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求知需求:包括 人有知道了解和 探索事物的需求, 而对环境的认识 则是好奇的结果
求知,求美需求
求美需求:指人 有追求匀称,整 齐和美丽的需求, 并且通过从丑向 美转化而得到满 足
自我 实现需求 尊重需求
社交的需求
安全的需求 生理的需求
需要层次理论内在关系
• 等级性:人的需求按重要性和层次排成一定的次序,从基本的(衣食住 行)到复杂的(自我实现)。
• 非固定性:基本需求实际上并非固定不变,大多数人的基本需求似乎是 按照这种顺序排列的,但也有例外,如,对一些人来说自尊比爱情更重 要。
• 相对满足性:现实社会中,绝大部分正常成员的基本需求只有部分得到 满足,同时也有部分得不到满足。例如,一般公民可能在生理需求方面 满足85%,在安全需求方面满足了70%,在爱情方面满足了50%,在自 尊方面满足了40%,在自我满足方面满足了10%。
如此逐级上升,成为其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
马斯洛认为
只有当低层次的需求已经得到满足时,高层次的需求才会 对人产生激励;需求是一个人努力争取现实的愿望;已经 满足的需求不再起促进作用,不再是激励的因素,一种需
求得到满足,另一种需求就会取而代之。
自我实现
尊重
社会需求
安全需求
生 理 需 求
精神 需求
物质 需求
马斯洛的缺陷
尽管他给予我们对于人类动机和人类潜能更为积极的认识框架,但是。。。。
首先,过分强调了人的生理属性,
并且只注意了一个人各种需要之 间存在的纵向联系,忽视了横向 联系,即同一时间内一个人往往 存在多种需要,这些需要相互矛 盾,导致动机的斗争;
再者,带有一定的机械主义色彩,人 的需要是复杂的,往往不能机械 地、绝对地按层次进行划分,也 并不一定严格地按上述各个层次 逐级去满足;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解析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A. H马斯洛创立,现在的代表人物有C.R罗杰斯。
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故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笫三思潮。
1.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将其分为两大类、七个层次,好象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人在满足高一层次的需要之前,至少必须先部分满足低一层次的需要。
第一类需要属于缺失需要,可引起匮乏性动机,为人与动物所共有,一旦得到满足,紧张消除,兴奋降低,便失去动机;第二类需要属于生长需要,可产生成长性动机,为人类所特有,是一种超越了生存满足之后发自内心的渴求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要。
满足了这种需要,个体才能进入心理的自由状态,体现人的本质和价值,产生深刻的幸福感,马斯洛称之为“顶峰体验”。
马斯洛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就是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2.罗杰斯的自我理论刚出生的婴儿并没有自我的概念,随着他(她)与他人、环境的相互作用,他(她)开始慢慢地把自己与非自己区分开来。
当最初的自我概念形成之后,人的自我实现趋向开始激活,在自我实现这一股动力的驱动下,儿童在环境中进行各种尝试活动并产生出大量的经验。
通过机体自动的估价过程,有些经验会使他感到满足、愉快,有些则相反。
满足愉快的经验会使儿童寻求保持、再现,不满足、不愉快的经验会使儿童尽力回避。
在孩子寻求积极的经验中,有一种是受他人的关怀而产生的体验,还有一种是受到他人尊重而产生的体验,不幸的是儿童这种受关怀、尊重需要的满足完全取决于他人,他人(包括父母)是根据儿童的行为是否符合其价值标准、行为标准来决定是否给予关怀和尊重,所以说他人的关怀与尊重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体现着父母和社会的价值观,罗杰斯称这种条件为价值条件,儿童不断通过自己的行为体验到这些价值条件,会不自觉地将这些本属于父母或他人的价值观念内化,变成自我结构的一部分,渐渐地儿童被迫放弃按自身机体估价过程去评价经验,变成用自我中内化了的社会的价值规范去评价经验,这样儿童的自我和经验之间就发生了异化,当经验与自我之间存在冲突时,个体就会预感到自我受到威胁,因而产生焦虑。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王振

马斯洛主要生平
1926就读纽约市立学院法律系 1928与其表妹贝莎结婚 1931获心理学硕士 1934获心理学哲学博士 1935于哥伦比亚大学任桑代克学习心理研究工作助 理 1937任纽约市布鲁克林学院心理学副教授 1951任布兰代斯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和心理学教授 1954首次提出人本主义心理学 1961创办人本主义心理学期刊 1962成立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 1967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70于加利福尼亚门罗公园逝世
一位智商高达195的罕见的天才!
MG2-28
满足方式
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需求 尊重需求
挑战性项目、创新与 创造机会、培训
重要项目、赏识 显赫的办公位置 朋友、 权贵、上级、顾客
工作保证、医疗人寿保险、安全规则
社交需求
安全需求 生理需求
基本工资、工作机会
温暖、饮水、工作餐
心理学家认为:为工作而工作的人,很少有机会 满足第4种和第5种需要。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马斯洛 从人的需要出发探索人的激励和研究人的行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马斯洛指出了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这一趋势基本 上符合需要发展规律的。因此,需要层次理论对企业管理者如何有 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有启发作用。 同时,其理论也衍生了以人为本的管理。在60年代的美国,管 理大师杜拉克,麦格来高等都将注意力集中于工业化的工作场地时, 马里洛却意识到人本管理的重要性,其是相当难能可贵。
——亚布拉罕· 马斯 洛
亚布拉罕·马斯洛
国籍:美国 民族:犹太 出生地:纽约布鲁克林 出生时间:1908年4月1日 逝世时间:1970年6月6日
马斯洛

马斯洛亚伯拉罕〃马斯洛是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于其中融合了其美学思想。
一、简介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其美学理论提供了心理学基础。
其心理学理论核心是人通过‚自我实现‛,满足多层次的需要系统,达到‚高峰体验‛,重新找回被技术排斥的人的价值,实现完美人格。
他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要(security needs)、归属与爱的需要(love and belonging needs)、自尊需要(respect & esteem needs)和自我实现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s)。
马斯洛认为,当人的低层次需求被满足之后,会转而寻求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
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超越性的,追求真、善、美,将最终导向完美人格的塑造,高峰体验代表了人的这种最佳状态。
创造美和欣赏美,是自我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审美需要源于人的内在冲动,审美活动因而成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满足的必要途径。
审美活动的形象性、无直接功利性、超时空性、主客体交融性,使之对完美人格的创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审美与完美的紧密关系,使美具有真的、善的和内容丰富的性质。
这样,通过审美活动,包含真、善、美于一身的完美人格形成了,审美活动成为人的一种基本的生存方式。
高峰体验,是审美活动的最高境界,完美人格的典型状态。
高峰体验可以通过审美活动以外的知觉印象的寻求获得,只要是能获得丰富多彩的知觉印象的活动,都可能带来高峰体验,如爱的体验、神秘的体验、创造的体验等等。
高峰体验中主客体合一,既无我,也无他人或他物;对于对象的体验被幻化为整个世界;同时意义和价值被返回给审美主体;主体的情绪是完美和狂喜,主体在这时最有信心,最能把握自己、支配世界,最能发挥全部智能。
马斯洛认为人的本性是中性的、向善的,主张完美人性的可以实现性,是一种乐观主义的美学,但他离开社会实践谈审美体验、审美活动,有抽象、片面之嫌。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A. H马斯洛创立,现在的代表人物有C.R罗杰斯。
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故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笫三思潮。
1.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将其分为两大类、七个层次,好象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人在满足高一层次的需要之前,至少必须先部分满足低一层次的需要。
第一类需要属于缺失需要,可引起匮乏性动机,为人与动物所共有,一旦得到满足,紧张消除,兴奋降低,便失去动机;第二类需要属于生长需要,可产生成长性动机,为人类所特有,是一种超越了生存满足之后发自内心的渴求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要。
满足了这种需要,个体才能进入心理的自由状态,体现人的本质和价值,产生深刻的幸福感,马斯洛称之为“顶峰体验”。
马斯洛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就是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2.罗杰斯的自我理论刚出生的婴儿并没有自我的概念,随着他(她)与他人、环境的相互作用,他(她)开始慢慢地把自己与非自己区分开来。
当最初的自我概念形成之后,人的自我实现趋向开始激活,在自我实现这一股动力的驱动下,儿童在环境中进行各种尝试活动并产生出大量的经验。
通过机体自动的估价过程,有些经验会使他感到满足、愉快,有些则相反。
满足愉快的经验会使儿童寻求保持、再现,不满足、不愉快的经验会使儿童尽力回避。
在孩子寻求积极的经验中,有一种是受他人的关怀而产生的体验,还有一种是受到他人尊重而产生的体验,不幸的是儿童这种受关怀、尊重需要的满足完全取决于他人,他人(包括父母)是根据儿童的行为是否符合其价值标准、行为标准来决定是否给予关怀和尊重,所以说他人的关怀与尊重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体现着父母和社会的价值观,罗杰斯称这种条件为价值条件,儿童不断通过自己的行为体验到这些价值条件,会不自觉地将这些本属于父母或他人的价值观念内化,变成自我结构的一部分,渐渐地儿童被迫放弃按自身机体估价过程去评价经验,变成用自我中内化了的社会的价值规范去评价经验,这样儿童的自我和经验之间就发生了异化,当经验与自我之间存在冲突时,个体就会预感到自我受到威胁,因而产生焦虑。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套装共3册)(《动机与人格》《存在心理学

第19章论纯真认知 第20章再论认知
第21章超越的种种意义 第22章 Z理论
第23章超越性动机理论:价值生活的生物学根源
作者介绍
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1908年4月1日-1970年6月8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区,毕业于威 斯康星大学,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 1934年,获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学位后,留 校任教。193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桑代克学习心理研究工作助理。1937年,担任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副教授。 1951年,被聘为布兰戴斯大学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1967年,担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和美国心理学会 主席。1969年,离开布兰戴斯大学,担任加利福尼亚劳格林慈善基金会第一任常驻评议员。1970年6月8日,因心 力衰竭逝世。
第4章创造性态度 第5章对创造性的整体认识 第6章创造中的情绪障碍 第7章对创造性人才的需求
第8章事实和价值的融合 第9章存在心理学简说 第10章一次人类价值讨论会的评论
第11章知者和所知 第12章教育和高峰体验 第13章人本主义教育的目标和内涵
第14章社会和个体中的协同 第15章规范社会心理学家的问题 第16章锡南浓与健全心理 第17章关于健全心理管理 第18章低级抱怨、高级抱怨和超越性抱怨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套装共3册) (《动机与人格》《存在心理学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需求
动机
理论
层次
需求
人类
问题
套装
马斯洛
理论 第章
认知
动机
心理学名著(摘录

心理学名著+心理学经典书籍推荐心理学名著1、《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查普林和克拉威克著(James P.Chaplin & Theophile S.Krawiec)1960年出版。
本书围绕心理过程的传统题目或分支领域对于各学派体系和各种理论模式进行研究和评价,并重视对心理学发展的当前趋势的分析研究。
2、《实验心理学史》波林著(Edwin Garrigues Boring)1926年出版。
此书是美国首屈一指的心理学史著作。
全书共27章。
第1-8章的内容是近代心理学在科学中的起源,以生理学和神经生理学及人差方程式为主。
第9-13章的内容是近代心理学在哲学中的起源,以笛卡尔哲学,英国的经验主义和联想主义,法国的经验主义和唯物主义以及赫尔巴特哲学为主。
第14-16章论述实验心理学的建立。
第17章论述与冯特同时代的德国心理学家。
第18-19章分述“新”内容心理学与意动心理学。
第20章论述英国心理学。
第21-26章分述冯特后的各国心理学流派。
第27章作一扼要的回顾。
【人差方程式(个人方程式)1796年,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的马斯基林(N.Maskelyne)发现他的助手金内布鲁克(D.Kinnebrook)观察星体通过子午线的时间总是比自己落后十分之八秒,他以为这是金布鲁克粗心所致,因而将其辞退。
此事引起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的注意,他把自己的观察与其他著名天文学家进行比较,发现他们之间也存在误差,而这种误差并非个人的细心或粗心所致,而是导源于个别差异。
贝塞尔把人们之间观察时间上的个别差异以公式表示,称之为“人差方程式”。
人差方程式的发现刺激了人们对反应时间研究的兴趣,给早期的实验心理学提供了直接的研究课题。
人差方程又称个人方程式,是发现人与人反应时间差别的开端。
这与人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的差别有关】【赫尔巴特的五种道德观念(Musterbegriffe):内心自由,个人意志与判断的关系;完善,多方面意志(强度、多样性和集中)的互相关系;仁慈,个人意志与他人思想之间的关系;正义,如果与他人发生实际冲突;公平,打算善或恶的后果】3、《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墨菲著 1929年出版。
《心理学史》推荐阅读书目

《心理学史》推荐阅读书目20世纪西方心理学大师述评丛书:(湖北教育出版社)1、彭运石:《走向生命的巅峰:马斯洛的人本心理学》2、葛鲁嘉,陈若莉:《文化困境与内心挣扎:霍妮的文化心理病理学》3、熊哲宏:《心灵深处的王国: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4、刘翔平:《寻找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尔的意义治疗学说》5、张爱卿:《放射智慧之光:布鲁纳的认知与教育心理学》6、乐国安:《从行为研究到社会改造: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7、常若松:《人类心灵的神话:荣格的分析心理学》8、郭永玉:《孤立无援的现代人:弗洛姆的人本精神分析》9、李其维:《破解“智慧胚胎学”之谜: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10、杨韶刚:《寻找存在的真谛:罗洛·梅的存在主义心理学》11、江光荣:《人性的迷失与复归:罗杰斯的人本心理学》12、朱新明,李亦菲:《架设人与计算机的桥梁:西蒙的认知与管理心理学》13、高申春:《人性辉煌之路:班杜班的社会学习理论》14、申荷永:《充满张力的生活空间:勒温的动力心理学》15、高峰强,秦金亮:《行为奥妙透视:华生的行为主义》16、斯金纳:《超越自由与尊严》17、斯金纳:《有机体的行为》18、弗洛依德:《梦的解析》(《释梦》)19、弗洛伊德:《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20、弗洛伊德:《文明及其缺憾》21、荣格:《寻找灵魂的现代人》22、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23、阿德勒:《理解人的本性》24、阿德勒:《生活对你应有的意义》25、埃里克森:《儿童与社会》26、埃里克森:《同一性:青春期与危机》27、霍妮:《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28、弗洛姆:《逃避自由》29、弗洛姆:《健全的社会》20、弗洛姆:《爱的艺术》31、弗洛姆:《超越幻想的锁链》32、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33、皮亚杰:《儿童的智慧起源》34、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35、马斯洛:《人性能达到的境界》36、罗杰斯:《来访者中心治疗》37、罗杰斯:《学习的自由》38、罗洛·梅:《爱与意志》39、苛勒:《人猿的智慧》40、詹姆士:《心理学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
《存在心理学探索》(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1968),由纽约D·泛诺斯醉德公司1968年出版第二版,原著《存在主义的探索》,中译本《存在心理学探索》,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李文译成,1987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217页,17.9万字。
《存在心理学探索》收录了作者1954年到1960年间发表的14篇重要演讲稿、论文,经作者本人认真修订和扩展,汇成此书。
全书共六编14章。
第一编是“更广阔的心理学领域”,包括1~2章。
第1章是“导言:健康心理学探索”,作者介绍了一种新的心理学,即健康心理学关于人的疾病和健康的新概念及其这种观点的9条基本假设。
第2章是“心理学能从存在主义者那里学到些什么”,作者从存在主义心理学两个根本特征出发,强调同一性和经验知识,剖析了存在主义为心理学提出的许多重要课题。
第二编是“成长和动机”,包括3、4、5章。
第3章是“缺失性动机与成长性动机”,作者从分析基本需要入手,区分了缺失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及其相应动机,并分析了两种动机的不同心理效应。
第4章是“防御与成长”,作者以安全感为例,分析了儿童成长的发生、原因及其自我意识以及如何保证健康成长的问题。
第5章是“认知需要与畏惧认知”,本章旨在强调认知需要同认知畏惧、同焦虑、同要求安全和可靠结合在一起,人们就是处在这种前进和倒
退的辩证关系中。
第三编“成长与认知”,包括“高峰体验时的存在认知”,“高峰体验——剧烈的同一性体验”,“存在认知的一些危险”,“抗拒类化”4章。
首先论述了高峰体验时的一些心理特点,特别是感知觉、情绪和情感、个性特点。
其次谈及了自我实现者认知的一些危险。
最后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抗拒”概念。
第四编“创造性”,论述了创造力是自我实现者的重要特征。
第五编“价值”包括:“心理学的论据和人的价值”、“价值、成长和健康”、“健康——超越环境”3章。
作者首先从进化的角度介绍了人类的价值形成过程及其发展过
程中出现的停滞,其次介绍了不同的价值概念和探索价值的方法,最后提出要完善地感知,必须顺其自然,而不是控制环境。
第六编“未来的任务”,包括1章“成长与自我实现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命题”,介绍了存在心理学的未来任务,书后附有300多条。
《存在心理学探索》的一些基本观点:
马斯洛在《存在心理学探索》中通过以各式各样有待验证的论断形式,提出了成长与自我实现理论的基本要旨,这些论断主要是:
1.我们之中的每一个人都具有一种实质上是生物基础的内部本性,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内部本性是“自然的、内在的、特定的,而且在某种有限的意义上说,它是不能改变的”。
2.这种内部天性是一些潜能,不是最终实现物,它们由心
灵以外的决定因素的作用而实现、成型或窒息。
3.每一个人的内部本性部分地是他自己独有的,部分的是人类普遍具有的。
4.科学地研究这种内部本性,并发现其本质是可能的。
5.人的本性远不是像它被设想的那样坏,基本需要、情绪、智能是中性的,有道德的,或者是纯粹“好的”,破坏性、虐待狂、残酷、恶毒等是针对我们内在需要、情绪、智能的一种猛烈反应。
邪恶行为不是本能性的,当人格成熟和社会改善后,就会减少。
6.由于人的内部本性是好的,或者是中性的,而不是坏的,所以最好让它表现出来,并且促进它而不是压抑它。
如果容许它指引我们的生活,那么,我们就会成为健康的富有成果的和快乐的。
7.如果人的内部本性受到阻挠,被否定或受到压抑,那么就会引起心理疾病,有时以明显的形式,有时以巧妙和曲折的形式,有时是马上发生,有时是延迟发生。
8.人的这种内部天性,不像动物本能那样,是强的,占压倒优势和清楚明白的,它是弱的、娇嫩的、微妙的,而且容易被习惯、文化压力和对立的错误态度制服。
9.尽管微弱,但是在正常人那里它极少消失——甚至在病人那里它也可能不消失,即使被否定,它也继续潜存着,总是迫切要求实现出来。
10.人的这个本质核心必须得到别人和他自己的承认、热爱和尊重,才能有心理健康。
11.为了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不要干扰太多,应信任他们和充分地信赖成长的自然过程,以道家的方式让他们自然成长和帮助他们成长。
12.自我实现的主要途径是经过基本需要满足,而不是经过基本需要的受挫,基本需要满足不仅意味着物、财产、金钱、衣服等,还包括高级的非物质的那些需要,即安全、友谊、尊严、自由等。
13.有安全、爱和尊重需要的满足作基础的儿童,适度的挫折可使他们获得耐受力,变得更加坚强,因此要反对各种形式的溺爱。
14.为了使成长和自我实现成为可能,必须认识到智能、器官和器官系统极力要活动,表现自己和得到使用和锻炼。
不使用的技能、智能和器官,可能成为疾病的中心,不然就衰退或消失,从而削弱这个人。
15.人们应该锻炼自己同时生活在两个世界中的能力,即自然的世界和心灵的世界,顽强的事实世界和意愿希望,畏惧和情绪的世界,这是保证健康的重要条件。
混淆内部现实和外部现实,或者任何一个现实与体系受到阻塞,都会产生病态。
16.成熟与不成熟超越了缺失需要,不成熟指按缺失需要的
层次来满足缺失需要的过程,从认知上看,一般地说,成熟的人的认知是存在认知(对象认知),即按着对象自身的真象和它自身的存在进行的认知,不成熟的人的认知则是缺失认知(利已认知),即从基本需要或缺失需要,以及它们的满足和受挫观点组织起来的那种认知,忽视或掩盖了世界的其他特点。
此外,在情感方面,相应地表现为存在的爱和缺失的爱。
17.自我实现原则上虽然是容易的,实际上却极少发生,其主要原因是文化方面的,即确信人的内部本性是邪恶的或危险的,认为它是一个难于达到成熟自我的生物学上的决定因素。
人的潜能、潜能的丧失是阻碍自我实现的主要原因。
18.成长不仅有报偿和愉快,而且也有并经常会有许多内在痛苦,因此,有必要把成长或缺乏成长看作促进成长和阻碍成长两种力量的辩证组合。
19.神经病并不是内部核心的一部分,而是对内部核心的一种防御、一种逃避,也是内部核心被歪曲的表现,没有价值体系的状态是致精神病的原因,儿童和青少年中的许多障碍,可以理解为成人价值观念不确定的结果。
20.二歧思维方式是人格发展和心理活动较低水平的特点,在自我实现的水平(即人格发展的最高水平上),二歧式解体了对立面被看成统一体,自我和非自我融合为更高的超指标的统一体,意动、认知、情感和运动能力为同一目的协凋工
作。
21.美的理解和创造以及美的高峰体验,是人类生活以及心理学和教育的一个中心部分,而不是边缘部分。
22.自我实现并不意味着超越人类的所有问题。
冲突、忧虑、挫折悲痛、创伤和内疚,在健康人身上全能找到。
23.自我实现不是全然一般性的。
一个人必须首先是健康地实现了女性的妇女,或健康地实现了男性的男子,然后一般人性的自我实现才有可能。
24.个性和完美人性健康成长的另一关键方面,是摆脱儿童在弱小条件下为适应强大而使用的种种技巧,必须代之以坚强而独立的技巧,以勇气取代畏惧。
25.成长和人性的根源从本质上看是在人体之内,而不是由社会创造和发明的,社会只能资助或防碍人性的发展,那种能满足所有基本人类需要并容许自我实现的文化与教育便
是好的,反之则是坏的。
26.成长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告诉我们,未来以理想、希望、任务、未实现的潜力等形式,在现在的人身上存在着,对于人来说,一个没有未来存在的状态,是一种凝固的、绝望的、空虚的状态。
《存在心理学探索》中论及的人性、成长、自我实现观点有如下几点可取之处:
(1)马斯洛强调人是主动的,能创造的,反对传统行为主义的
机械论和环境决定论。
(2)马斯洛对复杂的心理学问题,特别是传统的真、善、美及其价值观问题的研究,对弥合科学与信仰的分裂具有重要意义。
(3)成长和自我实现理论作为对人类社会心理和价值理论的一种探索,他的研究是系统的、深入的、有启发作用的。
(4)在某些观点上具有一定的辩证法思想。
如“把成长看成是促进成长和阻碍成长两种力量作用的辩证组合,成长有不利和有利两个方面,不成长不仅有不利,而且也有有利的方面。
”再如认知需要同认知畏惧的辩证关系。
主要不足与缺点:
(1)成长与自我实现理论是建立在经验、个人确信基础上的以推断形式提出的,许多观点值得予以科学论证。
(2)成长与自我实现理论存在着一定的社会心理学化倾向。
它试图通过健康的人、自我实现者的培养,推动社会的文化、教育,达到建立健康世界的目的。
(3)主张儿童健康成长的过程是自然过程,应给予其充分的选择自由,外界的干扰不要太多的观点不够正确、妥当。
(4)以是否有利于自我实现作为评判一种文化、教育好坏的标准有待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