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复习课教案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复习课教案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手法。
2.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回顾《小石潭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2. 回顾《岳阳楼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议论手法和表达思想的方式。
3. 回顾《醉翁亭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幽默手法和表达情趣的方式。
三、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回顾《小石潭记》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情节。
2. 分析《小石潭记》的描写手法,如对小石潭的描写、对鱼的描写等,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表达情感。
3. 让学生翻译《小石潭记》中的重点句子,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答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详细分析。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五、教学评估:1. 通过学生复述文章情节的情况,评估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程度。
2. 通过学生翻译重点句子的情况,评估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3. 通过学生小组讨论的情况,评估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文章的核心思想。
2. 文章中的经典句子和写作手法。
难点:1.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用词。
2. 文章深层次的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七、教学资源:1.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的原文。
2. 相关的参考资料和解析。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八、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复习《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 分析文章中的经典句子,解释其中的深层次含义。
3. 通过案例分析,讲解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九、教学反馈:1. 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对比复习教案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对比复习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理解《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文章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1.2 分析三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1.3 比较三篇文章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小石潭记》:柳宗元的生平背景,文章的主题思想,描写手法及艺术特色。
2.2 《岳阳楼记》:范仲淹的生平背景,文章的主题思想,描写手法及艺术特色。
2.3 《醉翁亭记》:欧阳修的生平背景,文章的主题思想,描写手法及艺术特色。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讲解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的生平背景,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
3.2 分析三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3.3 讲解三篇文章的描写手法及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四章:比较分析4.1 比较三篇文章的相同点:描写自然景色、表达作者情感、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
4.2 比较三篇文章的不同点:题材选择、情感表达、艺术风格。
4.3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深入理解三篇文章的独到之处。
第五章:课堂练习与拓展5.1 请学生总结三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5.2 请学生举例说明三篇文章中的寓情于景的手法。
5.3 推荐相关文学作品,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对比复习教案第六章:教学策略6.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三篇文章的异同。
6.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三篇文章的艺术特色。
6.3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
第七章:教学评估7.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三篇文章作者、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理解。
7.2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第八章:教学资源8.1 文本资源:《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原文及相关注释。
8.2 多媒体资源:相关视频、音频和图片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8.3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网站,方便学生查阅更多信息。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对比复习教案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对比复习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理解并掌握《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1.2 分析并比较三篇文章的艺术特色和写作风格。
1.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小石潭记》:描绘了小石潭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向往。
2.2 《岳阳楼记》:描述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心和思考。
2.3 《醉翁亭记》:通过描绘醉翁亭的雅致环境和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感悟。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对比阅读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比较三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2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段落进行分析,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意图。
3.3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对三篇文章的比较分析和总结。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预习三篇文章,了解作者背景和文章大意。
4.2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三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组对比分析三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段落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意图。
4.5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对三篇文章的比较分析和总结。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5.2 小组合作成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和完成的比较分析总结的质量。
5.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其他期的山水游记或散文,如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欧阳修的《秋声赋》等,以拓宽视野,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6.2 文化背景探究:介绍《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背后的历史文化和作者生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复习教案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复习教案一、导入复习,明确目标:1识记文学常识、明确作品主题。
2掌握通假字、多义词、其他重点实词。
3能够默写翻译并理解重点句。
4拓展迁移,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重温课文,知识梳理1.文学常识和主题: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有《范文正公文集》,我们曾学过他的《渔家傲》。
本文写于庆历六年。
当时作者贬居邓州(现河南邓州)。
文章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劝之意。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公集》本文也写于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政治改革,而被贬滁州。
他一方面励精图治使“政通人和”,一方面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排遣遭贬谪的抑郁。
文中主要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2.重点词语:成语:心旷神怡气象万千水落石出觥筹交错醉翁之意不在酒通假字:属予作文以记之百废具兴同义词:朝晖夕阴——春和景明——不见曦月薄暮冥冥——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其他:胜状—大观旧制薄暮沙鸥翔集去国怀乡前人之述备矣颓然乎其间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伛偻提携山肴野蔌一词多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而或长烟一空(有时)予观夫巴陵胜状(看)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尽,直通)云归而岩穴暝(聚拢)感极而悲者矣(到极点)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返回)此乐何极(穷尽)吾谁与归(归依)佳木秀而繁阴草木茂盛)日出而林霏开(雾气)蔚然而深秀者(秀丽)若夫霪雨霏霏(繁密的样子)特殊句式:判断句:1)环滁皆山也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倒装句: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2)微斯人,吾谁与归?3.其他重点句: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旷达胸襟。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抱负4、醉翁之意不在酒。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复习课教案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巩固对《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名篇的理解和记忆。
2.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和分析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升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回顾《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的主要内容,提炼每篇文章的主题和亮点。
2. 分析三篇文章在写作手法、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上的异同。
3. 深入探讨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回顾三篇名篇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每篇文章的主题和亮点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3. 课堂分享: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学生和老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4.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方面,比较三篇文章的异同。
5. 深入探讨:组织学生针对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深入探讨,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
6. 课堂小结: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2. 选择其中一篇文章,进行翻译和赏析,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魅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质量和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文章内容,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七、教学资源1. 提供《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的原文和相关注释,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2. 提供相关的研究资料和论文,供学生参考和拓展。
3. 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PPT、视频等,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八、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和分析文章的亮点和主题。
《岳阳楼记》《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复习课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岳阳楼记》《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复习课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课时 1课时教学目标1.文体复习,了解所学过的相关古代文体。
2.思想贯穿:了解古代的贬官文化和隐士文化。
3.写作技巧: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4、文言基础: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
教学重点人文文化熏陶,了解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化和隐士文化。
教学难点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教学方法情景陶冶法、讲解法、练习法教学预备习题、实物投影、录音机、彩粉笔、笔记本教学程序老师活动同学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配乐诗朗诵指名读:成就可以更大,但你必需大胆幻想。
当然实现幻想的过程必定艰辛万分,因此你必需保持一种开心的态度,用轻松的心情面对挑战。
这样你才能在实现幻想的过程中适应压力,放飞心灵,才能在踏实中筑梦,才能顺当走向胜利。
缓解紧急气氛,激发学习爱好。
情感体验古之中国,宦海沉浮,稍不留意,就遭贬谪,在数不清的遭贬人员中,不乏饱读诗书的志士。
由于对熟悉变迁和世态炎凉有了更糊涂更深刻地熟悉,创作的作品往往更有意味和品位。
同学举例:如:屈原的《离骚》、司马迁的《史记》、刘禹锡的《陋室铭》…… 为解决本课重点埋下伏笔。
明确目标今日我们就付息一下《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感受这些孤独而又名贵的灵魂,体验他们发自内心深处无奈而不屈的声音。
粗略回顾三篇文章,并指出异同。
(分小组争论)复习过程1.提示三篇文章的基础学问2、复习记这种文体既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叙事、描写、谈论相结合。
板书:叙事,描写,谈论3.像这样文体隐含在题目当中的文言文你还了解哪些?板书:说:阐述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序:临别赠言4、提出问题《小石潭记》时乐常忧《岳阳楼记》因国而乐《醉翁亭记》因景而乐过度:“乐”也好,“优”也罢,三篇文章的表现方式是一样的,都是通过景物描写来体现。
5、勾画突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屏幕显示)隐士文化与贬官文化6、练习描写景物(屏幕显示)一段有关秀美山川的录像点拨:语言内容主旨A文体都是“记”。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对比复习教案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对比复习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理解《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文章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1.2 分析三篇文章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
1.3 比较三篇文章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小石潭记》:了解柳宗元的生活背景,分析文章中的寓言意义,探讨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感悟。
2.2 《岳阳楼记》:解读范仲淹的治国理念,分析文章中的豪放与婉约,欣赏作者对岳阳楼风景的描绘。
2.3 《醉翁亭记》:了解欧阳修的人生经历,解读文章中的醉翁之意,品味作者对山水田园的热爱和追求。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三篇文章进行对比,找出各自的特色和优点。
3.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3.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段落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三篇文章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三篇文章,了解文章大意,标记出不理解的部分。
4.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比较三篇文章的异同,总结各自的特色。
4.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和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深入解读文章内涵。
4.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
5.2 理解程度:通过课后作业和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5.3 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评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比较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代或类似主题的文章,如《与朱元思书》、《与陶渊明书》等,拓宽视野,加深对文学史的了解。
6.2 影视作品欣赏:推荐学生观看以这三篇文章为背景的影视作品,如《小石潭记》电视剧,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复习课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复习课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杨扬复习目标一、学问与技能:1.把握重点文言学问、重点句的默写、翻译和理解。
2.识记文学常识、理解文章主题。
3.熟知课文内容,把握的思想感情.二、过程与方法:1深化体会宽敞的胸襟和忧国忧民、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2.能够拓展迁移,比较、联系实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两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与民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见,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复习重难点:1.把握重点文言学问。
2.培育同学对重点文言语句的理解赏析力量。
3.熟知课文内容,把握的思想感情.学习过程:一、引入本课学习。
二、复习内容学问点梳理:(让同学小组争论完成,不会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一)通假字:(二)古今异义:(三)一词多义:(四)词类活用:(五)依据课文内容回答读《岳阳楼记》回答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而“重修岳阳楼”,这说明白什么?2、首段交待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写这篇文章的直接缘由是什么?4、其次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5、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6、表现关怀国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表现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是什么?)7、“进”“退”分别照应什么?8、突出表达旷达胸襟的句子答:9、突出表达宏大的政治理想的句子(与现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像的句子。
)10、“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11、第五段的谈论作用是什么?读《醉翁亭记》回答12、领起全文的句子是:13、写山间早晨、傍晚景色的句子是:14、写四时之景的句子是:15、第三段写游琅琊山的情形,一共写了四个场面:16、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17、究竟在“乐”些什么?(六)、名句背诵:1、表现的远大理想:2、表现的旷达胸襟:3、洞庭湖月夜美景:4、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宏伟景象的句子:5、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6、迁客骚人因物而喜的句子:7、迁客骚人因己而悲的句子:二、合作探究《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两文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三、拓展延长1、两篇散文语言美丽,尤其是对偶句充分体现了汉语言的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复习课教案学习目标:1、文体复习:了解所学过的相关古文文体2、思想贯通:了解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化与隐士文化3、写作技巧:景物描写及其作用4、文言基础: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学习重点:人文文化熏陶,了解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化与隐士文化学习难点: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学习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古之中国,宦海沉浮,稍不留意,就遭贬谪。
在数不清的遭贬人员之中,常有饱读诗书之人。
贬了官,失了宠,摔了跤,悲剧意识来了,创作愿望和创作激情更加强烈了。
由于对人事变迁和世态炎凉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创作出的作品往往更有意味和品位。
屈原放逐,乃有《离骚》;司马迁被宫(比贬谪更残酷),撰成《史记》;李白流放夜郎,许多名诗传于后世;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便诞生了 '三吏'、 '三别';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写出了千古传诵的近体诗;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永州八记》流传千年;刘禹锡两度被贬,终成一代大家;苏轼乌台诗案,前后《赤壁赋》闪烁熠熠光华;欧阳修多次被贬,《醉翁亭记》等名作如雨后春笋……被贬官,是当事人的不幸,但却是中国文化的大幸,中国的文采华章因此更有了张力。
今天,我们就复习一下《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让我们再一次感受这些孤独而又高贵的灵魂,体验他们发自灵魂深处无奈而不屈的声音……二、小组探讨比较《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的异同。
提示: 1、文体都是“记” 2、作者同为贬官,对待被贬的态度有所不同3、都有景物描写,作用不同三、讲授新课(一)复习“记”这一文体。
1、“记”是古代一种不定文体,一般来说,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某件事有所感受,而后不拘一格的记下来,都可以称“记”。
记可以全是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叙事、描写、议论相结合,如《岳阳楼记》。
2、学生回忆,梳理所学古代其他文体。
还学过“说”(《马说》《爱莲说》)、“序”(《送东阳马生序》)、“传”(《五柳先生传》)、“书”(《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铭”(《陋室铭》)、“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①“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_______,如《马说》《爱莲说》②《五柳先生传》体裁是“传”,传记是一种用来______的文体,一般由别人代为记述,自述生平的叫___。
本文是陶渊明托言“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际是作者的自传。
③《送东阳马生序》中“序”是一种文体,这是一篇___,是作者为同乡后学马生的_____,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期种种艰辛勉励马生学习,文章质朴亲切,极为感人④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______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用韵。
答案:①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②记载人物生平事迹自传③赠序临别赠言④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二)讲述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与贬官文化1、隐士文化(人生准则:宠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厌倦了世俗中金钱的诱惑、权力的纷争、宦海的沉浮,心境平和,淡泊名利,回归自然本性,或是在优美的大自然中忘记尘世的喧嚣。
代表: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吴均(《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龚自珍(《己亥杂诗》)。
2、贬官文化(人生准则:“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兼济是终生的愿望,独善是无奈的选择。
柳宗元支持“永贞革新”,结果是“二王八司马”,一同被贬的还有刘禹锡;庆历三年(1043),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庆历新政”未至一年,被贬邓州;庆历五年,欧阳修为范仲淹仗义执言,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滁州。
在任时门庭若市,被贬后门前冷落,“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唯一可以对话的是自然,是天地。
他们纵情沉醉于山水,只是借山情水意来浇融心中的块垒而已。
代表人物:柳宗元、刘禹锡、范仲淹、欧阳修、苏轼……3、练习(学生小组讨论,或在相关的参考书上寻觅答案,力求理解)。
①《小石潭记》中先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如何理解这“一乐一忧”?②《醉翁亭记》中“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与《岳阳楼记》“后天下之乐而乐”中“乐”的内涵是否相同?③《醉翁亭记》中如何理解'太守乐其乐'?提示:①作者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抑郁难平,凄苦是主要的感情基调,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心情,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在尘世中找到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便得到净化和复归,破碎的心灵便得到片刻的抚慰,作者能不感到快乐吗?但这种快乐毕竟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触景伤情,忧伤、悲凉即随之而来。
②不同,前为欣赏自然景物的快乐,后为国家富强,百姓富裕后的快乐。
③太守虽被贬,然仍励精图治,使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富足,太守为此而乐,与民同乐,乐其一也;而仕途失意,有志难伸,纵情山水,暂时排遣抑郁,乐其二也,热闹之中有着难言的寂寥。
(三)《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1、学生分析三文中景物描写的写法(新授课之述备矣)。
2、老师分析三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小石潭记》中景物描写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②《岳阳楼记》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用相当多的篇幅描写岳阳楼的景色,但写景本身并不是目的,作者的真正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人生抱负,并以此规劝、勉励友人。
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情景交融,为后文张本,引出议论,阐述作者抱负。
③《醉翁亭记》中记叙、写景、抒情相结合,景中处处有情,突出了主旨——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3、小组合作练习①大家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一两则加以赏析。
提示:如《桃花源记》中“桃源之美”,《三峡》中的山美、水美,《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游山西村》《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②在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有不少通过写景抒情,来含蓄地表达作者政治上的失意和力图排解郁闷的心情。
找出几篇这样的作品,结合有关背景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四)疑难字词句的翻译出示练习,学生翻译,因以前讲授较细致,老师只做巡回指导。
1、通假字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②属予作文以记之2、词类活用A、名词作状语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②北通巫峡,南极潇湘②皆若空游无所依④斗折蛇行,明灭可见⑤其岸势犬牙差互⑥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⑦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B、使动用法①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宾语前置①微斯人,吾谁与归!②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城居者未之知也。
4、修辞:(互文)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③朝晖夕阴,气象万千④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四、课堂小结稻梁发酵以成美酒,少材躬压以成犁辕。
范仲淹这些皇宫大臣,在漫长的遭贬过程中受着无理的制约,甚至是无情的摧残,但偏偏成就了另一番学业,那酵成的美酒芳香诱人,那躬成的犁辕带着信念走向春的田野划出美丽的诗文。
忘掉仕途的坎坷,抛弃命运的舛错,抚琴吟曲,品酒评诗,也不失为一种极致的风景;更可敬的是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了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的楷模。
五、作业:课外文言文阅读两则(一)范仲淹罢宴范文正公守邠(bīn)州,暇日率僚属(下属的官吏)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c uī dié丧服)数人营理葬具者。
公亟(jí急迫地)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fènɡ)敛棺槨(下葬的物品)皆所未具。
公怃然(失意的样子),即彻(通“撤”)宴席,厚赒(zhōu救济)给之,使毕其事。
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1.从上文中摘出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
2.《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谪守“江湖之远”的滕子京之邀而写的,既为劝诫对方也有自勉之意。
根据这篇短文所叙的故事,你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的意思,有什么新的理解?(二)大龙湫袁枚未到三里外,一匹练从天下,恰无声响。
及前谛视,则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尽化为烟,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为杨白花。
既坠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织,风来摇之,飘散无着;日光照之,五色佚丽,或远立而濡其首,或逼视而衣无沾。
其故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绝无凭籍,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较石梁绝不相似.大抵石梁武,龙湫文;石梁喧,龙湫静;石梁急,龙湫缓;石梁冲荡无前,龙仇如往而复:此其所以异也.初观石梁时,以为瀑状不过尔尔,龙湫可以不到;及至此而后知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3.解释下列加点词及前谛视 ( ) 此其所以异也( )或远立而濡其首( ) 以为瀑状不过尔尔( )4.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①大龙湫恰无声响飘散无着的原因是____________②游览大龙湫给作者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5.'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这句话中用到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答案 1.怃然亟令询之彻宴席厚赒给之 2.不仅忧君而且忧民(意思对即可,能运用互文的知识,联系前句加以说明,可加奖励分。
)3.仔细看……的原因沾湿……的样子 4.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绝无凭藉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
5.排比、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大龙湫是瀑非瀑的特点。
教学反思:读过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命运心常戚然,无论隐居还是被贬,其实都是一种无奈,但艰难困苦,玉汝乃成,正是这种无奈,使得他们的人生放射出熠熠的光华。
而初中所选的课文又多此两类文章,若想读懂这些文章,并能发掘文中深层意蕴,首先要“知人论世”,对作者和作品的相关背景有所了解,并且不拘一人一时,把零散的知识点连缀起来,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因此,我把给学生人文文化熏陶,讲清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与贬官文化作为本课的重点。
在复习过程中,还应注意知识之间的互融性,注意基础知识、阅读、作文等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基础知识部分“文体复习”和“疑难字词句复习”采取练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牢记,由于本教案不是侧重于基础知识点的复习,所以疑难字句只要学生心中有数就算达到目的了。
写作方面主要复习了景物的写法及作用,如果再与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联系起来就更好了,可又不容易找到这种古散文与现代小说的结合点,只好作罢。
作业中两个课外文言阅读,一个侧重思想,一个侧重基础知识,都是对本文学习目标的巩固。
“边讲解边练习”的教学方式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达到牢固把握语文基础知识和深入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的目的,至于成效如何,只能是因人而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