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顾恺之传原文

合集下载

顾恺之三绝文言文翻译

顾恺之三绝文言文翻译

顾恺之三绝文言文翻译1. 顾恺之有三绝译文顾恺之字长康,是晋陵无锡人。

顾恺之博学有才气。

人们问他会稽山水的状貌。

顾恺之说道:“千山竞秀,万壑争流。

草木蒙笼,好像云兴霞蔚。

”顾恺之经常吃甘蔗,总是从尾部先吃直到根部。

有人感到奇怪,他说:“渐入佳境。

”顾恺之特别擅长绘画,画得特别神妙,谢安非常器重他,认为是自古以来还没有人像他这样。

他每次画出人物肖像,总是妙绝一时,曾经绘出裴楷肖像,在脸颊上加上三根毛,观看的人觉得神情特别美。

顾恺之特别相信小法术,认为去求就一定能得到。

桓玄曾经用一片柳叶欺骗他说:“这是蝉用来遮蔽自身的,拿来遮蔽自己,别人就看不见你。

”顾恺之相信桓玄没有看见自己,非常珍爱那片叶子。

因此世上传说顾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2. 顾恺之,字长康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博学有才气。

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

"恺之每食甘蔗,恒自梢至根。

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尤善丹青①,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

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

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

尤信小术②,以为求之必得。

人尝以一柳叶绐③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

"恺之喜,引叶自蔽,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选自《晋书·文苑》,有删改)[注]①丹青:指绘画。

②小术:小技巧,小法术。

③绐:欺骗。

中.考.资.源.网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若云兴霞蔚好像(2)恒自梢至根常常(3)尤善丹青擅长(4)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流传、传说10.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山川之状"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2分)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B.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D.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顾恺之画人文言文翻译

顾恺之画人文言文翻译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

博学多才,善丹青,尤工人物。

所画人物,神情生动,栩栩如生,世称“画圣”。

恺之少时,聪颖异常,酷爱绘画。

尝游历吴郡,见顾虎头画壁,叹曰:“此画也,吾欲学之。

”遂从虎头学画,不数年,艺成而名噪一时。

后游历江东,见戴逵画竹,又叹曰:“此画也,吾欲学之。

”乃从逵学画,复数年,技益精,名亦随之而显。

恺之画人物,必先立意,然后落笔。

其作画,不拘泥于形似,而求神似。

故其所绘人物,虽形貌各异,而神情皆极传神。

其所画山水,亦极有气势,能使观者如临其境。

一日,恺之画一士人,姿态端方,神情闲雅。

旁人观之,皆称其画得士人之神。

又有画一美女,丰腴妖娆,容貌绝世。

人或讥之,恺之笑曰:“此美女也,其美非徒在外貌,而在其神态也。

”众人皆服。

恺之尝为谢安画像,谢安观画后,叹曰:“吾自谓颇得士人之风,而恺之画我,更得士人之神。

”乃厚赠恺之。

恺之画技,不仅限于人物,亦善画花鸟。

其所画花鸟,生动活泼,似有生命。

人或问之:“恺之,汝画花鸟,何故如此生动?”恺之答曰:“画花鸟,须得其神韵,方能使观者有如见其真之意。

”恺之画技,虽精妙绝伦,然亦非一日之功。

其勤学苦练,不遗余力。

每作一画,必反复揣摩,直至满意。

故其所画,无不传神,无一不佳。

顾恺之,画坛巨匠,其画技独步一时,影响深远。

后人论画,多以恺之为楷模,欲求画艺精进,必先学恺之。

翻译:顾恺之,字长康,是晋朝时晋陵无锡人。

他博学多才,擅长绘画,尤其擅长人物画。

他所画的人物,神情生动,栩栩如生,世人都称他为“画圣”。

顾恺之从小聪明过人,非常热爱绘画。

他曾游历吴郡,看到顾虎头在墙上作画,感叹道:“这幅画啊,我想要学习它。

”于是跟随顾虎头学习绘画,没过几年,他的技艺就成熟了,名声也因此而大噪。

后来他游历江东,看到戴逵画竹,又感叹道:“这幅画啊,我想要学习它。

”于是跟随戴逵学习绘画,再过几年,他的技艺更加精湛,名声也因此而显赫。

顾恺之画人物,总是先立下意念,然后下笔。

【诗歌鉴赏】晋书顾恺之传原文及翻译

【诗歌鉴赏】晋书顾恺之传原文及翻译

【诗歌鉴赏】晋书顾恺之传原文及翻译【诗歌鉴赏】晋书?顾恺之传原文及翻译晋书?顾恺之传原文及翻译晋书?顾恺之传原文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

恺之博学有才气,尝为《筝赋》成,谓人曰:“吾赋之比嵇康琴,不赏者必以后出相遗,深识者亦当以高奇见贵。

”恺之不好谐谑,人多快乐狎之。

后为殷仲堪参军,亦浅被眷接。

仲堪在荆州,恺之闻因假还,仲堪特以布帆筹钱之,至溃冢,遭风大败。

恺之与仲堪笺曰:“地名溃冢,真溃冢而出来。

行人安定,布帆无恙。

”还至荆州,人反问以会稽山川之状。

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

”恺之每甲壳类甘蔗,?自尾至本。

人或鬼之,云:“渐入佳境。

”尤善丹青,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

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精。

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恺之每写起人形,妙绝于时。

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

恺之矜南征过虚,少年因相称誉以为嘲笑。

又为作诗,诸家得先贤风制。

或恳请其并作洛生咏,请问曰:“何至并作老婢声!”义熙初,为散骑常侍,与谢瞻连省(官署相连),夜于月vary赋,胡每遥赞之,恺之仲自力存乎。

瞻将眠,令人代己,恺之不觉存有异,遂申旦而止。

尤信小术,以为谋之必得。

桓玄父金一柳叶绐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幌向自蔽,人不见踪影己。

”恺之晴,引叶自蔽,渊就溺矣,恺之信其不见踪影己也,甚以珍之。

初,恺之在桓温府,常云:“恺之体中痴黠各半,合而论之,正得平耳。

”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年六十二,卒于官,所著文集及《启蒙记》行于世。

晋书?顾恺之传译者顾恺之字长康,是晋陵无锡人。

恺之博学有才气,曾经写《筝赋》,完成后,对人说:“我的赋可比稽康的琴声,不欣赏的人一定因为是后罪之作而舍弃它,非常赏识的人也会因它非同凡响而重视它。

”顾恺之的性所述偏好恢谐讽刺,人们多喜爱他亲近他。

后来出任殷仲堪的参军,也很受到疼爱亲近。

仲堪在荆州的时候,恺之曾因放假归田,仲堪特意把帆船借予他,至了溃冢,遭遇大风损毁了许多东西,恺这给仲堪的信中说道:“地名就是溃冢,的确就是溃冢而出来。

顾恺之吃甘蔗

顾恺之吃甘蔗

龙源期刊网
顾恺之吃甘蔗
作者:左琼
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1年第09期
传说公元前4世纪周朝就种植甘蔗了。

秦汉时已普遍种植甘蔗和用甘蔗榨糖了。

汉代杨孚《异物志》记载:“甘蔗,远近皆有,交趾所产特醇好,本末无薄厚,其味至均。

围数寸,长丈余,颇似竹,斩而食之,既甘;榨取汁如饴饧,名之曰糖。

”至魏晋南北朝,吃甘蔗已是常事。

晋朝著名画家、博学多才得顾恺之(字长康)喜欢吃甘蔗。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顾长康啖甘蔗先食尾,人问所以,云:‘渐至佳境。

’”唐代房玄龄等编撰《晋书·顾恺之传》引述此事曰:“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

曰:‘渐入佳境。

’”二者答话的区别相差一字。

“至”者,(从甲处)到乙处。

“入”者,(从甲处)进入到乙处。

后者强调进入,更为生动。

这一故事已成为“渐入佳境”内含的一个比喻,让人有具体形象而又有趣的联想。

“渐入佳境”自此流传下来,唐以后多用来鉴赏或评述诗文作品。

今用于指进入越来越美的境界或兴味越来越浓的感受。

[作者通联:华中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顾恺之郑板桥

顾恺之郑板桥

顾恺之郑板桥顾恺之相传,有一年春天,他要出远门,于是就把自己满意的画作集中起来,放在一个柜子里,又用纸封好,题上字,交给一位叫桓玄的人代为保管。

桓玄收到柜子后,竟偷偷地把柜子打开,一看里边都是精彩的画作,就把画全部取出,又把空柜子封好。

两个月后,恺之回来了,桓玄把柜子还给恺之,并说,柜子还给你,我可未动。

等把柜子拿回家,打开一看,一张画也没有了。

恺之惊叹道:妙画有灵,变化而去,犹如人之羽化登仙,太妙了!太妙了!(《晋书.文苑。

顾恺之传》)又有一次,还是他的那位“好”朋友桓玄,非常郑重地对他说:你看,我手中拿的这片树叶,是一片神叶,是蝉用来藏身的,人拿了它,贴在自己的额上,别人就立刻看不见你了。

恺之听了特别高兴,而且特别相信。

随即把那片叶拿过来,贴在自己额头上。

略过了一会儿,桓玄竟然在他面前撒起尿来,恺之不以为怪,反而相信桓玄看不见他了,所以才有如此动作。

倒吃甘蔗顾恺之经常吃甘蔗,总是从尾部先吃直到根部。

有人感到奇怪,他说:“渐入佳境。

”板桥妙笔战盐商有一天,某盐商将一个私自贩盐的小贩扭送到县衙门,要县令板桥处以重罚。

板桥一见那个小贩,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知他为生活所逼,不得不如此。

于是,顿生怜悯之心,他想戏弄一下这个盐商。

就对盐商说:“这个小贩应当加重处罚,我准备给他戴上枷锁,立街示众,好不好?”盐商笑眯眯地说:“好!好!”板桥当即命衙役抱来一些芦席,用细木片做托,认真扎好,中间挖一个大圆孔。

他又画了许多竹子和兰花,题了字,贴在芦枷上。

然后让小贩套在脖子上,站在盐商的门口示众。

因板桥向以诗、书、画号称“三绝”,画的竹子和兰花,尤其名播四海。

许多人都想目睹为快,更渴望能得到他的墨宝。

所以当小贩戴着芦枷往盐商门前一站,立即招引很多人围观,整个县城都为之哄动了,盐商的门堵得水泄不通,生意一点也做不成。

盐商只好到县衙内哀求板桥放了那个小贩。

竹影墙他才学极高,其画更是出名,许多人求其画而不可得。

据说郑板桥的画非常传神,能够使画中之物成真。

晋书顾恺之传文言文练习

晋书顾恺之传文言文练习

顾恺之传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

恺之博学有才气,尝为《筝赋》成,谓人曰:“吾赋之比嵇康①琴,不赏者必以后出相遗,深识者亦当以高奇见贵。

”恺之好谐谑,人多爱狎.之。

后为殷仲堪参军,亦深被眷接。

仲堪在荆州,恺之尝因假还,仲堪特以布帆借之,至破冢,遭风大败。

恺之与仲堪笺曰:“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

行人安稳,布帆无恙。

”还至荆州,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

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

”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

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尤善丹青,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

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精。

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恺之尝以一厨②画糊题③其前,寄桓玄,皆其深所珍惜者。

玄乃发其厨后,窃取画,而缄闭如旧以还之,绐.云未开。

恺之见封题如初,但失其画,直云妙画通灵,变化而去,亦犹人之登仙,了无怪色。

义熙初,为散骑常侍,与谢瞻连省④,夜于月下长咏,谢每遥赞之,恺之弥.自力忘倦。

瞻将眠,令人代己,恺之不觉有异,遂申旦⑤而止。

尤信小术,以为求之必得。

桓玄尝以一柳叶绐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

”恺之喜,引叶自蔽,玄就溺焉,恺之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初,恺之在桓温府,常云:“恺之体中痴黠各半,合而论之,正得平耳。

”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年六十二,卒于官,所著文集及《启蒙记》行于世。

(选自《晋书.列传第二十六.文苑》,有删节)【①嵇康:东晋名士,“竹林七贤”之首,精通音律,尤善弹琴。

②厨:盒子,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橱”。

③糊题:指贴封条。

④连省:官署相连。

⑤申旦:自夜达旦,即通宵达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恺之弥.自力忘倦弥:长,久B. 绐.云未开绐:欺骗C. 此蝉所翳.叶也翳:遮蔽,引申为隐藏D.人多狎.之狎:戏弄2、下列语句,全部都表现顾恺之“痴”的一组是:(3分)①恺之好谐谑,人多爱狎.之②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③直云妙画通灵,变化而去④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精⑤令人代己,恺之不觉有异,遂申旦而止⑥恺之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顾恺之》阅读答案.doc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顾恺之》阅读答案.doc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顾恺之》阅读答案-文言文阅读及答案-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博学有才气。

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

恺之每食甘蔗,恒自梢至根。

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尤善丹青①,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

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

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

尤信小术②,以为求之必得。

人尝以一柳叶绐③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

恺之喜,引叶自蔽,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注]①丹青:指绘画。

②小术:小技巧,小法术。

③绐:欺骗。

大语文阅读网(选自《晋书文苑》,有删改)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若云兴霞蔚(2)恒自梢至根(3)尤善丹青(4)故俗传恺之有三绝10.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山川之状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B.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D.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

翻译:大语文阅读网(2)以为求之必得。

翻译:12.根据文章内容,用文中词语填空。

(2分)谢安对顾恺之非常器重,是因为顾恺之的;顾恺之竟然相信一片柳叶能遮蔽自己,并非常珍视它,足以显示他的。

【答案】9.(4分)(1)好像(2)常常(3)擅长(4)流传、传说(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10.(2分)A11.(4分)(1)(顾恺之)每每画起人像,在当时都是极好的。

(2)(顾恺之)认为追求它一定会得到。

(每句2分,意对即可)12.(2分)画绝痴绝(每点1分)。

东晋大画家顾恺之传

东晋大画家顾恺之传

东晋大画家顾恺之传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东晋时期著名的画家。

多才多艺的名士顾恺之出身于江南的土著士族家庭。

根据《无锡顾氏宗谱》记载,顾氏祖上先后有多人出仕过孙吴和西晋政权。

祖父顾毗,字子治,晋康帝时任散骑常侍,后迁光禄卿。

父亲顾悦之,字君叔,历任扬州别驾、尚书右丞。

顾恺之的生卒时间,史籍缺载。

根据有关史料进行考证,生年约在晋康帝建元二年到晋穆帝永和二年(344—346)之间,卒年在晋安帝义熙元年到三年(405—407)之间。

顾恺之的仕途并不顺利。

最初,他在桓温的大司马府担任参军。

桓温死后,他转而依附殷仲堪,任荆州刺史府的参军。

殷仲堪被桓玄杀死后,顾恺之改投在桓玄的门下。

直到晚年,他才进入中央政府任散骑常侍,不过很快也就去世了。

他的官职虽然一直不高,但颇有名气。

时人都传颂顾恺之有三绝,即痴绝、才绝和画绝。

所谓痴绝,是说他为人性格率真、通脱、喜欢谐谑,并带有痴呆的傻气。

才绝是称赞他博学多艺擅长诗文,有才气。

画绝则是肯定他的绘画技艺的。

《晋书》本传记载了很多有关他的“痴”的故事。

有些人常常为此捉弄和侮辱他。

顾恺之曾把一橱珍存的画委托桓玄保存。

他知道桓玄性贪,为防止桓玄做手脚,特意将橱门封个严严实实。

桓玄没有动橱前的糊题,而是撬开画橱的后板,将画尽数盗走后,重新钉好。

待顾恺之取橱的时候,发现画已全部丢失,他没有发火,只是说:“我的这些画大约能通灵气,好像人们能修炼成仙一样,变化而去了。

”有一次,桓玄把一片柳叶说成是隐身宝。

顾恺之接到后,桓玄就往他身上撒尿,并说宝器显灵看不见他。

顾恺之只好承认是个宝。

其实,顾恺之非常清楚这一切都是桓玄捣的鬼,只是不敢认真计较。

当时,东晋统治阶级内部的争夺相当激烈。

桓玄权倾内外,阴险狠毒,顾恺之寄食门下,势单力薄,根本不是桓玄的对手。

所以他不得不装痴卖傻,宁可受点委屈,也不在争强斗胜中做了无谓的牺牲品。

桓温看出顾恺之的痴里有黠,曾说他一半是痴,一半是黠,合起来是个正常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书·顾恺之传原文
原文: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

恺之博学有才气,尝为《筝赋》成,谓人曰:吾赋之比嵇康琴,不赏者必以后出相遗,深识者亦当以高奇见贵。

恺之好谐谑,人多爱狎之。

后为殷仲堪参军,亦深被眷接。

仲堪在荆州,恺之尝因假还,仲堪特以布帆借之,至破冢,遭风大败。

恺之与仲堪笺曰: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

行人安稳,布帆无恙。

还至荆州,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

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

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

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尤善丹青,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

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睛。

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恺之每写起人形,妙绝于时。

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

恺之矜伐过实,少年因相称誉以为戏弄。

又为吟咏,自谓得先贤风制。

或请其作洛生咏,答曰:何至作老婢声!义熙初,为散骑常侍,与谢瞻连省①,夜于月下长咏,谢每遥赞之,恺之弥自力忘倦。

瞻将眠,令人代己,恺之不觉有异,遂申旦而止。

尤信小术②,以为求之必得。

桓玄尝以一柳叶绐③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

恺之喜,引叶自蔽,玄就溺焉,恺之信其不见己也,甚
以珍之。

初,恺之在桓温府,常云:恺之体中痴黠各半,合而论之,正得平耳。

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年六十二,卒于官,所著文集及《启蒙记》行于世。

(《晋书顾恺之传》)注:①连省:官署相连②术:法术③给:欺骗
译文:
顾恺之字长康,是晋陵无锡人。

恺之博学有才气,曾经写《筝赋》,完成后,对人说我的赋可比嵇康的琴声,不欣赏的人一定因为是后罪之作儿舍弃它,非常赏识的人也会因它非同凡响而重视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