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散文二篇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人教版2019年中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散文二篇(第1课时)导学案

《散文二篇》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2.在诵读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结构,感悟作者的情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在老师的点拨下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理解文章主旨。
3. 感悟作者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点难点1. 理解文章的内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
2. 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永久的生命》一、导入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著名作家严文井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永久的生命》,来感知作者是如何理解生命的。
2.作者简介。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
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
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
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
二、初读课文,理解内容1.文题是《永久的生命》,读罢课文,你觉得作者在文中对生命持怎样的情感态度?2.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3.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三、合作讨论,思考探究1.第一段末尾写道:“我们都非常可怜!”为什么这样说?2.怎样理解“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3.作者对生命有哪些感悟?这些感悟矛盾吗?4.课文写对生命的感悟,开始说:“我们都非常可怜”后来又说“这就是奇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6.联系实际,怎样理解“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7.你对生命有哪些思考?请用比喻的修辞,写几句话和同桌交流。
四、课堂检测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写.意(xiě)倘.若(tǎn)B.飓.风(jiù)遏.制(è)C.松懈.(xiè)俯瞰.(kàn)D.频.临(pīn)震颤.(chàn)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学校定期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让广大师生受益匪浅....。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散文二篇教案

15 散文二篇第1课时 《永久的生命》1.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重点)2.精读品味,欣赏富有哲理的语言及欲扬先抑写法的妙处。
(难点)3.思考延伸,思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树立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一、导入新课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听听作家严文井的答案吧!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把握课文,整体感知提问1:通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几层意思?明确:课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先谈生命的易逝;再谈生命的永久;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提问2:作者对生命有哪些感悟?这些感悟矛盾吗?明确:作者先是感悟到生命的易逝,一个人拥有的一切包括青春、健康甚至器官都可能失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作者又感悟到生命的永久,生命是生生不息的,个体的生命终将以新的形式永久存在。
这些感悟看似矛盾,其实是不矛盾的。
就个体而言,生命是脆弱的,易逝的;就生命的整体而言,它又是延绵不绝的,永久存在的。
提问3:文章第二自然段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明确: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能够不断地创造新的生命。
提问4:课文写对生命的感悟,开始说“我们都非常可怜!”后又说“这就是奇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作者写对生命的感悟,使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情转入低谷;接着用“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集体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要以爱情赞美生命,感情高亢,给人以磅礴的力量。
这样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更能够打动人心。
提问5: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明确: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目标导学二:深度解读,思考人生提问6:联系实际,怎样理解“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明确:生命像花朵一样,最终必将凋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新人教版(2)(含试卷)

《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有没有听过《为了谁》这首歌呢?是呀,我们为了谁,为了什么而活着?同学们,你们想过这个问题吗?(同学各抒己见)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在寻找着答案。
历史上孔子是为“仁”而生,孟子是为“义”而生,当代的人呢?医生是为治病救人而生,运动健将是为梦想而拼搏,还有地震中奋不顾身的英雄,他们都在告诉我们到底该怎么活着。
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
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
2.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遏.制(è)飓.风(jù)濒.临(bīn)俯瞰.(kàn) 呼号.(háo)3.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遏制】制止,控制。
【飓风】发生在大西洋西部的热带气旋,是一种极强烈的风暴。
【濒临】紧接,临近。
【俯瞰】俯视。
【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比喻对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罗素为什么而活着。
【交流点拨】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即爱情,知识,同情心(对人类的关爱)就是罗素活着的全部内容。
2.浏览课文,同时思考本文思路是如何安排的。
【交流点拨】文章开篇提出总的观点,然后具体论述观点的三个方面,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所以本文的结构是总——分——总。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层探究速读课文第2、3、4段,探讨以下问题。
1.罗素为什么渴望爱情?【交流点拨】首先是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
2.作者追求哪些方面的知识?【交流点拨】人类、自然、社会。
3.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是什么?【交流点拨】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年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逝世当天,还为阿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散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4)(含试卷)

15 散文二篇知识与能力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结构,感悟作者的情感。
2.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在老师的点拨下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理解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
难点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朗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
多媒体音频朗读2课时《永久的生命》(视频导入)视频播放:一粒种子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一条小溪从雪山发源,流入大海。
导言:上面两组画面,让我们看到生命的进程,感受生命的蓬勃。
生命,是大自然伟大的作品,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精辟的语言来揭示生命的真谛,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关于生命的文学财富。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儿这样阐释生命的意义:“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
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著名作家严文井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永久的生命》,来感知作者是如何理解生命的。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
湖北武昌人。
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
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
听音频朗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
思考回答:1.文题是“永久的生命”,读罢课文,你觉得作者在文中对生命持怎样的情感态度?赞美2.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谈生命易逝。
第二部分(第2~3段)谈生命神奇不朽。
第三部分(第4~5段)赞美生命。
3.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先抑后扬。
作者从时间过去永不再回来谈起,谈到个体的生命容易逝去,人力不可挽回,让人无奈,这是“抑”;接着写种族的生命是神奇的,伟大的,充满活力的,“随处显示它的快乐和威势”,这是“扬”,最后抒发对生命的赞美之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散文二篇教案

15 散文二篇知识与技能1.简单了解作者,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观点。
2.把握哲理散文的特点,得到有益的人生启迪。
过程与方法朗读、批注、共鸣、争鸣多种方式相结合,辩证地理解作品内涵及作者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索人生,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第1课时《永久的生命》1.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重点)2.精读品味,欣赏富有哲理的语言及欲扬先抑写法的妙处.(难点)3.思考延伸,思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树立乐观、豁达的人生观.一、导入新课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家严文井的答案吧!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把握课文,整体感知提问1:通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几层意思?明确:课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先谈生命的易逝;再谈生命的永久;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提问2:作者对生命有哪些感悟?这些感悟矛盾吗?明确:作者先是感悟到生命的易逝,一个人拥有的一切包括青春、健康甚至器官都可能失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作者又感悟到生命的永久,生命是生生不息的,个体的生命终将以新的形式永久存在.这些感悟看似矛盾,其实是不矛盾的.就个体而言,生命是脆弱的,易逝的;就生命的整体而言,它又是延绵不绝的,永久存在的。
提问3:文章第二自然段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明确: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能够不断地创造新的生命。
提问4:课文写对生命的感悟,开始说“我们都非常可怜!"后来又说“这就是奇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作者写对生命的感悟,使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情转入低谷;接着用“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集体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要以爱情来赞美生命,感情高亢,给人以磅礴的力量。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散文二篇学案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散文二篇学案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学案课题:散文二篇(第1课时)【学习目标】课标建议:1、研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自学作者从自身生活经历谈到,抒发独有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体悟的读法。
目标达成:1.自学《永久的生命》中欲扬先抑的文学创作手法。
2用心领悟字里行间传达的真诚与睿智,感受作者博大的胸怀和境界。
教学过程学习流程:【课前展现】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水墨(xiè)懈怠(xiè)遵循(xún)点缀(zhuì)兴味(xìng)冲洗(dí)卑微(bēi)土壤(rǎng)牛犊(dú)茸毛(róng)繁殖(zhí)蔓延(màn)凋零(diāo)2.解释下面的词语。
冲洗:冲荡,冲洗。
又并作除去罪过、习气、耻辱等。
卑微:地位低下而渺小。
扩散:向四周拓展延展。
井然有致:形容非常有条理。
【创境激趣】在忙碌、悠闲、快乐、忧愁中,日子一天一天流逝,我们一天一天老去。
有没有谁思考过:你为什而活着?你想怎样活着?(学生短暂交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散文《要生活得写意》,一起去领略蒙田的智慧!【自学导航系统】1、作者链接(1)蒙田(1533-1592):法国文艺复兴后期、十六世纪人文主义思想家。
他就是启蒙运动以前法国的一位科学知识权威和批评家,就是一位人类感情的冷酷的观察家,亦就是对各民族文化,特别就是西方文化展开淡定研究的学者。
他的散文主要就是哲学随笔,因其多样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被誉为“思想的宝库”。
主要作品存有《蒙田随笔》《蒙田意大利之旅》《爱好生命》等。
(2)严文井(1915-2021):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
著有长篇小说《一个人的烦恼》,散文集《山寺暮》,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还有《严文井童话寓言集》《小溪流的歌》《“下次开船”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风雨回眸》等。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散文两篇教案2新人教版

《散文两篇》教学设计(二)
教学过程
本文作者以真挚的态度、朴素的语言道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他的人生价值
命题,作者以开门见山的方式直白地做出回答: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
自然段,作者对其人生的三大追求进行具体阐述。
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为什么说同情心也是支配着作类苦难的良知及其崇高的思想境界。
他的经历就是这种情感的最好佐证。
他一生
狱。
在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
就在他逝世的当“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的比喻描述“孤寂”的可怕,用“圣徒和诗人们。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散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1)word版

子击出,遭田子方于道,下车伏谒。
子方不为礼。
子击怒,谓子方曰:“荣华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国君而骄人,则失去国;医生而骄人则失掉家。
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 散文二篇教课设计新人教版(1)word版1. 理解文章的要旨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知识与能力2. 认识文章的构造及推测文章的语言。
教课目的过程与方法1.在朗读的过程中,理清文章构造,领会作者的感情。
2.在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在老师的点拨下品尝文章的语言特色,理解文章要旨。
感悟作者乐观踊跃的生活态度,启示学生建立正确的人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生观、价值观。
学习要点理解文章的内容,整体掌握作者的思想偏向。
学习难点推测语言及领会作者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指引朗诵,合作研究法。
教课过程教课环节环节一新课导入教学内容生命是什么?究竟有没有永久的生命的呢?“我为何而活着?” 从古到今,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
这些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
有人碌碌一世,未及思虑就已经成为人间的急忙过客;有人搜古寻今,冥思苦想,终其一世也未能参透此中玄机。
今日我们来看看严文井和罗素两位大家是怎么回答这些问题的。
一、助学资讯1.作者简介严文井 (1915-2005) ,原名严文锦。
湖北武昌人。
今世作家、散文家、有名小孩文学家。
著有《南南和胡须伯伯》《丁丁的一次奇异旅游》等。
曾任《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第一版社社长、总编写。
1环节二自主学习的争辩家”。
在 1950 年获取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95岁高龄达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2.文体知识本课两篇散文都是谈论性散文。
所谓谈论性散文,就是用“散文”的笔法“发谈论”,或许说是以论述某个看法为中心的“散文”。
从“谈论”角度看,它是“谈论文”,是要说明一个论点;从“笔法”角度看,它是“散文”,它不像一般谈论文着重理性和逻辑,它重视的是形象的描述和感情的抒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散文二篇
【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生命、人生的感悟。
2.品味富有哲理的语言。
3.思考自己的人生,从文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重点难点】
领悟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文章的人文内涵
【学习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永久的生命
导入新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这样阐释生命的意义:“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
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
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我们该如何理解生命呢?“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这样追问自己。
有的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的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
你是否思考过这个问题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散文二篇》去寻找答案。
一、预习自测
1.识音记形(给加点的字注音,注意加“□”字的写法)
臼.齿( ) ( ) ( )
凋.谢( ) 遏.制( )
( ) 濒.临( )
呼号.( )
2.词语积累(解释词语的意思)
(1)臼齿:
(2)茸毛:
(3)蔓延:
(4)凋谢:
(5)洗涤:
(6)遏制:
(7)飓风:
(8)濒临:
(9)俯瞰:
(10)深不可测:
3.作者简介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作家。
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
中共党员,《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4.背景链接
《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
文章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的热情回报生命。
二、合作探究
1.初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2.第1段末尾写道:“我们都非常可怜!”为什么这样说?
3.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三、解难答疑
1.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
2.作者对生命有哪些感悟?这些感悟矛盾吗?
3.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四、拓展延伸
你对生命有哪些思考?请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几句话和同学交流。
【学习反思】
【作业】
第二课时我为什么而活着
一、预习自测
1.作者简介
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
他是一个极富鼓动能力的辩论家,一个文理兼通的勤勉的科普工作者。
他为他所信仰的自由主义事业而孜孜以求,义无反顾。
因他“为思想的自由和人道主义的理想而写作”,于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是他为晚年自传做的前言,以其饱含情愫的如椽巨笔精要地概述了支配他一生的三种强烈的感情: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心。
2.背景链接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罗素的思想随笔,从中可以窥见思想家罗素的崇高思想境界和伟大人格。
罗素作为作家、哲学家,用文学的笔法,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永恒的命题作了响亮的回答,通俗而生动地亮出了自己的思想。
二、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说说文章的结构特点。
2.作者为什么把追求爱情作为活着的第一条理由?
3.作者活着的第三条理由是什么?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胸怀?
三、精讲答疑
1.指出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2.如何理解最后一段话?
3.从作者的追求中,可以看出罗素是怎样一个人?
四、拓展延伸
以“司马迁”和“屈原”为写作对象,以“人为什么而活着”为话题,以“人生短暂,犹如一个匆匆过客”为开头,写一篇不少于80字的短文。
短文要包括所给出的人物,并且体现出你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和思考。
【学习反思】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