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异化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是19世纪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他的异化劳动观是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劳动形式使得工人与自己的劳动过程和劳动产品产生了疏离和异化,造成了工人的剥削和无意义感。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具有深远的当代价值,对现代社会问题的探讨仍然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提出了劳动者与劳动过程的疏离问题。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只是作为雇佣工人的身份存在,他们失去了对劳动产品的控制权和决策权,只能按照雇主的要求进行劳动。
这导致了劳动者对于劳动产品的疏离感和无意义感。
这种劳动过程的疏离会剥夺劳动者对自己劳动的热情和创造力,从而降低劳动生产力和劳动质量。
在当代社会,劳动者依然面对着类似的问题,工人被迫接受低薪、重复性的劳动,缺乏对工作的自主性和控制权。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对于解决当代劳动者与劳动过程的疏离问题仍然有重要启示。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剥削问题。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逻辑导致了劳动者被剥夺了劳动的价值和产权,而资本家却通过剩余价值的获取获得了大量的财富。
这种剥削使得劳动者陷入了经济上的困境和贫困。
在当代社会,资本主义的剥削问题依然存在。
劳动者面临着经济不公平和贫富差距加大的问题,部分劳动者处于低收入和贫困的状态。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对于对抗当代资本主义的剥削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还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物化和异化的造成。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使得人与人的关系变为商品关系,人变成了物质财富的拥有者和消费者,从而丧失了人性和社会性。
这种人的物化和异化不仅带来了对自我的疏离,也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社会群体的凝聚力。
在当代社会,人的物化和异化现象同样存在。
个人主义、人际关系冷漠和社会孤立是当代社会问题的重要方面,这些问题都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人的异化密切相关。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为我们认识现代社会问题的根源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
从哲学角度界定,所谓异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主体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是一个用以表达本质的存在,主体向客体转化关系的概念。
劳动是人类的社会属性,通过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人才能称其为人,也才能从事多方面的活动,从而在各个方面发展和完善自己,但是劳动不仅有其积极的一面还有其消极的一面。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工人和资本家极端对立,劳动发生了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创造了财富,而财富却为资本家所占有并使工人受其支配。
因此,这种财富及财富的占有、工人的劳动本身皆异化成为统治工人的、与工人敌对的、异己的力量。
这就是劳动异化。
1 异化劳动的内容手稿中对于异化劳动理论主要表述为四个方面的内容:(1)劳动对象的异化。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劳动产品成了不依赖于生产者工人的异己力量,即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按一般经验,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人的内在本性,劳动产品是劳动主体的对象化,主体应该在劳动产品中实现自己并理所当然地将其占有。
然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类劳动这一创造性活动反而变成了非人的外在力量,劳动者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和自己的劳动,劳动对他而言,变成了一种异化的、外在的、脱离了人的本性的东西。
正如马克思所说:“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
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物的世界的增值人与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
(2)劳动本身的异化。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的聪明才智和肉体力量都体现在劳动产品上。
此外,通过这种活动人的智慧和体力都获得了发暖,同时劳动者还在劳动实践中感到一种创造的幸福和愉悦。
在异化劳动中,劳动的性质则完全改变:“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活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半青神遭到摧残”。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是他在《资本论》中提出的重要理论,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因受到剥削和压迫而产生的心理和社会状态。
这一理论对于理解当代劳动问题和社会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出发,分析其当代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需要理解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理解。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本质,是人类自身和自然的中介。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被异化为商品生产中的一种手段,工人的劳动不再是为自己而做,而是为资本家的利润而劳动。
这种劳动的异化导致工人失去了对劳动的控制和满足感,感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与自己的利益脱离,从而产生了心理上的疏离和不满。
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也遭受到身体和心理上的剥削和压迫,这使得他们的劳动状态更加疲惫和恶劣。
马克思认为,这种劳动的异化不仅影响了工人个人的心理状态,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秩序与稳定。
因为工人由于劳动的异化而导致情绪低落,对社会的不满增加,从而产生了社会矛盾和冲突。
这样的劳动状态不仅损害了工人的利益,也扭曲了整个社会的理想状态,使得社会秩序不再和谐,从而使得社会陷入动荡和不稳定状态。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并非只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更是对一个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
在马克思看来,只有消灭了私有制和剥削,才能实现劳动的自由和解放,从而消除劳动的异化状态。
共产主义社会中的劳动将成为自由和创造的活动,工人将成为生产的主人,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劳动精神,从而享受到劳动的满足感和快乐。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并没有在当代社会实现,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依然存在。
当代社会中,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新的劳动异化现象不断出现。
劳动的灵活性和不稳定性增加,导致工人们长时间的工作和劳累,缺乏休息和娱乐的时间,这使得工人的生活质量下降,心理和身体健康受到威胁。
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高端劳动者也面临着劳动的异化。
高压的工作环境和竞争压力导致他们的心理状态变得焦虑和疲惫,对工作和生活失去了平衡。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意义_潘宁

(#2/, — )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人学; 丁丽丽 , 女,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主要 (上海 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当代视野下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社会理论研究( ”项目编号: 、 上海市教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4"1!") (第五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项目编号: “改革 委重点学科 、 上海师范大学原创与前瞻性研究课题 5.","1) (项目编号: 开放以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研究” 的阶段性成果。 674/#,)
’#( ( )!% )
这样, 异化就包含了对象化、
!"
!"#$%"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则直接深入到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 在批判继承黑格尔 ( 异化 是 精神 异 化 ) ( 宗 教 是人 的 本 质 的异 和费 尔 巴哈 化) 异化学说的基础上, 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中心, 深刻 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异化形式, 提出了人的本 质异化思想, 以及实现共产主义、 消灭异化的必要性。 这 《!"##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以 一思想集中体现在马克思 《 手稿 》 ) 《 手稿 》 下简称 中。 在 中, 作为一个哲学概念, 异 化是指主体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 生 出自 己 的 对 立 面 , 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 《 手稿 》 的、 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反对主体自身。 指出, 劳动 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 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 本特性, 是人的本质性的属性, 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 件下却发生了异化, 所以, 劳动的异化即是人的本质的 “ 劳动者生产的财富 异化。 书中,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 越多, 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就越大, 他就越贫穷 ”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

马克思异化理论发言提纲1.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基本内容是什么有何现实意义“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其着作1844年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在马克思思想历程中占有特殊地位,是马克思思想走向成熟途中的一级重要阶梯;也正因为手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引发了对这一理论广泛、热烈而持久的讨论;目前,流行着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早期着作中的不成熟思想,他创立唯物史观后就根本抛弃了这一思想,并用新的概念替代了“异化”概念;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早期手稿中的人本主义异化理论的“思想顶峰”,后来的唯物史观着作对异化问题的继续探索,是一个“创造力下降”的退化过程;这两种观点貌似合理,实际上都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严重曲解,他们都根本忽视了马克思后来的科学着作特别是资本论对早期异化观基本思想的直接继承和重大发展;笔者就针对这两种观点,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作一辩护;一、“异化劳动”概念解读异化alien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alientio和alienate,表示脱离、转让、出卖、受异己力量统治、让别人支配等义;在近代,欧洲哲学家霍布斯是第一个提出异化概念的哲学家,霍布斯认为,国家本身就是一种异化他主张人性本恶,认为人与人的关系像狼一样,总是处于战争状态,异化主要是指转让;法国的哲学家卢梭的异化思想反映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发表的人权宣言中,他主要从经济、和伦理道德的角度阐述了这一思想,把异化看成是人们利己主义的结果;而真正从政治上探讨异化,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是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在他的伦和社会理论中,汲取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积极因素,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异化概念;他认为,异化的社会往往使人们行为的结果也发生异化,良好的愿望并不产生良好的结果;由此可见,在近代,异化概念是唯物主义或启蒙学派的哲学家们用来表达反封建社会政治观点的一个工具;真正把异化概念纳入唯心主义轨道,还是从德国古典哲学开始的;首先使用异化概念的是费希特;在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一“自我”和“非我”中,异化是个基本概念;在哲学史上,黑格尔在本体论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异化概念;他认为异化是绝对观念向和社会的外化和退化;异化是正源的对象化或物化和客观化;异化是对客体的认识和改造;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异化观,建立了自己的人本主义的异化观;马克思从英国古典经济学特别是从黑格尔关于劳动和异化的思想中得到启示,认为人的异化归根到底是劳动的异化,这是人的一切异化的基础;只有把人的异化最终地归结为劳动的异化,才能展示人的异化的秘密,进而揭示出社会不平等的根源;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出发,分析了人类生存的基础即劳动对人的实际作用,从而揭示了人的异化的本质,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概念——异化劳动,在上第一次确定了异化概念严格的确切的含义,赋予了这个概念以社会经济的实质内容,树立了一个正确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新起点;二、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概述总的来说,手稿是马克思从经济学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进行的初步分析;马克思把哲学的研究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结合起来,这使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同资本家尖锐对立的经济现实,看到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深刻矛盾;手稿有关异化劳动的论述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马克思根据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主要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论述,通过对工资、资本和地租的考察,研究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结构和中心是劳动和资本的对立;第二部分,马克思从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前提出发,把异化和对劳动的分析结合起来,运用异化理论对社会基本阶级关系进一步作了分析,指出上述对立和矛盾的根源在于劳动的异化,得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结论,这是人本主义哲学的本质批判;马克思对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总的批判,为他剖析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确定了出发点,即“我们是从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出发的”1P42;而所谓的前提就是“把私有财产,把劳动、资本和土地的分离,以及工资、资本利润和地租的分离,还有分工、竞争、交换价值概念等等,当作前提”1P42-43;其实质也就是异化劳动;马克思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对“异化劳动”进行了规定; 一从生产结果看,劳动者的劳动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劳动产品是劳动的结晶,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劳动产品本应该属于工人,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独立力量,是同劳动对立的”1P44;就是说,工人劳动的产品不仅与工人相脱离,而且变成与工人相对立的东西,劳动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劳动为富人生产了珍品,却为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1P46;二从生产过程来看,劳动者和他的劳动行为本身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劳动本来是人的本质,是一种区别于动物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人在劳动中肯定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智力;而异化劳动则使劳动变成了外在于人的东西;“因此,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精神遭到摧残;”1P45马克思还指出:“劳动的异化性的一个明显表现是,只要对劳动的肉体强制或其他强制一消失,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一样地逃避劳动;”三从人的类本质上看,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这是马克思根据异化劳动的已有的两个规定推导出的第三个规定;马克思认为“人是类存在物”1P48,人的类生活、类存在就是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这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标志;人类通过改造对象世界,使人类的类本质对象化,在改造无机界得到表现和确证;在异化劳动状态下,人对人的类本质的体现完全发生了变化;“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剥夺了他所生产的对象,从而也剥夺了他的类生活、他的现实的、类的对象性,而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异化劳动把自我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单纯的手段,从而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1P51;由于劳动产品的异化使人不能确证其类本质,劳动本身的异化则是把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变成仅仅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于是造就了人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的类本质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人变成了丧失类本质的人;四从人的社会交往看,人与人关系相异化;马克思认为:“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从人那里的异化;”马克思又进一步指出,“人的异化,一般说来,就是人同自己本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同其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1P52;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也是他们中每个人都同人的本质相异化;他指出,如果劳动产品对工人说来是异己的,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如果说劳动者的活动对他来说是苦恼,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别的什么人带来享受和欢乐”1P53;至于这“别的什么人”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而是由异化的、外化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资本家;从而,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这样,马克思就解决了开始时所提出的任务——考察资产阶级学当作不言而喻的前提私有财产的任务;马克思这里的整个思考线索是:从资产阶级经济学肯定的事实出发,分析了他们所说的劳动其实不过是异化劳动,然后由劳动的自身异化理解了人类的自身异化,理解了阶级关系和私有财产的本质马克思指出,劳动的对象化不等于异化,只有在私有制条件下,才表现为异化,从而把劳动异化和私有制联系起来,因而要消除异化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异化是现实的、客观的,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异化劳动概念及其四个规定就是对现实劳动异化的概括;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暂时性,论证了历史必然性;2异化劳动理论的现实意义异化劳动理论对建设和渚社会的导向作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沦尤其是他提出的实现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的社会目标正好与我们当前建没和谐社会的目标不谋而合;这对于我们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言,也具有同样的导向作用和现实意义;因为,我们国家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结构的变动、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再加上国外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异化现象在我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昔,激化着人们内部矛盾,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如在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分配不公,两极分化,权力滥用,人情冷漠;现阶段出现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以上现象表现出了异化劳动理沦的某些特点;但对此,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由于我目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不可能立即就摆脱异化现象;我们不能把一定范围内存在的异化现象视为替遍化,否定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应该充分发挥马克思异化理论中关干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喂观点的导向作用,把它运用到我们现实的社会中;值得可喜的是,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正积极主动的正视这些现象,化解存在的矛盾,并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指导思想,特别是党的十六辑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惜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渚社会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把理论思想落实到了具体的行动中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人的全面发所旧和}皆社会,它指的是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它也包括人身的情况.人与人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之的和情个方面的基本内涵.其实质就在于人的全面发喂,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借鉴马克思异化理论关于人的观点,和谐社会的构建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自身的和谐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实现人的自出全面发喂.能正确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真正的与自然、会融为一体;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备前提和条件,人的全面发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处为基础的三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所以,妥善协调和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是实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关键;只有人与人之间达到和谐,我们的社会才能稳步和谐的发展;3.当代存在的异化现象论现实生活中的异化---某个角度的分析如果我们要从异化的观点来考察当代生活的话,不难发现,我们生活在一个异化的世界,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异化所包围的世界;异化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难以逃避,有时甚至难以呼吸今日之异化现象,实则不是哪一个领域的问题,而是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思想诸领域;早在25年前,即1985年8月,王若水先生就很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我想我们应当承认,实践证明还是有异化;不仅有思想上的异化,而且有政治上的异化,甚至经济上的异化;”因此,有关转型期异化的相关情况,我们可以从政治制度、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等领域逐一考察;1政治制度的异化:官僚体系的异化关于政治制度的异化,我们完全可以从其结构来分析;官僚体系建立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加强对整个社会的管治,使社会运转更加有序;按照现代政府管治的需要,必须根据行政层级,将官僚体系层级化;这一层级化的结果就是不同层级的权力体系的建立;现在的问题在于,这样一种官僚体系正在逐渐丧失其初衷,这就是根据其职位要求,履行其相应的职权,“为人民服务”变成了“为人民币服务”;加入官僚体系的目的,不是为了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不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官僚体系应有的功能;而是想着如何利用这个权力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利益,捞取更多的好处;为了升官,为了积累广泛的人脉,低层权力者在高层权力者面前,为了讨好他们,有时就像一条狗一样,点头哈腰,阿谀奉承,唯恐服侍不周,唯恐领导不答应,唯恐领导不高兴,唯恐领导不满意;更为严重的是,现在官僚体系已经结成了各式各样的利益集团;权力在资本面前、官员在商人面前、官僚体系在金融资本面前,正在逐渐失去其自主性,有时甚至毫无尊严可言,其结果就是权力、官员、官僚体系成为资本、利益、金融资本的俘虏与工具;这就是人的异化,人在权力面前的异化,人在人面前的异化;2经济生活的异化:房地产业的异化关于经济生活的异化,可以通过考察其主要经济发展模式、主要经济结构的情况来进行分析;就此而言,当前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发展房地产业;住房问题是什么问题毫无疑问,住房是人们生活的基本保障,所谓“衣食住行”;房屋本身的功能就是给人遮风避雨,所谓“温馨的港湾”;当房地产业被纳入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之时,它也只不过是众多产业链中的一个链条;就个人消费与社会心里来说,房价的一个起码的前提就是,至少人们能够接受,不会认为其过于夸张,更不致于望楼兴叹问题在于,当房地产业成为一个社会占绝对性优势的支柱性产业,当住房成为“蜗居”,当业主成为房奴,当房奴成为这个社会的绝大多数人,当众多的人们选择逃离“京上广深”3,当地方政府成为居高不下的房价的罪魁祸首之时,房地产业本身异化了;它从一个解决人们的居住问题、推动经济增长的手段,变成了整个社会不堪重负、个体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房地产业整个异化了;推动房地产业发展的地方政府一方面是推动高房价的罪魁祸首,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现在也被绑架到房地产业这家狂飙的战车之上;政府推动发展房地产,现在房地产又反过来支配地方政府;开发商所谓各种各样助推房价飙升的措施……人制造了房屋,现在房屋又反过来支配人,人成了房奴;诚然,人不是自然成为房奴,而是在各种各样的因素的助推之下成为房奴,包括地方政府、开发商、媒体、炒房团等等,这就是房地产业的异化;这就是人的异化,人在建筑、人在资本、人在权力、人在利益集团面前的异化;3社会生活的异化:工作就业的异化除了政治制度、经济生活的异化之外,我们还可以考察社会生活的异化;我们不妨以就业为例;如果能够找到一种适合、理想的工作,工作本身是人的一种享受,一种存在的需要,一种发展的需要;当读到一定的层次,比如本科、硕士、博士,工作也是水到渠成之事;对于不少专业来说,读书就是读书,读书不必要想着工作——确切来说,主要是指就业——的事;因为读书与工作,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现在的问题是,读书与就业两者联系越来越紧密;读什么书,将来干什么工作;读不读研究生,考不考博士,将来能够找到什么样的工作;这些都成为读书时必须予以重点考虑、然后有所抉择的重要问题;注意,我这里用了一个词,是抉择,而不是选择;工作本来是和人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理想期待、改善生活等联系在一起的,可是,当工作变成了仅仅是为了糊口、为了饭碗、为了生存之时,工作本身成了一种将就、一种无奈,一种不得已的选择;一些满怀学术理想与道德激情的青年学子,原本试图在踏上社会后大干一番事业,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在勉强为之的“被就业”面前,他们更多的是苦闷与无语;所以,现在的学生,不管是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都不得不将工作、将就业置于第一位;即使不是摆在第一位,也一定是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这就是人在知识学习、知识生产、在社会生产面前的异化;4思想文化的异化:讲真话的异化除了上述三种异化之外,对于知识界来说,最让人忧心、甚至揪心的倒还是思想文化领域的异化;最近几年热烈讨论的说真话的问题就是典型;追求真善美本来就是人们的本性使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所谓求真,首先就要从说真话开始;说真话,才能够真正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才能够反映思想文化现状的真实状况,也才能够真正推动思想文化创新;追求真为何如此步履维艰假的东西为何能如此大行其道思想、语言,本来都是人们的思维及其产物,是人类文明的高级成果;现在却反过来成为控制人们的思想本身;这就是所谓的思想控制思想,语言控制语言;不仅是自己的思想控制自己的思想,而且是他人的思想控制自己的思想;如此思想,总是会通过的一定的语言范式表述出来;这些话语表述方式,也逐渐成为人们思想、表达的模板与范本;这就是人在思想、在语言、在话语模式、在语言范式面前的异化;5小结:异化风险及其规避上述分析告诉我们,在转型中国,异化现象已经是一种结构性的现象,而且存在着巨大风险;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一些措施积极化解这一风险;<1>市场经济存在着结构性异化的风险;发展市场经济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活跃了经济,促进了经济增长,但是,市场经济对人的异化也同样不可小觑;而且,这种异化不是在哪一个领域的异化,而是在诸多领域,甚至是在这诸多领域同步异化;这就是一种结构性的异化现象;<2>必须采取一些积极措施妥善化解这些风险这就必须反思“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限度;必须寻找导致这些异化的各种根源;尤其要注意导致这些异化的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如果不积极化解这种种异化,其结果只能是进一步的异化,异化,再异化;最后,异化就真的成为了人的真实存在然而,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也是我们都不愿意想见的事实。
大学毕业论文-—试析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哲学

大学毕业论文-—试析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哲学大学毕业论文——试析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哲学一、前言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现代社会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将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进行详细的解析和分析,并且将其应用于当今社会的实际情况,以探究其现实价值。
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解析1. 原理性解析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主要是探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的处境。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使得工人的劳动被分割和协作化,而这种劳动使得工人逐渐失去了对自己的劳动产品的掌控权和创造力,这种状态被称为“劳动异化”。
此外,马克思还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劳动是为了获得生活必需品而不是为了自我实现,这种现象被称作“自我异化”,而社会中的资本家则通过从工人的剩余价值中获取大量利润,从而形成了“异化的财富”。
最后,马克思还指出,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是“私有制”,这种私有制方式进一步加剧了工人的异化。
2. 历史性解析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不仅仅是对工人阶级的处境进行分析,更是对人类历史上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总结。
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制度,都是在不断剥夺人类的自由和创造力,形成了“人的异化”。
3. 现实性解析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它也具有实际的现实性。
在当今社会,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仍然存在。
比如,劳动者因为自身的劣势而无法获得对自己的劳动时间、劳动产品、工作环境等的掌控权,而企业通过利润获取的方式进一步加大了财富的差距。
三、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现实意义哲学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当今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启示和借鉴。
首先,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及时采取措施减少工人的劳动异化和自我异化。
其次,我们需要不断推进生产方式的变革,让生产过程更加人性化,以便实现工人的创造力和自我实现。
最后,我们需要赋予劳动者更多的权利和自由,从而缩小富裕和贫困的差距。
这部分内容不宜过多展开,否则会影响篇幅。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摘要】劳动异化理论是马克思的理论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通过对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再认识,结合我国现在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现在社会中出现异化现象的历史必然性。
着重阐述了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一些异化现象,例如拜金主义、技术异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发展异化和大众社会心理层面的异化。
【关键词】劳动异化理论异化现象异化一.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马克思最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论述了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劳动,但是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处于异化状态。
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阶段和方面:(l)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异化。
马克思认为,劳动应该是人本质力量的体现,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同劳动者相对立。
“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
因为根据这个前提,很明显,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
”①(2)劳动者和劳动活动相异化。
因为劳动产品的异化,生产本身就成了一中异化的活动。
劳动从人的内在需要变成了外在的、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
在这种劳动中,工人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劳动不是人的需要,而是手段。
(3)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劳动异化、人的自我活动、自由活动的类本质就被贬低为手段。
“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②(4)人同人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同人相异化是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
二.我国社会中出现异化现象的原因探究马克思认为,正是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一种社会关系,这种社会①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41②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47关系使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所以产生了所有制,所有制是对他人劳动的支配。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及其意义

浅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及其意义摘要: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主要有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活动与劳动者相异化、人的类本质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等四个方面。
主要通过从黑格尔到费尔巴哈到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概念来分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并进一步指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意义一、“异化劳动”概念黑格尔认为异化是绝对观念向自然、社会的外化和退化;异化是思维的对象化与客观化。
他把劳动与异化联系起来并从对过去的探索中发掘了异化产生的原因,这为马克思创立“异化劳动”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前提。
虽然黑格尔的劳动观包含了深刻的异化劳动的思想,但他致命的缺点却是没有给“异化劳动”提出一个明确的概念。
费尔巴哈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异化观,并建立了人本主义的异化观。
他认为,异化的出发点是具有感性的人。
异化来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恐惧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感。
费尔巴哈认为精神异化和宗教的产生是由人的异化所造成的,宗教不是克服异化和扬弃异化的方式,它本质上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结果,人类对上帝的膜拜仅仅是人类把自己的本质赋予了上帝并神圣化的结果。
费尔巴哈的异化观是建立在人本学和唯物论的基础上的,他从人本主义这个观点出发来考察异化,并以人道主义为武器来批判宗教异化,批判宗教世界是世俗世界的幻想,这是他高于黑格尔的地方。
但他只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世俗基础,而并没有看到对于这个世俗基础应当用革命手段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对立,形成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异化概念对马克思创立异化劳动概念有深刻的影响,马克思在两人的异化概念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把异化概念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他的异化概念主要概括为:异化的主体是”人”,这个“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由自觉的,这个“人”最基本的活动是劳动,这种劳动不是抽象的精神劳动而是现实的生产劳动。
在马克思看来,异化劳动是体现人的类本质的劳动,应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摘要:“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
马克思在批判研究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继承和发展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异化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异化劳动观。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全面系统地揭示了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及其四个表现,并且指出扬弃异化的根本道路是实现共产主义。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劳动异化现象的理论武器。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强迫性分工和私有制依然存在,所以劳动异化现象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
因而,在当前经济背景下,重读马克思异化劳动观,对于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异化劳动现实意义和谐社会指导作用Marx's theory of labor alienation an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Wu XichaoLaw and Politics School, 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48 China Abstract: "alienation labor" theory is Marx in his book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 "a very important theory proposed by. Marx criticized the bourgeois classical economics research,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dialectics of Hegel's idealism, view on the basis of feuerbach's humanism alienation,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alienation labor. Marx's alienation labor view of comprehensive system reveals the root causes of alienation labor and its four performance,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fundamental way of sublating alienation is to realize communism. The view of Marx's alienated Labour guide our correct recognition of the theory of labor alienation phenomena at the present stage in China. Is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in our country, implements the public ownership as the main body, a variety of ownership economy common development of the basic economic system, compulsive division of labor and private ownership still exist, so the labor alienation phenomenon will exist in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for a long time to come. Therefo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rrent economic, reread Marx alienation labor,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s among the people,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has the reality guiding sense.Key words:Alienation of labor Realistic significance Harmonious society Guiding role一、前言(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异化(alien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alientio和alienate,表示脱离、转让、出卖、疏远等义;哲学上指从主体本身中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这种对立面变为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并转过来支配主体的现象。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的观点,在《手稿》中,他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关于“劳动是人的本质”的思想,对资本主义社会所发生的劳动者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和劳动过程相异化、劳动者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的异化现象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分析了产生异化的原因以及消除异化劳动现象的具体途径。
“异化”这个概念并不是马克思独创的,它在马克思之前就早已存在,他在提出和分析这个概念的过程中,批判地汲取了前人和同时代学者异化思想,因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并不是简单地借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观点,它是基于前人的理论基础所创造的,所以了解马克思之前及同时代学者的异化理论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具有重大的意义。
马克思从英国古典经济学特别是从黑格尔关于劳动和异化的思想中得到启示,认为人的异化归根到底是劳动的异化。
只有把人的异化最终地归结为劳动的异化,才能展示人的异化的秘密,进而揭示出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我们的国家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底下,产品匮乏,这种现实表明我们国家无法逾越这个阶段,直接跳进共产主义,基于这种情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导致强迫性分工和私有制不可避免的在我国的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存在,所以异化劳动现象依然存在于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它激化着人们内部的矛盾,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比如说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了诸如贪污腐败、贫富差距、两极分化、人情冷漠、生态失衡、环境破坏等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当前我国私有制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新的环境、新的问题等,这就是异化现象。
私有制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人民的内部矛盾,使社会不稳定因素急速增加,严重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阻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
怎样看待在当前条件下的异化劳动,如何解决这种异化所引起的不良影响,以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依据,是我们研究的主要目的。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沦尤其是他提出的实现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的社会目标正好与我们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不谋而合,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研究新形势下异化劳动的特点,对于我们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言,也具有同样的导向作用和现实意义,我们要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认真加以贯彻落实,应该把经济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物质精神需要,实现持续、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避免走资本主义发展的老路。
(二)研究方法文献阅读法。
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的深入理解,前提条件是要深刻领会马克思的异化观及异化劳动的基本内涵以及前人和同时代人的异化思想,而这只有通过大量而仔细地阅读马克思的原著和经典才能达到。
因而,我查阅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等相关著作,并广泛涉猎相关书籍和文章,力求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
二、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异化观(一)早期异化思想“异化”一词在德国古典哲学以前还不是一个专门的哲学术语。
直到19世纪哲学家黑格尔才第一次把“异化”当作哲学概念引进哲学领域。
实际上在十七——十八世纪唯物主义哲学家以及“社会契约”理论家的著作中已经逐渐形成了“异化”一般性概念。
17、18世纪的社会契约论者在权利转让意义上使用了“异化”。
在社会契约论者霍布斯的著作中,国家是公民按照契约产生的,但国家使公民的权利和意志异化,使它们变成国家固有的意志的工具。
①但“他们不了解‘异化’的对抗性,而幻想通过国家造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普遍协调;在社会政治观点上,具有鲜明的反民主倾向”。
②霍布斯的异化观在一定程度上触及到了异化的本质,但他的异化更多地被赋予了社会政治的内涵,并没有过多地涉及到①(苏)伊•谢•纳尔斯基)著;冯申译,异化与劳动[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7 . 1②汤文曙等编,马克思走近马克思主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当代研究[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146社会经济的内容。
而在霍布斯之后,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继承和发扬了霍布斯的异化观,赋予了“异化”社会经济的全新内容。
关于异化,卢梭从经济、政治、道德等方面的研究中得出来三个结论:第一,异化根源于私有财产的产生;第二,封建国家是异化的集中表现;第三,人类要回到”天然自由“的天然状态才能消去这种异化现象。
“我们在卢梭那里不仅已经可以看到那种和马克思《资本论》中所遵循的完全相同的思想进程,而且还在他详细叙述个可以看到和马克思所他用的完全相同的整整一系列辩证的说法:按本性说是对抗的、包含着矛盾的过程.一个极端向它的反面转化,最后,作为整个过程的核心的否定的否定。
”①可见,卢梭在这个问题上,运用了一些辩证发展的观点。
“社会契约论”者用异化概念阐发的自由的思想,作出了哲学的但却是思辨的表述。
他们虽然在哲学上首先使用异化的概念,但远不如黑格尔思想深刻。
(二)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做了总结性的批判马克思在《笔记Ⅰ》第四章中这样写道:“我们是从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出发的。
我们采取了它的语言和它的规律。
我们把私有财产,把劳动、资本、土地的相互分离,工资、资本利润、地租的相互分离以及分工、竞争、交换价值概念等等当做前提。
我们从国民经济学本身出发,用它自己的话指出,工人降低为商品,而且降低为最低贱的商品;工人的贫困同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成反比;竞争的必然结果是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来,也就是垄断的更惊人的恢复;最后,资本家和地租所得者之间、农民和工人之间的区别消失了,而整个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