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散文《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合集下载

《季羡林散文选集》试题及答案

《季羡林散文选集》试题及答案

《季羡林散文选集》阅读试题(1)一、填空。

1.季羡林在《_________》文中提及在北京生活了四十年,但在黎明前从未到天安门广场上看过清洁工人劳动的场景。

2.季羡林是一位坚定而忠诚的爱国者,2004年3月,93岁的季美林通过《人民日报》寄语全国的中小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因为季羡林是个外面冰冷而内心极热的人,所以友人送他一个绰号:________ 。

4.季羡林在《黄昏》一文中引用李商隐的诗_________,________”感叹黄昏不能久留。

5.季羡林在《佛教圣迹巡礼》中提到中国唐代商僧玄奘九死一生到印度,回国后完成的名著《_______》,给当时的印度留下极其着实的记载。

二、选择。

1.下面哪篇文章不是季羡林的作品:()。

A.《春满香园》B.《春归燕园》C.《故乡》D.《火车上观日出》2.季羡林作品《春城忆广田》中的春城指的是:()。

A.云南B.昆明C.广州D.桂林3.季羡林在《西谛先生》中提及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谁的诗句?()A.杜甫B.陆游C.李白D.王安石4.季羡林在《那提心吊胆的一年》中提及教员休息常互问“你拿到了没有?”指的是什么?()A.聘书B.工资C.课表D.大字报5.季羡林在《梦萦水木清华》中用八个字概括了当时清华的校风,“清新,活泼,民主,向上”,新生入学要过的第一关正是清华校风“清新活泼”的体现,这一关是什么?()A.“拖尸”B.“入水”C.“撞墙”D.“军训”三、判断。

1.贫困、单调、死板、固执是季羡林童年生活的写照,他小时连电影也没看过。

()2.季羡林觉得绿是庐山的精神,是庐山的灵魂,没有绿就没有庐山。

()3.季羡林认为代沟标志着变化,标志着进步,标志着人类前进,因此他赞美代沟。

()4.季羡林散文结构追求的是起头与结尾是文章的关键部位,文章起头就必须立刻把读者的注意力牢牢捉住,让他非读下去不可。

季羡林:散文的大树四季常青

季羡林:散文的大树四季常青

季羡林:散文的大树四季常青作者:王兆胜来源:《世纪人物》2021年第11期生于1911年的季羡林,活了将近一百岁。

他从年轻时开始发表散文;晚年更是笔耕不辍,成为少有的丰收季。

用“四季常青”概括他的散文创作与思考,可以说并不为过。

读他的散文时,我的眼前常晃动着四季常青的古老松柏,那就是季羡林给我留下的清晰形象。

世上往往离不开一个“情”字。

散文尤其重情,无情之文难以让人驻足,更不要说引起心灵共鸣和产生知音之感。

季羡林认为,不只是抒情散文,就是一般的说理散文也不能无情。

散文理论家林非曾将“真情”说成是散文“生命线”。

其实,贯穿于季羡林散文始终的是真情,这是理解其散文和人生的关键与枢纽。

小抒情与私情书写成为季羡林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

这包括母子情深、夫妻之爱、朋友之情、宠物之好、娱乐之欢,从中可见作者起于自身、来源于生活的点滴感触。

在此,情特别是真情如血脉一样流动,在可知可感中显示生命力的跳跃。

《赋得永久的悔》是季羡林散文的代表作,其中充满撕心裂肺的思母情愫,就是因为自己从六岁出去读书之后,只回了三次家,这还包括为母亲奔丧。

直到后来,作者才理解多年母亲倚门望眼、翘首以盼爱子归来的心情。

另外,季羡林写了不少回忆文,特别是关于旧人和老友的文章,其中最难得的是一个“情”字,它们像陈年老酒经过岁月酝酿变得醇厚美妙,滋润读者心怀。

小爱与私爱特别是深情,使季羡林散文很接地气,也是真实的自我流露与表达。

博大的爱是季羡林散文的另一境界与品质。

如只写一己私我小情,哪怕写得再真实感人,也难达到洗礼作用,更不要说让人的心灵和精神进入神圣境地。

季羡林散文能从自我情感进入大爱,一下子让作品升华了。

《三个小女孩》写的分别是两岁、五六岁和十二岁的陌生小女孩对“我”的依恋,作者将这称为“平生一大乐事,一桩怪事”。

草木山石、小动物常能进入季羡林笔下,幻化成一缕缕博爱的丝线,于是垂钓起读者的悲悯之情。

《咪咪》写的是一只小猫,从中可见作者内心的柔软与仁慈。

季羡林,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

季羡林,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

到北图 , 出书来让 学生读 , 借 他端 坐一旁等着 ,
童 图。渐渐 , 这
与 他 眼 前 端 坐
如 一 幅 寿 者 课 里行 间流露 出作者对季老 的无 比崇敬之情 。
病 室 的 身 影 叠
加 起 来 , 史 就 历
这 样 洗 磨 出 一
位 百岁老人 , 一
个 经 历 了 由 清
文家梁衡 写下了这篇《 百年明镜季羡 老》 选文 。 可见 季羡林先生朴实 的性情 和爱 国的 , 说北京 图书
馆的善本只限定一定资格 的学者才能借 阅。 季
先生带的研究 生要查 阅, 无资格 。先生就亲 部 分讲 述 的虽都是些平凡 的生 活小事 , 但 但从 中
我敢 于仗义执言。 如果我 身上还有点什么值得
称 扬 的 东西 的 话 , 那就 是 这 一 点 犟 劲 。 ” 面 上
气。
大家之 大 ,大在其超人 的勤奋 。先 生说 :
四点半起床 , 前后 差 不 了五 分 钟 。 古人 说 ‘ 黎
俨 “ 几十年养成的 习惯 , 决 不改 变。每 天早晨 的文字 , 然可见先 生在疾风暴雨 中的凛然正 我 明 即起 ’, 对我来说 , 这话 夏天是合适的 , 冬天
当他知道 巴金去世 时 , 在病 中写 了《 巴 悼
老 》 特别提到 巴老的 《 , 真话集 》 。我看 着他 ,
- 初中版 ) >( j

老人端 坐在 小桌后 面的沙发 里 , 挺胸 , 目光 投 向窗户一侧 的明亮处 , 两道 长长的寿眉从 眼睛 上方垂 下来 , 那样深沉 慈祥 , 前额刻 着的皱纹 、
则 是 在 黎 明之 前 几 个 小 时 , 就 起 来 了。 ”难 我

季羡林散文的淡美品格

季羡林散文的淡美品格

季羡林散文的淡美品格作者:兰鲜凤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3年第03期[摘要] 季羡林的散文选材朴素,在文中作者用朴素的文字表现了其智对逆境、直面人生,超脱旷达的胸襟和人格的人生追求。

[关键词] 季羡林;散文;朴素;淡美;品格将“淡”美作为一种人生追求,始于魏晋的人物品藻,也是其作为审美范畴的重要含义。

将淡”作为一种人生追求,在魏晋表现最为突出。

魏晋时的《人物志》首先就把“质素平淡,中睿外郎”视为人格之美必须具备的“纯粹之德”,并且,衡量人格之美的标准之一就在于“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

(刘邵《人物志》卷上)向来笃信“文如其人”见解的文人士大夫自然的认为作品的“淡”理应是作者人生境界的“淡”的真实写照,对“淡”的艺术追求即是对“淡”的人格追求的表现。

在这样的上千年的追求中,“淡”逐渐积淀于中国文人的心灵深处,成为历代文人的一个共同的人格特征。

选材的朴素与情感的朴素。

季羡林的散文选材小,生活化。

他的散文常常通过对小花、小草、小树、小猫、小兔的描述,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命之美。

《夹竹桃》、《二月兰》、《神奇的丝瓜》、《老猫》、《两只兔子》,即使是写人,也经常选择小孩,平民作为主人公,以凡人小事作为文章关注的主体。

《三个女孩》、《Wala》、《塔什干的一个男孩》、《表的喜剧》、名人凡事,《春城忆广田》、《悼沈从文先生》、《哭冯至先生》表现生活的真实与淡然。

感情上以通常用淡笔写浓情,以情为美,表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美。

季羡林散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回忆自己人生中遇到的难以忘怀的人与事,在叙写这些人与事时,他总是表达自己的慈悲真淳之情,凸显自己与他人那些让人感动的,让人崇敬的人格精神。

《两个乞丐》写小时候的我与两位乞丐的事,《我在延吉吃的第一顿饭》则写吃生鱼片时关于鱼的畅想;《幽经悲剧》、《兔子》、《老人》、《母与子》等散文表现其慈悲真淳之情,凸显感人心怀的人格力量。

季老想要告诉我们:佛教珍惜生命,不仅仅是珍惜人类的生命,而且珍惜一切众生的生命,这是佛教的慈悲精神。

季羡林散文精选内容简介

季羡林散文精选内容简介

季羡林散文精选内容简介
季羡林,中国教育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历史学家和艺术评
论家,被誉为“文化泰斗”。

他的散文作品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风格简洁明快,深入浅出,充满人文情怀。

季羡林散文精选包括:《一个受伤的中国人》、《悼念——毛泽东》、《人性的弱点》、《青年不知愁滋味》、《中国的出路在哪里》、《三十年的沉思》等。

这些作品让读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
感受到季羡林对中国历史、文化、人民生活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

其中,《一个受伤的中国人》表达了季羡林对当代中国社会现实
和问题的关切,呼吁中国人保持内心的善良和人性之美;《悼念——
毛泽东》文章中,季羡林深切悼念毛泽东逝世十周年,同时批评了毛
泽东晚年“文斗武斗”、屠杀冤狱等极左错误;《人性的弱点》则着
重探讨了人性中的弱点和缺陷,引起人们深思;《青年不知愁滋味》
则表达了对年轻人的关注和教育的呼吁。

总的来说,季羡林散文深刻把握当下社会、文化的现实,呼吁人
们保持人性、责任心、慈悲和关爱他人,强调文化自信和历史自觉,
是中国当代文化思想界的重要代表之一。

你的职业假如可以重新选择

你的职业假如可以重新选择

你的职业假如可以重新选择假设任你选择一种职业,你打算干什么?美国人的回答充分显示了干一行厌一行。

一位军界要人说:“去乡间开一个杂货店。

”一位部长说:“到哥斯达黎加的滨海浏览区开一家旅馆。

”一位市长说:“改行当摄影记者。

”而一位劳工部部长说:“出任一家冰激凌公司的总经理。

”假设有来世,你打算作何选择?日本有一百多位商人接受测试,回答可谓是五花八门,尽其想像。

其中,表示继续从商的很少,大部分人愿意当艺术家或学者,有男士说想投胎为女子,有人说甘愿退出人的世界化为植物,甚至有人说愿意变为一只狗。

我觉得这试验很有噱头,于是做东施效颦。

一日,遇作家谌容,趁机便问:“假设时光倒流,您会不会重新选择?”谌女士其时正在戒烟,她一边嗑瓜子,一边说:“我想这没什么好选择,我就是喜欢写作。

”又一日,看望学者金克木。

当着金老的面,我什么也没提,只是漫无边际地闲聊。

回家后,给金老拨了个电话,金老在电话那头笑了。

他说:“花非花,雾非雾,美国人、日本人怎么说,我不管,反正永远当不了真。

你要我说么?一定要?我的答复只能是——哈哈哈哈!”随后,我或用电话直接征询,或借助朋友的帮忙,在周围广为撒网。

测验的结果是:剧作家吴祖光、画家吴冠中与法国文学专家罗大冈皆笑而不答。

北大中文系教授袁行霈则说:“来世,肯定地说,我还想教书!”中国市长协会负责人陶斯亮轻盈地一笑:“要有来世,我就学音乐。

”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对今生的选择十分自负:“我不想改弦易辙!”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郑君里摇了摇头:“知识分子还是要当的,但不想再搞工程方面的研究,可以搞文学、社会科学。

为什么﹖工程方面涉及的人太多,难以出成果。

”作家袁鹰:“继续当编辑,我觉得这差事很美……”诗人牛汉:“这辈子由于种种原因,没写出大名堂,壮志未酬,因此,下一辈子还是要写诗,下两辈子下三辈子也还是要写诗!”经济学家厉以宁:“还是搞这一行,因为我喜欢。

”新闻理论专家孙旭培:“谢谢,我下辈子想当检察官,不仅是我,还要动员许多精英人物一起当。

季羡林文集(全13册)

季羡林文集(全13册)

02
中国佛教史 上的《六祖 坛经》
03
《列子》与 佛典
04
佛典中的 “黑”与 “白”
06
佛教的倒流
05
佛教对于宋 代理学影响 之一例
因梦集
燕南集
枸杞树 黄昏 回忆 寂寞 兔子 母与子 老人 夜来香开花的时候 寻梦
忆日内瓦 歌唱塔什干 换了人间——北戴河杂感 处处花开夹竹桃 五色梅 战斗吧,非洲! 野火 爽朗的笑声 春城忆广田
第四辑语言学 家篇没有语言
的生活
第五辑入世知 识分子篇在离 世中永生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回忆梁实秋先生 悼念沈从文先生 悼巴老 西谛先生 哭冯至先生 悼组缃 忆念胡也频先生 追忆李长之
回忆陈寅恪先生 对陈寅恪先生的一点新认识 寅恪先生二三事 纪念陈寅恪先生 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 为胡适说几句话 吴雨僧(宓)先生 回忆汤用彤先生 我眼中的张中行
小山集
楔子 初抵德里 在德里大学和尼赫鲁大学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难忘的一家人 孟买,历史的见证 一个抱小孩子的印度人 佛教圣迹巡礼 回到历史中去
洛阳牡丹 记周培源先生 我和北大图书馆 老猫 到达印度 寿作人 火车上观日出 延边行 园花寂寞红
第一辑:故乡和亲人 第二辑:北京记忆
第三辑:流年感悟
还乡记 临清县招待所 聊城师范学院 五样松抒情
歌唱塔什干 塔什干的一个男孩子 重过仰光 到达印度 德里风光 难忘的一家人 天雨曼陀罗 同声相求——参加印度蚁垤国际诗歌节有感 尼泊尔随笔
去故国——欧游散记之一 表的喜剧——欧游散记之一 听诗——欧游散记之一 哥廷根 重返哥廷根 章用一家 我的老师们 伯恩克(Boehncke)一家 迈耶(Meyer)一家
作者介绍
季羡林(字希逋、齐奘,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山东临清人,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教育 家,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副校长等职,是北大唯一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 饶北季”。他早年留学国外,精通多国语言(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 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其著作汇编成《季 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季羡林于2009年7月11日逝世,享年 98岁。

季羡林作品_季羡林散文集

季羡林作品_季羡林散文集

季羡林作品_季羡林散文集
•季羡林:人生
•季羡林:再谈人生
•季羡林:三论人生
•季羡林:马缨花
•季羡林:二月兰
•季羡林:夹竹桃
•季羡林:幽径悲剧
•季羡林:清塘荷韵
•季羡林:听雨
•季羡林:八十述怀
•季羡林:我的老师们
•季羡林:在饥饿地狱中
•季羡林: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季羡林:新年抒怀
•季羡林:漫谈散文
•季羡林:为胡适说几句话
•季羡林:谈成功
•季羡林: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
•季羡林:迈耶一家
•季羡林:虎年抒怀
•季羡林: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季羡林:黄昏
•季羡林:年
•季羡林:学习吐火罗文
•季羡林:别哥廷根
•季羡林:赴瑞士
•季羡林:重返哥廷根
•季羡林:记张岱年先生
•季羡林:神奇的丝瓜
•季羡林:山中逸趣
•季羡林:有为有不为
•季羡林:开卷有益
•季羡林:温馨,家庭不可或缺的气氛
•季羡林:人间自有真情在
•季羡林:走运与倒霉
•季羡林:毁誉
•朗读者赵文瑄季羡林《老猫》
•朗读者余秋雨《莫高窟》、季羡林《在敦煌》•季羡林读后感
•季羡林选集读后感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
•季羡林寻梦读后感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
•季羡林听雨读后感
•季羡林二月兰读后感
•季羡林讲真话读后感
•寻梦季羡林读后感
•季羡林:我的童年
•季羡林:成功
•季羡林: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读后感•季羡林随想录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人生格言
•季羡林名言
•季羡林语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羡林散文《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按我出生的环境,我本应该终生成为一个贫农。

但是造化小儿却偏偏要播弄我,把我播弄成了一个知识分子。

从小知识分子把我播弄成一个中年知识分子;又从中年知识分子把我播弄成一个老知识分子。

现在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耳虽不太聪,目虽不太明,但毕竟还是"难得糊涂",仍然能写能读,焚膏继晷,兀兀穷年,仿佛有什么力量在背后鞭策着自己,欲罢不能。

眼前有时闪出一个长队的影子,是北大教授按年龄顺序排成了的。

我还没有站在最前面,前面还有将近二十来个人。

这个长队缓慢地向前迈进,目的地是八宝山。

时不时地有人"捷足先登",登的不是泰山,而就是这八宝山。

我暗暗下定决心:决不抢先加塞,我要鱼贯而进。

什么时候鱼贯到我面前,我就要含笑挥手,向人间说一声"拜拜"了。

干知识分子这个行当是并不轻松的。

在过去七八十年中,我尝够酸甜苦辣,经历够了喜怒哀乐。

走过了阳关大道,也走过了独木小桥。

有时候,光风霁月,有时候,阴霾蔽天。

有时候,峰回路转,有时候,柳暗花明。

金榜上也曾题过名,春风也曾得过意,说不高兴是假话。

但是,一转瞬间,就交了华盖运,四处碰壁,五内如焚。

原因何在呢?古人说:"人生识字忧患始",这实在是见道之言。

"识字",当然就是知识分子了。

一戴上这顶帽子,"忧患"就开始向你奔来。

是不是杜甫的诗:"儒冠多误身"?"儒",当然就是知识分子了,一戴上儒冠就倒霉。

我只举这两个小例子,就可以知道,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们早就对自己这一行腻味了。

"诗必穷而后工",连做诗都必须先"穷"。

"穷"并不一定指的是没有钱,主要指的也是倒霉。

不倒霉就做不出好诗,没有切身经历和宏观观察,能说得出这样的话吗?司马迁《太史公自序》说:"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算了一笔清楚的账。

世界各国应该都有知识分子。

但是,根据我七八十年的观察与思考,我觉得,既然同为知识分子,必有其共同之处,有知识,承担延续各自国家的文化的重任,至少这两点必然是共同的。

但是不同之处却是多而突出。

别的国家先不谈,我先谈一谈中国历代的知识分子,中国有五六千年或者更长的文化史,也就有五六千年的知识分子。

我的总印象是:中国知识分子是一种很奇怪的群体,是造化小儿加心加意创造出来的一种"稀有动物"。

虽然十年浩劫中,他们被批为"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修正主义"分子。

这实际上是冤枉的。

这样的人不能说没有,但是,主流却正相反。

几千年的历史可以证明,中国知识分子最关心时事,最关心政治,最爱国。

这最后一点,是由中国历史环境所造成的。

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天没有虎视眈眈伺机入侵的外敌。

历史上许多赫然有名的皇帝,都曾受到外敌的欺侮。

老百姓更不必说了。

存在决定意识,反映到知识分子头脑中,就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爱国心。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管这句话的原形是什么样子,反正它痛快淋漓地表达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心声。

在别的国家是没有这种情况的。

然而,中国知识分子也是极难对付的家伙。

他们的感情特别细腻、锐敏、脆弱、隐晦。

他们学富五车,胸罗万象。

有的或有时自高自大,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有的或有时却又患了弗洛伊德讲的那一种"自卑情结"(inferioritycomplex)。

他们一方面吹嘘想"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气魄贯长虹,浩气盈宇宙。

有时却又为芝麻绿豆大的一点小事而长吁短叹,甚至轻生,"自绝于人民"。

关键问题,依我看,就是中国特有的"国粹"——面子问题。

"面子"这个词儿,外国文没法翻译,可见是中国独有的。

俗话里许多话都与此有关,比如"丢脸"、"真不要脸"、"赏脸",如此等等。

"脸"者,面子也。

中国知识分子是中国国粹"面子"的主要卫道士。

尽管极难对付,然而中国历代统治者哪一个也不得不来对付。

古代一个皇帝说:"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之!"真是一针见血。

创业的皇帝决不会是知识分子,只有像刘邦、朱元璋等这样一字不识的,不顾身家性命,"厚"而且"黑"的,胆子最大的地痞流氓才能成为开国的"英主"。

否则,都是磕头的把兄弟,为什么单单推他当头儿?可是,一旦创业成功,坐上金銮宝殿,这时候就用得着知识分子来帮他们治理国家。

不用说国家大事,连定朝仪这样的小事,刘邦还不得不求助于知识分子叔孙通。

朝仪一定,朝廷井然有序,共同起义的那一群铁哥儿们,个个服服帖帖,跪拜如仪,让刘邦"龙心大悦",真正尝到了当皇帝的滋味。

同面子表面上无关实则有关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处世问题,也就是隐居或出仕的问题。

中国知识分子很多都标榜自己无意为官,而实则正相反。

一个最有典型意义又众所周知的例子就是"大名垂宇宙"的诸葛亮。

他高卧隆中,看来是在隐居,实则他最关心天下大事,他的"信息源"看来是非常多的。

否则,在当时既无电话电报,甚至连写信都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他怎么能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因而写出了有名的《隆中对》呢?他经世之心昭然在人耳目,然而却偏偏让刘先主三顾茅庐然后才出山"鞠躬尽瘁"。

这不是面子又是什么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