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 记金华的双龙洞 7教案 北京版

合集下载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表达方式,如“名胜古迹”、“天然洞穴”等。

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课文中的句型和语法,进行简单的描述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培养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了解和欣赏中国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古迹,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学生能够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表达方式的掌握。

2. 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3. 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描述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课文长,信息量大,如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深入理解。

2. 学生对课文中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古迹的理解和欣赏。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 教学卡片或黑板,用于展示和回顾关键词语和表达方式。

3. 学生分组,准备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金华双龙洞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金华双龙洞有什么了解?你们想了解哪些方面?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老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表达方式。

3. 内容回顾:老师通过教学卡片或黑板,回顾和巩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表达方式。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深入理解:老师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如:课文中的描写手法、作者的观点和情感等。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展示自己的分析和理解。

5. 欣赏与表达:老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古迹,如:双龙洞的美丽景色、古代诗人的赞美等。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和表达自己对课文中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古迹的欣赏之情。

6. 总结与反思:老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的学习收获。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word版教案【可编辑】教案目录:一、教学目标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三、教学方法四、教学过程五、作业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地理位置、景观特点和民间传说。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景观特点。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地理、历史、文化等知识。

(2)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搜索和处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相关知识点。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完成相关练习。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法:利用网络、多媒体等资源,丰富教学手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

(2)提问:同学们对金华双龙洞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文本。

(2)完成相关练习,巩固知识点。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阐述金华双龙洞的地理位置、景观特点和民间传说。

(2)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5.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1)利用网络、多媒体等资源,展示金华双龙洞的美丽景色。

(2)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搜索和处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作业设计1. 朗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绘制金华双龙洞景点示意图。

3. 家庭作业:调查本地区的旅游景点,了解其地理位置、景观特点和民间传说,下节课分享。

语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语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学会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美丽景色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感受金华双龙洞的美丽景色。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金华双龙洞的背景知识。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学习生字词。

3. 合作学习(1)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景物描写。

(2)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四、课堂练习1. 朗读课文,体会金华双龙洞的美丽景色。

2. 运用生字词,进行景物描写练习。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一次景物描写练习。

3. 思考如何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并将思考结果与家长或朋友分享。

六、教学评价1. 教师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关注学生在景物描写练习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对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认同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思考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学生学习效果是否达到预期。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身的教学体验,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八、教学拓展1.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前往金华双龙洞,亲身体验课文中描述的美丽景色。

2. 结合课文内容,开展环保主题活动,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意识。

语文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语文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语文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金华的双龙洞的景观特点和历史背景。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和地图引导,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金华的双龙洞地理位置。

(2)运用课文中的描述方法,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景物的美。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增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金华的双龙洞的景观特点和历史背景。

3.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1.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景物的美。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

2. 金华双龙洞的图片、地图和相关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录音机、课件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金华双龙洞的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双龙洞的了解,激发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讲解生字词。

3.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讲述课文内容,教师引导总结双龙洞的景观特点和历史背景。

(2)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景物的美。

4.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练习。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学生分享他们对双龙洞的喜爱之情,表达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6. 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写一篇关于双龙洞的短文。

(3)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交流能力。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金华的双龙洞的地理位置、景观特点以及旅游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图片展示和实地考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和朗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口语交际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金华的双龙洞的地理位置、景观特点以及旅游价值。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描述和描绘,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2)运用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进行写作和口语交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金华双龙洞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双龙洞的了解和印象。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

(2)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学生跟读课文,巩固学习效果。

3. 讨论与探究:(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描述和描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2)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4. 应用与拓展:(1)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进行朗读和口语交际活动,展示学习成果。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两遍。

2. 预习下节课文,做好学习准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达到教学目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优秀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优秀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的基本内容,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

2.学会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及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2.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图片导入:展示金华双龙洞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对双龙洞的印象。

2.交流导入:请学生谈谈自己曾经游览过的旅游景点,引导学生分享旅行中的美好体验。

二、课文朗读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技巧,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学生齐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课文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字词的意思。

2.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脉络。

3.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第二课时一、写作方法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写作方法,如:总分总、对比、拟人等。

2.分析课文中的精彩片段,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3.学生尝试运用所学写作方法,进行仿写练习。

二、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游览旅游景点时的所见所闻,互相交流感受。

2.学生根据讨论内容,选择一个景点,运用所学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

三、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互相鼓励。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2.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二、优秀作品展示1.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作品,互相评价。

2.教师点评,指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给予鼓励和建议。

三、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所学,修改自己的写作作品,使其更加完善。

2.家长监督,确保学生完成作业。

四、教学反思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找出不足,制定改进措施。

五、教学评价1.教师评价: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对课文内容理解透彻,写作能力有所提高。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及所见景物。

(3)学会本课的生字词,会用“固然……但是……”造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词。

(2)运用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向往和赞美。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及所见景物。

三、教学难点:1.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会用“固然……但是……”造句。

2. 描绘课文中所见的景色,体会作者对双龙洞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教学准备:1. 课件、视频等媒体资源。

2. 生字词卡片。

3. 课文朗读录音。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了解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及所见景物。

2.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

(2)分组讨论,共同认读生字词。

(3)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认读情况。

3. 理解课文内容(1)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结构,了解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所学内容。

4. 品读课文(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品读。

(2)分享读后感受,体会作者对双龙洞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

5.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了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及所见景物。

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双龙洞的美丽景色,也体会到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受到启发,学会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游览过的美丽景色,分享游览心得。

语文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语文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语文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对双龙洞的描绘和感受。

学生能够掌握生词和短语,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写作和表达,提高书面表达和口语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欣赏自然景观,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学生能够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的阅读与理解。

2. 生词和短语的学习和运用。

3. 课文中的描绘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4. 课文主题和作者观点的探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金华的双龙洞,引导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 生词和短语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进行实际运用。

4. 描绘和表达技巧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绘和表达技巧,如拟人、比喻等。

5. 课文主题和作者观点探讨: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作业与评价:1. 作业: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金华双龙洞的短文。

2.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文本。

2. 金华双龙洞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生词和短语的学习资料。

4. 写作和表达的相关指导资料。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和思考,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2. 情境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读写结合: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通过写作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金华双龙洞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不容易体会外洞的高,可再读这一段结合“……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体会。
在想象中读出外洞的特点: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都不觉得拥挤的大会堂该有多大呀!想象外洞的高大读一读。
2.孔隙
(1)理解孔隙的特点(又窄又矮)。
①学生能通过小船的大小、进出内洞的办法体会孔隙的窄。(教师相机出示乘船照片。)
出示并引导:如果这样描写“小船的小?”好不好?
2.学生分析
学生容易了解叶老游览的地方: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并能准确对应文中的相应段落。但不容易准确归纳景物特点,可用归并自然段内容,抓关键词的方式指导归纳。学生能够找到文中的过渡句,但不容易找全更不容易感受其使文本语言联系紧密的作用。可用对比体会的方式引导。学生容易感受文本语言的准确,但不容易结合具体词语体会,可用删词或换词的形式对比体会。
(抓住“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名目有四十多”“变化多端”“颜色各异”来展开想像、体会。)
内洞到底什么样呢?让我们来看几张照片。(出示内洞的照片)
引导交流:看了这些内洞的照片,你有什么感受?说一说。
作者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三、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60多岁的叶老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其实文章还有另外一条行文思路,你们知道吗?
浏览第5自然段,再结合我们的实际生活想一想这个孔隙是大还是小?说说你的理由。
(引导学生立足全文来理解:孔隙是相对于外洞和内洞的宽大而得名。)
小结:看来要把一个事物写具体,首先要细致观察,其次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准确的语言才能把事物写得具体生动。
3.内洞
(1)体会内洞的黑、大和美
学生容易体会内洞黑,容易结合内洞与外洞的对比,“十来进房子”想象内洞的宽广。
《颐和园》是通过对典型景物的描写表现其美丽、宏伟;《乡下人家》则在对景物不同方面的描写中展现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风景;《慕田峪观云海》是在描写与想象中铺展一副云海奇景。多角度的表现形式为学生学习景物描写提供了多种范本。
叶老曾经在《爬山虎的脚》一文通过细致的观察用准确的语言对“脚”进行了细致描写。本文又用小船的大小,小船进出孔隙的方法写出了孔隙的窄,用乘船进洞的亲身感受写出了孔隙的矮。加之字斟句酌的语言描写。可见叶老平实、质朴又不失凝练、精粹的语言风格。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仰卧,合适,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结合“并排”“刚”“再”体会叶老用词准确,语言精妙)
总结:叶老精妙的语言描写,准确地写出船的宽度,也就是孔隙的窄。不仅是因为他有深厚的语文功底,还在于它细致的观察,我们在《爬山虎的脚》一文已有体会。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就可以结合这样的词语感受景点特点。
记金华的双龙洞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依据文本特点进行分类阅读可以提高阅读质量。按照游记的阅读方法要在理清作者游踪的过程中体会景物特点,感受作者情感。这同样是第三学段“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目标要求。
2.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京版教材9册写景单元的起始课文,单元4篇课文运用了不同的写作手法:本文以游览顺序或者说是顺溪而上的顺序描写了金华路上明艳的色彩、变幻的溪流——气势高大的外洞——又窄又矮的孔隙——大而黑,景物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的内洞。中间以过渡句连接,文章语言流畅,结构严谨。表达了游览者喜悦的心情和对自然天成的赞美。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流出来的。(路上——双龙洞口)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双龙洞口——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是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外洞——孔隙)
大约行了八九米的水程吧,就登录了,这就是内洞。(孔隙——内洞)
3.自由读读这些语句,想想它们在文中的作用。(学生容易谈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不容易体会这些语句清晰了作者的记叙顺序,使得文章语句流畅,结构严谨。教师可以直接讲解给学生听)
②学生能从乘船的姿势及通过孔隙时的感受来体会孔隙的矮。
出示: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6.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1.理清行文思路,建构双整体
《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有两条行文线索:叶老的游览顺序,泉水流经的线路。教学伊始以整合标志着游览顺序的过渡句为切入点,整体感知文本。在学生体会景物特点感受作者情感后,仍以过渡句回归整体,领悟文本的另一条线索“一路迎着溪流”,实现整体回归的文意兼得。
(学生可能结合“从……到……到……到……”“挤压”“稍微”“准会”等词语体会叶老运用准确的语言描写通过孔隙时的感受写出了孔隙的矮)
自由读,边读边想象我通过孔隙的情景和感受,指名读,评读,或教师范读。
(2)总结孔隙的写法
双龙洞的孔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叶老是用什么方法把孔隙写得这么具体、形象,让我们读了就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试着填一填。
4.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感悟篇章整体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谁还记得叶老游览了哪些景点浏览课文,想一想叶老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这些景点的?谈谈你的理解。
依学生发言依次出示,并在学生谈理解的过程中梳理标注。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甸,过了罗甸就渐渐入山。(金华——罗甸——入山)
2.在对比中体会过渡句的作用,了解按游览顺序练段成篇的方法。
3.学习并能仿写“孔隙”一段的描写方法体会叶老语言特点。
其中在品读语言中感受景物特点体会作者情感,学习并能仿写“孔隙”一段的描写方法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学习并能仿写“孔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同时又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问题框架(可选项)
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
3.前期教学状况
本课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结构,弄清叶老游览了哪些地方,提出不懂的问题结合文本特点拟定学习方案。
第二课时感受景物特点体会作者情感,感悟写法。
依据教材要求和学生情况确定了第二课时的三个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含重点、难点)
1.在品读语言中感受景物特点,体会叶老游览的喜悦心情和对自然天成的赞美。
相机出示:有困难变色或补充出示“一路迎着溪流”。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甸,过了罗甸就渐渐入山。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流出来的。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是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大约行了八九米的水程吧,就登录了,这就是内洞。
教师总结:双龙洞的奇异美丽让我们每个人都赞叹不已,叶老文章构思巧妙,具体、生动、准确的语言风格同样让我们赞叹不已。
3980字
四、拓展延伸,强化发展
1.完成课后第四题。
2.介绍:叶圣陶先生60多岁时,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冰绵洞、朝真洞,写下了《游了三个洞》。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了来读一读。
附板书设计:
5、 记金华的双龙洞
外洞孔隙 内洞
高而大窄——小船 黑
矮——乘船、进入 大
险——感受 美
5.学习效果评价
评价方式: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总评。
叶老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孔隙的窄;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孔隙的矮。
学生容易谈到通过进出乘坐的小船很小、乘坐小船通过孔隙的感受来说明孔隙的矮和窄。
容易忽略坐船通过孔隙的办法,可用“还有补充吗?”提示。
(3)在情境中理解“孔隙”
2.品读语言文字,感受语言精准
学生在学习“孔隙”一段时,能够粗线条感受叶老通过对“船的大小”“小船进出内洞的办法”“进入内洞的感受”写出了“孔隙”的窄和矮。本课设计了细读文本的环节,深入引导学生结合“并排”“刚”“再”等词语体会叶老用词的精妙准确。并在此后的学习中强化运用。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懂文意悟真情。
二、畅游双龙,感悟写作手法
(一)独游双龙,独自赏景
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叶老同游双龙,感受那里的自然风光。你可以顺序游览,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景点游览。在游览过程中完成我们的学习方案:
学习方案:
默读课文,文中哪些景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画出相关语句,可以边读边想象那里的美景,也可以把景物特点批注在旁边。
学生自学批画,教师巡视指导。
1.我读“孔隙”一段能做到,请选择恰当答案( A读出感受 B读正确流利 C读正确 D不太正确)。
2.同桌互查,读一读本文的过渡句。( A读出5句 B读出4句 C读出3句 D读出2句)。
3.依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依次写了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是按()顺序练段成篇的。
4.叶老语言准确精妙,请试举一例,如()
重点想象内洞的景物、体会双龙洞的奇美:
出示:
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种。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二)共游双龙,景物共赏
游览金华的双龙洞,哪一处景点给你的印象最深?读读文中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在汇报时可能会打乱文章的顺序,依学生发言顺序交流。)
如果学生谈到路上的景色美,则一读而过。
1.外洞
(1)“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教师相机出示照片
(2)外洞很大、很高
估计学生可从“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和“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来体会外洞很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