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情绪发展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特征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特征
1.情绪表达丰富:学前儿童的情绪表达相对较为直接,并且表现出较为丰富的情绪反应。
他们能够用声音、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状态,如笑、哭、愤怒、害羞等。
此时的他们对自己的情绪感受并不完全理解,更多地是通过反应来表达内心的状态。
2.情绪变化较为频繁:学前儿童的情绪常常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变化,且变化较为频繁。
他们的情绪往往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对一些小事可能会特别敏感而发生情绪波动。
比如,当他们从玩具中被夺走一件心爱的玩具时,他们可能会产生强烈的不满和愤怒情绪,但很快又可以转变为愉快的情绪。
4.自我情绪调节能力的逐渐发展:学前儿童在情绪的经历和情绪表达中逐渐学会了自我情绪调节的能力。
他们通过引导、安慰和适当的外界支持来减轻负面情绪,同时通过积极、健康的方式来表达和释放积极情绪。
随着成长,他们的自我情绪调节能力将日益成熟。
5.情绪的内外化:学前儿童的情绪开始逐渐内外化。
即他们能够内省和认识到自己的情绪,也能够将情绪表达给他人。
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在其中一种情绪下的行为和体验,并且愿意和他人分享自己的情感。
6.情绪管理能力的形成:学前儿童在情绪的经历和表达中逐渐形成情绪管理能力。
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过度的情感反应,并且能够通过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更好地与他人交往。
举例说明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趋势。

举例说明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趋势。
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趋势是指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情绪的表达和处理能力逐渐提高。
下面是10个关于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趋势的例子。
1. 婴儿期:在婴儿期,孩子主要通过哭泣和笑来表达情绪。
他们对于情绪的认知非常有限,主要由生理需求驱动。
2. 一岁:一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展示更多的情绪,例如愤怒、喜悦、好奇等。
他们可以通过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3. 两岁:两岁的孩子开始逐渐掌握一些情绪管理技巧,例如通过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情绪需求,或者通过撒娇来寻求关注。
4. 三岁:三岁的孩子的情绪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他们开始能够理解并使用一些情绪词汇,例如“生气”、“伤心”等。
5. 四岁:四岁的孩子可以更加准确地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并能够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他们也可以逐渐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6. 五岁:五岁的孩子的情绪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他们开始能够理解和处理复杂的情绪,例如焦虑、羞愧等。
他们也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来处理冲突和解决问题。
7. 六岁:六岁的孩子开始对情绪的认知更加深入和复杂,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绪并提供适当的支持。
他们也能够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例如通过运动、绘画等方式来释放压力。
8. 七岁:七岁的孩子开始逐渐发展出自己的情绪调节策略,例如通过阅读、写作等方式来表达和处理情绪。
他们也能够更好地应对挫折和逆境。
9. 八岁:八岁的孩子对于情绪的认知能力进一步提高,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情绪的原因和影响,并能够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10. 九岁:九岁的孩子开始逐渐发展出情绪智力,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并能够更好地应对情绪困扰。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的情绪发展逐渐丰富和成熟,他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支持他人的情绪。
这对于他们的社交和心理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趋势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趋势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发展。
咱们都知道,小孩子的情感变化就像过山车,有时候高高兴兴,有时候却是哭哭啼啼的。
其实,这些情感的变化有着自己的规律和发展趋势,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 学前儿童情绪的基本特点1.1 从依赖到独立首先,学前儿童的情绪变化往往从依赖开始。
咱们的宝贝们刚出生的时候,对父母几乎是“依赖至上”的,什么都离不开大人的照顾。
等到他们慢慢长大,开始学会用语言和动作表达自己,这时候他们的情感也开始有了更多的变化。
就像是小树苗从土壤中长出根须一样,孩子们也在慢慢扎根于自己的情感世界。
1.2 从简单到复杂孩子们的情感从最初的简单到逐渐变得复杂,这个过程就像是调色板上的颜色从单一到丰富。
最初,他们的情感可能只是“开心”和“伤心”两种,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开始体验到更多的情感,比如“羞怯”、“愤怒”以及“期待”等等。
这个过程也反映了他们对世界认识的逐步深入。
2. 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阶段2.1 情感认知阶段在学前阶段,孩子们对情感的认识从最初的“知道我自己有情感”到“能识别别人的情感”。
就像小小年纪的他们,看到别人笑了,他们也会笑;看到别人哭了,他们也会感到难过。
这是他们情感认知的一部分,说明他们正在学会理解别人,感同身受。
2.2 情感表达阶段再往后,孩子们学会了更加复杂的情感表达。
刚开始,他们可能只会用哭闹来表达不满,但随着他们语言能力的提升,他们会开始用言语和行为表达自己的情感。
比如,有了语言的帮助,他们会说“我生气了”或者“我不喜欢这样”。
这种能力的提升,让他们在和别人相处时,更加得心应手。
3. 情感发展中的关键因素3.1 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情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就像是我们每天吃的饭菜,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健康一样,孩子们的情感发展也受到家庭氛围的影响。
如果家庭中充满了爱和关心,孩子们就更容易发展出健康的情感;反之,如果家庭氛围紧张,孩子们的情感发展可能会受到负面影响。
学前儿童情绪自我调节的发展趋势

学前儿童情绪自我调节的发展趋势学前儿童情绪自我调节的发展趋势是一个复杂而多方面的过程。
下面我将以易于理解的术语解释这一问题,并按段落排版标注序号,以确保答案的准确无误。
1. 情绪认知能力的发展:学前儿童在情绪自我调节方面的发展开始于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的认知能力的提高。
在幼儿早期,他们开始能够识别基本的情绪表达,如高兴、悲伤和愤怒。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能够理解更复杂的情绪,如羞愧、嫉妒和内疚。
这种情绪认知能力的发展为他们进一步实施情绪自我调节提供了基础。
2. 情绪表达的发展:学前儿童的情绪表达能力也逐渐发展。
在幼儿早期,他们可能会使用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声音来表达情绪,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使用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这种情绪表达的发展使得孩子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并寻求支持,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调节情绪。
3. 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随着学前儿童的发展,他们开始学习和使用适应性的情绪调节策略。
这些策略包括积极应对、问题解决和寻求支持等。
幼儿早期,他们可能会采用一些简单的策略,如逃避或寻求安慰。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他们逐渐学会更加积极和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
4. 情绪调节与认知发展的互动:学前儿童的情绪自我调节与他们的认知发展密切相关。
他们逐渐学会将情绪与情境联系起来,并开始理解情绪的原因和后果。
这种认知发展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预测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以适应不同的情境和要求。
5. 父母和教育者的角色:最后,父母和教育者在学前儿童情绪自我调节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能够提供情绪支持和教育,帮助孩子们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并教导他们运用适当的情绪调节策略。
他们还可以为孩子们创造有利于情绪自我调节发展的环境,例如提供稳定的情绪支持和积极的范例。
总结起来,学前儿童情绪自我调节的发展趋势涉及情绪认知能力的提高、情绪表达能力的发展、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的学习、情绪调节与认知发展的互动以及父母和教育者的角色。
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

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1. 学前儿童情绪的初步表现学前儿童的情绪发展就像一场精彩的演出,舞台上总是充满了惊喜和变化。
小朋友们的情绪,就像调皮的猴子,时而开心得像个小太阳,时而又像被风吹走的蒲公英,飘忽不定。
其实,情绪的变化是他们探索世界、理解自己和他人过程中的一部分。
小孩子一会儿高兴得手舞足蹈,一会儿又因为小事儿哭得稀里哗啦,这可真让人捧腹大笑。
比如说,他们可能因为看到小狗在街上跑来跑去而欢呼雀跃,但也可能因为拿不到玩具而撅起小嘴,简直是小情绪的调皮鬼。
1.1 快乐的情绪孩子们的快乐情绪,简直就像阳光一样,温暖又灿烂。
只要一看到自己喜欢的玩具,或者在公园里追逐伙伴,他们的笑声就会像银铃般响起。
快乐的情绪对他们来说,简直就像喝了能量饮料,充满了活力!这些小家伙们的快乐,往往能感染周围的人,让大人们也忍不住跟着傻笑。
有时候,一场无心的捉迷藏游戏就能让他们玩得不亦乐乎,连时间都忘记了。
1.2 悲伤与沮丧然而,快乐的背后,悲伤也是不可避免的。
有时候,一颗小小的玩具破损,就能让他们伤心到哭泣,感觉天都塌下来了。
孩子们的悲伤和沮丧,往往是因为他们还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或者无法理解某些事情的发生。
你可能会发现,他们会因为失去玩具而像小小的泪人儿一样,哭得不止。
这个时候,父母和老师就得像超级英雄一样,给予他们安慰和理解。
2. 社交情绪的逐步形成随着孩子们逐渐长大,社交情绪也开始在他们的心里生根发芽。
最开始,他们可能只是单纯地喜欢跟小伙伴一起玩,完全没有顾虑。
但慢慢地,他们开始意识到,和别人相处可不是那么简单。
比如,当一个小朋友想要玩另一个小朋友的玩具时,可能就会面临“你不能借”的尴尬。
这时候,孩子们就会开始学习分享,理解合作的重要性。
2.1 同理心的萌芽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同理心也在悄然发展。
你可能会发现,当一个小朋友摔倒了,另一个小朋友会主动跑去扶起他,甚至会露出关心的眼神,问:“你还好吗?”这种情感的交流,正是他们情绪发展的重要一环。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发展的一般趋势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发展的一般趋势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发展的一般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越来越与社会化相联系,逐渐理解并遵守社会规范,如道德和习俗。
他们开始关心他人的感受,并学会通过表达自己的情绪来与他人建立联系。
2. 丰富和深刻化: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体验越来越丰富和深刻。
他们逐渐能够体验到更复杂的情绪,如羡慕、友爱、同情等。
同时,他们对于事物的情感体验也不断加深。
3. 自我调节: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逐渐从外露到内隐,他们逐渐学会自我调节和管理情绪。
他们开始学会使用各种方式来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例如言语、行为或自我安慰。
4. 情绪理解力提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逐渐理解情绪的来源和意义,并学会预测他人的情绪反应。
他们对情绪的理解力不断提高,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处理和应对情绪问题。
总之,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是一个逐渐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和情绪理解力提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教育者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帮助学前儿童建立积极的情绪和情感态度,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学前儿童情绪发展规律

学前儿童情绪发展规律在学前阶段,儿童的情绪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显著的特点和规律。
了解这些规律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来说至关重要,有助于更好地引导和促进孩子的情绪健康成长。
本文将就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几个主要方面进行探讨。
一、情绪表达逐渐丰富学前儿童的情绪表达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初生时,孩子的情绪表现主要基于生理需求,如饥饿、困倦等。
随后,随着成长,他们开始能够表达更多复杂的情绪,如高兴、悲伤、愤怒等。
到学前阶段,儿童逐渐能够更加清晰地表达各种情绪,并通过表情、动作和语言来传递情感。
二、情绪理解能力提升与情绪表达同步发展的,是学前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
起初,孩子们可能只是简单地觉察到他人的情绪表现,而不能完全理解背后的原因。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明白情绪产生的原因、持续时间和可能的影响。
这种情绪理解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孩子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三、情绪稳定性增强学前儿童的情绪稳定性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起初,孩子的情绪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波动较大。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情绪逐渐变得更加稳定。
这得益于大脑发育的成熟和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更多经验。
情绪的稳定性增强,有助于孩子更好地适应环境,减少因情绪波动而产生的行为问题。
四、社会性情绪发展在社会性情绪发展方面,学前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能够体验到诸如爱、同情、羞愧等社会性情绪。
他们逐渐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关心他人的感受,并尝试通过分享玩具、帮助别人等行为来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
这种社会性情绪的发展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道德品质。
五、情绪调节能力进步学前儿童在情绪调节方面也展现出显著的进步。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学会了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表达和反应。
当遇到不满或挫折时,孩子们不再仅仅是通过哭闹来宣泄情绪,而是学会了冷静下来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
他们开始懂得运用一些自我调节策略,如深呼吸、转移注意力或是寻求他人的帮助来处理负面情绪。
简述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

简述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
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从单一、简单到复杂、多样的发展过程。
以下是具体的拓展:
1. 婴儿期情绪:婴儿期情绪表现为基本的情感反应,如高兴、悲伤、愤怒等。
婴儿在面对不同的刺激时,会出现不同的情绪反应。
2. 幼儿期情绪:幼儿期情绪表现为情感的组合和转换。
幼儿开始能够区分不同的情绪,并且能够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同时,幼儿开始能够理解他人的情绪,并表现出同情和关注的行为。
3. 学龄前期情绪:学龄前期情绪表现为自我调节能力的增强。
学龄前儿童开始能够通过自我安慰、调节情绪的方式来应对挫折和压力。
同时,他们还能够理解情绪的引起和影响,并学会与他人进行情绪交流。
4. 综合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学前儿童的情绪表现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他们能够体验更高级的情感,如自尊、自信、羞耻、内疚等。
他们也开始意识到情绪的变化和转化,并尝试用更复杂的方式来表达和控制情绪。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从单一、简单到复杂、
多样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前儿童逐渐掌握了不同的情绪调节技能,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美感 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 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 验,包括自然美感、社会美感、 艺术美感等。美感因不同的文 化、民族而存在着差异性。
第二节 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特点
• 一、婴儿期情绪的发生和表现
(一)婴儿期情绪的发生 孩子一出生,就有情绪表现,刚出生的 头几天里或哭或安静都是原始的情绪反应。 新生宝宝至少已有哭和皱眉两种情绪,原始 情绪反应是儿童的本能反应。
学前儿童情感的发展
第一节 情绪和情感的概述 第二节 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特点 第三节 学前儿童积极情感的培养
第一节 情绪和情感的概述
•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述 “幼儿园”纪录片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 生的态度体验。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时,人会对 客观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肯定或否定的内心体 验都属于情绪和情感。反映的是作为主体的人与 客观现实之间的关系。
美感的发展 新生儿已经倾向于美好的事物 幼儿初期对颜色鲜明的事物产生美感 幼儿中期开始形成一定的审美标准 幼儿从各种艺术活动中体验美,美的标准 不断提高促进了美感的发展。
• (二)儿童情绪和情感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的发展 丰富性 深刻性 (三)儿童情绪调控的发展
1.情绪从易冲动到逐渐具有调控性 (一) 幼儿情 绪的发 展 情绪的易冲动性在婴儿和幼儿初期 儿童身上表现特别明显,随着大脑的发 育及言语的发展,幼儿情绪的冲动性逐 渐减弱。
3.情绪从外露到逐渐内隐 婴儿期的孩子,意识不到自己情绪的外 部表现。幼儿逐渐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调节自 己的情绪及其外部表现。幼儿晚期情绪已经 开始具有内隐性,成人要细心观察和了解其 内心的情绪体验。
4.情绪从生理需要逐渐到与社会性
需要联系
社会化成为儿童情绪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主要表 现在以下方面: ① 引起情 绪反应社 会性动因 不断增加 ② 情绪中 社会性交 往的成分 不断增加
③ 情绪表
达的社会化
单元8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一)促进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发展的策略 1.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2.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
3.引导幼儿形成积极的情绪和情感 4.教会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
单元8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1.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生活环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单元8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 (二)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认识过程→情绪、情感 区别:
• 二、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适应功能 动机与调节功能 信号交际功能 对学前儿童认识发展的作用 对儿童社会化和个性形成的作用
• 三、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 (一)按情绪状态进行分类 心境、激情、应激 (二)情感的社会性内容分类 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三)婴儿情感的 发生与发展 3岁前儿童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对于 婴儿理智情感的培养,主要是满足其好奇心。婴 儿情感发展仅仅处于萌芽阶段,以情绪体验为主。
• 二、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 (一)情绪和情感的社会化发展 1.引起情绪情感反应的社会性动因增加 2.表情日渐社会化 3。学前儿童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的发展
3.应激
应激是由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急状况所引 起的情绪状态,是人对意外的环境刺激作出的适 应性反应。当人遇到困难,特别是遇到出乎预料 的紧急情况时,当个体意识到情境要求超出自己 的应付能力,就进入应激状态。
应激状态 下人可能的 表现
1.积极反应,表现为个体智力和体 力都超水平发挥。
2.消极反应,表现为惊慌失措,意 识狭窄,动作紊乱,四肢瘫痪。
婴儿情绪的逐渐分化
加拿大心理学家布里奇斯认为新生儿的情绪只 是一种弥散性的兴奋或激动,是一种杂乱无章的未 分化的反应。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认为新生儿已具 有两种完全可以分清的情绪反应:一种是愉快情绪; 另一种是不愉快情绪。
孟昭兰研究发现基本情绪的发生有时间顺序,
(二)儿童的几种基本情绪表现 1.哭:饥饿的啼哭、发怒的啼哭、疼痛的啼哭、恐惧和惊吓 的啼哭、不称心的啼哭、招引别人的啼哭 2.笑:自发性微笑、诱发性微笑、社会性微笑(4月左右) 3.恐惧:本能的恐惧、与知觉或经验相联系的恐惧(4月)、 怕生(6月)、预测性恐惧(2岁) 4.依恋:指婴儿对某个或某些人特别亲近而不愿分离的情绪。
2.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
①认真了解幼 儿的情绪和情感 ④运用积 极的暗示
②主动与幼儿 交流情绪情感
③评价要以 肯定为主
单元8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3.如何及 时发现并 引导幼儿 不良情绪
1.要注意幼儿的个别差异,对 不同的幼儿采取不同的方法。
2.帮助幼儿控制不良情绪。
单元8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成人可以用以下方法来帮助幼 儿控制情绪。 冷却法
转移法 消退法
单元8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4.教会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
1.反思法
2.自我说 服法
4.换位思考法
3.想象法
Thank You
2.理智感 幼儿期是儿童理智感开始发展的时期。幼儿 的理智感主要表现为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幼儿特别好奇、好问,这是其他任何年龄阶段的 儿童都无法相比的。幼儿理智感的其他表现形式 还有与动作相联系的“破坏”行为。
• 3~4岁 积木搭建房子 • 5~6岁 创造性游戏 • 6岁 各种智力游戏
3.美感 小班幼儿主要是对色彩鲜艳的艺术作 品或物品容易产生喜爱之情。他们自发地 喜欢相貌漂亮的小朋友。中班幼儿逐渐形 成了自己的审美标准。大班幼儿对美的评 价标准也日渐提高。
1.心境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平静而持久、 带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积极、良好、乐 观的心境会促进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 高活动效率,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有益 于、猛烈爆发的情 绪状态,如狂喜、暴怒。激情往往是由一 个人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对立意向的冲突、 过度的抑制或兴奋等所引起的。
1.道德感 进入幼儿园以后,特别是在集体生活环境中, 幼儿逐渐掌握了各种行为规范,中班幼儿不但关 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 别人的行为,并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大班幼儿 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幼儿这时的道德 感已经有了一定的稳定性。
道德感的发展 (1)3岁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 (2)小班幼儿的道德感指向个别行为,由成 人的评价引起 (3)中班幼儿比较明显的掌握了一定概括化 的道德标准,可以因他人和自己的行为是 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产生道德感。(告状) (4)大班幼儿的道德感更加复杂和稳定
【资料卡】
今天,我们不能生气 一位妈妈在送孩子去弹琴的路上,告诉她明天 妈妈要出差的事情,让女儿做到心中有数。女儿说 今天不敢和妈妈你生气,因为如果今天生气了,这 两天都会很难受。她提醒我们要珍惜亲情,珍惜我 们在一起的时光。
2.情绪从不稳定到逐渐稳定 婴儿和幼儿初期儿童情绪是非常不稳定的,表 现为两种对立的情绪在短时间内互相转换。幼儿情 绪的易变性与幼儿情绪易受感染与暗示也有关系。 幼儿晚期儿童的情绪比较稳定,受情境支配和易受 感染的情况逐渐减少。
(二) 情绪 和情 感的 区别 与联 系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 两个方面: (1)情绪出现较早,多与生理性需 要相联系,而情感出现较晚,多与社会 性需要相联系。情绪发生较早,是人和 动物共有的;而情感则是人类特有的, 是个体发展到一定年龄才产生的。
(二) 情绪 和情 感的 区别 与联 系
(1 ) 道德感 (2) 理智感
(3 ) 美感
1.道德感 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标准, 对人的思想、行为作出评价时所产生的情 感体验。当自己或他人的言行符合道德规 范时,对自己会产生自豪、得意等情感, 对他人会产生敬佩、羡慕、尊重等情感。
2.理智感
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人 们在探索未知的世界时所表现出的求知欲望、认 识兴趣和好奇心;在评价事物时坚持自己见解的 热情;为真理而献身时感到的幸福与自豪等都属 于理智感。
(2)情绪带有不稳定性和外显性, 而情感具有稳定性和内隐性。情绪往往 随着某种情境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情 境的变化而消失。所以,人的情绪往往 容易变化,很难持久。而情感是在多次 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态度 体验,是稳定、持久的。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是相对的,而两者的联系 是紧密的。情感是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 的,并通过情绪表现出来;相反,情绪的表现和 变化又受已形成的情感的制约。可以说,情绪是 情感的基础和外部表现,而情感是情绪的深化和 本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