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 第二章第二节 中药药效学和中药的功效主治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专业二》中药功效总结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专业二》中药功效总结《中药学》中药功效总结第一章解表药(发表药)第一节:发散风寒药(辛温解表药)麻桂紫姜香荆防,羌白细藁苍辛柳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滞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XXX发汗解表、行气宽中、解鱼蟹毒、安胎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荆芥发表散风、透疹消疮、炒炭止血防风发表散风、祛风胜湿、止痉羌活散寒祛风、胜湿止痛藁本散寒祛风、胜湿止痛白芷解表散风、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苍耳子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止痒XXX发散风寒、宣通鼻窍西河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第二节:发散风热药薄荷牛蒡蝉桑菊,蔓升柴葛淡浮木薄荷分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牛蒡子分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散肿蝉蜕分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利咽开音、熄风静痉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蔓荆子分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静痛柴胡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退热截疟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葛根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淡豆豉解表除烦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第二章清热药第一节:清热泻火药石知竹叶芦栀天,淡夏决谷青密蒙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外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芦根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竹叶清热除烦、生津利尿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解毒消痈淡竹叶清热除烦、通利小便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夏枯草清肝明目、散结消肿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谷精草分散风热、明目退翳密蒙花清热养肝、明目退翳青葙子清泄怒气、明目退翳、扩瞳第二节:清热燥湿药三黄芩连柏,龙胆苦。
(黄芩上、黄连中、黄柏下、龙胆、苦参)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XXX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除蒸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第三节:清热解毒药金银花大青叶连翘银翘穿大板青黛,蒲紫菊重秦黄土,鱼熊血败射马山,垂盆金木白马胆,半边半枝白花卉。
《中药药理学》PPT课件

6.免疫调节作用:柴胡等可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精选ppt
2
中医基本理论
➢ 核心:整体观(人体、人与自然统一)、 辨证论治
➢ 理论:朴素唯物主义 1. 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 2. 气血津液:人体的基本元素 3. 五脏六腑 4. 经络 5. 病因
精选ppt
3
阴阳五行
➢ 阴阳:万物对立统一,相互转化和消长
1. 阳:天、日、火、男、白天、上、外 2. 阴:地、月、水、女、夜晚、下、内
1. 望(气色、形态、舌象:红热、白虚失血、黄脾虚、黑寒 虚、青寒痛肝病,苔痰湿)
2. 闻:声音、呼吸、气味 3. 问:现病史、症状 4. 切:脉诊
➢ 八纲辩证:表里、阴阳、虚实、寒热
精选ppt
9
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 包括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毒性,为中药理论的核心。 ➢ 四性:寒、热、温、凉。寒凉药能减轻或消除热证,具清热、凉血、
➢ 五行:自然界构成因素。相生相克
1. 木:生长旺盛,肝、东、春 2. 火:热、上,心、南、夏 3. 土:营养,脾、中、长夏 4. 金:催残、杀伤,肺、西、秋 5. 水:冷、下,肾、北、冬
精选ppt
4
气血津液
➢ 气:
1. 元气:先天之本、肾气 2. 宗气:后天之气,脾气、肺气 3. 营气:营养之气 4. 卫气:防御之气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汇总

《中药药理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1.中药药理学(PTCM):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
2.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药药效学、中药药动学和中药毒理学。
20世纪初,陈克恢发现麻黄的有效成分麻黄碱具有类似肾上腺素样作用。
3.当归龙荟丸可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其主要成分为青黛中的靛玉红。
第二章中药药性1、四气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反映中药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趋势。
2、四气的现代研究:(1)中药四气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寒证患者中枢处于抑制状态,痛阈值和惊厥值升高,温热药可使痛阈值和惊厥值降低;热证患者中枢处于兴奋状态,痛阈值和惊厥值降低,寒凉药可使痛阈值和惊厥值升高。
(2)中药四气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3)中药四气与对内分泌系统功能(4)中药四气与能量代谢功能3、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1)辛味药化学成份: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其次为苷类、生物碱等。
药理作用: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发汗、解热、抗炎、抗病原微生物、调整肠道平滑肌运动等作用相关。
(2)甘味药化学成份: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
药理作用:补养机体,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能力。
(3)酸味药化学成份:单酸味要主要含有机酸类成分,单涩味药主要含鞣质。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或使组织蛋白沉淀凝固,在创面形成保护膜,起收敛止泻、止血。
(4)苦味药化学成份:主要含生物碱和苷类成分;其次为挥发油、黄酮、鞣质。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解热、利胆、泻下、止血。
(5)咸味药化学成份:碘、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
药理作用: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泻下、补益。
4、中药归经:是药物对机体治疗作用及适应范围的归纳,是中药对机体脏腑经络选择性的作用或影响。
5、中药的升降浮沉:是指药物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和趋势,即在人体环境里药物作用的部位。
第四章中药药效学一、中药药效学: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针对中药的功能主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阐明中药防治疾病原理的科学。
中药药理学2

甘味药
化学成份: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 药理作用:补养机体,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
和抗病毒能力
苦味药
化学成份:生物碱、苷类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解热、利胆、
泻下、止血
咸味药
化学成份:碘、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 药理作用: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泻下、补益。
第五节 对中药有毒和无毒的现代认识
三、中药不良反应常见的原因
1、药物品种的混乱:木通性肾病 2、剂型、工艺、质量存在问题 3、组方用药不当、忽视禁忌 4、不合理的中西药合用
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研究现状
2001年12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 理法》第71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药品不良反应 报告制度”。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向社会实施网上公布 2 中药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量和涉及药品品数量
明显增多,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尤为突出。 5 参加国际间草药安全性技术交流与合作。
其他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研究现状 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
? 中药的药性理论是如何得出的? 中医的脏腑与现代医学的脏腑能否等同?
药性的现代研究中存在什么问题
药物பைடு நூலகம்偏性
药物的毒性反应
毒性
药物的不良反应
对机体不利的反应
一、与中药“毒”有关的些因 素
1、药物自身所含有的毒性:大毒、小毒
2、不适当的配伍:配伍禁忌
3、特殊的机体状态:妊娠禁忌
二、对中药安全性的认识
1、药物与毒物只是剂量上的差别
2、中药与化学药物相比,相对安全、低 毒是客观事实
3、中药成份复杂,用之不当,一旦中毒 范围广泛
中药药理学2
第二节 中药五味的现代研
五味
药物的五类基本作用
2018中药学专业知识二中药功效总结-新版.doc

《中药学二》中药功效总结一,解表药(发表药)第一节:辛温解表药共性:解表散寒麻桂紫苏和生姜荆防羌细芷薷香藁仓辛夷西河柳发汗解表齐帮忙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肺气壅遏咳喘要药)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安胎(风寒感冒常药)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呕家圣药)荆芥散风解表,透疹止痒,炒炭止血(发表散寒)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治风通用药)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藁本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寒饮伏肺)白芷发散风寒,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阳明头痛)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苍耳子散风寒,通鼻窍,除湿止痛,止痒辛夷散风寒,通鼻窍(鼻渊要药)西河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第二节:发散风热药共性:疏风散热(树上疯人)薄荷蝉蜕牛蒡子桑菊葛根蔓荆子柴升浮木淡豆豉辛凉解表莫忘记薄荷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蝉蜕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息风止痉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葛根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升阳止泻(项背强痛要药)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肝胆,少阳要药)(疟疾寒热常药)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淡豆豉解表除烦二,清热药第一节:清热泻火药膏知栀子天花粉枯草芦根淡竹叶竹叶密蒙决明子谷精草来青葙子石膏(生)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收湿敛创,生肌止血(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要药)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要药)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夏枯草清肝明目,散结消肿(肝阳眩晕,目珠夜痛,瘰疬肿结)芦根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竹叶清热除烦,生津利尿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不止呕。
中药学各章药物功效归纳

雷丸、榧子、(萹蓄、贯众)
偏于驱杀姜片虫
槟榔、榧子、(牵牛子)
相关功效
代表药物
备注
兼消积滞
使君子、槟榔、鹤虱、榧子、芜荑
兼能通便
槟榔、榧子
兼能行气利水
槟榔
(二)功效归纳
1、本章节药物:
相关功效
代表药物
治全身出血的药物
大蓟、小蓟、苎麻根、羊蹄、紫珠、侧柏叶、三七、茜草、蒲黄、降香、白及、仙鹤草、血余炭、棕榈炭
炉甘石、硼砂
相关功效
代表药物
只供外用,不可内服的药物
土荆皮、升药、炉甘石
兼能劫痰平喘、截疟
砒石、铅丹、雄黄
兼能温补肾阳
硫磺、蛇床子
兼能止泻
明矾、大蒜
主要用于皮肤疥癣、湿疹等皮肤病的药物
硫磺、雄黄、轻粉、木荆皮、白矾、蛇床子、大风子
主要用于痈疽疮疥等外科疾患的药物
升药、砒石、铅丹、雄黄、露蜂房
主要用于五官科的药物
谷芽、鸡内金、鸡矢藤
兼行气活血作用者
山楂
兼行气导滞,降气化痰者
莱菔子
兼涩精止遗,化石通淋者
鸡内金
兼回乳者
麦芽
1.本章药物
主治的虫证
代表药物
偏于驱杀蛔虫
使君子、苦楝皮、鹤虱、榧子、芜荑、(石榴皮、贯众、雄黄、萹蓄、川楝子、花椒
偏于驱杀蛲虫
使君子、槟榔、鹤虱、(百部、石榴皮、贯众、雄黄
偏于驱杀绦虫
槟榔、南瓜子、鹤草芽、雷丸、贯众
擅于治外伤出血的药物
三七、茜草、白及、花蕊石、降香、乌贼骨
擅于治肺胃出血药物
大蓟、白及、紫珠、灶心土、白茅根
擅于治痔疮出血的药物
槐角、刺猬皮
中药药理学PPT课件 中药药效学

寒热属性与总蛋白、多糖、总糖含量有关
二、中药药效学与中药五味
• 中药五味是指药物具有辛、酸、甘、苦、 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 中药的五味不仅是味道,也是对中药的功 效的概括和总结。
• 反映药物在补、泄、散、敛等方面的特征。
• 中药五味与其含有的有效成分和药理作 用间存在着联系。
目前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四性的研究: ①中枢神经系统 ②自主神经系统 ③内分泌系统 ④能量代谢 ⑤大多数寒凉药的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
1、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 ①热证与寒证患者的表现: 热证病人:精神亢奋、情绪激动,言 语高亢,有高热惊厥等中枢兴奋症状。 寒证病人:精神倦怠,安静、语声低 微等中枢抑制状态。
2、对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热证与寒证患者具有自主神经功能 紊乱的症状。
自主神经平衡指数:
唾液分泌量,心率,体温,呼吸频率,血压 (包括了心血管系统、内脏平滑肌、腺体等)
热证病人指数偏高,寒证病人指数偏低; 温热药使指数升高,寒凉药使指数降低; 治疗后自主神经平衡指数转向正常。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三)归经与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是中药的有效成分之一, 是中药归经的重要物质基础。
•Fe Cu Mn Zn ---造血、保肝、保护视力 (归肝经)
•Mn Zn ---生殖、发育 (归肾经)
(四)归经与受体学说、环核苷酸
•通过激动或阻断受体而产生相应的 药理作用
细辛:归心经, 所含消旋去甲乌药碱兴奋心肌β1受体。
• 泻下药入大肠经,“大肠主津” • 止血药归肝经,“肝藏血” • 止咳药归肺经,“肺主气” • 壮阳药入肾经,“肾藏精” • 平肝熄风药入肝经,“肝主疏泄”
2中药药效学

幻灯片1第二章中药药效学幻灯片2第一节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一、四性的药理研究1、对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影响植物神经平衡指数检测指标:唾液分泌量、心率、体温、呼吸频率、收缩压和舒张压。
热证:植物神经功能偏亢(指数偏高),血中儿茶酚胺、多巴胺ß羟化酶内分泌功能偏亢,尿中17-羟皮质类固醇。
(其他激素:TSH、LRH、T2等)幻灯片3幻灯片4-温热药寒凉药酪氨酸羟化酶髓质激素的合成+多巴胺β-羟化酶原料为酪氨酸,其合成过程为:酪氨酸多巴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
PNMT(苯乙醇胺氮位甲基移位酶幻灯片5幻灯片6幻灯片6 资料:尿中17-羟皮质类固醇(以下简称17-羟)主要是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皮质醇、皮质素多巴脱羧酶和它们的代谢产物。
因此,尿中17-羟含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映肾上腺皮质活动状况。
●尿17-酮皮质类固醇是肾上腺皮质激素及雄激素的代谢产物。
增高: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垂体前叶功能亢进、睾丸间质细胞瘤、甲状腺功能亢进,以及应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雄性激素和皮质激素后。
幻灯片7●寒凉药:降低交感神经活性、抑制肾上腺皮质功能、升高细胞内CGMP水平;●温热药:提高交感神经活性、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升高细胞内CAMP水平。
温热药:促进内分泌系统功能;增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增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增强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
补益药多见幻灯片8●2、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热证: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偏亢,惊厥、谵语、发热●酪氨酸羟化酶,脑内兴奋性递质含量(NA、DA)●痛阈值和惊厥阈值●多数寒凉药有镇静、抗惊厥、解热作用。
幻灯片9温热药寒凉药酪氨酸羟化酶-髓质激素的合成+多巴胺β-羟化酶原料为酪氨酸,其合成过程为:酪氨酸多巴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
PNMT(苯乙醇胺氮位甲基移位酶多巴脱羧酶幻灯片103、对代谢功能的影响热证:代谢功能偏亢,能量代谢增加如饮水量,耗氧量,物质代谢也增加,如脂肪代谢、糖代谢等(α,β-R激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6/28
个体差异
• 除与年龄、性别、精神状态等因素有关 外,中医药理论还特别强调人的体质对 用药的影响。
• 如阳盛或阴虚之体,慎用温热之剂;阳 虚或阴盛之体,慎用寒凉之药。
2020/6/28
3.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
• 中药药理作用存在量效关系。然而,由 于方法学等问题,大多数中药尤其是粗 制剂的有效剂量的范围往往比较窄,量 效关系很难表现。
2020/6/28
某些中药有效成分作用的 量效关系比较明确
• 附子强心作用有效成分去甲乌药碱,对离体蟾 蜍心脏有强心作用,浓度在 1×10-8~5×106g/ml范围内,心肌收缩力增加达 22%-98%。
• 小檗碱在0.1- 300μmol/L范围内,可剂量依 赖性地降低免窦房结动作电位4相去极化速率 ,降低慢反应细胞的自律性。
2020/6/28
与传统功效无明显关系的 药理作用
• 葛根扩血管、改善心肌血氧供应,以及改善 脑循环等作用。
• 五味子肝脏保护作用。
2020/6/28
二、中药药效学的作用特点
中药通过使机体原有功能的增强或减弱 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起到防病和治病的作 用。
2020/6/28
1.中药作用的两重性
2020/6/28
• 大多数中药对人和动物的作用基本一致
• 动物实验发现黄连有抗心律失常作用,临床 用于治疗心律失常也有效
• 丹参对人和动物抗血栓作用一致等。
2020/6/28
差异性
• 如人口服茯苓煎剂可出现利尿作用,但家兔和大 鼠灌胃均未发现有明显的利尿作用。
• 丹皮酚对动物有降压作用,但对人却未见作用。 • 提示,动物实验结果尚不能完全显示中药对人的
• 人参这种双向作用的产生与所用剂量和 不同化学成分有关。
2020/6/28
• 一般认为,人参小剂量兴奋中枢,大剂量 抑制中枢;人参皂苷Rg类兴奋中枢、人参 皂苷Rb类抑制中枢。
• 当机体处于不同生理或病理状态下,人参 表现出不同的作用,起到调整平衡作用。
2020/6/28
中药双向调节作用定义:某一中药既可使机 体从机能亢进状态向正常转化,也可使机体 从机能低下状态向正常转化,因机体所处病 理状态之不同而产生截然相反的药理作用, 最终使机体达到平衡状态。
2020/6/28
不良反应和毒性
• 有毒无毒、十八反、十九畏、禁忌等。 • 强调了中药的不良反应和毒性 • 而中药传统口服给药方法显示中药具有毒性
低,不良反应少的特点。
2020脉注射 剂的应用,中药的不良反应和毒性问题 也越来越突出,常见有胃肠道反应、过 敏反应、肝肾毒性等。
2020/6/28
4. 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
• 中药药理作用存在时效关系,某些中药有效 成分或注射剂,可通过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显示其时效关系(时量关系)。但中药煎剂 口服给药作用的潜伏期、峰效时间以及生物 半衰期等是经常困扰我们的问题。
2020/6/28
• 在尚无理想的方法揭示中药粗制剂时效关系的 情况下,近来有学者通过中药血清药理研究, 提出多数中药煎剂给动物灌胃后1-2小时内采血 ,可能得到血药浓度较高的血清。起效较慢的 中药灌胃,每日2次,连续给药2日,第3日给药 1次,即连续给药5次,可基本达到稳态血药浓 度。
2020/6/28
5. 中药作用的双向性
• 中药具有双向作用,同一种中药可产生 相反的药理作用。中药作用的双向性与 所用剂量大小和所含不同化学成分有关 ,可出现小剂量兴奋,大剂量抑制,或 大剂量兴奋,小剂量抑制的现象。
2020/6/28
• 人参对中枢神经系统既有兴奋作用又有 抑制作用,既有升压作用又有降压作用 。
2020/6/28
2020/6/28
• 某些中药的毒性严重影响了其临床应用 • 如朱砂长期应用引起慢性汞中毒,雷公
藤长期应用引起生殖系统损伤等。
2020/6/28
2.中药作用的差异性
• 中药作用的差异性表现在种属差异和个体差异 。
2020/6/28
种属差异
人与实验动物之间和实验动物之间的差异
2020/6/28
种属差异
治疗作用
• 在疾病的治疗原则上,传统中医药学特 别强调既要治病求本,又要标本同治,即所 谓“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2020/6/28
• 由于中药作用的多效性,应用中更能显 示其标本兼顾的优势。
• 如清热药治疗感染性疾病,既能通过解 热、镇痛等作用缓解发热、头痛等症状 ,产生对症治疗,又能通过抗菌、抗病 毒等作用产生对因治疗。
第二节 中药药效学和中药的功效主治
2020/6/28
差异性
• 未能证实与某些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
2020/6/28
• 大多数辛温解表药具有较强的发汗作用,但除 麻黄、桂枝、生姜等被证实具有促进汗腺分泌 或扩张血管促进发汗之外,其他未(或尚未) 被证明。
• 苦参有利尿功能,但未见相关药理作用的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