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基本框架
中国近代现代史基本框架

中国近代现代史基本框架一、中国近代史(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本时期以五四运动为分界点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又称近代前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又称近代后期。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政治史: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经济史:自然经济的解体。
文化史:新思想的萌发。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时期(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本期中国近代史以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为界标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初到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形成时期。
第二阶段: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到1901年《辛丑条约》的出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全面形成。
政治史: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展。
(二农二侵二资)经济史: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
文化史:中体西用;维新思想的出现、发展和维新变法运动;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思想。
改革史:戊戌变法。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时期(20世纪初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本期历史以1912年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府的建立为标志,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
①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到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被北洋军阀政府取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深化时期,即辛亥革命时期。
②从1912年辛亥革命失败到1919年五四运动,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深化时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新旧交替的时期。
政治史:辛亥革命;捍卫民主共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件

辽宁医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三)目的与要求
1.了解国史、国情 2.深刻领会“三个选择”
辽宁医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辽宁医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辽宁医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
辽宁医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资产阶级的改良与革命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中华民族的第一次民族战争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社会辽宁主医义学院制—《度中国在近中现代国史纲的要》确立
(二)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
主题
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国家 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 而斗争。
辽宁医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
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1840年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
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现代
1949年新中国成立~现在(包括当代)
辽宁医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世界古代
世界历史
远古~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世界近代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主要教学内容
一、为什么要开设《纲要》课 二、学习的基本内容 三、如何学好《纲要》课
辽宁医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一、为什么要开设《纲要》课
(一)帮助大学生掌握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过程,正确总 结经验,深刻认识国情和目前的国际形势,学会全面地分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辽宁医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抗抗日 日名名将将杨张靖 辽宁自医宇学忠 院—《的中国敌躯 近现”人代、史被纲“要取惊》义得成目仁瞪”的口挽呆词。。
中国近代国情

天坛位于北京 的南端,是明清两 代皇帝每年祭天和 祈祷五谷丰收的地 方。它的严谨的建 筑布局,奇特的建 筑结构,瑰丽的建 筑装饰,被认为是 我国现存的一组最 精致,最美丽的古 建筑群,在世界上 享有极大的声誉。
北 京 天 坛
甘肃敦煌的莫 高窟,留下了极为 精美的壁画45000 多平方米和栩栩如 生的彩塑像2400余 身,是世界上现存 最大的佛教艺术宝 库之一。深刻代表 了我国劳动人民的 智慧和卓越才能, 被誉为东方艺术明 珠。
甘肃敦煌莫高窟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 元七世纪四十年代松蕃 王朝松赞干布时期,距 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是一座融宫殿、城堡和 寺院于一体的古建筑群。 布达拉宫是西藏自治区 内最完整最宏伟的一座 古建筑。相传公元七世 纪时,吐蕃赞普松赞干 布与唐联姻,为迎娶文 成公主而建成此宫,今 尚存法王修法洞和观音 佛堂两处早期建筑。 西藏布达拉 宫
马克思恩格斯 对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的评价:资产阶 级在它的不到一百 年的阶级统治中所 创造的生产力,比过 去一切世代创造的
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还要大。 1782年,瓦特发明蒸汽机
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的半殖民 地半封建性质
• (一)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 (二)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 (三)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一)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 争。鸦片战争打断了中国由封建社会向资 本主义的发展进程,并使之逐步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朝从1644年延续到1911年,统治中国长达268年。在这 268年间,其中,从1661年至1796年的130年,在康熙 (1661—1721)、雍正(1772—1734)和乾隆(1735— 1796)三朝的励精图治下,中国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 有的体系框架内达到了极致,形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又一 个辉煌盛世,史称“康乾盛世”。 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一位,人口(约3.13亿) 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对外贸易长期出超,以至于英国迟迟 不能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 从双方进出口的货物来看,中国主要输出茶叶、瓷器、丝 制品、漆器等,这些都是在欧洲大受欢迎的商品,而外国 商人输入的主要是棉花、羊毛制品、钟表等商品。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件

三、怎样才能学好这门课程? 怎样才能学好这门课程?
勤记、勤听、勤看、勤问、 勤记、勤听、勤看、勤问、勤讲
三、怎样才能学好这门课程? 怎样才能学好这门课程? 三个不同于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 而非历史学科的专业课。 课,而非历史学科的专业课。学习中国近现代 史纲要, 史纲要,必须牢牢掌握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根本 方法。 方法。
一、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 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 中华民族历来有重视历史的优良传统: 1、中华民族历来有重视历史的优良传统: 举例:印度传统与中国传统之比较。 举例:印度传统与中国传统之比较。
身为中华儿女, 身为中华儿女,应不应继承中华民族重 视历史的优良传统? 视历史的优良传统?
一、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 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
2、中国共产党也十分重视历史的学习与研究, 中国共产党也十分重视历史的学习与研究, 注意总结和汲取历史经验 。
毛泽东:“读历史是智慧的事”。他指出,“ 毛泽东: 读历史是智慧的事” 他指出,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 邓小平认为,了解历史, 邓小平认为,了解历史,我们才能把握正确 的前进方向。 青年人不了解历史, 的前进方向。 “青年人不了解历史,我们要用 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 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绪论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W1H
一、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 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 学习哪些基本内容? 二、 学习哪些基本内容? 怎样才能学好这门课程? 三、怎样才能学好这门课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绪论
一、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 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
一、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 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
关于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认识

导语:这是一篇关于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的认识的调查报告,其中包含了一些对其他人的调查问卷,也包括我自己对这门课的认识和理解,还有上课的感受与收获。
什么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中国自1840年以来直至现在的160多年的历史。
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和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中国有重史的传统,有几千年不间断的历史记录,这在全世界是少有的。
这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即中国人历史意识强,认识到历史学的重要性,以研究、编写历史作为自己的责任。
”对于学习历史和历史经验的重要性,从毛泽东到胡锦涛几代领导人都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
为了使大学生了解更多的了解中国的近现代历史,我国专门要求本科高校都必须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呢?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科学,对提高国民素质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国家是否重视历史教学, 小则影响该国国民道德品质修养和理论文化水准的高低,大则影响国民和执政者能否正确认识社会现实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关系到能否用科学的历史观和历史经验指导自己的行动和正确决策,进而影响社会发展进程和个人事业的成败。
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不论今后将从事何种专业工作,了解中国的历史都是必要的。
但是大学生应该对学习中国历史都抱有不同的态度和认我在学校针对在校大学生做了这个项目的调查。
根据两天的调查和交流,发现总体来说大家对历史的了解程度还是很深的,但部分人也对历史的态度不太相同。
以下将是我对这次的调查结果的分析。
第一个题是“您觉得学习历史有用么”,大部分人都选择了有用,部分人还觉得是很重要的,有些人觉得一般,但是还是有少数人的人觉得是没用的。
中国现代政治学发展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框架

中国现代政治学发展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框架【摘要】中国现代政治学发展历程丰富多彩,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日益成熟的演变过程。
在方法论上,中国现代政治学的研究已经形成了包括定量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比较研究方法和案例研究方法在内的多元化研究框架。
这些方法各有特点,能够帮助研究者更全面地理解中国政治现实。
定量分析方法注重数据和统计分析,定性分析方法注重深入理解政治现象背后的逻辑,比较研究方法则能够帮助我们从跨国视角理解中国的政治制度特点,案例研究方法则能够通过深入案例分析帮助我们理解政治过程中的细节。
中国现代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已经日趋多元化和专业化,未来的研究方向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研究和理论创新。
【关键词】中国现代政治学发展史研究、基本方法、框架、引言、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正文、中国现代政治学发展历程、定量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比较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结论、总结分析、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现代政治学在20世纪初开始兴起并发展,是中国政治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加快,政治体制和治理方式也在不断变革和完善。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现代政治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相关研究方法备受学者关注。
中国现代政治学的研究背景可以追溯到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启蒙运动,当时一大批政治学家意识到政治体制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开始从实证研究入手探讨政治现象。
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政治学研究逐渐走向理性化和多元化,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政治学理论家和学者。
这些学者通过对当代政治实践和理论的深入研究,为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现代政治学研究背景丰富多彩,既有对传统政治理论的吸收和继承,也有对西方政治学思想的交流和借鉴。
中国政治学学科的发展潜力巨大,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对中国现代政治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研究方法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对于进一步促进中国政治学学科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作用。
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 鸦片战争的过程和结果。
3. 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
4. 晚清社会变革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 通过多媒体展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鸦片战争的过程和结果。
3. 组织学生讨论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其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鸦片战争背景、过程的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对晚清社会变革主要内容的认知水平。
3. 审阅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其对晚清社会变革对中国近现代史影响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太平天国运动教学目标:1. 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内容:1. 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
2. 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3. 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果。
4. 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
2. 通过多媒体展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3. 组织学生讨论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其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起因的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对太平天国运动过程的认知水平。
3. 审阅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其对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地位和影响的理第六章: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教学目标:1. 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
2. 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经过和意义。
3. 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戊戌变法的背景和过程。
2.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3.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4. 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取得的成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绪论、第一、二章)

根据这一理论,尚钺老先生认为,我国早在明清之际,资本主义就已经萌芽,江南一些城镇已经有了早期手工作坊,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到清朝后期又进一步发展,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会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是外国资本主义的武装入侵,打断了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打破了中国古老封建王朝的尊严,使中国的发展方向出现了曲折,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道路。这种“半殖民地、半封建”如果仅仅从经济角度来看,就是要打破中国自然经济状况而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这与中国已经萌芽和发展的商品经济的方向是共同的。当然,资本主义列强国不允许中国发展独立的资本主义经济,要在政治和经济方面控制我国,则别当令论。
就是说,中国昨天那80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沉痛而深刻的教训,腐败就会自我断送,落后就要受欺挨打。
腐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即包括毛泽东讲的社会制度的腐败,也包括官员行为的腐败,这两者可以同步,也可以不同步。但无论是哪一种腐败,都可能造成亡党亡国的严重后果。如今,我们虽然有先进的社会制度,但如果官员的腐败行为得不到遏制,就会造成民心的倾斜,最后葬送我们先进的社会制度。
根据这个理论,他们认为,1840年以前,中国虽然有资本主义萌芽,但封建小农经济仍像汪洋大海,封建王朝仍然能够维持统治。特别是1644年清王朝的建立,又使封建专制有了进一步的加强,它对经济的管理和控制,使当时萌芽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直没有发展起来,直到1840年以前,始终处在非常微弱的状况,根本没有对清王朝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2] 1840年~1919年 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现代史基本框架
一、中国近代史(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
本时期以五四运动为分界点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又称近代前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又称近代后期。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
政治史: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经济史:自然经济的解体。
文化史:新思想的萌发。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时期(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
本期中国近代史以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为界标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初到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形成时期。
第二阶段: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到1901年《辛丑条约》的出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全面形成。
政治史: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展。
(二农二侵二资)
经济史: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
文化史:中体西用;维新思想的出现、发展和维新变法运动;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思想。
改革史:戊戌变法。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时期(20世纪初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
本期历史以1912年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府的建立为标志,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
①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到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被北洋军阀政府取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深化时期,即辛亥革命时期。
②从1912年辛亥革命失败到1919年五四运动,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深化时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新旧交替的时期。
政治史:辛亥革命;捍卫民主共和。
经济史: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及其黄金期。
文化史: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问题与主义之争。
改革史: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国民大革命的兴起(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到1927大革命的失败)
本期历史以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召开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二阶段:大革命的兴起——国民党取得政权和北洋军阀的末路。
政治史: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共一大;中共二大;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
经济史:民族工业的萧条。
文化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酝酿。
2.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从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到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前夕。
)
本期历史的分期:本期历史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1935年“华北事变”为分水岭,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
第一阶段:1927年至1931年,这期间的主要内容是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和共产党红色政权的创建。
这一阶段,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是国内阶级矛盾,是以共产党为代表的人民大众同以蒋介石国民党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
第二阶段: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华北事变。
这一阶段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仍为国内矛盾,但由于日本加紧侵华,中日民族矛盾已逐渐尖锐,开始上升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
第三阶段:1935年至1937年,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
政治史: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苏维埃政权的建立;红军长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逐步形成;
经济史: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文化史:毛泽东思想的开始形成。
3.抗日战争时期(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
本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
战略防御阶段。
从1937年7月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沦陷。
战略相持阶段。
从1938年10月广州、武汉沦陷到1945年8月初。
战略反攻阶段。
1945年8月至1945年9月日本等盟国签订投降书。
政治史:抗战<一条战线、两条路线、三个战场、三个阶段、主要战役>;日军的暴行<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五一六部队>;《论持久战》;根据地建设;中共七大;抗战胜利。
经济史:民族工业遭受沉重的打击;抗日根据地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还开展大生产运动。
文化史:《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毛泽东思想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4.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至1949年10月)
本期历史以1946年夏国民党发动内战为标志,可分为两个阶段:
(1)争取和平民主新阶段:从1945年8月日本投降到1946年夏国民党挑起内战。
(2)解放战争时期:从1946年夏(6月)国民党挑起内战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其中又分为两个阶段:战略防御阶段(包括国民党的全面进攻——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国民党的重点进攻——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战略反攻阶段(包括开始反攻及战略决战)。
政治史: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解放战争的两个阶段;三大战役;《中国土地法大纲》;七届二中全会;
国共和谈;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经济史:工矿企业的短暂恢复与民族工业陷入绝境;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文化史: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
改革史:土地改革。
二、中国现代史(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
)
中国近代史可以分为五个阶段:过渡时期(1949-1956)、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1976)、在徘徊中前进(1976-1978)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后)
1.过渡时期:1949年10月1日至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这一时期又分两个阶段:
(1)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从1949年10月1日—1952年。
(2)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时期:从1953年—1956年底。
政治史:巩固政权的措施;召开政协会议;新中国成立;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一届人大;1954年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三大改造。
外交史:抗美援朝;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第一次建交高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亚非(万隆)会议。
经济史:恢复国民经济;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文化史:毛泽东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巨任务,使中国比较顺利地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伟大的社会变革;《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中国科学院成立;新中国教育的起步。
改革史:土地改革与三大改造。
2.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
政治史:反右斗争扩大化(隐性);二届人大;三届人大;“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西藏自治区成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外交史:一条线,一大片,与美苏关系紧张。
经济史:中共八大;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严重经济困难;八字方针。
文化史:《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科技事业突飞猛进<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枚火箭;第一颗原子弹;中近程导弹;导弹核武器>;教育大跃进与调整。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政治史:“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外交史: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中日关系的改善。
经济史:国民经济的劫难。
文化史:科研事业遭到严重破坏;“东方红”1号;返回式卫星;教育事业遭到破坏。
4.在徘徊中前进(1976-1978)
政治史:两个凡是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文化史: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1978年3月);邓小平自告奋勇抓教育工作。
5.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以后)
政治史:十一届三中全会;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一国两制的提出及实践;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外交史: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经济史: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加入世贸组织。
文化史:科技<“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展开、袁隆平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杨利伟与神舟5号。
>;教育<优先发展、科教兴国、三个面向、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希望工程、211工程>。
改革史: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城市)、政治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