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管理: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维度
浅谈精益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

浅谈精益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林雪峰2012/07/17国内不少企业一直努力学习精益生产,希望借助精益生产提升自身企业的管理和竞争力,但许多企业却没有收到效果,今天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希望能够找到原因,让国内企业真正能够掌握精益生产及整个管理体系的精益管理。
精益管理源于日本企业的精益生产,精益生产着重于研究生产过程的管理,而日本企业的精益生产是建立在日本企业文化的基础上的管理,是日本企业的精益文化在生产上的应用,因此,我们要研究精益生产,不能只研究精益生产的内容,要了解其背后的日本文化和日本企业文化。
日本大和民族自身拥有集体主义文化和精细作业特性,日本吸收中国儒家思想等传统文化,通过树立“仁、和、忠、孝、义”等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建立起和谐社会文化,另外明治维新后,日本又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吸收西方民主、竞争和创新文化,最后形成了内部忠诚、服从、仁爱、民主、包容、团结、和谐、精细,对外谦虚、学习、竞争、创新的文化,西方甚至将日本称之为真正的共产主义社会。
日本人就将日本文化引入了企业中,形成了日本企业文化,在汽车制造等行业中,日本企业的精益管理文化和制度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令到日本企业取得了行业的优势。
当然,在电脑、手机等高速创新行业中,日本企业并不能凭借其文化取得优势,美国企业却取得优势,原因是这些行业对企业的文化特点要求不同,在冒险和创新方面日本文化则不如美国文化,美国文化有尊重个人价值、支持冒险、激励创新和务实精神等美国文化特点,因而造就了美国企业的成功,在此,我们对这方面不作详细讨论,我们重点讨论日本文化、精益管理及其在制造业中的应用,讨论精益管理在中国制造企业中的建立和推广。
我们讨论的内容分为几个部分,第一、精益管理的精神;第二、建立学习精益管理团队;第三、精益文化的吸收和建设;第四、精益管理在管理体系中的应用。
精益管理的精神。
精益生产的含意是精确及有效益地生产,其中的精神在于精确而有效益,延伸的内容是顾客拉动,及时和自动补给,减少包括流程不合理、库存、运输、动作等浪费,也就是说,一切从顾客出发,站在顾客需求的角度,以顾客为中心,企业所有的工作都是满足顾客现在的需求和潜在的需求,而且要及时地和自动地满足顾客需要,消除企业组织架构和管理流程中的浪费。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成功因素分析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成功因素分析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国的制造业正在经历着一次转型升级的历史性转变。
从“低端制造”发展到“中高端制造”,中国制造业开始重视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通过加强自主创新、扩大产业规模、推动技术进步以及资源整合等措施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多的经济利益。
本文将从市场需求、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以及企业管理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成功因素。
一、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制造业的生命线。
面对如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制造企业必须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中国的制造企业需要从单纯的生产制造向定制化和柔性生产转型。
通过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加快创新步伐,不断提升生产效率和品质,进而推动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和转型。
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创新是促进制造业升级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中国制造业应该通过加强自主创新、加强产学研合作、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开放创新等方式,持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
只有在科技和管理方面突破,才能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
三、人才培养人才是企业的核心资源。
对于制造业来说,人才培养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关键。
为了应对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中国的制造企业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制造业,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推动升级和转型。
同时,企业也要注重员工的轮岗锻炼、培训和学习发展,建立完善的人才评价机制,激发员工创新活力和工作热情。
四、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是推动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制造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加快产品研发周期,从而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同时,信息化还可以帮助企业提高资源整合和运营管理的效率,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五、企业管理企业管理是推动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
“中国制造”核心主线

“中国制造”核心主线“中国制造2025”核心主线“中国制造2025”核心主线:两化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影响正在从价值传递环节向价值创造环节渗透,并正在深度改造传统制造产业。
一方面,信息网络技术使不同环节的企业间实现信息共享,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现和动态调整合作对象,整合企业间的优势资源,在研发、制造、物流等各产业链环节实现全球分散化生产。
另一方面,将互联网思维扩展到工业生产和服务领域,催生了众包设计、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将促进生产者与消费者实时互动,使得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再大量趋同而是更具个性化。
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也是“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的主线。
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五大核心!中国制造,已经进入深水区,前途虽然坎坷,但目标明确。
《中国制造2025》由百余名院士专家着手制定,为中国制造业未来10年设计顶层规划和路线图,通过努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三大转变,推动中国到2025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我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这是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中国制造2025”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立足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际需要,围绕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人才为本等关键环节,以及先进制造、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提出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增效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政策举措,力争到2025年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十年这一剑如何磨?中国制造2025经《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反响强烈,当下已经成为一个热词,不但企业界,社会各界也是高度聚焦。
作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未来10年,制造业将因此出现哪些改变?与另一个制造业大国——德国提出的“工业4.0”相比,有哪些异同?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这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件大事。
精益生产理念在中国制造业的应用

精益生产理念在中国制造业的应用
精益生产理念在中国制造业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提高产品质量:通过消除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和不必要的环节,精益生产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一致性,从而满足客户需求。
2. 减少生产成本: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减少库存和提高生产效率等实践,精益生产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盈利。
3. 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完善的生产计划,实时监控和分析生产流程等措施,精益生产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并减少生产时间。
4. 赋能员工:精益生产强调员工的创新精神和改进意识,并鼓励员工参与流程改进和创新设计等活动,从而提升员工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5. 革新企业文化:精益生产的实践需要企业文化的支持,包括强调敬业、专注和协作等特点,这有助于塑造更优秀的企业文化。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应用精益生产理念,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这些企业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成本,还优化了生产流程并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推动中国制造业向高质量、高效益的转型
升级。
中国制造业精益数字化白皮书

中国制造业精益数字化白皮书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已经成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中国制造业精益数字化白皮书旨在探讨如何运用数字化技术优化制造业生产流程,提高效率和质量,实现智能化制造。
一、精益生产理念在制造业的应用精益生产是一种优化生产流程的管理方法,通过消除浪费和提高价值创造能力,实现高效、灵活的生产。
数字化技术为精益生产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在传统制造业中,生产流程中存在很多浪费,如库存积压、生产线停机等。
而数字化技术可以通过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帮助企业精确把握生产状况,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减少浪费,提高生产效率。
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技术1.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通过将传感器和设备连接到互联网上,实现设备之间的信息交互和共享,从而实现生产过程的可视化和远程监控。
企业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了解设备的工作状态,及时进行维护和调整,提高设备利用率和生产效率。
2.大数据分析制造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企业可以挖掘出隐藏在数据中的价值信息,提高生产过程的可预测性和可控性。
例如,通过对生产数据的分析,企业可以发现生产线上的瓶颈和问题,及时进行优化和改进。
3.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模拟人的智能行为,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技术,帮助企业实现智能化制造。
例如,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企业可以实现自动化的生产调度和优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三、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的影响1.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数字化转型可以帮助企业实时了解生产状况,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减少浪费和停机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通过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企业可以精确预测产品质量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产品质量。
2.实现个性化定制数字化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实现个性化定制生产,根据客户需求进行柔性生产,提供定制化产品和服务。
通过与客户进行信息交互,企业可以根据客户需求进行生产计划调整,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3.促进产业升级数字化转型可以帮助传统制造业实现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
制造强国建设的关键维度和战略要点

制造强国建设的关键维度和战略要点作者:贺俊来源:《改革》2021年第02期摘要:制造强国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和牵引。
中国制造强国建设包含战略先导产业的技术和市场领先、极端压力情形下的制造业运行安全以及高强度创新驱动发展三个维度。
其中,实现战略先导产业领先是制造强国建设的核心,其战略要点是在构建全球技术共同体的基础上积极利用中国市场需求的独特性重新定义根技术和主导设计,为推动全球新兴技术突破贡献中国力量;产业链安全是制造强国建设的基础,其战略要点是根据“底线安全”原则培育基于次代技术的完整产业链,加快构建高效的产业链安全管理体系;高强度的創新驱动发展是制造强国建设的前提,其战略要点是构建“创新友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推动地方政府和企业竞争范式实现激励相容的转变。
关键词:制造强国建设;产业领先;产业链安全;工业互联网中图分类号:F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43(2021)02-0081-09在中国已建成为全球体系最为完整、规模最为庞大的制造业经济体的前提下,制造强国建设成为未来工业发展的首要议题和使命。
中国制造业实现由大到强的伟大跃迁,是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是人才强国、科技强国、贸易强国、体育强国、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牵引。
制造强国建设是一个涉及制度、政策、战略、组织等多个层面以及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个人等多元主体的复杂的集体性互动过程。
对制造强国的结构化理解,需要在错综复杂的因素中识别出影响制造强国建设成败的关键维度,并聚焦探索每一个维度的战略要点。
一、制造强国建设的三个关键维度人类社会工业能力出现非连续性跳跃升级的过程也是制造强国涌现和替代的过程。
这些制造强国虽然具有不同的产业形态和制度能力,但都具有某些共同的技术经济特征,如都是每一次科技浪潮或工业革命中主导技术和战略先导产业的领先者,都以特定的制度结构激励了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大量涌现。
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作者:贾中楠来源:《科技风》2023年第29期摘要:以“工匠精神”的培育为目标,对我校电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进行研究与实践,以专业核心课程为载体,对接岗位核心技能和素质要求,充分发掘大国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内涵,紧密结合当前政治理念和科技发展,基于工匠精神顶层设计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整合行企校资源,优化课程教学实施策略,并探索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践行工匠精神,使学生工匠精神内化于心。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教学改革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Craftsman Spirit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Jia ZhongnanHang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ZhejiangHangzhou 310018Abstract:With "the spirit of" cultivation as the goal,the elevator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urses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research and practice,with professional core courses as the carrier,docking post core skills and quality requirements,fully explore the connotation of power spirit and professional quality,closely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political ideas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spirit top design professional courses of education,integration of enterprise school resources,optimize course teaching strategy,and explore the "second class" activities,practice of spirit,make the students craftsman spirit internalized in mind.Key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craftsman spirit;teaching reform一、概述我国要从“制造大国”逐步迈向“制造强国”,需要“工匠精神”的支撑。
2024年公司经营情况回顾

2024年公司经营情况回顾目录一、2024年公司经营情况回顾 (3)二、公司运营管理体系评估 (7)三、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 (13)四、客户关系管理与市场拓展 (15)五、风险管理与合规性工作 (19)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公开渠道或根据行业大模型生成,对文中内容的准确性不作任何保证。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相关领域的建议和依据。
2024年,国家对行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尤其在环保、创新和智能制造等领域,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
这为公司在技术研发、产能扩张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提供了新的机遇。
部分新政策也对行业产生了较大影响,如环保标准的提升要求了公司加大环保投资,新的安全生产和质量监管标准也增加了公司的合规成本。
因此,公司在享受政策红利的也需应对政策调整带来的挑战。
公司在执行战略时,采取了多维度的实施路径,包括市场拓展路径、技术创新路径、团队建设路径等多个方面。
市场拓展路径上,公司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方式进入新市场,结合线上和线下渠道的优势,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
技术创新路径上,公司加大研发投入,注重自主研发与外部合作的双轮驱动,推动技术升级。
团队建设方面,持续强化核心团队的建设,提升整体执行力和创新能力。
所有这些路径都紧密围绕公司核心战略目标展开,并且按照年度计划逐步推进。
2024年,全球经济面临较为复杂的局面,主要经济体之间的不确定性依然较大。
美国经济增长放缓,欧洲面临能源危机后遗症,亚洲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放缓迹象。
在这一背景下,全球经济增速整体呈下行趋势。
2024年,公司净利润为XX亿元,同比增长X%。
利润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公司在成本控制方面的持续努力,尤其是在采购、生产、物流等环节的精细化管理。
公司通过提升高附加值产品的销售比例,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了整体毛利率。
与此公司在财务管理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财务费用和税费控制得当,为利润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持。
2024年市场环境和行业发展面临着较为复杂的局面,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技术进步、绿色发展需求以及日益严格的法规监管,都对企业的战略规划和运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已经历过数次工业革命,每一次工业革命都让社会生产力获得巨大提升,大量产业获得转型升级。
探究工业革命背后的主要推动因素,归根结底可以聚焦于一处——
技术革命。
18世纪蒸汽机等新技术的发明,19世纪电力技术的出现,20世纪空间技术、原
子能技术、计算机技术的飞跃,都导致了相关行业的产业革命,进而引发了工业革命。
现在,一场新的产业革命就要到来。
一方面,嵌入式系统、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极具潜力的新技术不断发展与突破,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产业变革,形成
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
另一方面,美国等发达国家正由原来的“去工业化”转
向“再工业化”,利用其原有的先进技术和信息技术优势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德国也在探索
如何永保在世界制造业的领导地位;中国则正在经历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即由中国制造
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其他一些国家也在加快谋划
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
因此,在这一全球产业竞争格局发生重大调整的时期,
各国相继提出了工业互联网、新工业法国、英国制造2050、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等战略,一场世界范围内的产业革命的大幕正徐徐揭开。
德国提出工业4.0,在全球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目前德国建立了由德国经济能源部和教研部
领导的工业4.0平台,德国电气电子行业协会发布了“工业4.0的参考架构(RAMI4.0)”,德
国教研部发布了“德国工业4.0技术路线图”,德国工业4.0平台正式推出了清晰标注有遍布德
国各地的工业4.0应用实例和试验点的“工业4.0平台地图”“测试平台”“工业4.0中小企业实施
指南”和“工业4.0成熟度
模型”等。
工业4.0正由概念走向工业实践,这对我国实施智能制造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自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以来,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战略,
各省、市、自治区针对各自的地域特点及产业优势,陆续制定和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地
方版的行动计划,出台了有针对性的举措,勾画出本地制造业发展的蓝图。
2016年8月,工
信部发布了以宁波市为代表的“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这是创建有利于制造业转型升
级生态环境的重要探索。
目前,我国政府正在通过不断推进《中国制造2025》“1+X”体系,
推动《中国制造2025》系统逐渐落地。
然而,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将新的理念落地之外,还有很多问题需
要我们进一步思考。
例如,由于工业4.0、智能制造并非纯粹的技术问题,企业还应该思考
如何推进精益生产,实施精益管理?在基于CPS的互联互通的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车间,企
业应该如何进行现场管理?智能工厂不是无人工厂,人的岗位和职责都会发生变化,企业如
何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人力资源管TPM(全员生产维护)管理、安全生产管理、7S管理、
五型班组管理、IE(工业工程)管理、现场管理、供应链管理等,都有待于思索、探讨和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