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

合集下载

实验中的化学方程式计算教案

实验中的化学方程式计算教案

实验中的化学方程式计算教案实验中的化学方程式计算是一种基于化学知识和数学计算的重要技能。

在化学实验过程中,人们经常需要计算化学反应的配料比例、反应物量、产物量等问题,这就需要对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这一技能,我们制定了一份实验中的化学方程式计算教案,下面将对教案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一、教学目标1.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表示方法和化学计算方法;2.掌握化学反应中的化学计量关系;3.能够计算化学反应的配料比例、反应物量、产物量等问题;4.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在教学中,我们首先会向学生介绍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包括化学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基本写法。

同时,也会向学生介绍如何正确地表示离子方程式,以及如何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2.化学计算方法在教学中,我们会向学生介绍化学计算方法,包括摩尔、摩尔质量和摩尔浓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同时,我们还将介绍如何根据已知物质的摩尔数量和反应方程式,计算产物的摩尔数量和质量。

3.化学计量关系在教学中,我们会向学生介绍化学计量关系,包括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摩尔比例、质量比例和体积比例等。

同时,我们还将介绍如何根据摩尔比例或质量比例计算反应物或产物的数量和质量。

4.计算化学反应的配料比例、反应物量、产物量等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将根据具体的实验案例或习题,让学生进行化学反应的配料比例、反应物量、产物量等问题的计算,以帮助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应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解、实验操作、案例分析和习题训练等。

同时,我们也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进行讨论和互动,以提高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评价方法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我们将采取以下评价方法:1.考试评测。

采用机考方式进行考试,检测学生对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掌握程度。

2.实验操作评测。

根据学生实验操作的结果和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在化学方程式计算实践中的实际能力。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1. 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及步骤。

3. 化学方程式计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及计算步骤。

2. 难点:化学方程式计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及计算步骤。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化学方程式计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2. 讲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及计算步骤。

3. 分析实际问题,示范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4. 学生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5. 小组讨论:学生相互交流解题心得,讨论解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6. 总结与评价: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7.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反思教学方法,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过程中,观察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练习题,评估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能力。

3. 小组讨论环节,观察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资源:1. PPT课件:展示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及计算步骤。

2. 练习题:提供多种难度的练习题,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实际问题,供学生分析和讨论。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讲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2. 第2周:讲解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步骤和技巧。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分析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二、教学内容1. 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意义。

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

3.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

4. 常见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书写规则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实例分析和解答。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书写规则和计算方法。

2. 利用示例,分析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过程和思路。

3. 运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物质性质和变化规律,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讲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书写规则和计算方法。

3. 示例:分析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实例,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七、教学资源1. 教案、PPT等教学资料。

2. 练习题及答案。

3. 教学视频或动画,用于演示化学反应过程。

4. 实验器材和试剂,用于进行化学实验验证。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书写规则。

2. 第3-4课时:讲解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分析计算实例。

3. 第5课时: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九、教学拓展1. 邀请化学专家或企业技术人员进行讲座,介绍化学方程式的实际应用。

2. 组织学生参观化学实验室或化工企业,加深对化学方程式的认识。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案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案

第一章: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1.1 化学方程式的定义1.2 化学方程式的组成1.3 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1.4 化学方程式的读法第二章:化学方程式的平衡2.1 化学平衡的概念2.2 化学平衡的表示方法2.3 化学平衡的计算方法2.4 化学平衡的应用实例第三章: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3.1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本原则3.2 化学方程式的系数计算3.3 化学方程式的物质计算3.4 化学方程式的简单应用实例第四章:化学方程式的摩尔计算4.1 摩尔的概念4.2 摩尔计算的基本公式4.3 摩尔计算的应用实例4.4 摩尔计算的注意事项第五章: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5.2 化学方程式综合计算的步骤5.3 化学方程式综合计算的应用实例5.4 化学方程式综合计算的注意事项第六章:化学方程式的极限计算6.1 极限计算的概念6.2 极限计算的基本公式6.3 极限计算的应用实例6.4 极限计算的注意事项第七章:化学方程式的反应物计算7.1 反应物计算的概念7.2 反应物计算的基本公式7.3 反应物计算的应用实例7.4 反应物计算的注意事项第八章:化学方程式的物计算8.1 物计算的概念8.2 物计算的基本公式8.3 物计算的应用实例8.4 物计算的注意事项第九章:化学方程式的实际应用9.1 实际应用的概念9.2 实际应用的计算方法9.3 实际应用的应用实例9.4 实际应用的注意事项第十章:化学方程式的综合练习10.1 综合练习的目的10.2 综合练习的题型10.3 综合练习的解题方法10.4 综合练习的答案与解析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补充说明: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反应的图形表示,包括反应物和物的种类、数量和状态。

化学方程式由反应物和物的化学式组成,中间用箭头连接。

在阅读化学方程式时,需要明确反应物和物的名称及其化学式。

二、化学方程式的平衡补充说明:化学平衡是指在封闭系统中,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此时系统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的教案设计

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的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一、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结构和含义。

2.掌握如何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定量计算。

3.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化学方程式的基本结构和含义。

2.化学计算的基本原理。

3.化学计算的实例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简单的例子引出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如:氢气和氯气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盐酸,反应方程式为:H2(g) + Cl2(g) → 2HCl(g)请问:当100mL的氢气和100mL的氯气反应时,生成了多少 mL的HCl气体?2.呈现环节:介绍化学方程式的基本结构和含义。

化学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过程的工具,它由反应物、产物和反应条件三部分组成,例如:“H2(g) + Cl2(g) → 2HCl(g)”就是一个完整的化学方程式。

其中,H2和Cl2是反应物,2HCl是产物,→表示转化,g表示气态。

反应条件可以加在化学方程式的箭头上方。

3.讲解环节:讲解如何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定量计算。

例如:已知氢气和氯气的体积分别为100mL,求生成的盐酸气体的体积。

步骤一:编写化学方程式。

H2(g) + Cl2(g) → 2HCl(g)步骤二: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根据公式,1mol气体的体积为22.4 L,在标准温度和标准压力下,这相当于1L气体中的分子数。

因此,我们可以使用下面的公式来计算:n = V / 22.4其中,n是气体的摩尔数,V是气体的体积。

根据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易知生成1mol HCl需要1mol H2和1mol Cl2反应。

因此,反应完毕后生成的HCl气体的摩尔数应当与H2或Cl2的摩尔数相等。

根据理论计算,氢气和氯气所占的体积分别为0.004464mol和0.004464mol,两者中较小的值就是生成的HCl气体的摩尔数。

再根据n = V / 22.4的公式,我们可以算出生成的HCl气体的体积:V(HCl) = n(HCl) × 22.4 = 0.1L因此,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的盐酸气体的体积为0.1 L。

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案

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案

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2)学会简单的化学方程式计算方法;(3)能够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实际问题计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认识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要素;(2)运用比例、代数等数学方法进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要素;(2)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1)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比例运用;(2)解决实际问题时化学方程式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教学课件或黑板;(2)化学方程式计算实例;(3)实际问题案例。

2. 学生准备:(1)预习化学方程式相关知识;(2)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2)引出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

2. 知识讲解:(1)讲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要素(反应物、物、反应条件等);(2)介绍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方法(比例、代数等)。

3. 实例演示:(1)展示化学方程式计算实例;(2)引导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计算,讲解计算过程。

4. 练习与讨论:(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2)分组讨论,互相讲解解题思路。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强调化学方程式计算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3. 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化学方程式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 举例说明化学方程式计算在工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3. 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案4篇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案4篇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案4篇《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案4篇《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案1 教学目的1.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根底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响物、生成物的计算。

2.进一步认识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3.掌握解题格式,培养解计算题的才能。

教学重难点1.由一种反响物或生成物的质量计算另一种反响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2.解题的格式标准化。

教学过程学习内容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学习指导】阅读课本第102-103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以下填空。

1.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根据是质量守恒定律,计算的关键是根据客观事实和质量守恒定律准确地写出化学方程式。

2.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步骤:(1)设未知量;(2)正确地写出化学方程式;(3)写出有关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与相对分子质量的乘积以及量、未知量;(4)列出比例式;(5)求解;(6)简明地写出答案。

简记为“设、写、算、列、求、答”。

【讨论交流】1.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时,列比例式的根据是什么?2.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温馨点拨】1.列比例式,实际表达了参加反响的各物质实际质量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的各物质相对质量之比。

2.(1)化学式必须书写正确;(2)化学方程式必须配平;(3)找准题意中的量和未知量。

【名师归纳】1.利用化学方程式进展计算,所用量和待求的未知量都是纯洁物的质量。

2.所设的未知量不要带单位。

在解题过程中涉及的详细质量都要带上单位,不管在列比例式时或最后的计算结果都不要漏掉单位。

另外单位要一致,不一致的要进展单位换算。

3.有关物质的量要写在对应物质的下面,相对分子质量一定要注意乘上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假如遗漏,必然导致计算结果的错误。

4.求解时要先约分,结果除不尽的可保存两位小数,带单位。

【反响练习】1.在M+RO22N的反响中,RO2为氧化物,相对分子质量是44。

1.2gM完全反响生成5.6gN。

以下有关说法中错误的选项是(D)A.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B.N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8C.参加反响的RO2质量为4.4gD.2.4g M与5g RO2反响生成7.4gN2.在化学反响2A+B2===2AB中,A与B2反响的质量关系如下图,现将6 g A和8 g B2充分反响,那么生成AB的质量是(C)A.9gB.11gC.12gD.14g3.电解36克水,可得到氧气多少克?32克4.6 g铁跟足量的稀硫酸起反响,可制得氢气多少克?(Fe+H2SO4===FeSO4+H2↑)0.21克5.反响:2A+B===C+D,A与B反响的质量比为4∶3,假设A与B恰好完全反响后生成的C和D共2.8g,那么消耗的反响物B为1.2g。

初三化学教案: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初三化学教案: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初三化学教案: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一、知识点的引入在初三化学学习过程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不可或缺的,想要学好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必须要了解一些基本概念。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发生变化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中,发生反应的物质,就叫做反应物;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叫做生成物。

在式子中,我们用字母来表示物质,用符号“+”表示两个物质相加,用符号“→”表示两个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

例如:氢气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水。

$$\\ce{2H2(g) + O2(g) -> 2H2O(l)}$$其中,2H2(g)代表2分子氢气,O2(g)代表1分子氧气,2H2O(l)代表2分子水。

式子左边的2H2(g)和O2(g)是反应物,式子右边的2H2O(l)是生成物,符号→就表示反应过程。

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1.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在实际的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比例是有限制的,这个比例就是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K。

反应物和生成物中某一种物质的浓度发生改变,会导致平衡常数K的变化。

在计算化学方程式时,为了保证方程式的平衡,我们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则来计算。

具体的计算规则如下:1.在方程式中,各种物质的状态应该写出来,如g代表气体,l代表液体,s代表固体,aq代表溶液。

2.在每个物质前面记载物质分子数目,即化学计量数。

3.要保证方程式左右两边的原子种类及数目相等。

4.化学方程式中,单向箭头“→”就表示产物生成的方向,而双向箭头表示平衡分布状态。

5.保留合理位数,避免截断误差对计算造成影响。

2.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1.通过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计算。

下面以制备氢气为例,来介绍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

$$\\ce{Mg + 2HCl-> MgCl2 + H2}$$将方程式标准化,得到:$$\\ce{Mg(s) + 2HCl(aq)-> MgCl2(aq) + H2(g)}$$其中,Mg(s)表示镁,2HCl(aq)表示两分子盐酸溶液,MgCl2(aq)表示镁盐,H2(g)表示氢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通过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使学生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并掌握解题格式。

能力目标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培养学生认识到定性和定量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质和量是辨证统一的观点。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对初学者来说应严格按照课本中的五个步骤方法和书写格式来进行计算。

即①设未知量;②根据题意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③写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已知量和未知量;④列比例,求解;⑤答题。

这样做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解这种题要求对化学计算题里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那就是依题意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如果化学方程式中某个物质的化学式写错了,或者没有配平,尽管数学计算得很准确,也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

可见正确书写并配平化学方程式是顺利解答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的关键要素。

化学计算题是以化学知识为基础,数学为工具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它不仅要有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还应有扎实的数学功底。

解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什么,设未知量才不至于盲目。

第二是将题目中给出的化学变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

依题意找出已知量。

然后按解题步骤进行。

同时要克服心理上的不良因素,不要惧怕化学计算,要相信自己。

基础不好的同学要先做些简单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逐渐体会将数学的计算方法与化学知识有机结合的过程。

然后再做较难的题目。

基础好的同学应具有解一定难度题目的能力。

在初中阶段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题,较易的题目是运用数学的列比例式,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即设一个未知量,一个等式关系。

中等偏难的题,往往要用到解二元一次方程,解三元一次方程的知识。

计算过程难度并未增加多少,只是步骤多,稍微麻烦些。

难度主要体现在如何设好多个未知数以及找出这些未知数之间”量”的关系式。

总之,要根据自己的化学知识和数学知识水平,加强化学计算的训练,以求达到熟练掌握解化学计算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法建议本节只要求学生学习有关纯物质的计算,且不涉及到单位的换算。

计算是建立在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含义的基础上的,包括用一定量的反应物最多可得到多少生成物;以及含义的基础上的,要制取一定量生成物最少需要多少反应物。

所以在教学中要将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与计算结合起来。

化学计算包括化学和数学两个因素,其中化学知识是化学计算的基础,数学是化学计算的工具。

要求学生对涉及的有关化学方程式一定要掌握,如: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及配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作解题格式的示范,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加深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统一的辨证观点。

本节课可采用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重、难点: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教学过程:引入: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和质量关系。

那么,化工,农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如何通过质量关系来计算产品和原料的质量,充分利用,节约能源呢?本节课将要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是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变化的一种方法。

投影:例一写出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写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叙述出各物质之间质量比的意义。

32g硫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克二氧化硫。

1.6克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
可生成克二氧化硫,同时消耗氧气的质量是克。

讨论完成:S + O2 点燃SO2 32 32 64 每32份硫与32 份氧气完全反应,必生成64份二氧化硫。

32克64克1.6克3.2克学生练习1:写出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计算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

现有31克白磷完全燃烧,需要氧气克,生成五氧化二磷克。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求出各物质间的质量比;根据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又可由已知物质的质量,计算求出未知物质的质量,此过程就为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板书:第三节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投影:例2 加热分解11.6克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板书:解:(1)根据题意设未知量;设可得到氧气质量为x (2)写出化学方程式;2KClO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