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学设计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五年级下册语文课程-《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2.教学年级和班级:统编版语文五年级(1)班3.授课时间:2023年3月20日4.教学时数:2课时(90分钟)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通过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
学生将能够:1. 理解和分析《红楼梦》中的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2.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中的细节进行深入思考,形成独立见解。
3. 体验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价值观,培养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4. 发展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提升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5. 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终身阅读的习惯。
三、学情分析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特点,他们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但对于《红楼梦》这样的古典名著,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
首先,学生在知识方面,可能对一些古代文化背景、习俗和用语不太了解,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作品的理解。
其次,在能力方面,学生可能缺乏深度阅读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他们可能更习惯于表面的阅读和简单的理解,而对于需要挖掘深层次意义的文学作品可能感到困难。
此外,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行为也对学习效果有影响,一些学生可能对阅读古典文学感兴趣,而另一些学生可能对此感到枯燥乏味,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教师需要采取适当的策略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红楼梦》。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同时,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此外,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行为,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四、教学资源1. 软硬件资源:教室、电脑、投影仪、打印机、书籍《红楼梦》。
2. 课程平台:无需使用特定的课程平台,但需要使用课堂管理系统进行学生管理和作业布置。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题型:请简要描述《红楼梦》中贾府的繁荣与衰落的过程,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答案:贾府的繁荣与衰落是《红楼梦》的重要线索之一。贾府初期因贾母的嫁妆而兴盛,但随着贾母去世,家道逐渐衰落。背后原因包括家族内部权力斗争、奢侈浪费、子弟不肖等。这一过程反映了封建家族的兴衰规律和封建社会的腐朽。
3.主题分析题
4.文学特色分析题
题型:请分析《红楼梦》中的一个艺术手法,并说明其对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
答案:《红楼梦》中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如细腻的心理描写、独特的结构布局等。以心理描写为例,作品通过深入剖析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如贾宝玉对世俗观念的叛逆和对真挚感情的追求,展现了人物复杂的性格和命运。这种心理描写有助于表现作品主题,揭示了封建社会中人性的扭曲和挣扎。
3.行为习惯:
在行为习惯方面,学生可能存在阅读速度慢、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遇到阅读困难,如理解复杂的人物关系、把握繁琐的情节等。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对古典文学抱有敬畏之心,认为难以读懂和理解,从而影响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和自信心。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的相关教材或学习资料。此外,准备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的相关教材,以便学生能够对照文本进行学习和分析。
学情分析
考虑到所教授的课程是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我们将分析所面对的学生群体。
1.学生层次: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常已经具备一定的中国文学基础,对古代文化和文学有一定的认识。他们在初中阶段接触过一些经典的中国文学作品,如《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对古典文学有初步的兴趣和认识。同时,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有较强的学习欲望和探索精神。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红楼梦》整本书教学设计课标解读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强调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重要性,并将此置于必修与选修系列课程的首要位置,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个人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教材分析为贯彻落实新课标精神,新的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已将《红楼梦》作为“整本书阅读”单元编入必修下册。
作为“民族精神源泉性的经典"和“古代文化繁荣期”的典范之作,《红楼梦》的价值和意义是无可替代的。
在高中进行《红楼梦》阅读教学是落实新课标有关“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要求的必然选择。
然而,由于《红楼梦》卷帙浩繁、内容宏富、语言雅致,对于高中生来说,自读整部《红楼梦》仍有相当大的难度。
如何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这部小说,我们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有针对性地豁蒙去蔽,辟路架桥,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具有一定阅读古文的能力,对《红楼梦》的相关内容有初步了解,其对于阅读整部小说具有一定的兴趣。
但是,如何从整体上把握《红楼梦》的思想脉络和艺术特质,仍需教师的恰当引导。
【教学目标】梳理大观园人物居室处园艺花草,探究人物形象及主旨意蕴;(重点)梳理大观园室内陈设的描写,探究其所蕴含的人物精神世界。
(重点)梳理大观园中人物居室名称的由来,深入探究作品的主题意蕴。
(难点)课前准备1.联读《红楼梦》第十七回、第十八回、第三十五回、第三十七回、第四十回,并依据文本绘制大观园布局设计图。
2.查阅《红楼梦》人物居室研究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导入: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红楼梦》,其中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诗,一草一木,一室一物,都是作者的匠心独运。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教学设计

《红楼梦》前八十回共61万字,对于高一下学期的学生来说,其虽然已经在必修上册接触过一次整本书阅读,但《乡土中国》属于学术型文章且字数仅7万字左右,61万字的阅读对于学业紧张的高中生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这也考验着教师对于《红楼梦》阅读的组织能力。同时,部分学生阅读长篇小说的经历较少,耐心较差,阅读意愿较低。而且,当下快餐文化盛行,短视频、短咨询和言情,玄幻等网络小说充斥着同学们的生活,《红楼梦》作为一部长篇巨制就意味着其阅读难度较高,学生对于《红楼梦》的印象可能是一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老古董。
教材分析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座高峰,首先其对于生活细节的刻画十分细致,包括对古代贵族的奢华家庭生活的描写,对于古代经典颜色美、服装美的刻画。其次,《红楼梦》的人物塑造具有深厚意蕴。《红楼梦》人物数量、关系复杂。几乎每一个人物的塑造都遵循了圆形人物的塑造方法,红楼梦中人既没有单纯的好、也没有单纯的坏。最后,《红楼梦》的故事构造和精神意蕴非凡。《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如血。《红楼梦》通过前五回制造了独特的倒装结局,且其创造了神话和现实两个世界。《红楼梦》具有深刻的"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的悲剧意蕴。因此学生阅读《红楼梦》对于学习古代社会风俗、学习小说人物塑造及结构,陶冶欣赏悲剧美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授课题目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教材版本
1.《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本书配套教材即为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
2.教师和学生研读的读本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红楼梦》。原因:高中阶段对于《红楼梦》的学习以欣赏人物形象,感悟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为主要目标,为了让学生更真切地对《红楼梦》得出自己的感受,故不采用红学家版本或脂评版本,且仅研读其前八十回。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至今已畅销26年(1 996年12月出版),一直为人们所接受,其书对文化常识等注释详尽,对于学生更好地进入红楼世界,理解其深厚的思想意蕴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红楼梦》这一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背景、作者、主要人物及故事情节。
2. 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综合阅读能力,包括对情节、人物心理、意象等方面的分析和理解。
3.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其对于作品中的美学价值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阶段:背景知识的了解和分析(1课时)在本阶段,我们将介绍《红楼梦》这一作品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简介、发表背景、文学特点等等。
通过学习背景知识,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后续的故事情节。
第二阶段:故事情节的阅读和解析(4课时)在本阶段,学生将阅读《红楼梦》的各个章节,并进行情节和人物分析。
我们将结合文本进行探讨,深入理解人物间的关系、心理变化以及事件的发展过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第三阶段:寓意及文学价值的分析(3课时)在本阶段,我们将关注《红楼梦》的寓意和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和讨论,学生将深入了解作品所传递的思想、情感和美学价值,并进行个人或小组作品鉴赏与评析。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或演讲,培养其对文学作品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第四阶段:艺术形式的欣赏与展示(2课时)在本阶段,学生将有机会欣赏与《红楼梦》相关的艺术形式,如音乐、绘画和戏曲等。
学生可进行艺术形式的分析与评论,并进行个人或小组的展示。
这将丰富学生对于《红楼梦》的多层次理解,并加深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
第五阶段:文学作品的创作与表达(4课时)在本阶段,学生将通过创作文学作品来表达对《红楼梦》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可以选择写作、绘画、剧本创作等方式进行表达,并进行展示与交流。
这将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巩固对于作品的理解。
教学评估:通过上述教学过程,可以进行多样化的评估方式,如书面作业、口头表达、小组讨论和展示等。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进行评估,以确定其阅读、分析和表达能力的提升情况。
拓展延伸:教师可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进一步了解清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化等相关内容,以丰富对于《红楼梦》的理解。
2024秋季统编版高中必修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红楼梦)》

教学设计:2024秋季统编版高中必修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红楼梦)》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初步了解《红楼梦》的语言风格,识别并理解文中典型的诗词歌赋及成语典故。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介绍《红楼梦》的基本信息和主要人物,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初步感受《红楼梦》的艺术魅力,包括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及环境描写等方面,激发阅读兴趣。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二、教学重点•介绍《红楼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基本情节框架。
•引导学生认识并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三、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对《红楼梦》这一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克服阅读障碍。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理解作品,形成初步的阅读鉴赏能力。
四、教学资源•《红楼梦》原著或节选文本•《红楼梦》相关影视作品片段•多媒体课件(包含作者介绍、时代背景、人物关系图等)•《红楼梦》研究论文或评论文章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红楼梦》的基本信息和作者生平。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对主要人物的第一印象和初步理解。
•情境教学法:利用影视作品片段创设阅读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文化导入:通过讲述“四大名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引出《红楼梦》作为压轴之作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悬念设置:简述《红楼梦》中的一个经典情节或人物命运,留下悬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原著。
2. 新课教学•作者与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曹雪芹的生平和《红楼梦》的成书过程,强调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分析《红楼梦》所处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社会环境。
•基本情节框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红楼梦》的主要情节线索,如“木石前盟”、“宝黛初会”、“大观园试才”等,帮助学生建立整体感知。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高一学期春季课题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科书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下册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9年12月书名:《红楼梦》(上下册,全本)[清]曹雪芹高鹗著,潘渊点较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年7月教学目标1. 初识凤姐,阅读关键情节,抓住细节描写,把握王熙凤主要性格,建立对人物的感性认知。
2. 再识凤姐,结合社会背景,透过他人评价,品读王熙凤复杂性格,形成对人物的概念建构。
3. 深识凤姐,梳理社会关系,联系家族命运,理解王熙凤悲剧意蕴,明晰对人物的解读路径。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 梳理典型情节,揣摩细节描写,把握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2. 透过他人评价,品读王熙凤在复杂社会关系中性格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1. 探究身处贾府、生于末世的王熙凤人生的悲剧意蕴。
2. 掌握从读这一个凤姐到读那一群红楼人的解读路径。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七单元对应“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阅读书目为中国古典章回体长篇小说《红楼梦》。
教材提出了以下六个学习任务:①把握《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②体会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③品味日常生活描写所表现的丰富内涵,④欣赏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⑤设想主要人物的命运或结局,⑥体会《红楼梦》的主题。
对《红楼梦》作了单元设计,共9课时即9个专题,①开卷明价值,②命名有真意,③情节双线式,④人物复杂性,⑤体式见悲欢,⑥照应建框架,⑦细节富内涵,⑧主题多元化,⑨评论显个性。
今天我们开始“人物复杂性”专题的学习。
一部《红楼梦》,千种女儿愁。
她们的一颦一笑自有一股风流。
《红楼梦》既是女性的颂歌,也是女性的挽歌。
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那个处在风口浪尖上,彰显八面玲珑性子的王熙凤。
【课前学习任务】为王熙凤制作百度词条。
百度词条:王熙凤姓名 王熙凤 别名 凤姐、琏二奶奶、 凤辣子、凤哥儿、 凤丫头身份 贾府管家结局 病重而死 容貌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

《红楼梦》导读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红楼梦》的文学地位、文化价值、认识意义,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重点)2、赏析《红楼梦》人物塑造的手法,深入推进《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难点)教学过程:一、聊聊《红楼梦》1.出示《红楼梦》的别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衩》《金玉缘》2.为什么叫《石头记》?出示《红楼梦》引子部分:“原来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
3.老师用白话对引子进行解释4.过渡:刚才同学一起说了《红楼梦》的感觉,对它评价都挺高的。
那么有些名家眼中的《红楼梦》是什么样子的呢?二、名家眼中的《红楼梦》1.出示名家对《红楼梦》的评价(1)清代外交家、政治家——黄遵宪:《红楼梦》乃开天辟地、从古到今第一部好小说,当与日月争光,万古不磨者。
(2)国学大师、文学家、教育家——季羡林。
在古今中外众多的长篇小说中,《红楼梦》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是状元。
中国其他长篇小说都没能成为“学”,而“红学”则是显学。
(3)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播放董卿评价《红楼梦》的音频)如果你要问我最有味道的一部文学作品是什么?我可能会想到《红楼梦》,因为在《红楼梦》里既有着让刘姥姥百思不得其解的,要用10只鸡配着烧的茄鲞,也有着元妃省亲的时候派专人赏了宝玉的糖蒸酥酪,这些都是能够在饭桌边尝到的味道。
《红楼梦》最触动人心的是字里行间的人生况味。
2.过渡:其实《红楼梦》啊,自它问世以来就很多人喜欢它,我们可以看到,但当时没有打印机,没有复印机,没有印刷术,怎么办呢?3.随老师讲解逐步显出《红楼梦》的演变:(1)《红楼梦》一经问世,就有很多人喜欢,民间以手抄本流传。
有资料提及,当年该书风靡一时,一旦有人抄录好就有多人抢购,售价高昂。
(2)活字印刷出版后,《红楼梦》立刻流行南北。
不仅有藏、蒙、维吾尔族、哈萨克、朝鲜等多种少数民族的文字,还被翻译成英文、俄文、德文、日文、法文、韩文、意大利文等30多种语言,有100多个译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与阅读策略
关注一个核心问题,撬动整本书阅读,积累阅读方法,纠正阅读偏差,逐步深入地理解人物。
教学目标
1.研读经典文段,撬动整本书阅读,逐步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
2.提高阅读分析能力,学习积累名著阅读方法,纠正阅读偏差。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提高阅读分析能力,学习积累名著阅读方法。
难点:整体把握,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如何认识宝钗对宝玉的感情
宝玉挨打,在第33-34回,是《红楼梦》中作者着力描写的大事件。
上节课全班同学一起分享了研读文本的发现,以王焕同学为代表的18名同学的发言中都提到,来探视宝玉伤情的宝钗好像在完成一次礼节探视,和黛玉的真情流露相比,作秀的痕迹明显,认为她对宝玉是虚情假意。
以辛玉聪同学为代表的20个同学认为宝钗是真心爱宝玉,心疼宝玉的。
两派意见的同学都拿出了文本依据。
认为宝钗是在演戏、无有真情的文本信息有:
1.神态:和黛玉“哭”不同,宝钗是“笑”着和袭人告别的不难过
2.动作: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有沽名钓誉、收买人心之嫌
3.语言:像医生给病人开药、查房、下医嘱一样,没有深情厚谊
4.侧面描写:宝玉也用非真之语答复曰:'好些了” ,以假对假
认为宝钗是真情流露的相关文本信息有:
1.神态: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与平时端庄不同
2.语言: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
心疼宝玉真情流露
3.侧面描写:宝玉不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丢在九霄云外,宝玉因宝钗之情忘疼
真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我们阅读大部头的作品,阅读中有了疑难问题或者和别的读者意见不一致时,请大家不要简单机械地给人物贴标签。
可以尝试运用“前后勾连,整体把握”(板书)的方法。
例如:34回,宝钗的哥哥薛蟠说宝钗的话。
又如48回,贾琏被父亲打得走不了路,平儿向宝钗去讨药。
33回,宝玉挨打后母亲、祖母等无人想到给他敷药止疼,宝钗第一时间给他送药上门。
另外,给平儿拿走的是两丸药,给宝玉的送是一丸药,是宝钗给自己第二天再去看视宝玉找到冠冕堂皇的借口。
我们如果把这些情节放到一起来分析,是不是就能更客观地理解人物形象了?大家再扩大阅读区间,是不是还能有其他的发现呢?希望大家在多读中继续发现真正的“薛宝钗”吧。
宝钗和黛玉对宝玉的感情表达完全不同,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差别也很大,大家考虑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这个关于“为什么不同”的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我们留一个课后作业,希望大家结合《红楼梦》的阅读,能谈谈自己的见解。
二、认识袭人和宝玉的关系
昨天同学还发表了对袭人和宝玉关系的看法,而且认识基本相同:袭人对宝玉很忠诚,爱护
关心备至,而宝玉对袭人很信任,不避讳他们之间毫无秘密,亲密无间。
请大家课下运用“前后勾连、整体把握”的方法,看看是否有新的理解。
教师提示:34回,袭人主动去见王夫人,提建议,让宝玉搬出园子,这是袭人“想宝玉之所想,爱宝玉之所爱”吗?34回,宝玉要派人去看看黛玉,传达对黛玉的真情时却把袭人支开,派晴雯去。
三、理解分析宝黛真情
1.黛玉探视宝玉,哭着来,哭着走的,只跟宝玉说了一句话“你可从此都改了吧”,大家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明确:这是黛玉违心的话。
再问:为何黛玉要说违心的话?明确:环境险恶,力量孤单弱小,心疼宝玉。
追问:从哪里能看出来黛玉说的是违心之语?
明确:黛玉心疼挨打的宝玉,满面泪痕,眼睛肿的像桃;她说“你从此都改了吧”
“都”就是不管对错是非,不分青红皂白,不区分,这与贾政教训、痛打宝玉的初衷完全不同。
宝玉显然听懂了黛玉这句话传达出来的意思,回答黛玉说“你放心”。
这就是宝黛之间心心相印的爱情。
阅读《红楼梦》,请同学们注意“品味人物语言中的深层意蕴”(板书)。
2.34回中,还有什么地方表现宝黛的心心相印的呢?
明确:宝玉惦念哭着离开的黛玉,派晴雯去看看黛玉,于是就让晴雯送两条旧手帕给黛玉,晴雯不懂何意,但是黛玉懂宝玉的心。
再问:同学们懂宝玉送手帕之心吗?
明确:宝玉料想黛玉还会哭个不停,必然会用手帕,自己去不了,就让自己的手帕陪着黛玉。
而且,晴雯去的时候看见黛玉的丫头春纤正在晾手帕,说明黛玉哭湿的手帕太多了,宝玉送的手帕太及时了。
两条手帕还有成双成对的意思。
另外,之所以送旧手帕,是因为黛玉最大的心结是宝玉喜欢新来的有金锁的宝姐姐,宝玉用旧手帕安慰黛玉,传达自己爱黛玉不变之旧情。
从黛玉在手帕上题的诗可以看出,此帕为丝帕,横竖都是丝(谐音“思”)。
3.纵观全书,不难发现,手帕是宝黛爱情发展阶段的标志物。
初期:第28回,黛玉拿手帕扔在宝玉脸上(猜忌、妒忌、不信任)。
第30回,黛玉扔一条手帕给宝玉(有分歧、不理解、闹矛盾)。
成熟期:第34回,宝玉送两条旧帕给黛玉(知心、知音)。
结局:第97回,黛玉焚稿断痴情,把题诗的爱情信物也烧了(心事终虚化)。
4.读懂手帕,才能理解作者高明的写作技巧(板书)。
手帕的两个要素:泪与诗。
诗中有泪,泪中有诗泪,是黛玉生命的标志,前世受雨露之惠,今生黛玉泪尽而亡。
诗,是黛玉灵魂的写照,她是大观园的首席诗人。
四、小结本课
《红楼梦》阅读的三种方法,继续探究名著精髓,滋养我们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