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语言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及其他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建筑美: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
音乐美:节奏轻快,韵律柔和,抑扬顿挫,琅琅上口;
一、绘画美;
所谓绘画的美,是指诉诸视觉形象的“词藻”的选择和使用,能充分体现我国象形文字在状形绘色上的特点,富于色彩感;
二、音乐美;
所谓音乐的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指音节朗朗上口,错落有致,具有诉诸听觉形象的那种音节美和旋律美;
三、建筑美;
“建筑的美”也属于视觉形象,它主要指的是诗的形体结构,强调“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造成有规律的匀整或参差;
闻一多是我国最早提倡新诗格律化的诗人,他主张必须具有新格律诗三个美;
①音乐的美,主要指音节,听觉要求;闻一多最重节奏,认为“节奏便是格律”;他要求每个诗句中音节的数量应相等音乐也成音尺、音部或顿;
②绘画的美,主要指词藻;视觉要求;他认为好诗必须有“浓丽繁密而具体的意象;”他要求借助富有色彩的词藻来创造“浓丽”的意象,以此增添画面的生动;
③建筑的美,主要指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视觉要求;即美要建筑在音节、句子之间一定的比例上;。
略谈《诗经》中的音韵美

略谈《诗经》中的音韵美《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文集,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瑰宝。
它不仅展示了当时最高的文化修养,还蕴藏了丰富的思想,其中有“和鸣有致”的音韵美。
在“音韵”的构词上,“音”主要指声调,“韵”主要指发音的规律。
在《诗经》中,诗人从声调和发音中汲取灵感,并发挥出美妙的音乐效果。
例如,“一声一声调,三合一声入”(《小雅节南山之什》),“两声之间有余韵”(《小雅周颂罢归》),“一声三角,五声四方”(《大雅宣和》)等。
这些诗歌表明,《诗经》中语言表达的技巧和音乐性极为丰富,可以较为精确地描绘出诗歌的音韵特点。
《诗经》的诗歌和音乐的结合,不仅体现了古人文化的精神,而且赋予了作品极强的咏叹之意。
例如,《大雅东皇太一》中的“咏叹复述,天之尘埃”,表达的是从天而降的神圣之气;《小雅曹风》中的“悲风呼之,而蹙天地”,配乐的悲壮烟火般的音色更能诉说出民间野趣的悲哀;《大雅关雎》中的“小羊皮,马蹄铁,金壶珠”,通过准确的音韵,让诗歌更加细腻,更能触及人心。
在音韵美方面,《诗经》的作者的风格有所不同,他们肩负着不同的使命,思维方式也有所不同,其中“正韵”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种表达方式。
正韵是一种古老的韵文写法,它主要取决于语言的节奏感,有时着重表达一定的语义和思想层次,有时又可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性情。
例如,“敬酒居士,允泽礼仪”(《小雅六月》),“醉舞娇女,惊梦一场”(《小雅泰阿》),这些诗歌有着浓郁的古典情怀和细腻的文字押韵,令人赏心悦目。
至此,可以明显看出《诗经》中的音韵美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艺术,它结合了诗歌和音乐,展现出一种新颖而又有趣的语言风格。
认真研究《诗经》,细细品味它们所蕴含的音韵美,不仅可以让我们欣赏到古典文化的精彩,同时还可以让我们从中学习到语言的整体性表达。
在“三美”欣赏中提高古典诗歌教学的有效性

在“三美”欣赏中提高古典诗歌教学的有效性作者:张勤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0年第01期【摘要】教材中的古诗文,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可以说是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完美结合。
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感受古诗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古诗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有效性闻一多先生曾极力提倡诗歌创作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应该说,这“三美”虽是对诗歌创作的指向,但我们不妨把它借用到古典诗歌教学中来,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建筑美、音乐美进而感受诗歌的绘画美,从而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感受建筑美众所周知,对称美经常体现在中国的建筑之中,如中国著名的古都长安,其建筑是非常讲究对称的。
除此之外,众多的亭台阁楼、民居奇观都有对称之美。
所以说,对称美是建筑美的一大特征。
其实在中国诗歌里,同样具有明显的对称美的特征。
中国诗歌历来讲究对称对偶,如常见的“天”对“地”、“朝”对“暮”、“青山”对“绿水”等等,只不过在中国诗歌的发展过程中,这种对称美也随着发生着一定的变化,具体表现在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上。
古体诗一般句数不限,因而在整体上对称美表现不明显,但在局部还是较为常见的。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集之一,其间一些诗歌(如《关雎》)已初具对称之型。
诗歌而后由四言逐渐发展为五言、七言、乐府,诗歌的对称也愈发明显。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不提及“辞赋”,特别是受此影响而生成的骈体文,这种文体在语句上要求骈偶(即四六对),语音上讲究平仄。
这种现象发展到齐梁时代,诗体逐渐发生变化,此时从局部而言,它已经具有较为严格的对称美了。
这点在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以沈约和谢朓为代表的“永明体”诗已注意讲究声律。
到了唐代,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和对偶为特点的格律诗。
中国诗歌发展到这里,在真正意义上形成了具有对称之美的近体诗。
三美 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

三美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文学评论家闻一多在其著作《诗的格律》中提出。
三美指的是“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也称为“格律美”,是指诗歌在形式上所具有的美。
具体来说,“音乐美”指的是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包括平仄、押韵等要素;“绘画美”指的是诗歌的形象和意境,包括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建筑美”则指的是诗歌的结构和布局,包括章节、段落等组织形式。
这三个方面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整体美感。
三美的提出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诗人都致力于追求诗歌形式上的完美,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使得中国现代诗歌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化和富有表现力。
同时,三美也对中国现代散文和小说的发展产生了影响,许多作家也开始关注作品的形式美和结构美。
闻一多倡导新诗应具有的三美

闻一多提倡诗歌具备“三美”是哪“三美”?闻一多诗歌创造的"三美"主张指的是: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音乐美:主要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追求诗歌的韵律感;绘画美:主要指辞藻的华丽,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建筑美:主要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讲究节与节的匀称和行与行的整齐。
闻一多“三美”诗学观概述新格律诗是相对于以严格声律要求的旧体诗而言的具有诗行匀称、韵律鲜明、有规律可寻的现代新诗体。
这种新格律诗以闻一多在诗学论文《诗的格律》里提出新诗创作要达到“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为标志而深受人们关注,并蔚然成为时代之风尚。
“三美”是人们对闻一多新诗格律理论内涵的简要概括,即指新诗应该具有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均齐)。
“三美”诗学理论观较好地体现了闻一多建立中国新诗的艺术形式的规范的宗旨。
音乐美一一讲究平仄韵脚,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音律感。
绘画美一一选择词藻,符合诗主题的鲜明色彩,富有画面感。
建筑美一一强调节、句,匀称整齐,富有层次结构美。
闻一多三美的新诗主张,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某钟程度上克服、纠正五四运动以来,白话诗过于松散、随意,及散文化顷向。
为中国现代新诗,健康发展,做出特有贡献。
闻一多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集诗人、学者和斗士于一身的重要诗人。
他不但致力于新诗艺术美的探索,提出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歌“三美”的新格律诗理论主张,还努力进行创作实践,写出了许多精美诗篇。
他的新格律诗理论被后人称为现代诗学的奠基石,影响深远。
“三美”诗论《诗的格律》是闻一多先生系列诗论中最重要的一篇。
在这篇论文中,他系统的提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这一关于新诗“三美”主张遂成为新格律诗派的理论纲领。
闻一多先生认为诗歌的音乐美是最首要的。
他大肆宣扬格律,声称“诗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感受、品味诗歌的意象美,语言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两卷新诗,廿年老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得;一声河满,九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
这是一副挽联,所挽对象为新月诗派代表人物徐志摩。
“两卷新诗”,指的是徐志摩的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
而“九点齐烟”是济南郊区九座小山的总称,此借指徐之遇难地。
他是1931年因飞机失事遇难的,时年35岁。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诗人,走进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去感受他对母校的一片赤子之情。
(多媒体展示课题和作者)我们这节课的上法是——(课件:美听,美读,美析)第一教学模块:美听。
请学生第一次听读全诗。
听的时候关上课本,闭上眼睛,注意诵读的节奏和重音。
——课件(男声配乐朗读。
)请学生第二次听读全诗。
听的时候仍关上课本,闭上眼睛,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课件(男声配乐朗读。
)请学生第三次听读全诗。
听的时候看着屏幕,轻声的跟读,并感受诗人流露的情感。
——课件(男声配乐朗读。
)(教师过渡:我们刚刚是听别人的朗读,下面换由我们自己实践了。
)第二教学模块:美读。
1. 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诵全诗,注意语音的饱满与圆润,把握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 请一位同学朗诵全诗。
请其他的同学注意这位同学的朗读与朗读带中的朗读相比,在朗读的节奏、速度、轻重音等方面有何不同。
3. 请同学们评点,教师作补充。
4. 再请一位同学朗诵全诗。
5. 请同学们在音乐中朗诵全诗。
(课件:轻声的音乐)(教师过渡:“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伤的离别诗牵动了许多文人学者的心。
文学“三性”和诗歌“三美”,作品

⽂学“三性”和诗歌“三美”,作品⽂学“三性”和诗歌“三美” 谈诗歌先要谈⽂学,谈⽂学先要谈艺术。
艺术的门类很多,如⽂学,曲艺,⾳乐,美术,舞蹈,杂技,摄影,书法,建筑,园林等等。
艺术是典型化了的⾃然景观和社会⽣活。
如果说⼤千世界是块璞,艺术品就是⼀块经过精雕细刻的完美⽟器。
⽂学是运⽤语⾔塑造形象、反映社会⽣活的⼀门艺术,其作品来源于⽣活⽽⼜⾼于⽣活,就是说,是典型化了的⽣活,不再是原本的粗俗的⽣活,却⼜处处反映着原本⽣活的本质。
⽂学作品有其共属的的“三性”:真实性(艺术的真实)、历史性(社会性、思想性)、艺术性(美学价值)。
任何⽂学作品都是运⽤语⾔塑造形象,反映社会⽣活。
作者塑造的形象,必须具有真实性。
这种真实,并不是说把写作素材翻拍下来,⼀成不变。
⽽是要有⼀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提炼过程,将社会现实化为艺术真实,达到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典型性的完美结合。
作品中的形象,社会⽣活中普遍存在,却⽆具体所指。
往往是张家的头,李家的脚,陈家的⽿朵反挂着。
但较之社会现实更典型,更激动⼈⼼,更富有⼴泛的指导性。
不少诗作者习惯于实物实写,实话实说,以为⾃⼰感动的事物也⼀定感动别⼈,其实不然。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被狼吃了,的确是很悲惨的事。
开始向别⼈述说,⼤家很同情她。
可⼀再述说,⼤家就烦腻了。
好的⽂学作品可以让⼈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感悟和收获,它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长久⼴泛的流传,我国古代和世界上的许多名著就具有这样强的魅⼒。
其实回过头想想,许多名著中讲述的故事有多少事是历史的真实?但我们可以毫不客⽓的说,作品中描绘的故事就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甚⾄现在还可以找到它们的影⼦,这就是⽂学作品的⽣命⼒,是和其历史性相融合的。
历史性,是指⽂学作品的社会性和思想性。
任何⽂学作品所反映的都是社会⽣活,都是特定历史⽣活的缩影,都⾃觉或不⾃觉的渗透着作者主观的和社会客观的思想情感和意识,表现某种理念和追求。
《再别康桥》优秀板书

《再别康桥》优秀板书《再别康桥》优秀板书【教学目的】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
《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
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
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1、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碩鼠》(魏風) 碩鼠》 魏風)
碩 鼠 碩 鼠,无 食 我 黍! 三 岁 贯 汝,莫 我 肯 顧。 逝 将 去 女,適 彼 樂 土。 樂 土 樂 土,爰 得 我 所。 碩 鼠 碩 鼠, 無 食 我 麥! 三 歲 貫 汝,莫 我 肯 德。 逝 將 去 女,適 彼 樂 國。 樂 國 樂 國,爰 得 我 直。 碩 鼠 碩 鼠,無 食 我 苗! 三 歲 貫 汝,莫 我 肯 勞。 逝 將 去 女,適 彼 樂 郊。 樂 郊 樂 郊,誰 之 永 號?
謝謝大家
二零零九年四月
2.音節組合巧妙
3.重章復沓的應用
4.語氣詞、代詞的運用
二、《詩經》語言的 建築美
三、《詩經》語言的繪畫美
蒹 葭 蒼 蒼,白 露 為 霜。 所 謂 伊 人,在 水 一 方。 溯 洄 從 之,道 阻 且 长。 溯 遊 從 之,宛 在 水 中 央。 蒹 葭 萋 萋,白 露 未 晞。 所 謂 伊 人,在 水 之 湄。 溯 洄 從 之,道 阻 且 跻。 溯 遊 從 之,宛 在 水 中 坻。 蒹 葭 采 采,白 露 未 已。 所 謂 伊 人,在 水 之 涘。 溯 洄 從 之,道 阻 且 右。 溯 遊 從 之,宛 在 水 中 沚。
《卷耳》(周南) 卷耳》 周南)
采 采 卷 耳,不 盈 頃筐。 嗟 我 懷 人, 寘 彼 周行。 陟 彼 崔 嵬,我 馬 虺隤。 我 姑 酌 彼 金 罍,維 以 不 永懷。 陟 彼 高 岡, 我 馬 玄黃。 我 姑 酌 彼 兕 觥 ,維 以 不 永傷。 陟 彼 砠 矣,我 馬瘏矣。 我仆 痡 矣, 雲 何吁 矣。
黍離(王風) 黍離(王風)
彼 黍 離 離,彼 稷 之 苗。 行 邁 靡 靡,中 心 搖 搖。 知 我 者,謂 我 心 憂,不 知 我 者,謂 我 何 求。 悠悠蒼天 此何人哉! 蒼天,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 黍 離 離,彼 稷 之 穗。 行 邁 靡 靡,中 心 如 醉。 知 我 者,謂 我 心 憂,不 知 我 者,謂 我 何 求。 悠 悠 蒼 天,此 何 人 哉! 彼 黍 離 離,彼 稷 之 實。 行 邁 靡 靡,中 心 如 噎。 知 我 者,謂 我 心 憂,不 知 我 者,謂 我 何 求。 悠 悠 蒼 天,此 何 人 哉!
《詩經》語言的音 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及其他
一、《詩經》語言的音樂美
1.用韻和諧
《關 雎》 (周 南 )
關 關 雎 鳩, 在 河 之 洲。 窈 窕 淑 女, 君 子 好 逑。 參 差 荇 菜, 左 右 流 之。 窈 窕 淑 女, 寤 寐 求 之。 求 之 不 得, 寤 寐 思 服, 悠 哉 悠 哉, 輾 轉 反 側。 參 差 荇 菜, 左 右 采 之。 窈 窕 淑 女, 琴 瑟 友 之。 參 差 荇 菜, 左 右 芼 之。 窈 窕 淑 女, 鐘 鼓 樂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