁基复合材料的性能及应用

镁基复合材料的性能及应用 罗文昌2013121532 摘要:镁基复合材料因其轻量化和高性能而成为当今高新技术领域中最富竞争力和最有希望采用的复合材料之一。本文将综述镁基复合材料的不同制备方法及其对复合材料组织、结构、性能的影响,并提出镁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镁基复合材料;基体镁合金;性能;应用;发展 1.引言 现代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材料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往往希望材料具有某些特殊性能的同时,又具备良好的综合性能。复合材料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能、不同形态的组分材料通过复合手段组合而成的一种多相材料。近年来,金属基复合材料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应用。目前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已有很多,并在铁基、镁基、铜基、铝基、钛基等金属基复合材料中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功。镁基复合材料是继铝基复合材料之后又一具有竞争力的轻金属基复合材料主要特点是密度低、比强度和比刚度高,同时还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耐高温性、耐冲击性、优良的减震性能及良好的尺寸稳定性和铸造性能等;此外,还具有电磁屏蔽和储氢特性等,是一类优秀的结构与功能材料,也是当今高新技术领域中最有希望采用的复合材料之一;在航空航天、军工产品制造、汽车以及电子封装等领域中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根据镁基复合材料的特点,结合原有的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材料工作者尝试了多种新的适合制备镁基复合材料的方法与工艺,对研制、开发镁基复合材料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镁基复合材料的组织与性能 相对于传统金属材料和铝基复合材料,有关镁基复合材料的组织与性能的研究目前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不够全面深入,力学性能数据分散性也比较大,仍处于探索性研究阶段。材料工作者对镁基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能和疲劳断裂机理进行了研究,并围绕镁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物理性能做了一些工作。力学性能主要集中于复合材料的拉伸与压缩性能,时效特性,以及低温与高温超塑性等方面;物理性能有阻尼性能和储氢性能等研究内容。储氢镁基复合材料一般采用球磨法制备。高能球磨后,颗粒活化,镁颗粒与增强相颗粒以及颗粒内部的大量相界、微观缺陷的存在是材料具有优异氢化性能的主要原因。通过机械合金化工艺可以制备出具有优良储氢性能的复合材料,典型体系:Mg—Mg2Ni,而且若在研磨过程中辅以某些有机添加剂对提高材料的储氢性能有很大帮助,但较高的脱氢温度以及相对较慢的吸放氢速度限制了镁基合金实际应用。另外非晶态镁基复合材料的优良性能更是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兴趣。在实际应用中,由于镁基复合材料过硬的性能,镁基复合材料在在各领域中被广泛应用。镁基复合材料组织特征为增强体分布在基体合金中,同时引入了大量的界面以及高密度位错缠结,其晶粒度较基体合金也小,无论是高密度位错引起的位错强化,还是细化晶粒的作用都将提高和改善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刚度等力学性能。另外,挤压变形、固溶时效以及其它一些工艺的运用和调整都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镁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镁基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阻尼性能(减振性能)、电磁屏蔽性能和储氢特性,是良好的功能材料,还具备密度小、贮氢容量高、资源丰富等优点。镁基贮氢复合材料正被日益重视,主要制备方法有多元合金化、机械合金化、多元复合等。 3.镁基复合材料的应用 从近期发展看,镁基复合材料并没有大规模地应用于常规结构件中,但它们在航空航天和汽车电子工业中的众多构件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美国TEXTRON、DOW 化学公司用SiC /Mg复合材料制造螺旋桨、导弹尾翼、内部加强的汽

复合材料技术

航空预浸料- 热压罐工艺复合材料技术应用概况 发布时间:2011-11-23 15:34:27 先进复合材料自问世以来,由于其轻质、高强、耐疲劳、耐腐蚀等诸多优势,一直在航空材料领域得到重视。随着近几十年来的发展,尤其是最近10年在大型飞机上井喷式的应用,先进复材料已经证明了其在未来航空领域的重要地位,它在飞机上的用量和应用部位也已经成为衡量飞结构先进性的重要标志之一[1] 如目前代表世界最先进战机的美国F-22 和F-35,其复合材料占机结构重量达到了26%(F-22 机身、机翼、襟翼、垂尾、副翼、口盖、起落架舱门;F-35 机身翼进气道、操纵面、副翼、垂尾),欧洲EF-2000 战机更是达到了35%~40%(机翼、垂尾、方向舵[2] ;民机领域的两大巨头波音和空客,在其最新型的大型客机波音787、A350XWB 机型中,大幅使用复合材料,分别达到50% 和52%[3],在机身主承力结构中,除一些特殊需要外,基本上实现了全复合材料化。 从当前的复合材料应用来看,航空复合材料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在材料方面,飞主承力结构应用高韧性复合材料;在工艺方面,呈现出以预浸料- 热压罐工艺为主,积极开发液体成型工艺及其他低成本成型工艺的态势,对复合材料构件的制造综合考虑性能/ 成本因机[4]设计理念的广泛认知,复合材料已逐渐在主承力结构上站稳了脚跟,而且,为了进一步将复合材料的优点充分发挥,飞机结构设计越来越趋向于整体化和大型化。复合材料在主承力结构上的应用技术是体现航空复合材料水平及应用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复合材料主承力构件仍是以预浸料- 热压罐工艺为主。基于此,本文旨在介绍目前与航空预浸料- 热压罐工艺相关的复合材料技术。 主承力结构用预浸料 1 高性能复合材料体系 “计是主导,材料是基础,工艺是关键”[5]复合材料的制造技术与材料的发展息息相关。航空预浸料-热压罐工艺高性能复合材料到目前已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复合材料采用通用T300 级碳纤维和未增韧热固性树脂,具有明显的脆性材料特征,主要用于飞机承力较小的结构件。第二善,应用范围扩大到垂尾、方向舵和平尾等部件。第三阶段的复合材料为高韧性复合材料,其应用扩大到机材料应用于飞机主承力结构,波音公司首先提出了高韧性复合材料预浸料标准BMS8-276,概述了主承力结构复合材料性能目标,并提出采用冲击后压缩强度

碳纤维复合材料英文文献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168(2005) 262–269 Process optimisation for a squeeze cast magnesium alloy metal matrix composite M.S.Yong a,?,A.J.Clegg b a Singapore Institute of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71Nanyang Drive,Singapore638075,Singapore b Wolfson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Loughborough University,Loughborough,Leicestershire LE113TU,UK Received5January2004;received in revised form5January2004;accepted27January2005 Abstract The paper reports the in?uence of process variables on a zirconium-free(RZ5DF)magnesium alloy metal matrix composite(MMC) containing14vol.%Saf?l?bres.The squeeze casting process was used to produce the composites and the process variables evaluated were applied pressure,from0.1MPa to120MPa,and preform temperature from250?C to750?C.The principal?ndings from this research were that a minimum applied pressure of60MPa is necessary to eliminate porosity and that applied pressures greater than100MPa cause?bre clustering and breakage.The optimum applied pressure was established to be80MPa.It was also established that to ensure successful preform in?ltration a preform temperature of600?C or above was necessary.For the optimum combination of a preform preheat temperature of600?C and an applied pressure of80MPa,an UTS of259MPa was obtained for the composite.This represented an increase of30%compared to the UTS for the squeeze cast base alloy. ?2005Elsevier B.V.All rights reserved. Keywords:Magnesium alloys;Squeeze casting;Metal matrix composites;Mechanical properties 1.Introduction Metal matrix composite(MMC)components can be man-ufactured by several methods.The metal casting route is espe-cially attractive in terms of its ability to produce complex near net shapes.However,castings produced by conventional cast-ing processes may contain gas and/or shrinkage porosity.The tendency for porosity formation will be exacerbated when?-bres are introduced because they tend to restrict the?ow of molten metal and cause even greater gas entrapment within the casting.It is pointless to use?bres to reinforce a casting if defects are present,since the addition of?bres will not com-pensate for poor metallurgical integrity.In order to ful?l the potential of?bre reinforcement and produce pore free cast-ings the squeeze casting process can be selected.The unique feature of this process is that metal is pressurised throughout solidi?cation.This prevents the formation of gas and shrink-age porosity and produces a metallurgically sound casting.?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address:msyong@https://www.360docs.net/doc/486572552.html,.sg(M.S.Yong).Selection of this process is also based on its suitability for mass production,ease of fabrication and its consistency in producing high quality composite part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MCs,magnesium alloys can better meet the various demands of diverse applications.The addition of reinforcement to magnesium alloy produces su-perior mechanical properties[1–3]and good thermal stability [4,5].Of the various composite types,the discontinuous and randomly oriented?bre-reinforced composites provide the best“value to strength ratio”. Despite the potential advantage of using magnesium MMC for lightweight and high strength applications,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in?uence of squeeze in?ltration parame-ters.Key parameters,such as applied pressure and preform temperature must be optimised,especially for the squeeze in?ltration of a magnesium–zinc MMC.These process pa-rameters were researched and the results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However,it was?rst necessary to select appropriate ?bres and binders since their selection is fundamental to the success of the MMC.The main criterion determining the se-lection of?bre type is compatibility with the matrix.Two 0924-0136/$–see front matter?2005Elsevier B.V.All rights reserved. doi:10.1016/j.jmatprotec.2005.01.012

复合材料结构力学试题

Problem Set #1 Handed out: Oct 17th , 2013 Due: Oct 24th , 2013 1. Expand the following tensor equations (Note the Kronecker delta in a and c ) a) 1[(1)]mm T E αβ αβαβαβευσδσδα=-+-? b) 1F F αβσγαβσγαβαβσσσ+= c) 1mn ms n a b δ= d) 1i i B A αα= (4 points ) 2. Based on the ‘Rigorous handling of 2D model’ in the course note, determine for a volume fraction ()a /a b +equal to 0.6: a) The stress in the broken fiber b) The stress in the unbroken fiber c) The shear stress in the matrix Try do this for the length equal to 10, 50, 100 fiber diameters. Base on your graphical results,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 What is the effect of changing the overall length? b) What happens when the overall length is 10 fiber diameters? c) For the case that the fiber total length is more than 50 times of the fiber diameter, how far from the break point must one go to achieve 99% of the original applied stress in the broken fiber? (12 points ) Note: 1) 0.083= 2) When max 50ζ≥, max tan()1κζ≈, the equations can be simplified. 3) The purpose of this excise is to learn and practice how to write a small MATLAB program and draw the scientific figures.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following MATLAB commands,

纳米复合材料发展与现状

纳米复合材料发展与现状 201041505118 李少军10材料一班 1 纳米复合材料 超细粒子(或纳米粒子)是指尺度介于原子、分子、离子与块状材料之间,粒径在1~100nm范围以内的微小固体颗粒。随着物质的超细化,产生了块状材料不具有的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量子效应,从而使超细粒子与常规颗粒材料相比具有一系列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纳米粒子经压制、烧结或溅射组合而成的具有某些特定功能的结构即纳米材料。它断裂强度高、韧性好、耐高温,纳米复合同时也提高材料的硬度、弹性模量、Weibull模数,并对热膨胀系数、热导率、抗热震性产生影响。[1] 纳米复合主要指在微米级结构的基体中引入纳米级分散相。纳米复合材料(复合超微细颗粒)表现出许多与模板核本质不同的性质,如不同的表面组成、磁性、光学性能、稳定性及表面积等。纳米复合材料涉及的范围广泛,它包括纳米陶瓷材料、纳米金属材料、纳米磁性材料、纳米催化材料、纳米半导体材料、纳米聚合材料等。纳米粒子具有很高的活性,例如木屑、面粉、纤维等粒子若小到纳米级的范围时,一遇火种极易引起爆炸。纳米粒子是热力学不稳定系统,易于自发地凝聚以降低其表面能,因此对已制备好的纳米粒子,如果久置则需设法保护,例如保存在惰性空气中或其他稳定的介质中以防止凝聚。纳米材料是物质以纳米结构按一定方式组装成的体系。它是纳米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纳米科技最为重要的研究对象。纳米材料也被人们誉为21 世纪最有前途的材料。由于纳米材料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能。作为一种全新性能的先进复合材料,在微电子、信息、汽车、宇航、国防、冶金、机械、生物、医药、光学等诸多领域有极广泛的应用前景。 2 纳米复合材料的分类 研究纳米复合材料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改进并提高块体材料的性能,或通过结构复合来发现块材料中并不存在的性能或效应。和块体材料相比,纳米复合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将更多地依赖于材料的表面缺陷和量子尺寸效应。目前.纳米复合材料的种类繁多,可分为:固态纳米复合材料和液态纳米复合材料。基质材料对于纳米粒子的结构具有稳定作用;而基质材料的不同,又可将纳米复合材料区分为:无机基纳米复合材料和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聚合物基包括单聚合物、共聚合物和聚合物的混合;无机基则包括玻璃,如多孔玻璃、分子筛、溶胶一凝胶玻璃和陶瓷等。[2]还可根据纳米粒子的物理性质可将纳米复合材料区分为:半导体纳米复合材料、铁电体微晶复合材料、染料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稀土纳米复合材料、金属(合金)纳米复合材料、光学纳米复合材料(非线性、发光、光折变等)、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等。 3 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3.1 溶胶- 悬浮液混合法

镁合金压铸技术的几个主要问题

镁合金压铸技术的几个主要问题及其使用前景 1前言 镁合金材料1808年面世, 1886年始用于工业生产。镁合金压铸技术从1916年成功地将镁合金用于压铸件算起,至今也经历了八十余年的发展。人类在认识和驾驭镁合金及其制品的生产技术方面,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历程。从1927年推出高强度MgAl9Zn1开始,镁合金的工业使用获得了实质性的进展。1936年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开始用压铸镁合金生产“甲壳虫”汽车的发动机传动系统零件,1946年单车使用镁合金量达18kg左右。美国在1948~1962年间用热室压铸机生产的汽车用镁合金压铸件达数百万件。尽管如此,过去镁合金作为结构材料主要用于航空领域,在其它领域,世界上镁的主要用途是生产铝合金,其次用于钢的脱硫和球墨铸铁生产。 近年来, 由于人们对产品轻量化的要求日益迫切,镁合金性能的不断改善及压铸技术的显著进步,压铸镁合金的用量显著增长。特别是人类对汽车提出了进一步减轻重量、降低燃耗和排放、提高驾驶安全性和舒适性的要求, 镁合金压铸技术正飞速发展。此外,镁合金压铸件已逐步扩大到其他领域,如手提电脑外壳,手提电锯机壳,鱼钩自动收线匣,录像机壳,移动电话机壳,航空器上的通信设备和雷达机壳,以及一些家用电器具等。 镁主要由含镁矿石提炼。我国辽宁省大石桥市一带的菱镁矿储量占世界储量的60%以上,矿石品位高达40%以上。我国生产的镁砂和镁砂制品大量用于出口。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镁砂资源进行深度开发,结合我国汽车、计算机、通讯、航天、电子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镁合金压铸件的生产和使用,是摆在我国铸造工作者面前的一项任务。 2、压铸镁合金的研究 镁合金的密度小于2g/cm3,是目前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其比强度高于铝合金和钢,略低于比强度最高的纤维增强塑料;其比刚度和铝合金和钢相当,远高于纤维增强塑料;其耐腐蚀性比低碳钢好得多,已超过压铸铝合金A380;其减振性、磁屏蔽性远优于铝合金[1];鉴于镁合金的动力学粘度低,相同流体状态(雷诺指数相等)下的充型速度远大于铝合金,加之镁合金熔点、比热容和相变潜热均比铝合金低,故其熔化耗能少,凝固速度快,镁合

外文翻译-模具工业

模具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际上公认的关键工业,工业发达国家称之为“工业之母”。模具成型具有效率高,质量好,节省原材料,降低产品成本等优点。采用模具制造产品零件已成为当今工业的重要工艺手段。模具在机械,电子,轻工,纺织,航空,航天等工业领域里,已成为使用最广泛的工业化生产的主要工艺装备,它承担了这些工业领域中60%--80%产品零件,组件和部件的加工生产。“模具就是产品质量”,“模具就是经济效益”的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在中国,人们已经认识到模具在制造业中的重要基础地位,认识更新换代的速度,新产品的开发能力,进而决定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在目前用薄钢板制造发动机罩盖的传统还是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所以有必要在钢板的基础上通过利用计算机软件的功能分析零件的工艺性能(结构合理,受力,是否容易冲出破面、、、),发现现有零件的不足之处,讨论并确定改进这些不足之处,进而改善模具的设计,改良冲裁方式;最终实现产品的改良,改善产品的力学性能,外观,使用效果,和造价等等。冲压加工是通过模具来实现的,从模具角度来看,模具生产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产品制造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因为模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的质量、效益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模具是工业生产的基础工艺装备”也已经取得了共识。据统计,在电子、汽车、电机、电器、仪器、仪表、家电和通信等产品中,60%~80%的零部件都要依靠模具成形。用模具生产制件所具备的高精度、高复杂程度、高一致性、高生产率和低消耗,是其他加工制造方法所不能比拟的。同时,冲压加工也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增值,模具是“效益放大器”,用模具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往往是模具自身价值的几十倍、上百倍。目前全世界模具年产值约为600亿美元,日、美等工业发达国家的模具工业产值已超过机床工业,从1997年开始,我国模具工业产值也超过了机床工业产值。其中冲压模具在所有模具(锻造模、压铸模、注塑模等)中,无论从数量、重量或者是从价值上都位居榜首。 由此可见,板料冲压加工及其模具制造技术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已经并将继续作出重大的贡献。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这种生产技术的发展及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将与日俱增。因此,加强对板料冲压加工及其模具制造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状和发展趋势:经过了100多年的发展,目前小型汽车发动机的罩壳的设计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的了,但是随着各式各样的小型发动机的开发,发动机的前后罩也做了很大的改进。现在,对小型汽车发动机的罩壳的改进主要表现在对其构造材料的改进;例如用树脂基复合材料替代传统的薄钢板,用 RTM制造发动机水箱、隔热罩、发动机罩等等,由于用复合材料来取代原有金属的发动机壳体类零件,重量会有所减轻,且成本也将大大降低,对制造商而言,这个改进创造了很大了利润空间,所以这方面的技术进步还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就目前而言,我国冲压模具还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模具生产周期、质量和数量仍旧是关键。与国际水平相比,一般来说,我国冲压模具生产周期要比国外先进水平长、寿命约

复合材料结构力学作业

复合材料结构力学作业-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一. 对材料AS4/3501-6进行设计 已知61.1,134.0,3.0,86.6,65.9,2.147======ρυmm t GPa G MPa E MPa E T L MPa S MPa Y MPa Y MPa X MPa X C T c T 105,186,4.49,1468,2356=-==-== 最大正应力准则为pi pi T pi T pi C pi T S Y Y X X R 12 222211 11 , , min σσσσσ= 1 2 STEP I Special Stacking Sequence (SSS) (一) 在Task I 载荷作用下 已知Longitudinal Load =100 kN ,Transverse Load =-5 kN , Shear Load =30 kN 外加载荷可等效为{}{}m kN N N N N T T /600502000 1222 11-== 对[]0n S 度铺设层合板, {}MPa T 4478373 14925 }{-=σ,带入最大正应力准则得 N=max{6.3349,2.0054,42.6476}=42.6476,所以[]0n S 所需的最小层数为42.6层,且12σ先破坏 对[]90n S 度铺设层合板 {}{}MPa T 447814925 373 --=σ N=max{0.2541,302.1255,42.6476}=302.1255,所以[]90n S 所需的最小层数为302.1255层,且22σ先破坏 对[](45)n S ±度铺设层合板

纳米复合材料

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 分析化学饶海英20114209033 摘要: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目前已经成为复合材料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它涉及了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有机材料、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等众多学科的知识。本文主要针对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性能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综述。 复合材料由于其优良的综合性能,特别是其性能的可设计性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国航、交通、体育等领域,纳米复合材料则是其中最具吸引力的部分。80年代初Roy等提出的纳米复合材料[1-3],为复合材料研究应用开辟了崭新的领域。纳米复合材料是以树脂、橡胶、陶瓷和金属等基体为连续相,以纳米尺寸的金属、半导体、刚性粒子和其他无机粒子、纤维、纳米碳管等改性为分散相,通过适当的制备方法将改性剂均匀性地分散于基体材料中,形成一相含有纳米尺寸材料的复合体系,这一体系材料称之为纳米复合材料。由于纳米微粒独特的效应,使其物理和化学性能方面呈现出不同的性能。将纳米材料与复合材料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纳米复合材料兼有纳米材料和复合材料的优点,因而引起科学家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的研究[4-5,44,45]。纳米复合材料的基体不同,所构成的复合材料类型也不同,如:金属基纳米材料[9-11,43]。陶瓷基纳米材料[12]、聚合物基纳米材料。 近年来发展很快,世界发达国家新材料发展的战略都把纳米复合材料的发展放到重要的位置。该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纳米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纳米碳管功能复合材料、纳米钨铜复合材料。 1纳米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1.1 纳米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合成进展 在纳米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方面,主要采用同向双螺杆挤出方法分散纳米粉体,分散水平达到纳米级,得到了性能符合设计要求的纳米复合材料。较早发展起来的几种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13-14]有共混法、溶胶-凝胶法(sol-ge1)、插层复合技术(interaction),可分为插层和剥离(exfoliate)两种技术、原位(in-situ)法、母料法、模定向合成法(template directed)包括化学方法和电化学方法。 声化学合成(sonochemical synthesis)是制备具有独特性能的新材料的有效方法。

电子封装用SiCp_Al复合材料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

电子封装用SiC p//Al复合材料开发与应用 可行性报告 一.项目的主要内容 铝碳化硅(AlSiC)电子封装材料是将金属的高导热性与陶瓷的低热膨胀性相结合,能满足多功能特性及设计要求,具有高导热、低膨胀、高刚度、低密度、低成本等综合优异性能的电子封装材料。在国际上,铝碳化硅属于微电子封装材料的第三代产品,是当今西方国家芯片封装的最新型材料。该复合材料的热膨胀系数比无氧铜低一半以上,且在一定范围内精确可控,比重仅为无氧铜的三分之一;与第一代kovar封装合金相比,导热率可提高十倍,减重三分之二;与第二代封装金属W/Cu、Mo/Cu相比,分别减重约83%和71%,且成本低得多。另外,SiCp/Al电子封装材料具备优异的尺寸稳定性,与其他封装金属相比,机械加工及钎焊引起的畸变最小,具有净成型、加工能力,可焊性也较好。自国际开发此类技术迄今十年多来,其应用范围从军工领域逐步向民用电子器材领域扩展,目前已占据整个电子封装材料市场近乎50%的使用覆盖面。由于此项技术产品具有重要的军工价值,被欧美国家视为导弹、火箭和卫星制造等方面的尖端基础材料,始终作为高度机密技术加以封锁,该产品早已是我国急需的军工和民用市场上的空白高技术产品。项目组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将进一步优化自创的无压渗透法工艺中温度、摸具、气氛、时间等工艺参数;研究不同基体成分制备工艺参数,增强相颗粒尺寸、形状、比例等对该材料的导热性及膨胀系数影响;研究新材料镀镍及镀金工艺包括镀槽成分、酸洗工艺、退火工艺等,形成一套完整的铝碳化硅(AlSiC)电子封装零件制备工艺,制备出不同性能的电子封装材料和具体零件,为铝碳化硅(AlSiC)电子封装材料的产业化奠定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