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插秧歌》课件

合集下载

《芣苢》《插秧歌》课件22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芣苢》《插秧歌》课件22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学习目标
1、背诵两首诗歌,翻译两首诗歌。
2、赏析两首诗的劳动场景,并比较内容和 艺术手法上异同。
3、积累有关劳动的诗歌,树立正确的劳动 观。
学习任务一
背诵、翻译两首诗歌
学习任务一
芣苢
茂盛的芣苢,采呀采呀采起来。茂盛的芣苢,采呀采呀采得来。 茂盛的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茂盛的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 茂盛的芣苢,提起表襟兜起来。茂盛的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
最悠然的劳动诗: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归园田居·其三 魏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最天真的劳动诗: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习近平谈劳动:
1、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
2、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 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 力。
3、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
4、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
5、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
6、“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幸福不会从天降,美好 生活靠劳动创造。
《芣苢》这首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全诗三章十 二句,只有动词(“采”“有”“掇”“捋”“袺”“襭 ”)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 叠,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 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生动 地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芣苢》《插秧歌》在描写劳动场景时使用的艺术手法有何 不同?
最惭愧的劳动诗: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观刈麦

《芣苢》《插秧歌》课件

《芣苢》《插秧歌》课件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乐趣的诗作。 ●“蓬头稚子”,直写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
可爱与真实可信。
●“侧 坐”带有随便坐下的意思。由此亦可想见小儿不拘形迹专注于 钓鱼的情景。
●“遥招手”,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恐惧把鱼惊散。他 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
●这首诗勾画小儿垂钓的表情动态活灵活现,富有生趣,堪称佳作。
●细节的魔力令人叹服,正所谓“虽 是微末技艺,却是顶上工夫。”那 么,通过上述古典诗歌的学习,我 们对诗歌中细节的作用有什么样的 认识呢?
总结:古典诗歌细节的作用有哪些?
●1、刻画人物形象,塑造人物性情; ●2、表达出复杂、细微的思想感情; ●3、具体准确地反应了事物的特征; ●4、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深化了诗的主题思想;
整体感知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农妇呼唤农夫吃早饭,休息一会儿,农夫弯腰低头劳作,没有答应, 只是说道: 五、六句写农夫劳作到忘我程度,家人喊他吃早饭歇一会儿,他顾 不 上答话,如此便写出抢插的紧张程度。
整体感知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秧苗根部还不坚固,这块田里的秧苗还没有栽插完毕,你回家一定要防范小鹅小 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 尾联模拟农夫的口吻说秧苗根部尚不坚固,且还没栽种完毕,一定要防范小鹅小 鸭,不要让它们到田里破坏秧苗。口语化的语言,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②迫于生计,委身官场:“头白眼花”却仍奔走仕途,“儿婚女嫁”之后, 才可挂冠归去。写友人为官是迫于生计,非其本愿,表现他的品行 ;
●③壮心犹在,盛年已逝:“心犹未死”,说明内心仍有所追求;“春不能 朱镜里颜”,春天能使万物复苏,但不能恢复他青春的容颜。

第6课《芣苢》《插秧歌》课件精品PPT27张

第6课《芣苢》《插秧歌》课件精品PPT27张
解析 “有着采集野菜的急促感”不正确,应是“有着音乐的美感”。
插秧歌
学习目标:1.了解杨万里的生平及作品。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艺术特色,学习诗歌的表达技巧。3.体会诗歌思想情感,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感受劳动精神的内涵。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累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终年八十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拓知识】关于《诗经》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PPT
预习检查3.解释词语,明确诗意。【译文】:丈夫把秧苗扔给妻子,小儿子拔秧苗大儿子插。斗笠作头盔蓑衣作盔甲,雨水从头流入脖颈沾湿肩膀。呼唤他们歇息一会把早饭吃了,只弯腰低头忙作无人作答。秧苗还未栽稳,稻田还没有插完,您把饭放这儿,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儿们。
1.分析这首诗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①抛秧接秧图②拔秧插秧图③雨中插秧图④呼唤早餐图⑤农夫应答图。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是在重章叠唱的旋律里,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B.“采”是总体描写,“采采”的叠唱有着采集野菜的急促感。C.“有”唱出了获取的愿望,也似乎传递着发现野菜的信息。D.“掇”“捋”“袺”“襭”四个动词,形象地描述出了劳动的过程。

《芣苢》《插秧歌》(共28张PPT)

《芣苢》《插秧歌》(共28张PPT)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有《诚斋集》传世。
思考:同样是描写劳动的场景,《芣苢》和《插秧歌》有什么不同?
诗歌
劳动场景
艺术特色
表达情感
《芣苢》
展现劳动妇女采摘车前草的情景
重章叠句、回环往复
劳动的喜悦和热情
《插秧歌》
展现了全家上阵、雨中抢插秧苗的情景
善用口语、浅白流畅、富有意趣
对农人吃苦耐劳、勤奋乐观品格的赞美
知识拓展1:炼字类题目答题思路
“能看到远处田塍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意思是远望田塍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
解析
15.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 ②《插秧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知识拓展2:重章叠句与白描手法的运用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注】 ①归:女子出嫁。②蕡(fén):果实硕大的样子。 ③榛榛(zhēn):树叶茂盛的样子。(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什么形式?(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芣苢》《插秧歌》课件精品PPT35张

《芣苢》《插秧歌》课件精品PPT35张


了解文学成就 诚斋体讲究所谓“活法”,即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
情趣,用幽默诙谐、平易浅近的语言表达出来。 词 杨万里所作词风格清新,富于情趣,颇类其诗。 散文 杨万里的散文中亦不乏佳作,他为文兼擅众体,步 趋韩柳(韩愈、柳宗元)。其作品中密栗深邃、雅 健幽峭之处,尤与柳宗元相似,友人以此推崇杨万 里,他也如此自认。
① “抛”“接”“拔”“插”等字均为插秧时的一系列动作 。(解释含义)②运用动作描写和白描的手法(析手法 )③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 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描述景象)4.“抛”、“接” 、“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 注的神态,表现劳动人民忙碌而充实的生活。(点明效 果)。
3.“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 效果。
比喻
把草笠比作头盔,把蓑衣比作 铠甲,将插秧的情景比作战斗
场景,暗示抢插稻秧就像一场
紧张的战斗,突出了劳动的紧
比喻
张气氛,表现了农民的艰辛以 及吃苦耐劳的精神。
《插秧歌》描绘了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 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 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 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题目解说
“插秧歌”,即插秧时所唱的歌曲,后代指插秧的劳动场面。题目概 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描写插秧的场景,通俗明白,一目了然。
水 稻 的 一 生
水稻的一生有哪些步骤?
育 苗
拔 秧




收 割
晒 谷




初读感知
1.结合种水稻的基本步骤,看看杨万里的《插秧歌》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

《芣苢》《插秧歌》ppt课件

《芣苢》《插秧歌》ppt课件

浅白流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
节第
我写我心


悟精神美
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 不愿意劳动。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谈谈 你对上述现象的认识以及你的劳动观。
总结
无论在任何时代,好逸恶劳都是可耻的,幸福的生活只有依靠自己的双手才能获得。勤 劳勇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中华儿女用勤劳创造了我们五千年灿烂的文明。新的 时代,劳动的领域愈发宽广。袁隆平辛勤育种,张秉贵热心服务群众,钟扬探求生命的边 界,这些都是劳动者杰出的代表。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有无数的大国工匠在精磨手艺, 有无数的科研工作者在深度探索,有无数的小人物在敬业奉献。所有这些劳动者,支撑起 了我们这个时代!
》和动十带
合鲜人五有
称明民个地
为的的地方
""
风 骚 。
现 实 主 义
口 头 创 作
方 的 民 间
色 彩 的 音
特,歌乐
色具谣,
。有。包
与浓它括
屈厚保十
原的存五
的 《 离
民 歌 特
了 大 量
国 风 ,
""

《雅是
大》西
雅和周
》《王
用大畿
于 诸 侯 朝 会 。
雅 》 。 《 小 雅 》 用 于 贵 族 宴 飨
下插秧不辍的艰辛和吃苦耐劳的忙碌精神。
活动三:感受画面之美
《插秧歌》鲜明的反映了"诚斋体"的特点,再读本诗,尝试归纳"诚斋体"的主要特点。可以 从诗的内容、形式、语言特点等角度入手。
①从内容上来看: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活场景,因而既形象自然,又新鲜风
趣,富有生活趣味。

第6课《芣苢》《插秧歌》课件精品PPT35张

第6课《芣苢》《插秧歌》课件精品PPT35张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 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
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了解现代诗歌三美:音乐美 绘 画美 建筑美】
赋 :直陈其事。 比: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4. 《芣苢》中,“薄言有之”一句中“有”唱出了获取的愿望,也似乎传 递着发现野菜的信息。
5. 《插秧歌》中,“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两句极富生活的 气息,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
6. 《插秧歌》中诗人别出心裁地用了比喻,用语新鲜活泼,暗示了冒雨插 秧恰如一场紧张的战斗的诗句是: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车前子呀,采呀采,手提着衣襟兜起来。 车前子呀,采呀采,掖起了衣襟兜回来。
——余冠英 采呀采呀采芣苢,提起衣襟兜起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
——骆玉明
高中语文
《我素 沐斋谈艺录》
襭 袺
捋 掇
有 采
任务2.吟咏诗韵,体会情感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2. 《芣苢》中,“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全诗的总起,“采呀采呀采起 来”的歌声,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曲。
3. 《芣苢》中,《芣苢》一诗中,“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 言捋之”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
4. 《芣苢》中,“薄言有之”一句中“有”唱出了获取的愿望,也似乎传 递着发现野菜的信息。
5. 《插秧歌》中,“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两句极富生活的 气息,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

6《芣苢》《插秧歌》课件(共35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6《芣苢》《插秧歌》课件(共35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这是一首百姓们采摘芣苢时所唱的歌谣。
【译】长势茂盛的芣苢,我们把它采起来。 长势茂盛的芣苢,我们采下获得它。 长势茂盛的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 长势茂盛的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 长势茂盛的芣苢,提起表襟兜起来。 长势茂盛的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 !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注释: [1]相鼠:一种老鼠 [2]止:通“耻”。 [3]遄(chuán)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也即“比喻”;
看那老鼠有张皮,却见有人没威仪。 却见有人没威仪,为何还活不倒毙!
芣苢(fúyǐ):植物名,即车前草, 其叶和种子都可以入药,有明显的利尿 作用,并且其穗状花序结籽特别多,可 能与当时的多子信仰有关。 其用处一说 可以疗治不孕;又一种说法,是认为此 草可以疗治麻风一类的恶疾。穷人亦以 此为食物 。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 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 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 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 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 作品。有《诚斋集》传世。
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 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人 儿,伫立在水的一旁。
茂盛桃树嫩枝枒, 开着鲜艳粉红花。 这位姑娘要出嫁, 定能使家庭和顺。
《诗经》地位
★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古今异义
唤渠朝餐歇半霎
古义: 他 。
今义:人工开凿的水道。
芣苢
芣苢,车前草,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可食,全 草可入药,可以说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食物。《芣苢》是《诗经•国 风•周南》中的一首诗。
诵读体味:自由朗读诗歌,把握节奏,画出朗读节奏, 体味情感。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 尽所能,配合默契。农谚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到来年收 成的好坏。因此,每逢插秧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 投入到劳动中去。诗中正是根据这一特点,用了四个动词 “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 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
知识拓展:炼字类题目答题思路
高考题链接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2)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 经衢州(今浙江衢州),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 秧之辛劳,作该诗。
拓展知识
“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反映 了约500年的社会面貌。孔子曾概括《诗经》的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 《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 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 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 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 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二)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前人读《芣苢》说:反复吟咏,“自然生其气象”。本诗有什么写作特点?产生 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重章叠句。不断重复产生了简单明快、回环往复的音乐感,更好地表达了情绪与情 感。同时,六个动词的变化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南宋】杨万里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 (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文学家、官员, 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 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 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育苗
抛秧
插秧
施肥、杀虫
放水(补水)
收获
结合种水稻的基本步骤,看看杨万里的《插秧歌》具体 描写了哪些场景?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抛秧接秧图
拔秧插秧图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雨中插秧图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呼唤早餐图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农夫应答图
作者在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用的 非常精彩,作者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请尝试赏析。
《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 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任务: 基础知识积累
自查工具书,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一、识记字音
芣苢( fú) ( yǐ ) 掇之(duō) 捋之(luō ) 袺之( jié)襭之(xié) 胛( jiǎ ) 兜鍪(dōu) ( móu) 半霎( shà) 莳( shì) 未匝( zā )
➢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 第三步: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
思考:尝试将上一题答案改为这种思路模式。
示例:“抛”“接”“拔”“插”等字均为插秧时的一系列动作。(解释含义) 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描 述景象)“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 神贯注的神态,表现劳动人民忙碌而充实的生活。(点明效果)
二、一词多义
薄言采之( 助词,无实义 )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动词,看不起)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 动词,迫近 )
薄言采之( 助词,无实义 )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动词,说 )
照管鹅儿与雏鸭(连词,和)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 动词,给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同“欤”,语气词)
任务:文本梳理细品鉴
(一)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中表现出的劳动之美。
《芣苢》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车前草的劳作过程,这个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 现出来的?
答案: (1)综观《芣苢》一诗,“采”“有”“掇”“捋” “袺”“襭”六个动词的变 换运用极具特点,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了出来。 (2)《芣苢》中叠字用得颇多,“采采芣苢”中的“采采”二字,在重章复沓中将劳动者 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将女子劳作的过程和劳作的心情自然地表达了出来。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 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 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 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 斋体”。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 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有《诚斋集》传世。
正音朗读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móu)蓑(suō)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jiǎ)。 唤渠朝(zhāo)餐歇半霎(shà),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shì)未匝(zā),照管鹅儿与雏鸭。
导入
劳动是最美的,辛勤的劳动会结出累累的硕果。 今天。
探究背景
阅读下面的材料, 了解相关背景,为欣赏作品做好准备。
(1)《芣苢》是周代人们采集野生植物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 《毛诗序》:“《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 后人多不赞成毛序的说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