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及保护
非遗村落保护方案

非遗村落保护方案非遗村落保护方案非遗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瑰宝的集中展示地,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非遗村落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失传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非遗村落,采取以下方案:一、加强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建立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明确非遗村落的保护范围和具体保护措施,强化保护的法律责任和措施,同时加大对非遗村落保护的经济扶持政策,为非遗村落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二、加强非遗村落保护的组织领导和协同机制。
成立非遗村落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由相关部门领导担任,明确责任分工和工作目标,确保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成立专门的非遗村落保护机构,统筹协调各种资源和力量,加强与非遗村落相关的研究和推广工作。
三、加强非遗村落的宣传推广工作。
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加大对非遗村落的宣传力度,提高非遗村落保护的社会关注度。
同时,开展非遗村落的旅游宣传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增加非遗村落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
四、加强非遗村落的保护技术研究和传承工作。
组织专家和学者对非遗村落进行深入研究,推动非遗村落的保护技术和方法的研发,提高文物修复和保护的水平。
同时,加强非遗村落传承人的培训和选拔工作,培养更多的传统工艺技术人才,确保非遗村落的传统技艺得以传承。
五、加强非遗村落的规划和管理工作。
制定非遗村落保护规划,明确非遗村落的发展方向和保护措施,建立非遗村落的监测评估体系,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
同时,加强对非遗村落的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保护非遗村落的整体特色和环境。
总之,保护和传承非遗村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通过加强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加强组织领导和协同机制,加强宣传推广工作,加强保护技术研究和传承工作,加强规划和管理工作,可以有效地保护和传承非遗村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乡村振兴视域下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

乡村振兴视域下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古村落作为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资源价值,其保护与活化利用能够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首先需要加强对古村落的保护力度。
古村落作为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历史建筑、传统民居、传统工艺等都需要得到保护。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古村落的修缮维护力度,同时加强对古建筑修复技术的培训和传承,保证修复工作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要加强对古村落的管理,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加强对古建筑的日常维护管理,禁止违法建设以及破坏古村落环境的行为。
古村落的活化利用需要充分发挥其旅游资源价值。
古村落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风景,可以作为旅游景点开展旅游经济。
政府可以加大对古村落旅游开发的支持力度,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要注重与现代特色农业、休闲度假等产业的融合,提供特色农家乐、农产品销售等服务,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体验和服务。
要加强对古村落旅游资源的宣传推广,提升古村落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古村落的活化利用还需要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参与其中。
政府可以通过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培训和资金支持等方式,引导农民利用古村落资源开展农家乐、民宿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与此政府要注重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创新意识,培养其对古村落保护和活化利用的责任心和参与意识。
通过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才能真正实现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专业人士和农民都需要共同努力,加强古村落的保护工作,挖掘其旅游资源价值,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只有真正做好古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才能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推动中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和整治导则

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和整治导则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和整治导则作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发展,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整治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出发,探讨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和整治的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我国传统村落的现状1.1 我国传统村落的特点我国传统村落是我国古代村落建筑风貌的代表,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且在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些村落通过建筑、规划、生产、生活等多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展现了我国古代乡村社会的组织形式、聚落风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特色。
1.2 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尽管我国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不言而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压力,许多传统村落却面临着亟待保护的困境。
其中,一些传统村落因为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遭遇了严重的破坏和消失,这不仅损害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完整性,也影响了传统村落的传承和发展。
1.3 我国传统村落整治的现状为了解决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问题,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对于传统村落的整治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推进。
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整治导则以及实践中的一些困难,传统村落整治工作仍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二、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和整治的问题2.1 缺乏规范的整治导则我国传统村落整治工作中存在着整治导则不够规范、统一、科学的问题,这导致了整治工作的不规范性和盲目性。
缺乏有效的整治导则也使得传统村落整治工作没有得到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2.2 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中,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是一个重要问题。
这些机制不仅包括法律、政策等宏观层面的保护机制,也包括对传统村落的具体保护举措和措施。
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会使得整治工作难以开展和实施。
2.3 缺乏专业人才和专业机构支持传统村落整治工作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和专业机构的支持,但是现实中,我国传统村落整治工作还存在着缺乏专业人才和专业机构支持的问题。
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及保护——以历史文化名村迤沙拉村为例

对 古 村 落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的保 护 。
【 关键词 】古村落 ;非物质文化 ;挖掘 ;保护 【 中图分类号 】G 2 14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 — 1 12 1 ) 10 3一 3 0 8 15 (0 1 l— 2 9 O
I a i ec t r lhe ia eo n i n il g sa hepr t c i n o hee a a i n nt ngbl ulu a rt g fa c e tv la e nd t o e to ft xc v to
12 口述 文学 .
( ) 民 间传 说 1
1 )火把节 的传说 。火把节 的起源 ,有多种不 同的传说 。 俚濮彝族火把节 的起源 ,反映 了彝族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和
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状态 。
1 迤沙拉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 、整理及传 承的现状 、种类综述
11 俚濮彝族语言 . 俚濮是彝族 的一个支 系,由古濮人和古彝人演化而来 ,
《 班 调 》 寡 妇 调 》 劝 赌 调 》等 。 鲁 、《 、《
地道 的传 统韵味,且完整地保 留与传承 ,形成独有的婚俗 文
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和利用

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和利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乡村的发展和保护。
而历史文化名村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更是备受人们关注和重视。
如何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名村,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历史文化名村通常指历史悠久、具有独特文化底蕴和民俗风情的古老村落。
这些村落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优秀乡村建筑和园林景观的典范。
西递、宏村、兴坪、周庄等知名历史文化名村已经成为中外游客热门的旅游目的地。
保护历史文化名村的重要性在于,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是我们向后人传递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同时,它们也是中国乡村文化和建筑的典范,代表了中国乡村传统文化的最高成就。
因此,只有通过保护历史文化名村,才能够真正地传承和保护好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后人能够更好地感受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那么,如何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名村呢?首先,对于历史文化名村的珍贵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需要通过有效的法律手段,规范历史文化名村的开发和利用,加强对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缮,以确保它们能够永久保存下来。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对历史文化名村的监管和管理,切实保障这些村落居民的权益,确保他们能够在保护历史文化名村的过程中得到合理的利益。
其次,历史文化名村的利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开发旅游资源,吸引中外游客前来参观和旅游,可以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但是,这种利用必须有计划、有序,不能对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造成影响。
因此,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在开发旅游资源时,采取科学的规划和管理,避免过度开发,以保护好历史文化名村。
最后,历史文化名村的传承也非常重要。
村落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不仅体现在历史建筑和文物上,更体现在当地居民的习俗、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上。
因此,在保护历史文化名村的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对当地居民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弘扬他们的民间文化和传统技艺,让这些村落的文化和乡土特色在传承中发扬光大。
古村落活化实施方案

古村落活化实施方案古村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古村落面临着文化遗产的流失和发展困境。
为了保护和传承古村落的文化遗产,实现古村落的活化发展,我们制定了以下的实施方案。
一、保护古村落的文化遗产。
1. 加强古建筑保护,对古村落内的传统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工作,保持其原有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
2. 保护传统手工艺,支持古村落内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鼓励当地手工艺人开展传统技艺的培训和传习工作。
3. 弘扬古村落文化,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民间艺术表演等,让古村落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二、促进古村落的旅游开发。
1. 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古村落的交通、饮食、住宿等基础设施,为游客提供舒适便利的旅游环境。
2. 开发文化旅游产品,结合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开发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3. 打造特色民宿,支持当地居民将闲置的古建筑改造成特色民宿,提供给游客体验古村落生活的机会。
三、推动古村落的产业发展。
1.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支持古村落内的农民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如农副产品加工、特色手工艺品制作等。
2. 挖掘传统资源优势,发掘古村落的传统资源优势,如特色农作物、传统手工艺等,进行产业化开发。
3. 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引进现代农业、电商等技术手段,提升古村落的产业发展水平。
四、加强古村落的管理与规划。
1. 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古村落的管理机制,加强对古村落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
2. 制定规划方案,根据古村落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
3. 强化宣传推广,加大对古村落的宣传推广力度,提升古村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通过以上实施方案的落实,可以有效推动古村落的活化发展,保护和传承古村落的文化遗产,促进古村落的旅游开发,推动古村落的产业发展,加强古村落的管理与规划。
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开发

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一国或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创造、发展下来的不以物质形态体现在生活实践中的非物质文化精神财富。
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社会文明的象征和集体记忆的延续,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的农村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的饮食文化、民俗习惯、手工艺等。
挖掘和开发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能够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能够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以下是一些关于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开发的方法和措施。
首先,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和研究工作。
对于农村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加强对其历史和文化背景的研究,并进行充分的调查和登记工作。
通过这些工作,可以全面了解农村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并为后续的开发和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训和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力量。
因此,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训和保护工作,提高他们的技艺水平和保护意识。
同时,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传承人的权益,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中来。
最后,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旅游业是一个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相结合,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
可以开发一些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旅游产品和项目,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等,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农村地区旅游,提升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综上所述,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开发需要加强调查研究工作,加强传承人的培训和保护,加强传播和推广工作,加强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通过这些措施和方法,可以更好地挖掘和开发农村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古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古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浅析村落是人类自古以来的栖息地,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是人类知识和文化的包容地,亦是中华民族难忘的情怀。
冯骥才说过,中国最大的物质遗产是万里长城,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春节,而最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村落。
近些年来政府和公众逐渐意识到了保护古村落的重要性,开始有意识的进行抢救保护,然而保护的只是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其实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地大物博,疆土辽阔,文化多姿多彩,特别是古村落文化资源很丰富。
作为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一直以来就对古村落建筑群比较感兴趣,也曾在凤凰古镇写生实习过,当时就被凤凰形态优美的古建筑以及当地的少数民族的文化给吸引住了,现在回想起来建筑的具体形态已模糊,然而那里的民俗文化却依然印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忘却。
从表面上来看,村落是以建筑的风格为代表,但村落的脉络、走向又与人们的生活习俗和自然环境状况有着深厚的关系,它是人类文明、文化的具体载体,又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文化传承和延续的重要标志,如苏州的同里、浙江的西塘、云南的丽江、江西的婺源、福建的开平、上海的周庄、湘西的凤凰等等,一提起这些有着鲜明建筑特色和独特生活历程的古村落,人们就会把它们的存在与民族史、地域文化史很好地联系起来,而一旦毁掉和改变了它们的存在结构和面貌,这个地域和这种文化与民俗的传承就失去了。
目前我国大部分古村落现状堪忧,主要是面临着古村落的自然老化和人为的拆除开发。
经过历史和岁月的洗涤,许多村落已处于风雨飘摇之势,而诸多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已处于残砖断瓦之时。
又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到来,加上全国普遍掀起新农村建设高潮,使得许多古村落处于被席卷和清除之势,或修修补补,改头换面,风格混乱,不中不洋,不成样子。
又由于大批农村人口迁移城镇,如一些古村落中大部分人去城镇打工定居,使得许多村落变成空壳,或仅留老弱病残者最后留守,使得古村落失去了本身的生机。
现代形势带给古村落的更大冲击是村中一些有经济实力或首先富起来的部分人家已将老屋老院拆掉,在古村中盖起新楼,这种状况对古村落形成巨大的心理震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39 -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及保护——以历史文化名村迤沙拉村为例杨曦宇(中共攀枝花市委党校,四川 攀枝花 617000)【摘 要】经过漫长历史岁月的演绎,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迤沙拉村积淀起厚重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就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目前已经挖掘、整理出的种类包括俚濮彝族语言、口述文学、音乐舞蹈、传统技艺、建筑艺术、民俗文化和饮食文化等。
要通过划定民族文化保护区域、对古村落群进行动态保护、举办传统民族文化活动和完善传承人保护制度等措施加强对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关键词】古村落;非物质文化;挖掘;保护【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151(2011)11-0239-03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ancient villages and the protection of the excavatio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 for example winding village salad Abstract:After a long history of years of interpretation, Chines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 winding village salad from a heavy materi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Already excavated, sorted out, including the types of Pu Yi Vulgar language, Oral literature, music and dance, traditional arts, architecture, folk culture and food culture. Through the designated national cultural protection areas, dynamic group of ancient villages, protection, Hold traditional cultural activities and improvement of national heritage protection system and other measures to strengthen people of ancient villages,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Keyword:Ancient Village;Non-material culture;Excavation;protection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迤沙拉村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这里地处川、滇交界处,远古时期,一个很小的俚濮彝族部落循着祖先的路线,迁徙至此。
经过漫长历史岁月的演绎,迤沙拉积淀起厚重的历史文化遗存。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迤沙拉形成的俚濮文化特色鲜明,古道文化久远深邃,军屯文化影响深刻,三国史话色彩丰富。
1 迤沙拉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及传承的现状、种类综述1.1俚濮彝族语言俚濮是彝族的一个支系,由古濮人和古彝人演化而来,系元谋猿人的后裔之一。
俚濮人在全国约有60多万人,在攀枝花市仁和区有3万多人。
在迤沙拉全村总户数近年来曾达到518户,居住人口曾达到2245人,其中彝族支系俚濮人口占全村总人数的96%。
语言属彝语中部方言俚濮土语,至今仍然保留、使用古彝文,传承着与其它支系不同的崇拜礼仪和风俗礼仪。
迤沙拉俚濮人普遍说俚濮土语,文字在迤沙拉现已失传,而迤沙拉的历史、建筑艺术、音乐、歌舞、饮食文化、民俗传承至今。
1.2口述文学(1)民间传说1)火把节的传说。
火把节的起源,有多种不同的传说。
俚濮彝族火把节的起源,反映了彝族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和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状态。
2)“松毛席”的传说。
“松毛席”是彝族俚濮人饮食文化中的一个部份,俚濮人逢年过节、迎宾待客、红白喜事,都少不了它。
“松毛席”风俗起源于先秦时期,同部落与部落之间的战争有关。
3)“全羊汤”的传说。
说起“全羊汤”,据说还与诸葛亮南征有关。
起源于迤沙拉的全羊汤,现已流传很多地方。
山棠香山茶,相传也是由诸葛亮发现,采摘在2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采无污染的地棠香叶,经彝族人家独特的工艺加工制作,成为著名的俚濮彝族茶,4)马可波罗到访的传说。
大约在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公【收稿日期】2011-08-26【作者简介】杨曦宇(1966-),男,中共攀枝花市委党校副研究馆员。
元1277年),马可波罗经西南驿道到达西昌之后,又从德昌到会理,从拉鲊渡口渡过金沙江,进入哈喇章省即云南省境内,再经一日骑行,即来到迤沙拉这个古老的驿站。
马可波罗很可能是迤沙拉接待的第一位外国人。
(2)民间故事1)马帮故事。
马帮是茶马古道的主要托运方式。
流传于迤沙拉的一些民间故事主要反映马帮赶马习俗和生活。
2)古道客栈轶事。
西南夷道的历史有多久,古道客栈的历史就有多久。
这些故事主要讲述古道客栈传闻轶事。
(3)名人雅士逸事。
迤沙拉村形成于秦汉、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
二千多年来,作为南丝绸路上必经之地,迤沙拉阅尽古道沧桑。
汉武帝时,文学家司马相如来到古木森森的迤沙拉彝族山寨,与彝人们饮酒狂歌,击节而舞。
唐朝被贬的大臣流放到此,发掘苴却砚,书写颜公柳体。
明朝第一学子杨升庵,多次过往迤沙拉,留有对金沙夜月的赞美诗句和诸葛亮“五月渡泸”的考证文章。
1.3音乐舞蹈及曲艺(1)跳脚调。
俚濮民歌类音乐尽管千变万化,从形式上分只有四大类,即“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长歌”。
“跳脚调”就是打跳曲填词唱的歌。
“跳脚”曲调整齐鲜明,音调明快流畅,俚濮人喜欢填上自己编的歌词演唱。
(2)茶马古歌。
迤沙拉同胞具有强烈的文化开发性和包容性,他们通过艺术张扬自己的个性,迤沙拉的千古绝唱茶马古歌的出现使其可以称为说唱之乡。
现在传唱的古歌主要有述说马帮生活的《大赶马调》、《过山赶马调》、《走厂调》、《送郎调》,描述古代募兵打仗的有《募兵调》,表达迤沙拉人对安居乐业美好生活向往的有《青棚调》,还有《十二属调》、《鲁班调》、《寡妇调》、《劝赌调》等。
(3)谈经古乐。
具有江南丝竹韵味的谈经古乐在汉族地区已濒临失传,但在西南驿道的崇山峻岭里却得到较完好的保存。
据史料记载,俚濮谈经古乐的曲牌分为“奏乐牌子”即器乐曲和“经腔”即经文中不用韵文的唱词两类。
由于没有留下乐谱,只能靠口口相授。
流传于迤沙拉的绝大多数都是不用韵文演奏的曲调,只有《蝶落泉》、《南清宫》两首属于器乐曲。
(4)俚濮舞蹈。
迤沙拉及周边俚濮人传承的舞蹈有打跳舞、左脚舞、鹧鸪舞和叶子舞。
另外还有彝族毕摩舞蹈,其中包括表现部落战争仪式的舞蹈和羊皮鼓。
1.4传统工艺及技艺(1)刺绣。
俚濮刺绣口传心授、世代相传,保持了浓郁的民族传统风格,极具地方色彩,有象形符号刺绣、文字刺绣、历史刺绣、图腾刺绣、首饰刺绣、白黑红绿美学观刺绣、地方文化刺绣,俚濮彝族妇女尤善绣花。
(2)雕刻。
的种类包括雕塑、泥塑、石雕、木雕。
俚濮雕刻艺术历史悠久,工艺不凡,在古村落建筑上展示出“只刻不画”的徽派艺术风格。
(3)乐器。
制作、使用的民族乐器有大鼓、木鱼、磬、锣、钹、箫、二胡、京胡、三弦、笛子、唢呐等,吹拉弹唱敲,样样俱有。
(4)器皿。
彝族酒具使用多种材料制作,形式多样,造型别致。
“松毛席”餐具亦让人耳目一新。
1.5建筑艺术俚濮先民掌握了高超的建筑技术,后历经各个时代的发展或融合,形成具有徽派风格的建筑艺术。
迤沙拉的民居建筑非常讲究工艺水平,它是一座有一定规模、一定品味的人文小镇,有街巷、门肆,还有骡马客栈。
房屋大都采用青瓦白墙、土木结构,呈现出一派苏皖小镇的风貌。
1.6民俗文化(1)宗教信仰。
俚濮人崇拜自然、祖先、土主、松树和火。
这里,一直沿袭着彝族人虎图腾、太阳图腾与火神崇拜,沿袭着万物有灵的宗教情感。
逢年过节都要对祖先进行祭拜,家家户户都要设家堂,设祖先牌位。
(2)婚俗及服饰。
俚濮彝族婚俗经历世代的演变,有着地道的传统韵味,且完整地保留与传承,形成独有的婚俗文化。
传统的俚濮彝族婚姻全过程有说亲、订亲、吃通讯酒、接亲、送亲、进亲、吃大酒、回门八个步骤。
俚濮人穿的上衣领口、衣袖、长裤裤脚、围腰、飘带全绣有花,穿绣花鞋,佩饰的项链、泡花、手镯、戒指、耳环都是银制,妆饰穿戴齐全,隐隐透示出明朝服饰的遗风。
(3)姓氏及来历。
在迤沙拉有四大姓氏——起、毛、纳、张。
四大家族各有珍藏的家谱,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对于迤沙拉人的来历,有这样的记载:“ 祖籍应天府,大坝柳树湾。
为争米汤地,充军到云南。
”这是明朝洪武14年(公元1381年)前后陆续从南京应天府、湖南长沙三阴县等地作为军人受命军屯来的其中一部分,以南京应天府来的居多。
四大家族的祖先都是“洪武开滇”、“屯兵戍边”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他们当年辗转流落到迤沙拉,是当时先进的秦淮文化与本土彝族文化的融合者,从而形成了与大小凉山尤其是大凉山地区区别明显、风格独特的迤沙拉俚濮彝族文化表现形式。
(4)节庆活动农历六月二十四,是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
火把节突出体现了彝族火文化特色,是盛大的、欢快的民族节日。
三月二十八日庙会。
过去,寨里有一座关帝庙,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这天,全寨人在庙前杀猪祭献,祈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无病无灾。
1.7饮食文化裂谷土著俚濮人的子孙、他们神秘地传承着50多万年前无炊具时代的羊皮煮羊肉、铜器时代的铜锅涮野味等独特的烹调技法和调味方法。
俚濮人有着与众不同的养生饮食理念,一直保持用天然生态的原料制作养身饮食。
俚濮菜肴是根据俚濮人上千年代代相传的独特烹调技术及彝族宫廷秘方烹制而成,俚濮饮食风情别致、食中有趣、趣中有乐,吃有美味、吃有文化、吃有风情、吃有典故、吃有艺术。
2 迤沙拉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策探讨2.1划定民族文化保护区对古村落进行整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创造与传承都与特定的文化空间有关,文化空间集历史与现实、物质与精神、艺术与生活于一体,构成一个民族或族群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因此,要保护民- 240 -族文化的根基,关注它们所依赖、所因应的构造性环境,注重文化事象的存在方式和存在过程,保护它的生命之源。
划定民族文化保护区域,使迤沙拉的田园风光、村寨景象、村落形态、乡土信息融为一体,体现历史的延续性,保护的完整性,传承的活态性。
避免将具体的“非遗“项目从它的生存环境和背景中割裂开来,进行碎片式,片段式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