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新课改观摩活动语文一等奖获奖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新课标语文实践教学案例(3篇)

新课标语文实践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语文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本文以某中学为例,探讨新课标语文实践教学案例。

二、案例目标1. 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案例实施1. 案例一:阅读教学(1)教学内容:鲁迅的《阿Q正传》(2)教学目标:1)理解阿Q的形象特点,把握作品的主题。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阿Q的漫画,激发学生的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分组阅读,完成阅读笔记。

3)合作交流:各小组分享阅读心得,讨论作品主题。

4)教师点评:总结各小组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5)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观看与《阿Q正传》相关的电影、纪录片,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2. 案例二:写作教学(1)教学内容:写一篇以“家乡变化”为题的作文(2)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家乡的变化图片,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指导:教师讲解写作技巧,如立意、选材、结构等。

3)学生写作:学生根据指导,完成作文。

4)互评:学生分组互评,互相学习、提高。

5)教师点评:总结学生作文的优点和不足,提出修改建议。

6)修改完善:学生根据教师和同伴的建议,修改作文。

3. 案例三:口语教学(1)教学内容:辩论赛(2)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激发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应变能力。

2《哦,香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2

2《哦,香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2

2《哦,香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青春的时代印记——《哦,香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划分场景,概括小说情节。

2.通过语言、心理描写等品析人物的形象。

3.通过文本细读,理解“火车"、“铅笔盒”等的象征意义,体味小说主题意蕴。

教学重难点1.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形象。

2.深入思考文本人物情感和思想主题,培养当代青年对于青春价值意识与时代的责任意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校园文化节即将到来,我们班级准备表演课本剧《哦,香雪》。

作为班级成员,我们要群策群力,为课本剧表演贡献力量。

二、学习任务课前预习任务(一)作者简介铁凝,1957年生于北京,祖籍河北赵县,现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她以一个女作家的敏锐、细腻的艺术感受力,真挚美好的情致,对生活素材独到的发掘和精巧提取,语言清朗睿智,作品蕴涵深挚,质朴优美。

长篇小说《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笨花》;中篇小说《麦秸垛》《对面》《午后悬崖》《永远有多远》《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短篇小说《哦,香雪》《孕妇和牛》《马路动作》《安德烈的晚上》。

(二)写作背景创作于改革开放初期,创作于1982年。

改革开放第四年。

小说发表于1982年6月,并获得全国优秀短片小说奖及首届“青年文学创作奖"。

铁凝曾下乡四年,与一群十八九岁的年轻姑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些女孩成为铁凝小说中人物的原型。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中国文学也深受影响。

铁凝的小说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走向文明、开放的痛苦与喜悦。

(三)积累字词皱褶(zhòu,zhě) 嘟囔(dūnang)吮吸(shǔn) 捂(wǔ)瞥(piē) 怂恿(sǒng yǒng)娇嗔(chēn)辗轧(niǎn yà)搡(sǎng) 窸窸窣窣(xīsū)隧(suì)道悸动:因为害怕而心跳得厉害。

1《百合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2

1《百合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2

1《百合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百合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明白本小说题目的含义和主题2、体味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3、培养学生速读小说,概述小说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百合花的象征意义难点:战争题材的审美体验计划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插入百合花照片,提问学生看到百合花会联想到哪些词汇。

明确:花语——顺利、心想事成、百年好合、纯洁、神圣;外形特点——清丽、淡雅、洁白2、引入新课标题《百合花》。

二、作者介绍1、以提问的方式抽查学生预习情况,内容有:身份、代表作、写作特点。

2、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进行补充介绍:王安忆的母亲茹志鹃(附图)。

明确:茹志鹃(1925——1998),浙江杭州人,当代著名女作家,著名作家王安忆的母亲。

1958年以《百合花》而踏上文坛,代表作有小说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等。

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情节简单明了,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

三、交流小说梗概,体味小说魅力1、分享预习时写的梗概。

2、就以下几个问题展开讨论:(1)梗概中保留的内容为何?删去的内容为何?明确:保留了“我"、通讯员、新媳妇三个人物;保留了带路、借被、救护、牺牲、献被等情节;删去了具体的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等内容。

(2)如此删改的理由是什么?明确:梗概的要义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做了什么事,要突出与主题紧密相连的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核心原则是:留主干、去枝叶,只有去掉起辅助作用和修饰作用的内容,才能让读者明确小说的重点。

(3)梗概与原文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明确:小说的梗概往往能让读者在最短时间内迅速了解情节和主要人物,省时省力。

但本篇小说原文更感人,因为这篇小说不是靠情节吸引人的,而是依靠梗概中被我们删去的内容。

(4)小组合作,分组分页寻找原文中打动人心的段落或语句,分享并说明原因。

示例:①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

1秋天 第2课时 一等奖创新教案

1秋天 第2课时 一等奖创新教案

1秋天第2课时一等奖创新教案第1课秋天(第2课时)1.会写“了、子”等4个字和横撇1个笔画。

2.背诵课文。

3.结合插图初步了解秋天的特征,知道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

1.背诵课文。

2.结合插图初步了解秋天的特征,知道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

背诵课文。

复习旧知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你能把它们读准确,再试着给它们组一两个词语吗?(点名学生读生字并尝试给生字组一两个词语。

)探究新知一、合作探究(一)探究一:学习第1自然段。

1.理解内容。

教师:请同学们读一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秋天来了,大自然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自己读,自己感受,然后进行交流。

)学生:天气变凉了,树叶变黄了,叶子都落了。

教师:文中的“一片片叶子”能不能说成“一片叶子”呢?(出示图片。

)学生:不可以。

“一片片叶子”说明叶子有很多。

教师:这一片片叶子落下来的时候多像一只只飞舞的黄蝴蝶呀!让我们想象着叶子飞舞的样子,一起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吧。

(学生齐读课文。

)2.尝试背诵。

教师:试一试背诵这一自然段吧。

背诵的时候可以想一想天气、树叶的特点。

(学生尝试背诵。

)教师:你能借助填空,背一背吗?出示:天气(),树叶(),一()叶子()落下来。

(学生借助填空进行背诵。

)(二)探究二:学习第2自然段。

1.理解内容。

教师:读一读第2自然段,找一找这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天空和大雁。

教师:天空是什么样子的?学生:那么高,那么蓝。

教师:“那么”也就是“非常”的意思。

我们把它换成“非常”这个词再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把“那么”换成“非常”,学生齐读。

)教师:课文中说“大雁往南飞”,你知道它们为什么往南飞吗?学生:大雁是候鸟,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迁徙。

天气变凉了,大雁从北方飞到南方比较暖和的地方过冬。

等到第二年春天,天气转暖了,大雁再从南方飞回北方。

教师:它们是怎么飞的呢?学生: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

教师:谁能上讲台画一画,大雁排成的“人”字和“一”字是什么样的?(点名学生在黑板上画。

10《爬山虎的脚》 第二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0《爬山虎的脚》  第二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0《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10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的特点的。

3.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学习用观察记录的方法了解植物的生长特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的特点的。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回顾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

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

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爬山虎的脚》,从中寻找答案吧。

2.揭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品读感悟:(一)阅读第一部分,小组交流、讨论:(1)说说爬山虎生长在哪里?(2)从下面这些词语或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满”“占了一大片地方"。

(3)这段话中反复出现了“墙”表明了什么?交流,回答:1.说说爬山虎生长在哪里?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

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2.从下面这些词语或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满"“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多而盛。

3.这段话中反复出现了“墙"表明了什么?暗示爬山虎是一种善于攀爬的植物。

4.猜测一下爬山虎还会爬到哪里?墙壁、花盆、岩石、屋顶……(二)阅读第2自然段,说说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叶?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绿得那么新鲜绿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又多又密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美在动态之中,让人仿佛感受到风的轻柔,叶子娇嫩,给人一种和谐的美感。

新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5篇

新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5篇

新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第1篇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爱美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有一个人,却求美不成反当众出丑,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希望能帮到你!【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寓意。

【教学方法】角色扮演、问答法、讨论法、教师总结点拨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童话,同学们喜欢童话吗?(喜欢)喜欢童话的同学没有读过安徒生的童话呀?读过安徒生的什么童话呢?(《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

)大家都读过安徒生那么多童话,那大家了解安徒生吗?有谁给老师谈谈安徒生的?(安徒生是十九世纪具有世界影响的丹麦著名童话作家,他出生在丹麦一个贫苦的鞋匠家庭。

童年生活贫苦。

他的一生写了160余篇童话。

刚刚同学们说到的《白雪公主》、《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她是一个废物》等都是他的名篇。

他的童话一直以来都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因为他的童话通常很幽默风趣,同时也揭示了生活当中的一些现象,告诉我们一些做人的道理)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安徒生的一篇童话,大家知道是什么麽?(《皇帝的新装》)设计意图:以轻松的心态融入课堂,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对童话初步认识,更有利于课堂的进一步学习。

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童话并不直接说明一个道理,而是通过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揭示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

我们这篇文章是怎样揭示生活的美与丑、真与假的呢?现在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让大家更好地把握其中的真善美、假丑恶)1、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分到角色的同学能够把人物的性格、年龄、身份读出来。

①旁白:如作者给孩子讲故事,語气亲切、自然,語调平缓。

②皇帝:微胖、富态,語调傲慢,神情自负。

③骗子:油头滑脑,油腔清调,阿泱奉承。

④老大臣:年迈、苍老,老于世故,語调迟缓,故作镇定。

⑤诚实的官员:对皇帝毕恭毕敬,貌似“诚实”实则狡猾。

2《落花生》第二课时(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落花生》第二课时(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落花生》第二课时(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课题名称《落花生》教材分析《落花生》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许地山写的一篇叙事散文。

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讨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许地山始终没有忘记父亲对他的教诲和希望,他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并用一生实践了这一心愿,成为优秀的作家。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字、词、句、篇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自学能力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基本上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因此,课堂上我将通过让学生自读自悟、质疑讨论、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

但由于学生生活的背景和作者生活的背景有所不同,学生的认识就不再是圈于课文作者的观点,这就给学生理解父亲说的话带来一定的困难。

教学时我将开展“实话实说”辩论会突破教学中的这一难点。

计划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2.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初步了解借助落花生说明做人的道理的方法,仿照课文写法,写写由某一种事物想到的人。

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仿照课文写法,写写由某一种事物想到的人。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方法阅读法、对话法、引导教学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复习检查,引入新课(min)复习检查复习上节课学生没有掌握的重点字词。

有感情地分段朗读课文。

(指名学生朗读)普普通通的花生引出了一家人的许多话题,使我们对花生也生出了几分敬佩之心,带着这份敬佩之情,我们走进课文,深入体会花生的品质。

6我看【2024秋统编九上语文精彩课堂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教材解读+课时设计)】

6我看【2024秋统编九上语文精彩课堂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教材解读+课时设计)】

6 我看【2024秋统编九上语文精彩课堂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教材解读+课时设计)】6 我看“我看"点明了诗歌的写作视角和诗歌的主人公“我”,运用第一人称,便于抒发情感。

“我"看到了什么是怎么看到的标题为读者提供了想象空间。

诗人以自己的行为作为标题,设置悬念,新颖别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作者穆旦生卒年1918—1977 原名查良铮籍贯浙江海宁评价诗人、翻译家,“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作品风格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相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代表作品诗集《探险队》《穆旦诗集》《旗》1935年,穆旦考入清华大学地质系,半年后改读外文系。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穆旦随学校辗转于长沙、昆明等地。

近似流浪的生活、国内如火如荼的抗战行动,影响着诗人的情绪,在这种背景下,诗人写下了这首诗。

1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①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段解:“我"看到一幅美丽的春天原野图。

2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段解:“我”看到一幅美丽的夕阳落照图。

3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②【哦!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③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

段解:面对春天的夕阳美景回首往事。

4也许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

段解:表达对和谐生命的渴望。

5【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④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⑤段解:诗人希望与自然融为一体。

1938年6月要点品析①【重点字】“揉"字有什么表达作用“揉”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春风轻拂过草地的景象,表现了春风的轻柔。

【意象丰富】在第2节中,诗人选取飞鸟、晴空、流云、大地等多个温馨的意象,描绘出一幅美丽和谐的夕阳落照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届新课改观摩活动语文一等奖获奖教学案例发布时间:2010-3-12 | ---------------------浏览次数:117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案例
作者姓名:李银
单位: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曹庵镇中心小学
教学准备结合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资源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奠定基调
师:有一座用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

它是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的一个梦,这就是圆明园……一座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被两个强盗毁灭了。

被英法联军的熊熊大火毁灭了。

(齐读课题)
!
二、感受辉煌,铺垫情感
师:作者曾在文中写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生接),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生接),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昔日的圆明园,去感受它的辉煌。

(设计意图:这样的过渡语,使学生很自然的进入到这节课的学习。


1.细读2、3自然段
轻轻读读2、3自然段,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了圆明园建筑的宏伟、美丽划下来,做上批注。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孩子的智慧出在手指间上。

”我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做上批注,加深自己的阅读理解和阅读感受。

这是孩子们用笔在思考,思考的结果留下的不仅仅是阅读的成果,更是他们自己阅读的心里轨迹,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实实在在地经历思考的过程,拥有属于自己的见解和话语。

2、交流反馈:学生可能不理解“众星拱月”这个词语。

理解“众星拱月”(看课件欣赏这种布局)

引读:圆明园也叫——;是由——;一些小园怎么分布的——。

3、感受园内建筑风格
第一次引读:
师:那么多的建筑各不相同,有殿堂,也有——;有“买卖街”,也有——;有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也有——;有民族建筑,也有——。

这么的建筑,作者用一个字“有”,你感受到了什么
(通过这个问题的设计,使学生体会到了圆明园里应有尽有,为下面学习它的毁灭作铺垫。


第二次引读:
师:园内建筑还各有各的特点,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
*
解释“买卖街”、“山乡村野”。

教师补充:“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可以想像出园内不计其数的宫廷建筑各具风格,千姿百态。

第二个分句“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封建帝王为了变变花样,换换口味偶尔也想上街逛逛,到农村看看,就在园里特造了一座“舍卫城”(即买卖街)和“北村山村”。

一旦皇帝兴致来了,要逛街,就得马上把买卖街布置起来:宫监人等立即扮成商人、手工艺人、游人,各处响起叫卖声,做各种交易,很像个热闹的街市。

读着这些句子,你发现了这些句子是怎样排列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用排比这种表达方法的精妙。


此刻,漫步在这样的园内,你会说有如——。

大家听(出示这段话)
3、课外知识链接:

为了夺取财宝,英法联军从四面八方冲进圆明园,有的搬走景泰蓝瓷器,有的抢走绣花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宝的挂钟,有的背副大口袋,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珠宝,大的口袋里装满了金条和金叶,有的身缠着织棉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兰宝石,珍珠和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

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外,抢劫外,被他们糟蹋的东西更是不计其数,房子里的绸缎、衣地,人走进屋里,可超过膝盖,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子,另一些人凶狠的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

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部捣碎。

当10月9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的惨不忍睹,4、朗读指导:
师:看了这段资料你们有没有感受,有吗不用说,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想要说的感受,里去,谁来读
5、激情写话,激荡感情
过渡:就是这样一座世界上最精美、最宏伟、最珍贵的皇家园林,却在一场空前的浩劫中烬。

此刻,你就站在这片废墟之上,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学生动笔写句。

(2).以捕排的形式组织学生交流。

(3).教师总结:这把火,烧毁了园林艺术的瑰宝;这把火,烧毁了建筑艺术的精华:这把了耗资5亿3千万两白银、历时151年才建成的万园之园。

(出示句子)因此,圆明园的毁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6、体会写法
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呢和同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熟悉了课文内容之后领悟作者安排材料的独具匠心,更能激起学生热史遗产的感情。


四、拓展练习,内化语言
1、课外组织语文实践活动,辩论赛:圆明园该不该修复
2、搜集文字或图片资料,了解旧中国曾经蒙受的耻辱和今日祖国的强大。

(设计意图;1、阅读教学不光要让学生从文本读进去,还要让他们想开去,,让他们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2、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板书设计:

明应有尽有
园}损失不可估量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
毁化为灰烬

(设计意图: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能够突出课文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清课作顺序。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