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新)
统计实务知识(人口指标)

有哪些重要的人口指标?知识分类: 统计实务 | 知识来源: 国家统计局常见问题解答1.常住人口。
常住人口为国际上进行人口普查和人口调查时常用的统计口径,目前我国人口普查和人口调查均按常住人口进行统计和汇总。
判断常住人口的时间标准为半年,空间标准为乡、镇、街道。
常住人口主要包括:a.调查时点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也在本乡、镇、街道的人;b.调查时点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不在本乡、镇、街道,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c.调查时点居住在本乡、镇、街道,尚未办理常住户口的人。
d.户口在本乡、镇、街道,调查时点居住在港澳台或国外的人;常住人口是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评估国民经济生产能力,评价居民福利水平等的重要基础数据,适用范围广泛。
如财政支出、城市建设、住宅建设、公共设施的配置、教育投资、医疗投资和公用事业投资等都需要根据常住人口的规模进行规划。
2. 户籍人口。
指不管是否外出和外出时间长短,只要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部门登记了常住户口,则为该地区的户籍人口。
户籍人口数据由公安部门统计,长期以来,我国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户籍统计和管理制度,在社会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 现有人口。
现有人口既包括长期居住的人口,也包含短期居住、停留的人口,其适用范围主要是消费、卫生、治安等领域的工作,如水电煤的供应,餐饮及食品供应,菜篮子工程建设,交通、医疗、商业、旅游等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布局等。
4. 流动人口。
一般指人户分离人口中扣除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
人户分离人口指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及以上的人口。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城乡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人口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流动人口大量增加,这一指标的重要性也日益提高。
第二章:人口状态统计指标

一、基本概念1、少年儿童人口系数:又称少年儿童比重,是指14周岁及以下的少年儿童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
其水平的高低可以用来反映人口总体的年轻或者年老化程度。
2、老年人口系数:又称老年人口比重,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
其水平的高低也可以反映人口总体的年龄结构特征。
3、年龄中位数:是描述人口总体年龄构成分布状况的一个指标,是按年龄标志把人口总体划分为对等两半的那个年龄数值。
由于年龄中位数是根据标志值所处的重点位置来确定的,不受极大或极小年龄数值的影响,具有位置平均数的性质,所以可以用来反映整个人口总体的年龄水平。
4、平均年龄:是综合反映人口年龄构成一般特征指标,具有说明人口年龄的集中趋势的性质。
因此,它可以用来作某一人口总体在不同时点上或同一时点上不同人口总体间进行比较。
5、年龄众数:指人口总体中最频繁出现的年龄值,也即在年龄分布上包含人数最多的那个年龄。
和年龄中位数一样不是根据人口总体的全部年龄值,而是根据其所处的特殊位置有关的一部分年龄值计算的。
6、性别比:指总人口中男女人数间的对比比例关系,表明当女性人口数位100对应的男性人口数。
7、出生婴儿性别比:它是反映某年出生的婴儿中男女两性间的对比比例关系,它是影响总人口性别比的重要因素之一。
8、少年儿童负担系数:又称少儿抚养比,指总人口中少年儿童人数与劳动适龄人数之比。
它表明平均每100名劳动适龄人口负担多少少年儿童。
9、老年人口负担系数:又称老年抚养比,指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数与劳动适龄人数之比。
它表明平均每100名劳动适龄人口负担多少个老年人。
10、总负担系数:指人口总体中非劳动适龄人口数与劳动适龄人口数之比。
它表明平均每100名劳动适龄人口负担多少个非劳动适龄人口。
11、劳动适龄人口:指人口总体中处于适合于劳动年龄段内的人口。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年龄界限是15—64岁。
二、思考题1、什么是时点人口数?统计时点人数应注意哪些问题?答:时点人口数是一个静态指标,是指某一时刻或某一瞬间状态下的人口。
最新人口统计分析

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世界人口增长放缓)
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
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
(二)平均人口 概念:平均人口是时期指标,反映一定时期内人
口规模的变动情况。是计算其他指标的基础, 如出生率、死亡率、人均GDP等。 计算:(上年年末人口+本年年末人口)÷2
或使用年中人口(7月1日0时)
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
四、人口增长率及其计算 (一)、概念和公式。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
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
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及现有人口 户籍人口,中国特有,在某地区户籍登记机关
登记,拥有当地户籍身份的人口。 常住人口,经常或久居本地人口,时间:半年
以上(或不到半年但已离开户籍登记地半年以 上),地理区域:本乡镇(街道)。 现有人口,一定时点上居住于某地的全部人口。 区别:流动人口,居住地与户籍登记地不一致 的人口
人口年增长率在4%的国家,只需要18年就能 人口翻番。而人口增长率为1%的国家,需要 70年才能人口翻番。 2009年世界银行的统计,中国人口增长率为 0.51%,排世界第159位,法国0.54%排156位, 英国0.7%排146位,美国0.86排137位 ,德国 0.28%排202位,日本0.11%排196位,印度 1.34%排100位,俄罗斯-0.07%排195位,巴 西0.91%排133位,世界平均1.16%
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
(一)人口数是时点指标。指在一定时点、一定 地理区域内居住、按某一口径统计的全部存活 人口的总和。既是过去时期出生、死亡、迁入、 迁出等事件的结果,也是未来人口发展的基础。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人口数是指:2010年 11月1日0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31个省、 市、自治区)居住的自然人,包括现役军人和 居住在境外但未定居人员,不包括其时在境内 居住的港澳台及外籍人员。
医学统计学 第01节 医学人口统计常用指标

3.人口金字塔(population pyramid) 将人口的性别、年龄分组数据,以
年龄(或出生年份)为纵轴,以人口数
或年龄构成比为横轴,按男左女右 绘制的直方图,其形态如金字塔, 故称为人口金字塔。人口金字塔是 对人口年龄、性别构成综合反映的
特殊统计图 。
二、生育统计指标
(一)生育水平指标
3913 X 1000% 167.70 15~20岁年龄别生育率= 23333 ‰
20 ~ ‰
25
岁
年
龄
别
生
育
率
=
总和生育率 =5*(7 . 14‰+167 . 70‰+……+0 .310‰) =1.22
根据以上计算结果,如果按某地 某年的生育水平计算,估计每个
妇女一生平均生育1.22个孩子。
1. 出生率(crude birth rate,
CBR) 出生率亦称粗出生率,是 指某地某年平均每千人口中的活
产数,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
口生产的基本指标。
2.生育率(general fertility rate,
GFR) 亦称总生育率或育龄妇女生育
率,是指某地某年平均每千名育龄妇
女的活产数。 育龄妇女是指具有生育能力年龄
少年儿童人口系数可以反映一个国
家的生育水平情况。
不要等到毕业以后
(3)抚养比:又称为负担系数 是指人
口中非劳动年龄(14岁及以下和65岁 及以上)人口数与劳动年龄(15~64
岁)人口数之比。
14岁及以下人口数+65岁及以上人口数
总负担系数 =
15~64岁人口数
14岁及以下人口数
少年儿童负担系数=
mortality under age 5) 许多发展
最新疾病统计常用指标与医学人口统计

(2)法定人口:某一地区常住居民人数。
中国1-5次人口普查基本情况
次别 普查时间 人口总数 性别比 年增长率% 1 1953.6.30 601938035 107.5 2 1964.6.30 723070269 105.46 1.83 3 1982.7.1 1031882511 106.3 2.1 4 1990.7.1 1160017381 106.6 1.48 5 2000.11.1 129533000 106.74 1.07
三、随访资料的生存率分析
评价疾病防治的近期效果,一般可用治愈率、 有效率及病死率。但在研究肿瘤或研究其它预 后较差疾病的治疗效果时,则需要长期随访观 察,多用生存率来评价。
生存率:是指病人从某个规定时间(如发病、 确诊、开始治疗或手术时间等)开始,到某时 点的生存概率。
时间单位:一般以年为单位,有一年生存率, 三年、五年和十年生存率等。对于生存时间较 短的情况亦有以月或日为单位的。
Hale Waihona Puke 1976 24 21 19 16 14 14 13
1977 32 27 23 21 18 16
1978 25 23 20 16 16
1979 36 31 29 26
1980 25 23 19
1981 46 36
合计 243 213 154 120 85
66
46
33
17
某地胃癌根治术后八年生存率
术后年数(n) 1
疾病统计常用指标与医学人口 统计
疾 病统计
1.治愈率
接受治疗的病人中治愈的频率。 治愈率=(治愈病人数/受治病人数)100%
(完整word)表一:人口基本统计指标

(二)人口性别构成
1.性别比
年龄性别比
出生婴儿性别比
孩次出生性别比
(三)人口年龄构成
1.计算年龄的口径:周岁年龄、确切年龄、虚岁年龄
2.平均年龄
3.年龄中位数
4.年龄众数
5.少年儿童人口系数
6.老年人口系数
7.抚养系数
1.出生人数统计
2.人口出生率(总出生率、粗出生率)
3.年平均人口出生率
(二)死亡统计
1.人口死亡率(总死亡率、粗死亡率)
2.年龄别死亡率
3.婴儿死亡率
(三)人口迁移统计
1.迁入人口数和迁出人口数
2.迁入率、迁出率、净迁移率、总迁移率
(四)人口平衡方程与人口增长统计
1.人口平衡方程:
期末人口 = 期初人口 +(出生人数 — 死亡人数)+(迁入人口数 – 迁出人口数)
2.人口增长率: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一般用百分比来表示)
3.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机械增长率
4.人口发展速度
5.人口倍增时间
表一:人口基本统计指标(注意区别开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
人
口
静
态
指
标
统计:
(一)人口数统计
1.现有人口与常住人口:
现有人口=常住人口+外来人口-常住人口中暂时外出人口
3.时点人口:某一时刻瞬间的人口数.年初人口、年末人口、年中人口
4.时期人口: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平均人口数,一般用一定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代替。
6.负担系数: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总抚养比
(六)地区分布
1.人口地区分布与构成:人口地区构成指数、人口地区构成比
统计师《统计法基础》考点:人口数量统计及分析

统计师《统计法基础》考点:人口数量统计及分析2017统计师《统计法基础》考点:人口数量统计及分析导语:反映人口数量的指标是人口数或称人口总数,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数被称为人口数的概念与统计原则。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相关的内容吧。
1. 人口数的概念与统计原则反映人口数量的指标是人口数或称人口总数,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数。
理解点:(1) 人口数的时间标准;时点总量指标(2) 人口数的统计范围;对哪些人进行统计(3) 常住人口和现有人口,这是人口数统计中常用的两种人口范畴常住人口:指以该地区经常居留地的'人口,或者说是长期(通常在半年以上)居留于该地区的人口。
现有人口:指在特定调查时点上该地区实际居留的人口。
导致现有人口与常住人口之间差异的原因是人口的短期流动,二者之间的关系:现有人口数=常住人口数+临时居留的外来人口数-临时外出的常住人口数一般来说,常住人口数是基本的人口数指标,如果不加特别说明,人口数就是指常住人口数。
【07年判断题】某地区临时居留的外来人口数多于临时外出的常住人口数,则该地区现有人口数必大于常住人口数。
【答案】正确2. 人口数统计和计算方法统计一地区时点人数的方法有:第一种方法是人口普查,即对该地区的人口统计对象予以直接调查登记,通过计算汇总获得人口数资料。
第二种方法是利用人口变动的平衡关系来推算期末时点人口数,公式为:期末人口数=期初人口数+(本期内出生人数-本期内死亡人数)+(本期内迁入人数-本期内迁出人数)其他还可以用抽样调查方法获得人口数资料。
了解一段时期内的人口规模,需要根据相应的时点人口数资料计算平均人口数。
具体计算时,一般是根据所掌握的资料,采用下述简单平均方法和序列平均方法。
如果已知期初、期末两个时点的人口数,求该时期平均人口数,用简单平均法计算:某时期平均人口数=(期初人口数+期末人口数)/2如果掌握更详细的时点资料,比如期内各相应时点人口数,求该时期平均人口数,可以采用序时平均法:3. 人口数的应用:人均总量指标在国民经济管理中,对人口统计资料的应用最突出的就是以人口总数为基础。
常用人口计生统计指标解释

常用人口计生统计指标解释一、总人口及其变动统计指标1、总人口数:指填报单位行政区域内某一时点上的全部户籍人口数。
2、年初总人口数:指填报单位行政区域内某年1月1日零时的户籍总人口数。
3、年末总人口数:指填报单位行政区域内某年12月31日24时的户籍总人口数。
4、年平均人口数:年平均人口数=(年初总人口数十年末总人口数)/25、出生人数:指某行政区域统计管理对象期内出生的有生命现象的婴儿总数。
生命现象是指出生婴儿离开母体后,至少有一瞬间的呼吸、心跳、脉搏跳动、随意肌抽动四种生命现象之一的婴儿。
出生随即死亡的,既做出生统计,又做死亡统计。
6、死亡人数:指某行政区域期内正常和非正常死亡的人数(含出生后有生命现象随即死亡的婴儿)。
死亡不以是否销户为准。
7、自然增长人数:某行政区域期内出生人数与同期内死亡人数之差为该期自然增长人数。
8、人口出生率:是指每1000人口在某期内(通常以一年为期)出生的人口数。
计算公式:出生率=(年出生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9、人口死亡率:是指每1000人口在某期内(通常以一年为期)死亡的人口数。
计算公式:死亡率=(年死亡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10、人口自增率:是指每1000人口在某期内(通常以一年为期)自然增长的人口数。
计算公式:自增率=(年出生人数-年死亡人数)/年平均总人口数×1000‰二、计划生育工作质量统计指标1、合法生育:指符合《山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有关条款规定的出生。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育第一个子女时,夫妻双方持有《结婚证》(或者已达到法定婚龄,虽然生育时未办理结婚登记,但在生育之日起60天内补办《结婚证》)的,按合法生育一孩统计上报,非婚生育且达不到法定婚龄的,或未取得《结婚证》且在生育之日起未在60日内补办《结婚证》的按违法生育一孩统计上报。
(2)持证生育二孩时,女方须年满30周岁零7个月(女方为初育的,须年满25周岁零7个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桑德巴模式
依据人口年龄构成的某种特征来 说明未来人口可能出现的某种再生产 趋势的分析方法。
在下,高年龄在上。按男女性别各年龄人 口数的多少或占总人口百分比,依次画成 一定比例的条形图。
整个图形与金字塔相似,所以叫做人 口金字塔。 第二章 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
人口统计学
37
标准人口年龄金字塔:
塔底宽、塔尖窄,并按照人口年龄
自然顺序从塔底部顺次缩进塔尖。
人口统计学
第二章 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
38
26
表1:按年龄分组(1岁、5岁、儿童分组)
人口统计学
第二章 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
27
中国五次人口普查的人口年龄结构的演变
普查年份 1953年 各年龄组人口比重(%) 1-14岁 15-64岁 65岁以上 36.28 59.31 4.41
1964年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人口统计学
40.69
• 2、人口统计基本指标及其计量方法
人口统计学
第二章 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
11
1、人口统计基本指标的涵义
• 1)基础性指标,在人口统计的各项研究中都要涉及的指 标。 • 如:平均人口数指标、性别构成指标、年龄构成指标等。 • 2)最通用性指标,指非专门化领域(如生育率统计与分 析、死亡率统计与分析、生命表研究等领域)的指标。 • 如:人口迁移指标、人口增长率指标等。在人口预测、因 素分析中常被列为重要的因素与条件。
人口统计学
第二章 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
29
世界人口中少年人口与老年人口比例的变化(%)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2020 2030 2040 2050
0-14岁 34.3 36.9 37.4 35.2 32.4 29.7 26.5 24.5 22.4 20.6 19.7
近期内人口出生率有了迅速下降,青
少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明显缩小,
而成年人,尤其是中年人的比例扩大,
从而总人口有减少的趋势。一些人口
控制效果较明显的国家属于这种类型。
人口统计学
第二章 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 40
三种人口再生产类型所显示的金字塔:
稳定型(成年型) :
即整个金字塔似柱子形状,塔底和 塔中部几乎同样宽,塔尖不够明显。这 说明人口出生率、死亡率都较低,各年 龄组人口大致相等,人口的平均寿命也 较长,从而人口增长速度较慢,但是人 口老龄化较为严重,或是将来较为严重。 发达国家大都属于这种类型。
人口统计学
第二章 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
5
1、人口统计指标的意义
• 人口统计指标是人口统计学研究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 人口统计指标具备基本要素: • 指标名称;计量单位;指标的特定范畴(时间条件和空间条 件)
人口统计学
第二章 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
6
2、人口统计指标的基本特点
• • • • • • 基本特点: 1)相对稳定性 2)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其表现: 一是指标自身涵义的变化。 “老年人口” 二是随着时间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新兴旧亡” 现象。 • “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兴起,一套计划生育指标体 系相应出现了”。
三种人口再生产类型所显示的金字塔: 增长型(年轻型): 人口金字塔成尖形,塔顶尖塔底宽。 这表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较高,青少 年人口比例较大,从而总人口有不断增长
的趋势。许多发展中国家属于这种类型。
人口统计学
第二章 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
39
三种人口再生产类型所显示的金字塔:
缩减型(老年型):
塔底窄,而塔中部最宽,这说明
人口统计学
第二章 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
15
2、人口数的基本描述
• 按人口数所反映的时间范围的不同分为:
• 时点人口数:指某一时刻或某一瞬间状态下的人口。
• 时期人口数:指某一时间范围内的人口状态,即一 定时间范围内的平均人口数。
人口统计学
第二章 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
16
3、平均人口数
• • • • • • • 平均人口数:反映某个时期人口过程的人口状态。 平均人口数的计算方法: 1)人口数资料为每日人口数时 2)人口数资料为期初、期末两个时点时 3)人口数资料为三个时点以上的人口数时 4)用年中人数(中位数)表示年平均人数 5)较长时间(如5年以上)的年平均人口数
第二章 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
34
人口统计学
第二章 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
35
(4)年龄构成指标的基本分析
• 1)人口年龄金字塔 • 2)桑德巴模式 • 3)人口年龄资料的质量评价与检验
人口统计学
第二章 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
36
1)人口年龄金字塔 可以反映出 人口年龄、性别 也称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是按人口 构成差异,以及 年龄和性别表示人口分布的特种条形图。 出生率,死亡率、 通常是按男左女右排列,以年龄性别或以 未来人口再生产 年龄组为单位,从下往上排列,低年龄的 变化趋势。
人口统计学
第二章 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
19
人口统计学
第二章 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
20
历次普查总人口性别构成
总人口 普查年份 合计
1953 1964 1982 1990 2000 人口统计学 性别比 (以女性为100)
男 30799 35652 51944 58495 65355
女 28636 33806 48874 54873 61228
人口统计学
第二章 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
25
• • • • • • • • •
(3)人口年龄构成的指标 1)按年龄分组(1岁、5岁、儿童等分组) 2)平均年龄 3)年龄中位数 4)老年人口系数和少年儿童人口系数 5)老少比 6)老年人口密度指数 7)负担系数 8)负担人口密度指数
人口统计学
第二章 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
人口统计学
第二章 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
9
• 3、按照指标所反映的人口现象的量与质的属性划分,可 分为:
• 人口数量指标:反映人口数量规模一类的指标;
• 人口素质指标:反映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劳动者的劳动技 能高低等一类的指标。
人口统计学
第二章 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
10
二、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
• 1、人口统计基本指标的涵义
59435 69458
100818 113368 126583
107.56 105.46 106.30 106.60 106.74
21
第二章 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
1982—2000年出生婴儿性别比
年 份 出生性别比
108.5 110.9 111.3 115.6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 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
人口统计学
第二章 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
17
2.2 人口构成统计
• • • • • • • 人口自然属性 1、人口性别构成 2、人口年龄构成 人口社会属性 3、人口社会构成 4、人口行业和职业构成 5、人口地区和城乡构成
人口统计学
第二章 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
18
1、人口性别构成
• • • • • • • • • • • • • (1)人口性别构成的特点: 自然属性(表现性别比为正常值) 社会属性:1)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 2)人口再生产的重要条件 3)与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关系密切 (2)描述人口性别构成关系的指标 基本指标:性比重和性别比 派生指标:年龄别性别比、婚龄期性别比、出生婴儿性别比 (3)对人口性别构成的影响因素 1)社会因素,如:战争 2)经济因素,如:经济布局不合理和经济开发性移民 3)出生婴儿性别比 4)男女人口死亡水平的差异
人口统计学
第二章 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
7
3、人口统计指标的分类
• 1、按照指标所反映的人口现象的时间属性划分,分为: • 人口静态指标:指反映某一时点人口状态的指标。 • 人口动态指标:指反映某一时期条件下的人口状态的指标。
人口统计学
第二章 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
8
• 2、按照指标所反映的研究对象不同性质可分为各个专题 指标族。如: • • • • • • • 人口年龄指标族 人口性别指标族 人口婚姻状况指标族 生育指标族 死亡指标族 计划生育指标族 人口迁移指标族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
116.9
第二章 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 22
人口统计学
1982-2000年出生婴儿性别比
人口统计学
第二章 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
23
出生婴儿 性别比
103以下 103-107 107-110 110-116 116-120 120以上
人口统计学
地区数
(个 ) 1 1 5 13 4 7
人口统计学
第二章 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 41
1)标准人口年龄金字塔
人口统计学
第二章 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
42
人口统计学
第二章 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
43
人口统计学
第二章 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
44
人 口 年 龄 金 字 塔
人口统计学
第二章 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
45
资 料 来 源 : 中 国 人 口 普 查 资 料
人口统计学
第二章 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
14
1、人口数的基本意义与特点
• (1)人口数:指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 其基本涵义:一指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的人口数;二指在观察 时间实际生存着的人口数,即不包括死亡人数。 • (2)人口数的基本意义 • 1)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情国力的基本信息 • 2)制定人口规划的重要依据 • (3)人口数的基本特点 • 1)确定的时间,即指必须具有确切的时间条件; • 2)确定的地点,即指必须具有明确的地域空间范围; • 3)确定的类别,即指是常住人口还是暂住人口; • 4)从人口数的变动特征看,人口数具有既简单又复杂的特点。 • a、微观角度人口数表现为一些简单分布; • b、宏观角度人口数具有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