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胃汤的临床应用
分享方剂温中调胃汤,温中和胃、健脾益气,治好了多年的老胃病!

分享方剂温中调胃汤,温中和胃、健脾益气,治好了多年的老胃病!温中调胃汤组成:黄芪、桂枝、白芍、半夏、干姜、党参、白术、茯苓、木香、黄连、仙灵脾、丹参、海螵蛸、炙甘草。
功效:温中和胃,健脾益气。
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属中焦虚寒为主证者。
症见脘腹疼痛,饥时痛作,得食可缓,喜温喜按,泛吐清水,大便溏薄,消瘦倦怠,舌淡苔白,脉虚而缓。
方解:本方由经方黄芪建中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而成。
黄芪建中汤温中补虚,加干姜以助温中之力;阳虚必累及于肾,再加仙灵脾补肾阳以添脾火。
香砂六君子汤健脾益气,和胃止痛。
火旺气足则中土健运,寒去气顺则胃腑和平。
又加少量苦寒黄连以反佐,温中寓凉,升中宅降。
丹参活血生新,海螵蛸制酸护膜,以促进溃疡的愈合。
全方温为主兼以寒,补为主兼以通,刚为主制以柔,胃为主顾及肾,温中以健脾,和中以安胃。
加减:胃寒严重者加制附子;若兼血虚者,加当归;疼痛剧烈者,加延胡索、五灵脂、蒲黄;吐酸重者,加瓦楞子、浙贝母;脘腹胀闷者,加枳壳、厚朴;纳呆者,加谷芽、麦芽。
同时要注意饮食的生活调节,忌食生冷,注意保暖。
门诊案例:患者,男,36岁。
10多年来上腹部疼痛反复发作,多次胃镜检查均为十二指肠溃疡,曾服用雷尼替丁、奥美拉唑等药物后溃疡可愈合,但半年左右又复发,诊时前5周胃镜检查为“十二指肠多发性溃疡(1.2cm×1.6 cm,0.7cm×0.9cm)、浅表性胃炎,Hp (+)”,服用各种西药效果不显。
目前胃脘冷痛,饥时及半夜痛作,得食或温饮可缓解,喜温喜按;泛吐酸水,清冷量多,口淡乏味,纳多则胀,大便不实,神疲肢凉,面淡白,消瘦,寐差;舌尖红,苔薄黄滑;脉缓无力。
处方:黄芪、桂枝、白芍、半夏、干姜、党参、白术、茯苓、木香、黄连、仙灵脾、海螵蛸、瓦楞子、延胡索、炙甘草。
二诊:疼痛缓解,吐酸大减,纳增,精神好转,但胃中仍冷,前方去延胡索,加制附子。
三诊:胃中转暖,痛止,吐酸已止,大便已实,面色转佳,脉力增加。
刘绍武常用方剂简介:【调胃汤】主治慢性胃炎、消化不良

刘绍武常用方剂简介:【调胃汤】主治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调胃汤(亦名柴芍汤)【组成】小柴胡汤加陈皮30g、白芍30g、大黄5g。
【适应证】慢性胃炎、消化不良。
【方义】本方实际是大柴胡汤加党参、甘草而成。
《伤寒论》第103条云:“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原方有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枣共七味。
是一个和解少阳兼清阳明里热的双解方剂。
是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咕而下利者的主方。
方中生姜、半夏和胃以平呕;黄芩、芍药抑邪热以止利;枳实用以消痞;枣以生津;然后使轻芳之柴胡策外,沉雄之大黄清内,使阳明、少阳之邪而解。
所以名大柴胡者,乃由小柴胡加芍药、枳实、大黄扩大而称之。
临床上为了解决发病多,适用面广的问题,仍用小柴胡汤以协调整体,调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并取大柴胡汤中的枳实、芍药和大黄三味药,以解诀胃病这个局部的问题。
枳实芍药散是《金匮》第316条中的方剂,是治“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的。
芍药和小柴胡中的甘草相配名芍药甘草汤,出《伤寒论》第29条,在该证中是用来治“脚挛急”的。
调胃汤使其缓解平骨肌之长,以解除幽门痉挛而止痛止吐。
白芍——不仅是平肝缓急,解痉止痛的良药,又有养肝血、益脾阴之作用。
枳实——“有冲墙倒壁之力”,是加劲的,能够增强胃肠的紧张度,以助消化。
由于此药较缺临术多以陈皮代之。
陈枳皮妥相似,都含有黄酮甙,完全可以代起来。
如列陈皮,不这可用七爪红代之。
枳实芍药散,是一对药,合用效果好,若单用一味药就不行。
单用芍药,其作用重点在结肠,对结肠的病变可以选择它。
芍药配上枳实,作用就移至心下了,可治心下满痛(即胃痛)。
大黄——有推陈致新的作用。
据药理研究,本品所含之结合性大黄酸类物质,能刺激大肠壁,引起肠管收缩,分泌增加,使大肠的,内容物易于排出,达到泻下通便的作用。
通便则陈除,陈除而新生。
调胃承气汤的功能主治是什么

调胃承气汤的功能主治是什么功能介绍调胃承气汤是一种中药方剂,具有调理胃肠功能的功效。
它由苍术、白术、半夏、干姜、甘草等组成,这些中药具有温中止痛、健脾止呕、理气化湿的作用。
主治疾病调胃承气汤主治以下疾病:1.胃寒呕吐:调胃承气汤具有温中止呕、健脾和胃的功效,适用于脘腹冷痛、恶寒呕吐的患者。
2.脘腹胀满:调胃承气汤中的苍术和白术具有健脾化湿、理气调中的功效,能够有效缓解脘腹胀满、食欲不振的症状。
3.呕吐泄泻:调胃承气汤中的半夏和甘草具有健脾和胃、化湿止呕的作用,适用于腹泻、呕吐交替出现的情况。
4.脾胃虚弱:调胃承气汤能够补脾健胃、调和脾胃的功能,对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的患者有效。
用法用量调胃承气汤的用法用量如下:1.冲服:将药材煮沸后,去渣,取药液冲服。
2.剂量:一次剂量为药液10毫升,一日3次。
3.注意事项:–饭前服用:最好在饭前服用,以充分发挥药物的功效。
–饮食调理:在服用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和冷食,以免影响药效。
食疗建议除了药物治疗外,患者在调胃承气汤治疗期间可以结合以下食疗建议,帮助改善胃肠功能:1.温性食物:多食用温性食物,如姜汤、小米粥、香蕉等,有助于温胃健脾。
2.小餐多餐:饮食宜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减轻胃肠负担。
3.避免刺激食物:避免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胃肠不适。
4.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休息,有利于恢复胃肠功能。
注意事项在使用调胃承气汤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不宜过量:按照医生的指导使用合适的剂量,不可过量使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2.孕妇慎用:孕妇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免影响胎儿的健康。
3.忌辛辣刺激食物:在服药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4.胃溃疡患者慎用:对于已经被诊断为胃溃疡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调胃承气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适用于胃寒呕吐、脘腹胀满、呕吐泄泻、脾胃虚弱等疾病。
在使用调胃承气汤时,应按照医生的指导用药,并结合饮食调理和注意事项,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自拟调肝和胃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应用

曰不宜 。尤在泾在 《 匮要略 心典 》 ” 金 中云 ;中气既痞 , “ 升降失
常, 于是独阳上逆 而呕 , 独阴下走 而肠鸣 , 是虽 三焦 俱病, 中 而 气为上下之枢 , 故不必治其上下 , 而但 治其 中, 黄连 、 黄芩苦以
则肠虚 , 肠满则 胃虚 , 虚更满 , 更 故气得 上下 , 五脏安 定 , 血脉 和利 , 精神乃居 ” 。肝气郁 滞 , 胃升 降失常 , 脾 出入倒 序 , 胃气 上逆 , 通降受阻而发病。故临床表 现以肝 胃不和 , 升降失调多
反酸 、 胸骨后疼痛 , 吞咽 困难 、 吐、 咳嗽 、 喘、 喉炎 、 呕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 19 :若 第 4条 “
心下满而硬痛 者 , 为结胸 也 , 此 大陷胸汤 主之 。但 满而 不痛 , 此为痞 , 柴胡不 中与之 , 宜半夏泻心汤 ” 。因此. 临床上把半夏 泻心汤作 为治疗脾 胃病 的常用经方 , 治“ 下痞 , 满而不 主 心 但 痛; 或呕吐 , 鸣下利 ” 肠 。历代 医家 以“ , , 概括 该方 的 痞 呕 利” 主症 , 为 主要病 机是 少 阳证 误 下而 中气 虚 , 认 寒热互结 于 中 焦, 气机结滞 , 胃升降失常 。阳明 胃宜降 , 阴脾 宜升 , 胃 脾 ” 太 脾
文章 编 号 :0 7 2 4 (0 0 0 -0 3 -0 10 - 3 9 2 1 )2 0 6 2
胃食管反流病( R 主要是 由于食管下 端括约肌功 能 GE D) 紊乱 , 以致 胃或 十二指肠 内容物反 流至食管而引起烧心 、 反流 等症状 , 可导致食管炎 、 并 食管狭窄 、 食管 出血及 B r t食 管 ar t e ( 食管鳞状 上皮被化 生的腺上 皮所取代 ) 甚或 引起咽 、 、 , 喉 气 道等食管以外的组织 损害 。临床 主要表现 为剑突下烧 灼感 、
经方:调胃承气汤(食物堵在十二指肠)

经⽅:调胃承⽓汤(⾷物堵在⼗⼆指肠)调胃承⽓汤【原⽂】⽢草⼆两(炙)芒硝半⽄⼤黄四两(清酒洗)右三味,切,以⽔三升,煮⼆物⾄⼀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沸,温顿服之,以调胃⽓。
【作者】张仲景【出⾃】《伤寒论》【经典回顾】1、伤寒脉浮,⾃汗出,⼩便数,⼼烦,微恶寒,反与桂枝汤,以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烦躁,吐逆,谵语,脚挛急,作⽢草⼲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温者,更作芍药⽢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汤;2、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
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与调胃承⽓汤。
3、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微,必先振栗汗出⽽解。
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解。
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汤。
4、伤寒⼗三⽇,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
若⼩便利者,⼤便当硬,⽽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其治也。
若⾃下利者,脉微当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汤主之。
5、太阳病,过经⼗余⽇,⼼下温温欲吐,⽽胸中痛,⼤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汤。
若不尔者,不可与。
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故知也。
6、阳明病,不吐,不下,⼼烦者,可与调胃承⽓汤。
7、太阳病三⽇,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汤主之。
8、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汤和之则愈。
【剂量】1、⼤黄和炙⽢草的⽐例是⼆⽐⼀,炙⽢草不可以⽤太重,如果⽤太重,⼤黄和芒硝会停在肠胃⾥⾯不⾛,因为炙⽢草把它固住了。
【组成】芒硝⽢草⼤黄【时机】1、下脘、建⾥这⾥有压痛就是调胃承⽓汤,⽤于⼗⼆指肠这⼀段。
2、“太阳病,发汗后,不恶寒,但热者”就是桂枝汤将肠胃⾥的津液发掉了(⿇黄汤不会,因为⿇黄汤是宣肺的),⾷物堵在⼗⼆指肠⾥;⾷物如果堵在⼩肠,就是⼩承⽓汤,⼤肠⾥就是⼤承⽓汤。
3、腹不满,于脐中⼼之腹底及上下左右有凝结⽽觉抵抗,且有压痛者,即本⽅之腹证也。
调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0 0 7 —2 3 4 9 ( 2 0 1 3 ) 0 5 -0 0 2 6 -0 2
a 。2 组性别 、 年龄分布及发病 、 病史 、 病程等经统计学处 理 , 差
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 >0 . 0 5 ) , 具 有 可 比性 。
功能性消化不 良( F I ] ) 指存 在一 种或 多种 起源 于 胃和十
效。方法 : 将 7 6例 患者 随 机 分 为 2组 。 治 疗 组 3 8例 采 用 调 胃汤 治 疗 , 对照组 3 8例 予 以 多潘 立 酮 和 奥 美拉 唑 胶 囊 口服 治
疗 。观 察 2组 治 疗 前 后 餐 后 饱 胀 不 适 、 早饱、 上腹 痛 、 上 腹 烧 灼感 评 分 和证 候 疗 效 。 结 果 : 治疗后 治疗组在餐后饱 胀不适 、 早饱 、 上腹 痛 、 上 腹 烧 灼 感 4组 症 状 积 分 较 治 疗 前 明 显 改
1 . 1 一般 资料
观察病例均为本 院消化 内科 、 老年病科 门诊
于2 0 1 1 年 1月  ̄ 2 0 1 2年 1 O月 诊 治 的 F D患 者 , 共7 6例 , 按 随
机数字 表分 为 2组 。治疗 组 3 8例 , 男 1 5例 , 女 2 3例 ; 年龄
2 7 ~7 O岁 , 平均( 3 8 . 2 2 ±1 2 . 2 1 ) 岁; 病 程 6月 ~ 1 5 a , 平 均
器质性 、 系统性 或代谢 性 疾病 , 其 症 状 主 要 包 括 餐 后 饱 胀 不 适、 早饱 、 上腹痛 、 上 腹 烧 灼 感 。罗 马 Ⅲ委 员 会 将 本 病 分 为 2 个 症状亚型 : 餐后不适综合征 ( P D S ) 及 上腹 痛 综 合 征 ( E P S ) 。现 代医学对于本病病因未明 , 治 疗 上 多 予 以对 症 治 疗 为 主 , 遵 循
调胃承气汤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调胃承气汤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的养生方法,中药方剂就是一种,但是如果不了解的话就什么作用都发挥不了。
调胃承气汤就是一种中药方剂,今天就
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的养生方法,中药方剂就是一种,但是如果不了解的话就什么作用都发挥不了。
调胃承气汤就是一种中药方剂,今天就给大家普及一下关于调胃承气汤的知识吧!
【处方】大黄(五钱)甘草(三钱)芒硝(一钱半)
【功能主治】治伤寒不恶寒但热,十余日过经谵语,当和胃气。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食前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大黄12克(去皮,清酒洗)甘草6克(炙)芒消15克
【功能主治】缓下热结。
主阳明病胃肠燥热。
蒸蒸发热,口渴便秘,腹满拒按,舌苔正黄,脉滑数;亦用于肠胃热盛而见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中消,疮疡等。
【用法用量】上三味,以水600毫升,先煮大黄,甘草,取200毫升,去滓,纳芒消,更上火微煮令沸。
少少温服之。
【注意】虚寒性便闭忌用。
【备注】方中大黄苦寒,泻火通结为君,芒消咸寒,软坚润燥为臣,甘草甘缓和中,益气养胃,以缓消,黄之苦泄,使药力缓缓下行为佐。
燥热得解,胃气自和,故名调胃承气汤。
【摘录】《伤寒论》
【处方】大黄、枳壳、厚朴、甘草。
【功能主治】伤寒阴厥。
用温复阳太过,不耐辛温,胃热谵语。
【摘录】《伤寒大白》卷四
生活常识分享。
解郁调胃汤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解郁调胃汤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解郁调胃汤以几种常见的中药材为主要原料,采用药食同源的纯天然中医配方,经现代先进工艺技术提取精制而成,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解郁调胃汤
解郁调胃汤以几种常见的中药材为主要原料,采用药食同源的纯天然中医配方,经现代先进工艺技术提取精制而成,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解郁调胃汤有哪些功效与作用。
【处方】白术1钱,陈皮(盐水洗)1钱,白茯苓(去皮)1两,归尾(酒洗)1钱2分,赤芍(酒浸)8分,川芎6分,生地黄(酒洗,姜汁拌,晒干)8分,香附米8分,神曲(炒)7分,栀子仁(盐水炒)1钱2分,麦芽(炒)7分,桃仁(去皮)4两,生甘草4分。
【制法】上锉1剂。
【功能主治】郁证。
因怒、忧、思、虑、劳心而致胃脘血液耗损,痰火内郁,水浆易下而食物难消,若噎膈之症;或气分之火壅遏于中而时作刺痛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热服。
【摘录】《回春》卷二
看完了上面的介绍后,大家是否对解郁调胃汤有一定的了解了呢。
其实解郁调胃汤本身是没有什么害处的,但是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有些人不适合服用,所以大家一定要在吃之前,咨询医生,问清楚后再食用。
生活常识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病案如郭某:女性46岁于2001年7月患无名发热 病,在太原及晋中多家医院治疗无效,经友人介 绍就诊于余,寻问得知,现已发热40余天,察其 所服之药方,皆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及西药消 炎降温之品,诊脉聚关而大,胸胁心下按之硬满, 大便3-5天一次,口苦、小腹下坠欲大便而解之不 出,渴饮呕嗳,每日11时寒热齐作,寒消汗出仍 发热,心下悸头晕,发热持续3小时后而热势减, 至16时热退净体温正常。此病正是《伤寒论》82 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振振, 欲仆地者真武汤主之”。与真武汤五剂而病愈出 院。出院20余日后又发热便秘住院,经洗肠服药 四日,仍发热,他医开大柴胡汤服一剂后而便泻 命亡。
调胃汤的临床应用Leabharlann 一、调胃汤的由来及药物组成
• 调胃汤是刘绍武老师依据《伤寒论》的小 柴胡汤、大柴胡汤、四逆散方而组合成的。 其方由柴胡15克、黄芩15克、炒苏子30克、 川椒10克、甘草10克、大枣6枚、党参30克、 白芍30克、陈皮30克、大黄10克(其方以 苏子代半夏,以川椒代生姜)。头煎加水 1200毫升,煮取300毫升,次煎加水与药平, 煮取300毫升,两煎药液混合后一日分2至3 次温服。
• 14、肠肝菌感染:寒热往来、胸、胁、腹满,心 烦尿赤、尿痛、便干,调胃汤加连翅30克。
• 15、阴道尿道或肛门有脓液排出,身热心烦、头 晕呕吐、脉聚关而数加公英、王不留各30克。
• 16、肝、胆、肾或盆腔脓肿:高热持续不退,胸 胁腹拒按,脉聚关,苔黄干,加公英、王不留30 克。
• 17、结核性腹膜炎:腹胀痛有包块和反跳痛,脉 聚关加败酱草、丹参、王不留各30克。
• 5、再障贫血:面黄寒热往来,心烦易怒、舌红苔黄、脉 聚关、胸胁苦满,此非气血俱虚之热,宜用调胃汤清解半 表半里郁热,这是以通为补。
• 6、多囊肾:腰酸腰疼、头晕头病、胸胁苦满、口苦便干、 尿赤、脉聚关而弦,此非肾虚,用调胃汤合薏仁附子败酱 汤。
• 7、肾盂肾炎:腰困、寒热往来、心烦胸胁苦满、恶心尿 热尿痛、脉聚关数,舌红苔黄,此非阴虚火旺,宜调胃汤 合调肾汤。
二、调胃汤的功能及应用
• 调胃汤主要应用于半表半里部的郁热实症, 它具有推陈出新,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 应用调胃汤的主要指证是:聚关脉、和胸 胁、心下苦满、舌偏红、舌苔黄白相兼或 淡黄或黄腻。
• 1、治疗精神疾患:病人常因情志不畅,使气血郁滞于半 表半里而哭笑无常、语言错乱、脉聚关、舌红、苔腻。此 非心脾虚不可用甘麦大枣汤及归脾丸类方剂,宜调胃汤。
了,人们大量食水果,体内不缺糖。 • 4、在热病中,经他医清下过的病人,虽有聚关脉,胸胁苦满者,调
胃汤要慎用,这主要是依据《伤寒论》267条“若以吐下发汗……柴 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以法”要注意两点:一 是98条“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不利 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柴胡汤不中与之,食谷则哕”。 此下后出现下坠下重,渴而呕、哕、不能食是中气大伤,里气虚寒。 此时不可用柴胡剂。一是清下过的病人调胃汤证仍在者,当先用小柴 胡汤后再用调胃汤。如《伤寒论》103条“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 在者,先当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 胡汤下之则愈。
• 27、胸膜炎:胸腔积液或咳而胸胁痛,脉 聚关,宜调胃汤合攻坚汤半决渎汤。
• 28、乳腺增生:体丰胸腹满、脉聚关,宜 调胃汤合攻坚汤。
• 29、甲状腺肿大或结节:头晕脑胀、心烦 易怒、恶心呕吐、胸腹满、脉聚关,宜调 胃汤合改坚汤。
三、应用调胃汤须注意的问题:
• 1、对发热病,柴胡需用30克以上疗效显著。 • 2、急性化脓病,特别是在下焦的病或需清理病理产物时宜减甘草。 • 3、慢性病以焦三仙代大枣其效果更好。这主要是现今生活水平提高
• 18、结胸症: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身有大热 者,此非大陷胸汤症,宜调胃汤加公英30克、王 不留30克。
• 19、乳癌术后臂肿痛:脉聚关、胸胁腹满,按之 紧张宜调胃汤合桂枝茯苓丸。
• 20、肥胖:胸、胁、腹急迫按之有力,脉聚关宜 调胃汤合半下厚朴汤。
• 21、高热而电解质紊乱、呕吐头晕,胸腹满,宜 调胃汤。
• 8、腹膜炎脓肿:腹痛、恶心、寒热往来或腰痛、脉聚关 而数苔黄腻,用调胃汤加桔梗、半下、生姜、公英,败酱 草。
• 9、急性胃肠炎:身热不潮、胸胁苦满、腹痛拒按、吐脓 血、脉聚滑数,此非霍香正气散证,用调胃汤加瓜蒌30克。
• 10、寒热病:寒热齐作不齐休,寒去热留,来日少阳时又 复发寒热者,此病不必俱见聚关脉,胸胁苦满等症,但见 寒热一证便是服小柴胡汤,以解其外,后以调胃汤必愈。
• 5、应用调胃汤,要合脉合方,如聚关脉兼 有上鱼际脉时,则合用调神汤;兼有涩脉 时则合调心汤;兼有右尺长弦脉时则合调 肠汤;若聚关脉同时兼有上鱼际脉、涩脉、 右尺长弦脉时可用中枢汤(即调胃、调神、 调心、调肠方合用),更能提高疗效,治 疗病种更多。
• 22、冬季血压高:体丰腹满、脉聚关者,宜调胃 汤。
• 23、大腿胯部痉挛痛疼、脉聚关、胸腹满,宜调 胃汤。
• 24、脓性痤疮:体丰胸腹满,脉聚关,宜调胃汤 合仙方活命饮。
• 25、化脓性鼻窦炎:流浊涕、头闷痛、体丰腹满、 脉聚关,宜调胃汤合理鼻汤(即芲耳子散)。
• 26、小儿厌食:大便干、舌红苔厚、非肢 赢肚大者宜调胃汤加焦三仙。
• 11、腹腔脓肿:寒热往来,胸胁苦满、昹聚关滑 数或弦数加公英30克、冬瓜仁30克。
• 12、免疫缺陷感染:术后刀口长期不能愈合或红 肿或脓肿流液不断排出或低热或寒热往来、恶心 呕吐、头晕心烦、胸胁苦满、脉聚关,此非阴症 不可用阳托法,宜调胃汤加公英、王不留各30克。
• 13、阿米巴肝脓肿:胸胁痛、拒按、寒战后高热、 恶心呕吐、脉聚关滑数或便脓血,舌红苔黄腻, 调胃汤合薏仁附子败酱汤。
• 2、手足汗者:若见聚关脉、腹实不虚、口苦头晕、舌红 苔白微黄腻者,此非心肾阴虚不足,不可用祛风地黄汤, 宜调胃汤清除郁热。
• 3、癫痫:常常心烦头晕,口苦恶心,胸胁苦满,脉聚关, 舌红苔腻,不可用止痉镇静之剂,此为郁热用调胃汤。
• 4、过敏性紫癜:若心烦口苦、舌红苔黄腻、脉聚关、胸 腹按之有力者,此非血虚血热而是半表半里郁热积滞,用 调胃汤必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