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材料及适性课程设计
印刷材料课程设计

印刷材料课程设计前言印刷材料是印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印刷品的质量和运用。
本文档旨在设计一门印刷材料课程,通过对课程的内容、教学方式、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让学生全面了解印刷材料并掌握基本的印刷材料知识与技能。
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能够熟悉印刷材料的种类、特点、质量检测、用途、应用范围等方面知识;2.能够掌握常用的印刷材料的使用方法,如版材、油墨、印刷纸张等;3.能够了解印刷材料的生产原理及工艺。
技能目标1.能够熟悉并掌握印刷材料的基本操作方法;2.能够根据不同的印刷产品需求,选择合适的印刷材料进行生产;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印刷材料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印刷材料的敬畏之心,注重质量;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从创新材料的角度解决现有问题;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升他们的沟通协调能力。
教学大纲一、印刷材料基础知识1.印刷材料的定义、种类和特点;2.印刷材料的质量检测方法;3.常见的印刷材料的用途及其应用范围;4.印刷材料的生产原理及工艺。
二、版材1.印刷版的种类、特点和用途;2.版面设置和调整;3.印版的制作和处理。
三、油墨1.印刷油墨的种类及其特点;2.印刷油墨的选用原则;3.油墨的调配与使用。
四、印刷纸张1.印刷纸张的种类及其特点;2.纸张的表面处理及其效果;3.纸张的选用与应用。
五、印刷材料的质量控制1.印刷材料的质量标准;2.印刷材料的严格质量控制机制;3.印刷材料的质量控制操作步骤。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实验操作、课程讨论、考核评价等方式。
其中,课堂教学主要以讲授印刷材料基础知识为主,加深学生对印刷材料的整体概念和了解。
案例分析主要基于实际案例,结合课程知识点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解决,让学生学以致用。
实验操作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印刷材料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提高操作能力。
课程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让学生在小组内对印刷材料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和解决,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印刷材料及适性》课程设计2012

课程设计内容:
(1)同种四色版油墨,采用三种不同的纸张(例如 铜版纸、胶版纸、新闻纸),在合适的印刷条 件(印刷压力、速度、墨膜厚度(相对应于不同 纸张,其理论注油墨量不同,铜版纸1.2µ m、 胶版纸2.2µ m 、新闻纸3.5µ m??))下使用 C-1型IGT印刷适性仪打样,包括Y、M、C单色 和R、G、B叠印样条,待干燥后分别采用密度 计和分光色度计测量数据(测色时,一定要垫几 张相同样纸在测试样品的底部),分析纸张主要 性能对印刷品颜色再现的影响。
优:实验动手能力很强,报告的结构符合大纲要求,对实验结果 与材料的构成、工艺关系有深入分析,曲线图使用坐标纸,并有 综合分析,有实验误差分析,并能根据课堂的知识进行综合评价, 对不同纸张生产过程与印刷适性的关系进行全面的分析,有课程 设计的收获与体会的。 良:实验动手能力比较强,报告结构基本符合大纲要求,但缺少 1-2项内容,对实验结果与材料的构成、工艺的关系有比较完整分 析,曲线图使用坐标纸,判定为良。 中:实验动手能力一般,对实验结果与材料的构成、工艺的关系 有少量分析,字数符合要求,但内容少2-3项。 及格:实验动手能力一般,凡是只按单项实验形式,进行原理叙 述、实验并得出数据,但对实验结果与材料的构成的关系无分析。 不及格:没有完成规定的任务,数据、结论均有错误,抄袭他人 数据或分析报告者。
6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实验时间安排:
每班分两到三个大组
每组一半人配、测油墨性能,一半人用原墨打色样条、测色,并且要观摩未参 与的实验项目的操作过程。 21日下午:集中讲解实验事项和安排
合作完成综合实验中的内容:
周一:上午8.10 -9.30 第1,2组 10.00-12.30 下午1.30-7.00 周二:第3,4组 上午8.10-12.30 第5,6组 下午1.30-7.00 周三:第7,8组 上午8.10-12.30 第9,10组 下午1.30-7.00 周四:第11,12组 上午8.10-12.30 第X,X组…… 周五:第X,X组……? 一般是油墨打样后第二天测试颜色,或是上午打样下午测色。 于一周内交课程设计论文(7月6日前交!!!)。 为提高效率,减少实验操作不当,在不影响正常实验的前提下,提倡后续小组的同 学派出代表观摩前一小组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 每个小组的成员中,可由老师抽出一个实验操作比较规范的同学帮助指导下一小组 的学生进行实验。
《印刷材料与适性》课程实验网络教学模式的探索

印刷材料与适性》课程实验网络教学模式的探索1. 引言《印刷材料与适性》课程是印刷工程专业的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
课程主要针对印刷过程所涉及的纸张及油墨的结构、组成、生产工艺和印刷适性进行深入系统的讲授,将常见印刷的原料、结构和性能之间建立联系,为学生掌握相关理论、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实验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充实,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
因此,对传统的围绕课堂教学设置实验的形式进行改革探索,建立更有效的实验教学模式,成为目前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课题。
网络教学是利用已经普及的电脑和宽带网络等硬件环境,依托专业的网络现场教学平台,实现异地、同时、实时、互动教学和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是“实地现场教学”模式的强有力的补充,是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总体趋势和目标。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教学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网络教学的数字化、资源共享化、时效性、交互性、教学个别化等优势日益明显,已成为高校重要的教学模式之一。
探索将网络教学与专业课程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依据网络教学多媒体化、交互性强的特点,丰富传统的先讲后做的单一模式,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实验教学内容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支撑和辅助作用,也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2. 课程实验的现状与问题目前所开实验主要针对《印刷材料与适性》课堂教学中的纸张和油墨基本性能的测试,多为验证性实验。
实验前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进行预习。
传统的实验指导书内容多以文字和图片为主,学生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较好地对实验原理进行学习和掌握,但是学生无法通过指导书直观地了解实际仪器的操作过程和步骤。
因此实验前还需要老师对仪器操作进行演示讲解,降低课堂效率。
实验一般为老师先做演示性示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重复实验,对测试原理和方法进行验证。
印刷材料与适性 实验指导书

«印刷材料与适性»实验指导书印刷工程实验中心实验一纸张的基本性能检测小实验一:纸张定量、紧度和厚度的测试一、实验目的和内容纸张的定量是指纸张单位面积的质量,以2/g m表示,又称为“克重”,是构成纸张规格的基本定量。
纸张的紧度是指每立方厘米纸张的质量,以3/g m表示。
该单位与物质的密度单位相同,因此,也称纸张的紧度为表观密度。
纸张的厚度是指纸张的薄厚程度,是检测纸张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印刷中,要求纸张的厚度要均匀一致,否则会给印刷质量带来大的影响。
纸页成形过程中纤维受到造纸机运转方向较大的牵引力作用,使纤维大多数沿造纸机运转方向排列,造成横纵方向上性能的差别。
纵向是指在纸页抄造过程中与造纸机运行方向平行的为纸张的纵向;横向是指在纸页抄造过程中与造纸机运行方向垂直的方向为纸张的横向。
本实验的目的是利用纸张天平、厚度测试的专用仪器,对印刷常用纸张进行测量,同时计算所测纸张的厚度、定量和紧度,以便学会评价纸张质量的方法。
二、实验仪器和材料1、纸张厚度测定仪2、电子天平3、书写纸、胶版纸、铜版纸和白版纸4、裁刀,尺子,水,小盆,双面胶和剪刀三、电子天平的结构和操作1、电子天平的结构图1为BP-310型电子天平的结构图11、秤盘2、屏蔽环3、作法定计量仪器用的计量检定合格标签4、菜单—去连锁开关5、地脚螺栓6、除皮键7、打印键8、功能键9、调校键10、CF(清除键)11、开关键12、显示器13、带有计算参数的计量检定合格标签14、电源接口15、具有CE标记的型号牌16、数据接口17、水平仪18、防盗装置19、防风罩20、玻璃罩21、秤盘托架2、BP-310S型电子天平的操作⑴预热为了达到理想的测量结果,电子天平在初次接通或长时间断电之后,至少需要30分钟的预热时间,只有这样,天平才能达到所需要的工作温度。
⑵自检在接通电源以后,电子称量系统会实现自检功能。
当显示器显示零时,自检过程即告结束,此时,天平工作准备就绪。
印刷材料及适性课件绪论

绪论
一、印刷材料及适性在印刷专业的重要性:
➢从印刷的五要素(原稿,印版,承印物,油墨,印 刷机)来看;
➢从材料性能对印品质量的影响方面来看; ➢从经济技术的角度来看。
二、印刷材料及适性课程内容及课时的安排:
➢ 文化用纸:如新闻纸,书刊纸,特殊印刷纸,书写纸,艺 术用纸;
卷筒新闻纸
裁切后的单张新闻纸
书刊印刷纸
书样
宣纸 白色和彩色胶版纸
钞 票 纸 和 人 民 币 证券纸
➢工、农业技术用纸:衬垫纸,油毡种茶叶袋滤纸
食品包装纸 各种玻璃纸
鸡皮纸 羊皮纸
印刷材料及适性
Material of Printing & Printability
湖南工业大学包装与材料工程学院
College of Packaging & Material Engineering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赵东柏
一、本课程的基本信息:
– 课程编号:B04028 – 课程中文名称:印刷材料及适性 – 课程英文名称: Printing Materials &
牛皮纸
各种箱纸板制作的包装箱 瓦楞纸板
➢ 生活用纸。
卫 生 纸
七、印刷纸的种类: ➢ 涂料纸:铜版纸,玻璃卡纸,粉卡纸;
铜版纸
玻璃卡纸
➢非涂料纸:凸版纸,胶版纸,新闻纸等。
白卡纸 单面涂布白纸板
米卡纸
八、国内外印刷纸的发展趋势:
➢ 印刷方式方面:通过采用表面涂布与施胶技术,使纸向 适合胶、凹印方向发展;
印刷相关课程设计

印刷相关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印刷术的历史发展,掌握印刷技术的基本原理;2.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印刷方法的优缺点,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3. 学生能够解释印刷过程中色彩、排版和材料选择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印刷技术知识,设计并制作简单的印刷作品;2. 学生能够运用比较和分析的方法,对不同印刷技术进行评价;3. 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印刷作品的制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印刷相关知识,培养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2. 学生在印刷作品制作过程中,培养审美观念和创新精神;3. 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学会沟通、协作,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4. 学生能够关注印刷行业的发展,树立环保意识,认识到印刷技术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责任。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审美观念。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关注个体差异,提高学生的印刷技术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印刷术的历史发展:介绍印刷术的起源、演变过程,重点讲解活字印刷、平板印刷和数字印刷等主要印刷技术的发展。
教材章节:第一章《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2. 印刷技术原理:讲解印刷过程中涉及的压力、油墨、纸张等基本要素,以及各种印刷方法(如凸版印刷、凹版印刷、孔版印刷等)的原理。
教材章节:第二章《印刷技术原理与分类》3. 印刷工艺与应用:分析不同印刷工艺的特点、适用范围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教材章节:第三章《印刷工艺与应用》4. 印刷作品设计与制作:教授学生如何进行印刷作品的设计、排版、色彩搭配等,指导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印刷作品。
教材章节:第四章《印刷设计与制作》5. 印刷行业现状与环保意识:介绍印刷行业的发展现状,强调环保材料与技术在印刷行业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印刷材料及适应课程设计

印刷材料及适应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需要掌握印刷材料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了解印刷材料的历史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不同印刷材料进行识别和评价;能够分析印刷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印刷材料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对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印刷材料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印刷材料的历史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印刷材料的基本概念:介绍印刷材料的定义、功能和分类。
2.印刷材料的特点:阐述印刷材料的特点,如可印刷性、耐磨性、质地等。
3.印刷材料的分类:介绍常见的印刷材料,如纸张、塑料、金属等。
4.印刷材料的历史发展:概述印刷材料的历史发展,从古代的雕版印刷到现代的数字印刷。
5.印刷材料的现状和未来趋势:分析当前印刷材料市场的现状,探讨未来印刷材料的发展趋势。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章节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包括: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印刷材料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体系。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具体的印刷材料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印刷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
3.实验法:学生通过动手实验,了解印刷材料的特性和性能,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4.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印刷材料的认识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章节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印刷材料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材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印刷材料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展示印刷材料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4.实验设备:准备印刷材料的实验设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印刷材料及适性课程设计

印刷材料及适性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印刷材料的基本概念,掌握不同印刷材料的分类及特点;2. 学生能了解印刷材料适性的评价标准,掌握印刷品质量与材料选择的关系;3. 学生能掌握印刷过程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提高印刷品制作的质量。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选择合适的印刷材料;2. 学生能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印刷材料适性检测的基本方法;3. 学生能在团队协作中,运用印刷材料知识,完成印刷品制作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印刷材料及适性研究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精神;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在印刷材料选择中关注资源节约和环保;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印刷技术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在掌握印刷材料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环保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分解,教师可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和评估,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印刷材料基本知识:介绍印刷材料的分类、特点及应用场景,如纸张、塑料、金属箔等;分析各类印刷材料的优缺点,使学生了解不同印刷材料的适用范围。
2. 印刷材料适性评价:讲解印刷材料适性的评价标准,如表面张力、吸墨性、耐摩擦性等;介绍印刷材料适性检测方法,使学生掌握如何评价印刷材料的性能。
3. 印刷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分析印刷过程中常见问题,如糊版、蹭脏、墨迹不干等,探讨这些问题与印刷材料的关系;介绍相应的解决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如下:第一课时:印刷材料基本知识,包括教材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第二课时:印刷材料适性评价,包括教材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第三课时:印刷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包括教材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刷材料及适性课程设计一、综述(一)纸纸是印刷过程中的主要耗材之一,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印刷品的质量,现在业界常用纸的印刷适性来衡量其质量的好坏。
不同的纸又具有不同的印刷适性。
1.纸的分类纸的种类成千上万,现仅举例三种最为常用的纸进行介绍。
(1)铜版纸铜版纸又称为印刷涂布纸,这种纸是在原纸上涂布一层白色浆料,经过压光而制成的纸,表面平滑,白度较高,纸纤维分布均匀,薄厚一致,伸缩性小,有较好的弹性和较强的抗水性和抗性能,对油墨的接受性十分良好。
主要用于印刷画册、封面以及精美的产品等。
(2)胶版纸胶版纸伸缩性小,对油墨的吸收性均匀,平滑度好,质地紧密,不透明度好,白度好,抗水性能较强,适用于平版印刷,常用于印刷书刊正文等。
(3)新闻纸顾名思义,新闻纸多用于印刷报纸而得名。
新闻纸质地松软,吸墨性强,有一定的抗强度,但正反面、横纵向差别较大,抗水性较差。
由于新闻纸以机械方法制浆,故含有大量残留的木素和其他杂质,易发黄、变脆,不宜长期存放。
2.纸的印刷适性纸的印刷适性就是指直接影响印刷品质量的纸的性质,包括纸的平滑度、油墨吸收性、光学性质和力学性质等。
现就与印刷品色域相关的性能作一下阐述。
(1)平滑度(印刷平滑度)纸是一种可压缩性材料,在印刷压力下,纸的印刷平滑度是纸表观平滑度与表面可压缩性的综合体现。
纸的平滑度是发映纸表面平整、光滑程度的性能指标。
纸平滑度不同,印刷中油墨与纸接触的紧密程度就不同,最终影响油墨的转移程度及图文是否清晰等方面。
平滑度的测量通常采用空气泄漏法,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采用通过一定体积空气所用的时间来表示,以秒为单位,另一种是用纸粗糙度——PPS值表示。
(2)光泽度光泽度是纸表面镜面反射的程度,主要取决于纸表面的粗糙度和构成纸的物质的性质。
光泽度高的纸,在相同的条件下,油墨的色强度大,而色偏和灰度小,否则墨层的色强度低,色偏和灰度比较高,造成彩色套印灰平衡控制困难。
(3)白度纸是图文信息的载体,其白度直接影响印刷品的色彩。
油墨转移到纸上后,通过色料减色法和色光加色法形成色彩。
纸白度低,则吸收过多的光线,油墨的色彩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影响图像颜色的色相、明度、饱和度,造成色彩灰暗,对比度差,画面呆板,层次少。
(4)油墨的吸收性能在实际印刷中,纸对油墨的吸收性可分为两个阶段:加压渗透和自由渗透,主要取决于印刷压力和纸表面空隙结构的分布。
通常采用K&N值来表示纸对油墨的吸收性能。
(二)油墨油墨是印刷不可缺少的材料,它是由作为分散相的颜料和作为连续相的连接料组成的稳定均匀的混合物,其流变性能对印刷品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1.粘度粘度是检测油墨流变性能的主要指标,它表示流体流动时摩擦阻力的大小。
通常采用平行板粘度计测量出粘度、屈服值、丝头长短、软硬程度和流动度等。
也可用锥板粘度计考察油墨的触变性。
2.粘着性(Tack值)粘着性是指油墨抵抗墨层分离的力。
通常采用油墨粘性测定仪来测量粘性和粘性增值。
3.撤粘剂撤粘剂是一种膏状物质,稠而疏松柔软,没有粘着性,其作用是降低油墨的Tack值,而最好不改变其流动度。
二、实验本次综合性实验分为两大部分:纸部分和油墨部分,通过两部分实验,掌握不同种类纸对印刷品色彩再现的影响,同时体会不同浓度的添加剂对油墨性能的影响。
(一)实验方案:经过前期查找资料,小组讨论,确定出如下实验方案。
1.分别测定铜版纸、胶版纸、新闻纸三种植的白度、光泽度、平滑度和PPS值;2.用TGS牌原墨进行打样,然后用X-Rite分光密度计分别对各个色块进行颜色和密度的测定;3.用平行板粘度计、锥板粘度计、油墨粘性测定仪分别测量原墨和含1%、3%、5%、7%、9%撤粘剂的油墨的粘度、粘性等各项流变性能。
注:由于时间关系,暂且忽略由纸正反面带来的影响。
(二)实验过程1.纸部分(1)纸部分性能的测定A.纸白度测量a.实验仪器:WSB-Ⅱd/o白度计b.实验原理:通过测定纸定向蓝光(457nm)反射率,来表示纸的白度。
c.主要实验步骤:①开机后,选择457nm光源,用黑板校零,用标准白板校准;②分别测试铜版纸、胶版纸、新闻纸的白度,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1—1—a中。
d.实验数据实验条件:光源:457nm入射光角度:45°反射光角度:0°表1—1—a 纸白度测量数据e.数据分析:①从上表数据看,白度:铜版纸>胶版纸>新闻纸;②铜版纸表面有一层白色涂层,涂料中的颜料白度很大(有的是用二氧化钛),因而白度大;③胶版纸在制浆后进行了一定的漂白,而且加填了填料,使得纸白度提高;④新闻纸采用机械法制浆,残留大量木素,而且也没有经过漂白或者涂布,因而白度低。
B.纸光泽度测量a.实验仪器:UGV-5D变角光泽仪b.实验原理:通过测定纸镜面反射的能力,来表示纸的光泽度。
c.主要实验步骤:①开机后,选择75°角度,调零后,用黑玻璃板进行校准;②分别测试铜版纸、胶版纸、新闻纸的光泽度,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1—1—b中。
d.实验数据实验条件:入射光角度:75°e.①从上表数据看,光泽度:铜版纸>胶版纸>新闻纸;②铜版纸表面有一层白色涂层,涂料填补了纸表面的凹坑,使得光泽度大大提高;③胶版纸、新闻纸表面并没有进行涂布,表面凹凸不平,故镜面反射程度不大,光泽度下降,但胶版纸表面经过了一定的施胶,故光泽度相对于新闻纸会高点。
C.纸表面平滑度测量a.实验仪器:“ZPD-10B”型无汞纸平滑度测定仪b.实验原理:空气泄漏法,即在一定的真空度、一定的面积、一定的试验压力下,测定一定容积的空气,通过试样和玻璃砧之间的接触表面所需的时间用“s”表示。
试样越平滑,它与玻璃砧接触就愈紧密,空气通过的速度就愈慢,需要的时间就愈长。
c.主要实验步骤:①开机后,将纸样夹入仪器,按动操作钮,真空泵开始工作。
当容腔与外界气压压差为53.33kpa时,三个指示灯依次燃亮,真空泵停止工作;②外界空气逐步进入容腔,使外压差变小,当50.66kpa指示灯一灭,数字显示器开始同步计数,当48.00kpa指示灯一灭,计数同时停止,此时显示器上显示出的数值即是该纸样的平滑度值。
③分别使用铜版纸、胶版纸、新闻纸重复上述步骤,将实验数据d.实验数据实验条件:测试压力:53.33kpa~50.66kpa数据单位:s表1—3 纸平滑度测试数据e.①从上表数据看,平滑度:铜版纸>胶版纸>新闻纸;②铜版纸表面有一层白色涂层,涂料填补了纸表面的凹坑,使得空气泄露的时间增大,极提高了平滑度;③胶版纸表面并没有进行涂布,故相对铜版纸平滑度低,但是胶版纸表面进行了施胶,故平滑度相对于新闻纸较大;④新闻纸没有涂布,也没有施胶,故平滑度最低。
D.纸表面粗糙度测量(PPS值测量)a.实验仪器:PPS粗糙度测定仪b.实验原理:同样采用空气泄漏法,但更接近实际印刷的压力。
通过将试样压在一个平的金属圆环和弹性衬垫之间,将测量环与纸面之间泄漏的空气流量,换算成以μm表示的绝对单位的粗糙度值,同时可以直接预测出填充纸面凹坑所需的墨膜厚度。
c.主要实验步骤:①打开机器和空气压力泵,保证气压达到300-600KPa;②分别测定在“CP500”、“CP1000”、“CP2000”三个压力档下的PPS值;③分别使用铜版纸、胶版纸、新闻纸重复上述步骤,将实验数据d.实验数据实验条件:数据单位:μm表1—1—d 纸表面粗糙度测量数据①从上表数据看,横向分析:对于同一种纸,粗糙度:CP500>CP1000>CP2000;②纵向分析,对于同一种压力,粗糙度:铜版纸<胶版纸<新闻纸;③铜版纸表面有一层白色涂层,涂料填补了纸表面的凹坑,使得填充纸面凹坑所需的墨膜厚度降低,即PPS值较小;④胶版纸表面并没有进行涂布,故相对铜版纸表面凹坑深,但经过了一定的施胶,故比新闻纸PPS值低;⑤新闻纸没有涂布,也没有施胶,故填充纸面凹坑所需的墨膜厚度最大,即粗糙度最大。
(2)不通纸对印刷品颜色再现的影响测试a.实验仪器:IGT印刷适性仪、X—Rite分光密度计b.实验原理:在不同纸上用相应上墨量进行印刷,用X—Rite分光密度计对6种纽介堡颜色进行颜色测试,确定出相应的色域,同时测量不同色块的密度,计算出c.主要实验步骤:①向注墨器分别灌入TGS牌的黄、品、青墨;②用注墨器在IGT印刷适性仪上分别注入墨量为0.1ml的黄、品、青色油墨,匀墨均匀后,将墨转移到印版上,再用IGT印刷适性仪分别按品黄、青品、青黄的顺序分别对铜版纸纸进行印刷(黄色作为第二色进行印刷);③用X—Rite分光密度计分别对各个色块进行颜色和密度的测量,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1—2—A中;④换用胶版纸进行试验,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1—2—B中;⑤换用新闻纸进行试验,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1—2—C中;d.实验数据(样条另附)注:在进行颜色测量时,每个色块共测试5次,去除最大值和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实验条件:油墨品牌:TGS印刷速度:0.2m/s印刷压力:625N温度:30℃湿度:45%表1—2—A 铜版纸颜色和密度测量结果(注墨量:0.1ml)印刷速度:0.2m/s 印刷压力:625N 温度:30℃湿度:45%印刷速度:0.2m/s 印刷压力:625N 温度:30℃湿度:45%印刷速度:0.2m/s 印刷压力:625N 温度:30℃湿度:45%色相误差=%100⨯--L H LM , 灰度=%100⨯H L饱和度=%1001⨯-)(H L色效率=%10021⨯+-)(HML其中,H ——油墨最大密度值 L ——油墨最小密度值M ——介于L 和M 之间的密度值计算出色相误差、灰度、饱和度、色效率。
为方便对比,将密度数据整合为如下一表:表1—2—D 不同纸样条颜色测量结果注墨量:铜版纸0.1ml ,胶版纸0.17ml ,新闻纸0.24ml 印刷速度:0.2m/s 印刷压力:625N 温度:30℃ 湿度:45%利用表中的x、y色品坐标,画出如下色品图:图1—2—1D 不同纸的色域围图\-=e.数据分析:①从上图可知,铜版纸色域围最大,胶版纸和新闻纸的色域都在铜版纸色域之,且二者之间大部分重叠;②从表1—2—D看,密度变化趋势:铜版纸>新闻纸>胶版纸;③色相误差变化趋势:铜版纸>胶版纸>新闻纸;④色效率变化趋势:铜版纸>胶版纸>新闻纸;⑤灰度变化趋势:铜版纸<胶版纸<新闻纸,饱和度变化趋势:铜版纸>胶版纸>新闻纸;⑥综合来看,铜版纸平滑度高,白度大,光泽度高,所形成的颜色密度大,故形成的颜色种类多,色域围大;⑦从表1—2—D中可以看出,黄色油墨的密度对于新闻纸有反常,这是由于黄色是弱色,其光密度随纸的变化不明显,同时也与新闻纸注墨量大、吸收性好有关,另外,也与测量时忽略了纸的正反面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