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训练(上)(高教2017版)
第六章运动训练负荷及其设计与安排(高教2017版)

▪ 对于竞技运动,只有在量的基础上提高强度
才能满足机能提高的需要。
接上页
▪ (三)运动负荷的分类 ▪ 按照形式和实现途径分为: 教学负荷 健身负荷 竞技负荷 ▪ 按照大小分为: 极限负荷 次极限负荷 大负荷 中负荷 小负荷
▪ 强度区间累积时间法(Time-in-zone)
▪ 课次目标心率法(Session-goal) ▪ 跟踪记录法(Documentation)
▪ 训练日记分析法(Diary)
▪ 课次主观疲劳法(Session RPE)
表6-1-1运动强度五级表
运动强度 小 中 大 次极限 极限 最大摄像量百分比 ≤50% 51-60% 61-75% 76-90% 91-100% 最大心率百分比 ≤60% 61-75% 76-85% 86-95% 96-100% 最大重复次数百分比 ≤45% 46-70% 71-80% 81-90% 91-100%
持续时间最长(几分钟甚至几小时)
▪ 不同项目的运动方式比赛方式决定了运动员的 能量代谢不要方式不同。见右图
▪ (二)适应和超量恢复原理 ▪ 适应原理:适应是人体在客观世界里与外部环境中发生联系后的一种自然现象。 刺激—适应—恢复 ▪ 超量恢复原理: ▪ 超量恢复也称超量代偿。有关运动时和运动后休息期间能量物质消耗和恢复过程的超量恢复学说,是由 前苏联学者雅姆波斯卡娅提出来的,作为健身和肌肉锻炼的理论基础而被健身界熟知。超量恢复是使 ATP、CP、肌糖原、蛋白质等能量物质的超量补偿和存储的过程,而“肌肉酸痛的消失”只是乳酸转变 为部分糖原的过程,并不代表超量恢复。 ▪ 刺激—能量消耗—疲劳产生—负荷取消—超量恢复
运动训练学PPT-运动训练学

2020/12/23
竞技能力
先天因素 后天因素
2020/12/23
获得竞技能力的途径
遗传因素 运动训练 运动竞赛 生活因素
三、运动成绩
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核心要义); 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 挥状况的综合评定。(进一步解释)
2020/12/23
比赛名次或竞技水平
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的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知识 竞技 技能
能力
心理
战术
2020/12/23
竞技能力的构成因素以及在比赛中的主要表现
• 体能 • 技能 • 战术能力 • 心理能力 • 知识能力
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协调、灵巧等 动作质量、动作稳定性等 自身发挥、干扰对手、影响判定 参赛情绪动员、比赛情绪控制、竞技意志保持等 竞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竞技能力
运动成绩
运动训练
木 桶
双子模型
积 木
体能 技能 战术能力 心理能力 知识能力
竞技能力结构模型
训练理论
准 则:原则 练什么:内容 怎么练:方法 练多少:负荷 组 织:安排
一般训练理论 项群训练理论 专项训练理论
运动训练学
2020/12/23
运动训练学重要词语关系图
一、竞技体育
• 竞技体育是一种具有高度社会性的实践活动 • 包含:
2020/12/23
八、训练理论
• 根据不同的维度可将 • 训练理论三个层次
2020/12/23
九、运动训练
• 定义: •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 • 而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 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 • 任务: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第2版)教材的配套题库(第4章 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训练(下))【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h.比赛日程安排、裁判员情况。 (2)处理好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的关系 ①战略决策是指对参加一次比赛的全局性问题(主要为比赛目的、战略原则)所进行的 决策。 ②竞赛战略决策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决策者对竞赛全局的了解。包括竞赛规则的限定及 灵活区域,竞赛双方的现实状况及可能发展的程度,影响比赛过程及比赛结果的错综复杂的 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可能出现的偶然情况的预测和应变措施等。 ③战术决策是指针对比赛中具体情况而进行的决策。相对于战略决策而言,战术决策是 局部的。战略决策是宏观的,而战术决策则是微观的。战略决策只有通过战术决策才能实现。 一般说来,战略决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即竞赛目的、战略原则等不能轻易改变,而且,战 略决策历时较长。而战术决策则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可随竞赛中的具体情况而加以必要的调 整,因此,战术决策往往会表现出快速性的特征。 (3)考虑竞赛环境的影响 竞赛环境(包括竞赛场地器材条件、地理气候、裁判、观众等)是制定战术方案时必须 加以考虑的又一重要因素。 (4)充分利用竞赛规则 严格说来,任何战术的运用都要受到规则的制约。因此在制定战术方案时,必须考虑规 则因素。同时,应充分利用竞赛规则来达到战术目的。 (5)计划性与可变性相结合 战术方案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计划。既然是计划,就必然带有预测性。而比赛中的事 件往往瞬息万变,经常可能出现一些即使再周详的计划也无法考虑到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再按照原有计划进行,便很可能陷入被动。因而,需要迅速改变原定计划,对对抗性项
三、名词解释题 1.制胜规律[华南理工大学 2014 年研] 答:制胜规律是指在竞赛规则的限定内,教练员、运动员在竞赛中战胜对手、争取优异 运动成绩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运动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在竞赛中夺取优异运动成绩,“夺 取”的过程即“制胜”的过程。而要制胜,就必须遵循制胜规律。这是战术训练最基本的要 求,也是形成正确战术观、正确制定战术方案、正确实施战术训练、在比赛中正确运用战术 的前提性条件。制胜规律的组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制胜因素,即对专项运动成绩有决定性 影响的因素;二是制胜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第2版)教材的配套题库(第3章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训练(上))【圣才出品】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第2版)教材的配套题库(第3章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训练(上))【圣才出品】第3章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训练(上)一、选择题运动员的体能是通过其速度、力量、耐力等()表现出来。
[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研]A.身体活动B.机能活动C.基本素质【答案】C【解析】运动员体能水平的高低,是通过速度、力量、耐力、协调、灵敏和柔韧等运动素质表现出来的。
人体在运动时能量供应是通过三大能量代谢系统的供能和神经、骨骼、肌肉等系统的协调工作来实现的。
训练、比赛所需要的速度、力量、耐力、协调、灵敏和柔韧等素质,是需要通过改善运动员的能量代谢、神经、肌肉、骨骼等系统的功能,并使之符合项目的需求来实现的。
二、判断题1.运动员的技能集中表现在运动技术和运动能力两个方面。
()[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案】×【解析】运动员的技能集中表现在运动技能和竞技战术两个方面。
运动技术水平的高低通过运动员技术动作质量、技术稳定性两个方面来判定;竞技战术包括自身体能、技能及心理能力的发挥。
2.人体在竞技运动中的运动能力称为训练能力。
()[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研]【答案】×【解析】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称为运动能力,在竞技运动中的运动能力则称为竞技能力。
竞技能力是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3.爆发力是力量的一种表现形式。
()[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案】√【解析】爆发力是肌肉力量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力量素质的一部分,力量素质的构成要素中包含了爆发力素质。
4.机体产生和消除疲劳是有一定规律的。
()[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案】√【解析】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之一是疲劳消除规律,即机体产生和消除疲劳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其中,负荷训练与恢复训练的统一规律是指在训练的具体的过程中,客观存在着负荷和恢复两类不同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同步过程;负荷刺激与疲劳产生的效应规律是指在大强度或长时间的负荷刺激下,机体必然产生相应程度的疲劳症状;机能下降与机能恢复的异时规律是指在负荷训练和恢复过程中,机体机能的下降或提高过程有异时变化的特点;负荷性质与恢复方法的对应规律是指负荷性质与恢复方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对应关系。
第三章 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

第三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是运动训练理论中两个至为重要的基本概念。
一切训练活动都围绕着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而组织进行,所有运动员参加比赛都力求创造理想的运动成绩。
作为各项工作直接的期望目标,提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对于整个运动训练及比赛活动都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既是对训练和比赛效果进行科学诊断的客观标准,也是对训练和比赛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重要依据。
第一节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一、运动成绩释义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这一评定既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也包括竞赛的胜负或名次。
(一)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作竞技水平。
不同项目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也有着不同的衡量标准,比赛结果的评价方法也不相同。
田径、自行车、游泳、速度滑冰、举重、射箭及射击等项目,可运用标定的计量工具予以客观的测量,通过对时间、距离、重量和环数的准确测定评价其竞技水平的高低;体操、艺术体操、技巧和跳水等项目,由裁判员根据一定的标准,对运动员所完成的动作给予评分来确定该次比赛中各个选手竞技水平的高低;各种球类运动及摔跤、柔道、拳击等双方同场直接对抗性项目,则需要通过对与该专项主导竞技能力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指标参数的综合评定来反映运动员(队)竞技水平的高低。
(二)比赛名次比赛名次是运动成绩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不论哪一个运动项目,比赛结果都必须要分出名次。
在许多情况下,比赛名次的意义甚至超过运动员所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的价值。
在世界性大赛中,人们追求的首先是金牌,是胜负和名次。
例如:球锦标赛决赛的结果是5:3还是3:2并不是最重要的,人们最关心的是谁是比赛的胜利者;自1972年第20届奥运会至1980年第22届奥运会,三届大赛中男子1500米决赛冠军所表现的竞技水平都不高,徘徊在3分36秒~3分39秒17之间(而同期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已从3分32秒1提高到3分31秒36),但这却丝毫无损于奥运会冠军的声誉。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第2版)教材学习辅导书 笔记 课后习题解析 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训练(上)(圣才

第3章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训练(上)
3.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考点一: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
1.体能训练概述
(1)体能释义
体能是以人体三大供能系统的能量代谢活动为基础,通过骨骼肌系统表现出来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
(2)体能训练
表3-1体能训练
2.力量素质及其训练
(1)力量素质
①释义
力量素质是指人体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
②类型
a.最大力量;
b.快速力量;
c.力量耐力。
③影响因素
表3-2力量素质的影响因素
(2)最大力量
①概念
表3-3最大力量的概念
②负荷特征
表3-4发展最大力量的不同肌肉收缩方式的负荷特征
(3)快速力量
表3-5快速力量
(4)力量耐力
表3-6力量耐力
(5)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
表3-7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
3.速度素质
(1)释义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也指人体或人体某一部分快速移动、快速完成动作和对外界信号快速做出运动反应的能力。
(2)类型
表3-8速度素质的类型
(3)作用、特征及其任务
表3-9速度素质在不同项群中的作用、特征及其任务
(4)影响因素
①反应速度的影响因素
a.人的感受器(视觉、听觉);
b.其他分析器的特征;。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第2版)教材的配套题库(第3章 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训练(上))【圣才出品】

第3章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训练(上)一、选择题运动员的体能是通过其速度、力量、耐力等()表现出来。
[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研]A.身体活动B.机能活动C.基本素质【答案】C【解析】运动员体能水平的高低,是通过速度、力量、耐力、协调、灵敏和柔韧等运动素质表现出来的。
人体在运动时能量供应是通过三大能量代谢系统的供能和神经、骨骼、肌肉等系统的协调工作来实现的。
训练、比赛所需要的速度、力量、耐力、协调、灵敏和柔韧等素质,是需要通过改善运动员的能量代谢、神经、肌肉、骨骼等系统的功能,并使之符合项目的需求来实现的。
二、判断题1.运动员的技能集中表现在运动技术和运动能力两个方面。
()[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案】×【解析】运动员的技能集中表现在运动技能和竞技战术两个方面。
运动技术水平的高低通过运动员技术动作质量、技术稳定性两个方面来判定;竞技战术包括自身体能、技能及心理能力的发挥。
2.人体在竞技运动中的运动能力称为训练能力。
()[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研]【答案】×【解析】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称为运动能力,在竞技运动中的运动能力则称为竞技能力。
竞技能力是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3.爆发力是力量的一种表现形式。
()[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案】√【解析】爆发力是肌肉力量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力量素质的一部分,力量素质的构成要素中包含了爆发力素质。
4.机体产生和消除疲劳是有一定规律的。
()[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案】√【解析】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之一是疲劳消除规律,即机体产生和消除疲劳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其中,负荷训练与恢复训练的统一规律是指在训练的具体的过程中,客观存在着负荷和恢复两类不同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同步过程;负荷刺激与疲劳产生的效应规律是指在大强度或长时间的负荷刺激下,机体必然产生相应程度的疲劳症状;机能下降与机能恢复的异时规律是指在负荷训练和恢复过程中,机体机能的下降或提高过程有异时变化的特点;负荷性质与恢复方法的对应规律是指负荷性质与恢复方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对应关系。
第四章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训练(下)(高教2017版)

▪ 1、基本结构模拟训练方法的应用边界有较大的灵活性
被模拟系统、同态系统、主练系统 ▪ 2、被模拟系统和同态系统最基本的关系--相似关系 ▪ 3、模拟训练的分类:两种分类:一种是依据被模拟系统将其分为比赛 对手的模拟训练、比赛动作的模拟训练和比赛环境的模拟训练;另一种 是分为静态模拟、动态模拟。 ▪ 注意事项: ▪ 第一,运动员应具备一般战术能力的基础,否则无从谈起 ▪ 第二,从实战出发,把同态系统视作模拟系统,提高训练质量。
• (6)预测比赛中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应变预案 • (7)赛前战术训练的安排 • (8)对本方案的保密要求以及赛前隐蔽工作
(三)战术能力的影响因素
▪ 战术能力是指运动员(队)掌握和运 用战术的能力,是运动员(队)整体 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构成部分。 ▪ 战术能力的强弱反映在其战术观念的 先进性、个人战术意识和集体意识的 强弱、真虎理论知识的掌握、战术行 动的质量和数量、运用战术的针对性 和有效性。 ▪ 技战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新项群、通常 对抗性项群、隔网对抗性项群对运动 员的战术能力要求较高。
▪ (2)体能与技能因素
二、战术训练方法
▪ 1、分解与完整训练法
▪ 2、减难与加难训练法 ▪ 3、虚拟现实训练法 ▪ 4、想象训练法
▪ 举例:模拟训练法
▪ 是在获得准确情报信息的基础上,通过与模仿重大比赛中主要对手的主 要特征的陪练人员的对练、以及通过在和比赛条件相似的环境中的练习, 使运动员获得特殊战术能力的针对性极强的训练方法。
▪ 5、程序训练法
▪ 6、模拟训练法 ▪ 7、实战法(以赛代练、以赛带练)
三、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 (一)准确把握项目制胜规律 ▪ (二)深刻领会战术意识培养的核心作用 ▪ (三)着重培养运动员的战术运用能力 ▪ (四)处理好个人战术行为与集体战术行为的关系 ▪ (五)重视战术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量素质的影响因素
▪ 形态学因素: ▪ 肌肉体积、肌纤维数量、类型等 ▪ 神经生理学因素: ▪ 神经冲动的频率和强度、肌肉内协调
和肌肉间协调 ▪ 动机心理学因素。
传统力量练习方法示例(1983)P80
离心收缩
定速退让性 练习
变速退让性 练习
动力性练习
▪ 3、体能训练的意志力培养
主要是耐力的训练
二、力量素质及其训练
▪ (一)力量素质概述
▪ 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工作时克 服阻力的能力。
类型与影响因素分析
力量素质的类型
• 依与运动专项的关系, • 可分为一般力量与专项力量; • 依与运动员体重的关系, • 可分为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 • 依完成不同体育活动所需力量素质的不
无氧训练之抗阻训练(训练计划的制定执行)
▪ 抗阻训练计划的设计变量:七个步骤 ▪ 需求分析 ▪ 训练动作选择 ▪ 训练频率 ▪ 训练动作顺序 ▪ 训练重量与重复次数 ▪ 训练量 ▪ 间歇时间
1RM百分率与可能的重复次数
▪ 1RM、RM与其的测定 ▪ 负荷以一次最大负荷(one-repetition maxi-
▪ 负荷強度
▪ 速度、远度、高度、难度、单 位时间的负重量。
运动训练学
(2017高教版第二版教材)
教师 李广文 副教授 授课班级 社会体育、体育教育本科 德州学院
现有2017版新教材的板块设置
▪ 第一章:运动训练学导论 ▪ 第二章:运动训练的辩证协同原则 ▪ 第三章:运动员竞技能力与训练(体能与技能) ▪ 第四章:运动员竞技能力与训练(战术、心理、知识能力) ▪ 第五章:运动员训练方法及其应用 ▪ 第六章:运动训练负荷及其设计与安排 ▪ 第七章:运动训练过程与训练计划 ▪ 第八章:教练员职责与训练行为
训练、能量系统发展和恢复再生(专业运动员) ▪ CrossFit的三个训练元素GWM(本节未讲授): ▪ G,gymnastics,体操类训练,发展自身控制能力 ▪ W,weightlift,举重类训练,发展外物控制能力 ▪ M,metabolism,能量代谢训练,发展长途跋涉能力
中外训练体系对比
中国流的训练学----体能训练体系:
力量
速度
体能
耐力 协调
灵敏
柔韧
NSCA----体能训练体系:
体能
无氧 训练
抗阻训练
增强式训练
速度、灵敏和 速度耐力
有氧 训练
有氧耐力
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教材)
▪ 1、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合理配置
▪
一般和专项的配比
▪ 2、体能训练的协同安排
与其他竞技能力的子能力有机结合
▪ 2000年以后主要受美国体能训练思想影响,虽然也受到德州的体能训练思想,但 更重要的国家层面 接受了美国的体能训练思想。
▪ 体能=形态+机能+素质(源于前苏联)
▪ 体能=动作模功能训练(源于美国)
▪ 体能=身体运动功能(中国吸收创造)
体能训练的终极问题(练什么、怎么练、练多少)
▪ 练什么: ▪ 一般意义的体能训练(练力量、练心肺、练素质)(传统健身房三练) ▪ 美国NSCA:力量和能量代谢(速度、灵敏性、高强度耐力、有氧耐力和平衡等) ▪ 总局体能训练中心:有氧训练、力量训练、功能训练等。 ▪ EXOS训练体系:支柱准备、动作准备、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动作技能训练、力量与爆发力
▪ 运动员体能水平的高低是通过速度、力量、耐力、 协调、灵敏和柔韧等运动素质表现出来的。体能 均需要通过改善运动员的能量代谢、神经、肌肉、 骨骼等系统的功能而得到提高。
国际著名的体能协会、中心
美国体能四大认证体系
国家体育总局体能训练中心
美国EXOS (原AP公司)
▪ 动作模式、功能训练思想主要是受美国美国代表性体能训练服务机构之EXOS(原AP公司)。 ▪ 美国EXOS又名AP, (Athletes’ Performance) 作为当前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运动训练服务
定阻力练习
力量练习法
向心收缩
变阻力练习 定速练习(等动练习)
静力性练 习
离心-向心 收缩
变速练习 超等长练习
现代体能抗阻(力量)训练法
抗阻训练:
增强式训练:
(二)力量训练基本方法和负荷控制
▪ 最大力量(maximal strength) ▪ 是指肌肉通过最大随意收缩中所能表现出来的最高力值(教材为最大的力的能力)。 ▪ 发展最大力量的主要途径: ▪ 1、加大肌横断面积; ▪ 2、增加肌肉中磷酸肌酸(cp)的储备,以加快ATP合成; ▪ 3、提高肌肉间及肌纤维之间的协调性 ▪ 4、改进和完善运动技巧
第一节 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
▪ 一、体能训练概述
▪ 体能是以人体三大供能系统的能量代谢活动为基 础,通过骨骼肌系统表现出来的基础运动能力, 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
▪ NSCA:体能主要包括strength(力量)和 conditioning(能量代谢)能力两部分。 conditioning还包括速度、灵敏性、高强度耐力、 有氧耐力和平衡等。这是美国国家体能协会的体 能范畴。
机构之一,其训练体系的优势在于它整合了当前世界上训练、康复、营养和心理等领域最新的 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并将这些板块有效整合成一体,可发挥出更大的系统合力。相比一 些强调个体专家特色的小型训练机构,EXOS系统具有“工业生产线”““一站式”服务机构” 流程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特点。
国家体育总局体能训练中心
▪ 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员体能训练是为国家队及 国内高水平运动员提供专业高效的体能训练、 机能测试与监控、康复服务的机构。
▪ 中心拥有有氧训练区、力量训练区、机能检 测区、运动康复区、多媒体会议室、室内塑 胶跑道、设备储藏间等功能区域。
▪ 接受了美国动作模式和功能训练的思想
中国体能训练新发展
▪ 中国体能训练2000年以前主要受前苏联、东德等国家的影响;表达的主要是身体 素质。
mum:1RM)的百分比来表示; ▪ 或以能举起最多重复次数(one-repetition
maximum:RM)的最大重量来表示。(正 反两个角度,要理解) ▪ 测试方法:直接测试1RM或测10RM测试据图 推测1RM
负荷 特点:刺激轻缓,效果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