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分析

070111 兰俊蕾

三十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态姿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三十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回顾过去的三十年,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亿万人民众志成城,心连心,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效显著,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抓住每一次的机遇,迎接每一次的挑战,向着民族的崛起、民族的复兴前进!

1.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方面取得的成效分析

1.1农民收入显著增加。

在三十年改革开放中,伴随着“包产到户”、“土地承包”、“万元户”、“乡镇企业”、“市场调户”、“种植结构调整”、“最低收购价”、“剩余劳动力”、“劳务经济”、“农村增收”、“税费改革”、“退耕还林”、“取消农业税”、“两免一补”、“新农村建设”,不同时期的一些关键词,折射出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有了改革开放适时的相关政策,才有效地指引了农村经济走向健康化、有序化,农民的收入才有了显著的增加。

1.1.1工资性收入迅速增加,农民收入格局多元化:

70年代我国农村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人口有2、5亿,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掀起的“民工潮”,带动农村人口走向城镇,放眼世界。农民通过打工、做生意获取工资性的收入,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农田生活。他们利用勤劳的双手与智慧的头脑,活跃在各个领域,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从而使收入迅速增加。农民收入由改革开放前的以农业为主的单一模式向改革开放后收入多元化转变。

1.1.2农民经济负担减轻:

自1985年起,党中央、国务院不断调整农村政策,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四个“一号文件”,锁定“三农”,在“多予、少取、放活”逐步取消农业税,出台种植补贴政策。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加快发展第二、三产业的同时,紧抓农业,以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有序。通过减免农业税,以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更为充分的调动其积极性,以更好的投身于经济建设中。取消农业税,将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不得不说是一项伟大的决策。通过出台种植补贴政策,有效地保障了农民的利益,减小了他们在农业进程中所遭受的损失及风险。在国家相关政策措施的保护下,农民的心放的更宽了,生产热情更高了,心中的喜悦更满了。

1.2农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比前后三十年,无论衣食住行用,无不发

生令人叹惊的变化。农民的生活目标由“求温饱”转向“奔小康”,生活水平正一步步地迈向更高的台阶。

1.2.1衣着款式新颖多样:

改革开放前是凭布票买布再量身裁制,通常只有在新年才有机会穿新衣,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曾被称作“蓝色的海洋”,服饰的款式、颜色单一,毫无个性时尚可言。家中条件不好的人们时常将旧衣服代代相传,有的人从孩童时代长至成年基本未穿过新衣。弟弟妹妹穿哥哥姐姐的旧衣服,衣服破了也只是补丁加补丁,绝不会有丢弃的现象出现。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穿上了名牌服饰或时装,衣物已不再仅仅用于御寒,而更是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标签,农村人口与城市居民已经难以从衣着方面加以区分。曾经的孩子想一件新衣服要盼上好几年,而现在的孩子却因衣服太多而不知该穿哪一件。曾经要买布量身制衣,工序多耗时长,款式单一,而现在卖衣商场随处可见,购买方便,挑选空间大,款式新颖多样。

1.2.2食品讲究均衡健康: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温饱问题亟待解决。我们的老一辈都曾经历过那段苦难的岁月,整日以番薯为主食,稀饭中的米粒少的可数,米汤多的清澈如镜,孩子们常常在去学校的途中就已感饥饿了,吃上一碗香喷喷的白米饭抑或是尝上一口鲜美的红烧肉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都是一种奢望。长期食用单一的食物,加之饭菜中几乎无油水可言,农村人口的身体状况欠佳,平均寿命不长。然而这种窘境在改革开放后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人们不再只满足于温饱,而更注重养身之道。通过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均衡营养,改善饮食习惯。食品讲究均衡健康,当代农村人口的平均寿命明显延长,老人小孩的身体状况也有明显好转。

1.2.3住房面积扩大,设计新颖:

改革开放前,农村人口大多住的是草危房或是一家人挤住在土房中。住房面积小且质量差,抵御自然灾害如台风、洪水等的能力弱。改革开放后,农村的住房一幢幢拔地而起,它们不再是低矮的平房,取而代之的是二、三层的高楼。一家人不用再在土房中拥挤而居,而是在宽敞明亮的高楼中共享天伦之乐。对于住房,它已不仅仅是家的代名词,也不仅仅是一间可以挡风避雨遮阳的屋子,而更多的是人们奋斗打拼后对生活提出的更高要求。农村人口住房面积扩大,出现房多人少的局面。住房设计新颖美观,讲究通风采光等坐落方位。从易倒的危房到坚固的砖瓦楼,这不得不说是农村的巨大变化。

1.2.4交通改善,出行方便:

改革开放前,骑自行车是一种时尚的潮流,拥有自行车的人少之又少。农村人口常常要步行几里、十几里甚至几十里路才能看到稀少的车辆,去一趟城镇往往耗时很久,路途颠簸。曾经的路是石子黄土堆积,大风吹过,尘土漫天;雨水倾泻,道路泥泞。而今的柏油路、马路随处可见,宽敞而平稳,这也大大缩短了各地的路程,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改革开放后,随着交通状况的改善,通行路线的增多,人们外出更为便捷,公交车开到了村口,外出

游玩火车、汽车、飞机任选,想去的地方都能到达。骑自行车的人已经很少见了,电瓶车、摩托车几乎家家都有,汽车也逐步涌入了更多的农村家庭。

1.2.5生活用品种类繁多:

改革开放前的“四大件”: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在现在看来已经不是什么标志性的家用了。新兴科技的涌入,改变了农村生活用品的结构。冰箱、彩电、电话、手机已基本是家家具有。从过去19寸的黑白电视机到如今的29寸大彩电,从过去的固定电话到如今方便的多功能手机,从过去的煤油灯到如今的白炽节能灯,所有的一切正改变着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

2.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在教育方面取得的成效分析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它在国家建设中占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战略地位。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经济的发展靠科学,科学的进步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因而,我国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投入资金改善教育落后的状况,扫除文盲,普及教育事业。

2.1普及义务教育成就巨大。

改革开放前,许多家庭由于经济状况欠佳,无力供养孩子上学,将孩子留在家中干农活以减轻家庭负担。这种局面使得正处于应当接受良好教育阶段的孩子失去了求学的机会,他们今后的人生因没有文化而与他人产生差距,国家也因此失去了可塑之才。在1978年出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并指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从此,扭转了多年来对知识分子实行的“左”的政策,知识和知识分子重新受到尊重,人们开始逐步地重视教育、规范教育。为了普及义务教育,让每个孩子都有平等的权利接受教育,国家领导人发出了“再穷不能穷孩子”的呼声,国家免除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杂费,减轻了贫困家庭的教育负担,消除了农村孩子“上学难”的困扰。2000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伟大目标,农村教育被摆到了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2005年,全国“普九”地区人口覆盖率超过95%,青壮年文盲控制在4%左右。切实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义务教育工作,为农民工子女建立专属校区,使得农村人口能够在外安心务工,其子女也能接受同等的良好教育。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消除农村小学和初中学校的危房,按规定的标准配备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及课桌椅,对西部地区实施“两基”攻坚计划及“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这些措施对改变贫困地区基础的落后面貌,为培养人才,加快脱贫致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2高等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

改革开放前,大学生可谓屈指可数,村里出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则整村的人为之骄傲。人们丝毫没有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关心的只是自家地中的收成。而如今,研究生、博士生的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比比皆是,为追求更好的生活,农村学子努力学习,积极打拼,争取更高的学历,谋求更好的岗位。农村家长的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过去因为家里穷不让

孩子上学为的是减轻家庭负担,而现在即使有再多困难哪怕是借钱也要供孩子上学,走出农村,创造更好的生活。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大幅度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2005年,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超过2300万人。国家努力创造社会就业岗位,为高等教育者谋求发展的出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顺利。除此之外,国家切实做好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工作,采取“西部助学计划”、“国家励志奖学金”、“绿色通道”、“勤工助学”等多项措施,使农村人口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更高层次的教育,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创造财富,只有接受高等教育才能成就更好的未来。

2.3职业教育日益完善。

面对各职业需求有技术、有经验的实干者这一事实,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正日益完善。改革开放以前,各行业的职工服从分配调配,对于所从事的工作并不了解也不专业,工作效率低,人力物力消耗大,人才与资源无法得到合理配置。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外来经济的涌入,只有在单位时间内利用有限的人力及资源创造尽可能多的经济效益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基于这种激烈的竞争场面,职业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明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加快培养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急需的人才,各级职业学校切实转变教育观和办学模式,调整专业结构,开展订单培养。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职业教育培训,使农村人口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的就业模式,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职业教育的日益完善也缓解了从前高等教育者就业不对口的局面,培养出更多具有实地操作能力的人才,他们在技术与工艺上不断突破创新,同时也为自己拓宽了就业之路。

2.4素质教育全面展开。

改革开放前,孩子们熟读的是《毛泽东语录》,对于外来的新的知识接触的少之又少。课外书籍的版本单一,更新速度较慢,有的书籍自老一辈传至下一辈仍是热门畅销书。改革开放后,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的战略地位。在政治制度、经济结构的相应转变之后,教育体制也随着发生了变化。与先前相比,更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思索探究能力,而不再是一味接收老师知识的灌输及对课本知识点的死记硬背。从小学到大学,素质教育全面展开,对于学生压力过大的局面,采取减负等相关措施,将教学内容尽可能在校内课堂时间完成,使学生有更多属于自己的课余时间及休息时间。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切实加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学校培育的学生有才无德危险品,有德无才次品,无德无才废品,有德有才正品。鉴于思想道德的重要地位,国家、学校、家庭齐抓共管,在培育成绩优异的拔尖生外,也不忘提高其自身素质,培育良好的思想品德。从小学至高中均设立了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大学的各个专业也均要深入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适时组织观看党的重要会议视频,互相交流对国家相关事件的看法及意见。通过让学生自主设计、动手、思考、提问来激发活跃思维,将教学搞活,使素质教育全面深入地展开。

3.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在政治文化方面取得的成效分析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3.1政治意识逐渐增强。

改革开放以前,以封建伦理道德为基础,以宗法制度为表现形式的一种传统的、落后的政治文化形态长期存在于农村。人们的思想较为封闭、保守,遇事不能冷静分析却采用求神拜佛的方式,更有人因无知愚昧相信迷信而弄的家破人亡。对于国家的决策没有判辨能力,政治意识淡薄,认知能力低下。改革开放后,以现代的基层政权为基础,以村民自治制度的践行为特点的一种全面化、客观化的政治文化形态逐步形成并得到发展。人们的思想逐渐开放,对于科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因而迷信色彩不再繁重,能够独立辨别事因。在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相关政策时,村民往往会围坐交谈,相互交流意见,评论相关事宜。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人口民主意识增强了,政治情感由淡薄走向复杂化、评价多元化。

3.2农民积极参与国家政治建设管理。

改革开放前,农民被“三座大山”压迫,受尽欺辱和剥削,毫无政治权利可言。改革开放后,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当家做主人。1988年,部分农村开始了村民自治的实践,同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2006年7月1日到2007年12月31日,全国县乡两级人大进行换届选举,乡级选举涉及选民6亿多,村庄政治体制重新构制。广大农村人口参与民主选举,行使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推举最信任最有才干的人为村干部服务于大众,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最深刻的实践、乡镇逐步的完备党委、人大、政府及政协等政权组织,加强基层民主建设,调动广大农民参与政治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十三亿跳动的脉搏,奔涌的热血,炽热的情感,咸涩的汗水,共同书写着改革开放的伟大篇章。我们坚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必将出现一个又一个辉煌的三十年,中华民族的崛起,必将让世界为我们自豪!

专题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巨大变化

专题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巨大变化(32页) 考点29. 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1978年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是历史的伟大转折?) ①会议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 ②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③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3.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是什么?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中国从此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4.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①工作重心:经济建设 ②进入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③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 5.改革首先从农村展开,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有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6.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什么?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作用? 它极大地激发起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中国很快解决了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8.开放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后来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9.对外开放目的作用是什么? 目的: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 作用:①加快了我国发展步伐②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③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④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10.改革开放始于何时何事件?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1.改革开放的作用(意义)何在?(为什么说是成功的?) 正是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也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综合国力也显著增强。 12.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它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 13.对我国对外开放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有哪些? ①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开始对外开放; ②2001年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考点30.了解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奠定新中国外交事业基础的时间和事件分别是什么? 195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意义:奠定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基础。 4.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5.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外交活动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 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政策又有了重大发展,提出了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赋予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新的内容。 7.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新的内容是: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 8.新战略提出的意义:赋予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新的内容。中国外交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

心得体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精神特质(最新)

心得体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精神特质(最新) 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40年来,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发生了时代性变化,精神特质呈现出全新特征。中国人民正在以崭新的面貌、自信的步伐迈向未来。 文化心理更加从容自信。鸦片战争以来,在列强坚船利炮攻击下,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境遇中,自惭形秽的自卑心理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主流。这种文化心理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崇洋媚外,认为西方在文化的根基上优于中国文化;二是极端排外,闭关锁国。这两种表现,看似极端对立,但实质上都是自卑心态的表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摆脱了任人宰割的境遇,不再生活在列强的刺刀和枪弹阴影之下。但在经济和科学技术落后的情况下,自卑心理无法彻底扫除。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经过40年改革开放,中国的面貌和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得到根本性提升,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抚今追昔,改革开放开始不久,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还多是心仪舶来的学说和思想,“弗洛伊德热”“尼采热”“萨特热”“海德格尔热”一浪接一浪,存在主义、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现象学一潮连一潮,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但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中国人民开始从精神层面变得自信起来,越来越能够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看待世界。到今天,我们已经清晰认识到,中国的发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自己的传统为根基,以自己的社会实际为基础和出发点。只有立足自身传统才能真正有选择地借鉴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从而取得社会发展实实在在的成果。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大提升,中国人民明显摆脱了近代以来形成的矮人一等的自卑心理,在文化心理上变得更加从容自信。 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包容。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稳步发展,法治建设有序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权利日益扩展并且越来越有制度性保障。这一切都证明,我们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

用史实说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1]

回望祖国大地,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了。30年来,从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着装饮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我们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0年。 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基本达到小康、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等等,这一切只用了30年时间,被称为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而这一奇迹的创造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13亿中国人民。13亿中国人民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根本改变,这本身就是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 中国改革开放走过的30年光辉历程,使我们这个过去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成就,想变化,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我们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国际地位和声望不断增长,这使得我们更有信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有信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有信心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 这个季节,正是农村下谷种稻的季节,也是农民三夏大忙的季节。30年前,当拖拉机第一次驶入农村时,农民群众还十分好奇。而现如今,传统的耕作方式正逐渐被轰鸣的拖拉机、收割机等农机所代替,许多农民已不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农民买拖拉机或汽车,已不再稀奇。而现在在城里,购买轿车已不再是遥远的梦想,在宽阔的道路上,“大众”“尼桑”等品牌家用轿车正自由地疾驰,体现出了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公民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 30年前,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四世同堂十平米,五代家人居陋室”,今天,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民们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楼,城市居民更是从以前的平房转变成现在的小高层,复式住宅,人们的居住都向着“更高大,更宽敞,更环保”发展,处处折射出人们住房条件的极大改善,空调、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离不开的‘缝纫机、黑白电视机、自行车’等‘老三件’,如今都已换上了高档的家庭电器了。试想30年前的夏季,人们只能靠摇着蒲扇来解暑,如今也被空调所替代了。 30年前,由于家庭收入不高,有限的资金主要是优先考虑吃饭,加上国家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生产能力十分有限,普通居民上班、出行只能靠两条腿,极个别家境较好的才有可能用自行车代步。如今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大发展、大飞跃,城市基础道路建设、交通设施大大改善,人们平时上班、出行的工具更是多种多样,近途有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公交车、私家车,出远门地上有火车、汽车,天上有飞机,水路有轮船,可随意挑选组合,使居民时时处处感受到方便快捷。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课题研究阶 段性成果展示 指 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是一次伟大的决策,从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以来,为了进一步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我国又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具有跨时代进程的政策,使我们的国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从离我们最近的身边事就能过看出这三十年来祖国的腾飞与富强。或许出生在这个幸福时代的我们对这一切的变化感受的并不深刻,可我们的父母却是在这三十年中成长起来的,对这三十年的变化感受颇深,那么,三十年来主要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提出设想: 通过本次小组同学之间的调查研究以及研究性学习报告成果交流,使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质疑能力及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出最终方案: 分组查阅网络及书籍资料、采访调查,整理出相关材料,写一篇有关阐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的小论文。并以课件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研究步骤: 提出问题——收集资料——调查采访——总结展示成果——反复修改——得出结论。 准备工作一: 把小组分为3个小队采访调查、搜集整理资料: ⑴张云云、潘娅:改革开放以来日常生活的变化 ⑵周玥玥、夏子雯、成鹏、王艺: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方面的变化 ⑶祁东格、王荣昇、周楠、朱雯:改革开放以来通信方面的变化 准备工作二: 每位同学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小论文,并以课件形式准备展示研究成果。 成果展示: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现在已有整整三十年的光景,在这三十年中祖国经历了风风雨雨取得了不少的成就。经过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在改革开放的这三十年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从建湖周边的乡村及城市的社会调查中就可以得到不少的答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 转眼之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早已有了32个年头了。在这32年当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大家都知道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不错,要是没有当初的邓小平一声令下喊出来改革开放的口号,谁又能知道今天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呢? 首先,改革开放使得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沿海地区,从南到北,形成了广阔的前沿开放地带,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建立了以珠海为中心的经济特区,使工业规模显著扩大,产业结构渐趋合理,所有制结构日益完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形成了行业分类广泛、技术含量较高、外向度突出的工业格局。按照近几年统计显示,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达246.97亿元,比1978年增长8.1倍,平均每年递增11.7%增长. 改革开放不仅仅使国内的生产总值达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也使得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推行了以家庭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村经济由单一的农业生产发展为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农工建运商服综合经营的新局面。农民们的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畜牧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容忽视的就是中国的工业的建设,充分发挥了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为全市经济发展起到了主导作用。 中国通过调整工业结构解决轻重工业的比例失调问题,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上了正确的道路,从而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且还可以促进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进一步的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其次,,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自从2001年中国申请加入WTO组织来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发生了不可忽视的变化。紧接着就是2001年中国的申奥成功2001年7月13日北京时间22:00,万众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终于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中揭晓。萨马兰奇雄浑的宣告声中只有一个名字:BEIJING! 中国北京凭借其过人的优势,完美的陈述报告,在五个2008年奥运会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夺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也是世界给中国最大的肯定。之后神州五号,六号乃至七号的升天,是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都证明了中国无论是在经济上面还是在科技上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一切的一切都证明中国不再是停留在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那个任人宰割的中国了。 再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城乡居民和城镇职工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吃的方面,人们由量的满足向质的方面提高,人们饮食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并趋于优化。我国商品早已告别短缺,进入物质资料相对丰富的年代,七、八十年代“吃粮凭供应,副食要票证”的状况一去不复返了,人们的生活消费总量增加,在质量上面也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大变化 心理健康教育 院系:日本语学院 年级: 2009级 班级: 11班 班内序号: 05 姓名:张帅 2010年2月1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大变化 张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世界感叹。期间,领导人的正确领导,国人的共同努力,战略方针的高效有力,等等,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打下基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当然,在教育、科技、航天等领域,中国的进步,有目共睹! 下面,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进行一下简单的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的八大成就 (1)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 (2)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 (4)经济增长变得更加稳健 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政府主导、大力投资和不断强化的工业经济使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社会经济取得全面进步 (5)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兑换1.53元人民币汇率计,约合14 9美元。2007年中国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 (6)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197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只有16.5万,占当时中国人口总量96259万的0.0171%。2006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达到377.5万,占当年中国人口总量131448万的0.2871%,30年

改革开放十大成就

改革开放十大成就 (1)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 (2)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 (4)社会经济取得全面进步 (5)经济增长变得更加稳健 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政府主导、大力投资和不断强化的工业经济使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 (6)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国人均GDP 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兑换1.53元人民币汇率计算,约合149美元。2007年中国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 (7)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8)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197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只有16.5万,占当时中国人口总量96259万的0.0171%。2006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达到377.5万,占当年中国人口总量131448万的0.2871%,30年间增长了16.7倍。 (9)国民预期寿命明显提高 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预期寿命提高不但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也意味着社会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据中国人口普查数据,1982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67.77岁,200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上升到71.40岁,增加了3.63岁。 (10)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经进入一个与世界同步的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变化 班级:软件+土木082班学号:姓名:崔悦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自此之后,中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2000年悉尼奥运,中国代表团收获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04年雅典,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2008年8月,奥运会在北京举办,中国军团获得51枚金牌,100枚奖牌,位列金牌榜第1位,成为了真正的体育大国! 中国的变化是一个历史性的尝试,其从前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性、深度、广度和开放性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划时代的尝试将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最重要的一步。从历史的长远观点来看,这只是走完了第一步,改革进程的路还很艰难,任重而道远。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变化之大,举世瞩目。如何借鉴30年成功的经验,牢牢把握改革和发展的主动权,这是纪念改革开放30年,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其中,改革的“变”与“不变”最值得研究。 邓小平曾多次用“变”与“不变”指明改革的本质和前途,比如,他在1980年指出,在党和国家的工作“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形势下,坚持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再比如,他在1984年分析改革形势时说,“最大的不变是社会主义制度不变”。此外,他还预言:这个“变”与“不变”的问题,“是人们议论纷纷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 1)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 (2)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 (4)社会经济取得全面进步 (5)经济增长变得更加稳健 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政府主导、大力投资和不断强化的工业经济使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 (6)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兑换1.53元人民币汇率计算,约合149美元。2007年中国人均GDP 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 (7)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8)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197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只有16.5万,占当时中国人口总量96259万的0.0171%。2006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达到377.5万,占当年中国人口总量131448万的0.2871%,30年间增长了16.7倍。 (9)国民预期寿命明显提高 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预期寿命提高不但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也意味着社会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据中国人口普查数据,1982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67.77岁,200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上升到71.40岁,增加了3.63岁。 (10)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经进入一个与世界同步的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再不实行改革,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就会被葬送。”30年前,一个伟大领袖,一个中国新时期的设计者——邓小平代表亿万人民,顺应历史潮流,打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中国从此走向世界,世界从此认识中国,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也从此开始……对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的变化进行的讨论,我们主要从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几个方面的改变进行归纳。 1.衣:由穿暖到个性化 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色的海洋”. 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装或时装,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近30年来,城乡居民消费生活变化最快、最大的是服装。不仅衣着数量大幅度增加,而且穿着质量明显提高,服装功能也由过去的单纯遮体御寒演进为体现个性化的审美意识与塑造自我形象。 2.食:由吃得饱到吃得好. 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这一变化,首先表现在粮食消费比重下降,表明人民不再为吃饱而发愁。在主食消费比重下降的同时,副食特别是动物性食品消费的比重明显提高,在对原粮消费相对下降的同时,对加工食品特别是风味、疗效、方便食品的消费上升。 3.住:由拥挤到舒适宽敞.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改革开放后,不仅人均居住面积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的改善,城镇居民住房,由缺房、拥挤逐步向比较宽敞、比较舒适方向发展。住房的质量和配套性也不断提高。 4.行:由闭塞受限到舒适快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由于经济条件的好转和假期的延长,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除乘火车外,乘坐飞机也不是稀罕的事了,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也占一定比重。随着各种运输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交通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基本形成以铁路为骨干,公路、水运、民用航空组成的综合运输网。 5.用:由物资紧缺到琳琅满目. 改革开放前,代表着当时生活水平的“四大件”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改革开放后,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话、电脑、手机已相当普及。城乡居民的用品消费,呈现出以非耐用消费品为主向以耐用消费品为主,以日常生活用品等生存资料为主向彩电、冰箱、空调、微机等发展和享受资料为主,以功能单一、低档用品为主向高科技、多功能中高档用品为主转化的趋势。 6.通讯:由鸿雁传书到人远天涯近 截至目前,中国固定电话用户已达3.6亿多,移动电话用户总数接5.7亿,已成为全球移动电话用户规模最大的国家。如今,无论走到国内哪个大中城市,电话可以直拨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7.娱乐生活方面:从一年难得看上几回的露天电影,到个性化的家庭影院;从收音机中收听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发展成就 新中国科技艰难的拓荒者,李四光、华罗庚、吴阶平、钱学森、邓稼先。钱学森说:“我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他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邓稼先说:“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为了祖国的强盛,他在美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后的第9 天即登上了轮船返回祖国。他默默无闻地在核工业战线上奋斗几十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技成就就要表现在农业科技、生物医药科技、国防军事科技、信息科技、航天工程和交通运输科技等领域。 一、农业方面 (1)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迄今累计增产稻谷6亿吨。六七十年代的国力展示,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这是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他的评语。 (2)转基因技术的引入为病虫害的防治、农作物的反季栽培带来了福音二、生物医药科技 (1)重组入P53腺注病毒射液,这是由中国企业自主开发的重组入P53腺注病毒射液产品,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个比准上市的基因治疗制品,开创了肿瘤基因治疗的新局面。

(2)生物科技的突破,不仅初步改变了中国医药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的被动局面,还带动形成了近600亿元的现代生物。 (3) 中国培育出的克隆牛,我国第一头克隆猪。 三、国防军事科技 (1) 军事科技是直接运用于军事领域的工程技术,亦称国防科技、军事科技。他是建设武装力量和进行战争的物质基础与技术手段,包括各种武器装备极其研制、使用和维修保养技术,军事工程,军事系统工程。 (2)辽宁号航空母舰,简称“辽宁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艘可以搭载固定翼飞机的航空母舰。 (3)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简言之,我国在军事科技方面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议和完善了有中国特色的武装力量领导体制 (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和革命化建设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三)形成了门类齐全、综合配套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三、信息科技 随着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应用的普及,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其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 有线电话、无线电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将单分子化学与单个原子和分子的磁性研究结合起来,利用单分子选键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陈光金 所谓社会结构,简单地说,是社会成员的群体组成和关系组成的总称。社会结构是一个社会的基本骨架,各种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和社会的活动本质上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结构基础上展开的,同时又会对社会结构产生影响,直至改变原有的社会结构。中国的改革开放从1978年启动到现在已持续近30年。在此期间,中国社会结构以及蕴涵在其中的社会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变化构成了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突出的阶段性特征,这一点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2007年胡锦涛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做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都把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作为目前中国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重要内涵,并且同时指出,在这些变化中也蕴涵着诸多问题和矛盾。在

马克思主义、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冲突论、罗尔斯主义、古典和新古典自由主义都把重点放在资源配置结构以及利益分配关系结构上。马克思高度看重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认为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造成社会不公和社会冲突,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或等级结构,是社会冲突的根源(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的现代社会冲突论也主要把社会阶级阶层结构以及基于社会阶级结构形成的利益关系格局视为社会冲突的根源。例如,科瑟认为,任何冲突的原因本来就存在于社会结构之中。任何社会都是由其各个组成部分建构起来的整体,各组成部分间的相互关系总的来说往往处于不协调和不平衡的状态之中,这种不平衡性正是社会冲突的根源之一(科瑟,1989)。达伦道夫认为,不同社会阶级或等级群体之间的权力结构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注定了社会冲突是不可避免的(Dahrendorf,1966)。而雷克斯则关注利益分配关系,认为一个社会的生活资料分配先于整合,整合是分配的结果;分配结构的等级化和巨大不平等必将给社会带来利益冲突而非整合(Rex,1961)。一般认为,社会学结构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以电影产业改革为例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与灵魂,是一个国家最深厚的软实力。纵观世界文明史,一个民族最被后人铭记的恰恰是它的璀璨文化,西方有古希腊与古罗马,东方有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新中国建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迅速。本文通过个案分析——梳理新中国电影文化由电影事业到电影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的全景式过程——试图探寻我国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答案往往隐藏在历史之中,笔者通过回顾新中国建立以来电影史的发展,得出了市场化才是文化发展的最终选择。文化产业满足的是精神消费需求,更强调尊重消费者的“自我意志”,这就决定了文化产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应该简政放权,完成由文化管理者向文化服务者的角色转变,降低文化产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大力支持民营资本和外资进入各个文化产业领域,营造自由、开放、包容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环境。 【关键词】社会主义文化文化产业电影产业市场化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全方位改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任务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总体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作出新的重大战略部署,鲜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再不实行改革,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就会被葬送。”30年前,一个伟大领袖,一个中国新时期的设计者——邓小平代表亿万人民,顺应历史潮流,打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中国从此走向世界,世界从此认识中国,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也从此开始…… 一是民生得到显着改善。 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以收入和住房这两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项目为例,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30年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下降到2148万,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3%。中国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 二是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 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统计表明,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与此同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一九七八年以前,中国外汇储备从未超过十亿美元,二00六年末已突破一万亿美元。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二00一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三是初步建立了一个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中国基本成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的共识开始形成。很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承认乐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表明,我国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确立。

四是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锁定了中国的发展道路。开放是什么?开放就是自主、自发地接受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则,并以此克服自身传统的特殊规则的缺陷,使其更好地推进国民福利的增加和国家的富强。而真正的对外开放,不仅要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学习西方文明,进行制度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开放的重要性有时要远大于改革。中国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通过相互学习,使人们的思想更加解放,视野更加开阔,开放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加入WTO后,我们已义无返顾地回归到世界主流文明中,以一个主权国家的承诺和信用锁定中国改革发展的道路。 历史与现实都证明改革开放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中国社会生活的改变源于此,中国人将更加坚定的继续走下去! 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时代变迁的一种体现,而社会的变迁往往最直接反映在城市。改革开放20多年来,伴随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生活方式也悄然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 变化之一:消费结构明显升级,“衣食住行”消费位次发生变化:“食”的消费比重开始让位于“衣住行”。私房、私车大踏步走进居民生活。城市生活方式日趋“个性化、现代化、多元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绝大部分城市居民家庭开始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化,人们的消费结构也由过去的“温饱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 首先是"衣食住行"中的消费位次发生了明显变化:“食”的消费位次开始让位于"衣住行"。长期以来,衣食住行中的“食”在人们的生活消费中所占比重最高,居民收入的大部分主要用于解决“吃饭”问题,其他消费很少。如今这一状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跨过“温饱线” 的城市居民,食品类消费比重逐年下降,城市恩格尔系数已经下降到40%以下。居民的消费重点正在发生转移:住房、交通、通讯、教育、旅游等方面的开支明显增加。人们越来越舍得“花钱买时间”、“花钱买教育”、“花钱买健康”…… 城市居民的家庭电脑、电话普及率快速上升,通信消费支出成为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增长最快的项目。据统计,2001年城市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34部,家用电脑13台,80%的家庭拥有固定电话。过去被视为"奢侈品"的手机,如今已经成为大众化的日常用品。在首都北京,手机用户目前已达600多万,平均每2个北京人就拥有一部手机。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的变化 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时代变迁的一种体现,而社会的变迁往往最直接反映在人民生活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悄然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 变化之一: 消费结构明显升级,“衣食住行”消费位次发生变化: “食”的消费比重开始让位于“衣住行”。 私房、私车大踏步走进居民生活。 广大人民生活方式日趋“个性化、现代化、多元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居民家庭开始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化,人们的消费结构也由过去的“温饱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 首先是"衣食住行"中的消费位次发生了明显变化: “食”的消费位次开始让位于"衣住行"。 长期以来,衣食住行中的“食”在人们的生活消费中所占比重最高,居民收入的大部分主要用于解决“吃饭”问题,其他消费很少。 如今这一状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跨过“温饱线”的居民,食品类消费比重逐年下降,居民的消费重点正在发生转移: 住房、交通、通讯、教育、旅游等方面的开支明显增加。 人们越来越舍得“花钱买时间”、“花钱买教育”、“花钱买健康”……变化之二: 率先步入"数字时代"。

家电和电脑网络的普及,改变着生活的方方面面,"e化生活"实实在在,不再是少数人的时尚。 科技的进步和普及,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及生活观念。 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不断完善,带给市民更多的实惠。 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洗衣机、微波炉、吸尘器、电烤炉等家用电器的普及,以及生育子女数的减少,使家务劳动强度大为降低,城市居民的家务劳动时间明显缩短。 手机、呼机、电脑、金融卡的普及应用,直接改变了城市生活的节奏,提高了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效率。 "e化生活"成为实实在在的大众生活,不再是都市少数人的时尚。 传统的寄信、发电报和电传方式,正被E-mail、手机等现代通信手段代替,人际沟通和信息交流变得更快捷、有效。 过去,一封信跨越太平洋寄达美国要1个月时间,而今电子邮件只需要几秒钟。 现在写信、发电报的人越来越少,导致"电报业务萎缩",国家电信部门不得不自今年8月1日起宣布取消祖国大陆发往台湾地区的电报业务。 而在这之前,有百年历史的"电报汇款"也已经在我国全面"退休"。 "网络生活"不再神秘,"上网"不再是一种时髦,而是人民生活、工作的现实需要。 电子商务、电子银行、电子货币、网络学校等日益普及,网上订票、购物、咨询等服务项目无所不能,极大方便了人民生活。

毛概论文-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 [摘要]2018,中国改革开放迎来第四十周年重要历史节点。从改革开放40年来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促进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取得巨大成功的基本经验,探索出能够继续指导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向前发展的重要启示。有了这些基本经验和启示,加上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努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突破。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仍然需要继续努力,准确把握新历史时期改革的难点和优先事项,解放思想,深化探索,确保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 [关键词] 改革开放;时代背景;崛起;成就 40年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主要体现在它推动我国实现或正在实现的5个方面的重大转变。 第一,改革开放促进了以阶级斗争为核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阶级斗争的转型。1978年5月启动的真理标准讨论,打破了教条主义的理论束缚,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主义思想路线,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石。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根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正是因为这一变化,我们才迎来了全国的发展和进步。第二,改革开放促进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和地方进行了改革。农村生产力迅速解放,农产品日益丰富。然而,由于计划管理体制的延续,城市经济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以计划商品经济为基础的。公有制。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此后,经过不懈探索,1992年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四个支柱和八个支柱,构成了社会的基本框架。列出市场经济体制。同时,需要围绕这些主要环节建立相应的法律体系。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任务。这就要求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历史地明确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

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根本 原因和主要经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前两步目标,大幅度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30年来的创造性实践中,我们积累了宝贵经验。概括起来说,就是党的十七大阐明的“十个结合”。①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②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保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③必须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坚持执政为民、紧紧依靠人民、切实造福人民,在充分发挥人民创造历史作用中体现党的领导核心作用。④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使全社会充满改革发展的创造活力。⑤必须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⑥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