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痛风研究概述

合集下载

痛风的中医药实验研究进展

痛风的中医药实验研究进展

痛风的中医药实验研究进展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痛风的方法、疗效及进展,为临床治疗痛风提供帮助。

关键词:中医药;痛风;综述痛风是由于体内嘌呤的物质的代谢发生紊乱,尿酸在体内的合成增加或排出减少,造成高尿酸血症,当血尿酸浓度过高时,尿酸就以钠盐的形式沉积在关节及皮下组织而致的一种疾病.其临床特点是高尿酸血症、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特征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脏引起尿酸性肾结石、痛风性肾病甚至尿毒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1]。

痛风,属中医痹病的范畴,亦称痛风,又名历节、白虎历节.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痛风的方面已取得较好疗效,现将其综述如下.1 病因病机早在梁代,中医文献即有痛风的记载,陶弘景《名医别录》在论述独活功效时提到: “独活,微温,无毒。

主治诸贼风,百节痛风无久新者。

”《外台秘要》中有类似痛风病症的描述: "其昼静而夜发,发即彻髓酸疼不歇,其病如虎之啮,故名白虎之病也。

”《备急千金要方》也有类似介绍: "热毒从脏腑出,攻于手足,手足则热、赤、肿、痛也。

”对于痛风有较深入认识并作深刻地论述的,允推元代医家朱丹溪。

名医在《格致余论》中对痛风作了专题讨论。

其书《痛风论》说: "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

”《丹溪心法》中载有丹溪痛风方。

《金匮钩玄》、《丹溪法治心要》等还有关于痛风的医论、医案等内容。

凡此反映了医家对痛风的认识与实践。

韩亚兰等[2]认为痛风属中医痹证的范畴,其病机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加之饮食不节,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尤其脾肾二脏,脾的健运功能失调,其升清降浊的功能就无权.肾的气化功能下降,分清泌浊的功能就失调,水谷不能正化,浊毒随之而生,湿热之邪蕴结于经脉肌肤之间,导致气血不通而发本病.谢明等[3]认为痛风是先天脾肾功能的失调,导致痰浊内生,而发为痹证.其体内过多的尿酸是中医所谓的痰浊、湿浊。

中医药治疗痛风研究近况

中医药治疗痛风研究近况
维普资讯
中 医药 治 疗 痛 风 研 究 近 况
谢 金萍 新疆 生产建 设 兵 团农五 师 8 3团职 工 医院 830 330 关键 词 原 发性 痛风 ; 医药治疗 ; 中 综述 中 图分类 号 : 597 R 8 .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3 79 20 )6—00 10 —0 1(07 0 07—0 3
物汤 加减 。
功 能障碍 [ 1 】 年来 , 风 和高尿 。近 痛 酸血症 的发 生率 呈 上升趋 势 , 发病 2 临床 研 究
2 2 基 本方 加减 治疗 .
杨金德 盯
. 5 方 年龄呈现低龄化 , 给社会带来巨大 2 1 分期论 治 张钟 爱 等 [据 痛 用 白虎加 桂枝 汤加 减治疗 痛风 , 的负担 , 当今世 界 尤其 是 中老年 风 临床表 现 的不 同 , 原发 性痛 风 用桂 枝 9, 是 将 g生石 膏 5g先煎 )知母 0( ,
的痹症 范畴 , 而急性 痛 风性 关节 炎 2 g O ,牛 膝 1g 5 ,黄柏 lg o ,车 前草 1g 5 ,秦 艽 1g 5 ,苍术 1g 5 ,薏 苡仁
类似 中医 的风 湿 热痹 , 为平 素过 食 l , 5 玉米须 l , g 5 萆薜 1g 山慈菇 1g茯苓 1g丹参 1g怀牛 膝 6 , g 5, 5, 5, 5, g 膏 梁厚 味 ,湿 热 内蕴 , 外感 风湿 1g 经治 疗 热毒渐 消 , 节疼 痛 明 升麻 3, 兼 5, 关 g 生甘 草 5) g 治疗 痛风性 急 热邪 , 或素 体 阳盛 , 阴液 不足 , 邪 显 减轻 , 尿 酸显 降 。 解 期 , 感 血 缓 热毒 性关 节 炎 2 , 4例 治愈 1 例 , 6 显效 4 从 阳热化 ,留 滞骨骼 经 络 , 血 不 之 邪虽解 ,湿 浊之 邪 缠绵 ,痹 阻经 例 , 气 有效 2 , 例 无效 2例 , 总有效 率 通 , 通则 痛 ; 不 而郁 于骨 节局 部 , 则 络 关 节 , 宜 清热 利湿 , 络化 瘀 , 9 .%。陈颖 [用 四妙散 加 味 [ 治 通 17 9 苍 灼热 红肿 , 能障 碍 , 不可 触 ; 功 痛 久 自拟痛 风 2号方加 减 : 苍术 1g 薏 术 、 5, 黄柏 各 2g薏苡 仁 、 己 、 灵 5, 防 威 痛入 络 , 血失 畅 , 血凝 滞 , 气 瘀 痰瘀 苡仁 2g牛膝 5 , O, g络石藤 1g茯苓 仙 、 5, 怀牛 膝各 2g土茯 苓 2g蚕 沙 O, 5, 交结 而致关 节 肿大 畸行 , 病久 不 愈 lg 玉米 须 1g 金 钱草 1g 经 该 ( o, 5, 5, 包煎)生地黄各 1g忍冬藤 2g 、 5, O, 损伤 脾 肾 ,致脾 肾阳虚 ,浊 阴毒邪 方 治疗热 毒 渐消 ,湿邪 始 化 ,关 节 川厚朴 1g地 骨皮 3g , 湿甚加 5, O 】寒 内盛 , 发为关 格 之变 [ 韩亚 兰 等 b 疼痛 较快 减轻 , 2 】 。 : 血尿 酸显 降。周 乃 桂枝 、 姜黄、猪苓 , 气血亏虚加黄 痛 在 也认为痛风属中医痹证范畴 , 而其 玉 佑认为 , 风应 分期 用 药 , 急 芪 、 当归益气 养血 , 痛甚 加没 药 、 川 病机多因先天禀赋不足 , 或年迈脏 性期 , 湿浊 、 瘀热在血脉 , 表现为关 楝子 , 甚加 大腹 皮 、 榔 、 肿 槟 泽泻 、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研究述评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研究述评

在 中 医文 献 中 . 风 . 名 历节 、 痛 义 白虎 历 节 、 虎 风 等 , 自 属 痹证 范 畴 . 痛 痹 、 痹 关 系 密 切 。 < 氏 医通 ) : 风 一 与 风 张 谓 痛 证 . 灵 枢 ) 之 贼 风 , 素 问 )谓 之 痹 , 金 匿 ) 日 历 节 , 世 < 谓 < < 名 后
酸 性 结 石 . 个关 节 突然 红肿 热痛 、 轻 夜 重 、 接 、 砖 敷 . 单 昼 拒 喜 时 尿 血 、 红 、 黄 腻 、 滑 兼 数 ; 癀 阻 滞 型 . 当 于 间 歇 期 舌 苔 脉 姨 相
痛 风 . 由于 嘌 畸 代 谢 紊乱 , 致 血 清 尿 酸 含 量 增 高 , 是 导 伴 结 缔 组 织 内尿 酸 钠 结 晶沉 着的 疾 病 。 临床 上 肼 高屎 酸 血 症 、
文章 编 号 :0 0—11 {02 0 —0 8 —0 10 7 92 0 }3 1 5 2
牛 膝 、 己 ; 痰 加 南 星 、 夏 ; 瘀 加 桃 仁 、 花 . 热 加 苍 防 湿 半 血 红 湿 术 、 柏 ; 虚 加 』 参 、 芪 ; 虚 加 阿 胶 、 明 腔 ; 虚 加 生 黄 气 、 黄 血 黄 阴 地 、 板 ; 虚 加 虎 骨 、 茸 ( 医 略 六 书 ) ; 甚 加 乌 头 沥 龟 阳 鹿 < )寒 ( 盎 匮 要略 ) ; 热 可用 ( 盎) 牛散 、 枝 芍 药 知 母 衙 ( ( )化 干 犀 桂 金 匮 要 略 ) 或 清 热 定 痛 沥 ( 杂 症 会 心 录 )) ) < 。 现 代 中 医 对 痛 风 的 治 疗 研 究 包 括 辨 证 分 型 辨 证 论 浩 秆 中 西 医 结 台治 疗 等 。 3. 辨 证 分 型 研 兜 1 张 关 平 等 根 据 ( 医 病 证 诊 断 疗 技 中 标 准 ) 于 痛 风 的 证 候 分 类 加 以 补 充 而 进 行 辨 证 分 型 。 脾 虚 关 湿浊型. 当于 无症状 性 高 尿酸 血症 。舌件 胖、 齿痕 、 相 多 舌 红 、 白 腻 、 缓 或 濡 ; 热 蕴 结 型 . 音 于 急 性 期 墨 肾 盂 尿 苔 际 馒 相

中药治疗痛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循证研究

中药治疗痛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循证研究

循证药物评价(Evidence-based Pharmacovigilance)是一种系统性的方法, 旨在评估药品不良反应的风险和严重程度。这种方法结合了临床试验、流行病 学研究和药物警戒研究的结果,以提供最准确、最及时的药品安全性信息。
临床试验是评估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主要手段。在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将 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试验药物和对照药物。通过这种设计, 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药品的效果和安全性。然而,临床试验往往无法完全模拟实 际用药情况,因此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背景介绍
痛风是由尿酸代谢紊乱引起的一种慢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关节红、 肿、热、痛等症状。中医学认为,痛风主要与湿浊、瘀血、痰瘀等因素有关, 治疗时应注重清热解毒、利湿排浊、活血化瘀等原则。目前,中药治疗痛风的 方法主要包括口服中药、外用中药敷贴、中药熏洗等。
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循证研究的方法,收集近5年来的相关文献和临床资料,对中药 治疗痛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综合评价。具体步骤如下:
1、样本选择:选取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中药治疗痛风的临床研究、随机对 照试验、病例报告等。
2、数据收集:对纳入的研究进行数据提取,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 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法、疗效及不良反应等。
3、分析方法: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包括描述性分析、率的比 较、敏感性分析等。
循证的药品不良反应评价方法强调将上述三种研究方法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为医生和患者 提供更为准确的用药建议。
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数据挖掘和等新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药品不良反应的 评价。这些技术可以帮助我们从海量的医疗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提高药 品不良反应评价的效率和准确性。例如,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我们可以从电子 医疗记录中发现药品不良反应的模式和风险因素;通过技术,我们可以对药品 不良反应数据进行深度学习和预测,以提供更为精准的用药建议。

中医药治疗痛风研究概述_旷惠桃

中医药治疗痛风研究概述_旷惠桃

○文献综述○中医药治疗痛风研究概述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410007) 旷惠桃主题词 痛风/中医病机 痛风/中医药疗法 痛风/针灸疗法 辩证论治 综述,学术性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增高,导致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及皮下组织而致的一种疾病。

临床上以高尿酸血症、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结石形成为特点,严重者可致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急性梗阻性肾病或痛风性肾病。

近年来,由于饮食结构的变化,我国痛风发病率逐年升高,预计在21世纪,痛风在我国将成为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号代谢病。

本病中医亦称痛风,又名历节、白虎历节风,属“痹病”范畴。

近年来运用中医药治疗痛风取得较好疗效,报道颇多,显示一定的优势,现概述如下。

1 病名归属关于本病的中医病名归属,医学家们意见不一。

有谓当属“历节病”,认为《金匮要略》中的“历节病”的症状特点“疼痛如掣”、“脚肿如脱”、“不可屈伸”与痛风性关节炎极为相似。

如宋绍亮[1]根据痛风高尿酸血症的基本病理,认为本病病机属血毒、浊毒所致,其关节症状与历节病相似,并提出“痛风非风论”。

而大多数学者则认为本病属于痹证范畴。

如洪国章[2]根据痛风的病因病机,认为本病当属于中医痛痹与脚气。

由于痛风除关节症状外,最重要的是肾脏损害,故又有人认为当属于淋证中之“热淋”、“石淋”或“腰痛”、“虚劳”、“水肿”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亦将其直接命名为“痛风”。

2 病因病机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认为“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皆由“风湿”、“风血相搏”所致。

唐·王焘《外台秘要》认为:“大多是风寒湿之毒,因虚所致……”。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云:“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冷,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寒浊凝滞,所以作痛”。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认为:外是阴寒水湿,令湿邪袭人皮肉筋脉;内由平素肥甘过度,湿壅下焦,寒与湿邪相结郁而化热,停留肌肤……病变部位红肿潮热,久则骨蚀。

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痛风性关节炎,作为一种因高尿酸血症导致的代谢性关节疾病,近年来在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并概述中医药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我们将从痛风性关节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制以及中医药治疗策略等多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能为临床医生和科研工作者提供全面、深入的参考信息,为痛风性关节炎的防控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我们将对痛风性关节炎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概述,包括其发病率、患病人群特征以及地域分布等,以便更好地了解该疾病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们将重点关注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将探讨高尿酸血症、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因素在痛风性关节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以期揭示该疾病的本质和核心病理过程。

我们将系统回顾和总结中医药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

我们将分析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理论依据、常用药物以及临床疗效等,以期评估中医药在该领域的治疗效果和潜力,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为痛风性关节炎的防控和治疗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二、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复杂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多个方面。

核心在于高尿酸血症导致的尿酸盐晶体在关节及周围组织的沉积,从而引发一系列炎症反应。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当体内尿酸产生过多或排泄减少时,血尿酸浓度升高,形成高尿酸血症。

在高尿酸血症的基础上,尿酸盐晶体析出并沉积于关节、滑膜、软骨等组织,引起关节的急性炎症反应,表现为关节的红、肿、热、痛,以及功能障碍。

除了尿酸盐晶体的沉积,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还包括免疫系统的激活和炎症反应。

尿酸盐晶体可以激活关节滑膜中的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释放大量的炎性介质,如前列腺素、白三烯、肿瘤坏死因子等,进一步加剧关节的炎症反应。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研究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研究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研究痛风是一组由于长期嘌呤代谢紊乱,尿酸的合成增多或排泄减少所致的一种慢性疾病,主要以高尿酸血症、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慢性痛风性关节炎以及关节畸形、肾实质性病变和尿酸石形成为临床特点,属中医学“痹证”范畴。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条件、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发病率呈日益增高的趋势[1]。

中医药在痛风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就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研究进展做一概述。

1痛风病名中医归属中医学对痛风的认识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宋元以前已散见于中医文献中。

据现存中医古文献记载,“痛风”一词最早记载于梁・陶弘景的《名医别录》,对于痛风的认识,历代医家各抒己见。

根据痛风的临床表现及发病特点,将其归属中医学“历节病”“白虎病”“白虎历节风”“痹证”“痛风”等范畴。

现代医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彭介寿通过对中医古籍的深入调查和分析研究后,根据古人对“脚气”的认识,并结合临床,运用温宣降浊、行气决壅等治法,在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方面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宋绍亮根据高尿酸血症的辨治规律,认为属“血毒”“浊毒”,其关节症状表现与“白虎历节”“历节病”相似,而倡痛风非痹论。

曼琪认为,痛风其名为风而实非风,症似风而本非风,痛风乃浊毒瘀滞使然,并于20世纪80年代倡议为“浊瘀痹”。

2病因病机目前,对于痛风病因病机的认识一直处于发展阶段,各医家通过自身临床经验总结,对其认识不尽相同,未能达到统一。

有的认为属于“毒邪致痹”,考希良针对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时疼痛的特点,提出了毒邪致痹的观点,将毒邪分为内毒和外毒,提出脾胃失司,内生浊毒,肾失开阖,酿生浊毒,三焦不利,清浊相混共同导致内生之毒。

有的认为属于“浊瘀致痹”。

熊曼琪认为痛风浊毒滞留血中,不得泄利,初治未甚,可不发病;然积渐日久,愈滞愈甚,或偶逢外邪相合,终必瘀结为害。

或闭阻经络,突发骨节剧痛;或兼夹凝痰,变生痛风结节,久之痰浊瘀腐则见渍流脂浊,痰瘀胶固,以致僵肿畸形。

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痛风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在现行治疗方案中,中医逐渐成为治疗痛风的重要部分。

就现阶段运用单纯中医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进行综述,按照中药内服复方和中药内外合治进行分类整理,以期为中医药防治痛风性关节炎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药;临床疗效;综述痛风性关节炎属中医学“痹证”“肢体痹”等范畴[1]。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饮食结构改变,高尿酸血症有普遍化和年轻化的趋势。

痛风中医辨证分型主要有湿热蕴结型、寒湿痹阻型、肝肾不足型、痰瘀痹阻型和寒热错杂型,在临床实际运用时并不如教科书所列举方剂按图索骥,需要灵活运用,以达到观其脉诊,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笔者以“痛风”和“中医”为关键词,手动检索中国知网中医药防治痛风性关节炎文献,将见诸报道的研究成果以中药内服复方和中药内外合治进行分类汇总分析,以期为中医药防治痛风性关节炎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1 单纯中药复方内服法的临床运用1.1 经典名方的加减运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并颁布《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是至今仍广泛应用、疗效确切、具有明显特色及优势的古代中医典籍方剂。

圣愈汤出自金·李东垣《兰室秘藏》,曰:“治诸恶疮,血出多而心烦不安,不得睡眠,亡血故也,以此药主之。

”由四物汤加黄芪、人参、生地黄组成。

李孟飞等[2]将80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给予四物汤加减(加鸡血藤、土鳖虫、牡丹皮及醋延胡索重在行气祛瘀、通利关节而止痛;柴胡疏肝理气,气行乃血行;豨莶草、穿山龙重在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徐长卿善于辛温走散,宣痹通络;淫羊藿“温而不燥,为燮理阴阳之佳品”,专以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土茯苓、金钱草清热利湿;薏苡仁健脾渗湿)治疗。

治疗后,观察组血尿酸(UA)、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治疗痛风研究概述
发表时间:2015-06-24T14:32:55.160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5年第5期供稿作者:张娟
[导读] 而在临床中,多采用中医药对其进行治疗,并且治疗效果较为理想,下面就具体对中医药治疗通风展开研究。

张娟
鹤岗市中医院黑龙江鹤岗 154100
【摘要】在近年来,痛风的发病率逐渐提升,进而对人们的身心都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为了能够有效的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就需要采用合理的治疗方法对痛风患者进行治疗,而在目前的临床中,药物治疗方法应用最为广泛,采用中药对痛风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有效的减轻患者的病情,使得患者可以快速的恢复健康。

本文就中医药治疗痛风进行了简要的研究和分析,仅供同行交流。

【关键词】中医药;痛风;研究
【中图分类号】R9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5-228-01
痛风主要是由血尿酸升高所引发的一种疾病,在临床中,该疾病的发生表现为尿酸结晶沉积到皮下组织底部以及关节底部等,从而形成通风结石以及高尿酸血症。

通风发作严重的患者,如果在没有采取及时治疗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关节功能紊乱以及通风性肾病的危险,从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

而在人们的饮食有了新结构的基础上,通风疾病的发生几率也会逐渐的增高,其会成为我国最为严重的代谢病之一。

而在临床中,多采用中医药对其进行治疗,并且治疗效果较为理想,下面就具体对中医药治疗通风展开研究。

1.引发痛风的因素
痛风疾病并不属于先天性疾病,其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疾病,而引发痛风的诱因中,主要包括温度?气压以及外伤等,在温度骤然降低以及气压出现极大变化时,就有可能引发痛风疾病。

而过度的饮酒也会造成痛风的发作,酒精在通过肝组织进行代谢的过程中,肝组织会大量的吸收酒精中的水分,这样就会使得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增加,从而使得血液的粘稠度提升,而水分会将已经饱和的尿酸稀释,使得尿酸出现不饱和的状态,其在进入到软组织之后,就会形成结晶,并且沉淀到皮下组织或者是关节部位,这样就会导致患者出现过敏的症状,从而引发炎症,在古代,这种疾病通常发生在达官贵人的身上,这主要是因为,达官贵人长期需要应酬,自然饮酒的量就会增加,进而就会引发痛风。

另外,一些食品也会引发痛风,在一些食品经过人体的代谢作用之后,其中一些物质就会在人体中出现反应,从而产生一些衍生物,这些衍生物的出现,会将已经存在与软组织中的尿酸被稀释,尿酸出现不饱和的状态,其最终会形成结晶,在这些结晶沉淀到关节部位或者是皮下组织后,就会导致关节炎的出现,这也就是所谓的痛风。

2.中医药治疗痛风
临床中,针对痛风多采用中医药治疗的方式,这主要是因为,采用中医药对痛风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通过外敷以及内用联合治疗的方式,能够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使得患者能够更快的痊愈,从而有效的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2.1辩证分型治疗
就相关的痛风治疗文献中,对痛风进行了分类,其主要被分为四类,其一是湿热蕴结型,其二是瘀热阻滞型,其三是痰浊阻滞型,其四是肝肾阴虚型。

针对四种类型的痛风进行治疗时,可以采用六安煎?杞菊地黄汤加味?凉血四物汤以及四妙散来对痛风患者进行治疗,治疗效果较为明显。

虽然不同的医者对辩证分型治疗有着不同的见解,同时采用的辩证分型治疗方法也各有不同,但是却与国际标准较为一致,在一些痛风疾病类型上,所采用的中药配方也较为相似。

2.2分期辩证治疗
痛风的类型多种多样,就以痛风性关节炎来说,在对其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先采用重要内服的方式,疏通患者的经络,然后,在利用中药对患者的关节部位进行药物的敷设,选用的药物一定要是有利于脾胃的中药品,而这些中药品主要包括黄柏?野木瓜?茯苓以及白术等。

在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期中,其主要的病症表现为邪毒入侵经脉,与血液相混合,血液在流窜到关节后,会对关节的活动能力造成影响,因此,应该选用舒筋活血的中药,如黄柏?苍术?赤芍等,缓解期表现为脾肾不足,邪毒滞留,与血水互结,阻隔经脉,骨骼关节失却濡养,治以健脾益肾,活血利水,药用杜仲等。

2.3中药外治
目前外治用药主要包括中药散剂?膏剂?新鲜中药掏烂外敷以及药液外洗等。

如栾炯等自拟慈军散外敷:山慈姑?生大黄?水蛭各200g?玄明粉300g?甘遂100g。

共研细末,每次3~5g,以薄荷油调匀外敷患处,隔日1次。

何焕平自拟痛风散:山慈姑?甘草?血竭?白花蛇舌草?三棱?莪术?公英?地丁?大钻?小钻各适量,与凡士林制成20%膏剂,于夜间睡眠时外敷患处。

另取药散适量水煎浸洗患处,每日2~3次,共治疗43例,总有效率为95.35%。

笔者常用金黄如意散麻油调敷患处,疗效颇佳。

2.4内外合治
采用针药并用,内外合治法,针刺三阴交?商丘?丘墟?太白?八风均双侧,泻法,留针30min,留针期间每10min捻转1次,并取继发病灶部位穴和相应的背腧穴,阳性反应点,针刺加拔罐。

内服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中药,并外敷金黄膏加青黛散治疗有效。

3.痛风的预防
3.1痛风出现初期就能够被发现,并且患者也能够按照医嘱来进行药物的服用,则患者康复的几率就会大大的增加,接受良好的中医药治疗的痛风患者可以像所有的正常人一样生活。

而针对痛风晚期的患者,采用中医药治疗,虽然不能够使得患者的病情得到彻底的康复,但是也能够使得患者的病痛减轻,帮助患者恢复关节活动能力,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肾功能,使得患者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如的活动。

一般来说,如果在30岁之前就出现痛风病症,则该病就较为严重,其中将近有20%的患者会因为痛风的影响,而出现痛风结石,并且还会伴有其他的并发症,从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会造成严重的威胁。

因此,采用中药进行防治就显得尤为必要。

3.2引发痛风的诱因有多种,而在这些诱因中,发生几率较高的就是饮食问题,人们的饮食不规律,长期饮酒或者是过度劳累,则痛风发生的几率会相应的提高,而针对这些诱因,可采取的主要预防手段为以下几种:首先就是要戒酒,或者是尽可能的少饮酒。

其次,就是要是适当的休息,防止过度疲劳。

再次,少食用各种动物的内脏,而且也要尽可能的少食用菠菜以及豆类食品,但是可以大量的食用一些酸度较低的水果,并且要注意尽可能多的食用牛奶以及蛋类食物,最后,就是要大量的引用水,加快尿酸的排放,同时要注意食用碱性食
物,从而可以更好的促进尿酸的排除,进而对脾胃形成非有效的保护。

4.结语
综上所述,痛风是一个较为严重的疾病类型,其在严重情况下能够对人的生命安全造成极为严重的威胁,而引发痛风的因素也包括多种,在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主要引发痛风的因素就是饮酒,因此,人们需要控制饮酒量,从而降低痛风发生的几率。

而在目前的临床治疗中,针对痛风采取的主要治疗方式为中医药治疗,中医药治疗相比于西药治疗更加具有效果,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了解到,采用中医药对痛风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病痛,使得患者的康复速度加快,从而能够更好的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王恒,张苹. 从中医体质学角度论痛风[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4)
[2]伍玲,牟建珍. 中药内服外敷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96例[J].光明中医.2012(12)
[3]韦锐斌,刘江. 壮医药线点灸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2)
[4]李春爱. 穴位贴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2(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