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

合集下载

礼记·礼运》《大同》翻译-礼记礼运大同篇

礼记·礼运》《大同》翻译-礼记礼运大同篇

礼记·礼运》《大同》翻译|礼记礼运大同篇《大同》——《礼记·礼运》为西汉儒家学者所记之战国、秦汉间儒家的言论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

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译文】以前孔子曾参加蜡祭陪祭者的行列仪式结束后出游到阙上长叹的样子。

孔子之弹大概是叹鲁国吧!子游在旁边问:“您为何感叹呢?”孔子说:“(说到)原始社会至善至美的那些准则的实行跟夏商周三代杰出人物(禹汤文武相比)我赶不上他们却也有志于此啊!”“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属于公众的。

选拔道德高尚的人推举有才能的人。

讲求信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它达到和睦。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使老年人得到善终青壮年人充分施展其才能少年儿童有使他们成长的条件和措施。

老而无妻者、老而无夫者、少而无父者、老而无子者都有供养他们的措施。

男人有职份女人有夫家。

财物人们厌恶它被扔在地上(即厌恶随便抛弃财物)但不一定都藏在自己家里。

力气人们恨它不从自己身上使出来(即都想出力气)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

因此奸诈之心都闭塞而不产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出现因此不必从外面把门关上。

是高度太平、团结的局面。

”“如今大道已经消失不见天下成为私家的。

《大同》原文及翻译

《大同》原文及翻译

《大同》原文及翻译
《大同》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同》译文:
在大道通行的时代,世界是人们共同拥有的。

选拔贤能之人,讲求诚信,促进和睦。

因此,人们不仅仅只关爱自己的亲人,不仅仅只疼爱自己的孩子,使得老年人能够安享晚年,壮年人能够发挥所长,儿童能够健康成长,鳏寡孤独和残疾的人都能得到照顾。

男人有各自的职责,女人有各自的归宿。

人们厌恶财物被浪费在地上,而不是藏匿起来;人们厌恶自己的力量没有得到发挥,而不是为了私利。

因此,阴谋诡计不会兴起,盗窃和作乱不会发生,所以家家户户的门都不需要上锁,这就是所说的大同世界。

大同原文及翻译

大同原文及翻译

大同原文及翻译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一)《大同》——《礼记·礼运》为西汉儒家学者所记之战国、秦汉间儒家的言论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

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译文】以前孔子曾参加蜡祭陪祭者的行列,仪式结束后,出游到阙上,长叹的样子。

孔子之弹,大概是叹鲁国吧!子游在旁边问:“您为何感叹呢?”孔子说:“(说到)原始社会至善至美的那些准则的实行,跟夏商周三代杰出人物(禹汤文武相比),我赶不上他们,却也有志于此啊!”“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属于公众的。

选拔道德高尚的人,推举有才能的人。

讲求信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它达到和睦。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使老年人得到善终,青壮年人充分施展其才能,少年儿童有使他们成长的条件和措施。

老而无妻者、老而无夫者、少而无父者、老而无子者,都有供养他们的措施。

男人有职份,女人有夫家。

财物,人们厌恶它被扔在地上(即厌恶随便抛弃财物),但不一定都藏在自己家里。

《大同》原文及翻译一句一译

《大同》原文及翻译一句一译

《大同》原文及翻译一句一译原文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

言偃在侧,日:“君子何叹?”孔子日:“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螺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在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翻译以前孔子曾参加蜡祭陪祭者的行列,仪式结束后,出游到阙上,长叹的样子。

孔子之叹,大概是叹鲁国吧!子游在旁边问:“您为何感叹呢?”孔子说:“(说到)原始社会至善至美的那些准则的实行,跟夏商周三代杰出人物(禹汤文武相比),我赶不上他们却也有志于此啊!“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属于公众的。

选拔道德高尚的人,推举有才能的人。

讲求信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它达到和睦。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使老年人得到善终,青壮年人充分施展其才能,少年儿童有使他们成长的条件和措施。

老而无妻者、老而无夫者、少而无父者、老而无子者,都有供养他们的措施。

男人有职份,女人有夫家。

财物,人们厌恶它被扔在地上(即厌恶随便抛弃财物)但不一定都藏在自己家里。

力气,人们恨它不从自己身上使出来(即都想出力气),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

因此奸诈之心都闭塞而不产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出现,因此不必从外面把门关上。

是高度太平、团结的局面。

成考语文文学常识考点:《大同》

成考语文文学常识考点:《大同》

成考语文文学常识考点:《大同》成考语文2020文学常识考点:《大同》课文知识要点提示1.作家作品本文选自《礼记·礼运》。

《礼记》成书于西汉中期,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

大同:即人类的理想社会,大团结、大和谐的社会。

按照儒家学说,五帝时代(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是大同社会,是“大道之行”的时代。

本文是孔子参加鲁国的祭礼后,与弟子子游的一番谈话。

2.文章主旨孔子对春秋末期的社会现实不满,论述了“大同”“小康”理想社会,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以及对“克己复礼”和重建“大同社会”的美好憧憬。

3.大同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区别大同社会“天下为公”,“选贤举能”,“礼”自然运行于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人欲与礼自然融合,人顺应自然;“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物质极大丰富,“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小康社会“天下为家”,世袭制“大人世及以为礼”。

圣人用“礼”约束人欲,治理天下。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以(礼)设制度”,“以立田里”。

社会治安,“城郭沟池以为固”,“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4.正反对比本文以正反对比的方法凸显了大同世界和小康社会的不同,表现在社会所有制和政治目的的不同,人事制度、人际关系的不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同,社会治安不同等方面。

**对比,可以看出孔子对“大同世界”的强烈向往,对当时社会礼崩乐坏的强烈不满。

5.排比修辞排比可以增强文章的说理气势。

文中多处运用了排比。

例如:“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等。

大学语文《大同》

大学语文《大同》

大学语文《大同》《大同》是一篇以史为鉴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大同社会的美好愿景以及我们应该追求和建设的方向。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 大同的概念与意义大同即是人类彼此之间和谐相处的境地,它追求的是社会的公平、和睦和繁荣。

《大同》一文通过描绘完美的社会形态,提醒人们应当努力追求大同。

大同社会不仅是人们的理想社会,也是一个使每个人都能获得幸福的社会。

2. 大同社会的构建与道路为了实现大同社会,我们需要通过改革和创新来改变现有社会模式。

这包括建立公正的社会制度、完善法治体系、推动科技进步以及提高人民的素质和道德水准等方面。

只有通过全面的社会变革,我们才能逐步实现大同社会的愿景。

3. 大同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大同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慈爱、宽容和共享。

慈爱是指人们对他人的关爱和无私奉献,宽容是指对于不同观点和信仰的包容和尊重,共享是指人们分享财富和资源,共同实现社会繁荣。

这些价值观互相依存、相互促进,是大同社会发展的基石。

4. 追求大同的现实意义追求大同不仅仅是美好的愿景,更是我们应当承担的责任。

实现大同社会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增强人民的幸福感,提高社会的发展水平。

同时,大同社会也为人们创造了更加公平和宽松的发展环境,使每个人都能获得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5. 实现大同的挑战与对策要实现大同社会,我们需要面对一系列的挑战。

其中包括社会不平等、利益冲突、差异观念的存在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我们应当加强教育和道德建设,加强政府的调控和监督,促进公民的参与和自治。

总之,《大同》一文启示我们,要实现美好的社会愿景,我们需要共同努力,通过改革和创新来改变现实,力争实现大同社会的目标。

大同社会的实现不仅仅是一种追求,更是我们应当肩负的使命。

只有每个人都为实现大同作出自己的努力,我们才能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大同原文及翻译

大同原文及翻译

(一)《大同》——《礼记·礼运》为西汉儒家学者所记之战国、秦汉间儒家的言论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

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译文】以前孔子曾参加蜡祭陪祭者的行列,仪式结束后,出游到阙上,长叹的样子。

孔子之弹,大概是叹鲁国吧!子游在旁边问:“您为何感叹呢”孔子说:“(说到)原始社会至善至美的那些准则的实行,跟夏商周三代杰出人物(禹汤文武相比),我赶不上他们,却也有志于此啊!”“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属于公众的。

选拔道德高尚的人,推举有才能的人。

讲求信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它达到和睦。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使老年人得到善终,青壮年人充分施展其才能,少年儿童有使他们成长的条件和措施。

老而无妻者、老而无夫者、少而无父者、老而无子者,都有供养他们的措施。

男人有职份,女人有夫家。

财物,人们厌恶它被扔在地上(即厌恶随便抛弃财物),但不一定都藏在自己家里。

力气,人们恨它不从自己身上使出来(即都想出力气),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

因此奸诈之心都闭塞而不产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出现,因此不必从外面把门关上。

《大同》

《大同》
外户而不闭:外户:从外面把门扇合上。 外户而不闭:外户:从外面把门扇合上。外: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 从外面; 名词用如动词,掩上门。 说文》 从外面;户:名词用如动词,掩上门。闭:《说文》:“阖 门也。 即用门闩插门。 门也。”即用门闩插门。 是谓大同:同:郑玄注:“同,犹和也,平也。”也就是 是谓大同: 郑玄注: 犹和也,平也。 和谐,安定。 和谐,安定。 “大同”在文中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 社会的最高阶段。
四、文本解析
大同的纲领性说明

总提

分述
政权(财富) 政权(财富)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 社会的管理者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 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大同的基本特征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总括:什么是大同 总括:
阴谋、盗窃、 阴谋、盗窃、纷乱不作 信任、安定、 信任、安定、和平大兴
四、文本解析
大道之行也 大道: 大道: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行:施行 ……也 之……也:的时候
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丘未之逮也 代词, 大道之行与三代之英”的时代, 之:代词,指“大道之行与三代之英”的时代,“逮” 的宾语。 的宾语。 有志焉 兼词,于此( 大道之行与三代之英” 焉:兼词,于此(指“大道之行与三代之英”的时 代)。 : 通过师生对话 , 引出孔子所向往的 “ 大 第一段: 第一段 通过师生对话, 引出孔子所向往的“ 世界的话题。 同”世界的话题。
《礼记》
一、孔子生平
《大同》选自《礼记》,《礼 大同》选自《礼记》 是孔子后世的传人所作, 记》是孔子后世的传人所作, 其中记载了许多孔子的思想。 其中记载了许多孔子的思想。 孔子( 551- 479),名丘, ),名丘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 字仲尼,鲁国陬邑( 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 阜)人,我国春秋末期儒家学 派的创始人, 派的创始人,著名的思想家和 教育家。从事教育数十年, 教育家。从事教育数十年, 弟子三千,贤人七十” “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孔 子思想学说最重要的范畴是 史记· “仁”和“礼”。《史记·孔 子世家》有传。 子世家》有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孔子生平
《大同》选自《礼记》,《礼 记》是孔子后世的传人所作, 其中记载了许多孔子的思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 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 阜)人,我国春秋末期儒家学 派的创始人,著名的思想家和 教育家。从事教育数十年, “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孔 子思想学说最重要的范畴是 “仁”和“礼”。《史记·孔 子世家》有传。
四、文本解析
天下为公:为:属于。
选贤与能:与:繁体字作“與”,通“舉”。
修睦:修:修治,调整。“修睦”,指调整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使它达到和睦。 亲其亲,子其子:其:己称代词,自己的。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
货:财货,财物。该字从“贝”,表明与钱财有关。
外户而不闭:外户:从外面把门扇合上。外:名词作状语, 从外面;户:名词用如动词,掩上门。闭:《说文》:“阖 门也。”即用门闩插门。 是谓大同:同:郑玄注:“同,犹和也,平也。”也就是 和谐,安定。 “大同”在文中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 社会的最高阶段。

四、文本解析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 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 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 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四、文本解析
大道之行也 大道: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行:施行 之……也:的时候
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大同”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在宥》。庄子在 这篇文章中,多次使用了这一概念。如曰:“颂论形躯, 合乎大同,大同无己。”在这里,“大同”谓与天地万 物融合为一,是指“养心”应当“忘物”而言的。而破 天荒用“大同”来状述“天下为公”这一理想社会的, 则是这篇《礼运》了。
“大同”思想虽托为孔子首创,实际上是儒、道、墨、 农各家社会学说的总结和发扬。它出现的时代很可能是 战国末期或秦汉之际。其作者,很可能是个儒士。当时, 战祸频仍,民不聊生,人们自然会向往那种没有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 能推己及人,把敬爱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 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 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六种人要实行生 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四、文本解析
大同的纲领性说明

总提 → 分述
大同的基本特征
总括:什么是大同
政权(财富)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 社会的管理者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 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阴谋、盗窃、纷乱不作 信任、安定、和平大兴
高度和谐
四、文本解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 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 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其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
《大同》
在大同的世界里,创造出大不同。
——江西金圣文化传播公司广告语
大同 → 高度的和谐 同 =凡+口 →凡口一词 →相同、偕同 → 和谐 大 ≈ 高大正立的人形 → 高大 → 表程度深
内容提示
•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几段话, 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 特征。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 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 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 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 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 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从前孔子参加鲁国的岁末大祭祀,并且担任助祭。 祭祀完毕,走到宫门外两边的望楼上参观,非常 感慨地叹息起来。孔子的叹息,大概是为了鲁国 而慨叹。弟子言偃陪侍在旁,问孔子说:「先生 为什么叹气呢?」孔子说:「大道得以施行的世 代,和夏、商、周三代贤君当政的时代,我没能 赶上,可以知道大慨的情况。」
【段意】通过师生对话,引出孔子所向往的“大 同”世界的话题。
四、文本解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 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 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其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本段的总括语。 文章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就是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 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 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等,在“大同”社 会里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谐、 安定的局面。这个结论非常鼓舞人心。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 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 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 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 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 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
【段意】“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句是对“大同”社会 的纲领性说明。“大道”,可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这一 句是总提,以下三句是分述。①“天下为公”,这是说政权(也 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 个人。②“选贤与能”,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 产生。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贤”指品德高尚,“能” 指才能出众──用现代话来说,叫做“德才兼备”。③“讲信修 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 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
孔府
孔林
孔庙
二、作品简介
《礼记》是一部儒家经典。
它对礼学的阐述最为精彩完备。
它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名作, 是了解儒家礼学思想的重要参 考依据。
二、《作品简介》
《礼记》是西汉武宣时代礼学家戴圣编定的四十九篇本,是先秦儒 家学术论文汇编,非一人一时所著。它包涵了从孔子直到孟、荀各家各 派的论著,其中皆为孔子七十子后学所记,内容相当庞杂。大多写就于 春秋战国时代,文中反映的基本内容多系先秦古制,其中录有一些孔子 言论或其弟子对孔子思想真谛的发挥,即使有个别篇章是秦汉儒生所撰, 但其基本内容也都是对先秦古制的追记,书中包涵古代礼制和当时社会 生活情景的内容;另外从治国方略,至家庭准则,在《礼记》中都有专 门篇章论述。这些篇章处处体现出宗法制的原则和精神。《礼记》在儒 家学术史上占有相当突出的位置。把《礼记》中有关篇章联系起来考察, 大致可勾勒出孔孟荀之间乃至秦汉之际儒家各派思想体系传承关系的轮 廓。《礼记》为研究先秦儒学史提供了充分的资料,尤其是蕴含的礼学 思想最为丰富。
四、文本解析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身 体,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 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 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 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共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 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四、文本解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 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 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其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 归纳为三个方面:
丘未之逮也 之:代词,指“大道之行与三代之英”的时代,“逮” 的宾语。 有志焉
焉:兼词,于此(指“大道之行与三代之英”的时 代第)一。段:通过师生对话,引出孔子所向往的“大 同”世界的话题。
四、文本解析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 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 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 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儒家的礼学思想博大精深,从孔子首创礼学思想,经孟荀的发展达 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体系大备。其间《礼记》对礼学的阐述最为精彩 完备。
《礼记》还结集了如《中庸》、《大学》、《礼运》等蕴含深邃的 思想内容的学术论文,它们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名作,影响极其深远, 是了解儒家的礼学思想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创作背景
四、文本解析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 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 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 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 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 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 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 也。以著其义,以考共信,着有过,刑仁, 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 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四、文本解析
大人世及以为礼:大人:天子诸侯。“以”的宾语 “大人世及”提前。 以贤勇知:知:后写作“智”。
著有过:“以著其有过”之省,用礼来揭露他们有过 错的事。
是谓小康:小:与“大”相对,指少,稍。康,郑 玄注:“康,安也。”小康就是稍安。
“小康”指儒家理想中的所谓政教清明、人民富裕 安乐的社会局面,亦即禹、汤、文、武、成王、周 公之治。低于“大同”理想。 ——第三段:对小康社会的具体描述。
四、文本解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 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 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 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 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 其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谓『大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