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语文人教版九下第六单元教案

语文人教版九下第六单元教案

四户中学九年级语文教案使用人课题曹刿论战课型新授周次备课组成员主备审核教科室教学目标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作好政治准备。

2、要善于把握有利时机。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重难点 1、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论作战前取信于民,战争中掌握战机是本篇的重点。

2、因为我国古代记载史实常与史论结合起来,所以此文虽是一篇记叙文,但又以“论”为中心。

这是教学中的难点教法自读、讨论、探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导入新课通过前面对孟子文章的学习,我们知道,无论是治国还是战争,孟子都主张以人和为主,今天,我们再从一场古老的战争中来看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些因素。

二、简介作家作品及相关背景1、《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

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

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2、相关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

公元前685年刘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

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起兵迎击。

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

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三、教师范读课文1、要求学生注意其中字词的读音。

读后引导学生解决字词读音。

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刿(guì) 间(jiàn) 褊(biàn) 帛(bó) 孚(fú) 辙(zhé) 靡(mǐ)2、学生自由散读课文,然后齐读课文四、学习课文第一段1、指名学生朗读全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出师表》教案1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出师表》教案1新人教版

22 出师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本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体会诸葛亮的政治主张和上表目的。

3.深切感悟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过程与方法1.展示课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

2.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感悟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体会诸葛亮的政治主张和上表目的。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故事家喻户晓,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为之倾倒。

他撰写的《出师表》,文字质朴,情感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慨叹。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

其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2.背景资料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将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

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

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

临行前,他感到刘禅暗弱,颇有内顾之忧,故上表劝诫。

3.知识链接表是中国古代下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

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乐毅的《报燕惠王书》、李斯的《谏逐客书》。

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

《表》的主要作用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

“动之以情”可以说是“表”的一个基本特征。

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死罪”之类的话。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新人教版

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山田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熟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曹刿的民本思想和军事才能。

【教学重点】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曹刿的民本思想对战争的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理解记忆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题解:1、作者及出处: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后加的。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历史背景:春秋初期,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

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

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

“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著名战例之一。

二、给出重点字词,引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

1、重点字注音:guìmóu jiàn bózhéjiémǐ刿谋间帛辙竭靡2、重点词解释:齐师伐我——军队;又何间焉——参与;肉食者鄙——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衣食所安——养;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神弗福也——赐福、保佑;小大之狱——案件;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可以一战——可以凭借;公将鼓之——击鼓;公将驰之——驱车(追赶);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故克之——战胜。

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第二课时一、分析课文第1段1、朗读2、检查重点词3、学生串译4、提问检查:①战争的时间、国家?②表现战争性质的句子?“齐师伐我”(即对鲁国来说是正义之战)③庄公的态度?“公将战”④刿请见的原因?直接原因-“齐师伐我”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⑤这一举动表现了曹刿的什么品质?爱国⑥刿分析战前准备“何以战”是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三次⑦刿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样肯定的?“衣食分人和祭神弗加”;“断狱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战前准备上,曹刿重视的是什么?人民的支持⑨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取信于民”⑩表现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公将战”,“衣食所安”“牺牲玉帛”“公将驰之”5、小结:本段写了两层内容,概述战前曹刿求见庄公,通过与庄公的对话,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教课方案教材剖析本单元是古代诗文单元,是历代传诵的名篇。

从不一样的角度反应了先人的政治生活,有以弱胜强的战争实例,有诚心真挚的进谏献言,有连类取譬的委婉讽劝,还有描绘社会生活、抒发豪放情怀的诗歌。

阅读该单元的这种诗文时,能够感觉先人的智慧,领会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学习本单元课文时,要熟读成诵,累积常有的文言词语,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别,提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曹刿论战》记录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有名战例——长勺之战后曹刿对战争的理论阐述,语言精练归纳,要点突出,剪裁极为得体,表现了《左传》擅长记事的特色。

《邹忌讽齐王纳谏》写了战国早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广开言路,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塑造了邹忌这样一位有自知之明、擅长思虑、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同时突出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

告诉我们居上位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用群言,虚心接受责备建议并踊跃加以更正,才有可能成功。

《出师表》以诚心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形势,向后主提出三条建议,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定信心和伤时感事、对蜀汉忠贞不贰的思想。

《诗词曲五首》中,《十五参军征》表达了一个老兵返乡后才知道家人均已逝世,田园故居成了废墟,自己已无家可归,不由潸然泪下的故事。

揭穿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反应了长久战乱带给百姓的深重灾害。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绘了一派大雪纷飞、雄奇壮丽的边塞景观,表现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迷恋之情及在艰辛环境中乐观豪放的情怀。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中,词人对景抒情,凭吊千古兴亡,经过对三国期间的孙权的赞誉,表现出光复中原的激烈梦想。

《过零丁洋》一诗中,诗人经过追想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了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牺牲的激情壮志。

《山坡羊·潼关心古》经过描绘潼关险峻的地势,感触历代王朝更迭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害,表达了作者对广大人民的怜悯和对封建统治者的斥责。

“写作”旨在指引学生一方面学会选材新奇,有独创性,能选用新奇的角度表达独到的心里感觉;另一方面试试着运用新奇的语言和表现形式作文。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3. 确定教学媒体使用: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文言文句子和古代文化知识,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文章内容和难点。同时,借助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通过课堂互动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包括PPT、视频和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2. 古代文化知识的掌握:如人名、地名、官职等,需要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教师的讲解来理解。
解决办法:
1. 对于重点内容,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来掌握阅读方法,通过讨论和思考来理解文章的大意和深层含义。
2. 对于难点内容,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查阅资料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的分析和翻译来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用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学习来掌握古代文化知识。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法为主,辅以讨论法和案例研究法。讲授法用于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和古代文化知识,讨论法用于引导学生探讨文章深层含义,案例研究法用于分析具体文章的写作特点。
2.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难点词汇,共同探讨文章的大意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此外,教师可选取一些文言文句子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本节课主题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群文阅读《出师表》《隆中对》《诫子书》《三国演义》》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群文阅读《出师表》《隆中对》《诫子书》《三国演义》》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和文学作品,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应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深入理解这些文本的内容和意义,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围绕语文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进行设计,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本节课的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素质层次:大部分学生对于文学作品和历史知识有一定的兴趣,他们愿意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学习中。然而,部分学生可能对于阅读和写作有一定的抵触情绪,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引导。因此,教师需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和讨论中。
4.行为习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一些不良习惯,如注意力不集中、课堂纪律不佳等。这些习惯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氛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通过有效的课堂管理和管理策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三国志》:陈寿著,是一部完整记录三国时期历史的重要史书,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原著或相关节选,深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故事。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第六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教学目标:本单元三篇古诗和一篇自读的议论文均是经典名篇,学习本单元课文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继续进行诵读训练,背诵全文或经典片段,以增强语感。

2.继续培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句义读懂课文,理解内容的能力。

3.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常用实词和虚词词汇,并对实词中的几种特殊情况(通假字、词性活用词、古今异义词)进行梳理归类,对几种常用虚词(之、其、而、以、乃、焉、于、则等)能梳理其用法和意义,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4.梳理和掌握一定的文言特殊句式(省略句、到装句、判断句、被动句、固定结构句等)特点,能更好地疏通和理解句意。

5.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能知人论世解读经典,了解古人的社会理想、抱负和顽强的精神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单元学习重点难点:学习重点:1.文言词汇的梳理和积累。

2.理解性的背诵名篇名段。

3.能自主学习文言文,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主旨。

学习难点:1.梳理和掌握常用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课文的欣赏。

三、单元教材内容分析及教学设想:本单元是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由三篇文言文构成,这三篇课文都是传统的名篇。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重视复习与归类整理工作。

首先要引导学生继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原文,并反复诵读,理解课文内容。

在此基础上,通过查阅有关作者的资料,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思想或中心意思以及写作特色做深入的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综合性学习与探究要重视引导学生对课文中常用实词的意义和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类整理,对特殊句式进行梳理并对其特点进行分析。

并引导学生体会诗、曲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经过两年的中学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当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动,对课文的主题思想或写作特色作深入探究的能力。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名著导读《简 爱》外国小说的阅读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名著导读《简 爱》外国小说的阅读教案 新人教版

学习资料名著导读《简·爱》外国小说的阅读1。

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

2.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和小说主旨。

3.掌握阅读外国小说的方法.1课时一、导入新课《简·爱》是一部有一定影响力的书,百余年来,简·爱的形象广为人知,这部小说一直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简·爱》。

二、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学生了解《简·爱》的作者、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内容.1。

了解作者.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师补充。

(1)作者介绍夏洛蒂·勃朗特,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1816年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的一个乡村家庭。

母亲早逝,八岁的夏洛蒂被送进一所慈善性机构--柯文桥女子寄宿学校.在那里,她的两个姐姐玛丽亚和伊丽莎白因染上肺病而先后死去。

于是夏洛蒂和妹妹艾米莉回到家乡。

十五岁时她进了伍勒小姐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又在这个学校当教师。

后来她曾做家庭教师,最终投身于文学创作的道路。

夏洛蒂·勃朗特有两个姐姐、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

两个妹妹,即艾米莉·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也是著名作家,因而在英国文学史上常有“勃朗特三姐妹”之称。

1847年,夏洛蒂·勃朗特出版著名的长篇小说《简·爱》,轰动文坛。

另有作品《谢利》《维莱特》和《教师》.(2)写作背景作者创作《简·爱》时,英国已是世界上的头号工业大国,但英国妇女的地位并没有改变,依然处于从属、依附的地位,女子的生存目标就是要嫁入豪门,即便不能生在富贵人家,也要努力通过婚姻获得财富和地位,女性职业的唯一选择是当个好妻子、好母亲。

以作家为职业的女性会被认为是违背了正当女性气质,会受到男性的激烈攻击,从勃朗特三姐妹的作品当初都假托男性的笔名一事,可以想见当时的女性作家面临着怎样的困境。

而《简·爱》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三、阅读活动指导【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指导学生有计划地阅读名著,养成分步骤读完一本书的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曹刿论战知识与技能1.积累掌握重要文言文词句和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在学生练读中,在学生合作探究中学习本文运用人物对话推动事件发展,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感受本文语言的精练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重点梳理、区分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难点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和民本思想。

诵读法、探究法。

多媒体课件、《左传》的相关资料。

2课时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如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思考的空间,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曹刿论战》就是记录长勺之战的。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

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

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1.背景知识。

本文所叙的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

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

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其谋划没有成功。

公子小白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称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结果齐胜鲁败。

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

齐桓公虽然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

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

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

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

《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

古代官方编纂的“二十四史”用的大都是纪传体。

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语调。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读出否定的意味)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读出肯定的意味)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3.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4.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

当时齐强鲁弱。

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1.选几个学生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评点,指出错误、不足。

教师评点,可重点强调以下几个问题:(1)明确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在书下注释的基础上,教师可做如下补充:下视.其辙(仔细察看)登轼而望.之(远望)虽.不能察(即使)请.见(请求)战则请.从(请允许我)公将鼓之.(凑足音节,不译)公将驰之.(代词,指齐军)(2)在准确翻译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做到翻译通顺。

如:既克——打了胜仗之后。

(3)在翻译过程中,当原句缺少某些成分的时候,应补充出来。

如:乃入见。

——(曹刿)就进宫拜见(鲁庄公)。

可以一战。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2.“十年春”指哪一年?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3.“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

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着想先回国做国君。

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

之后,齐桓公起兵迎击鲁国护送公子纠的军队。

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

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4.曹刿是什么身份?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是爱国君子。

5.贯穿全文线索的是哪个词?全文按事情发展过程可分为哪几个情节?远谋。

战前问战——战中胜战——战后论战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

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从曹刿的这句话中可见他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

7.鲁庄公认为打胜仗的条件有哪些?曹刿是如何评价的?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8.曹刿认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你是怎样看待的?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9.理清第1自然段的思路,同时,由于第1自然段以人物对话描写为主,可以采用二人对话的方式当堂练习并背诵。

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

前面是战前的准备,有了这样的准备,战况如何呢?我们继续来学习下面的部分。

1.分别概括第2、3自然段的内容。

第2自然段:写战中,在曹刿的指挥下,鲁军击溃齐军的经过。

第3自然段:写战后,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2.曹刿选择了哪一有利时机进军的?又是选择哪一时机追击的?进军——彼竭我盈。

追击——辙乱旗靡。

3.指挥作战的过程,展现了曹刿的哪些优秀品质?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把握战机。

4.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有两条线索。

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段为一部分。

第一部分写曹刿拜见鲁庄公。

第二部分写曹刿指挥战斗的经过。

第三部分写曹刿阐明取胜的原因。

5.从本文来看,你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通过这篇文章,我们能看到曹刿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1)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基础。

他认为“民从”,即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具备了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战。

(2)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

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6.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

第1自然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自然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自然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7.分析鲁庄公的形象,通过师生共同的分析讨论,最后归纳。

鲁庄公形象:虽然目光短浅,但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忠于职守。

8.分析文章的详略安排。

文章详写曹刿对于战争的论断,略写长勺之战的经过,紧紧围绕“论战”展开,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9.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1)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本文重点在刻画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记叙战争的经过。

因此,只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

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

这样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详略结合有致,使文章显得中心突出,而又情节紧凑。

(2)结构严谨,层次清楚。

本文第1自然段写战前,第2自然段写战时,第3自然段写战后,文章层次清楚。

而且,段落之间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如第1自然段用“战则请从”过渡到第2自然段的从战;第3自然段用“既克”承上启下,承接自然,一气流转,使文章浑然一体。

(3)运用对话,文字简洁。

通篇以对话为主,展开情节。

通过对话,展示了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把战前准备、作战情况,以及胜负原因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在对话过程中,又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刻画出曹刿及鲁庄公的性格。

而全文却只有二百多字,可谓辞约意丰,言简义明,文笔非常精练。

10.本文主要塑造了曹刿作为爱国的军事指挥家的形象,作者是通过哪两方面来体现的?(1)选材上:作者写曹刿在战前启发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战中准确地把握战机和详察敌情以及在战后论述战争原因。

(详写)其余与表现曹刿“远谋”无关的事如战争规模、战斗的图景等一概不提,而对“论战”起引线作用的事件如请见、从战、克敌等,也只是一笔带过,对突出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

(2)衬托方法的运用,用庄公的“鄙”来衬托曹刿的形象。

总之,曹刿是一个有胆有识、有远谋、爱国的军事指挥家。

11.疏通课文,理解词义,找出、想出相应的成语。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望其旗靡.——所向披靡彼竭我盈.——恶贯满盈小信未孚.——不孚众望惧有伏.焉——危机四伏故克.之——克敌制胜攻无不克三而竭.——殚精竭虑精疲力竭观其辙.——南辕北辙重蹈覆辙故逐.之——逐鹿中原追亡逐北难测.也——高深莫测心怀叵测未能远谋.——足智多谋深谋远虑第1自然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可分两层:前一层(十年春……乃入见。

)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后一层(问:“何以战?”……战则请从。

)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第2自然段,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全段以写鲁方之战术决策为主。

第3自然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

可分两层:第一层(既克……故克之。

):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的观点,回答了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的问题。

第二层(夫大国……故逐之。

):以“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