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关键词】秦大一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中央集权史料《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的第三课,结合课标和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尊重学生的已有观点和历史经验积累,又要打破学生在影视等艺术色彩更突出的作品中获取到对历史人物的固有印象。
通过教材为主,史料为辅加以历史认知方法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将艺术作品与史实区别并明晰史实的重要概念。
一、教材分析及思考秦统一作为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是古代历史中的重要事件。
分析教材结构可以发现,这一课是“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这一单元中的关键内容,开启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建立了第一个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教材这一课分为秦统一,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三个子目,以时间顺序编排串联秦兴到衰亡,环环相扣且具有较强的历史逻辑。
代表着秦朝不同转折的关键点,但下属的内容详略有别,重要性和难易程度也有明显区别。
战国中后期,统一成为共识,秦通过变法实现国富兵强,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条件,军事上运用正确的战略,加之以法家学说为主导,实施广纳人才等具体措施最终从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
这里同样不能忽视关键历史人物即秦始皇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灭六国实现大一统与统治者的个人作用是密不可分的。
统一后,秦就将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问题,如何维持统一?教材中用概括式语言凝练在一个段落中,而落实在授课过程中,需增添更多的对应史料来依托历史事件,推进学生对当时的统一举措内容及影响形成正确客观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史料来进行科学实证的意识。
以分层面细化的举措切入,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车轨等。
在此处细节上要注重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和“民族交融”体现和探究。
以小见大深入的思考统一及巩固统一的意义,联系后世,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对历史的认同感。
针对教材中篇幅较少的第二子目“秦朝的暴政”,由巩固举措引申过度赋税,严苛律法等会引来百姓的严重不满,而对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民心是重要统治基础。
【高中历史】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思考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秦人统一”对中华民族形成的历 史作用。
提示秦统一六国,促进了多民族共处,有利于民族交融;秦统一货币、度量 衡、文字等措施,促进了统一社会的形成和民族文化的认同。
[方法突破]1 .秦朝统一 多民族国家建立的意义
地理疆域
北击匈奴,开拓
东南及南方边疆
奠定了此后
历代疆域的
(1)主观愿望: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
(2)客观条件: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3)地理位置: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4)主观努力: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5)秦国的强大:
后,秦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
2.过程
(1)灭六国,秦朝建立:从公元前230年—前 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定都
解析材料显示秦推行郡县制,且尊重自然界限划分行政区域,加强了中央 集权,提高了地方治理效率,故选D 项;秦朝时郡县不同级,排除A 项;“开创”
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集权的强化,与开发少数民族地区无
关,排除C项。
主题二 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
[情境探究] 视角1秦朝的中央制度 材料 秦始皇创制了六枚一套的御玺,分别刻着“皇帝之玺”“天子之玺”“皇帝 行玺”“天子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信玺"。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思考 根据材料,归纳概括秦统一六国的原因。
提示文化开化,民风诚朴;招民耕种,发展生产;奉行法家,奖励耕战。
视角2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材料 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 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 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 之奠定。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1)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材分析:本节课程是《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第一单元的第3课,主要讲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历史事件。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秦统一六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了解秦朝的国家构建和国家制度,并理解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国家统一的意识和认同。
教学重点:1. 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 理解秦朝国家建设和国家制度的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秦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
2. 掌握秦朝国家制度的特点。
学情分析:由于本节课是高一历史课程的一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
但是,由于历史知识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学生可能对于秦朝的历史背景和国家制度还不够了解,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解释。
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通过引入问题或情境,激发学生对本节课主题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2. 联系实际:结合现实生活和学生已经学过的历史知识,让学生明白秦朝统一六国的背景和意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提供案例:通过事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秦朝国家制度的特点与优势。
教学方法:1. 合作探究:教师可以设置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就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进行探究和讨论。
2. 多媒体辅助:教师可以使用图片、地图、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使学生对秦朝的国家建设和国家制度有更直观的理解。
3. 课堂演讲:通过学生的口头演讲,让学生发表自己对秦朝统一六国的认识和观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4. 阅读理解:通过分发阅读材料和相关练习,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并通过课堂讲解和回答问题的方式巩固学生的知识掌握。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优秀教学案例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掌握、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
5.结合学生的自评、互评和他评,给予学生全面的反馈,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秦朝的历史地图,引导学生关注秦国的地理位置和六国的分布情况。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解决问题。
4.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如研究秦朝的统一过程、政治制度、经济政策等。
2.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引导学生对秦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5.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热爱,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培养正确的历史观。
2.引导学生从秦朝的崛起与衰落中吸取教训,认识到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秦朝的统一过程及其影响进行总结归纳。
2.强调秦朝的政治制度、经济政策、法制建设等方面的特点及其对国家发展的作用。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4.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今后的生活和事业发展提供借鉴。
(五)作业小结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旨在让学生了解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掌握秦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理解秦朝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剖析秦朝的崛起与衰落,感悟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时空观念。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2、通过了解秦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教材分析】1、唯物史观通过对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的学习,让同学们理解战国末期经济的长足发展是秦朝能够统一六国的根本原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正是由于战国末期各地经济的发展,促进区域交流的频繁、华夏民族观念的深化,进而加速了秦朝统一中国的速度,慢慢走向统一多民族的封建社会。
同时,通过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探究,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即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
2、时空观念通过地图了解秦国具体的地理位置、秦国攻打六国的顺序、秦国的疆域,加强学生的印象,从而更为深刻地理解秦朝大一统的形势。
通过陈胜、吴广起义进军路线图、楚汉战争示意图的解读,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3、史料证实在本课的教学中,大量充分地运用了史料,让学生在史料中找到有效的信息,既有利于加深对课本知识的认识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历史阅读、提取信息的能力。
4、历史解释从图片和文字资料中提取关键的信息,在了解基本历史史实的前提之下学会归纳升华,学会对历史进行解释,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揭示深层次的内涵。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该课,学生增强对中国古代政治文明自豪感和判断力,增强自身的民族认同感,理解国家兴衰存亡的规律。
【教材分析】本课以秦朝建立的条件、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秦朝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为核心内容,在整个单元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整个模块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秦朝统一六国的条件部分承接和联系了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内容;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与农民起义又与第4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的内容衔接。
这三课一起贯穿起来构成了中国早期封建制度的雏形。
2023-2024学年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案)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1.唯物史观:通过对秦朝统一的条件分析,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要性与偶然性。
了解古代皇帝制度的创立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根本条件和重要特征,皇权是封建专制国家的权力中心。
掌握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郡县制建立的史实,能够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
认识到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要一分为二地评价。
2.家国情怀:通过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家国情怀。
3.史料实证:通过多媒体出示秦暴政的史料与实物,如骊山陵墓的修建、阿房宫的建造、万里长城的修筑,人民遭受苛法的折磨等情境和图片,增强历史的真实感,感同身受,真切体会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深刻体会政权的成败,不仅要有先进的体制,更要有一套符合实际且行之有效的政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进行调整。
4.时空观念:通过学习秦末农民起义,学生了解其过程,分析秦的速亡原因,提高学生比较概括和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重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实现统一的原因和条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3.多媒体、粉笔、教科书。
【新课导入】【师】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请同学们通过思维导图了解秦朝发展的时间线索。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感受秦朝统一的条件、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政治制度以及走向灭亡的原因。
【新课讲授】一、秦的统一【师】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通过教材学习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1.条件生:(1)客观条件:政治上,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经济上,各地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案)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案教学目标1、(时空观念与家国情怀)能够运结合秦朝疆域图概述秦朝疆域范围与郡县分布,认识秦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与开拓疆土的进步性。
2、(唯物史观与史料实证)能够从历史发展潮流角度认识秦统一的历史必然性,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3、(历史解释与唯物史观)概况秦朝兴衰历程,理解制度创新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和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深远影响。
教学方法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建立:秦的统一大业(原因、过程)巩固:秦朝巩固政权(措施、意义)崩溃:暴秦二世而亡(秦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PPT展示的李白的诗《秦王扫六合》,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建立:秦的统一大业1、统一的原因问题情境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归纳秦朝统一的条件有哪些?1)经济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民族、地区之间联系加强 (商鞅变法带来的富国强兵);2)政治基础:诸侯国争霸和兼并,局部实现统一和建立中央集权;3)理论基础:法家关于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理论;4)民族基础:春秋战国以来各族人民初步融合。
5)人心所向:人民厌战渴望统一;6)领导因素:励精图治,广纳贤才;7)地理位置: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2.过程A.灭掉六国,建立秦朝B.征服南越,控西南夷A.灭掉六国,建立秦朝(过渡)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域,该如何来巩固呢?二、秦的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阐释君主专制: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中央集权:针对地方分权而言,指中央控制地方,地方必须绝对服从中央。
1、皇帝制PPT展示材料:根据材料指出皇帝制度的特征教师强调: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1)职能: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案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及原因,了解秦朝的疆域,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通过学生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探究,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秦统一原因的探究,初步理解历史事物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2.时空观念通过地图了解秦国具体的地理位置及其“雄踞崤函,坐拥雍州”的优越性、秦国攻打六国的顺序、秦国的疆域,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秦朝大一统的形势。
通过陈胜、吴广起义的进军路线图、楚汉战争示意图的解读,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最后通过时间轴梳理秦朝从统一走向失败的历程,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秦朝兴亡的时空脉络。
3.史料实证搜集历史上有关秦朝统一,秦中央集权制建立的资料,进行初步的归纳和分析,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利用人物画像,文物图片,历史专题片,感知历史表象,再造历史形象,对历史人物加深记忆和理解。
4.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秦朝政治制度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5.家国情怀秦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开创的政治制度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自豪感;秦朝建立后,它开疆拓土的伟业,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使同学们深刻认识“多民族国家”的含义,增强民族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秦朝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中央,地方,其他方面;秦朝统一的意义:对当时,对后世难点: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的含义与区别,官僚政治的意义;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含义;秦朝统一的意义:对当时,对后世时空思维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讲授法,提问法,多媒体教学法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言框新课讲授:一、基础知识梳理二、重难点问题解析(一)秦朝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中央,地方,其他方面中央:①确立皇帝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
立】之小船创作
教学设计
看一下这几张图片。
【师】从这几张图片中,大家可以看出什么?【师】对,就是秦朝的暴政。
我们都知道,秦朝是一个短暂的王朝,那么致使其短暂统治的原因有哪些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学习秦朝的暴政。
(二)秦朝的暴政
自主学习:秦朝暴政的表现有哪些?
1.“焚书坑儒”
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下令将非秦国历史的史书,非博士官所掌管的《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等,在30天内全部交给官府焚毁,只有医学、卜筮、“种树之书”不在其列,先秦以来的许多珍贵文献毁于一旦。
秦始皇以“或为妖言以乱黔首”,这就是“焚书坑儒”。
【师】结合PPT进行总结学生思考并在课本中寻找答案:
表现: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征发繁重;刑法严苛。
板书设计
第5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统一条件
秦的统一统一过程
秦的统治
表现
一、秦朝秦的暴政
焚书坑儒
陈胜吴广起义
农民起义
楚汉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