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小尺度衰落
移动通信复习知识点汇总

一、题型和试题分布二、复习重点第一部分概述1.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情况1. 发展史:(1). 萌芽阶段:(2). 开拓阶段:1935年,阿姆斯特朗发明了FM方式无线电,是移动通信中的第一个大分水岭。
(3). 商业阶段:1987年11月18日第一个TACS模拟蜂窝移动系统在省建成并投入商用。
1994年12月底首先开通了GSM数字移动网。
2. 蜂窝小区系统设计目的:频率复用,解决大容量需求与有限频谱资源的矛盾。
3. ITU通过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主流标准:WCDMA、cdma2000、TDSCDMA、DECT。
4. 移动通信的标准化容: 技术体制标准化、网络设备标准化、测试方法标准化。
5. 常用移动通信的应用系统:(1). 寻呼系统:给用户发送简单消息(数字、字母、声音)的系统;通过基站将携带寻呼信息的载波以广播的形式发送到整个覆盖区。
每个基站为了能有最大的覆盖围,就需要采用大的发射功率(以千瓦计)和低的数据速率。
(2). 蜂窝式移动通信系统:当移动台通话时从一个小区到另一个小区时,移动交换中心自动将呼叫从原基站的信道转移到新基站的信道上,叫越区切换。
(3). 无绳系统:简单的无绳系统分为座机和手机两部分。
无绳系统是使用无线链路来连接便携手机和基站的全双工系统,是一种以有线网为依托的通信方式。
第一代模拟无绳(CT0,CT1)是模拟系统。
第二代数字无绳系统(CT2)只有单向呼叫能力,不能被叫。
第三代无绳系统(DECT)可实现双向呼叫,漫游及切换功能。
蜂窝移动通信具有自己独立的组网能力,无绳系统强调其接入能力,依附于其他通讯网(公用网,蜂窝移动网,数据通信网等)。
2.了解双工方式1. 双工方式:频分双工(FDD)、时分双工(TDD)。
3.了解功率换算方法1. 两个功率之比的量度,用dB来表示: 10lg(P2/P1)dB。
)mdB。
有时也用分贝量度相对某些标准值:mdB=10lg(功率P0.001P第二部分移动通信的传播特性1.了解电波的传播方式1. 电波的传播方式:直射波,反射波,绕射波,散射波。
小尺度衰落产生的原因

小尺度衰落产生原因可伸缩的移动模型透视和无线Ad-Hoc网络中的路由协议性能(Mobility Model Perspectives for Scalability and Routing Protocol Performances in Wireless Ad-Hoc Network)关键字: Ad-hoc网络可伸缩性移动路由协议1、介绍网络的发展刺激了经济的规模。
那是因为根据互联网用户或主机的数目,网络用户的花费随着网络规模的增大而减小。
Ad hoc 无线网络的可伸缩性引起了许多改变,如移动ad hoc网络(MANET)包括许多能够自由任意并且涉及到动态的编队拓扑中的移动节点。
从而MANET构成了一个自主移动系统。
并且MANET的一些其他特征如动态拓扑、宽带约束、资源约束和受限的物理安全。
从而以上所需的特性可以实现其独特的可伸缩性。
另一个设计可伸缩的ad hoc 网络的主要问题在于那些流动的可移动节点。
事实上那些节点的迅速复位和移动也是其中的一个难点所在。
不同的流动模型如随机的航路点等问题已经被提出来。
再说流动性模型在路由器发送方案的选择上起着主要的影响,从而影响其性能表现。
同时在一些如在场部署和应急响应操作的应用中,ad hoc网络同样能扩充到成百上千的节点。
从而拥要有广泛的流动性同时还缺乏有力的指导,纯ad hoc网络连入大型的伸缩节点是其设计中所面临的一个紧急挑战。
移动自组网在是实际中是多跳的。
因此自组网络的可伸缩性底层的路由协议直接相关。
比如说一个移动自组网络可以通过减少路由协议的开销来实现更好的伸缩性。
所以在这篇论文里面我们调查一下移动自组网的可伸缩性。
自从MANET的路由协议在移动自组网的设计中起着关键作用,我们看到了那些在可伸缩条件下的协议表现的问题。
也是因为流动性模型对可伸缩性有着巨大影响,我们扩展了MANET在不同的流动模型中的路由协议的表现分析。
全文的组织如下:在第二部分,我们分析了各种不同的MANET路由协议和他们的对应的性能指标。
小尺度衰落信道中的瑞利衰落和莱斯衰落建模

图6.仿真的莱斯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σ=1)
莱斯衰落信道仿真
• 脚本代码如下
莱斯衰落信道仿真
• 当然,也可以使用MATLAB自带的raylrnd或者random函数 产生服从瑞利分布或莱斯分布的随机变量。
• raylrnd(σ,m,n) • random('rayl',σ,m,n) • random('rician',A,σ,m,n)
参考文献
• [1]赵勇洙等.MIMO-OFDM无线通信技术及MATLAB实现.电子工 业出版社.2012.4
• [2]杨大成等.移动传播环境.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8 • [3]郭文斌等.通信原理--基于MATLAB的计算机仿真.北京邮电大学
出版社.2006.6 • [4]Proakis等.现代通信系统(MATLAB版).电子工业出版
向量f,输出
瑞利衰落信道仿真
•通过该函数绘制的瑞利信道 概率密度分布图 (L=20000、σ2=1)
图5.仿真的瑞利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σ=1)
莱斯衰落信道仿真
•存在强路径的LOS环境中,强路径不会有任何损耗,因此接 收信号的幅度可以表示为:
X=A+W1+jW2 在NLOS环境下,A=0(K=0),莱斯分布退化为瑞利分布。
Clarke/Gans模型框图
• 图7.Clarke/Gans模型的框图
Clarke/Gans模型
• 图8.Clarke/Gans模型产生的时变信道
其他多径模型
• FWGN模型还包括改进频域FWGN模型以及时域FWGN模 型。
• 其他多径模型还有:Jakes模型、基于射线信道模型、频率 选择性衰落信道模型和SUI(斯坦福大学过渡)信道模型。
多径衰落介绍

平均多普勒平移
∫ B= ∫
多普勒扩展
BD =
∞
∞ ∞ ∞
fS ( f )df S ( f )df
∞
∫
∞
( f B ) 2 S ( f )df
∫
∞
∞
S ( f )df
它是移动无线信道的时间变化率一种度量.
移动多径信道参数 时间色散参数 频率色散参数(时间选择性)2/2 频率色散参数(时间选择性)2/2 角度色散参数
小尺度衰落信道基础 基本概念 衰落和多径的物理模型 衰落的数学模型 (1/2) 1/2)
多径信道的接收信号由许多被减弱,有时延,有 相移的传输信号组成,其基带冲击响应模型可表 示为:
a 其中,i (t , τ),τ i (t ) 分别为在t时刻第i个多径分量的实 际幅度和附加时延.πf c τi (t) + i (t, τ)表示第i个多径分 2 量在自由空间传播造成的相移,再加上在信道中 的附加相移.N是多径分量可能取值的总数; () δ 是单位冲击函数,它决定在时刻t与附加时延τ i 有 分量存在的多径段数.
多径衰落信道的统计模型举例[3] 多径衰落信道的统计模型举例[3] 1/4
Broadband Channel Characterization
h(t , τ) = H (t , f ) = 1
∑e P
p =0
P 1
j p
e
j 2 πf D p t
δ( τ τ p ) e
1
∑e P
p =0 H
P 1
j p
e
j 2 πf D p t j 2 πfτ p
2
p( H ) =
1 2πσ 2 H H σ2 H e
无线 第6章 小尺度多径衰落

相干时间TC是多普勒扩展在时域的表示,用于在时域描述信道频率色
散的时变特性。
第6.3节、小尺度衰落的类型
小尺度衰落 (基于多径时延扩展)
平坦衰落 ① 信号带宽<信道带宽 ② 延迟扩展<符号周期
频率选择性衰落 ① 信号带宽>信道带宽 ② 延迟扩展>符号周期
小尺度衰落 (基于多普勒扩展)
快衰落 ① 高多普勒频移 ② 相干时间<符号周期 ③ 信道变化快于基带信号变化
生接收信号失真。
第6.3节、小尺度衰落的类型
多普勒扩展引起的衰落 根据发送信号与信道变化快慢程度的比较,信道可分为快衰落信道和慢衰 落信道。 快衰落信道:在快衰落信道中,信道冲激响应在符号周期内变化很快, 即信道的相干时间比发送信号的信号周期短。由于多普勒扩展引起频率 色散,从而导致信号失真。从频域可看出,信号失真随发送信号带宽的 多普勒扩展的增加而加剧。 慢衰落信道:在慢衰落信道中,信道冲激响应变化率比发送的基带信号 变化率低得多,可假设在一个或若干个带宽倒数间隔内,信道均为静态 信道。在频域中,这意味着信道的多普勒扩展比基带信号带宽小的多。
X点和Y点接频率的变化值(即多普勒频移) 为:
1 v fd cos 2 t
由上式可看出,多普勒频移与移动台运动速度、移动台运动方向和无线电 波入射方向之间的夹角有关。若移动台朝向入射波方向运动,则多普勒频
移为正(即接收频率提高);若移动台背向入射波方向运动,则多普勒频
与多径信道的特定幅度、时延及传输信号的带宽有关。
第6.1节、小尺度多径传播
无线信道的多径传播特性导致了小尺度多径衰落。多径衰落的特点如下: 无线信号经过短时间或短距离传播后,信号强度发生急速变化。 在不同的多径信号上,存在着时交的多普勒频移引起的随机频率调制。 多径传播时延引起的扩展(表现为回音)。。
第4章-大尺度衰落

习题
假定某接收机灵敏度为-100dBm,接收 机输入阻抗为50Ω,不考虑天线损耗,试 计算以dBμV计的接收机灵敏度。 (答案:7dB μV) , 相当于2.23 μV 10-10mW =10-13W
7
无线电波传播概述
信道特性的分类:
恒参信道 随参信道
信道的传播模型(以波长或时间为参考 值)
,其中D为天线长度。
22
自由空间的电波传播
所谓自由空间传播系指天线周围为无限大真空 时的电波传播,它是理想传播条件。电波在自 由空间传播时,其能量既不会被障碍物所吸收, 也不会产生反射或散射。实际情况下,只要地 面上空的大气层是各向同性的均匀媒质,其相 对介电常数ε和相对导磁率μ都等于1,传播路 径上没有障碍物阻挡,到达接收天线的地面反 射信号场强也可以忽略不计,在这样情况下, 电波可视作在自由空间传播。
自由空间传播损耗为:
4d 4d PL(dB) 10lg (dB) (dB) 20lg
2
或
PL(dB) = 32.44+20lg d(km)+20lg f(MHz)
式中,d的单位为km,频率单位以MHz计。
27
习题:f=900MHz,d=10km,计算 PL(dB); f=2.4GHz,d=100m,计算 PL(dB);
20
4)天线的有效面积(口径,Ae)
天线的有效面积Ae:
D2 Ae 4
其中,D为天线的方向因子,对于无损耗天 线,G=D。则,
G 4Ae
2
2 Ae G 4
21
远场条件
天线远场区指离天线足够远的区域。在远场处, 球面波看上去像平面波。之所以发生这种“局 部平面波行为”是因为:此时,球面波曲率半 径是如此之大,在局部区域的相位波前近似为 平面。满足条件时,可以将电磁波的传播看作 像光线那样的射线传播。具体的条件由远场距 离(df)确定为: 2D2 df
小尺度衰落信道解读

156第六章小尺度衰落信道前面已经介绍无线信道的传播模型可分为大尺度(Large-Scale)传播模型和小尺度(Small-Scale)衰落两种[2],三、四、五章已经介绍了大尺度传播。
所谓小尺度是描述短距离(几个波长)或短时间(秒级)内接收信号强度快速变化的;而移动无线信道的主要特征是多径,由于这些多径使得接收信号的幅度急剧变化,产生了衰落,因此,本章将介绍小尺度衰落信道,这对我们移动通信研究中传输技术的选择和数字接收机的设计尤为重要。
本章将先介绍小尺度的衰落和多径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使读者从概念上清楚地认识移动无线信道的主要特点,并建立一个统一的数学模型,为以后讨论各种模型奠定基础;接着将介绍移动多径信道的三组色散参数——时间色散参数(时延扩展,相关带宽)、频率色散参数(多普勒扩展,相关时间)、角度色散参数(角度扩展,相关距离),为之后的信道分类奠定了基础;接下来介绍衰落信道的一阶包络统计特性、二阶统计特性,大量的实测数据表明,在没有直达路径的情况下(如市区),信道的包络服从瑞利分布,在有直达路径的情况下(如郊区),信号包络服从莱斯分布,因此,一阶包络统计特性主要介绍瑞利衰落分布和莱斯衰落分布,二阶统计特性主要介绍一组对偶参数——时间电平交叉率和平均衰落持续时间,简要介绍其他两组对偶参数——频域电平交叉率和平均衰落持续带宽,空间电平交叉率和平均衰落持续距离;在已经介绍了多径信道的三组色散参数之后,将介绍小尺度衰落信道相对应的不同分类。
6.1 衰落和多径6.1.1 衰落和多径的物理模型陆地移动信道的主要特征是多径传播。
传播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建筑物,树木以及起伏的地形,会引起能量的吸收和穿透以及电波的反射,散射及绕射等,这样,移动信道是充满了反射波的传播环境。
到达移动台天线的信号不是单一路径来的,而是许多路径来的众多反射波的合成。
由于电波通过各个路径的距离不同,因而各路径来的反射波到达时间不同,相位也就不同。
移动通信复习资料

移动通信复习资料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复习资料第⼀章:1.在4G系统中,⽹元间的协议是基于IP的,每⼀个MT(移动终端)都有各⾃的IP地址。
2.IP核⼼⽹:它不是专门⽤作移动通信,⽽是作为⼀种统⼀的⽹络,⽀持有线和⽆线接⼊。
主要功能是:完成位置管理和控制、呼叫控制和业务控制。
3.4G⽹络应该是⼀个⽆缝连接的⽹络,也就是说各种有线和⽆线⽹都能以IP协议为基础连接到IP核⼼⽹。
当然为了与传统的⽹络互联则需要⽤⽹关建⽴⽹络的互联,所以将来的4G⽹络将是⼀个复杂的多协议的⽹络。
4.移动通信的定义:指通信双⽅或⾄少有⼀⽅处于运动中进⾏信息交换的通信⽅式。
5.移动通信系统包括:⽆绳电话、⽆线寻呼、陆地蜂窝移动通信、卫星移动通信等。
6.⽆线通信是移动通信的基础。
7.移动通信所受⼲扰种类:(1):互调⼲扰:指两个或多个信号作⽤在通信设备的⾮线性器件上,产⽣与有⽤信号频率相近的组合频率。
从⽽对通信系统构成⼲扰的现象。
(2):邻道⼲扰:指相邻或邻近的信道之间的⼲扰,是由于⼀个强信号串扰弱信号⽽造成的⼲扰。
(3):同频⼲扰:指相同频率电台之间的⼲扰。
8.移动通信的⼯作⽅式:(1):单⼯通信:指通信双⽅电台交替地进⾏收信和发信。
它常⽤于点到点通信。
(2)双⼯通信:指通信双⽅。
收发信机均同时⼯作。
即任⼀⽅讲话时都可以听到对⽅的话⾳,没有“按-讲”开关。
(3)半双⼯通信第⼆章:1. 移动通信的信道:指基站天线、移动⽤户天线和两幅天线之间的传播路径。
2.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移动⽆线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就是对移动信道的研究。
(判断)3. 移动信道的基本特性就是衰落特性。
4. ⽆线电波的传播⽅式:直射、反射、绕射和散射以及它们的合成。
5. 移动信道是⼀种时变信道。
在这种信道中传播表现出来的衰落⼀般为:随信号传播距离变化⽽导致的传播损耗和弥散。
6. (1)阴影衰落:由于传播环境中的地形起伏、建筑物及其它障碍物对电磁波的遮蔽所引起的衰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均方根时延扩展 4)信道的相关带宽Bc 5)时间的延迟对应于频率的相关程度
40
功率延迟分布P(τ):自变量τ是相对于固
定时延参考的附加时延(所谓固定时延 参考可以是最先到达接收机的那个多径 分量的传播时延),函数P(τ) 表示瞬时 接收功率的平均值随附加时延的变化情 况。
N 1
Ea, [PCW ] ai2 i0
此种情况出现的条件为: 多径分量的相位均匀分布在[0, 2π]之间; 不同路径分量的幅度不相关。
这两个条件对大多数环境都成立。
36
结论
接收的宽带和窄带信号的总平均功率是 相等的。
当传输信号的带宽远大于信道带宽时, 接收机可分离多径分量。
当传输信号的带宽小于信道带宽时,多 径分量不可分离,并会导致大幅度的衰 落。
Ea,
N 1 i0
ai
exp(
ji )
2
N 1
ai2
i0
34
连续波测量信号情况(1)
令测量信号的复包络为:c(t) = 2
则瞬时接收信号的复包络为:
N 1
r(t) ai exp( ji (t, ))
瞬时接收功率为:
i0
N 1
2
r(t) 2 ai exp( ji (t, ))
i0
平均接收功率为:
t时刻第i多径 分量的实际
幅度
第i多径分量 自由空间传 播的相移
第i多径分量 在信道中的 附加相移
t时刻第i多 径分量的附
加时延
假设信道在一小段时间内具有时不变特性,则:
N 1
hb ( ) ai exp( ji ) ( i ) i0
29
时变信道的冲激响应实例
30
信号带宽与接收功率的关系
在实际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一般采用信 道测量技术来获得多径信道的冲激响应。 考虑两种极端情况下的信道测量技术:
32
脉冲测量信号情况(2)
多径信道的输出r(t)为p(t)与hb(t,τ)的卷积:
r(t)
பைடு நூலகம்
1 2
N 1 i0
ai
exp(
ji
)
p(t
i
)
t0时刻的接收功率为:
r(t) 2
1
max
r (t )r * (t )dt
max 0
1
max
max 0
1 4
Re
N 1 j0
N 1
aj
i0
N 1
2
N 1
N 1 N
Ea, [PCW ] Ea, ai exp( ji ) ai2 2
rij cos(i j )
i0
i0
i0 j0, ji
其中, rij Ea[aia j ] 为路径幅度相关系数。
35
连续波测量信号情况(2)
当cos(i j ) 0或rij 0 时,有:
接收机位置不同,多径信号的情况不同, 因此其冲击响应模型是位置的函数。而 位置又是时间的函数,因此该模型是时 变的。
27
时延段量化技术
在移动通信中,将信道冲击响应的多径时延τ量
化为多个相同的时延段,称为附加时延段。每
段时延宽度均为 i1 i , 其中 示接收机第一次接收到的信号。则有
0
,0 表
37
实测的冲激响应
室内,4GHz载频,5倍波长的尺度上
38
移动多径信道的描述参数
移动无线信道中同时存在两个效应: 多径传播效应和多普勒效应。
前者造成信号的时延扩展,后者造成信号 的频率扩展。那么, 1.如何描述多径时延? 2.如何描述多普勒频率扩展?
39
多径时延的统计描述 1)功率延迟分布 P( )
。
BS
入射电波
v MS
Δd
AB
结论:接收频率 fre=fc+fd,其中fc为 发射载频,fd为多普 勒频移。此时, fd=+ v/λ>0
20
推广的结论
fd
v
cos
。
其中,θ为入射波与
MS运动方向的夹角, 0< θ<π。
入射波
θ
MS
v
21
例(课本pp124例5.1)
发射载频fc=1850MHz,v=60mph, 1mile=1609m,求以下情形的多普勒频移: (1)接收机运动方向与入射波方向正好 相反;(2)接收机运动方向与入射波方 向正好相同;(3)接收机运动方向与入 射波方向垂直。
16
计算公式推导(2)
首先,假定所传输的是纯正弦载波,载频为fc , 波长为λ;并设A点处电波(均匀平面波)信号 可以表示为:
s( t ) Acos( 2fct 0 ) 。 则传播到B点处时,信号可以表示为:
s(
t
d
c
)
A
cos
2f
c
t
d
c
0
B点是波传播方向
A cos
2f c t
2
6
多径传播
在高楼林立的市区,由于移动天线的高度比周围建筑 物低很多,因此不存在从移动台的基站的单一视距传 播,这样就导致了衰落的产生。即使存在一条视距传 播路径,由于地面与周围建筑物的反射,同一发射信 号会沿两条或多条路径传播后,以微小的时间差到达 接收机,实际的接收信号则由这些信号合成得到。这 种无线电波沿着多条不同的路径的传播,称为多径传 播。由于各条到达接收机的传播路径不同,信号所经 历的路程也就不同,这样到达接收机的不同多径信号 之间存在着幅度、相位和入射角度上的差异。另一方 面,路程不同也决定了各多径信号在到达时间上的差 异。
应该指出,我们强调的“移动无线信道”的移 动性并不仅仅来自移动台,传播环境中也会存 在各式各样移动的相互作用体。所以,即使移 动台不移动,小尺度衰落现象同样存在。
13
多普勒(Doppler)频移
什么是多普勒效应 如何计算多普勒频移 多普勒效应引起对信号的随机调频。
14
多普勒效应
由于相对运动而引起的频率变化称作多 普勒效应。最早由Doppler在研究声波传 播时发现。电波传播过程中,也会存在 由于移动台或(相互作用体)的运动而 造成的接收频率与发射频率出现差异的 现象,这种现象也被称为多普勒效应。 多普勒效应所引起的频率偏移称作多普 勒频移。
15
计算公式推导(1)
MS匀速远离基站移 动,速率为v。考虑
行进路径上距离极短 的两点:A点和B点。 设两点相距Δd,从A
到B移动耗时为Δt。 电波频率为f,波长 为λ。
BS
入射电波
MS v
Δd
AB
结论:接收频率 fre=fc+fd,其中fc为 发射载频,fd为多普 勒频移。此时,
fd=- v/λ<0
2 t 2
。
一般我们将这个频率的改变记作fd 。上式告诉我们,在 MS匀速远离BS的情况下,多普勒频移为负值,并且等于
移动速率v和电磁波波长λ的商,即
fd
v
。
19
计算公式推导(5):
类似地,我们可以得 到MS匀速靠近基站 移动,速率为v。考
虑行进路径上距离极 短的两点:B点和A 点,有:
fd
v
(t)ai
(t)
p(t
j
)
p(t
i
) exp(
j(
j
i ))dt
33
脉冲测量信号情况(3)
经化简得:
N 1
r(t0 ) 2 ai2 (t0 ) i0
假设多径分量接收功率构成了一个随机过程,其中各 分量有随机分布的幅度和相位,可以证明,脉冲测量 信号平均小尺度接收功率为:
Ea, [PWB ]
23
多径传播时延引起的时间弥散
多径传播的每个多径波到达的接收机的 路径不同,因此他们到达的时间也不同, 每个多径波在接收机处并不是完全对齐 的,这样一个基带信号的符号所占用的 时间将会超过其本来符号周期。从而对 其它的符号产生串扰,即码间串扰,这 样就会引起信号模糊。 601
24
影响小尺度衰落的因素
i i 0 i N 其中N表示相等间隔的多径分量的的最大数目, 包括第一次到达的分量。
这种量化技术确定了信道冲击响应模型的精确 性,表示该模型可以用于分析带宽小于 2 / 的传输信息。
28
冲击响应的表示
多径信道的冲击响应模型可表示为:
N 1
hb (t, ) ai (t, ) exp j(2 fci (t) i (t, )) i (t) i0
脉冲测量信号(宽带) 连续波测量信号(窄带)
31
脉冲测量信号情况(1)
设输入为一个有规律的无线信号
x(t) Rep(t)exp( j2 fct)
其中,p(t)是宽度(Tbb)很窄的周期性脉冲序列,其重复 周期为:TREP≥τmax(最大附加时延);fc是载波频率。
令
且令p(t)对p其(t)他所2 有m有ax 意/ Tb义b 的附0 加t时 T延bb来说都为0。
41
功率延迟分布的测量
多数多径信道的参数都与功率延迟分布有关, 一般主要考虑其统计特性。为了获得其统计特 性, 可通过信道测量获得瞬时功率延迟分布, 再求其统计值,便可获得功率延迟分布的特性。 在信道测量时,为了 避免大尺度衰落的影响, 一般情况应满足以下条件:
4
MS到BS的多径传播
5
小尺度衰落效应
在小尺度(几倍波长)上,移动无线信道主要 对传播信号存在以下几种效应:
由多径传播造成的信号强度在短距离(短时间)上 的急剧变化。 接收信号幅度变化
多普勒频移。 接收信号载频变化 多径时延引起信号的时间色散。 基带解调信号波
形失真
我们将这些效应统称为多径效应或小尺度衰落 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