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地球上的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合集下载

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海灣與海峽
海灣是海洋伸入大陸的部分,其深度和寬度向 大陸方向逐漸減小的水域。一般以入口處海角 之間的連線或灣口處的等深線作為洋或海的分 界線。海灣的特點是潮差較大。
海峽是連通海洋與海洋之間狹窄的天然水道。 如臺灣海峽、麻六甲海峽、直布羅陀海峽等。 其水文特徵是水流急,潮速大,上下層或左右 兩側海水理化性質不同,流向不同。
②密度流
是由於海水密度差異而引起的海流。海水密度 分佈不均勻而使海區形成了壓力梯度,海水從高壓 區向低壓區流動,所以又稱梯度流。
直布羅陀的表層流與深層流
直布羅陀海峽
Strait of Gibraltar
③補償流
是由於某種原因使海水從一個海區流出,而使 另一部分海水流入進行補充。補償流可以是水準流 動,也可以是垂直流(上升流和下降流)。
一、海水的理化性質
◆海洋是地球水圈的主體,是全球水迴圈的 主要起點和歸宿,也是各大陸外流區的岩石 風化產物最終的堆積地。
(一)海水的化學性質
◆海水是一種成分複雜的混合溶液。海水總 體積中,96 . 5 % 是水, 3 . 5 % 是溶解於水 中的各種化學元素和其他物質。 ◆海水包含以下三類物質: ①溶解物質:鹽類、有機化合物、溶解氣體; ②氣泡; ③固體物質:有機固體、無機固體、膠體顆粒。
◆海水的密度( )
指單位體積中的海水品質,單位為 g/cm3 ;一 般為1.022 — 1.028,隨溫度、鹽度、壓力而變。
★海水的顏色與透明度
◆海水的顏色 指從海面及海水中發出的光的顏色。海水
顏色取決於海水的光學性質和光線的強弱,以 及海水中懸浮粒子和浮游生物的顏色,也與天 空狀況和海底的底質有關。 ◆海水的透明度
以直徑300mm的白色圓盤垂直投入海水中 的可見深度表示。世界上最透明的海水是大西 洋中部的馬尾藻海,66.5m;我國黃海僅為1~ 2m,南海為20 — 30m。

水循环、水平衡原理

水循环、水平衡原理

3.影响水循环环节的因素
【思考一】:华北地区春季蒸发旺盛的原因。
春季降水少,光照强烈; 昼长变长,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大,气温回升快; 冬季风活动频繁,多大风;气候干燥,湿度小,蒸发旺盛。 【思考二】:相对于锋面雨,台风“山竹”降水丰沛的原因。
台风生成于广阔的热带洋面,水汽十分充足;有强烈辐合上 升的气流。 【思考三】:增加植被覆盖度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的原因。
2.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岩圈
水圈
过程:海陆间大循环、陆地内循环、海洋内循环
环节: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 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左图为洞庭湖位置图,右图为洞庭湖湖面多年平均日降水量距平值变 化图。 说出图示地区主要的水循环类型并简述其过程。(10分)
海陆间循环(2分)
太平洋海面蒸发的水汽(2 分),随东南季风被输送到 该地区(2分),在适当条件 下凝结,形成降水(2 分), 降水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 流汇入长江,最后流回太平 洋(2 分)。
水循环、水平衡原理 福建 张露
考点一 水循环
1.水循环概念及成因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大气生圈物圈四大圈层 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地球上的水呈固态、液态、气态,分布于海洋、陆地以及大气之中, 形成各种水体,并且共同组成水圈。 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三相变化,外因即能量来源是太生物阳圈能和重力能。
从水循环角度,说明黄河三角洲土壤盐碱化的成因。(4分)
地势平坦
气温回升快 雨季迟而短
蒸发

水 降水

循 环
地表径流

下渗

地势低平,径流缓慢;海 水倒灌;地下水位高;蒸 发量较大。
地下径流 升

地球上的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PPT

地球上的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PPT
地球上的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目录
一、地球上水的分布 二、地球上的水循环 三、地球上的水量平衡 四、水循环研究的进展
第一节 地球上水的分布
分布广泛
液态

固态
气态
第一节 地球上水的分布
分布广泛
空中
地表

生物
地下
第一节 地球上水的分布
分布不均
第一节 地球上水的分布
分布不均
第一节 地球上水的分布
分布不均
第四节 水循环研究进展
一、研究进展 基本资料库的建立 水循环的大气过程模拟研究
水汽含量模拟研究 水汽输送与水汽收支研究
水循环的陆面过程模拟研究 陆-气相互作用与耦合
感谢您的聆听!
定义 2 意义
促进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和能量迁移转化(整体:地质循环、大气循环、生物 循环、水循环) 影响地壳运动和塑造地貌形态(岩石圈:地震、滑坡、泥石流等;侵蚀、搬运、 沉积等) 影响天气现象和气候特征(大气圈: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均在大气中完成) 形成区域水文现象和水资源(水圈:更新、净化)
第二节 地球上的水循环
水文不水资源学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循环与水量平衡1一地球上水的分布二地球上的水循环三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四水循环研究的进展目录第一节地球上水的分布液态水固态气态?分布广泛第一节地球上水的分布?分布广泛地下地表空中生物水第一节地球上水的分布?分布丌均第一节地球上水的分布?分布丌均第一节地球上水的分布?分布丌均第一节地球上水的分布第二节地球上的水循环一水循环的概念和类型?定义1定义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水分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径流等五个环节丌断发生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第二节地球上的水循环一水循环的概念和类型第二节地球上的水循环一水循环的概念和类型?定义2意义?促进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和能量迁移转化整体

地球上的水分循环与水量平衡(-节)

地球上的水分循环与水量平衡(-节)

5 蒸发 4 降水
1 植物蒸腾
2 降水

6 地表径流
6 地下径流 海洋
地球表面的水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大量 水分不断地从海洋、河湖等水面、陆面 和植物表面蒸发和蒸腾,升入空中,被 气流带动输送至各地,在适当条件下遇 冷凝结而以降水形式降落到地表面或水 体上。降落到陆地表面的水又在重力作 用下,一部分渗入地下,一部分形成地 表径流注入江河汇流大海,还有一部分 又重新蒸发返回空中。其中渗入到地下 的水,一部分也逐渐蒸发,一部分也形 成径流最终也汇集于海洋。
(三)水循环是联系海洋与陆地的主要纽带
海洋正是通过蒸发水分源源不断地向大陆 输送水汽而形成降水,进而影响陆地上的 一系列物理、化学与生物过程。而从陆地 上回归海洋的径流,则不断地向海冰输送 大量的泥沙、有机杂质、各种营养盐类, 进而影响海水的性质、海水中的生物学过 程,以及海冰沉积与海盆形态等。
1
第2章 地球上水分循环与 水量平衡P41-88
§2.1 地球上的水分循环41-47
一、水分循环的过程、原因及影响因素
(一)水分循环过程
地球上的水不断通过运动和相变从一个地 圈转向另一个地圈,或从一种空间转向另 一种空间。 地表水(海、河、湖水面,陆面和植物)
3 水汽输送
1蒸发
4 降水
1蒸发
3、水循环广及整个水圈,并深入大 气圈、岩石圈及生物圈
水循环广及整个水圈,并深入大气圈、岩 石圈及生物圈。其循环路径并非单一的, 而是通过无数条路线实现循环和相变的, 所以水循环系统是由无数不同尺度、不同 规模的局部水循环所组合而成的复杂巨系 统。
4、全球水循环是闭合系统,但局部 水循环却是开放系统。
各种水体的更替周期

地球上的水分循环与水量平衡

地球上的水分循环与水量平衡
四、沟通能力
在与学生和同事的交流中,我表心倾听,认真解答,做到言传身教。在同事之间,我也能够主动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五、责任心
在实习过程中,我能够主动承担起自己的工作职责,不推卸责任。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会耐心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同时,我也会在工作中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确保工作的圆满完成。
六、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也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不断创新,提高教学的质量。
七、总结
通过这段实习经历,我对自己的综合能力有了更进一步地认识和提高。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克服不足,全面提升自己,更好地服务教育事业。感谢学校和老师们的指导和关心,让我在实习中不断成长。
二、专业知识
我在实习过程中,对所学专业知识做了充分的准备和复习,能够应对各种课堂教学的挑战。在教学中,我会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同时,我也会利用课余时间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提高专业素养。
三、团队合作
在实习期间,我能够很好地与同事协作,共同完成各项工作。在团队中,我能够积极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与同事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在团队工作中,我也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处理好与同事之间的关系。
毕业实习学校教师评语
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近期在学校进行了实习。以下是我收到的教师评语:
一、工作态度
在实习期间,我本人对工作充满热情,能够主动配合老师的工作安排。在教学中,我能够积极与学生互动,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的问题,注重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在学校的管理和各项规章制度上,我都能严格遵守,绝不越雷池一步。

第二章地球上的水循环

第二章地球上的水循环
第二章
地球上的水分循环 和水量平衡
一、水分循环
(一)水分循环及其成因
地表水、地下水和生物有机体内的水,不断蒸发和蒸 腾,化为水汽,上升至空中,冷却凝结成水滴或冰晶, 在一定的条件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球表面。降落于 地表的水又重新产生蒸发、凝结、降水和径流等变化。 水的这种不断地蒸发、输送、凝结、降落的往复运动过 程称为水分循环。
水循环
陆地上地表水总量约360000km3,生物水量约2000km3。 陆地上的大气降水与冰雪融水消耗于蒸发、生物吸收和 渗透到地下,另有约36000km3通过径流返回海洋。陆地 上水体的自然更新一次的时间长短不一,河流约需10-20 天,土壤水约需280天,淡水湖约需1-100年,盐湖和内 海约需10-1000年。
1.大循环
从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被气流带到大陆上空,在适 当的条件下,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面后,其中一部分蒸 发到空中,另一部分经过地表和地下径流又流到海洋,这 种海陆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称为大循环,也称海陆间循 环。它是由许多小循环组成的复杂的水分循环过程。
2.小循环
小循环是指水仅在局部地区(海洋或陆地)内完成 的循环过程。小循环可分为海洋小循环和陆地小循环。 海洋小循环就是从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在空中 凝结,以降水形式降落海洋上的循环过程。
水循环
全球水分循环中各主要贮水库的总水量以及各主要贮水库之间水 分交换通量,在地质历史时期曾发生过重大变化。如白垩纪中晚期 地球表面没有冰盖,没有冰雪的贮水。再如第四纪冰期鼎盛时期,
以距今18000年末次冰期鼎盛时期为例,当时的全球平均气温要比
现代低6-7℃,全球陆上冰体总量要比现代多约50.72×106km3, 世界海洋水位要比现代低约130m,海面蒸发量要比现代少约

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原理

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原理
【典题训练】
(2018年全国2卷)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A.减小降水变率B.减少河水含沙量C.增加降水量D.加大河流径流量2.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 ( )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 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流少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
考题
分值
考点
题型
命题情景
2019年江苏卷11-12
4
水循环
选择题
某城市不透水面的分布
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Ⅱ9-10
8
水循环;影响下渗的因素
标全国卷Ⅲ—3
4
湖泊水循环
选择题
贝加尔湖
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I 37
22
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综合题
乌裕尔河的演变与扎龙湿地的形成
材料3.降水、蒸发和径流是水循环重要的环节,在水量平衡中,它们是三个主要因素。
全球水量平衡表
平衡要素
蒸发
降水
径流
水量(万/km³)
水量(万/km³)
水量(万/km³)
海洋
50.5
45.8
4.7
陆地
7.2
11.9
4.7
陆地外流区
6.3
11.0
4.7
陆地内流区
0.9
0.9
0
全部
57.7
57.7
0
区域
强:蒸发减少,空气干燥;产生雨岛效应,降水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多(时间集中,易产生城市内涝)。弱:水汽输送。

物理八年级上教科版地球上的水循环课件

物理八年级上教科版地球上的水循环课件
5.4 地球上的水循环
• 水循环概述 • 水量平衡 • 蒸发 • 水汽扩散与输送 • 降水 • 下渗 • 径流
• 水循环基本过程 • 水循环的类型与层次 • 水体的更替周期 • 水循环的作用与效应
一、水循环基本过程
1、水循环基本过程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 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 断地产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机理 第一,水循环服从于质量守恒定律。水循环乃是物质与能量的 传输、储存和转化过程. 第二,太阳辐射与重力作用,是水循环的基本动力. 第三,水循环广及整个水圈,并深入大气圈、岩石圈及生物圈。 第四,全球水循环是闭合系统,但局部水循环却是开放系统。 第五,地球上的水分在交替循环过程中,总是溶解并携带着某 些物质一起运动,这些物质不可能象水分那样,构成完整的循环 系统,所以通常意义上的水文循环仅指水分循环,简称水循环。
蒸发
• 蒸发的物理机制 • 影响蒸发的因素 • 蒸发量的计算
蒸发是水由液体状态转变为气体状态的过程,亦是海洋与陆地
上的水返回大气的唯一途径。由于蒸发需要一定的热量,因而蒸发
不仅是水的交换过程,亦是热量的交换过程,是水和热量的综合反应。
一、蒸发的物理机制
蒸发因蒸发面的不同,可分为水面蒸发,土壤蒸发和植物散发等。
式中,Ep为蒸发能力;R为辐射平衡值;△t为时段长;L为蒸发 潜热。
2.影响蒸发的动力学与热力学因素 (1)动力学因素.影响蒸发的动力学因素主要有水汽分子的垂向 扩散、大气垂向对流运动、水平运动和湍流扩散三方面。 (2)热力学因素.从热力学观点看,蒸发是蒸发面与大气之间产 生的热量交换过程。影响蒸发面热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和 平流时的热量交换。 3.土壤特性和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土壤特性和土壤含水量主要影响土壤蒸发与植物散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兰的天文学家奥特认为,地球上的主要来源是我们这颗行
星的内部的岩石圈的上地幔。岩石圈的物质一半是由硅组成, 其中硅酸盐和水分。这些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适宜的条件下 (如火山爆发)脱水,从而形成了地球的水。
美国学者肯尼迪等认为岩石在熔化中完全混合时,含有硅酸
盐75%,含水25%。在地球形成初期,火山爆发频繁,从而加 快了地球水的形成。由于地球内部的高温,地球的水还在增加。 在研究中,有资料表明,大洋面近1000年内上升了1.3m。不过 近几十年海洋水面快速升高可能主要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造成。
包括气态水、液态水和固态水”。此定义被广泛引用,这与英国大百科
全书权威性有很大关系。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建议 “水资源应指可资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这个水源应具有足够的 数量和可用的质量,并能在某一地点为满足某种用途而可被利用。”
比较公认的水资源的涵义:水资源包含水量与水质两个方面,是 人类生产生活及生命生存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是在 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为社会直接利用或待利用,参与自然 界水分循环,影响国民经济的淡水(姜文来等,995a)
第五节
地球上的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一、
地球上水体的分布与水资源
(一)水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与作用
水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最宝贵的自 然资源。无论是过去、现在或是将来,水始终是影响人类社会发 展的重要因素。
平顶山学院环境与地理科学系
水——人体的重要组成 生命来源于水:原始海洋中溶解的氧、二氧化碳等物质,是细 胞进行新陈代谢时最好的“营养品”;厚厚的水体又像一个“保 护罩”使娇弱的原始生命不致被太阳紫外线杀伤。 生命运动离不开水:水是生物体的基本成分。在肌体内起着输 送物质的作用;维持着肌体养分平衡,起着吸收养分,排出废物 的作用;起着调节温度的作用;具有支持营养的作用.
平顶山学院环境与地理科学系
2.地球水圈水储量的分布
水 体
水储量 103 km3 % 96.54 103 km3
咸水 % 99.04
淡水 103 km3 %


1338000. 0
1338000
冰川与永久积雪
地下水 永冻层中冰 湖泊水 土壤水 大气水 沼泽水 河流水 生物水 总 计
24064.1
23400.0 300.0 176.4 16.5 12.9 11.5 2.12 1.12 1385984. 6
平顶山学院环境与地理科学系
生命运动离不开水
水是生物体的基本成分。例如,哺乳动物体内水约占65%。鱼类占 75%,藻类占95%,水母则高达95%~98%。水在人体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肌体内起着输送物质的作用;维持着肌体养分平衡,起着吸收养分,排 出废物的作用;起着调节温度的作用;具有支持营养的作用等。正常情况 下,人体水分处于吸收与排出相等的平衡状态,但当这种平衡状态被打破 时,就会影响人体正常生活。
平顶山学院院环境与地理科学系
1.水圈及其构成
水圈是由地球地壳表层、表面和围饶地球的大气层中液态、气态 和固态的不组成的圈层,是地球四大圈层中最为活跃的圈层。在 水圈内,大部分水以液态形式存在,如海洋、地下水、地表水 (湖泊、河流)和一切动植物体内存在的生物水等,少部分以水 汽形式存在于大气中形成大气水,还有一部分以冰雪等固态形式 存在于地球的南北极和陆地的高山上。 水圈的构成: 水圈的范围: 上最高可达平流层顶部,高度约55000米; 下(地表之下)储存于地壳约10千米的地层中。
一方面,水是人类必不可少的,并给人类带来许多好处。但另一
方面,水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灾害。如果水过多也会造成灾害。水 灾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洪水灾害是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自然 灾害之一。由于地球表层目前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水的有限性、时间 与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使得世界一些地区或城市或多或少地出现了 缺水问题。
平顶山学院环境与地理科学系
考虑现有的经济、技术能力,扣除无法取用
的冰川和高山顶上的冰雪储量,理论上可以开 发利用的淡水不到地球总水量1%,实际上,人 类可以利用的淡水量远低于此理论值。
人与社会因素
平顶山学院环境与地理科学系
(三)水资源的涵义与特性
1. 水资源的涵义
在《英国大百科全书》中,水资源被定义为“全部自然界任何形态的水,
35029.2
100
平顶山学院环境与地理科学系
地球上水体的分布态势
地球上的水量是极其丰富的,其总储水量约为
13.86亿立方公里。
水圈内水量的分布是十分不均匀的,大部分水储
存在于低洼的海洋中,占96.54%,而且97.47% (分布于海洋、地下水和湖泊水中)为咸水,淡水 仅占总水量的2.53%,且主要分布在冰川与永久积 雪(占68.70%)和地下(占30.36%)之中。
当一个人吸收的水 量比维持平衡的水分少 1%~2%,就会感到口 渴;当减少5%时就会 皮肤皱折,神态不清; 当减少14~15%,就会 死亡。故一般人几天不 吃东西尚可,若几天不 喝水,其结果就可想而 知。
平顶山学院环境与地理科学系
(二)地球上水体的分布
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的化合物,它是如何形成的,目前 学术界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尚未定论。 关于水的起源的认识仍存在很大的分歧,目前在约有32种关于 水的形成的学说。这里简述几种主要学说。
1.74
1.69 0.02 0.013 0.001 0.0009 0.0008 0.0002 0.0001 100 1350955. 4 100 85.4 0.006 12780 0.95
24064.1
10530.0
68.70
30.06 0.86 0.26 0.017 0.037 0.033 0.006 0.003
一种学说认为在地球形成之前的初始物质中存在一种H2O分
子的原始星云,类似于现在平均含水0.5%的陨石,地球形成 后降到地球上,从而使地球上有了水。
另一种学说认为在地球形成后才有形成水的原始元素(氢和
氧)。氢与氧在适宜的条件下化合。生成羟基(OH)。羟基 再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水(H2O)。
平顶山学院环境与地理科学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