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类氧化物和有机过氧化物.pptx

合集下载

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pptx

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pptx

第二类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1. 定义﹕指压缩、液化或加压溶解的气体; 2. 分类: (1)易燃气体:H2﹐CO﹐液化石油气; (2)不燃气体(无毒、不燃气体,含助燃气体):CO2,O2 ; (3)有毒气体:煤氣﹐氯甲烷﹐ CL2 ;
第三类 易燃液体
1.易燃液体:闪点小于或等于61度的易燃液体、液体混合物或 含有固体物质的液体,但不包括由于其危险特性已列入其他类 别的液体;天那水/油漆/丁酮/酒精/煤油/異丙醇
现问题后,及时处理或报告,杜绝病车上路。 4、定期做好车辆年审、检测和二级维护,确保车辆始终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 5、严格按公安机关规定路线行驶,不得将车辆驶入公安机关规定禁止通行的区
域,不得驾驶危货车辆从事私事,更不得驾驶危货车辆人口稠密区域,晚上必须将车 辆停放在指定地点。
6、危货车辆不得搭乘除押运员以外的任何人,不得中途停放,因特殊情况需要 临时停放时,人员不得离开车辆。
二、危化品废弃物安全管理
1、基本要求
危险化学品废弃溶剂及空桶必须统一管理存放,及时处理 废弃溶剂及空桶,不得堆放在危化品存储区 不得任意丢弃、倒掉危化品废弃物﹔ 废弃溶剂及空桶暂放场所设置应合理,现场须有通风排气系统 电气设备需防爆﹔ 废弃溶剂及空桶暂放场所,禁止吸烟和明火作业 废弃溶剂及空桶暂放区,需配备相应消防器材。 危化品废弃物不得和一般拉价运出
4、现场急救
➢ 溅洒
应清楚洗眼器、水龙头等应急材器的位置. 化学药品溅洒眼睛里,沖洗时间不应少于30分钟. 一旦有化学药品溅洒到身上或衣服上,立刻到洗眼器下沖洗干净,把被污染 的衣物彻底清洗干净. 如果化学药品流到鞋子里,应把鞋子及袜子全部脫掉彻底沖洗. 少量溅洒在机台或地面的化学品应用抹布吸附、擦拭. 有意外燃烧之可能的, 应在近处放置灭火器,防止火种或火源,用干砂/抹 布吸附,立即清理废弃物.

第五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第五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第五类 氧化剂和有机过 氧化物
• 第五类危险品可以分为以下两项:
–5.1项氧化剂
–5.2项有机过氧化物
5.1项氧化剂
• 氧化剂是指本身未必燃烧,但通常放 出“氧” ,引起或促使其他物质燃烧 的物质。
• 氧化剂包括了:
–固体氧化剂 –液体氧化剂
固体氧化剂
• 确定一种物质是否属于固体氧化剂,应根据《联合 国试验和标准手册》,将该物质与纤维素按1:1或1: 4的质量比混合,然后测定其燃烧特性与标准混合物 的差别。
• 标准混合物是指“溴酸钾”与纤维素按质量比3:7
构成的混合物
• 如果混合物的燃烧时间小于或等于标准混合物的燃 烧时间,那么该物质属于5.1项氧化剂;
• 如果混合物不能着火燃烧或其平均燃烧时项氧化剂
有机过氧化物
• 有机过氧化物是含有二价-0-0-结构的液态 或固态有机物质,可以看作是一个或两个 氢原子被有机原子团替代的过氧化氢的衍 生物。
• 有机过氧化物是热不稳定物质或混合物, 容易放热自加速分解。另外,它们可能具 有下列一种或几种性质:
–易于爆炸分解; –迅速燃烧; –对撞击、摩擦敏感;

危险化学品特性表_第5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危险化学品特性表_第5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目录5.1类氧化剂过氧化氢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1)过氧化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2)高氯酸[含酸50%~72%]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3)高氯酸钠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4)氯酸钠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5)氯酸钾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6)亚氯酸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7)高锰酸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8)高锰酸钾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9)硝酸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10)硝酸钾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硝酸钙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 (12)硝酸锶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13)硝酸钡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14)硝酸锌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15)硝酸银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17)硝酸铅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18)亚硝酸钾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19)过(二)碳酸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20)过硫酸铵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21)过硫酸钾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23)过硼酸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24)漂白粉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25)溴酸钠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26)溴酸钾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27)高碘酸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28)高碘酸钠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29)高碘酸钾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30)碘酸钠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31)碘酸钾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32)三氧化铬[无水]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33)重铬酸钾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34)硝酸镁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35)硝酸铁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36)硝酸镍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37)硝酸钴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38)硝酸铝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39)硝酸锰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40)硝酸铜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41)硝酸铋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42)硝酸镧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43)硝酸铈铵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45)亚硝酸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46)氧化银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47)5.2类有机过氧化物过氧化二异丙苯[含量>42%,带有惰性固体]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48 过氧化(二)苯甲酰[77%<含量<95%,含水]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49 过氧化乙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50)高氯酸[含酸50%~72%]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高氯酸钠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氯酸钠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亚氯酸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硝酸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硝酸银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过硼酸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溴酸钠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重铬酸钾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硝酸钴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氧化银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第五类 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第五类  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四川金圣塞瑞化工有限公司危险品运输公司道路运驾驶员安全培训试题第一类爆炸品应急措施(共计10分)对撒漏的爆炸物质应及时用撒以或以等松软件轻轻收集后,及时报告部分处理。

有火灾危险时,应尽可能将爆炸品或。

不能时,应组织人员第二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应急措施(共计10分)气瓶漏气应立即有毒气体泄漏应迅速将车辆转移到空旷安全处,带上防毒面具在抢修操作,易燃、助燃气体泄漏时,严禁靠近。

气瓶卷入火场,应向气瓶大量使其冷却并移出危险区域。

如乙炔等溶解气体,气瓶从火场中救出后,应及时通知货主单位处理,不可擅自继续以防爆炸,人员中毒立即移至空气处或急送医院冶疗。

第三类易燃液体应急措施(共计10分)容器有渗漏现象时,应及时将渗漏部位并移至安全通风处,进行修补或更换包装、撒漏物用砂土后扫净。

灭火时一般不可宜用(但比重大于水或溶解于水的,用雾状水或水),如毒性较大的液体着火时,应带防毒面具,站在。

发现中毒,应即移至空气流通处,并就医。

第四类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应急措施(共计10分)本类货物如有发生撒漏,不得随意,应根据妥善收集,并转移到安全区域,更换或整理包装。

有撒漏物处,不得在堆放物品或行走。

本类货物中的一些金属粉末、金属有机化合物、氨基化合物及遇湿易燃货物着火时,禁止用和灭火,也不能用和扑灭燃烧的浸油棉、毛制品时,要防止。

本类货物灭火时,扑救人员应站处,并带好防毒面具。

第五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应急措施(15分)撒漏时,先用砂土覆盖,打扫干净后,再用水冲洗,收集的撒漏物,不得例内。

着火时,严禁用扑救有机过氧化物,应用覆盖,再用或雾状扑救,其他氧化剂用水灭火时,要防止水溶液至其他易燃、易爆物品处,禁用直接射向火源。

消防人员应穿戴防毒面具,站在处进行抢险。

未被火烤的包件,应迅速转移,远离火场,已被高热火烤的包件应移向和其它货物处,并监视其动向,尽快使其降温。

小时后,无变化才能另库存放。

第六类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应急措施(共计15分)固体物品撤漏时及时谨慎收集,液体货物应用砂士覆盖后再扫集妥善处理,撒漏物不准投向、或里,被毒物污染的车辆、机具、库场、防护用品应清洗消毒。

危险品-第五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危险品-第五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危险品-第五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第5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第1项氧化剂
氧化剂系指处于高氧化态,具有强氧化性,易分解并放出氧和热量的物质。

包括含有过氧基的有机物,其本身不一定可燃,但能导致可燃物的燃烧;与松软的粉末状可燃物能组成爆炸性混合物,对热、震动或摩擦较为敏感。

氧化剂具有较强的获得电子能力,有较强的氧化性,遇酸碱、高温、震动、摩擦、撞击、受潮或与易燃物品、还原剂等接触能迅速分解,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

第2项有机过氧化剂
有机过氧化物系指分子组成中含有过氧基的有机物,其本身易燃易爆、极易分解,对热、震动和摩擦极为敏感。

MSDS-第5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MSDS-第5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51001过氧化氢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化学品中文名:过氧化氢化学品英文名:hydrogen peroxide中文名称2:双氧水英文名称2:技术说明书编码:559CAS号:7722-84-1分子式:H2O2分子量:34.01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危险性类别:第5.1类氧化性物质侵入途径:健康危害:吸入本品蒸气或雾对呼吸道有强烈刺激性。

眼直接接触液体可致不可逆损伤甚至失明。

口服中毒出现腹痛、胸口痛、呼吸困难、呕吐、一时性运动和感觉障碍、体温升高等。

个别病例出现视力障碍、癫痫样痉挛、轻瘫。

长期接触本品可致接触性皮炎。

环境危害:燃爆危险:本品助燃,具强刺激性。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

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爆炸性强氧化性物质。

过氧化氢本身不燃,但能与可燃物反应放出大量热量和氧气而引起着火爆炸。

过氧化氢在pH值为3.5~4.5时最稳定,在碱性溶液中极易分解,在遇强光,特别是短波射线照射时也能发生分解。

当加热到100℃以上时,开始急剧分解。

它与许多有机物如糖、淀粉、醇类、石油产品等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在撞击、受热或电火花作用下能发生爆炸。

过氧化氢与许多无机化合物或杂质接触后会迅速分解而导致爆炸,放出大量的热量、氧和水蒸气。

大多数重金属(如铁、铜、银、铅、汞、锌、钴、镍、铬、锰等)及其氧化物和盐类都是活性催化剂,尘土、香烟灰、碳粉、铁锈等也能加速分解。

浓度超过74%的过氧化氢,在具有适当的点火源或温度的密闭容器中,能产生气相爆炸。

有害燃烧产物:氧气、水。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五氧化反应PPT课件


OH O
§5.2 锰氧化物 § 5.2.2 高锰酸钾
高锰酸钾氧化性提高,可氧化烯烃为酮或 羧酸
R2 R1 C C R3
H
酸性 KMnO4
R2 R1 C O
+
R3 O C OH

羧酸
不同条件反应产物不同,可用于不饱和键的鉴别。
不同结构烯烃的氧化反应产物不同,通过分析氧化产 物的结构可以推断出原来烯烃的结构。
活性二氧化锰 (选择性氧化剂)
特点:可发生顺反异构的选择性氧化
HO
HO
O
HO
O
+O
MnO2, CHCl3 O
+O
O
N
O
N
室温
O
N
O
N
43%
§5.2 锰氧化物 § 5.2.1 二氧化锰
活性二氧化锰 (选择性氧化剂)
特点:邻二醇被断键氧化为相应的醛、酮
OH MnO2, CH2Cl2 OH 室温, 4h, 85%
§5.1 概述 § 5.1.1 定义
增加氧原子
减少氢原子 增加氧原子,减少氢原子
§5.1 概述 § 5.1.2 氧化反应的目的
利用氧化反应可以制备:
醇、酚; 醛、酮、醌; 羧酸; 环氧化合物; 过氧化合物; 腈等。
§5.1 概述 § 5.1.3 氧化反应的类型 化学氧化:在化学氧化剂的直接作用完成的氧化反应。 化学氧化剂:无机氧化剂 (KMnO4,K2Cr2O7,H2O2等)
有机氧化剂(异丙醇铝,四醋酸铝,过酸等) 催化氧化:在催化剂存在下,使用空气或氧气实现的
氧化反应。 催化脱氢:在催化剂作用下,受热有机物分子中碳-氢

第5类 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第5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本表说明:1、本表只供危险化学品名录数据的参考查阅使用;具体查阅请以国家正式书面文件为准。

2、《名录》全文刊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公告2003年增刊》。

3、因本表数据的疏漏、错失而引起的相关经济法律等问题,本办公室不负任何责任。

编号名称别名UN号第1项氧化剂51001过氧化氢[含量>60%,特许的]双氧水201551001过氧化氢[20%≤含量≤60%]]双氧水201451002过氧化钠双氧化钠;二氧化钠1504 51003过氧化钾149151004过氧化锂147251005过氧化镁二氧化镁147651006过氧化钙二氧化钙145751007过氧化锶二氧化锶150951008过氧化钡二氧化钡144951009过氧化锌二氧化锌151651011超氧化物及其混合物,如:51011 超氧化钠三氧化二钠2547 51011 超氧化钾246651012三氟化溴174651013五氟化溴174551014五氟化碘249551015高氯酸[含酸50%~72%]过氯酸1873 51016高氯酸钙过氯酸钙145551017高氯酸铵过氯酸铵144251018高氯酸钠过氯酸钠150251019高氯酸钾过氯酸钾148951020高氯酸锂过氯酸锂51021高氯酸镁过氯酸镁147551022高氯酸钡过氯酸钡1447 51023高氯酸锶过氯酸锶1508 51024高氯酸铅过氯酸铅1470 51025高氯酸亚铁51026高氯酸银过氯酸银51028氯酸溶液[浓度≤10%] 2626 51029氯酸铵51030氯酸钠149551030氯酸钠溶液242851031氯酸钾148551031氯酸钾溶液242751032氯酸镁2723 51033氯酸铯51034氯酸锶1506 51035氯酸钡1445 51036氯酸钙1452 51036氯酸钙溶液2429 51037氯酸铜2721 51038氯酸锌1513 51039氯酸铊2573 51040氯酸银51043次氯酸钙[含有效氯>39%] 1748 51043漂粉精[含有效氯>39%]高级晒粉51043次氯酸钙混合物[含有效氯>39%] 51044次氯酸锂147151045次氯酸钡[含有效氯>22%] 2741 51046亚氯酸钠149651046亚氯酸钙145351047高锰酸钠过锰酸钠150351048高锰酸钾过锰酸钾;灰锰氧1490 51049高锰酸钙过锰酸钙145651050高锰酸钡过锰酸钡144851051高锰酸锌1515 51052高锰酸银过锰酸银51054硝酸锂2722 51055硝酸钠1498 51056硝酸钾1486 51057硝酸钙1454 51058硝酸铯1451 51059硝酸锶1507 51060硝酸钡1446 51061硝酸铍246451062硝酸锌151451063硝酸银149351064硝酸锆272851065硝酸铅146951068硝酸胍硝酸亚氨脲146751069硝酸铵[含可燃物≤0.2%] 194251070硝酸铵肥料[含可燃物≤0.4%] 2067~2072 51071亚硝酸铵51072亚硝酸锌铵151251073亚硝酸钾148851075高氯酸醋酐溶液过氯酸醋酐溶液51076过氧化氢尿素151151077二氯异氰尿酸246551078三氯异氰尿酸246851079四硝基甲烷151051501过氧化氢[含量8%~20%]双氧水2984 51502过氧化铅二氧化铅187251503过(二)碳酸钠246751504过硫酸铵高硫酸铵;过二硫酸铵1444 51504过硫酸钠高硫酸钠;过二硫酸钠1505 51504过硫酸钾高硫酸钾;过二硫酸钾149251505高硼酸钠过硼酸钠51506锰酸钾51507高铼酸铵过铼酸铵51508高铼酸钾过铼酸钾51509次氯酸钙混合物或水合物[含有效氯10%~39%] 2208 51509次氯酸钙[含有效氯10%~39%]51509次氯酸钙混合或水合物[含水量5.5%~10%],如:2880 51509 漂白粉51510溴酸钠149451510溴酸钾148451510溴酸镁147351510溴酸锶51510溴酸钡2719 51510溴酸锌2469 51510溴酸银51510溴酸镉51510溴酸铅51512高碘酸过碘酸;仲高碘酸51513高碘酸铵过碘酸铵51513高碘酸钡过碘酸钡51513高碘酸钠51513仲高碘酸钠仲过碘酸钠;一缩原高碘酸钠51513偏高碘酸钠51513高碘酸钾51513仲高碘酸钾仲过碘酸钾51513偏高碘酸钾偏过碘酸钾51515碘酸51516五氧化二碘碘酐51517碘酸铵51517碘酸钠51517碘酸钾51517碘酸钾合一碘酸碘酸氢钾;重碘酸钾51517碘酸钾合二碘酸51517碘酸锂51517碘酸钙51517碘酸锶51517碘酸钡51517碘酸锰51517碘酸铁51517碘酸锌51517碘酸银51517碘酸镉51517碘酸铅51519三氧化铬[无水]铬(酸)酐1463 51520重铬酸铵红矾铵1439 51520二水合重铬酸锂51520重铬酸钠红矾钠51520重铬酸钾红矾钾51520重铬酸铯51520重铬酸钡51520重铬酸铝51520重铬酸铜51520重铬酸锌51520重铬酸银51522硝酸镁1474 51522硝酸铝1438 51522硝酸铬2720 51522硝酸锰硝酸亚锰2724 51522硝酸铁硝酸高铁1466 51522硝酸镍硝酸亚镍2725 51522硝酸钴硝酸亚钴51522硝酸镍铵四氨硝酸镍51522硝酸铜51522硝酸氧锆硝酸锆酰51522硝酸铑51522硝酸钯51522硝酸镉51522硝酸镓51522硝酸铟51522硝酸铋51523硝酸镨51523硝酸钕51523硝酸钕镨硝酸镨钕1465 51523硝酸钐51523硝酸镝51523硝酸铒51523硝酸镧51523硝酸铈硝酸亚铈51523硝酸铈铵51523硝酸铈钠51523硝酸铈钾51523硝酸镱51523硝酸镥51523硝酸钇51525亚硝酸钠150051525亚硝酸钙51525亚硝酸钡51525亚硝酸镍272651526氧化银第2项有机过氧化物520012,2-过氧化二氢丙烷[含量≤27,带有惰性固体] 2178520022,5-二甲基-2,5-过氧化二氢己烷[含量≤82%,含水] 2174520032,2-双-(过氧化叔丁基)丙烷[在溶液中,含量≤52%] 2883520032,2-双-(过氧化叔丁基)丙烷[含量≤42%,带有惰性固体,带有A型稀释剂≥13%] 288520042,2-双-(过氧化叔丁基)丁烷[在溶液中,含量≤52%] 2111520052,5-二甲基-2,5-双-(过氧化叔丁基)己烷[工业纯] 2155520052,5-二甲基-2,5-双-(过氧化叔丁基)己烷[含量≤52%,带有惰性固体] 2156520062,2-双-(4,4-二叔丁基过氧化环己基)丙烷[含量≤42%,带有惰性固体] 2168520072,5-二甲基-2,5-双-(过氧化-2-乙基己酰)己烷[工业纯] 2157520082,5-二甲基-2,5-双-(过氧化-3,5,5-三甲基己酰)己烷[在溶液中,含量≤77%]2,5-二甲基-2,5-双-(过氧化异壬酰)己烷3060520092,5-二甲基-2,5-双-(过氧化苯甲酰)己烷[工业纯] 2172520092,5-二甲基-2,5-双-(过氧化苯甲酰)己烷[含量≤82%,带有惰性固体]; 2173520092,5-二甲基-2,5-双-(过氧化苯甲酰)己烷[含量≤82%,含水] 2959520101,1-双-(过氧化叔丁基)环己烷[工业纯] 2179520101,1-双-(过氧化叔丁基)环己烷[在溶液中,含量≤52%] 2897520101,1-双-(过氧化叔丁基)环己烷[在溶液中,52%<含量≤77%] 2180520101,1-双-(过氧化叔丁基)环己烷[含量≤42%,带有惰性固体,带有A型稀释剂≥13%] 2885520101,1-双-(过氧化叔丁基)环己烷[在溶液中,含量≤27%,带有A型稀释剂≥36%和乙基苯≥36%] 3069520111,1-双-(过氧化叔丁基)-3,3,5-三甲基环己烷[工业纯] 2145520111,1-双-(过氧化叔丁基)-3,3,5-三甲基环己烷[在溶液中,含量≤57%] 2146520111,1-双-(过氧化叔丁基)-3,3,5-三甲基环己烷[含量≤57%,带有惰性固体] 214752012过氧化乙酰磺酰环己烷[含量≤82%,含水≥12%]乙酰过氧化磺酰环己烷208252012过氧化乙酰磺酰环己烷[在溶液中,含量≤32%] 208352013过氧化双-(1-羟基环己烷)[工业纯] 2148520143,3,6,6,9,9-六甲基-1,2,4,5-四氧环壬烷[工业纯] 2165520143,3,6,6,9,9-六甲基-1,2,4,5-四氧环壬烷[在溶液中,含量≤52%] 2167520143,3,6,6,9,9-六甲基-1,2,4,5-四氧环壬烷[含量≤52%,带有惰性固体] 2166520152,5-二甲基-2,5-双-(过氧化叔丁基)-3-己炔[工业纯] 2158520152,5-二甲基-2,5-双-(过氧化叔丁基)-3-己炔[含量≤52%,带有惰性固体] 215952016过氧化氢异丙基异丙基过氧化氢52017过氧化氢叔丁基[含量≤80%,带有氢过氧化二叔丁基和/或A型稀释剂]过氧化氢第三丁基;过氧化叔丁醇209252017过氧化氢叔丁基[含量≤72%,含水] 209352017过氧化氢叔丁基[72%<含量≤90%,含水] 209452017过氧化氢叔丁基[含量≤82%,含水≥7%,含氢过氧化二叔丁基≥9%]] 307552018过氧化氢叔戊基[在溶液中,含量≤88%,含水≥6%] 3067520191,1,3,3-四甲基丁基过氧化氢[工业纯]过氧化氢叔辛基216052020过氧化氢异丙苯[工业纯]过氧化羟基茴香素;枯基过氧化氢211652021过氧化氢二异丙(基)苯[在溶液中,含量≤72%] 217152022过氧化氢二叔丁基异丙(基)苯52023过氧化氢蒎烷[工业纯]过氧化氢-2,6,6-三甲基降蒎基2162 52024过氧化氢(对)孟烷[工业纯] 212552025过氧化氢四氢化萘[工业纯] 213652026过氧化二叔丁基[工业纯] 210252027过氧化叔丁基苯[工业纯]52028过氧化叔丁基异丙(基)苯[工业纯] 2091520291,3-双-(2-叔丁基过氧化异丙基)苯[工业纯] 2112 520291,3-双-(2-叔丁基过氧化异丙基)苯[含量>42%,带有惰性固体] 520291,4-双-(2-叔丁基过氧化异丙基)苯[工业纯]520291,4-双-(2-叔丁基过氧化异丙基)苯[含量>42%,带有惰性固体] 52030过氧化二异丙苯[工业纯]过氧化二枯基;硫化剂DCP212152030过氧化二异丙苯[含量>42%,带有惰性固体]52031过氧化异丁基甲基甲酮[在溶液中,含量≤62%,带有A型稀释剂] 212652031过氧化异丁基甲基甲酮[含A型稀释剂≥19%和含甲基异丁基酮≥19%]52032过氧化甲乙酮[在溶液中,含量≤45%,含有效氧≤10%]过氧化丁酮液;催化剂糊M255052032过氧化甲乙酮[在溶液中,含量≤52%,含有效氧>10%] 256352032过氧化甲乙酮[在尼龙酸二异丁酯中,含量≤40%,含有效氧≤8.2%] 306852033过氧化乙酰丙酮[在溶液中,含量≤42%,含水≥8%,含A型稀释剂≥48%,含有效氧≤4.7%] 208052033过氧化乙酰丙酮[糊状物,含量≤32%,含溶剂≥44%,含水≥9%,带有惰性固体≥11%] 306152034过氧化环己酮[在溶液中,含量≤72%,含有效氧≤9%] 211852034过氧化环己酮[含量≤91%,含水] 211952034过氧化环己酮[糊状物,含量≤72%,含有效氧≤9%] 289652034过氧化环己酮浆,如:52034 催化剂糊H52034 催化剂糊HCH52035过氧化甲基环己酮[在溶液中,含量≤67%] 352036过氧化二丙酮醇[在混合物中,含量≤57%,含水≥8%,含二丙酮醇≤26%,含过氧化氢≤9%,含有效氧≤10%] 216352037过氧化(二)乙酰[在溶液中,含量≤27%] 208452038过氧化(二)丙酰[在溶液中,含量≤27%] 213252039过氧化(二)异丁酰[在溶液中,含量≤52%] 218252040过氧化(二)正辛酰[工业纯] 212952041过氧化(二)正壬酰[工业纯] 213052042过氧化(二)异壬酰[工业纯]过氧化二-(3,5,5-三甲基己酰)2128 52043过氧化(二)癸酰[工业纯] 212052044过氧化十二(烷)酰[工业纯]过氧化(二)月桂酰;引发剂B2124 52044过氧化十二(烷)酰[含量≤42%,在水中均匀分布] 2893 52045过氧化(二)苯甲酰[工业纯] 208552045过氧化(二)苯甲酰[含量>52%,带有惰性固体] 2085 52045过氧化(二)苯甲酰[糊状物,含量≤72%] 208752045过氧化(二)苯甲酰[77%<含量<95%,含水] 208852045过氧化(二)苯甲酰[32%≤含量≤52%,带有惰性固体] 208952045过氧化(二)苯甲酰[含量≤77%,含水] 209052045过氧化(二)苯甲酰[含量≤62%,带有惰性固体≥28%,含水≥10%] 307452045过氧化(二)苯甲酰油膏52046过氧化二-(2-甲基苯甲酰)[含量≤87%,含水]过氧化二-(邻甲基苯甲酰)259352047过氧化二-(2-氯苯甲酰)[含量≤77%,含水]过氧化二-(邻氯苯甲酰)52047过氧化二-(4-氯苯甲酰)[含量≤77%,含水]过氧化二-(对氯苯甲酰)211352047过氧化二-(4-氯苯甲酰)[糊状物,含量≤52%] 211452047过氧化二-(4-氯苯甲酰)[在溶液中,含量≤52%] 211552048过氧化二-(2,4-二氯苯甲酰)[含量≤77%,含水]2,4,2,4-四氯过氧化二苯甲酰;硫化剂DCBP213752048过氧化二-(2,4-二氯苯甲酰)[糊状物,含量≤52%] 213852048过氧化二-(2,4-二氯苯甲酰)[在溶液中,含量≤52%] 213952049过氧化乙酰苯甲酰[在溶液中含量≤45%]乙酰过氧化苯(甲)酰208152050过甲酸过蚁酸52051过乙酸[含量≤43%,含水≥5%,含乙酸≥35%,含过氧化氢≤6%,含有稳定剂]过醋酸;过氧化乙酸;乙酰过氧化氢213152051过乙酸[含量≤16%,含水≥39%,含乙酸≥15%,含过氧化氢≤24%,含有稳定剂] 304552052过氧化(二)丁二酸[工业纯]过氧化双丁二酸;过氧化丁二酰;过氧化(二)琥珀酸213552052过氧化(二)丁二酸[含量≤72%,含水] 296252053双过氧化壬二酸[含量≤27%,含壬二酸≥13%,含硫酸钠≥53%] 295852054双过氧化十二烷二酸[含量≤42%,含硫酸钠≥56%] 306352055过氧化氢苯甲酰过苯甲酸52056过氧化-3-氯苯甲酸[57%<含量≤86%,带有3-氯苯甲酸]过氧化间氯苯甲酸275552056过氧化-3-氯苯甲酸[含量≤57%,含水和3-氯苯甲酸] 308152057过苯二甲酸52058叔丁基过苯二甲酸第三丁基过苯二甲酸52059过氧化乙酸叔丁酯[在溶液中,52%<含量≤77%]过氧化醋酸叔丁酯;过氧化叔丁基乙酸酯209552059过氧化乙酸叔丁酯[在溶液中,含量≤52%] 209652060过氧化二乙基乙酸叔丁酯过氧化二乙基醋酸叔丁酯;过氧化叔丁基二乙基乙酸酯52060过氧化二乙基乙酸叔丁酯[工业纯] 214452060过氧化二乙基乙酸叔丁酯[在溶液中,含量≤33%,带有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33%] 2551520613,3-双-(过氧化叔丁基)丁酸乙酯[工业纯] 2184520613,3-双-(过氧化叔丁基)丁酸乙酯[在溶液中,含量≤77%] 2185520613,3-双-(过氧化叔丁基)丁酸乙酯[含量≤52%,带有惰性固体] 259852062过氧化异丁酸叔丁酯[在溶液中,52%<含量≤77%]过氧化叔丁基异丁酸酯214252062过氧化异丁酸叔丁酯[在溶液中,含量≤52%] 2562520634,4-双-(过氧化叔丁基)戊酸正丁酯[工业纯] 2140520634,4-双-(过氧化叔丁基)戊酸正丁酯[含量≤52%,带有惰性固体] 214152064过氧化新戊酸叔丁酯[在溶液中,67%<含量≤77%]过氧化叔丁基新戊酸酯211052064过氧化新戊酸叔丁酯[在溶液中,含量≤67%] 304752065过氧化新戊酸叔戊酯[在溶液中,含量≤77%]过氧化叔戊基新戊酸酯295752066过氧化新戊酸异丙基苯酯[在溶液中,含量≤77%]过氧化异丙苯基新戊酸酯;过氧化新戊酸枯基酯296452067过氧化-2-乙基己酸叔丁酯[工业纯]过氧化叔丁基-2-乙基己酸酯214352067过氧化-2-乙基己酸叔丁酯[含量≤31%,含2,2-二-(过氧化叔丁基)丁烷≤36%,含钝感剂≥33%] 288652067过氧化-2-乙基己酸叔丁酯[含量≤12%,含2,2-二-(过氧化叔丁基)丁烷≤14%,含A型稀释剂≥14%,带有惰性固体≥60%] 288752067过氧化-2-乙基己酸叔丁酯[在溶液中,含量≤52%] 288852068过氧化-2-乙基己酸叔戊酯[工业纯]过氧化叔戊基-2-乙基己酸酯239852069过氧化-2-乙基己酸-1,1,3,3-四甲基丁酯[工业纯]过氧化-1,1,3,3-四甲基丁基-2-乙基乙酸酯;过氧化-2-乙基己酸叔辛酯216152070过氧化-3,5,5-三甲基己酸叔丁酯[工业纯]过氧化异壬酸叔丁酯;过氧化叔丁基-3,5,5-三甲基己酸酯210452071过氧化新癸酸叔丁酯[工业纯]过氧化叔丁基新癸酸酯259452071过氧化新癸酸叔丁酯[在溶液中,含量≤77%] 217752072过氧化新癸叔戊酯[在溶液中,含量≤77%]过氧化叔戊基新癸酸酯289152073过氧化新癸酸异丙基苯酯[在溶液中,含量≤77%]过氧化异丙苯基新癸酸酯;过氧化新癸酸枯基酯296352074过氧化丁烯酸叔丁酯[在溶液中,含量≤77%]过氧化叔丁基丁烯酸酯;过氧化巴豆酸叔丁酯218352075过氧化顺式丁烯二酸叔丁酯[工业纯]过氧化叔丁基顺式丁烯二酸酯;过氧化马来酸叔丁酯209952075过氧化顺式丁烯二酸叔丁酯[在溶液中,含量≤52%] 210052075过氧化顺式丁烯二酸叔丁酯[糊状物,含量≤52%] 210152076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过氧化叔丁基苯甲酸酯52076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工业纯] 209752076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在溶液中,含量>77%] 209752076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在溶液中,含量≤77%] 209852076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含量≤52%,带有惰性固体] 289052077过氧化苯甲酸叔戊酯[在溶液中,含量≤92%] 304452078过氧化邻苯二甲酸叔丁酯[工业纯]过氧化叔丁基邻苯二甲酸酯210552079双-(过氧化叔丁基)邻苯二甲酸酯[工业纯] 210652079双-(过氧化叔丁基)邻苯二甲酸酯[在溶液中,含量≤52%] 210752079双-(过氧化叔丁基)邻苯二甲酸酯[糊状物,含量≤52%] 210852080过氧化异丙基碳酸叔丁酯[在溶液中,含量≤77%]叔丁基过氧化异丙基碳酸酯210352081过氧化十八烷酰碳酸叔丁酯[工业纯]叔丁基过氧化硬脂酰碳酸酯3062520822,4,4-三甲基戊基-2-过氧化苯氧基乙酸酯[在溶液中,含量≤37%]2,4,4-三甲基戊基-2-过氧化苯氧基醋酸酯2961520833-过氧化叔丁基-3-邻羟甲基苯甲酸酯[工业纯]3-过氧化叔丁基-3-苯基酞酯259652084过氧化二碳酸二乙酯[在溶液中,含量≤27%]过氧化二乙基二碳酸酯217552085过氧化二碳酸二正丙酯[工业纯]过氧化二正丙基二碳酸酯217652086过氧化二碳酸二异丙酯[工业纯]过氧化二异丙基二碳酸酯213352086过氧化二碳酸二异丙酯[在溶液中,含量≤52%] 213452087过氧化二碳酸二正丁酯[在溶液中,含量≤52%]过氧化二正丁基二碳酸酯216952087过氧化二碳酸二正丁酯[在溶液中,含量≤27%] 217052088过氧化二碳酸二仲丁酯[工业纯]过氧化二仲丁基二碳酸酯215052088过氧化二碳酸二仲丁酯[在溶液中,含量≤52%] 215152089过氧化二碳酸二-(2-乙基己基)酯[工业纯]过氧化二-(2-乙基己基)二碳酸酯212252089过氧化二碳酸二-(2-乙基己基)酯[在溶液中,含量≤77%] 212352089过氧化二碳酸二-(2-乙基己基)酯[含量≤42%,在水中均匀分布] 206052090过氧化二碳酸二(异十三烷基)酯[工业纯]过氧化二(异十三烷基)二碳酸酯288952091过氧化二碳酸二(十四烷基)酯[工业纯]过氧化二(十四烷基)二碳酸酯259552091过氧化二碳酸二(十四烷基)酯[含量≤42%,在水中均匀分布] 289252092过氧化二碳酸二-(十六烷基)酯[工业纯]过氧化二(十六烷基)二碳酸酯216452092过氧化二碳酸二-(十六烷基)酯[含量≤42%,在水中均匀分布] 289552093过氧化二碳酸二(十八烷基)酯[含量≤87%,含有十八烷醇]过氧化二(十八烷基)二碳酸酯;过氧化二碳酸二硬脂酰酯259252094过氧化二碳酸二环己酯[工业纯]过氧化二环己基二碳酸酯215252094过氧化二碳酸二环己酯[含量≤91%,含水] 215352095过氧化二碳酸-二-(4-叔丁基环己基)酯[工业纯]过氧化-二-(4-叔丁基环己基)二碳酸酯215452095过氧化二碳酸-二-(4-叔丁基环己基)酯[含量≤42%,在水中均匀分布] 289452096过氧化二碳酸二苯甲酯[含量≤87%,含水]过氧化苄基二碳酸酯214952097过氧化二碳酸-二-(2-苯氧基乙基)酯[工业纯]过氧化-二-(2-苯氧基乙基)二碳酸酯305852097过氧化二碳酸-二-(2-苯氧基乙基)酯[含量≤85%,含水] 3059 52098过氧化二-(3,5,5-三甲基-1,2-二氧戊环)[糊状物,含量≤52%] 2597 52099过氧化蒎烯52100土荆芥油藜油;除蛔素;除蛔油。

危险化学品-氧化剂及有机过氧化物教材


•储存、装卸、运输要求
•1、氧化剂应储存于清洁、阴凉、通风、干燥的库房内。远离 火种、热源,防止日光曝晒,照明设备要防爆。
•2、仓库不得漏水,并应防止酸雾侵入。严禁与酸类、易燃物、 有机物、还原剂、自燃物品、遇湿易燃物品等混合储存。
•3、不同品种的氧化剂,应根据其性质及消防方法的不同,选 择适当的库房分类存放以及分类运输。如有机过氧化物不得与 无机氧化剂共储混运;亚硝酸盐类、亚氯酸盐类、次亚氯酸盐 类均不得与其他氧化剂混储混运;过氧化物则应专库存放,专 车运输。
4、储运过程中,装卸和搬运应轻拿轻放,不得摔 掷、滚动,力求避免摩擦、撞击,防止引起爆炸。 对氯酸盐、有机过氧化物等更应特别注意。
•5、运输时应单独装运,不得与酸类、易燃物品、 自燃物品、遇湿易燃物品、有机物、还原剂等同车 混装。
•6、仓库储存前后及运输车辆装卸前后,均应彻底 清扫、清洗。严防混入有机物、易燃物等杂质。
•7.强氧化剂与弱氧化剂作用的分解性
• 在氧化剂中强氧化剂与弱氧化剂相互之间接触能 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高热而引起着火或爆炸。因为 弱氧化剂遇到比其氧化性强的氧化剂时,又呈还原性, 如漂白粉、亚硝酸盐、亚氯酸盐、次氯酸盐等,当遇 到氯酸盐、硝酸盐等氧化剂时,即显示还原性,并发 生剧烈反应,引起着火或爆炸。如将硝酸铵与亚硝酸 钠混合时,可能分解生成硝酸钠和危险性更大的亚硝 酸铵。
• 1.氧化性或助燃性
• 当氧化剂与还原性物质接触时可发生剧烈的放 热反应,表现出很强的氧化性。这些氧化剂虽然本 身不能燃烧,但在较高温度下可发生分解反应,放 出氧气或其他助燃气体,使所接触的易燃物与有机 物更容易着火,引起火灾或爆炸。如:常见的氧化 剂过氧化钠、高锰酸钾、硝酸钾、双氧水等。

• 2.受热分解性

第五类危险化学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本类物品具‎有强氧化性‎,易引起燃烧‎、爆炸,按其组成分‎为以下二项‎:氧化剂: 指处于高氧‎化态,具有强氧化‎性,易分解并放‎出氧和热量‎的物质。

包括含有过‎氧基的无机‎物,其本身不一‎定可燃,但能导致可‎燃物的燃烧‎,与粉末状可‎燃物能组成‎爆炸性混合‎物,对热、震动或摩擦‎较为敏感。

按其危险性‎大小,分为一级氧‎化剂和二级‎氧化剂。

凡品名中有‎"高"、"重"、“过”字的,如高氯酸盐‎、高锰酸盐、重铬酸盐,过氧化钠等‎,其酸根中的‎氧原子都超‎过了正常数‎,很易能释放‎出氧,所以都属于‎此类物质。

常见的这类‎物质有:[氯酸盐]:MClO3‎(M=Na、K、NH4、Ag、Hg(Ⅱ)、Pb、Zn、Ba)。

[高氯酸盐]:MClO4‎(M=Na、K、NH4、Sr)。

[无机过氧化‎物]:Na2O2‎、K2O2、MgO2、CaO2、BaO2、H2O2。

[硝酸盐]:MNO3(M=Na、K、NH4、Mg、Ca、Pb、Ba、Ni、Co、Fe)。

[高锰酸盐]:MMnO4‎(M=K、NH4)。

[有机过氧化‎物]:烷基氢过氧‎化物R—O—O—H(特丁基—,异丙苯基—)、二烷基过氧‎化物R—O—O—R'(二特丁基—,二异丙苯基‎—)等。

有机过氧化‎物指分子组成‎中含有过氧‎键的有机物‎,其本身易燃‎易爆、极易分解,对热、震动和摩擦‎极为敏感。

注意事项1).所有过氧化‎物都怕撞击‎、怕热,不能接触高‎温;也不能与其‎他有机物接‎触,故要远离烟‎火和热源。

要保存于阴‎凉的地方,并避免撞击‎。

2).若与还原性‎物质或有机‎物混合,即会氧化发‎热而着火。

如高锰酸钾‎和甘油一经‎接触,很快就会着‎火。

其它如过氯‎酸、高氯酸盐、铬酸、铬酐(CrO3,氧化剂)等不能与甲‎醇、乙醇、松节油、甘油等接触‎。

3).有些氧化剂‎不能与酸类‎接触。

氧化剂遇酸‎后大都反应‎强烈,如过氧化二‎苯甲酰、氧酸钾等,遇到硫酸后‎立即引起爆‎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的运输设备 装运第五类危险货物的自备罐车
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的运输设备
3.车辆的洗刷除污
铁路局应按照管内货车自局洗刷、减少空车长距离回送洗刷和环保达标的要求, 新建或升级改造货车洗刷所。 装过危险货物的货车,卸后应清扫干净。下列情况应进行洗刷除污: (1)必须洗刷除污的货车 (2)装过剧毒品的毒品车; (3)发生过撒漏、受到污染的货车; (4)受过危险货物污染的货车 (5)有刺激异味的货车 (6)回送检修运输危险货物的货车。
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的运输组织
2.托运与承运 (2)托运规定
①托运人托运危险货物时,应如实表明收货人名称、货物的名称、性质、 重量、数量等,不得匿报谎报品名、性质、重量,不得在普通货物中夹带 危险货物。 ②托运人托运危险货物时,应在货物运单“货物名称”栏内填写信息化品 名和铁危编号,在货物运单的右上角用红色戳记标明类项名称,并在货物 运单“托运人记载事项”栏内填写经办人身份证号码,对派有押运员的还 需填写押运员姓名、身份证号码。 ③托运人托运危险货物时,应在运单右上角加盖红色危险货物类项名称戳 记。 第五类:氧化性物质 有机过氧化物
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的运输设备
2.车辆及使用要求
危险货物限使用棚车装运,但 《品名表》内有特殊规定的除外。 装运时,限同一品名、同一铁危 编号。硝酸铵、氯酸钠、氯酸钾 等第五类危险品应采用P64、P64 A、P64AK、P64AT、P64GK、 P64GT型竹底棚车或木底棚车装 运。 亦有部分第五类货物可采用敞车 或自备罐车装运。
过氧化氢异丙基
52001—52123
过乙酸
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认知
危险货物包装标志(标记和标签)
标记
序号
1
2
标记名称 危害环境物质和物品标记
方向标记
3
高温运输标记
标记 图形
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认知
序号 标签名称
标签
标签图形
对应的危险货物类型项号
氧化性物质
5.1
5
有机过氧 化物
5.2
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的性质
①氧化性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物质给出电子的过程叫做氧化,这种物质称为还原剂;物质接受电子的过程 叫做还原,这种物质称为氧化剂。氧化剂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其中大部分物品属于无机氧化剂。 ②不稳定性 遇热、遇水、日光照射和包装不严密等情况下会发生反应,所以氧化性物质包装要求完好,有破损 时应及时处理。 ③爆炸性 特别是一些氯酸盐类、硝酸盐类及一些有机氧化性物质类。而且当中混有可燃的杂志后,爆炸性更 加明显。
可燃,但能导致可燃物的燃烧,与粉末状可燃物能组成爆炸性混合物,对热、 震动或摩擦较敏感。
一级氧化性物质: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盐类,性质极不稳氯酸钙 高锰酸钾等)
二级氧化性物质:性质较一级氧化剂稳定。 (过氧化氢 二氧化铅 铬酸 亚硝酸钠等)
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的性质
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一类物质,具有强氧化性,易引 起燃烧、爆炸。在工农业生产中常常用到,不少人错误地认为其危险性较爆炸品要小, 所以在作业过程中,往往未能引起注意,反而成了危险货物中最容易发生事故的一类货 物,因此,必须了解他的性质,保证该类货物的安全运输。
(2)有机过氧化物:系指分子中含有氧基(-0-0-)的有机物质,属热不
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一类物质,具有强氧化性,易引 起燃烧、爆炸。在工农业生产中常常用到,不少人错误地认为其危险性较爆炸品要小, 所以在作业过程中,往往未能引起注意,反而成了危险货物中最容易发生事故的一类货 物,因此,必须了解他的性质,保证该类货物的安全运输。
(1)氧化性物质:系指分解并产生出氧和热量的物品,其本身不一定
稳定的物质,可能发生放热自加速分解等,主要有以下几种特性的物质: (1)可发生爆炸性分解 (2)迅速燃烧 (3)对碰撞或摩擦敏感 (4)与其他物质起危险反应 (5)损害眼睛(如过醋酸)
因此,有些过氧化物在运输时必须加入稳定剂。对在常温下会自行分解的,必须控 制温度运输。
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的性质
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一类物质,具有强氧化性,易引起燃烧、爆 炸。在工农业生产中常常用到,不少人错误地认为其危险性较爆炸品要小,所以在作业过程中,往 往未能引起注意,反而成了危险货物中最容易发生事故的一类货物,因此,必须了解他的性质,保 证该类货物的安全运输。
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的性质:
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的运输设备
1.危险货物办理站
(1)办理站的分类 危险货物办理站是站内或接轨站的专用线办理危险货物发送、到达业务的 车站。按类型分为三种:①站内办理站 ②专用线接轨站 ③兼办站 (2)安全评估 站内办理站、兼办站和与国铁接轨的危险货物专用线企业应根据《危险化 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规定,委托安全评估机构对本单位危险货物储存安 全条件每3年进行一次评估,并出具安全评估报告。 (3)办理限制 确认批准、进行安全评估、装运方式限制等。 (4)签订危险货物运输安全协议
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的运输组织
1.危险货物安全协议与作业签认制度
1.爆炸品、硝酸铵、剧毒品、气体类和其他另有规定的危险货 物运输作业实行签认制度。 2.作业应按规定程序和作业标准进行并签认。要对作业过程内 容的完整性、真实性负责,严禁漏签、代签和补签。签认单保 存期半年。 3.运输签认制度的有关要求按《铁路危险货物运输作业签认单》 《铁路剧毒品运输作业签认单》《危险货物罐车作业签认单》 办理。 4.货检站未产生货检作业时,可不进行签认。
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的运输组织
2.托运与承运 (1)禁止运输
①禁止运输国家禁止生产的危险物品。 ②禁止运输过度敏感或能自发反应而引起危险的物品。如: 叠氮铵、无水雷汞、高氯酸(>72%)、高锰酸铵、4-亚硝 基苯酚等。 ③凡性质不稳定或由于聚合、分解在运输中能引起剧烈反应 的危险货物,托运人应采用加入稳定剂或抑制剂等方法,保 证运输安全。如丙烯酸等,并在货物运单“托运人记载事项” 内填写“已加入稳定剂或抑制剂”字样。
第五类氧化物和有 机过氧化物
精品文档
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认知
分类名称
第五类危险货物品名编号表
分项名称
铁危编号
举例
备注
第5.1项
第五类
氧化性物 质及有机 过氧化物
氧化性物质
第5. 2项 有机过氧化物
(一级) 51001 —51086
过氧化氢 氯酸钾
(二级) 51501—51530
过氧化氢(8% 无510 ﹤含量﹤20%) 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