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合集下载

(学前心理)第十一章-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学前心理)第十一章-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三)情绪情感影响个性的形成
• 【案例分析】宣宣是个爱生气的孩子,在 班上,什么事都可以惹她生气,吃饭啦、 说话啦,只要不顺她的意,她都会翘起小 嘴巴坐在小椅子上一声不吭,游戏也不参 加,教学活动也不好好听,就一个人生闷 气。经了解,宣宣在家里爷爷、奶奶、爸 爸、妈妈的“心肝宝贝”,当她的要求得 不到满足时,就生气,只要宣宣一生气,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就满足她的要求, 宣宣经常反复体验不顺心就生气情绪,不 顺心就生气的情绪逐渐稳固,形成了爱生 气的性格。
• 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性格的形成受什么影响(情绪 情感)
• 性格是个性的组成部分,所以情绪情感影响个性 的形成。
• 儿童长期受到成人的爱抚、关心、满足合理要求, 儿童反复体验什么情绪?儿童会形成什么性格? (活泼、开朗、信任、自信)
• 儿童长期受到成人的斥责、缺少关心、合理要求 得不到满足,儿童反复体验什么情绪?儿童会形 成什么性格?(孤僻、抑郁、胆怯、怀疑、自卑)
二、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 展中的作用
• 【案例分析】中班画画教学活动片段:老 师启发幼儿,小朋友,春天来了,你们看 到了什么呀?小朋友说:绿树、红花、蝴 蝶、小朋友等,请小朋友把你心目中的春 天画在纸上,画好后写上自己的名字,然 后把你们的画贴在春天主题墙上,看哪个 小朋友画得最好。
• 小朋友拿到纸和笔后就开始画,只有小强 没画,小强平时最爱画画,今天他与同伴 发生冲突受了委屈,只见小强坐着不动笔, 老师走到他的身边启发他:“你可以画棵 树”,小强:“树还没长出来了”,老师 说:“你可以画个小朋友”,小强:“小 朋友不爱到这里玩”。老师安抚小强说: “小强,你来当小老师,看看班上的其他 小朋友画了什么?” 小强马上变得高兴了, 立即起身观察同伴的画,并边看边说“你 画了太阳,你画了小草……”老师对小强说 “你也画张美丽的春天画贴在墙上好吗?” 小强马上开始画画。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特征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特征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特征
1.情绪表达丰富:学前儿童的情绪表达相对较为直接,并且表现出较为丰富的情绪反应。

他们能够用声音、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状态,如笑、哭、愤怒、害羞等。

此时的他们对自己的情绪感受并不完全理解,更多地是通过反应来表达内心的状态。

2.情绪变化较为频繁:学前儿童的情绪常常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变化,且变化较为频繁。

他们的情绪往往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对一些小事可能会特别敏感而发生情绪波动。

比如,当他们从玩具中被夺走一件心爱的玩具时,他们可能会产生强烈的不满和愤怒情绪,但很快又可以转变为愉快的情绪。

4.自我情绪调节能力的逐渐发展:学前儿童在情绪的经历和情绪表达中逐渐学会了自我情绪调节的能力。

他们通过引导、安慰和适当的外界支持来减轻负面情绪,同时通过积极、健康的方式来表达和释放积极情绪。

随着成长,他们的自我情绪调节能力将日益成熟。

5.情绪的内外化:学前儿童的情绪开始逐渐内外化。

即他们能够内省和认识到自己的情绪,也能够将情绪表达给他人。

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在其中一种情绪下的行为和体验,并且愿意和他人分享自己的情感。

6.情绪管理能力的形成:学前儿童在情绪的经历和表达中逐渐形成情绪管理能力。

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过度的情感反应,并且能够通过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更好地与他人交往。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趋势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趋势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趋势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发展。

咱们都知道,小孩子的情感变化就像过山车,有时候高高兴兴,有时候却是哭哭啼啼的。

其实,这些情感的变化有着自己的规律和发展趋势,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 学前儿童情绪的基本特点1.1 从依赖到独立首先,学前儿童的情绪变化往往从依赖开始。

咱们的宝贝们刚出生的时候,对父母几乎是“依赖至上”的,什么都离不开大人的照顾。

等到他们慢慢长大,开始学会用语言和动作表达自己,这时候他们的情感也开始有了更多的变化。

就像是小树苗从土壤中长出根须一样,孩子们也在慢慢扎根于自己的情感世界。

1.2 从简单到复杂孩子们的情感从最初的简单到逐渐变得复杂,这个过程就像是调色板上的颜色从单一到丰富。

最初,他们的情感可能只是“开心”和“伤心”两种,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开始体验到更多的情感,比如“羞怯”、“愤怒”以及“期待”等等。

这个过程也反映了他们对世界认识的逐步深入。

2. 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阶段2.1 情感认知阶段在学前阶段,孩子们对情感的认识从最初的“知道我自己有情感”到“能识别别人的情感”。

就像小小年纪的他们,看到别人笑了,他们也会笑;看到别人哭了,他们也会感到难过。

这是他们情感认知的一部分,说明他们正在学会理解别人,感同身受。

2.2 情感表达阶段再往后,孩子们学会了更加复杂的情感表达。

刚开始,他们可能只会用哭闹来表达不满,但随着他们语言能力的提升,他们会开始用言语和行为表达自己的情感。

比如,有了语言的帮助,他们会说“我生气了”或者“我不喜欢这样”。

这种能力的提升,让他们在和别人相处时,更加得心应手。

3. 情感发展中的关键因素3.1 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情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就像是我们每天吃的饭菜,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健康一样,孩子们的情感发展也受到家庭氛围的影响。

如果家庭中充满了爱和关心,孩子们就更容易发展出健康的情感;反之,如果家庭氛围紧张,孩子们的情感发展可能会受到负面影响。

第8章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第8章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中,涉及社会性交往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1岁半和3岁儿童三类微笑的比较
年龄 1岁 半 3岁
自己笑 次数 % 67 117 55.3 15.62
对教师笑 次数 % 47 334 38.84 44.59
对小朋友笑 次数 % 7 298 5.79 39.79
总数 次数 % 121 749 100 100
• 儿童在与不同的人、事物的接触中,逐渐形成了 对不同人、不同事物的不同的情绪态度。儿童经 常、反复受到特定环境刺激的影响,反复体验同 一情绪状态,这种状态就会逐渐稳固下来,形成 稳定的情绪特征,而情绪特征正是个性性格结构 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 学前儿童情绪的发生与发展
• 一、情绪的发生 • (一)、婴儿出生后便立即可以 产生情绪表现——本能的情绪反应:
掌握社会性表情手段有赖与区别面部表情的能力, 而区别面部表情的能力是社会性认知的重要标志
• 在3岁前儿童情绪反应动因中,生理需要是 否满足是其主要动因。 • 3~4岁幼儿,情绪的动因处于从主要为满 足生理需要向主要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过 渡阶段。 不仅与成人的交往需要及状况是 制约幼儿情绪产生的重要社会性动因,而 且,同伴交往的状况也日益成为影响幼儿 情绪的重要原因。
怕生
怕生
(四)依恋 1、定义 •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 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 联系的一种倾向。这个人 主要是母亲,也可以是别 的抚养者或与婴儿联系密 切的人,如家庭其他成员。
依恋
2、婴幼儿依恋的特点 • 婴幼儿最愿意同依恋对象在一起,与其在一起时, 儿童能得到最大的舒适、安慰和满足; • 在儿童痛苦、不安时,依恋对象比任何他人都更 能抚慰孩子; • 依恋对象使孩子具有安全感。当在依恋对象身边 时,孩子较少害怕;当其害怕时,最容易出现依 恋行为,寻找依恋对象。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发展的一般趋势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发展的一般趋势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发展的一般趋势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发展的一般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越来越与社会化相联系,逐渐理解并遵守社会规范,如道德和习俗。

他们开始关心他人的感受,并学会通过表达自己的情绪来与他人建立联系。

2. 丰富和深刻化: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体验越来越丰富和深刻。

他们逐渐能够体验到更复杂的情绪,如羡慕、友爱、同情等。

同时,他们对于事物的情感体验也不断加深。

3. 自我调节: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逐渐从外露到内隐,他们逐渐学会自我调节和管理情绪。

他们开始学会使用各种方式来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例如言语、行为或自我安慰。

4. 情绪理解力提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逐渐理解情绪的来源和意义,并学会预测他人的情绪反应。

他们对情绪的理解力不断提高,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处理和应对情绪问题。

总之,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是一个逐渐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和情绪理解力提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教育者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帮助学前儿童建立积极的情绪和情感态度,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27张)PPT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27张)PPT
及语言的发展,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幼儿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起初是被动的,即在成人要求
2.联系: A.情感要通过情绪来表现 B.情感能制约情绪的表现形式
二、情绪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的作 用
1.情绪对幼儿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情绪是儿童心理活 动的激发者。如:情绪愉快,儿童愿意学习。
例如:让儿童学会早上来园时跟老师说“早上好”,下午离园时说“再见”, 结果许多儿童先学会说“再见”,而问“早上好”则较晚才学会。
(2)情绪深刻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内在的特 点。
例如: –你们喜欢张老师吗? –小班:喜欢,因为老师今天发给我一个大苹果。 –小班:喜欢,因为张老师眼睛大大的,很漂亮。 –大班:她爱我们,像妈妈一样照顾我们,还教我们学
本领 ……
(一)儿童情绪发展的趋势:
3.情绪的自我调节化
(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幼小儿童常常处于激动的情绪状态,随着幼儿脑的发育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从1岁半到3岁,儿童非社会 性交往微笑的比例下降,社会性微笑的比例则不断增长 。
三、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
1.情绪的社会化 (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3岁前,在儿童情绪反应动因中,生理需要是否满足是 其主要动因。
3~4岁幼儿,情绪的动因处于从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 向主要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过渡阶段。不仅与成人的交往 需要及状况是制约幼儿情绪产生的重要社会性动因,而且 同伴交往的状况也日益成为影响幼儿情绪的重要原因。
作不利,不同性质的情绪对婴儿智力操作影响不同。
➢ 愉快情绪强度差异与智力操作效果间呈倒U字相关。
➢ 兴趣和愉快的交替,是智力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
二、情绪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的作 用
3.情绪对儿童交往发展的作用----是儿童交往的重要手段。 如:用表情(情绪的外部表现)与人交往。

简述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规律

简述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规律

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规律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对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和认知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几个主要规律。

一、情绪的分化在学前阶段,孩子的情绪开始逐渐分化,出现了更多的情绪表达。

起初,他们只会表达基本的情绪,如快乐、悲伤、愤怒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能够表达更为复杂的情绪,如自豪、羞愧、爱等。

这种情绪的分化使得孩子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感受,并与他人进行更复杂的情感交流。

二、情绪的社会化学前儿童的情绪社会化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规律。

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意识到他人的存在和情感,并开始理解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他们开始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此外,孩子也开始学会分享自己的情感,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并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三、情绪的自我调节在学前阶段,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也开始发展。

他们开始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以便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挑战。

例如,当遇到困难时,孩子能够冷静下来,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哭闹或发脾气。

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有助于孩子更好地适应环境,增强心理韧性。

四、情绪的表达与控制在学前阶段,孩子逐渐学会了如何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他们开始能够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仅仅通过行为来表达。

此外,孩子也逐渐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表达,以便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相处。

这种情绪的表达和控制能力有助于孩子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总之,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情绪的分化、情绪的社会化、自我调节和表达与控制等方面。

了解这些发展规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和行为表现,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引导。

简述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

简述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

简述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
1、情绪和情感的不稳定
幼儿情绪和情感的稳定性经常变化和不稳定的,甚至喜怒、哀乐两种对立的情绪也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互相转换。

如,“破涕为笑”。

2、情感比较外露
如,孩子往往“开心就笑,不开心就哭”。

或者幼儿小时候受一点委屈就在父母面前大哭,企图寻求父母的安慰,但是长大后,无论在工作中遇到什么问题,受多大委屈,对于父母都是报喜不报忧;在工作中为了不让自己时而的负能量感染同事,有时候强装微笑等。

3、情绪极易冲动
情绪的易冲动性在幼儿初期表现特别明显,他们常常处于激动状态,而且来势强烈,不能自制。

例如,小班幼儿想要一个玩具而得不到时,就会大哭大闹,短时间内不能平静下来。

成人这时要求他“不要哭”或“不要闹”,往往无济于事,他甚至一句话也听不进去。

4、情感的自我调节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对情绪过程的自我调节能力得到加强。

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年小的幼儿常常处于激动的情绪状态,这与其生理因素主要是大脑皮质的兴奋容易扩散、皮质对皮下中枢的控制能力发展不足相关。

随着幼儿的发育以及语言的发展,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儿童心理、行为有着重大影响。

儿童年龄越小,这种影响就越大。

本章将涉及以下内容: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生与分化;学前儿童几种基本情绪(哭、笑、恐惧和依恋)及高级情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的发展;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等。

学习者应重点掌握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了解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生、分化以及几种基本情绪和高级情感的发展状况。

第一节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情绪的动机作用情绪是儿童认知和行为的唤起者与组织者,也就是说情绪对婴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动机和激发作用。

婴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情绪色彩非常浓厚。

情绪直接指导、调控着儿童的行为,驱动、促使着儿童去作出这样或那样的行为,或不去作某种行为。

例如,让儿童学会早上来园时跟老师说:“早上好”,下午离园时说“再见”,结果许多儿童先学会说“再见”,而问“早上好”则较晚才学会。

其重要原因是由于儿童早上不愿意和父母分离,缺乏向老师问早的良好情绪和动机,下午则愿意立即随父母回家,所以赶快说“再见”。

虽然同样是学说话,在不同情绪影响下,学习效果并不相同。

到了学前晚期,情绪对行为的动机作用仍然相当明显。

二、情绪对认知发展的作用情绪与认知之间关系密切,一方面,情绪是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分化和发展,另一方面,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缓作用。

孟昭兰曾以婴幼儿为被试,研究了不同情绪状态包括了快乐、痛苦、兴趣、惧怕、愤怒和大怒等,对其智力操作活动的影响。

结果表明,婴幼儿不同情绪状态对其智力操作的影响是明显不同的,具有显着的差别。

具体表现为:①在外界新异刺激作用下,婴幼儿的情绪可以在兴趣与惧怕之间浮动。

当这种不稳定状态游离到兴趣一端时,激发儿童探索活动;当游离到惧怕一端时,则引起逃避反应。

②愉快情绪有利于婴幼儿的智力操作及效果,而痛苦、惧怕等对婴幼儿智力操作不利。

不同性质的情绪对婴儿智力操作影响不同。

积极情绪起推动、促进的作用,而消极情绪起破坏、干扰的作用。

③同一情绪在不同强度水平时对智力操作效果的影响也不同。

过低或过强的情绪水平不如适中的情绪状态,后者才能导致最佳的操作效果。

④愉快情绪强度差异与操作效果间呈倒U字相关,即适中的愉快情绪能使智力操作达到最优。

⑤痛苦、惧怕情绪强度差异与操作效果间呈直线相关,即痛苦、惧怕强度越大,操作效果越差,操作效果随其强度的增加而下降。

总之,不同性质和不同强度水平的情绪对认知活动起着不同程度的推进或破坏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智力活动的效果。

三、情绪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每一种情绪都有其外部表现,即表情,它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

在婴幼儿与人的交往中,尤占有特殊的、重要的地位。

新生儿几乎完全借助于他的面部表情、动作、姿态及不同的声音表情等,与成人进行着信息交流,相互了解,引起其与成人的交往,或者维持、调整交往。

儿童在掌握语言之前,主要是以表情作为交际的工具,在婴幼儿初步掌握语言之后,表情始终仍是婴幼儿重要的交流工具,它和语言一起共同实现着儿童与成人、儿童与同伴间的社会性交往。

四、情绪对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婴幼儿是个性形成的奠基时期,儿童情绪情感对其具有重要影响。

儿童在与不同的人、事物的接触中,逐渐形成了对不同人、不同事物的不同的情绪态度。

儿童经常、反复受到特定环境刺激的影响,反复体验同一情绪状态,这种状态就会逐渐稳固下来,形成稳定的情绪特征,而情绪特征正是个性性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学前儿童的情绪情感对其心理发展具有非常重要而广泛的意义,影响、涉及到儿童心理的诸多方面的发展。

第二节学前儿童情绪的发生和分化一、情绪的发生观察和研究普遍表明,儿童出生后就有情绪。

初生的婴儿即可有情绪反应,如新生儿或哭,或安静,或四肢舞动等,可以称为原始的情绪反应。

经过多年的研究,现在人们普遍倾向认为,原始的、基本的情绪是进化来的,是不学就会的,天生的,儿童先天就有情绪反应。

这种情绪反应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直接关系。

二、初生情绪的分化性对初生婴儿的情绪是否分化,是仅仅只有一般性的、未分化的情绪,还有具有各个分化的、不同的情绪,这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课题。

下面,我们介绍几个有代表性的研究。

(一)华生的研究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1919)根据对医院500多名婴儿的观察提出了:新生儿有三种主要情绪,即怕、怒和爱。

华生还详细描述了这些情绪的原因和表现:1.怕华生认为新生婴儿的怕是由于大声和失持引起的。

当婴儿安静地躺着时,在其头部附近敲击钢条,会立即引起他的惊跳,肌肉猛缩,继之以哭;当身体突然失去支持,或身体下面的毯子被人猛抖,婴儿会发抖、大哭、呼吸急促、双手乱抓。

2.怒怒是由于限制儿童运动引起的。

如,用毯子把孩子紧紧地裹住,不准活动,婴儿会发怒,他把身体挺直,或手脚乱蹬。

3.爱爱由抚摸、轻拍或触及身体敏感区域产生。

如,抚摸孩子的皮肤,或是柔和地轻拍他,会使婴儿安静,产生一种广泛的松弛反应,或是展开手指、脚趾。

随着行为主义的兴起,关于新生儿有三大基本情绪的推论也随着流行起来。

但是后来的一些研究都未能证实华生对原始情绪的划分。

有人将新生儿自由落下2尺的距离,85个新生儿只有2个号哭,有些新生儿根本就没有发生明显的身体反应。

谢尔曼(Shermen,1927)曾用四种不同的刺激情境(针刺、过时不喂,身体突然失去支持,束缚手和脚的运动)来引起新生儿的情绪反应,然后叫医生、大学生进来观察新生儿的反应情况,要求他们指出婴儿的哭有什么不同,这些不同的哭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结果这些观察者对婴儿表现出来的情绪以及造成这些反应的可能原因,都未能取得一致意见。

因此,一些学者认为新生儿的情绪状态是笼统的。

布里奇斯于1932年提出一个新的观点:新生儿的情绪只是一种弥散性的兴奋或激动,是一种杂乱无章的未分化的反应。

主要由一些强烈的刺激引起,包括内脏和肌肉的不协调的反应。

在以后学习和成熟的作用下,各种不同的情绪才逐渐分化出来。

(三)林传鼎的研究我国的心理学家林传鼎于1947~1948年期间,亲身观察了500多个出生1~10天的新生儿的动作变化,根据其观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1963)。

他认为,新生儿已具有两种完全可以分清的情绪反应。

一种是愉快情绪反应,代表生理需要的满足(如吃饱、温暖和舒适等),愉快的反应是一种积极生动的反应,它表现为某些自然动作,尤其是四肢末端的自由动作的增加,且不僵硬;一种是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代表生理需要的未满足(饥饿、寒冷、疼痛等),其表现是:自然动作的简单增加,如连续哭叫、脚蹬手刨等。

近年,随着情绪研究技术,特别是早期婴儿情绪研究技术的发展,借助于新的现代化的研究仪器和客观化、量化的测量工具,特别是伊扎德利用婴儿被试所制订的两个面部肌肉运动和面部表情模式的测查、分析工具,使得人们得以对早期婴儿情绪进行广泛的、客观的研究。

这些年相继有许多心理学家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获得了许多实质性的进展。

其中最突出、有代表性的是伊扎德所作的研究(1982)。

(四)伊扎德的研究伊扎德运用录像技术和其两套面部肌肉运动和表情模式测查系统,将新生婴儿的面部表情进行了全面、详细的录像,并进行了精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人类婴儿在其出生时,就展示出了各种不同的面部表情和情绪,它们是惊奇、痛苦、厌恶、最初步的微笑和兴趣等五种。

总的来说,基于目前的研究,我们可以认为新生婴儿的情绪反应已经分化。

三、儿童情绪的分化婴儿在出生一段时间后,在成熟和后天环境的作用下,情绪不断分化,这点是公认的。

但是,到底婴儿在何时出现何种情绪、先后次序如何,则各家意见不同。

下面,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有关早期情绪分化的理论。

(一)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理论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理论是早期比较着名的理论。

布里奇斯认为,初生婴儿只有未分化的一般性的激动,表现为皱眉和哭的反应;3个月时分化为快乐、痛苦两种情绪;到6个月时,痛苦又进一步分化为愤怒、厌恶、害怕三种情绪;到12个月时,快乐情绪又分化出高兴和喜爱;到18个月时,分化出喜悦与妒忌。

布里奇斯的理论在上个世纪80年代伊扎德等提出其理论前,一直为较多的人所接受。

但现在这一理论由于缺乏有效判断情绪反应的客观指标,难以根据婴儿情绪反应本身来判别婴儿情绪,因而受到不少批评。

(二)林传鼎的情绪分化理论该理论认为儿童情绪分化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泛化阶段(0~1岁)这一阶段儿童的情绪反应比较笼统,而且往往是生理需要引起的情绪占优势。

0.5~3个月,出现了6种情绪:欲求、喜悦、厌恶、忿急、烦闷、惊骇。

但这些情绪不是高度分化的,只是在愉快与不愉快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面部表情。

4~6个月,开始出现由社会性需要引起的喜欢、忿急。

2.分化阶段(1~5岁)这一阶段儿童情绪开始多样化,从3岁开始,陆续产生了同情、尊重、爱等20多种情感,同时一些高级情感开始萌芽,如道德感、美感。

3.系统化阶段(5岁以后)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情绪生活的高度社会化。

这个时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多种高级情绪达到一定的水平,有关世界观形成的情绪初步建立。

林传鼎的情绪发展理论对我国情绪发展研究和理论产生过很大的影响,直到今日,不少观点,如新生儿已有两种完全可以分清的情绪反应,4~6个月婴儿出现与社会性需要有关的情感体验,社会性需要逐渐在婴儿情感生活、交流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始终为人们所接受,并不断为今天的研究证实是正确的。

(三)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伊扎德是当代美国和国际着名的情绪发展研究专家。

他关于婴儿情绪发展的研究及据此提出的情绪分化理论,在当代情绪研究中有很大的影响。

伊扎德认为婴儿出生时具有五大情绪:惊奇、痛苦、厌恶、最初步的微笑和兴趣;4~6周时,出现社会性微笑;3~4个月时,出现愤怒、悲伤;5~7个月时,出现惧怕;6~8个月时,出现害羞;半岁~1岁,出现依恋,分离伤心、陌生人恐惧;1.5岁左右,出现羞愧、自豪、骄傲、操作焦虑、内疚和同情等。

伊扎德特殊的贡献在于,编制了面部肌肉运动和表情模式测查系统(最大限度辨别面部肌肉运动编码系统(Max,1979)和表情辨别整体判断系统(Affex,1980)),给表情识别提供了一个客观依据。

他把面部分为三个区域:额眉—鼻根区,眼—鼻—颊区,口唇—下巴区,共列出29种肌肉活动单位,编辑成号,表情是由面孔这三个区域的肌肉运动组合而成的。

例如:No.25为额眉区——双眉下压、聚拢;No.33为眼鼻区——双眼变窄、微眯;No.54为口唇区——口长大呈矩形,三个组合起来,从Affex中辨别为愤怒的表情。

伊扎德的研究较之前人的研究,无论在科学性和可测性上都大大提高了一步,每一种新出现的情绪反应都有一定的具体、客观指标,易于鉴别、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