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上语文基础知识复习笔记及教案完全版
2024八年级上册语文

2024八年级上册语文一、基础知识。
1. 字词积累。
- 生字:课本后的“读读写写”部分的生字词要熟练掌握其读音、字形和字义。
例如“溃(kuì)退”的“溃”不能读成“guì”;“锐不可当(dāng)”的“当”是多音字,在这里是“抵挡”的意思,所以读“dāng”。
- 词语辨析:- “歼灭”与“消灭”:“歼灭”强调彻底消灭,一般用于军事方面,消灭的对象多为有组织的敌人等;“消灭”的使用范围更广,可以指除掉有害的事物、人或现象等。
2. 语法知识。
- 句子成分:了解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基本概念。
例如在“英勇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一句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是主语,“横渡”是谓语。
- 病句类型及修改:- 搭配不当:如“他的写作水平明显改进了”,“水平”与“改进”搭配不当,应改为“提高”。
- 语序不当:“我们讨论并听取了校长的报告”,应先“听取”再“讨论”。
二、文言文学习。
1. 重点篇目。
- 实词:- “自三峡七百里中”的“自”是“在”的意思;“略无阙处”的“阙”通“缺”,缺口。
- “沿溯阻绝”中,“沿”是顺流而下,“溯”是逆流而上。
- 虚词:-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的“虽”是“即使”的意思;“以”在这里是“认为”的意思。
- 翻译句子:-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 实词:- “五色交辉”的“交辉”是交相辉映的意思;“晓雾将歇”的“歇”是消散。
- 虚词:-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的“与”是参与,这里指欣赏。
- 翻译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话题。
)2. 文言文语法特点。
-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三、现代文阅读。
- 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023年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提纲笔记归纳

2023年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提纲笔记归纳第一单元:词语积累与运用- 词汇记忆:通过词语记忆和运用巩固词汇量,特别是在朗读、写作和翻译中应用所学的词汇。
- 词义辨析:研究词语的多义和辨析,掌握不同语境中的正确用法。
- 词语运用:学会将词汇应用到不同的句子和场景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单元:作文写作技巧- 基本要素:研究作文的结构、段落划分和标点符号的运用,确保作文的结构合理、逻辑清晰。
- 内容表达:培养写作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以及运用丰富的细节和感情描述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 修辞技巧:研究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作文更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第三单元:阅读理解技巧- 预测猜测:通过题目、标题和段落首句预测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 主旨概括:学会从文章中找出主旨,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 推理判断:通过文章中的线索进行推理和判断,进一步理解文章的细节和脉络。
第四单元:课文阅读与赏析- 精读课文:仔细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 阅读理解:通过课文的阅读,掌握文章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 作品欣赏: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第五单元:修辞与写作- 修辞手法:研究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加强对文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创意写作:培养创造性思维,在写作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 文字修饰:运用修辞手法和文学修饰,使写作更加精彩生动。
第六单元:听力技巧与口语表达- 听力理解:通过听力练,提高听力理解能力和听写准确度。
- 口语表达:研究正确的发音、语调和口语表达方式,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 对话交流: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和交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第七单元:文学常识与写作- 文学作品:了解和阅读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拓宽文化视野。
- 文学常识:研究文学史、文学流派和著名作家的基本常识,了解文学的演变和发展。
- 写作技巧:通过研究文学作品,借鉴文学创作的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5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5篇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1《信客》知识目标:1、体察信客的语言、行动和心理。
领悟他的品格和精神。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能力目标:学会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直无私的品格。
教育目标:培养学生洁身自好、待人宽容、任劳任怨等的品质。
重点难点:感受本文的语言。
抓取人物的品格。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一、导入。
请大家回想一下,有什麽职业是过去有而现在已逐渐消失了的?为什麽?(因为我们现在已经不需要他们了。
或者他们已经落伍了。
)那麽,我么今天要讲的《信客》,也正是这样一种职业。
大家就来看一下,“信客”到底是做什麽的?二、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比较长,我们就不读了,提前让大家回去预习了。
现在再给大家一点时间,快速浏览一下本文,并且找出信客是做什麽的?这行职业有何特点?(这个问题,学生基本上都能找出来,但是概括的语言并不是很简练。
但是,对于职业的特点,却总结的不好。
好像学生还摸不着门路。
)1)、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诚信无私2)、终年跋涉,非常辛苦——任劳任怨3)、收入微薄,生活贫穷——待人宽容4)、最痛苦的是蒙受怀疑、欺凌、憎恨。
但是信客的阅历又让他增长才干。
2、从上面大家的总结可以看出,信客的为人如何?(或信客这一行所需要的品质是什麽?)诚信无私、任劳任怨、待人宽容、洁身自好、恪尽职守、善良厚道等。
(学生基本上能说个差不多。
但有时专业语言运用的还是不好。
口头语比较多一些。
)3、那麽分别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事例来!都能对号入座。
只是语言繁琐,不凝练。
4、可是,有个很奇怪的现象。
为什麽作者再写信客之前,还写了一个老信客?险些老信客,实际上说明了信客这一职业的两个特点:路途艰苦;强调职业道德——“就在一个信字”,而且这个“信”字要做到一丝不苟的地步。
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经历,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点,他的惨痛的教训。
又时时警惕着年轻信客。
这些,都促使他迅速成为可以信赖的信客。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资料

八年级(上)语文复习资料第一单元战争记忆第1课新闻两则一、重点字词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荻.dí溃.kuì退泄.xiè气阻遏.è绥.suí聿.yù2. 解释下列词语。
(1) 业已:已经。
(2)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 不可抵挡。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 只怕共产党生根。
”他是怕对了。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 不仅是树木, 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 而且枝叶茂盛了。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两则新闻的作者是毛泽东。
2. 新闻的特征是用事实说话。
3. 新闻的六要素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4. 新闻的结构包括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第2课芦花荡一、重点字词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提防..dī fang 疟.yào子寒噤.jìn吆喝..yāo he 蹿.cuān 仄.zè歪转弯抹.mò角(点拨: 注意“提”、“喝”、“抹”等是多音字。
)2.解释下列词语。
(1) 寒噤: 因寒冷而哆嗦。
(2) 张皇失措: 慌慌张张, 不知怎么办才好。
3. 用恰当词语填空。
(1) 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 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 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 在淀里, 像一片苇叶, 奔着东南去了。
(2) 每天夜里, 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 就像一个没事人, 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 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二、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芦花荡》的作者是现代著名作家孙犁, 选自《孙犁文集》, 本文是作者的“白洋淀纪事之二”, “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
第3课蜡烛一、重点字词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匍匐..pú fú揣.chuāi在怀里衰.shuāi老淹没mò (点拨: 注意多音宇“揣”“没”的读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笔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笔记一、第一单元。
- 新闻要素。
- 时间:1949年4月20日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
- 地点:长江前线。
- 人物: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 事件:胜利南渡长江。
- 新闻结构。
-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导语部分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 主体:具体叙述了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渡江的战斗情况,包括渡江的时间、地点、经过等。
如“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 新闻要素。
- 时间:1949年4月20日起。
-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 事件:横渡长江。
- 新闻结构。
-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导语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包括渡江的兵力、战线和区域等重要信息。
- 主体:按照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依次叙述了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
其中,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广大地区;西路军三十万大军与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毫无斗志,纷纷溃退,我军所遇抵抗甚为微弱;东路军三十五万大军渡江时,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1. 新闻要素。
- 时间:1901年12月10日。
- 地点:瑞典的斯德哥尔摩。
- 人物: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等相关人员,以及首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 事件: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2. 新闻结构。
- 导语:“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全册基础知识总结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全册基础知识总结第1课《消息二则》文学常识:一、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两则消息分别刊载于1949年4月22日、24日《人民日报》二、毛泽东,字润之,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代表作:词《沁园春·雪》。
三、新闻新闻五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也是记叙文六要素)。
新闻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准确简洁性字词:阻(zǔ)遏(è):阻止。
业已:已经。
锐(ruì)不可当(dāng) :锋利无比,不可阻挡。
摧枯拉朽(xiǔ):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溃(kuì)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要塞(sài):指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歼(jiān)灭:消灭(敌人)。
泄气荻(dí)港督(dū)战主题归纳《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以及其简练的语言及时报道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江一事,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的状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全面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并分析了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的根本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
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文学常识:选自《百年好文章——路透社新闻佳作》诺贝尔(1833- -1896), 瑞典化学家、工程师。
字词:颁(bān)发遗嘱(zhǔ)风平浪静:形容平静无事。
卓(zhuó)有成就:有突出的成绩。
仲(zhòng)裁建树:表示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或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
主题归纳本文报道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时间、获奖者、颁奖机构、资金来源等情况,揭示了诺贝尔奖对促进科技进步、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赞扬了诺贝尔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第3课《“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文学常识:一、选自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报》。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表格版)附知识点总复习资料汇总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单元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四篇课文,有中外消息,有特写,有通讯,他们都属于新闻,具备新闻的一般特点;同时又具备各自的特点。
在教学时要认真把握,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新闻本身的发展。
单元教学目标1、悉作品和涉及的作者生平、代表作品、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2、了解熟新闻的文体特点,并以此解读其他新闻。
3、掌握新闻的“六要素”。
4、注意区分客观事实和主观评价,了解作者的立场和观点。
单元重难点1、悉作品和涉及的作者生平、代表作品、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2、了解熟新闻的文体特点,并以此解读其他新闻。
单元课时分配1、《消息二则》 2课时2、《首届若贝尔奖颁发》2课时3、《“飞天”凌空》 2课时4、《一着惊海天》 2课时新闻采访新闻写作 2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第二单元单元教材分析这四篇课文题材都与生活经历、人生追求有关,容易激发情感,引发对自己的人生、生活的思考,更容易融入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品,在朗读中悉心揣摩文章的风格、描写的手法和浓郁的感情色彩吧。
单元教学目标1、掌握每课的疑难字词。
能读准,会辨析,懂其意。
2、了解作家及作品常识,掌握重要作家及其作品。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主题。
4、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学习写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5、学会有条理、有中心的陈述事件和体会;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
’单元重难点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主题。
2、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学习写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3、学会有条理、有中心的陈述事件和体会;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
’单元课时分配5、《藤野先生》 2课时6、《回忆我的母亲》 2课时7、《列夫.托尔斯泰》2课时8、《美丽的颜色》2课时学写传记 2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新人教八年级上语文基础知识点整理精品

八年级上语文基础知识点整理
一、词语辨析
1.同音词和近义词的辨析
2.同根词和相关词的辨析
3.词性、词义、词形、词语的辨析
二、字音字形
1.声母和韵母的组合变化
2.声调和变调规律
3.汉字的结构和构造
4.异体字和同音字的辨析
三、语法知识
1.词类和句子成分的分类和功能
2.主谓一致、单复数的规则和变化
3.时态、语态和语气的运用
4.修辞手法和修辞技巧的应用
四、古代文化
1.唐诗宋词的鉴赏和欣赏
2.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
3.古代典故的理解和运用
4.古代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
五、作文技巧
1.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的写作要点
2.描写、抒情、夸奖、批评等修辞方法的运用
3.选材、罗列、连句、连段等写作技巧的运用
4.编写作文提纲、扩充写作材料、修改作文的方法
六、阅读训练
1.阅读理解题的解题技巧
2.外延阅读、笔记阅读的方法
3.理解上下文、推测词义的技巧
4.阅读文章的主旨、结构和线索
七、写作训练
1.短文改错题的解题技巧
3.文章写作与写作技巧的训练
4.写作写意词、标题与图表的衔接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基础知识复习笔记(一)【复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
2.准确把握注释及字词积累中的字音、字形。
3.掌握注释中成语及生词的含义。
4.背诵默写《过故人庄》《游山西村》。
5.从内容、思想、艺术角度理解、赏析诗歌。
6.掌握名著的作者和基本内容。
【复习内容】第一单元基础知识、《过故人庄》《游山西村》。
名著《格列佛游记》。
一、文学常识1.《巴东三峡》的作者是,他是现代学者、作家、翻译家,湖南岳阳人。
本文选自《中华百年游记精华》。
2.《周庄水韵》的作者是,是当代作家,本文选自《散文选刊》。
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的作者是,是当代作家,天津人。
本文选自《中国风景散文三百篇》。
4.《走进纽约》的作者是,当代作家,陕西延安人。
本文选自《中华百年游记精华》。
5.《过故人庄》的作者是,字。
代诗人边塞诗人。
本诗选自《孟襄阳集》。
叙述作者到农家做客受到热情款待的经过,描绘了恬静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老朋友之间的诚挚友谊,也流露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6.《游山西村》的作者是,(朝代)著名爱国诗人,字,号。
本诗写于乾道三年初春,当时作者在山阴乡下,诗中表现了农家的殷勤好客和风俗古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二、字词①生字(给下列字注音):袅()崆()浣()秭()瞿()巅()夔()木橹()斑斓()眩()目谛()听娴()熟璀璨()()湛()蓝恬()静逶迤()()安谧()牦()牛潸()然繁衍()篝()火脍炙()()巉()岩擎()天皑皑()砭()骨镢()头烙()印镳()炽()热②词语(抄写并熟记下列词语):渺小斑斓炫目参差谛听娴熟摇曳璀璨凝重缤纷勾勒颠簸戈壁肃穆涟漪妩媚震慑伫立粗犷安谧篝火沟壑谦卑喧嚣炫耀猥琐赫然袅袅不断如泣如诉瞬息万变稍纵即逝扑朔迷离海市蜃楼潸然泪下得天独厚脍炙人口世外桃源虚无缥缈首屈一指超尘脱凡重峦叠嶂微不足道自惭形秽眼花缭乱分道扬镳三、诗歌赏析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对这首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点题,说明诗人是应约来到乡村老朋友家做客的。
B、颔联描写村庄环境之美,“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写的都是远景。
C、颈联是写与故人宴饮叙谈的情形,“开轩面场圃”是写所见,“把酒话桑麻”是写所谈。
D、尾联是说诗人将在重阳时节,再来乡村,饮酒赏花。
2、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描绘了美丽的田园风光和平静愉悦的田园生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真挚友谊的赞美。
B、这首诗的结构层次是扣住题目来安排的,因而具有访问辞别的如话家常的结构形式。
C、这首诗在侧面赞美“故人”的同时,处处表露着诗人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诗人自我的生动形象。
D、从艺术上看,这首诗对仗工稳,却很自然活泼;用典不少,却是深入浅出;描写景致,却是浑然见意。
3、阅读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回答问题。
①诗人是通过哪一句诗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哪两句诗最能集中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请任选一问回答。
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简短赏析。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对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是()A、“足鸡豚”是“鸡豚足”的倒装,表明主人竭尽所有,盛情款待。
B、“柳暗花明”描写山村仲春的景色,柳条枝叶繁茂,春光灿烂明丽。
C、“春社”是乡间很重视的节日,在立春后第五戊日,这天农家敬土地神祈祷丰收。
D、“无时”是诗人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一天很快就过去了,写他对山庄的依恋。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通过写山民待客之诚,赞颂了山村百姓的纯朴好客的品质性格,写出了山村的民风之美。
B、颔联是千古名句,写出了山村的风光之幽,景色之美,同时在景物描写之间寄寓深刻的哲理,诗句给读者以启发,使读者从中悟出很多道理,这是本诗特具的情趣。
C、颈联由景入事,写出了山村的民俗之美,写春社盛况,善良的百姓向善良神祗祈告善良的愿望。
也表现了诗人对故土乡亲的热爱。
D、诗人极写山西村的人民和风物之美,实际上是反衬官场之黑暗,宦海之险恶。
写对山村的喜爱、依恋是假,抒写对秦桧等权奸的憎恶之情、对昏庸的南宋皇帝的决绝之情是真。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
对仗工稳,语言明白晓畅,生动逼真地表现了农家的殷勤好客和风俗古朴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B.诗人紧扣诗题“游”字,向我们展示了游村的所见所闻:农民朋友的好客习俗,农村明媚绚丽、变化万千的自然风光及山西村淳朴的风土人情。
每联虽各有侧重,但以“游”字贯穿始终。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上句“疑”字,把山峦重叠、流水萦绕的迷路的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换形所见之景,描绘得宛然在目。
用语清新,含义丰富。
此句被后世称为佳句,常用来描写或赞美山水美景,也往往比喻人们在无路可走的时候,经过一番周折、一番努力,又有了新的出路、新的天地。
D.“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意思是:从今以后即使允许趁月闲游,我也没有时间像今天这样跨过千山万水拄着拐杖来敲你的家门,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和彼此深厚的友情。
4、陆游《游山西村》中,“,”两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又复现的境界,富有哲理,给人启迪。
5、陆游《游山西村》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现在常用来形容进入一个别有天地的境界,富有哲理,给人启迪。
四、名著阅读1、千百万人熟知的“雅虎”网站,原名“Y ahoo”,是在《格列佛游记》的第四卷“_________”中提到的怪物“雅虎”,现已成为因特网世界最令人熟悉的名词之一。
2、《格列佛游记》讲述了英国的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以及马(慧骃)国等地的经历。
请根据下面提供的信息在横线上分别写出与之对应的国家名称。
①它们有理性,公正而诚实,友谊和仁慈是其美德。
②我看到了它的头和一只爪子,估计这只猫有三头公牛那么大。
③他们的头不是向右偏,就是向左歪。
他们有一只眼睛凹在里面,另一只眼睛直冲着天顶。
外衣上装饰着太阳、月亮、星球的图形。
________④在这里,万物的长、宽、高仅有正常尺度的112,人的身高不过15厘米。
________3、凭借你阅读《格列佛游记》的体验,从下列地名中选出格列佛没游历过的一项。
( )A.小人国B.车迟国C.大人国D.慧駰国4、我越往前走,海峡也就越浅。
不多一会我已经走近岸边,到了可以听见喊声的地方。
我用手举着拖来舰队的绳索的一端,高声呼喊:“最强大的利里浦特皇帝万岁!”这位伟大的君王迎接我上岸,对我说不尽地恭维,当场就封我作“那达克”,这是他们最尊贵的爵位。
(1)这段话出自英国讽刺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小说《》。
(1分)(2)联系选段前的情节,简述这位伟大的君王“对我说不尽地恭维”的原因。
(2分)基础知识复习笔记(二)【复习目标】1.了解文体知识。
2.准确把握注释及字词积累中的字音、字形。
3.掌握注释中成语及生词的含义。
4.背诵默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从内容、思想、艺术角度理解、赏析诗歌。
6.掌握名著的作者和基本内容。
【复习内容】第二单元基础知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水浒传》。
一、文体知识1.消息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2.消息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二、抄写下面生字和注音(注意字音字形)萨sà矜jīn 阪bǎn 噙qín 翩piān 簰pái 梭suō苟gǒu 籼xiān 蕊ruǐ矢shǐ钵bō虐nuè三、解释下列词语1.大相径庭2.矢志不移3.劫后余生4.风度翩翩四、诗歌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而漏雨难眠的情景,诗人由自身的痛苦联想到广大人民,表现了对人民的关心与热爱。
B、这首诗中的人道主义胸怀,一向为人所称道,因而此诗曾被誉为富于人民性的优秀诗篇。
C、这是一首叙事诗,通篇以叙事为主,诗的主旨在篇末点出。
D、这首诗叙事按:风来、屋破、雨至、屋漏的顺序,依下午、傍晚、入夜、夜深的次第来写,随着时间的推移,风与雨的变化,写足了茅屋为秋风所破的苦况。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由叙事与抒情两部分组成,叙事层次清晰,真切生动。
B、抒情酣畅淋漓,画龙点睛,使全诗境界得到拓展和升华。
抒情与叙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全诗浑融完整的意境,把诗人身居漏室,胸怀八荒的形象凸现在读者面前。
C、这首诗充分发挥了歌行体自然流丽的长处,语言飞动挥洒,明白如话;句式基本七言,间之以短的二言,长的九言,参差错落,有助于表达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D、在这首诗里,诗人把“南村群童”称之为“盗贼”,表现出这位“无力”老人对“公然抱茅”的这群孩子的愤恨与鄙视。
五、名著阅读1.古典小说《水浒传》描写了以______________为首的108位好汉聚义梁山的故事。
小说中的一些人物是被“逼上梁山”的。
例如,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______________,遭高俅父子陷害,被判发配沧州。
后来,他在______________和草料场又险遭谋杀。
在经受了一连串的迫害后,他忍无可忍,血刃仇敌,离开山神庙,雪夜上梁山。
2.“新星”文学社的同学瞻仰了施耐庵故居后,举办了一次“水浒故事大家讲,水浒人物大家猜”活动。
请回答下面问题。
那官人生的豹头环耳,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口里道:“这个师傅端的非凡,使的好器械!”众泼皮道:“这位教师喝采,必然是好。
”……两个槐树下相见了,一同坐地。
选段中的“那官人”指的是谁?写出他的两个故事名称。
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2分)蒋门神见了他,心里先欺负他醉,只顾赶将入来。
说时迟,那时快,他先把两个拳头去蒋门神脸上虚影一影,忽地转身便走。
蒋门神大怒,抢将来,被他一飞脚踢起,踢中蒋门神小腹上,双手按了,便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