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8种新生儿常见疾病

合集下载

新生儿常见疾病与处理

新生儿常见疾病与处理
演讲人
呼吸系统疾病
新生儿肺炎:新生儿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由细菌、病毒等感染引起
01
新生儿呼吸道感染:新生儿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由病毒、细菌等感染引起
03
新生儿哮喘:新生儿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由遗传、环境等因素引起
02
新生儿呼吸道异物:新生儿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由误吸异物引起
04
孕期运动:适当运动,保持身体健康
孕期饮食:均衡营养,避免过度摄入
产后护理
01
保持室内环境清洁,通风良好
03
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
05
定期进行产后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疾病
02
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04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的重要性:预防新生儿疾病,提高免疫力
疫苗接种的种类: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等
消化系统疾病
4
3
呕吐:新生儿呕吐可能由感染、过敏、饮食不当等原因引起。
腹胀:新生儿腹胀可能由肠道功能紊乱、消化不良等原因引起。
2
1
腹泻:新生儿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可能由感染、过敏、饮食不当等原因引起。
便秘:新生儿便秘可能由饮食不当、肠道功能紊乱等原因引起。
皮肤疾病
湿疹:新生儿常见的皮肤病,表现为皮肤发红、瘙痒、皮疹等
观察新生儿的情绪、反应、行为等心理状况
观察新生儿的体重、身高、头围等生长发育指标
观察新生儿的免疫接种情况,及时接种疫苗
及时就医
发现新生儿出现异常症状,如呼吸困难、皮肤发黄、呕吐、腹泻等,应及时就医。
01
及时就医可以避免病情恶化,减少新生儿受到的伤害。
02

新生儿常见病

新生儿常见病

新生儿常见病一、新生儿肺炎:1、肺炎的症状:呼吸急促、费力或呼吸不规则、咳嗽、吐沫等症状,患儿有不同程度口周、鼻周发情,部分足月反应良好的新生儿可有鼻翼扇动等症状。

2、原因:常见于母亲有急产、胎膜早破,母亲或与婴儿亲密接触的人近期曾患上呼吸道感染者。

3、处理方法:护理中要观察仔细,发现问题及时就医,平时注意避免外来的感染源。

二、新生儿败血症:1、主要表现:先是食欲低下、精神欠佳、发热(早产儿或病情重也可以表现体温不升)、面白、好睡、黄疸加重、身上有出血点、腹胀及肝脾肿大等。

2、原因:多见于孕妇有发热感染、胎膜早破、羊水混浊,新生儿有脐部感染或皮肤脓疱疹、破损等原因造成的。

3、处理的方法:及时发现及时就医。

三、缺氧缺血性脑病:1、早期主要表现为:过度兴奋、肢体颤抖、睁眼时间长,甚至抽风,重病儿一开始表现嗜睡、昏迷、肢体发软、前囱饱满,触之像面鼓。

2、原因:在患儿病史中常有宫内、产时缺氧,伴有颅内出血等,作头部CT、颅脑B超、磁共振及必要的化验等可明确诊断。

3、处理的方法:及时发现及时就医。

四、化脓性脑膜炎:1、表现为:面白或发青,拒乳、反应差、体温不升或有发热、哭声弱或尖叫、双眼凝视、前囱饱满,重者出现抽风,症状类似缺氧缺血性脑炎、败血症,且常与败血症同时存在。

2、处理方法:及时发现及时就医。

五、鹅口疮:1、好发部位:口腔黏膜2、原因:是白色念珠菌引起的(1)奶头或奶具不卫生(2)产道交叉感染(3)长期应用抗生素(4)不注意口腔清洁,残奶在口腔中停留时间过长,有利于白色念珠菌的生长3、表现为:宝宝患鹅口疮时,即使不喝奶,口腔里、舌面上也有一层白白的东西,很容易发现。

4、典型表现: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乳凝块样物,微微高出黏膜面,刚开始呈小片状,逐渐融合成大片。

鹅口疮又叫“雪口病”。

5、处理方法:注意宝宝的奶具卫生,要严格消毒,操作要正确,避免污染。

还要注意乳头的卫生和乳头的健康状况,避免感染的机会。

六、湿疹:1、湿疹主要表现:为针头大小的疙瘩,对称性分布,表面可起皮,严重时会流水、糜烂。

新生儿常见疾病PPT课件

新生儿常见疾病PPT课件
口炎 鹅口疮 疱疹性口炎 溃疡性口炎 胎粪性便秘 正常24内小时排胎便,若生
后数日不排或排便量过少即出现腹胀呕
与内科有关的呕吐
新生儿便秘 某些新生儿3-5天或更长时 间排便一次,可有腹胀呕吐,排便后即 可缓解
肠道外感染 上感 肺炎 脐炎 败血症 泌尿 道感染
颅内压升高 脑膜炎 颅内出血 颅内血肿 HIE
肠闭锁 生后有持续性呕吐,呕吐物含胆 汁或呈粪便样,腹胀明显,无胎便排出 或仅有少量绿色胶冻样便排出。需手术 治疗。
先天性巨结肠 生后胎便多于24小时后排 出,于2-6天内出现呕吐。经灌肠后呕吐 缓解,数日后又出现。需手术治疗。
与外科有关的呕吐
肛门直肠闭锁及狭窄 生后体检时发现, 无胎便排出。需手术治疗。
7吐血便等n口炎鹅口疮疱疹性口炎溃疡性口炎n胎粪性便秘正常24内小时排胎便若生后数日不排或排便量过少即出现腹胀呕吐与内科有关的呕吐n新生儿便秘某些新生儿35天或更长时间排便一次可有腹胀呕吐排便后即可缓解n肠道外感染上感肺炎脐炎败血症泌尿道感染n颅内压升高脑膜炎颅内出血颅内血肿hie与外科有关的呕吐n食管闭锁及食管气管漏常于生后第一次喂奶就出现呕吐并突然发绀呼吸困难窒息肺内湿罗音
按压) 药物应用不规范(药物滥用)
新生儿呼吸困难
新生儿呼吸困难为各种不同病因所引起 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在安静时呼吸频率 超过60次/分、或低于30次/分,出现呼 吸节律改变甚至呼吸暂停、口唇及面部 皮肤青紫,伴有呻吟等症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呼吸困难出现的时间
生后1日内出现呼吸困难:湿肺者呼吸困难出现在生后 1~2小时;肺透明膜病在生后6小时内出现症状;自发性 气胸、纵隔气肿、大叶肺不张可在出生后数小时突然 出现呼吸困难;持续肺动脉高压、宫内感染性肺炎也可 在生后1日内出现呼吸困难。先天性畸形如先天性心脏 病、先天性鼻后孔闭锁、膈疝、先天性气管支气管狭 窄、喉蹼、先天性会厌囊肿、食管气管瘘等,可在出 生后不久出现呼吸困难。可在生后1 日内引起呼吸用 难的肺外疾病有颅内出血、低血糖、低血钙、代谢性 酸中毒、严重贫血等。早产或过期产儿生后12小时出 现气急,伴有惊厥、面色苍白,其母有糖尿病史,应 考虑低血糖之可能;生后24小时内出现呼吸不匀,有难 产史,前囟门饱满。可能为颅内出血。

了解新生儿常见疾病

了解新生儿常见疾病

了解新生儿常见疾病新生儿是家庭中的宝贝,他们的身体和免疫系统还不够强大,因此常常容易患上各种常见的疾病。

了解这些常见的疾病是每位父母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够帮助他们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一个常见疾病是新生儿黄疸。

黄疸通常出现在宝宝出生后的几天内,其主要特征是宝宝的皮肤和眼白变黄。

这是因为在出生后,新生儿体内的胆红素的排泄速度较慢,导致胆红素水平升高。

大多数情况下,黄疸是正常的,并在几周内自行消退。

然而,如果黄疸持续时间较长或黄疸加重,那么就需要及时就医,以避免潜在的健康问题。

第二个常见疾病是呼吸道感染。

由于新生儿呼吸道系统发育尚不完善,他们容易受到各种病毒和细菌的感染。

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包括鼻塞、打喷嚏、咳嗽、呼吸急促等。

这些症状可能会导致宝宝吸奶困难,影响他们的饮食和生长发育。

为了预防呼吸道感染,父母需要注意保持新生儿的环境清洁卫生,勤洗手,避免将宝宝带到人群拥挤的地方。

第三个常见疾病是消化系统问题。

新生儿的消化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因此他们容易出现各种消化不良问题。

例如,腹泻、便秘、胀气等。

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宝宝不适,甚至失去食欲。

为了预防消化系统问题,父母应该注意宝宝的饮食习惯,确保他们获得足够的营养和水分,并避免食用过多不适合新生儿的食物。

第四个常见疾病是皮肤问题。

新生儿的皮肤非常娇嫩,容易出现各种皮肤问题。

例如,湿疹、尿布疹等。

这些皮肤问题可能会导致宝宝不停地哭闹和不适。

为了预防皮肤问题,父母应该定期给宝宝洗澡,保持皮肤干燥清洁,并选择适合新生儿使用的洗浴用品和尿布。

最后一个常见疾病是感染。

由于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他们很容易受到各种细菌、病毒和真菌的感染。

感染的症状可能包括发热、红肿、脓液等。

为了预防感染,父母应当定期给宝宝洗澡,勤洗手,并保持新生儿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

了解新生儿的这些常见疾病有助于父母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然而,无论是预防还是治疗,都应该在儿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育儿知识:新生儿常见疾病有哪些

育儿知识:新生儿常见疾病有哪些

新生儿常见疾病有哪些
对于初为人母的妈妈们来讲,她们会对新生儿的各种状况感到恐惧,为了避免这一点,较佳的做法,就是事先对这些状况有一定的了解。

下面,我就给大家讲讲新生儿常见疾病有哪些。

一、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主要的表现就是新生儿的脸越来越黄,很多情况下,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由于新生儿处理胆红素的能力较弱而出现的问题,但是,新手妈妈要注意辨别病理性黄疸,一旦确诊为病理性黄疸,则需要进行专业的治疗。

二、腹泻。

腹泻也是新生儿非常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的表现是大便的次数增多,非常稀薄有臭味等,当新手妈妈发现孩子的这些特点的时候,需要带孩子到医院进行专业的治理,主要的原因就是腹泻会是婴儿处于脱水状态是非常危险的。

三、脐带发炎。

脐带是连接宝宝和妈妈的重要纽带,当宝宝出生的时
候,它也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但是,由于对宝宝脐带部位处理不卫生,或者感染就容易出现发炎的症状。

因此,新妈妈要注意保持宝宝期待部位的干燥和卫生。

以上的三种疾病是新生儿比较常见的疾病,当这些问题出现的时候,新妈妈一定要积极应对。

婴幼儿常见病8种

婴幼儿常见病8种

婴幼儿常见病8种如果你能了解哪些疾病是孩子易发的病症,并尽可能多地了解疾病成因、症状和应对措施,相信一定能纾解你的紧张、减轻你的烦恼。

1、支气管哮喘所谓哮喘一般在出生6个月左右以后出现,较常见的是2岁以后得哮喘。

开始时是咳嗽和打喷嚏等感冒症状,逐渐就出现了哮喘的症状,呼吸困难,每次呼气时,喉咙就呼呼作响。

特别是夜间发作时表现更为严重,不能入睡,脸色变差,有时甚至变紫。

孩子难受得不能睡觉时,你应该扶起孩子的上身,帮他摆一个舒适的姿势。

你还要使室内保持适度的湿度,注意换气,并充分补充水份。

如果这样仍然持续发作,就要去看医生。

2、肠套叠症这种病症的原因目前还不很清楚。

肠的一部分突然进入到了另一部分肠的里面,发生剧烈的腹痛。

如果里面的肠子一勒紧,血液就会停止流动,会危及孩子的生命。

这种疾症的特征是精神突然变差,脸色苍白、呕吐、痛苦、间隔5分钟或10分钟反复一次,不久就排出像蕃茄和草莓酱般的血便。

这种病以3个月至1岁的婴幼儿最容易发生,这时的孩子不能用语言表达,有时可能会耽误诊断的时间,所以,出现了肠套叠症的症状时,即使是在深夜,也要火速去医院接受诊治。

3、白色便体腹泻症这是一种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胃肠炎,多见于冬季,别名小儿假性霍乱,冬季腹泻症。

从轻微的感冒症状开始,不久就同时出现剧烈的腹泻的呕吐。

粪便的颜色呈白色,腹泻次数达一天10次以上。

这样持续的时间如果很长的话,就容易发生脱水症,所以要特别注意补充水份。

如果饮水后婴儿还是十分疲乏,出现了口干等脱水症的情况,就是危险信号,要马上接受医生诊治。

4、腹泻症这种病症的成因几乎都是病毒感染所致。

如果腹泻,大便就会变稀,在便的形状、颜色和气味也与平日不一样。

这时,要检查腹泻的次数、粪便的稠稀程度,有没有血便?有没有腹泻以外的症状?等等。

如果孩子一逗就笑,精神也很好,你就不用那么担心了。

否则,应当去看医生。

5、病毒性肺炎这是婴幼儿期最常见的一种肺炎,它是由于肺部感染了麻疹,流行性感冒病毒等各种病毒而引的。

婴幼儿常见病基础知识

婴幼儿常见病基础知识

婴幼儿常见病基础知识第一节:婴幼儿常见病的分类婴幼儿期是人体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婴幼儿常见病也相对较多。

根据病因、病程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可以将婴幼儿常见病分为以下几类:1. 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感冒、咳嗽、支气管炎、肺炎等,这些疾病一般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

2. 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腹泻、呕吐、消化不良等,常见的病因有病毒感染、细菌感染、食物过敏等。

3. 皮肤疾病:包括湿疹、尿布疹、痱子等,这些疾病一般与婴儿皮肤娇嫩、抵抗力低下有关。

4. 泌尿系统疾病:包括尿路感染、膀胱炎等,常见症状有尿频、尿急、尿痛等。

5. 神经系统疾病:包括惊厥、脑膜炎等,这些疾病一般由感染或其他因素引起。

6. 其他常见病:还包括眼耳鼻喉科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营养不良等。

第二节:婴幼儿常见病的病因和预防措施1. 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因和预防措施:感冒和咳嗽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预防措施包括保持室内通风,勤洗手,避免接触患者等。

支气管炎和肺炎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预防措施包括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保持室内空气湿润等。

2. 消化系统疾病的病因和预防措施:腹泻常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预防措施包括母乳喂养、合理添加辅食、保持食品卫生等。

呕吐和消化不良常与饮食不当、过食或食物过敏有关,预防措施包括合理饮食,避免过食及接触食物过敏原。

3. 皮肤疾病的病因和预防措施:湿疹常与过敏、皮肤干燥有关,预防措施包括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接触过敏原,保持室内湿度适宜等。

尿布疹和痱子常与尿布不及时更换、皮肤摩擦过多有关,预防措施包括勤换尿布,保持皮肤干燥清洁。

4. 泌尿系统疾病的病因和预防措施:尿路感染和膀胱炎常与细菌感染有关,预防措施包括保持尿道卫生,避免便秘等。

5. 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和预防措施:惊厥常与高热、感染有关,预防措施包括合理降温、保持室内通风等。

脑膜炎常由细菌感染引起,预防措施包括接种相应疫苗、保持个人卫生等。

6. 其他常见病的病因和预防措施:眼耳鼻喉科疾病常与感染、病毒感染有关,预防措施包括保持室内清洁,避免接触患者等。

婴幼儿常见的8种疾病

婴幼儿常见的8种疾病

婴幼儿常见的8种疾病婴幼儿是家庭中最为可爱和脆弱的一群人。

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经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疾病。

了解并预防这些常见的婴幼儿疾病对于家长来说特别重要。

下面是八种常见的婴幼儿疾病。

1.感冒和流感:婴幼儿的免疫系统较为脆弱,简单感染感冒和流感病毒。

这些疾病常伴随着发热、鼻塞、咳嗽和喉咙痛等症状。

准时实行预防措施,如勤洗手、避开与患病人接触,以及准时接种疫苗,可以削减疾病传播的风险。

2.肺炎:肺炎是婴幼儿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

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呼吸急促和胸闷等。

预防肺炎的最佳方式是接种相应的疫苗,同时保持室内通风、勤洗手和避开与患病人接触也很重要。

3.腹泻:腹泻是婴幼儿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主要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引起。

症状包括频繁的稀便、腹部胀气和腹痛。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开饮用未经消毒的水和生食,以及准时接种相关疫苗可以削减腹泻的发生。

4.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柯萨奇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症状包括发热、口腔溃疡和手足上的水泡。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手和避开与患病儿童亲密接触是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措施。

5.水痘:水痘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

症状包括发热、身体上消失红色丘疹和水泡。

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水痘的有效措施。

6.麻疹: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高传染性疾病。

常见症状包括高热、咳嗽、流鼻涕和眼结膜炎。

准时接种麻疹疫苗是预防麻疹的最佳方式。

7.痱子:痱子是由于婴幼儿体温过高、汗腺堵塞引起的常见皮肤病。

主要表现为皮肤上消失红色疹子和瘙痒感。

保持室内通风、穿着透气的衣物、勤洗澡和保持皮肤清洁是预防痱子的有效措施。

8.过敏性皮炎:婴幼儿常见的过敏性皮炎常由过敏原引起,如食物、尘螨、花粉等。

症状包括皮肤红肿、瘙痒和起泡。

削减过敏原接触、保持皮肤清洁和适当的药物治疗可以缓解过敏性皮炎症状。

以上是八种婴幼儿常见的疾病。

了解这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对于爱护婴幼儿的健康至关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湿疹新生儿湿疹一般发生在面部两侧,前额、下颚也有发生,有的孩子在耳部也可以发生。

刚开始时是一些红疹,接下去会有渗出,有黄色的分泌物、结痂。

新生儿脸上长出一粒粒白色的小颗粒,颗粒周围泛湿疹有自愈性,一般在4--6个月后可以逐渐自愈,也有部分宝宝到1岁才好转。

内在因素是患者本身具有的过敏性体质,这在湿疹的发病中起主导作用。

内在环境的不稳定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紧张、失眠、过度疲劳、情绪变化等,以及感染病灶、新陈代谢障碍等,均可诱发或加重新生儿湿疹病情。

外在因素也很多。

包括饮食、吸入物、气候、接触过敏物因素等。

其中蛋白质,牛奶,吸入花粉、尘螨、寒冷天气、接触化学物品、肥皂、洗涤剂等是新生儿湿疹最常见的诱因。

尽量寻找过敏源,但往往有困难。

避免有剌激性的物质接触皮肤,不要用碱性肥皂洗患处,也不要用过烫的水洗患处,不要涂化妆品或任何油脂。

室温不宜过高,否则会使湿疹痒感加重。

衣服要穿得宽松些,以全棉织品为好。

药膏涂抹得要稀薄,对宝宝的举动稍加注意。

一般情况下基本不会出现不良影响。

新生儿惊厥惊厥俗称“抽风”,是新生儿常见的症状,早产儿更为多见。

大部分是危重疾病的一种表现。

一旦发现新生儿惊厥,应立即送到医院作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新生儿惊厥发作持续时间较短,动作较小,又由于许多新生儿被包得严严实实,因此如不仔细观察很难发现新生儿抽风的动作。

新生儿惊厥有多种表现形式,可以是面部小肌肉的抽动,表现为眼睛的斜视、眼睑和面部小肌肉的抽动,或表现为嘴部类似吸吮的动作,也可以有一个肢体、一侧肢体或双侧肢体抽动。

总之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时特别是局部小的抽搐与新生儿的正常动作不易区别。

抽搐与新生儿的正常动作区别如下:1、姿势的改变:正常的新生儿肢体常呈屈曲状态,但又非过分曲屈,腕、膝、肘、踝等关节的角度一般不小于90度,打开包被四肢常有不规则的舞动。

如四肢各关节角度小于90度,说明肌张力增高,若四肢松软、伸直,全身成大字形,说明肌张力低下。

2、面色改变:新生儿严重惊厥时,常伴有短时间的面色发白或青紫,有时可同时伴有口吐白沫。

3、眼神的改变:新生儿惊厥时大部分同时伴有短时间的意识丧失,表现为失神、瞪眼或斜视等。

总还会伴有神志、面色、肌张力等等的改变,仔细观察不难识别。

新生儿呼吸暂停我们有时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宝宝会突然停止呼吸几秒或更长时间,然后又自行恢复正常呼吸,脸色及心跳没有改变,这些现象属正常现象。

而我们所说的呼吸暂停,是指呼吸停止时间达20秒以上,伴面色发绀,心率减慢至100次/分以下,肌张力下降的表现,这是由于新生儿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呼吸系统结构发育尚不完善,生理功能不稳定所造成的。

所以早产儿尤其多发,约有40~50%的早产儿可发生呼吸暂停。

此外,窒息、肺炎、心血管先天性畸形、感染、核黄疸、低血糖、低血钙及突然的冷热刺激等也可导致呼吸暂停。

如发作频繁,可有生命危险。

新生儿肺炎肺炎是婴幼儿的一种常见病。

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而且患病后危险性较高,特别是体弱儿、佝偻病、贫血、营养不良及有先天畸形的新生儿,更容易患肺炎,并在患病后病情重,身体恢复慢。

症状识别:新生儿的胸廓发育相对不健全,呼吸肌软弱无力,因此无力咳嗽。

而且,新生儿患肺炎时,不像大一些的孩子那样出现明显的咳嗽、发烧、气喘等症状,甚至体温下降,有时只表现出吸吮差、容易呛奶、哭声较轻或不哭,嘴里像螃蟹似的吐泡沫等,很多父母往往会误认为是感冒或其他问题。

但抱患儿去医院时,却经常会被医生发现病情已发展得很危险了,所以死亡率较高。

新生儿患肺炎时,很多时候在肺部也听不到特有的湿罗音,除非拍X光片才能明确诊断,给诊断带来很大麻烦。

对于新生儿来讲,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可通过数呼吸次数帮助父母及早发现肺炎。

由于正常的新生儿的呼吸节律并不规则,一阵快一阵慢,有时甚至有短暂的停止,所以在数1分钟的呼吸次数时不能采取数15秒再乘以4的方法,正确做法是要数满1分钟。

还有一项观察可帮助父母识别。

新生儿患肺炎时会出现胸凹陷,即吸气时胸壁明显下陷,并且是病情严重的表现。

为了准确起见,以上现象要在安静状态下观察。

同时注意观察孩子有无烦躁不安、精神不好、吃奶差、呛奶并奶汁从鼻中流出、嘴吐泡沫等表现。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新生儿一般在出生2-3天后,皮肤都会不同程度的变黄。

先是面部变黄,随之巩膜、皮肤逐渐变黄,但精神、吃奶和睡眠都没明显变化,只是尿色稍黄,这是生理现象。

足月儿的黄疸现象,大约持续4-6天,7-10天逐渐消退;早产儿大多在生后3-5天出现黄疸,6-8天达到高峰,而且黄疸消退的时间也较晚,可能在2-3周后才能消退干净。

在新生儿黄疸中,有少数孩子属于病理表现,如一出生就出现了黄疸,或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明显黄疸;皮肤黄疸程度较重,除了面部、躯干、四肢外,手掌和脚掌也变黄;皮肤黄疸的时间长,足月儿超过2周以上或更长的时间,早产儿超过3周;皮肤黄疸时轻时重,不是越来越轻;黄疸消退后重新又出现等。

一旦出现以上情况,父母要及早注意,并及早带孩子就医。

病理性黄疸往往在皮肤发黄的同时,还伴有不愿吃奶、吸吮力弱、精神不佳、呕吐腹泻、发烧或体温低、大便颜色发白等表现。

这些表现是由于新生儿溶血病、败血症、肝炎、胆道畸形、内脏出血等疾病所引起。

生理性黄疸一般不需治疗,几天后黄疸就会自然消退。

不过,有些喂母乳的孩子黄疸会持续时间较长,甚至可达数月,这种情况被称为母乳性黄疸。

这样的孩子无任何疾病的表现,吃奶、精神状态都正常,去医院就诊也检查不出异常,包括做化验。

不过,母乳性黄疸一般影响不大,无须停喂母乳。

黄疸严重时只要暂停母乳3-4天,黄疸就会明显减轻或逐渐消失。

停喂母乳期间可改喂配方奶,在医生指导下采用药物和蓝光治疗。

一旦怀疑孩子是病理性黄疸,就应及早去医院进行详细检查,确定后及时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引起核黄疸。

核黄疸不仅有引起智力发育障碍的可能,甚至会导致死亡,是新生儿的黄疸最严重的后果。

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亲与胎儿血型不合引起新生儿免疫性溶血。

有很多原因可以引起新生儿溶血。

目前人类已发现的20个血型系统,发生新生儿溶血病的以ABO系统最多,次为RH系统。

在怀孕期或分娩时可有为数不等的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若彼此血型不合,母亲体内缺乏胎儿红细胞所具有的抗原,母亲会产生相应的抗体。

这种免疫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起溶血。

ABO血型系统共有“A”、“B”、“AB”和“O”型四种,ABO血型不合溶血病主要发生在母亲是“O”型,胎儿是“A”型或“B”型者。

RH血型系统中有抗原5种(C,c;D;E,e;),有D 抗原者称RH阳性,无D抗原者为RH阴性,RH血型不合溶血病主要见于母亲是RH阴性,胎儿为RH阳性者。

有些母亲虽然为RH阳性,但缺乏E抗原,亦会发生RH溶血病。

我国汉族RH阳性者占绝大多数(98~99%),阴性者不多,故RH血型不合的新生儿溶血病较其他民族少见。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是新生儿期严重感染之一,和败血症关系很密切。

本病死亡率高,后遗症多。

不论产前、产时或产后感染都可引起化脓性脑膜炎,比如母亲患败血症、羊膜早破、胎粪吸入、难产、出生后皮肤破损、脐部感染等。

新生儿得脑膜炎最早改变是在精神异常,如阵阵尖哭,易惊、易激动,精神萎,随后不哭,最后昏迷。

早产儿则不哭、嗜睡、面色灰白、两眼凝视。

如果发现迟,即使幸存也会合并脑积水、硬膜下积液、耳聋、皮质盲及智能低下。

早期常出现哭声改变、尖叫、易激惹、易惊,随即哭声变弱,甚至不哭,继而转为嗜睡、吐奶(为喷射性呕吐)、后背发直,两眼凝视或斜视,全身伴有抽搐等症状。

如果囟门,感觉饱满、张力增高,就要考虑做腰椎穿刺,进行脑水检查。

病死率在5O%左右,可并发脑积水、硬膜下积液、肢体瘫痪、智力障碍等症。

新生儿结膜炎新生儿的免疫功能还未成熟,对病菌的抵抗力较弱;加上泪腺尚未发育完善,眼泪较少,不容易将侵入眼睛里的病菌冲洗掉。

这样,就容易使病菌在眼部生长繁殖,引发结膜炎。

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杆菌、淋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和沙眼衣原体等,是引起新生儿结膜炎的主要病菌。

在出生时胎头需要经过母亲的阴道,如果阴道存在这些病菌感染,就容易使他们被感染,使其中一些孩子发生“新生儿结膜炎”。

新生儿的眼睛被病菌感染后,一般在出生后5-14天发病,表现为眼睑肿胀,结膜发红、水肿,同时眼睛有分泌物。

分泌物一开始为白色,但可能会很快转为脓性,成为黄白色分泌物。

先可能是一侧眼部感染,随着病情发展使另一侧眼睛也被感染。

若未及时护理和治疗,炎症会侵犯角膜,日后影响视力发育。

从孕期开始预防。

特别提醒的是,如果母亲在怀孕期间白带增多,并呈脓性,或是父亲感染了淋病,要立即去医院进行彻底治疗。

这样,便可避免新生儿在出生时被淋病菌所感染,患上“新生儿淋菌性眼结膜炎”。

该病在感染严重时可迅速侵犯角膜,治疗不及时会造成角膜穿孔,导致失明,对新生儿的健康危害极大。

新生儿出生后,马上使用眼药预防病菌感染。

父母在护理时,一定注意保持双手及衣物清洁,千万不能随意用不干净的物品擦洗孩子的脸和眼。

如果孩子的眼睛发生了结膜炎,对所使用过的物品,特别是毛巾、手帕要进行煮沸、晾晒消毒。

当眼部红肿明显、脓性分泌物过多及白眼球充血时,一定要及时去眼科诊治,不得延误。

眼部发生炎症时一定要注意进行正确护理。

每次清除眼部分泌物时,切记先用流动的清水将手洗净,再将消毒棉签在温开水中浸湿后,轻轻擦洗新生儿眼部的分泌物。

如果睫毛上粘着较多分泌物,可用消毒棉球浸上温开水湿敷一会儿,然后换一个湿棉球从眼内侧向眼外侧轻轻擦试。

要注意,一次用一个棉球,用过的棉球不能再用,直到擦干净为止。

清洗完后,在医生指导下滴用抗生素眼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