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中医药现代研究进展
痛风研究进展

痛风研究进展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
随着人们的饮食结构在日益地改变,痛风的发病率也在逐渐地上升。
痛风的出现和人们的种族、饮食习惯、职业性质以及生活环境等等息息相关。
近年来,伴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对痛风的研究也在逐步增多。
因此,笔者现将有关痛风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痛风及其发病机制1.1痛风的相关理论痛风主要是由于单钠尿酸盐在体内所沉积从而引起晶体相关类的关节性病。
如果人体内的尿酸排泄不正常,就极易导致高尿酸症状的出现。
根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2012年,我国的痛风发病率呈现上升的趋势,普通人群的患病率约为1.18%[1]。
由于我国的地区人口分布具有地域性差异,台湾地区和北方的青岛地区痛风的发病机率远远高于其它地区。
痛风主要包括了急性发作性关节炎、痛风石性关节炎以及尿酸性尿路结石,病症严重的患者还有可能出现部分关节残疾和肾功能受到影响。
同时,痛风还会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例如高血压、腹型肥胖以及心血管疾病等等。
痛风的发生不仅和患者的年龄有关,而且还和患者的性别、身体状况有关。
患者一般为中老年人居多,男性患者患痛风疾病的概率远远大于女性。
根据不同的发病原因,痛风可以分成两种:(1)原发性,指的是在排除其他疾病影响的基础上,因为先天性的尿酸排泄不通畅所引起的。
因此,原发性痛风主要和先天性因素有关。
(2)继发性,指的是由于肾脏的原因或者其他药物所引起的尿酸排泄减少以及骨髓增生性等疾病。
1.2痛风疾病的发病机制在人体血液中大部分的尿酸主要是以钠盐的形式[2]。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主要是因为尿酸的浓度超过了标准值,呈现一种过于饱和的状态。
如果尿酸钠微结晶沉淀在关节组织中,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炎症反应,从而造成关节损伤。
尤其是血尿酸一直处于超饱和状态,就很容易形成结晶状态。
有些患者虽然没有发生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但是有些痛风石患者也没有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记录。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生还和患者的饮食情况以及过度劳累有关。
痛风的研究进展

目前认为历代医家所论的痛风不能等同于现 代医学的痛风,仅与现代的痛风性关节炎有 类似之处。 多数医家认为痛风根据其临床表现,以急慢 性关节炎为表现时,应属于中医学的痹症、 痛风、白虎历节的范畴;在以尿路结石、肾 结石为主要表现时,当属于淋证、石淋、腰 痛范畴;在以肾脏病变、肾功能不全为主要 表现时,则属于腰痛、虚劳、水肿、关格之 类。
近来的一些研究还证实高尿酸对心、肾有直接的致 病作用,是慢性肾脏疾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对 肾功能的影响风险高于蛋白尿,是终末期肾病的独 立预测因素,特别是女性患者。 研究者近来提出重新评价血尿酸在肾脏疾病进展中 的作用及找到安全可行的治疗模式势在必行。高尿 酸血症早期引起肾小球入球动脉高压可以通过降尿 酸治疗改善,但是随着病情的进展血压将由肾脏独 立调节,降尿酸治疗不再对血压调节起作用;有人 提出高尿酸血症导致的肾纤维化具有可逆性。因此 早诊断早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鸟嘌呤核苷
次黄嘌呤核苷
腺嘌呤核苷
HGPRT
鸟嘌呤 XO 次黄嘌呤 XO
黄嘌呤
尿酸
1、PRPP(1-焦磷酸-5-磷酸核糖)合成酶活性 增高。
2、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换酶部分 缺乏,使鸟嘌呤转变为鸟嘌呤核苷酸及 次黄嘌呤转变为次黄嘌呤核苷酸减少, 以致对嘌呤代谢的负反馈作用减弱。 3、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增加,加速次黄嘌 呤转变黄嘌呤,黄嘌呤转变为尿酸。
(1)尿酸排泄减少
肾小球尿酸滤过减少、肾小管重吸收增多、 肾小管尿酸分泌减少以及尿酸盐结晶在泌尿 系统沉积。 痛风患者中80 -90%的个体具有尿酸排泄障碍, 而且上述异常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以肾小 管尿酸的分泌减少最为重要,而尿酸的生成 大多数正常。
再吸收
中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发生在四肢的关节,患者常常出现剧烈疼痛、红肿和功能障碍等症状。
在中医中,痛风性关节炎被称为“痛风”,主要是由于体内尿酸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
中医认为,痛风的发病与体内的湿热和瘀血有关,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一直是中医临床的重要课题之一。
随着近年来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本文将从中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原则、药物疗法和针灸疗法三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中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原则中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原则是一方面要缓解患者的疼痛和红肿等症状,另一方面要调理体内的湿热和瘀血,达到治疗和预防痛风性关节炎复发的目的。
具体来说,中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疗法、针灸疗法、中药外治法、饮食调理等。
中医药物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一直备受重视,传统的中药治疗痛风多以清热解毒、化湿通络为主要治疗原则,常用的中药包括当归、川芎、红花、黄柏、泽泻等。
随着近年来对中医药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对中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一项针对中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显示,复方当归饮片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缓解关节疼痛和红肿等症状,且对患者的肾功能和肝功能没有明显的不良影响。
还有研究表明,以黄芪、白芷、人参等中药制成的复方药物对痛风性关节炎也有着一定的疗效,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关节疼痛和红肿,减少尿酸沉积,改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
针灸作为传统中医疗法之一,对于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也有着独特的疗效。
近年来,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不仅有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了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而且还有研究进一步揭示了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可能机制。
中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显著,不仅在药物疗法和针灸疗法上不断取得新的进展,而且在中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整体思路和方法上也有了新的突破。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治疗痛风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治疗痛风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痛风是类风湿性疾病的一种,可以引起关节疼痛、炎症和结晶形成。
治疗痛风的传统中药方剂已经在中医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大量关于中药药理学的数据积累,网络药理学已成为寻找中药作用靶标和机制的有效手段之一。
本文综述了网络药理学在中药治疗痛风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网络药理学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研究方法,能够有效地分析和预测药物与生物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中药领域中,网络药理学可以帮助确定药物的靶标、预测分子相互作用和通路富集等,从而揭示中药作用的分子机制。
近年来,研究人员已经利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研究了一系列治疗痛风的中药方剂和单体成分。
例如,柴胡桂枝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已被广泛用于痛风的治疗。
一项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柴胡桂枝汤的作用机制可能与NF-κB和MAPK信号通路的调控有关。
除了中药方剂外,研究人员还关注了中药单体成分的作用机制。
清热解毒中药黄芩是一种具有抗炎和抗肿瘤活性的药物,已被证明对痛风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一项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黄芩中的主要活性成分黄芩素可能通过调节肝X受体和PPAR信号通路来发挥其抗炎作用。
此外,网络药理学还可以帮助预测中药方剂或单体成分的潜在不良反应。
例如,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评估了升麻中的一些成分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从而提供了痛风患者在使用升麻前可行的风险评估。
总之,网络药理学已成为研究中药作用机制和寻找潜在治疗靶点的重要手段。
在中药治疗痛风中的应用研究中,网络药理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现代化的中医药研究与临床实践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药理学研究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药理学研究痛风是一种由尿酸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常表现为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关节炎。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痛风方面具有独特的药理学效应和治疗作用。
本文将从中医药的理论和实际应用等方面,介绍中医药治疗痛风的药理学研究。
1. 传统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理论依据痛风在中医药理论中被归类为“痹证”,主要与肝、肾功能失调、湿热聚积等有关。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病因病机、证候分类等方面。
根据中医理论,治疗痛风应该调理肝肾、祛除湿热,同时根据病程和病情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中药进行治疗。
2.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实际应用中医药治疗痛风主要包括中药内服和外治两种方式。
内服中药可以通过调节人体内环境、改善尿酸代谢等作用来治疗痛风。
常用的中药有桑叶、葛根、川芎等,这些药物具有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等作用。
外治中药则是将药物制成糊状或者药膏,直接涂抹或敷在患处,以达到消肿、止痛等疗效。
此外,针灸、艾灸等中医疗法也可以作为治疗痛风的辅助手段。
3.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药理学研究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药治疗痛风的药理学研究得到了更加深入的探究。
目前,已有一些研究表明桑叶中的化学成分对痛风具有明显的药理学效应。
例如,桑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以抑制尿酸合成和促进尿酸排泄,从而达到降低尿酸血症的作用。
此外,川芎、葛根等中药也通过调节肝肾功能、减轻炎症反应等机制来治疗痛风。
4.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优势和局限性中医药治疗痛风的优势在于其综合调理整体机能的特点,可以调节机体内环境,改善免疫功能,减轻不适症状。
此外,中医药治疗痛风还可以根据个体差异、病程变化进行个体化调配和治疗。
然而,中医药治疗痛风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治疗周期长、药效需要较长时间显现等。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药理学研究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中医药的理论基础、药物药效和临床实践等因素。
随着科技进步,相信中医药治疗痛风的药理学研究将会有更大的突破,为痛风患者提供更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研究进展标签:痛风;中医药疗法;综述痛风是由嘌岭代谢紊乱致尿酸生成增多或排泄减少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其特点为高尿酸血症、特发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以及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且常累及肾脏。
现就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分型治疗对于本病,目前尚无统一的分型。
方氏对湿热蕴结型治以活血散结、清热解毒,方用四妙散加减;瘀热阻滞型治以清热散瘀、通络止痛,方用枝藤汤加减(桑枝、忍冬藤、牛膝、生地、丹皮、白芍、乳香、没药等);痰湿阻滞型治以涤痰化浊、散瘀泄热,方用涤痰汤加减;肝肾阴虚型治以滋补肝肾,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
共治疗112例。
显效78例,有效28例。
郭氏方氏均将本病分为湿热蕴结、瘀热阻滞、痰浊阻滞、肝肾阴虚4型论治。
郭氏以化痰消肿通络止痛汤(金银花藤、黄柏、苡仁、苍术、泽泻、蔻仁、防己、白芷、牛膝等)为基础方,湿热蕴结型加蒲公英、连翘、石膏、知母,瘀热阻滞型加赤芍、丹参、当归、茜草、丹皮,痰浊阻滞型加威灵仙、附片、白术、茯苓、猪苓;肝肾阴虚型加制首乌、北沙参、桑椹、木瓜,共治疗60例,冶愈45例,好转15例。
颜氏将本病辨为湿热蕴结、瘀血阻滞、肝肾亏虚3型:湿热蕴结型(急性期)治以清热利湿、通络止痛,方用三妙丸加味;瘀血阻滞型(慢性期)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肝肾亏虚型治以祛风湿、补肝肾、活血通络,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34例,总有效率为91.8%。
李氏根据疼痛特点,结合舌症脉,将本病辨为血热湿盛及湿热血瘀2型:血热湿盛型治以清热解毒凉血。
方用白虎石膏汤加味;湿热血瘀型治以清热利湿通络、祛风化瘀散结。
治以四妙散加味。
张氏亦将本病分为2型:湿热型用加味二妙散,热盛加龙胆草、栀子、忍冬藤或合白虎桂枝汤;湿盛加薏苡仁、蚕砂、茵陈;肿痛甚者加毛冬青、八地金牛、水牛角;湿热伤阴加生地、玄参。
寒湿型用乌头煎合薏苡仁汤或蠲痹汤;气血虚者,合黄芪桂枝五物汤;脾肾虚弱水肿者合真武汤,关节痛甚、肿胀,舌暗,痛风结节溃破甚或僵硬畸形者,加三七、乳香、没药、白芥子、僵蚕、乌梢蛇。
痛风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基 础 方 , 局 部 外敷 消 瘀 膏 . 毒 型 加 白 花 蛇 舌 草 、 公 英 ; 并 湿 蒲 湿热型加 竹沥 、 夏、 牯 草、 母 ; 瘀 型加 紫丹参 、 芍。 半 夏 贝 湿 办 治疗 7 5例 , 愈 2 治 4例 . 有效 4 例 , 9 总有 效 率 9 . . 氏 ” 73 陈 贝丹血热型 、 热 型、 ! j 湿 肝郁 乘 脾 型 辨证 , 热 型 用 清 热 凉 血 消 血 骨汤t 骨皮、 皮、 草 、 仁 、 枯草 、 甲、 地 、 鞋花、 地 丹 紫 桃 夏 鳖 熟 金 乳香 、 药、 没 白茅 根 ) 湿 热 型 用 清热 利 湿 消 骨 汤 ( 蒿 、 参 、 ; 青 玄 夏枯草 、 己 防 车 前 子 、 连 、 皮 、 莲 草 、 泻 等 )肝 郁 乘 黄 丹 旱 泽 ; 脾 型用 疏 肝 解 郁 消骨 汤 ( 胡 、 花 、 胆 草 、 芩 、 柏 、 柴 红 龙 黄 黄 枳 壳 香 附 、 金 、 胡 索 、 皮 、 参 磷 等 ) 治 疗 4 制 部 延 丹 丹 革 。 2例 , 均获枯床治愈 。
维普资讯
・ 40 ・
江 苏 中 医药 2 0 0 2年 第 2 3卷 第 6 期
痛 风 中医治 疗 研 究进 展
广 州 中 医药 大 学 1 9 9 9级 硕 士 ( 1 4 5 马 垂 颖 5{ 0 ) ] l I
净
霭
收 了 0 来 医 治 研 病 丑 验 究 有 资 ,分 治 、期 疗 专 浩 集 近1年 中 药 疗 究 风 实 研 的 关 料 从 型 疗 分 治 、 方 疗
现 就 中医药 治 疗 痛风 的研 究 进 展 综 述 如 下 。
1 分 壹 治 疗 对 于本病 , 目前 尚 无 统 一 的分 型 。 氏、 氏 均 将 本 郭 。方
中医药治疗痛风性肾病研究进展

【关键词】痛风性肾病;中医药疗法;综述随着现代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由此导致的肾脏病越来越多。
据统计,所有年龄阶段痛风患病率为0. 84%[1],长期痛风而有显著性损害者占41%[2];尸检显示,90%痛风患者有肾损害,其中约17%〜25%死于肾功能衰竭[3]。
据欧美移植中心报道,终末期肾衰竭由痛风引起者占0. 6%〜1.0%[4]。
由于该病进展缓慢,早期症状不典型,表现隐匿,不易引起重视,一旦出现明显症状时常常已到肾损害期,极大危害着患者的健康。
因此,如何防治早期痛风肾损害,延缓痛风性肾病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众多医家运用中医治疗痛风性肾病取得了较好疗效,充分体现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特色优势。
为此,笔者现将近年来中医药的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根据临床症状,痛风性肾病属中医“痛风痹证”、“厉节病”、“虚劳”、“腰痛”等范畴。
其病因复杂,或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年老体虚,或因饮食不节, 导致脾肾亏虚,气化失常,气血运行无力,形成血瘀,蒸腾气化失司,水湿内停,则湿浊内生,浊瘀互结,阻闭经络,深入肾府,则见肾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
”《素问?奇病论》曰:“此人必数食肥美而多肥。
”说明脾肾亏虚、湿浊瘀血是痛风性肾病产生的病理基础。
毛氏等[5]认为,本病正虚邪实,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浊内滞,聚丁•肾络,日久化热,耗气伤血,致肝肾不足,气血运行不畅,进一步加重水湿、痰浊、瘀血瘀滞脏腑、经络,形成脾肾亏虚、气虚血凝、痰浊瘀互结为主要病理机制,故提出以清热泄浊为治则。
张氏[6]根据临床观察发现,大多数患者体胖少动,且喜食热肥甘,或嗜酒太过,因发病之初症状并不明显,故不重视,等到就诊时往往延误太久,常致脾失健运,水湿内停生痰,蕴久化热,痰热蕴结,血行不畅,瘀血内停,致湿、热、痰、瘀邪交结,穷必及肾,致肾失分清泌浊,肾络瘀阻而变生百病,故强调湿热内蕴、痰瘀阻络是病机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痛风中医药现代研究进展
摘要:痛风具有复发率、遗传率高的特点并且西药治疗副作用大、易反复发作,所以寻求中医药的治疗显的尤为重要。
中医药为治疗痛风提供新思路,在临床实
践中中医药的运用有利于西药的撤退,进一步延长其发病周期,故对中医药治疗
痛风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源。
关键词:痛风;中医药;研究进展
痛风是单钠尿酸盐沉积于骨关节、肾脏和皮下等部位,引发的急、慢性炎症
和组织损伤,与嘌呤代谢紊乱产生及(或)尿酸排泄过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
相关,属于代谢性风湿病的范畴。
痛风可并发肾脏病变,严重者可出现关节破坏、肾功能损害,常伴发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动脉硬化及冠心病[1,2].
现将近年来中医药对痛风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一、痛风的病因病机认识
依据痛风的症状及体征,属于祖国医学“痹证”、“历节病”、“痛风”范畴。
现
代中医医家对痛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各抒己见。
国医大师朱良春[3]创立了“浊瘀痹”新病名以及“泄浊化瘀、调益脾肾”的治疗法则,认为痰湿浊瘀阻滞经脉致骨节
疼痛变形,或郁而化热伤及脾肾之脏。
施仁潮[4]认为痛风的病机为“热血得寒,瘀浊凝涩”。
王海东等[5]认为痛风以脾肾亏虚为本,以热毒与血瘀、痰湿等浊
邪为标,肾虚热毒尤为根本。
路志正痛风有“源之中焦,流阻下焦,病于下肢”“起
于脾胃,终于肝肾”的病理特点,基本病因病机是饮食肥甘,脾运失健,湿热壅滞,凝湿关节。
二、临床研究
1、分型及分期治疗
1.1颜红红将痛风分为4型,即湿热蕴结型治以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方用
三妙丸加味(苍术、黄柏、当归、防己、川牛膝、萆薢、龟板,土茯苓、泽泻、
苦参);瘀血阻滞型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归尾、川芎、,威灵仙、土茯苓、萆薢、虎杖、甘草);肝肾亏虚型治以祛
风湿、补肝肾、活血通络。
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细辛,当归,白芍、杜仲、党参、川牛膝,穿山甲,)
1.2二期说
即急性期和慢性期朱良春创立“痛风方”土茯苓60g,全当归、萆解、汉防己、桃仁、炙僵蚕各 10g,玉米须 20g,甘草 5g,其治疗在于配用地鳖虫、地龙等虫
类药物,提出“痛风日久,绝非一般祛风除湿、散寒通络等草木之品奏效,必须借助血肉有情之虫药,取其搜剔钻透,通闭解结之力。
宋绍亮等认为急性期治以清
热解毒、凉血通络,方选五味消毒饮加黄柏、薏苡仁、土茯苓、牡丹皮、赤芍、
川牛膝、生甘草、大黄。
慢性期治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方选桃红四物汤加减,常用桃仁、红花、生地黄、赤芍、当归、夏枯草、穿山甲、皂角刺、王不留行、
蜂房、漏芦。
路志正治疗痛风,急性期治以清热利湿,疏风通络,消肿止痛。
方
用黄柏、生薏苡仁、丹参、虎杖、青风藤、、益母草、防己、川牛膝、秦艽、威
灵仙等。
慢性期治以健脾益气,补肾通络,疏风定痛,扶正驱邪,标本同治。
方
用黄芪、丹参、防己、青风藤、鸡血藤、赤芍、桂枝、炒白术、泽泻、络石藤等。
1.3三期说
即急性期、间歇期和慢性期冯兴华认为:急性期,治宜清热利湿、解毒祛瘀,多用苍术、牛膝、黄柏、薏苡仁等,方选当归拈痛汤合四妙丸加减;间歇期,
治宜益气健脾化湿通利,多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等,方选四君子汤加减;
慢性期,治宜健脾益肾、化浊排毒,多用地黄、山药、桂枝、附子、牡丹皮、泽泻、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等,方选四君子汤合肾气丸加减。
孙素平认为急性
期应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方用五味消毒饮和四妙散;慢性期以清利湿热为主,
萆薢分清饮加减为主;间歇期当予健脾化湿,通腑泻浊,补益肝肾为主,四君子
汤加减为主。
三、1、经方的临床应用
陈强和周开锋以清热通络,健脾除湿为原则,临床观察白虎桂枝汤合四妙丸
加味治疗痛风的疗效,湿热蕴结型,加秦艽、木防己、银花藤;瘀热阻滞型,加
桃仁、红花、赤芍;痰浊阻滞型,加胆南星、半夏;肝肾阴虚型,加山药、山茱萸、熟地、桑寄生,汪德芬等对33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在秋水仙碱治疗基
础上加服四妙勇安汤加味(金银花、玄参、当归、甘草、生地、山药、炒薏苡仁、川牛膝、川芎等)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率为60.6%,与单用秋水仙碱的对
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孛意义(P<0.05);在治疗前后血尿酸、血沉水平下降,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2、单味药研究
于鹤轩有报道山慈姑因含有秋水仙碱成分,能有效地缓解痛风的发作。
林伟
青研究白艾提取液对高尿酸血症大鼠可降低血尿酸,表明白艾可显著降低大鼠血
尿酸水平。
夏隆江等研究田基黄的抗痛风作用,提示田基黄对次嘌呤所致小鼠高
尿酸血症有降低血尿酸的作用。
3、成方研究
张娜等以清热利湿、通络为原则,运用自制茵连痛风颗粒(茵陈蒿、连钱草、伸筋草各10g)治间歇期痛风性关节炎49例,能够降低血尿酸、减少复发率且降
低Scr水平,有一定保护肾脏的作用。
四、外治法的临床应用
宋彩霞等中药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48例,治疗组予自拟中药三黄散(大黄 30g,黄连 30 g,黄柏 30 g,栀子 30 g)外敷治疗,对照组用口服新廣片
治疗,治疗组为 87.58%,对照组为70.97%。
五、展望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痛风的发病率在我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固然西医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但其易复发。
中医药治疗痛风因其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此外,我国的中草药资源丰富、利用方便,所以我们可以从中草药中探索开发出更高效、低毒治疗痛风的新药。
因其中药、中医方剂多靶向、多通路的调节作用,可以更好的控制病情、延
缓疾病的发展。
另外,痛风因具有遗传性,直系亲属的痛风患病率可达60%所以
寻找痛风发病的早期基因改变,对痛风及糖尿病及心血管等并发症的诊断、预测、治疗及预后的评估等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RichetteP,BardinT. Gout[J]. Lancet,2010,375(9711):318-328.
[2]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 原发性痛风诊断和治疗指南[J]. 中华风湿病学杂2011,15(6):410-413.
[3]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原发性痛风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内科杂志,2016,55(11):892-899.
[4]沈双成.施仁潮教授应用丹溪痛风方内服配合外洗治疗痛风经验
[J].中医药学报,2015,43(1):100 - 101
[5]王海东,金芳梅.从热浊虚论痛风性关节炎病因病机[J].亚太传统医药,2012,8(3):171-172.
注:基金项目:山东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2015-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