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教学案:第一专题 自读课文 女歌手 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 第6课《女歌手》课前预案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高考语文 第6课《女歌手》课前预案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第6课女歌手引人入胜我们读散文,一是读其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二是读作家为刻画人物形象所采用的艺术手法。

合理的结构安排对刻画人物、表达主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体现着作家的艺术匠心。

《女歌手》就是这样一篇以细腻的人物刻画见长的散文,更是一篇以巧妙的结构安排见长的佳作,值得我们仔细品味。

……[课前预案]……一、文本信息1.作品信息阿斯塔菲耶夫的作品往往取材于自己的经历,插有抒情性的议论,创造出一种熔小说和抒情散文于一炉的独特风格。

他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善于描写农家孩子的童年,善于描写自然,并以自己的想象赋予它灵性。

在他的文字世界里,没有愤怒的控诉,没有大声的疾呼,没有情绪的加速与描写的减速,只有一个徒步者对大地持续的丈量。

《女歌手》正是通过对生活的再现,对自然景物的描摹,在反差中刻画出了一个活生生的人物。

2.作家剪影阿斯塔菲耶夫,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1924年5月生于一个农民家庭。

俄罗斯媒体称其为“伟大的俄罗斯作家”。

他的代表作有《陨星雨》《最后的问候》《忧伤的侦探故事》《牧童和牧女》等。

他于1976年出版的著名长篇小说《鱼王》曾获“苏联国家奖金”。

苏联解体后,他有长篇三部曲《被诅咒与被杀害的》《泛音》等作品出版。

他的散文内容丰富,瑰丽多姿。

二、基础知识(一)正字音1.易读错的字蛰.(zhé)居山坳.(ào)磨蹭.(cèng)乜.(miē)视擤.(xǐng)掉乱踹.(chuài)树墩.(dūn)湍.(tuān)急挑衅.(xìn)疲惫.(bèi)耷.(dā)拉面颊.(jiá)谛.(dì)听白皙.(xī)肩胛.(jiǎ)骨蹒跚..(pán shān)2.多音字削.齐(xuē).(bǒ)挑.衅(tiǎo) 削.果皮(xiāo).箕(bò)挑.选(tiāo)翘.首(qiáo)模.仿(mó)翘.尾巴(qiào)模.样(mú)(二)识字形chuō(戳)穿色cǎi(彩)安xiáng(详)lù(戮)力 cǎi(采)集 xiáng(祥)和(三)释词义1.蛰居:蛰,动物冬眠,藏起来不吃不动。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女歌手》课堂实录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女歌手》课堂实录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女歌手》课堂实录《女歌手》课堂实录教学设想:选修教材中的散文阅读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在深度、广度上进行适度的拓展,重视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探究。

根据高二学生的阅读积累及阅读能力,结合本文的文本特点、思想内容,本课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研读文本,把握人物独特的形象特点。

2、品味语段,领悟苦难中不失希望的思想主旨。

3、朗读交流,感受文章诗化的语言风格。

课堂实录:一、初读感知,导入课文师:今天我们要来欣赏一篇俄罗斯作家的文学作品,初读文章,同学们总体感受如何?生1:我感受到了一种孤独。

生2:我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

师:我读这篇文章,边做笔记边批注,越读越有味道。

文章主要写了谁的经历?生:盖尔卡。

师:文中哪几个段落最能体现盖尔卡以一个孩童的视角在观察这个世界?生:12-14段。

师:这是盖尔卡看傍晚的一个片段,请大家先默读一下。

(生默读。

)师:我把它换成这样一段文字,大家看看,两者有什么不同?(投影:盖尔卡在看傍晚,那边的天空是红彤彤的,水中树的倒影在徐徐地晃动,山上的白杨林也在沙沙作响。

猫头鹰在叫嚷着,大啄木鸟在啄敲树墩。

天空渐渐冷却,水在轻轻荡漾,一切声响都停止了。

)生1:原文用了比喻和拟人,把傍晚比作了老爷爷。

生2:原文想象力丰富,自然界的变化在盖尔卡眼中都成了老爷爷的一举一动。

生3:原文更能体现盖尔卡天真烂漫的一面。

师:同学们回答中的关键词是天真、童趣、想象。

请两位同学来读一读他们认为最富有想象力的句子,大家不妨闭上眼睛,跟随他们的朗读展开想象。

(生富有感情地朗读。

)师:大家刚刚都关注到了老爷爷,这是一位怎样的老爷爷?请用文中的词语形容。

生:温和的,长着大胡子的,愁眉百结,阴沉寡言的。

师: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姑娘眼中的老爷爷,为何不是慈祥的、笑呵呵的,而是这样的形象呢?生:我觉得与她童年的经历有关,她失去母亲,和父亲相依为命,内心是孤独忧伤的,因此她会像老爷爷一样沉默寡言,愁眉百结。

高考语文 第6课《女歌手》课堂学案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高考语文 第6课《女歌手》课堂学案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课堂学案]……一、文本探究(一)整体感知1. 《女歌手》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它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提示】文章先从盖尔卡的童年写起,以一次为航标灯点灯的航行为线索来展开,从航前写到航中,再写到航后。

然后再写盖尔卡的成年。

因此文章也相应地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30节,这一部分又可以分成航前(第1—7节),航中(第8—24节),航后(第25—30节)来阅读。

第二部分是第31—33节,写长大后已经在机关工作的盖尔卡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亲人的思念。

《女歌手》在结构上采用的是倒叙的结构,先盖尔卡的童年写起,然后再写她的成年,点明回忆的主体,而且采用第三人称,前详后略,既主次分明又富于戏剧性。

2. 《女歌手》花了不少笔墨来描写航标、小船和自然景物,说说它们与刻画任务的关系。

【提示】文章多处写到航标或航标灯,作用是不同的。

文章一开始介绍航标灯的构造意在引出人物和他们的职业。

第30节在写父亲对女儿呢喃时又一次提到航标灯:“女儿,它正在看你点的灯光,所以不会在黑暗中迷失方向的……”这表明了父女俩聊以自慰的存在价值。

文章最后一节又一次提到航标灯光,表现的是盖尔卡对未来的希望。

小船是父女俩生存的空间,也是他们去点航标灯的交通工具,有时甚至成了父女俩搞闹的工具——“父亲沉甸甸地压在小船上,在石头滩上用力地推送着小船,常常使盖尔卡后倾,使她从吊座上跌下来。

”文中多处的自然景色的描写一是渲染气氛,二是表现文中人物对生活的热爱。

(二)细节探究1.起航前,作者告诉我们有关小女孩的信息有哪些?【提示】①生活在孤独的环境中——蛰居在远离人烟的小木屋,没有小女伴,没有儿童游戏,唯一的游戏是扮演航标工人。

②单调的生活使她变得少年老成——“一本正经地皱起淡白色的眉”“模仿母亲的样子和声音”“心事重重”“郁闷地皱起了眉头”。

③生活艰难——“穿着一双凉鞋,鞋底业已磨平,鞋面也被水冲成了灰白色”,脊背上的肩胛骨尖尖耸起。

④年纪小,生活还不能完全自理——“小衣服”,需父亲抱她坐上“小吊座”,帮她擤鼻涕。

高中语文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选修): 女歌手

高中语文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选修): 女歌手
• 河边的古树“年轮最多,瘦骨嶙峋,而且 满面愁云”(《水下公墓》)
• “疲惫和担忧笼罩着自然界,接踵而来的 是全然融入秋色,是依依不舍地与温暖告 别”(《秋之将至》)。
我试图、也能够在一切事和一切人中品味出 值得忧伤的东西。这种忧伤是发人深省的东 西,因而让人成为思想的动物;这种忧伤是 让人心软的东西,因而让人成为善良的动物
。--------阿斯塔菲耶夫
• 体验忧伤,将忧伤上升到审美的范畴,这 是人类艺术由来已久的一种处理方式,更 是俄国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
能否仿写一段你印象深刻的充满忧伤的 自然景观的画面,将这一种忧伤传递出 来!
落满余晖的忧伤河流——
女歌手
维·彼·阿斯塔菲耶夫
盖尔卡内心忧伤的来源
• 没有母亲,缺乏母爱 • 生活孤独 • 无人细心呵护 • 扮演母亲的角色
父亲给予盖尔卡爱的表现
• 24节:对女儿未来的担忧 • 28节:不愿徒增女儿烦恼 • 3-6节:有意创设氛围,配合女儿
除了爱,父亲可以给予儿的指引
• 让盖尔卡学会如何去爱身边的人和事物 • 给予盖尔卡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你失去什么 ,而在于你能给别人带去什么!
• 被践踏过的森林“拼命想用蘑菇的伞形菌 盖遮掩住创伤和疮痍”,林中弥漫着“一 小片弱不禁风的桦树叶的淡淡哀伤”(《 叶飘零》)
• “深红色的羽状叶从树上凋落,沙沙作响 ,声音哀婉凄凉,它们落在洁白但不耀眼 的雪地上,感到孤独,充满忧伤”(《绿 色的星星》)。

语文人版现代散文选读(女歌手)教案

语文人版现代散文选读(女歌手)教案

语文人版现代散文选读(女歌手)教案教学目的:1、概述小姑娘那个人物形象,学习本文在巨大的反差中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文中交织的淡淡的欢乐和淡淡的忧伤。

2、赏析重点段落,学习本文从儿童心理的角度描绘自然景色的方法,理解人物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设想:〔一〕重点难点:学习本文在巨大的反差中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文中交织的淡淡的欢乐和淡淡的忧伤。

〔二〕教学方法:阅读、赏析〔三〕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教学目标:概述小姑娘那个人物形象,体会文中交织的淡淡的欢乐和淡淡的忧伤。

教学步骤与内容:【一】介绍作者及其作品的要紧特色,导入新课。

维克托•彼得罗维奇•阿斯塔菲耶夫〔1924—〕,苏联俄罗斯作家。

生于西伯利亚克拉斯诺雅尔斯克州奥夫相卡村一个农民家庭。

母亲早逝。

先由祖母抚养,后来进了孤儿院。

参加过卫国战争。

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

中篇《山口》、《老橡树》〔1959〕为作家带来声誉。

《流星》〔1960〕写卫国战争期间一对男女青年在军医院相识同时相爱,然而出于对生活的责任感未成眷属的故事。

《偷窃》〔1966〕以孤儿院里两次互为因果的偷窃为线索,描写一群性格迥异的孤儿和在他们身上萌生的“俄罗斯的怜悯心”。

《牧童和牧女》〔1971〕被作者称为“现代牧歌”,主人公负伤后,在对恋人的苦苦思念中死去,表现超平战争的残酷之上的人性的力量。

由23个短篇和一部中篇组成的系列小说《最后的致敬》〔1957—1977〕贯串着作家对生活中稳定的道德价值的关注。

作品在展示主人公维佳成长的同时,刻画了一系列一般的俄罗斯人形象,其中祖母象征着“人的不朽,人民的生命力和人民永恒的经历”。

作家的几次故乡之行产生了《鱼王》〔1972—1975,获1978年苏联国家奖〕。

《悲伤的侦探》〔1986〕揭示苏联社会中的丑恶现象和犯罪行为。

此外著有《士兵和母亲》、《老马》、《枞树枝》、《一片落叶》等短篇。

阿斯塔菲耶夫的作品往往取材于自己的经历,插有抒情性的议论,创造出一种熔小说和抒情散文于一炉的独特风格。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讲义:第一专题 自读课文 女 歌 手 Word版含答案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讲义:第一专题 自读课文 女 歌 手 Word版含答案

自读课文女 歌 手一、字音辨读1.窣.窣声(s ū) 2.山坳.(ào ) 3.乜.视(mi ē) 4.擤.掉(x ǐng ) 5.埋.怨(m án ) 6.蹒跚..(p án sh ān )7.挑衅.(x ìn ) 8.耷.拉(d ā) 9.黑黝.黝(y ǒu )二、字形辨识1.错误!2.错误!3.错误!4.错误!5.错误!三、词语辨析 1.蛰居·隐居辨析⎩⎪⎨⎪⎧蛰居:像动物冬眠一样长期躲在一个地方,不出头露面。

隐居:指退居乡里,不肯出仕。

例句⎩⎪⎨⎪⎧①半年蛰居不下场,对于热爱高尔夫球运动的李昊桐未免太长,趁着教练回美国,李昊桐毅然选择了参加希望赛重庆站的比赛。

②8年前,他只身一人隐居深山,与明月清风为伴。

每日粗茶淡饭之余,或打坐练剑,或耕田采花,或抚琴吹箫,或饮酒赋诗。

2.一本正经·郑重其事辨析⎩⎪⎨⎪⎧一本正经:形容很规矩,很庄重。

多指人的神态。

郑重其事:对待事情严肃认真。

多指做事的态度。

例句⎩⎪⎨⎪⎧①看着他在联欢会上一本正经的样子,我们忍不住笑了起来。

②科技人员郑重其事地告诉马老汉:这是事实,你要相信,这就是新栽培技术培育出来的成果。

3.司空见惯·熟视无睹辨析⎩⎪⎨⎪⎧司空见惯: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熟视无睹:指对客观事物不关注,虽然经常看见,还跟没看见一样。

形容对事物漠不关心。

例句⎩⎪⎨⎪⎧①多数消费者都表示,促销过于频繁,让人觉得没有促销反倒不正常了,这种司空见惯的促销难免让人有种“审美疲劳”。

②记者发现,很多公共场所都贴有明显的“禁止吸烟”的标志,但烟民们似乎熟视无睹。

四、熟语释义1.绿草如茵:绿油油的草好像地上铺的褥子,常指可供临时休憩的草地。

2.沉默寡言:指不爱说笑,偏重指性格。

一、走近作者阿斯塔菲耶夫(1924—2001),俄罗斯著名作家,俄罗斯媒体称其为“伟大的俄罗斯作家”。

他的代表作有《陨星雨》《最后的问候》《忧伤的侦探故事》《牧童和牧女》等。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第一 自读课文 女歌手含答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第一 自读课文 女歌手含答案

自读课文女 歌 手对应学生用书P12一、字音辨读1.窣.窣声(s ū) 2.山坳.(ào) 3.乜.视(mi ē) 4.擤.掉(x ǐng) 5.埋.怨(m án) 6.蹒跚..(p án sh ān) 7.挑衅.(x ìn) 8.耷.拉(d ā) 9.黑黝.黝(y ǒu) 二、字形辨识 1.⎩⎪⎨⎪⎧zh é蛰居海zh é蜇2.⎩⎪⎨⎪⎧山ào坳y ǒu 黝黑3.⎩⎪⎨⎪⎧烟d ì蒂d ì谛听t í啼哭4.⎩⎪⎨⎪⎧乱chu ài 踹chu ǎi 揣摩tu ān 湍急5.⎩⎪⎨⎪⎧xu ān 喧嚷xu àn 渲染6.⎩⎪⎨⎪⎧d ì谛听取d ì缔三、词语辨析 1.蛰居·隐居辨析⎩⎪⎨⎪⎧蛰居:像动物冬眠一样长期躲在一个地方,不出头露面。

隐居:指退居乡里,不肯出仕。

例句⎩⎪⎨⎪⎧①半年蛰居不下场,对于热爱高尔夫球运动的李昊桐未免太长,趁着教练回美国,李昊桐毅然选择了参加希望赛重庆站的比赛。

②北大教师王青松、张梅夫妇隐居深山11年,可谓惊世骇俗,隐居的原因则是愤世嫉俗。

2.一本正经·郑重其事辨析⎩⎪⎨⎪⎧一本正经:形容很规矩,很庄重。

多指人的神态。

郑重其事:对待事情严肃认真。

多指做事的态度。

例句⎩⎪⎨⎪⎧①他梳着油亮的分头,他表情一本正经,他动作“无厘头”一样夸张——这就是周立波。

②科技人员郑重其事地告诉马老汉:这是事实,你要相信,这就是新栽培技术培育出来的成果。

3.司空见惯·熟视无睹辨析⎩⎪⎨⎪⎧司空见惯: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熟视无睹:指对客观事物不关注,虽然经常看见,还跟没看见一样。

形容对事物漠不关心。

例句⎩⎪⎨⎪⎧①多数消费者都表示,促销过于频繁,让人觉得没有促销反倒不正常了,这种司空见惯的促销难免让人有种“审美疲劳”。

女歌手-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教案

女歌手-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教案

女歌手-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中女歌手的背景及其所述故事。

2.学习现代散文的基本文体知识,能够正确理解并分析文本。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散文的文体特点及其阅读方法。

2.如何综合运用文本中的线索,理解女歌手人生的反面教材。

3.如何通过分析散文语言,理解女歌手生命历程的沉重。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首先,老师介绍今天的主题:女歌手。

然后从“夜曲”、“深爱着你”等熟悉的名曲出发,引出女歌手的职业生涯和传奇经历。

接着,老师请同学们自己尝试简单描述一部电影、一首歌、一种美景等等,从而引导学生体验全神贯注进行感性浸润的状态,进入今天的学习状态。

2.教学内容A.阅读教材选取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中的《女歌手》,进行通读与理解。

通过分析文本中的细节,理解女歌手从事艺术行业的历程和身心历程中的挣扎。

需要注意的是,本课的重点在于通过文本语言论述的线索,领悟故事作者隐含的根本思想。

老师应该以发问和概括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渐领悟这一思想,从而顺购大胆猜测。

例如:“女歌手本该是哀伤的称号,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悲天悯人,是一种别于常人的境界。

而这位女歌手却在自己的悲情生活中寻找生命的快乐。

”老师可以先带领学生读懂作者不同寻常的措辞(哀伤的称号、悲天悯人、常人)以及反转的表述方式(从悲天悯人到寻找生命的快乐)。

接着,老师可以根据文中的线索,引导学生逐步领悟其思想。

B.讲解散文的文体特点在阅读之后,老师介绍了现代散文的文体特点及其阅读方法。

例如:•现代散文突破传统文体界限,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现代散文往往以抒情、描写、叙事相结合的方式呈现。

•现代散文讲求语言的简洁精练和形象感人。

老师应该联系散文的实例,进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各个方面的文体特点。

C.作文训练最后,老师可以通过发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总结这段故事中所反映的思想,并且从一个不同的角度出发,提问学生思考女歌手的人性和生命的意义,鼓励学生展开自己的思考和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应学生用书P12
一、字音辨读
1.窣窣声(sū) 2.山坳(ào) 3.乜视(miē)
4.擤掉(xǐng) 5.埋怨(mán) 6.蹒跚(pán shān)
7.挑衅(xìn) 8.耷拉(dā) 9.黑黝黝(yǒu)
二、字形辨识
1. 2.⎩⎨⎧ 山ào 坳yǒu 黝黑
3. 4.⎩⎨⎧ 乱chuài 踹chuǎi 揣摩
tuān 湍急
5. 6.⎩⎨⎧ dì谛听取dì缔
三、词语辨析
1.蛰居·隐居
辨析⎩⎨⎧ 蛰居:像动物冬眠一样长期躲在一个地方,不出头露面。

隐居:指退居乡里,不肯出仕。

例句⎩⎪⎨⎪⎧ ①半年蛰居不下场,对于热爱高尔夫球运动的李昊桐未免太长,趁着教练回美国,李昊桐毅然选择
了参加希望赛重庆站的比赛。

②北大教师王青松、张梅夫妇隐居深山11年,可谓惊世骇俗,隐居的原因则是愤世嫉俗。

2.一本正经·郑重其事
辨析


⎧一本正经:形容很规矩,很庄重。

多指人的神态。

郑重其事:对待事情严肃认真。

多指做事的态度。

例句


⎧①他梳着油亮的分头,他表情一本正经,他动作
“无厘头”一样夸张——这就是周立波。

②科技人员郑重其事地告诉马老汉:这是事实,你
要相信,这就是新栽培技术培育出来的成果。

3.司空见惯·熟视无睹
辨析


⎧司空见惯: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指某事常见,
不足为奇。

熟视无睹:指对客观事物不关注,虽然经常看见,
还跟没看见一样。

形容对事物漠不关心。

例句
⎩⎪

⎪⎧
①多数消费者都表示,促销过于频繁,让人觉得没
有促销反倒不正常了,这种司空见惯的促销难免
让人有种“审美疲劳”。

②记者发现,很多公共场所都贴有明显的“禁止吸
烟”的标志,但烟民们似乎熟视无睹。

四、熟语释义
1.绿草如茵:绿油油的草好像地上铺的褥子,常指可供临时休憩的草地。

2.沉默寡言:指不爱说笑,偏重指性格。

对应学生用书P13
一、走近作者
1.文章在叙述盖尔卡同父亲一起放航标灯时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按时间顺序来写的,运用景物描写的方法巧妙地展示了时间的推移:太阳刚刚傍山——傍晚已经悄悄地从山上降临下来了——老爷爷在那儿睡了很久,渐渐地安静了下来——老爷爷终于合上了眼睛——黑沉沉的夜色。

父女二人放置航标灯的过程与时间推移相一致,可谓双线合一。

2.文中盖尔卡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盖尔卡的父亲是一个慈爱的父亲形象。

他沉默寡言,不善于用言语表达自己对女儿的爱,但他用行动来表达自己对女儿无微不至的关爱,用伟大的心灵感染着影响着女儿。

3.如何理解“女儿,它正在看你点的灯光,所以不会在黑暗中迷失方向的……”这句话?
明确:这句话一语双关。

(1)表层意思:那些航行的船因为有女儿点的灯,不会在黑暗中迷失方向。

(2)深层含意:以此来安慰女儿,给懵懂的孩子以精神的慰藉以及生活的信心与勇气,让孩子看到自己虽处逆境,但也有存在的价值。

1.形象、生动的语言
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作者对事物描述具体,语言形象生动,比如写傍晚是一位老爷爷,“他正在山背后抽烟斗,因此那边的天空是红彤彤的。

”“他微微颤动的胡子,不时地在搔痒,因此水中的悬岩的倒影在徐徐地晃动,山上的白杨林也在沙沙作响。

”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2.精彩的细节描写
文中有不少精彩的细节描写,例如文章开头写“那时候航标灯还是用木头做的,它们安装在木头的直角弯头上,小金字塔形的顶端闪烁着白色和红色的圆顶灯笼,里面放的是煤油灯。

白天,父亲把煤油从一只生锈的大铁桶里灌到灯肚里去,把灯肚灌满,盖尔卡扶着漏斗,把连着灯芯的灯头旋入灯颈”。

这一段文字描写细致入微,不仅增强了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可信度,而且反映出盖尔卡对童年的生活记忆犹新,永远不会忘记那段难忘的岁月。

3.在巨大的反差中刻画人物
文中的盖尔卡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姑娘,但她却干着成人干的活,说着成人说的话,唱着成年人唱的歌。

这种巨大的反差正反映出她生存环境的特殊和艰辛,人物的形象和性格也就在这种巨大的反差中得到了充分的刻画和体现。

4.从儿童心理出发绘写自然景色
小盖尔卡虽有成人的影子,但她毕竟还是孩子,因此,作者在对自然景色进行描写时,始终从儿童的心理出发,生动地描写出了儿童眼中的世界。

对应学生用书P14阅读《女歌手》选段,完成1~4题。

小船在岸上碰了一下,发出隐约可闻的响声,停住了。

父亲走进水里,捏住一只桨架,把船推上去一点,然后把烟蒂扔进水里,把盖尔卡从船头里抱出来,裹在棉背心里,捧在两只手上,沿着木梯级向小木屋走去。

有时,盖尔卡醒过来含含糊糊地问:
“我们已经到家了吗?”
“到了,到了。

睡吧,女歌手。

”父亲说着把她更紧地贴在自己的身上,她则把细小而又香甜的暖气呼向他的胸脯,他真想说:“你是我的小心肝,你是我的小宝贝!没有你,我会怎么样呢?……”
可是他不会把这句话说出来的,而仅仅停在陡岸上,嘶哑地清了一阵子被甜丝丝的愁绪哽住的喉咙,把女儿紧贴在自己的身上,仿佛害怕单独留在这黑沉沉的夜色当中,留在黑黝黝的河流上空。

在这条河上稀稀拉拉地闪现着航标的灯光,远处的某个地方传来了桨叶的击水声和拖轮的排气声。

“轮船在行驶,”父亲轻轻地说,同时倾听着自己的声音,“女儿,它正在看你点的灯光,所以不会在黑暗中迷失方向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