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花一现_漫谈我国68式122毫米榴弹炮

合集下载

昙花一现_漫谈我国68式122毫米榴弹炮

昙花一现_漫谈我国68式122毫米榴弹炮

我国122毫米榴弹炮的发展历程始于上世纪50年代,从仿制到第一门自主研制的122毫米榴弹炮装备部队,坎坎坷坷经历了近三十载。

在这诸多设计方案和各种试验样炮组成的漫长研制过程中,一款液压122毫米榴弹炮(液压技术榴弹炮)就犹如一个节点:它虽昙花一现、转瞬即逝,但却别具特色,耐人寻味。

在曲折中诞生我军步兵师炮团最早配属的122毫米榴弹炮除从苏联购进的M1938(M-30)式122毫米榴弹炮外,还包括按照其技术数据仿制成功的 54式122毫米榴弹炮。

这种火炮代表二战后期火炮研发技术水平,其战技性能大家应当耳熟能详。

54式榴弹炮于1954年由黑龙江某厂仿制成功,并大量装备我军炮兵部队,在我军师级火炮里属火力骨干。

进入50年代末,由于54式榴弹炮战技性能已不能满足炮兵作战需要,也比较笨重,炮兵部队强烈要求研制新的122毫米榴弹炮。

根据部队要求,该厂于1958年提出研制任务,打算在原有122毫米火炮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研制。

经过几年的研究试验,研制成功1963式122毫米榴弹炮,但该炮存在火炮发射后喷射尾焰、整炮重量大、发射时缓冲不可靠等问题,因此没有正式定型。

在黑龙江某厂未研制出性能良好火炮的情况下,此任务转由山西机床厂重新研制,大幅度降低火炮重量并提高射程的要求。

该厂在63式火炮的基础上改进设计、调整结构。

由于火炮总体论证不足、技术储备不够等因素,火炮重量虽然减轻下来了,但出现了火炮发射时跳动,大架稳定性差和反后坐装置易失效等问题。

加之“文革”运动干扰,此次研制任务再次下马。

当国内研制新型火炮屡屡受挫的时候,世界上一些军事强国早已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同类型、性能优异的新一代师级火炮。

60年代初,苏联用新型的D-30式122毫米榴弹炮替代了M1938式榴弹炮,装备摩步师、坦克师或空降师。

美国则正式装备了M102式105毫米榴弹炮,以取代M101式105毫米榴弹炮,用于步兵师、空降师和空中突击师的直接火力支持。

这两型火炮的最大射程均达到了15公里,具有理想的360°环射能力。

中国SH5型105毫米车载榴弹炮

中国SH5型105毫米车载榴弹炮

目前世界上装备的压制火炮主要以北约的155毫米和105毫米口径为主。

从火炮的最大射程看,155毫米榴弹炮为20~70千米,105毫米榴弹炮为12~20千米,两者匹配使用更经济,更符合军队体制的需要。

从作战使用和需求看,压制火炮的射程覆盖范围要全面。

虽然不同身管长度的155毫米火炮在射程上可以调整,但其重量、体积等因素难以满足营连级压制火炮的使用要求,因此需要配置口径和体积重量较小的压制火炮。

就目前装备情况和未来发展看,同时配置155毫米和105毫米口径压制火炮的国家会越来越多。

和传统的履带式和牵引式火炮相比,车载榴弹炮以其重量轻、战术机动性能好、威力大、列装成本低、操作维修方便等特点,成为许多国家发展新型压制火炮的选择。

它以各种越野卡车底盘作为机动和作战平台,并配以先进的火力、火控和指挥系统。

法国、瑞典、英国、以色列、荷兰等国相继研制了口径为105毫米和155毫米的车载榴弹炮,以满足本国装备更新和国际军贸市场的需求。

我国车载炮的发展紧跟国际步伐,北方工业公司先后研制了SH1型155毫米车载榴弹炮和SH2型122毫米车载榴弹炮。

SH1车载榴弹炮,采用52倍口径155毫米火炮身管,可发射北方工业公司研制的155毫米各型弹药和北约标准弹药。

SH2车载榴弹炮采用122毫米火炮身管,可发射北方工业公司研制的122毫米各型弹药。

SH2车载榴弹炮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军贸市场,我国近期又开发出了SH5型105毫米车载榴弹炮,以满足在这一通用口径领域市场上的需求,也为我国车载炮家族增添了一名新丁。

该炮具有更加出色的性能,在车载炮发展史上写下了精彩的一笔。

系统概况SH5型105毫米榴弹炮是轻型、高机动的车载榴弹炮的典型,具有很高的战术机动性和战略机动性。

它外形简洁、低矮,采用高性能的越野车辆底盘,系统重量轻、射程远、精度高、威力大,具有信息化和数字化能力。

该炮在研制过程中突出解决了总体优化设计,车炮一体化和轻量化、高效能防护、射击稳定性、底盘四轮转向、火控与信息系统综合集成等多项关键技术。

不惑的“老兵”——苏联/俄罗斯2S1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

不惑的“老兵”——苏联/俄罗斯2S1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

不惑的“老兵”——苏联/俄罗斯2S1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作者:季伏枥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4年第7期★季伏枥半老不新的轻型自行榴弹炮2S1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是苏联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研制并装备的122毫米级的自行榴弹炮。

现在看来,只能算是一种半老不新的轻型自行榴弹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苏联军方认为,在陆军武器装备方面,“发展重型自行火炮不如发展坦克”。

在这种指导思想的指示下,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60年代末期这20年期间,苏联基本上没有发展用于野战支援的自行火炮。

到了70年代初期,苏联军方认识到,尽管在陆战中坦克的重要性无可替代,但是,重型自行火炮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于是,从70年代初期开始,推行了一项庞大的“炮兵现代化计划”。

于是,在较短的时间内,苏联一下子研制成功7种新型的自行火炮及其他多种新型炮兵武器。

2S1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便是在这种背景下研制成功的两种自行榴弹炮之一(另一种是2S3式152毫米自行榴弹炮)。

2S1自行榴弹炮用来取代D30型122毫米牵引式榴弹炮,主要用于歼灭和压制敌方野战掩体工事内的有生力量和火器,破坏敌人的野战防御工事和铁丝网等,并能与敌炮兵、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作战。

2S1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除了装备苏军及华约国家的军队外.阿尔及利亚、埃塞俄比亚、利比亚、伊拉克、叙利亚等国的军队也有装备。

除了苏联生产的2S1自行榴弹炮外,波兰和保加利亚也生产过2S1,三国的总生产量在10 000辆以上。

2S1自行榴弹炮的改进型只有2SIM1型一种,主要改进之处是改进了火控系统,并可以发射激光制导炮弹,但生产量并不大。

这种激光制导炮弹称为“基特洛夫”2型,在前方观察班的指引下,可以使炮弹的命中概率提高到80%~90%。

2S1自行榴弹炮的研制过程表明,在20世纪70年代可以说是“105毫米自行榴弹炮和155毫米自行榴弹炮的并存时期”。

而122毫米级的,处于105毫米级的延长线上。

122mm炮身设计说明书1

122mm炮身设计说明书1

1 绪论1.1 火炮未来发展方向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火炮的自行化、自动化、系统化程度越来越高,侦查、指挥手段不断更新,弹药更加多样化。

现代火炮系统的战术技术性能有了很大的发展。

比如,伴随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炮兵侦查仪器设备逐步形成了以光电技术为主的光学、激光、雷达、声测、电视、红外等先进侦查仪器构成的远中近结合,地面与空中结合,全方位、全天时,品种齐全、手样多段的侦查体系。

如今,正在研究和发展中的有液体发射药炮、电热炮、电磁炮、激光炮、射束炮等。

与现代火炮相比,未来火炮的结构及性能可能有较大的变化,具体来说可能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发射技术取得新的进展。

首先是发射能源的多样性,即不仅采用固体化学能源,而且可能采用液体化学能源、电磁能源、电热化学能源及某些组合能源。

(2)减载技术将取得新得进展,磁流变、电流等技术可能应用于火炮反后坐装置,克服传统炮口制退器效率的限制。

(3)新材料的应用将有助于解决长期困扰火炮技术发展的固有问题,如身管内膛的烧蚀磨损、威力与机动性的矛盾等。

(4)原理性、结构性的创新,使现代火炮的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5)数字化火炮、智能弹药以及传感器引爆弹药等技术的发展使火炮系统综合作战效能得到大幅提高。

(6)火炮的作战对象、作战环境可能得到拓展,水中火炮、天基火炮等新型火炮可能相继出现,未来火炮具有摧毁敌方鱼雷、潜艇、卫星等功能。

总之,随着兵器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科技在兵器科学中的应用,火炮技术成为技术的综合体,它涉及能源、机械、材料、控制、光学、电子、通信和计算机等诸多学科,随着多种新概念武器的出现,表征火炮的各种属性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1.2 炮身结构炮身是火炮的一个主要部件,包括身管、炮尾、炮口制退器、等零件。

它的主要作用是承受火药气体压力和引导弹丸的运动。

炮身设计主要包括强度计算和结构设计。

结构设计又包括膛内结构设计和外部结构设计。

铁甲战神三剑客——WZ-302系列122毫米自行榴弹炮

铁甲战神三剑客——WZ-302系列122毫米自行榴弹炮

铁甲战神三剑客——WZ-302系列122毫米自行榴弹炮作者:周彦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4年第7期★周彦如果说中国曾研制过一种名为W2-302系列的122毫米自行榴弹炮,恐怕连一些“骨灰级”的军迷也不一定能搞清此为何物。

然而,只要看到笔者与它的合影,可能就有不少人立马顿悟:“卖什么关子呀,这不就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履带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嘛!上个世纪80年初,在‘802’演习(1981年秋,由邓小平亲自决策和领导的、建国以来我军规模最大、投入兵力最多、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一次实兵演习)结束后的阅兵式上就见过了!”其实,这个系列的自行火炮还真是一个可圈可点的家族,不仅是因为它是我国自行榴弹炮的的“长子”,而且在其门下还包括了师出同门却命运各异的“三剑客”:“大哥”70式(W2-302),完成设计定型后曾少量生产但未列装部队;“二哥”701式(W2-302A),名正言顺地领到了“准生证”,装备部队数量最多,最为风光;“三弟”702式(W2-302B)则不大走运,刚刚通过设计定型,没等生产装备就被叫停了。

“铁甲战神三剑客”共同走过了12年的研发道路,在今天中国装甲兵器的大家庭中,早已看不到它们的身影。

但是我们不应忘记,“铁甲战神三剑客”,曾经在中国装甲兵器发展的历史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它凝聚着中国科技人员和部队官兵的心血与汗水,结束了中国无国产履带式自行火炮的历史,为实现我军战术炮兵压制兵器自行化,完善健全装甲自行火炮体系,起到了一种重要的先驱与奠基作用。

着眼实用的车炮组合相比世界主要军事大国,我国对于履带式自行火炮的研发和运用起步较晚。

上个世纪50年代人民装甲兵建立之初,我军曾装备了从苏联进口的CY-76、CY-100、NCY-122和ACY-152四种自行火炮,但都是作为装甲突击兵器,主要用于反坦克,从作战运用、军事训练、弹药供应、装备管理到技术保障,都由装甲兵各级领导机关统管,与炮兵没有直接关联。

抗战重武器之火炮篇

抗战重武器之火炮篇

抗战重武器之火炮篇(1)国民革命军(以下简称国军)野战炮兵部队创立于黄埔建军,开始装备的是苏联援助的火炮,建立之初炮兵的规模很小,火炮的数量也有限。

北伐开始的时候,蒋介石的第一集团军炮兵仅有1个团,装备18门俄制山炮而已。

通过北伐期间大败北洋军阀,这才缴获了一批火炮,但战争结束时候,也仅有2个炮兵团,这里面装备的火炮各式各样有德式,日式,俄式等而且都是些型号不一,口径不同的破烂货。

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国民政府逐渐控制全国,各兵工厂生产的火炮开始进入国军的装备中,同时为了抗战做准备国民政府还从国外进口了大批军火,这其中就有很多的大炮,国军的炮兵建设这才有了起色。

炮兵的编制通常分为两种:即队属炮兵和预备炮兵。

队属炮兵就是直接隶属于步兵师或装甲师的火力支援单位,受隶属部队的部队长指挥;而预备炮兵则是直接受统帅部指挥,根据战事的需要被临时配属予指定的部队,进行火力的加强。

国军的炮兵编制也遵循这一原则。

炮兵在国军陆军中兵种色为蓝色,这可以通过炮兵佩戴的军衔的领章的底色来区分。

在如今拍摄的战争片中几乎所有的国军兵种戴的领章底色都是步兵的红色,真无语。

炮兵少尉军衔炮兵的兵种旗接下来我就采用时间的顺序,按预备炮兵和队属炮兵的分类对国军在抗战时使用的主要火炮给大家做一下科普,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70年前的那场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命运的决战。

预备炮兵1935年3月1日,陆军整理处在武昌正式成立。

设立炮兵整理处,专负整理炮兵之责。

将全国原有的火炮和近年进口的火炮按炮的种类统一进行了整编,此时炮兵共有炮567门(一个拥有200多万陆军的国家就装备了这么点火炮也真是个笑话),其中已不能使用的110门过于陈旧的,予以废弃。

国军堪用的火炮共有457门,整理时按照炮种统筹编成,并补充器材、马匹。

经过改订编制,划一炮种,裁汰老弱。

编制如下:炮兵第1旅(瑞典博福斯Bofors式75山炮L/20)炮兵第1团装备博福斯山炮二十四门(第1营、第2营)炮兵第5团装备博福斯山炮二十四门(第1营、第2营)炮兵第2旅(瑞典博福斯Bofors式75山炮L/20)炮兵第2团装备博福斯山炮二十四门(第1营、第2营)炮兵第3团装备博福斯山炮二十四门(第1营、第2营)炮兵第6旅(德制克虏伯式野炮Krupp,75野炮,L/29)炮兵第7团克虏伯式野炮(第1营、第2营、第3营)36门炮兵第12团克虏伯式野炮(第1营、第2营、第3营)36门炮兵第8旅(辽十四式L/30 77式野炮)炮兵第15团(第1营、第2营、第3营)36门炮兵第16团(第1营、第2营、第3营)36门独立炮兵第4团(日三八式75野炮)L/30 36门独立炮兵第6团(日三八式75野炮)L/30 36门独立炮兵第8团(辽十四式十五生榴弹炮L/12)16门独立炮兵第17团(辽十四式十五生榴弹炮L/12)16门独立山炮第一、第二、第三营每营12门博福斯山炮独立野炮第四、第五、第六营每营12门克式野炮以上编制合计:山炮132门,野炮252门,榴弹炮32门。

中国新型外贸122毫米自行榴弹炮

中国新型外贸122毫米自行榴弹炮

高发动机的功率利用率 行走部分采用双销
挂 胶 、双 负 重 轮和 强 力 扭 杆 油 气 混 合 悬 挂 . 不 仅 行 驶 平 稳 性 好 , 且 可 靠 性 较 高 : 加 而 增 了履 带 着 地 面 积 ,减 少 了平 均 单 位 压 力 , 提 高 了底 盘 承 载 能 力 、在 设 计 时 . 型 l2毫 新 2 米 自行 榴 弹 炮 采 用 国 内成 熟 产 品 或技 术 . 具 有成 熟 的 工 艺 性 和 极 高 的 性 价 比
提高了快速反应能力动力装置采用性能先进的发动机提高了使用可靠性增加了单位吨功率冷却风扇采用温控式轴流风扇可以有效提高发动机的功率利用率行走部分采用双销挂胶双负重轮和强力扭杆油气混合悬挂
维普资讯
叉 /王
僻 J
i j
j’ :l


≮ ’ 、.
T j
自行炮 的操作性能 . 减轻 了战斗人员的作战
强度 和 对 战 术 技 术 保 障 的依 赖 . 高 了快 速 提 反 应 能 力 动 力 装 置 采 用 性 能 先 进 的 发 动
机, 提高了使用 可靠性 , 增加 了单位吨功率 ,
冷 却 风 扇 采 用 温控 式 轴 流 风 扇 , 以 有 效提 可
击诸 元 、 射击命令 和各种参 数 . 自动进 行操 瞄解算和倾斜修正 ,自动调炮到射击位置
配 备 有线 、无 线 两 种 方式 并 存 的通 信 装置 . 具 有 数 、 两 种 工 作 方式 , 能 与 射 击 指 挥 话 并
系统 配套使用 : 配备数字式车 内通话器
总之 ,新 型 l2毫 米 自行 榴 弹 炮 的 内 、 2 外弹 道 先进 , 程 远 且 后 坐 力 较 小 武 器 系 射 统 总体布局合理 , 备 了火控系统 . 善 了 配 改

行驶速度达每小时65公里,最大行程500公里,它的威力有多强?

行驶速度达每小时65公里,最大行程500公里,它的威力有多强?

行驶速度达每小时65公里,最大行程500公里,它的威力有多强?陆军第74集团军某旅在粤东某地组织PLZ-07B两栖火炮实弹射击,射击按指令随时下达、目标随机指定的方式进行,检验部队快速瞄准消灭目标的实战能力。

PLZ-07B两栖自行榴弹炮采用的是ZBD-05两栖步兵战车的底盘,主要武器为一门122毫米榴弹炮自行榴弹炮在作战中,能表现出机动性强、快速反应的能力,并且能迅速占领和撤出阵地,同时兼备一定的防护能力受到作战部队的青睐,中国曾多次尝试将各种型号的122毫米榴弹炮安装在轮式和履带式底盘上进行升级改装我军至今仍然装备89式和PLZ-07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的原因。

89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全重24.5吨,全长3.28米,高2.50米,在行驶中,最大速度可达65千米/小时,最大行程储备达到500千米,辅助武器为12.7毫米高平两用机枪。

所使用的发动机采用体积较小、重量较轻、寿命长、可靠性高,功率为440千瓦的柴油发动机在这种发动机的配合下,其最小射程不大于5.5千米,最大射程可达18千米,如果在设计时使用远程杀伤爆破弹,最大行程可达22千米,这在以往的数据中是无法做到的。

中国陆军的作战理念之中,将炮兵视为主要的火力支援使用,也因此不会特意追求火炮的重量轻,更重视射程与威力等因素,所以选中了122毫1米与155毫米组成了中国压制火炮的二大标准口径122毫米口径的主要原因是它的综合性能理想,除了重量相对较大外,其它性能都超越了西方的105毫米榴弹炮,比如:最大射程达到15公里。

由于现代陆战已进入机械化时间,也因此122榴也要自行化,最早的偿试为70式自行火炮,不过是63式装甲车配54式122榴,仅为试验性的,后来发展出了性能相当不错的89式自行榴弹炮,如今则为第三代的07式自行榴弹炮PLZ-07式自行榴弹炮采用04式步兵战车的底盘,这大大提高了机械化部队的通用性,火炮则选用PL-96式榴弹炮,同时在炮塔顶安装了一挺12.7毫米机枪用于自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122毫米榴弹炮的发展历程始于上世纪50年代,从仿制到第一门自主研制的122毫米榴弹炮装备部队,坎坎坷坷经历了近三十载。

在这诸多设计方案和各种试验样炮组成的漫长研制过程中,一款液压122毫米榴弹炮(液压技术榴弹炮)就犹如一个节点:它虽昙花一现、转瞬即逝,但却别具特色,耐人寻味。

在曲折中诞生我军步兵师炮团最早配属的122毫米榴弹炮除从苏联购进的M1938(M-30)式122毫米榴弹炮外,还包括按照其技术数据仿制成功的 54式122毫米榴弹炮。

这种火炮代表二战后期火炮研发技术水平,其战技性能大家应当耳熟能详。

54式榴弹炮于1954年由黑龙江某厂仿制成功,并大量装备我军炮兵部队,在我军师级火炮里属火力骨干。

进入50年代末,由于54式榴弹炮战技性能已不能满足炮兵作战需要,也比较笨重,炮兵部队强烈要求研制新的122毫米榴弹炮。

根据部队要求,该厂于1958年提出研制任务,打算在原有122毫米火炮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研制。

经过几年的研究试验,研制成功1963式122毫米榴弹炮,但该炮存在火炮发射后喷射尾焰、整炮重量大、发射时缓冲不可靠等问题,因此没有正式定型。

在黑龙江某厂未研制出性能良好火炮的情况下,此任务转由山西机床厂重新研制,大幅度降低火炮重量并提高射程的要求。

该厂在63式火炮的基础上改进设计、调整结构。

由于火炮总体论证不足、技术储备不够等因素,火炮重量虽然减轻下来了,但出现了火炮发射时跳动,大架稳定性差和反后坐装置易失效等问题。

加之“文革”运动干扰,此次研制任务再次下马。

当国内研制新型火炮屡屡受挫的时候,世界上一些军事强国早已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同类型、性能优异的新一代师级火炮。

60年代初,苏联用新型的D-30式122毫米榴弹炮替代了M1938式榴弹炮,装备摩步师、坦克师或空降师。

美国则正式装备了M102式105毫米榴弹炮,以取代M101式105毫米榴弹炮,用于步兵师、空降师和空中突击师的直接火力支持。

这两型火炮的最大射程均达到了15公里,具有理想的360°环射能力。

M102式榴弹炮为考虑直升机吊运和空降需要,设计时运用了很好的总体布局和独特的炮架结构,使整炮重量减轻到了1.5吨,是当时同级火炮中重量最轻的。

美苏两国圆满完成了师级火炮的更新换代。

与此同时,国内相关部门只对54式榴弹炮的部分结构、生产工艺、材料等进行了相应的改进,改进后称为54-1式122毫米榴弹炮。

54-1式逐步取代54式榴弹炮,后期曾装备到步兵团。

该炮总体性能虽有改善,但比54式榴弹炮没有实质性提高。

我军炮兵装备与国外差距逐步拉大,军方认为国内新122毫米火炮的研制工作必须继续进行下去。

1970年,军队根据现代战争的要求,为有效提高火炮全系统的综合性能,对新一轮火炮研制的各项战技指标进行了调整。

新研制的火炮总体性能大致为:最大射程必须达到15公里,全炮重量在已有122毫米火炮的基础上不能增加,必须具备360°的方向射界,这些指标均与美苏换代火炮基本持平。

西北某研究所和山西机床厂同时重新开始技术论证,对火炮和弹药全系统综合分析,进行了昙花一现——漫谈我国68式122毫米榴弹炮● 陈永建苏式M-30式122毫米榴弹炮,为苏联二战火炮的杰作之一我军装备的54-1式,122毫米榴弹炮(bigblu/供图)美军M102式105毫米榴弹炮内、外弹道的基础试验,在取得了火炮炮架和反后坐装置重要参数的基础上拟定了总体设计方案。

依据总体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样炮设计论证,两家单位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火炮设计方案。

之后,上级组织了火炮全系统和下一阶段的设计方案评审会议。

经过评审,这两个方案的弹道性能基本接近,但山西机床厂的方案由于采用了传统的开脚式大架,未实现360°环射而被淘汰出局;西北某研究所的方案采用了多项新技术,最后被评审会通过。

1975年开始,相关科研部门开展了从火炮到炮弹以及炮弹发射药的同步技术攻关。

1977年,西北某研究所根据设计方案以及方案改进意见,顺利制造出设计样炮,这就是液压122毫米榴弹炮(也称68式122毫米榴弹炮)。

结构组成细端详液压122毫米榴弹炮的结构由炮身和反后坐装置、瞄准机和瞄准装置、座盘和炮架、液压装置等几部分组成。

炮身和反后坐装置 该液压榴弹炮的身管口径实际为121.94毫米,采用单层炮管,膛线为36 条右旋渐速膛线。

炮口装有锻造成型的双室冲击式炮口制退器。

炮尾左侧安装有防危板。

炮闩为半自动立楔式,手动开闩柄在炮尾右侧,闩体抽筒子为凸轮式,炮尾上有曲柄轴驻拴和抽筒子压拴螺帽。

半自动楔式炮闩能够自动开关闩和发射后抽出药筒,显著提高射速。

反后坐装置为当时较为先进的整体式筒后坐、液体气压式制退复进机,制退复进机筒比一般火炮的反后坐筒更长而且强度更高,置于炮身上部,前端有液量调节扳把。

炮身下部有一个弹簧缓冲装置,中间有一根较粗的缓冲导向杆,外有保护筒,这种装置是制退复进机筒的一个补充。

炮身摇架较短,为组合式,其上加工有导槽,炮身的套箍上有导轨,与摇架导槽相配合。

该炮的炮身连接方式比较特殊,属于非传统的“吊挂式”,即炮身两端的承力点分别是套箍导槽和与制退复进机筒相连的滑箍,滑箍内有铜衬套,套在身管外表面上的光滑圆柱部分外,承受炮身重力,炮身后坐和复进时在导槽和滑箍中滑动。

瞄准机和瞄准装置 火炮的方向机在炮尾左侧,为螺杆式,一端固定在下架上,一端和上架方向机支臂连接,转动方向机手轮,上架会有一定角度转动,这种方向机方向射界较小。

高低机为液气式高低机,和平衡机组合而成高平机,两个高平机筒分布在上架左右两侧,并有管路连接,以平衡两侧高平机筒压力,使动作同步。

高低机手轮在上架右侧。

转动高低机手轮,手轮带动连杆齿轮组转动,使两高平机筒内丝杆运动推动活塞伸缩而带动摇架俯仰。

右侧高平机筒上布置有补充液量的栓塞和调节机构。

瞄准装置为分置式,分别置于上架耳轴两端。

左侧为方向装定装置,设置有周视和直接瞄准镜座,由瞄准手操作;右侧为表尺装定装置,由一炮手操作。

分置式瞄准装置有利于减轻瞄准手的劳动强度,加快火炮压制射击时的诸元装定时间和修正时间,但不利于与装甲目标作战时的快速直瞄射击。

座盘和炮架 下架下部有一个六角形大型座盘,通过球轴与下架底部连接,座盘为焊接结构,有孔和加强筋,能够在减轻重量的情况下保证强度。

座盘六个角顶各有一个带放射型槽的驻桩孔,并备有六根钢制打入式驻桩,用以战斗状态时打入座盘驻桩孔固定火炮,能承受火炮发射时的全部水平作用力。

驻桩为桩形独立构件,断面呈菱形,侧面加工有孔,便于拔出,用撬棒起撬就能拔出驻桩,行军时驻桩固定在大架上。

下架前方有一个减振支筒,在火炮复进时可阻止上架跳动和炮身前倾。

减振支筒上同样有一滑动滚轮在座盘的大直径钢环上滑动。

上架以球轴为支点自由转动,为避免晃动,下架下方装有几个弹簧滚轮,火炮作方向转动时,滚轮沿座盘上的圆形钢环运动。

上架连接有左、右防盾,为不使炮轮在战斗状态时和防盾发生运动干涉,防盾面积较小。

运动体部分的车轮轴通过下架上的轴孔穿过下架中间位置,并由曲臂连接两端炮轮,车架中间横向布置有扭杆,用以缓冲火炮牵引时通过不平路面对火炮的冲击。

该炮刹车装置为气动式,行军时由牵引车的气压制动阀操纵两侧车轮曲臂上的制动气室制动炮轮。

手刹装置只在左侧布置有手刹车操纵柄,通过联动装置使两侧炮轮同时制动。

大架为槽钢焊接的箱形结构,其上安置有炮轮制动气室的管路和气压控制阀。

座盘使用的六根驻桩行军时固定在大架上(左大架4根,右大架2根),打入和翘起驻桩的驻桩锤和撬杠也放置在大架上。

架尾基本呈方形,驻锄有两套:焊接结构的冬用驻锄和向后折叠的夏用驻锄。

架尾还布置有提把、调架棍、牵引杆、行军固定器和架尾轮。

架尾轮在左侧大架上,用于大架移动。

液压装置 该炮行军/战斗状态转换需要借助一套液压装置来完成。

这套液压装置主要由液压缸、手动液压泵、储油箱、联动机构和管路组成。

液压缸为双作用式,能够双向液压驱动,外径比较大,固定在下架内侧的连接座上,其活塞杆通过联动装置和下架中部的轮轴连接。

液压缸的动作由固定在右大架外侧的手动液压泵实现。

液压泵的操作部分为一根金属杠杆,往复搬动杠杆扳把使泵为液压缸供油,扳把可折叠。

液压泵上有换向阀,控制管路中液压油的流向,分为起炮和落炮两种操作。

液压泵一侧有液压储油箱,储存有一定液压油。

该液压装置的工作原理:火炮进入阵地需要展开战斗时,打开落炮阀门,搬动油泵扳把,此时储油箱内液压油通过管路进入液压缸落炮油室,油缸活塞杆收缩并带动轮轴逆时针方向翻转使炮轮向上移动,炮轮上抬而炮架下移直至座盘接触地面。

座盘驻地确实后将驻桩打入驻桩孔内。

火炮发射状态时由大架驻锄和座盘三点支撑,火炮座盘着地后,能明显降低火线高度。

战斗结束,火炮撤收时,拔出驻桩,打开起炮油阀门,扳动油泵扳把,液压缸工作,活塞杆推动连接机构使轮轴顺时针翻转,炮轮向下移动,炮架则随之脱离地面,直至整个火炮撑起。

这套液压装置起到了行战转换千斤顶的作用,使起、落炮操作轻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行战转换时战士的体力消耗。

弹药 该炮配备的弹药为专门开发的底凹弹,这种弹弹形系数好,外弹道阻力小,能够达到一定增程效果,其最大射程为15170米,直射距离为1000米,弹重21.76公斤。

弹种包括:杀伤爆破榴弹、发烟弹、照明弹、宣传弹。

当时我国的炮弹底凹增程技术尚处于摸索阶段,这种底凹结构的弹丸属于早期的圆柱弹形底凹弹,和后来我国开发的122毫米及155毫米“枣核”弹形远程底凹弹不能相提并论。

独到之处另眼看1977年底,液压122毫米榴弹炮样炮到国家靶场进行了综合考核鉴定。

鉴定结果表明,液压榴弹炮虽然弹道性能和反后坐装置符合设计要求,但360°环射能力和整炮重量未能达到军方要求,液压高平机的性能和可靠性也存在问题。

最终,液压122毫米榴弹炮也和前几轮火炮方案一样,未能通过定型测试,无果而终。

在几轮样炮研制过程中,液压122毫米榴弹炮在结构设计上的确有许多独到之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采用了液压式高平机和液压行战转换装置等当时较为先进的火炮技术,这也是称其为“液压炮”的主要原因。

液压炮的一些原理概念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绝对是领先的,但将原理概念转为实际之后,却与同时期同类型的世界先进火炮(美M102榴弹炮和苏D-30榴弹炮)在结构性能上有较大差距。

架体结构的借鉴 在自身研发能力有限、技术储备不足的情况下,借鉴和学习国外先进火炮技术经验是无可厚非的,但需要122毫米液压榴弹炮的液压操纵部分122毫米液压榴弹炮正面及侧面 (此页图均由bigblu提供)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从国内液压122毫米榴弹炮的架体来看,它显然是借鉴了美国M102式105毫米榴弹炮的架体结构设计(即多边形大型座盘配合打入式驻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