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统编版)-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教学设计7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教学设计7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的教学设计。
本课主要内容是讲述蒙古族的发展、铁木真的统一、蒙古帝国的建立以及元朝的建立。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蒙古族的历史发展、蒙古帝国的强大以及元朝的建立过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知识,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蒙古族的发展和元朝的建立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蒙古族的发展和元朝的建立过程。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蒙古族的发展过程,知道铁木真的统一和蒙古帝国的建立。
2.知道忽必烈建立元朝的过程,了解元朝的建立对中国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阅读、讨论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蒙古族的发展过程和蒙古帝国的建立。
2.忽必烈建立元朝的过程和元朝的建立对中国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引导阅读: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蒙古族的发展和元朝的建立过程。
2.小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思考。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蒙古族的发展和元朝的建立过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与本课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3.教学资源:收集与蒙古族发展和元朝建立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案例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
然后,引入本课的主题——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2.呈现(10分钟)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蒙古族的发展过程、铁木真的统一以及蒙古帝国的建立。
教师通过课件呈现相关的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思考。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10课,主要讲述了蒙古族从兴起、发展到最后建立元朝的历史过程。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的统一、元朝的建立、元朝的统治和灭亡。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蒙古族的历史发展,认识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对于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有一定的认识。
但蒙古族的历史发展较为复杂,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蒙古族的历史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的统一、元朝的建立、元朝的统治和灭亡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蒙古族的历史发展、成吉思汗的统一、元朝的建立和统治。
2.教学难点:蒙古族兴起的原因、成吉思汗的统一策略、元朝的灭亡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蒙古族的历史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合作探究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2.教材:准备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材。
3.学习资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蒙古族的生活场景、成吉思汗的统一历程等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的统一、元朝的建立和统治等基本史实,为学生提供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分析蒙古族兴起的原因、成吉思汗的统一策略、元朝的灭亡原因。
部编版年级历史下册《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教案(精选4篇)

部编版年级历史下册《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教案(精选4篇)部编版年级历史下册《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篇1【学习目标】1.了解铁木真统一蒙古的基本史实及建立蒙古政权的时间,知道蒙古灭西夏与金的史实2.识记元朝的建立与统一的相关史实3.理解忽必烈推行汉制的原因及影响【学习重点】蒙古族的兴起;元朝的建立【学习难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积极作用【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________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过着游牧的生活2.________于1206年完成了__________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被尊称为___________。
3. 年西夏灭亡。
4.蒙古和南宋结盟,南北夹击金朝。
年,蒙古灭金。
5.金朝灭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__________的局面形成。
6.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后,施行“ ”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7.1271年,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________。
8. 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_________,南宋灭亡。
南宋大臣陆秀夫、________等人继续展开抗元斗争。
9. 年,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合作探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著名诗句。
既然肯定元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为什么还要赞扬文天祥抗元?文天祥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三、练习巩固1.蒙古史书中记载:“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
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
”最终改变这种局面的是以下哪位历史人物( )A.铁木真B.忽必烈C.阿保机D.阿骨打2.成吉思汗被美国《华盛顿邮报》评选为“千年风云第一人”,下列内容与成吉思汗有关的是( )①统一蒙古各部②建立蒙古政权③灭亡南宋④定国号为元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3.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局面开始形成于( )A.西夏灭亡后B.金灭亡后C.契丹灭亡后D.匈奴灭亡后4.在我国历史上,蒙古族曾建立了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A.成吉思汗B.忽必烈C.阿骨打D.阿保机5.下列不属于忽必烈即位后采取的措施是( )A.广开言路B.整顿吏治C.注重农桑D.改用汉姓6.统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主流。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的内容。
这部分教材主要讲述了蒙古族在13世纪时的兴起,成吉思汗的统一大业,以及忽必烈建立元朝的过程。
教材内容丰富,以时间为线索,详细介绍了蒙古族的发展历程和元朝的建立。
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蒙古族的历史背景、兴起过程以及元朝的建立,从而加深对我国历史发展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可能对蒙古族的历史背景和成吉思汗的统一大业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忽必烈建立元朝的过程和意义可能认识不足。
此外,学生可能对蒙古族的生活方式、文化特点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兴趣和好奇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讲解,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蒙古族的历史背景、兴起过程以及元朝的建立过程,掌握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主要事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蒙古族的历史背景、兴起过程,成吉思汗的统一大业,忽必烈建立元朝的过程。
2.教学难点: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贡献,元朝的建立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蒙古族生活场景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蒙古族的历史和文化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蒙古族的历史背景和兴起过程。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成吉思汗的统一大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4.讲授法: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总结和讲解,重点阐述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贡献。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过程,掌握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等重要史实。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蒙古兴起和元朝建立的原因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对国家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
2. 教学难点:蒙古兴起的原因和元朝的巩固措施。
三、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过程。
2.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蒙古兴起和元朝建立的原因和影响。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史实,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蒙古兴起和元朝建立的历史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蒙古的兴起对我国历史的影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过程。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蒙古兴起的原因和影响。
4. 课堂讲解:讲解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重要史实,引导学生认识蒙古兴起的历史背景。
5. 案例分析:分析忽必烈建立元朝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元朝的建立背景。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蒙古兴起和元朝建立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全面、准确,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反思教学方法:分析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3. 反思学生学习情况: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4. 反思自身教学:总结本节课的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历史教学能力。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学习蒙古高原的部落分立和蒙古族的形成,理解部落分立对蒙古族统一的影响。
2. 掌握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过程,包括他如何通过军事征服和外交手段逐步统一蒙古各部。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教案

建立了蒙古政权,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自学指导:根据课本知识说说成吉思汗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治?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相关史事部分,并指导学生进行总结知识点:(1)军事方面:建立一支护卫部队。
(2)行政方面:建立了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制度;建立司法机构。
(3)文化方面:创制蒙古文字。
结合本目学习,讨论一下,我们应该如何评价铁木真?学生看相关事实的部分,并将措施找出并标注在书上。
2、蒙古灭西夏与金自学指导:1、蒙古进行统一的过程2、3、元的建立与统1.(多媒体展示忽必烈图像)读图学史2.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讨论忽必烈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治?答案提示: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2•教师讲述:元朝建立基本情况?(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
3•忽必烈灭亡南宋,统一中国的情况及其影响。
教师展示答案: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
1279年,消灭南宋残部,实现统一。
影响: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4.师生共同探究:如何评价文天祥?教师展示答案:我们必须看到事物的两个方面。
文天祥的抗元,反抗的是蒙古贵族的民族压迫,与人民群众的愿望相一致,是正义行为。
抗元失败后,又表现出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崇高气节,理应受到后人的敬仰和纪念。
因此,我们肯定文天祥抗元,并不否定元统一的进步性,只是二者的角度不同。
四、课堂练习:见PPT习题五、课堂总结师生共纳:蒙古的兴起和元朝完成国家的统一;忽必烈采取了巩固统一的措施;站在现在的角度,我们要正确的评价文天祥的言行。
■六、分层作业学生回答完问题并将答案标注在书上。
学生看图并看书,思考问题并回答问题,将相关答案标注在书上。
学生进行思考,并派代表进行回答,并指导学生将答案标注在书上。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讨论,讨论后进行语言的组织,然后派学生进行回学生独立完成学生进行跟老师一起进行课堂小结。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教案章节:一、蒙古的兴起二、成吉思汗的统一大业三、蒙古帝国的发展与扩张四、元朝的建立五、元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教案内容:一、蒙古的兴起1. 引导学生了解蒙古高原的自然环境和游牧文化。
2. 介绍蒙古族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过程。
3. 分析蒙古族兴起的原因,如强大的军事力量、部落联盟的建立等。
二、成吉思汗的统一大业1. 讲述铁木真成为蒙古族领袖的过程。
2. 详细介绍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历程和成就。
3. 分析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意义,如促进蒙古族经济文化的发展等。
三、蒙古帝国的发展与扩张1. 引导学生了解蒙古帝国在成吉思汗去世后的发展情况。
2. 介绍窝阔台、忽必烈等蒙古帝国统治者的扩张事业。
3. 分析蒙古帝国扩张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如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等。
四、元朝的建立1. 讲述忽必烈建立元朝的过程。
2. 详细介绍元朝的政治制度、行政区划等。
3. 分析元朝建立对中国历史的意义,如统一中国、推动经济文化发展等。
五、元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1. 引导学生了解元朝的政治制度,如行省制、科举制等。
2. 介绍元朝的社会文化特点,如民族融合、文化繁荣等。
3. 分析元朝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六、元朝的军事征服与边疆政策1. 讲解元朝时期蒙古军队的军事征服活动,包括对南宋的征服和对中亚的远征。
2. 分析元朝的边疆政策,如何管理和巩固边疆地区,如设立行省、驻军和边疆贸易等。
3. 讨论元朝军事征服和边疆政策对中国的影响,包括疆域的扩大和民族关系的变化。
七、元朝的经济与社会1. 介绍元朝的经济结构,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
2. 分析元朝时期的货币制度和社会市场经济的特点。
3. 探讨元朝经济对社会的影响,如农民阶层的变迁和城市生活的繁荣。
八、元朝的文化与艺术1. 引导学生了解元朝的文化政策,如何融合蒙古、汉族以及其他民族的文化。
2. 详细介绍元朝的文学、戏曲、绘画、书法等艺术成就。
七年级历史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教案

七年级历史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一、教学目标
•了解蒙古族的起源、发展和兴起的原因;
•掌握元朝的建立历史背景和过程;
•分析元朝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二、教学准备
•教材:《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生参考资料和习题集。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1. 蒙古族的起源与发展
•背景知识:大草原的生活方式,生产与狩猎文化;
•在黑海与里海之间的草原上,蒙古族的形成与发展;
•配合多媒体资料,介绍蒙古族的起源与发展。
2. 成吉思汗的统一蒙古部落
•成吉思汗的崛起与统一蒙古部落;
•成吉思汗的军事才能与领导能力;
•探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部落的原因与影响。
3.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探究金朝灭亡后的政治局势;
•蒙古族的崛起与统治者之间的关系;
•元朝的建立过程与政策特点。
4. 元朝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元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
•元朝政治、军事和文化的特点;
•探讨元朝给中国和世界带来的影响。
四、课堂练习与讨论
•分组讨论:请学生按小组讨论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模拟辩论:学生分为两派,辩论元朝对中国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五、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
•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并掌握了元朝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作业:请学生撰写一篇文章,讨论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字数不少于500字。
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些措施巩固了蒙古各部的统一,促进了蒙古族的发展壮大。
PPT 12:
统一蒙古后,成吉思汗开始向南方发动大规模的战争。他三次进攻西夏,迫使西夏降服;又大举攻金,迫使金朝遣使求和。与此同时,成吉思汗还发动了数次西征,征服大片土地,建立起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汗国。
PPT 13:
成吉思汗在军事上的成功得益于骁勇善战的蒙古骑兵。蒙古骑兵主要可分为两种,轻骑兵和重骑兵。轻骑兵机动性高,能日行70千米,可以灵活作战;重骑兵身披重甲,擅长突击和近身搏斗。
我国最早的农业科学著作是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这在上学期我们学过,但它是个人著作,并非官修。《农桑辑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蒙古族过去是游牧民族,没有也并不重视农耕经济,但是现在元朝政府颁布指导农业生产的《农桑辑要》,这不仅表明忽必烈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视,也表明在经济上,忽必烈积极向较为先进的中原农耕文明学习。
PPT 7:
成年后,铁木真逐渐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经过多年的作战,于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新的政权,称“蒙古汗国”。
PPT 8:
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成吉思”在蒙古语中的意思是“大海”,这象征着他的伟大。
PPT 9:
那么统一蒙古草原之后成吉思汗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治呢?
文天祥抗元
知识拓展:元大都的历史影响和历史遗迹
本课小结
知识检测
PPT 1: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的历史教师钱睿,非常高兴有机会能和大家一起学习。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十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蒙古”一词在蒙语里的含义是“永恒之火”,寄托了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期望。
教 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学科
历史
学段:初中
年级
七年级
教材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6年11月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蒙古族的兴起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史实,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了解忽必烈建元的过程,认识元朝的统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PPT 30:
其他方面:定都
1272年忽必烈采纳汉族大儒郝经的建议,定都大都(今北京)。元大都是由另一位汉族大儒刘秉忠来主持设计和修建的。
请观察这张《大都城平面图》,同学们从中能否找到忽必烈大行汉法的证据?大家一定发现了,整个城市的设计方正规整,整齐对称,是典型的定居城市的设计。我们知道,蒙古人原本的生活方式是游牧迁徙,现在蒙古大汗也开始效仿中原地区的汉人,转向定居了。
PPT 14:
另外蒙古统帅征战时也善于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蒙古军队作战,往往是凭借精锐骑兵打围歼战。这儿的“1258年蒙古围攻巴格达城军队部署图”所展示的,就是这种战法。当面对敌军强大的主力时,骑兵化整为零,不断骚扰敌军,当敌军疲惫不堪时,又能迅速集中,正面突破。面对这种战法,敌军往往不能抵抗。大家可想一想,为什么蒙古人会采取这种战法呢?这和他们原来的生活习性是有关系的,这种战法来源于他们游牧民族围猎的习惯。
(2)军事方面:建立一支一万人的强大护卫军制——怯薛制度。怯薛指的就是保护大汗的禁卫军,主要由贵族、大将等功勋子弟构成。怯薛军有着严格的纪律,也享有非同一般的特权。他们只听命于大汗,构建了成吉思汗统治的基础。
(3)文化方面:创制蒙古文字。成吉思汗命人依据畏兀儿字母创制蒙古文字,即蒙古畏兀字,促进了蒙古族文化上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元朝建立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开场白
新课导入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诸部混战
2.统一蒙古
、
二、蒙古灭西夏与金
1.蒙古灭西夏
2.蒙古灭金
3.蒙古与南宋对峙
三、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1.继承汗位
2.大行汉法
3.统一中国
人物故事:
PPT 31:
请仔细观察图中,皇城的东西两侧分别设有太庙和社稷坛。(即图中红圈标出的两处)太庙意在表示崇敬祖先、提倡孝道;社稷坛意在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这种设计叫“左祖右社”,一直是中原儒家文化所倡导和推崇的理念。在忽必烈之前,历任蒙古大汗都没有设置这样的机构或者场所,这样的设计清楚地表明忽必烈尊崇、提倡汉法。
PPT 26:
1259年,蒙哥大汗在攻打南宋合州时,被矢石击中,伤重而死。1260年,忽必烈继承了大汗之位。即位之后的忽必烈,进一步采纳汉族儒臣的建议,实施“治国安民”的方略,大行汉法。接下来我们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对此进行分析。
PPT 27:
政治方面:改制
据《元史•世祖本纪一》记载
中统元年(1260年)三月……帝即皇帝位……五月,建元中统……
PPT 15:
同学们请看地图,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政权。
PPT 16:
1218年,蒙古出兵灭西辽。当时中原正处在南宋和金对峙的阶段,成吉思汗利用这种有利时机,首先攻打西夏。从1205年开始,蒙古军三次进攻西夏。1226年,成吉思汗再次率蒙古大军进攻西夏。西夏向金求援,由于西夏已与金交恶,所以金朝皇帝拒绝支援西夏。
这里的“建元”是指“建立年号”的意思。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来讲,这是中原正统王朝最重要的标志之一。蒙古从成吉思汗到蒙哥大汗,一直没有像中原正统王朝那样建立年号。忽必烈三月登基,五月即宣布“建元中统”,遵用中原正统王朝以年号纪年的传统,其以中原正统王朝自居的意图显而易见。另外,忽必烈后来在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这取义自儒家经典《易经》中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这句话的意思是“蓬勃盛大的乾元之气,是万物创始化生的动力资源”。忽必烈定“大元”做国号是希望元朝能长盛不衰。除了建立年号,改国号以外,忽必烈还效仿中原王朝设立各种机构,包括中书省、六部、枢密院、御史台等,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体系。这些措施表明忽必烈积极按照中原王朝的模式改造蒙古政权。
同学们认为忽必烈最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是的,忽必烈最终选择了采纳汉族儒士的建议。
其实,忽必烈在身边这些汉族儒士的影响下逐渐对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儒家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PPT 25:
大儒郝经称赞忽必烈“好儒术,喜衣冠,崇礼让。”据《元史·张德辉传》的记载,1252年,当时大儒张德辉与元好问北上觐见忽必烈,给他上“儒教大宗师”的尊号,“世祖悦而受之”,忽必烈非常高兴地接受了。在认同汉文化的同时,忽必烈在“如何管理汉地,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倾向上也在发生变化。
PPT 2:
请看这两张照片,展示的是蒙古族的标志之一——蒙古包的内外景。蒙古包是用特制的木架做围栏和支撑,用羊毛毡围裹在周围,用马鬃或驼毛拧成的绳子把它们捆绑起来建成的。蒙古包圆形尖顶开有天窗,可通风、采光。由于蒙古族逐水草而居,过游牧迁徙式的生活。因此这种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的房屋,也就是蒙古包被普遍使用。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第二幅图蒙古包内还供奉一位蒙古历史上杰出人物的画像——他就是成吉思汗。这个骑在马背上的民族从13世纪初开始不断征战,最终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建立起强大的元朝,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PPT 23:
别迭(蒙古贵族)等言:“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
——《元史▪耶律楚材传》
这儿的“悉”是“全部,都”的意思。正如别迭所说,一般的蒙古贵族,主张驱赶甚至屠戮汉人,毁坏农田,营建牧场,发展游牧经济。
PPT 24:
而忽必烈的幕府中还聚集了很多精通汉文化的儒士,包括刘秉忠、姚枢、元好问、郝经等。汉族儒士则提出“行仁政”、“不嗜杀”、发展农桑的建议。
PPT 3:
13世纪初,蒙古草原上分布着蒙古部、塔塔尔部、克烈部、乃蛮部、蔑儿乞等部落。我们根据下面这段材料,了解一下当时这些部落间的情况。
PPT 4:
据《蒙古秘史》记载:
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
PPT 5: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能看出:蒙古诸部相互征战,社会动荡不安。在这种情况下,人民热切盼望统一。
草原上这些部落长期混战不休,战火不断,不仅因为他们互相争夺资源,也因为金朝也剥削蒙古各部并有意挑起它们之间的争斗。
PPT 6:
时势造英雄,在这样的乱世下,蒙古部内出现了一位杰出人物——铁木真。铁木真9岁时,父亲也速该在部落纠纷中被杀害,之后母亲和铁木真及其兄弟姐妹都被逐出部落。年少的磨难使得铁木真深信只有将草原上各部统一,人们才能迎来和平,过上安定的生活。
PPT 20:
南宋与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双方的战争前后持续四十多年。
PPT 21:
我们回顾一下蒙古的进攻的顺序,蒙古先在1227年灭西夏,又在1234年灭金,之后蒙古和南宋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
PPT 22:
成吉思汗(太祖)去世后,大汗之位由其第三子窝阔台(太宗)继承,之后是窝阔台长子贵由(定宗)即位。贵由死后,经过一系列动乱,由成吉思汗第四子托雷的长子蒙哥(宪宗)即位。蒙哥大汗非常倚重他的弟弟忽必烈,命他总领漠南汉地事务。1251年,忽必烈以藩王身份开府金莲川,征天下名士而用之。在这时候,围绕如何管理新征服的汉地,忽必烈面临两种选择:我们来看一段材料:
PPT 28:
经济方面:重农
我们来看下面这段材料,据《元史•食货志一》记载:
世祖即位之初,首诏天下,……以农桑为本。于是颁《农桑辑要》之书于民。
忽必烈即为之初便昭告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不久设立了专门主管农事的机构——大司农司。1273年,大司农司集古今农家之书,编成《农桑辑要》。忽必烈大喜,下令将《农桑辑要》颁行全国,用以劝课农桑,指导民众从事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