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香菱学诗优秀教案

香菱学诗优秀教案香菱学诗优秀教案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香菱学诗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整体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学会作者以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及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学习小说的要点与方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难点】1、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2、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香菱学诗》选自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文、王熙凤、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性格的艺术形象。
本文主人公香菱是个苦命的女子,她文化底子不深,但她学诗终于取得成功,文中着重描写了她的苦吟,但苦吟不是她取得成功的唯一原因,对此,我们应结合她学诗的全过程,作广泛而深入的'探究,以便从中获取有益的启迪。
二、整体感知,读中学读1、关于香菱、教师介绍: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
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受尽折磨。
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
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
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这使得香菱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
后来正妻金桂一来,她的命运更为不堪,很快便被折磨死了。
2、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一至两遍,整体感知课文。
香菱学诗黛玉教诗香菱求教理论讲解香菱谈诗欣赏指导香菱做诗创作扶持三、合作探究,精读悟情香菱是一个怎样的女子?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选代表交流。
《香菱学诗》教学教案 香菱学诗教案

《香菱学诗》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香菱学诗》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3)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抒发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词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态度。
(3)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成长过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香菱学诗》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3)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表达。
(2)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
1. 导入新课:(1)简介《香菱学诗》的作者和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交流。
3. 课堂讲解:(1)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讲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表达。
4. 案例分析:(1)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经验。
(2)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成长过程。
5.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诗歌的欣赏和评价。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6. 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欣赏的重要性和方法。
四、作业布置1. 背诵课文《香菱学诗》。
2. 写一篇关于《香菱学诗》的读后感。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分析鉴赏。
2. 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3. 针对教学难点,思考下一步的教学策略。
六、教学策略1. 互动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案例教学: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让学生从中汲取经验,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精选9篇)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香菱学诗》教学设计(精选9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香菱学诗》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篇1【设计理念】九年级学生已学过不少小说,对小说知识有一定的理解,能够自主阅读感悟小说。
本课重在引导学生梳理小说结构,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命运,学会感悟交流、合作探究,提高品读小说的能力,学习香菱专注勤勉的学习精神。
【教材分析】《香菱学诗》节选自《红楼梦》,本文作者写香菱学诗的主旨是讴歌被侮辱被欺压的女性形象,香菱和大观园里其他下层人物一样,不甘心自己的坎坷命运,不甘心泯灭自己的聪明才智。
她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学诗过程是对社会的不屈抗争,同时也揭露了封建社会对优秀人才的无情扼杀。
香菱学诗,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的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的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后,终于成功。
香菱作的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咏月用的词藻堆砌起来,凑合成篇。
没有表达真情实感,了无新意;她的第二首诗就有所进步了,能用情景烘托,渐渐地放开了手脚;第三首诗终于成功了,流露了真情实感。
【学习目标】1、知识和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整体把握内容,了解作者曹雪芹及其《红楼梦》的文学常识。
梳理结构,揣摩思路,感知主旨,了解本文语言、细节描写,及通过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
2、过程和方法:熟读课文,疏通文意,品味欣赏精彩语段,把握香菱苦志学诗的性格特征。
合作探究难点语句,理解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读古典名著,借鉴优秀文化传统,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的高尚情操。
学习香菱专注勤勉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跳读、品味、探究课文,梳理结构,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理解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香菱学诗公开课教案

香菱学诗公开课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香菱学诗》是一篇以诗歌创作为主题的课文,通过讲述香菱学习诗歌的过程,展示了诗歌的魅力和创作的美好。
本课将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味,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香菱学习诗歌的过程。
学生能够欣赏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歌的意境。
1.2.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创作等方式,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对诗歌的热爱。
1.3 教学重点1.3.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的魅力。
1.3.2 学会欣赏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歌的意境。
1.3.3 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
1.4 教学难点1.4.1 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
1.4.2 如何指导学生欣赏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歌的意境。
1.4.3 如何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
第二章:香菱学诗的过程2.1 香菱的学习动机通过阅读课文,了解香菱学习诗歌的动机,引导学生理解香菱对诗歌的热爱。
2.2 香菱的学习方法分析香菱学习诗歌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香菱的努力和毅力。
2.3 香菱的学习成果通过阅读香菱创作的诗歌,让学生感受香菱的学习成果,体会诗歌的魅力。
第三章:欣赏诗歌的韵律美3.1 诗歌的韵律美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韵律美,让学生通过阅读、朗诵等方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2 诗歌的节奏和韵脚分析诗歌的节奏和韵脚,让学生理解诗歌的韵律美是如何形成的。
3.3 诗歌的韵律美在表达上的作用通过分析诗歌的表达,让学生理解诗歌的韵律美在表达上的作用。
第四章:体会诗歌的意境4.1 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意境,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感受诗歌的意境。
4.2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是如何形成的。
4.3 诗歌的意境在表达上的作用通过分析诗歌的表达,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在表达上的作用。
第五章:诗歌创作实践5.1 诗歌创作的准备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的准备,让学生理解诗歌创作的基本要素。
九年级上册语文《香菱学诗》教案【优秀6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香菱学诗》教案【优秀6篇】布置作业:篇一1、课外阅读《红楼梦》的有关章节,浅析黛玉性格的复杂性。
2、香菱与宝钗是姑嫂关系,同住一室,香菱为什么不跟宝钗学诗?3、写一篇读后感:香菱学诗的启示。
九年级上册语文《香菱学诗》教案篇二达标训练1.填空。
《香菱学诗》一文选自________,该书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列为我国“四大古典白话小说”。
本文作者是________(朝代)小说家________(姓名),名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
本文刻画的主要人物是________。
2.文中黛玉说香菱是“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而宝钗却说她“本来呆头呆脑的”,两个人的看法截然不同,是否矛盾?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列举你学过的李白、杜甫、王维的诗各一首,并选其中一首说说它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提高1.一个孤苦的女子,痴心学诗,是对艺术的崇拜,还是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你从中得到些什么样的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面是香菱诗作的第三稿(即“梦中所得”那一首),仔细品味一番,说说跟前两稿相比,这首诗好在什么地方。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香菱学诗》教案设计【9篇】

《香菱学诗》教案设计【9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香菱学诗》教案设计【9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上册语文《香菱学诗》教案篇一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六重对话的阅读方法。
2.理解人物形象的创作意义。
教学重点:多角度理解人物行为的意义。
教学难点:作者创作人物形象的目的。
主要方法:对话分析法。
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间播放《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并配上红楼女子图片)。
师:听着这曲《枉凝眉》,让我们走进文学巨著《红楼梦》!《红楼梦》是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铸就的一部“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文学巨著。
有人说;“平生不读《红楼梦》,满腹诗书亦枉然。
”可见《红楼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之高。
为什么这部书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我们且以其中的一个片断来品析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香菱学诗》。
【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学习观照的阅读方法。
2.理解人物形象的创作意义。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标题是个主谓短语,假如在标题中添进一个字,来形容香菱学诗的状态,你觉得应填什么字?香菱学诗(苦、乐、善、喜、痴…..)作者曹雪芹是怎样评价香菱学诗的?[从文章第八自然段找出八个字---苦志学诗、精血诚聚]。
师:可见曹雪芹对香菱学诗是给予了高度评价,那么香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子,她的身世和故事背景又如何呢?三、多边观照,深入理解1.简要介绍香菱身世和故事的背景,引出话题。
【结合三幅图片简介人物身世。
】明确:香菱,原名英莲(谐音应怜),是乡绅甄士隐的独生女,掌上明珠。
三岁元宵节观灯走失,几经人贩子拐卖,最后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作侍妾,命运坎坷、饱受摧残的香菱最终年纪轻轻不幸重病而亡。
这样一个苦命女子在《红楼梦》里却不同凡响,她进入薛家后被薛蟠呼来唤去,饱受折磨。
初中语文《香菱学诗》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香菱学诗》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香菱学诗》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感悟来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学审美观。
(3)培养学生勇于挑战自我、追求梦想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课文《香菱学诗》的主要内容及其人物形象。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培养合作精神。
4. 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例子,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香菱学诗》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参考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香菱学诗》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查阅相关资料,解决生字词和难点。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提问回答:鼓励学生积极提问,解答疑问。
5. 案例分析(1)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例子,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创作。
香菱学诗教案 《香菱学诗》教案(最新12篇)

香菱学诗教案《香菱学诗》教案(最新12篇)《香菱学诗》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细品黛玉指点香菱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和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从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启发;2.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3.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悲剧气韵;4.走进《红楼梦》,推介小说经典片段,借助网络,浏览红楼梦相关网站。
教学重点:1.品味诗学传薪,把握写作津梁;2.把握神态、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1.反复品读课文,至少精读三到四遍,以写作角度为突破口,把握全篇;2.借助网络,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大多数初读者都会被它的博大精深、纷繁复杂、深奥难懂所吓倒,常常是肃然起敬,望而生畏。
没有进人红楼,就永远不知它的真正伟大。
2.走进主人公——香菱。
二、探究以下问题:①香菱有着怎样的身世和处境?明确: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
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凌辱和折磨。
薛蟠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
②结合作品内容讨论: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出文中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加以分析。
明确:精华灵秀,悟性极强。
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
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
进人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
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
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
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
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
在黛玉的诱导下,香菱的视野不断扩大,当她进人创作冲动状态时,形象光彩夺目:“连房也不人,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对这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地描绘出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2.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3.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从而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过程和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价值观和情感趋向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要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作者介绍1、姓名:曹雪芹(1715? ——1764?),名霑,字梦阮,号雪芹。
又号芹圃、芹溪居士。
2、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
3、生活经历:曹雪芹的一生经历了曹家由兴衰到衰败的过程,早年过着豪华的公子生活,晚年却穷愁潦倒,卖画度日,生活于贫困之中。
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曹雪芹深刻地思考自己的经历,对社会上种种黑暗产生了不满,这就为创作《红楼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曹雪芹的家庭是一个百年望族的贵族世家。
从曾祖父曹玺起,到他父亲都任江宁织造要职。
曹雪芹的童年,正当曹家极盛时期,在南京过着“锦衣纨裤” “饫甘餍肥”的豪华生活。
雍正五年,曹雪芹十三岁,他的父亲获罪革职,全部家产被查抄,全家由南京迁到北京,他的青壮年是在家境由盛而衰的过程中度过的。
四十岁后,他进入了凄苦的晚年。
他家迁到北京西郊,生活日渐贫困,竟然到了食粥赊酒、围毡御寒、卖画谋生的境地。
大约在一七六四年除夕,因贫病无医,加上爱子夭折,过度伤痛,而离开了人间。
4、成就:曹雪芹是一位诗人。
他的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代诗人李贺。
他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
但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小说的创作。
他的小说《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最高峰,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
可惜,在他生前,全书没有完稿。
今传《红楼梦》120回本,其中前80回的绝大部分出自他的手笔,后40回则传为高鹗所续。
80回以后他已写出一部分初稿,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流传下来。
二、《红楼梦》介绍1、《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小说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2、作者:全书共120回,前80回作者是曹雪芹,后40回作者是高颚,他们生活的年代都是清代。
3、主要内容: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的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4、本文选自《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三、香菱介绍1、姓名:香菱,本名甄英莲(偕音真应怜)2、身份:甄世隐的女儿。
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
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凌辱和折磨。
薛蟠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
3、遭遇:小时候生得极可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三岁那年元宵,在看社火花灯时被骗子拐走,过了几年,侥幸遇到个“风流人品”的冯公子冯渊(偕音逢冤)真心正意地要买她,不料又碰到了薛蟠。
打死了冯渊,生拖死拽地抢走香菱。
香菱被薛蟠强买为妾后,被改名为香菱。
当薛蟠外出经商时,香菱得以跟宝钗一起住进了大观园。
后来在园子里,周瑞家的问她:“你几岁投身到这里?”又问:“你父母在那里呢?今年十几了?本处是那里的人?”香菱只摇头说:“不记得了。
”香菱生得袅娜纤巧,做人行事又温柔安静。
但后来薛蟠正妻夏金桂一来,她的命运就更为不堪,备受夏金桂的折磨,不仅名字被改为秋菱,还险遭谋害。
薛蟠出狱后,把香菱扶了正,后难产而死。
小说中出场最早的薄命女,自幼被拐,十几岁时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为妾;后来正妻金桂一来,她的命运就更为不堪,很快就被折磨致死了。
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概述三要素1、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3 段)写香菱在黛玉的指导下读书第 1 段:读律诗的章法、对仗、平仄、立意第2-3 段:检查香菱对王诗的理解程度第二部分:(4-8 段)写香菱在黛玉的指导下写诗第 4 段:第一稿“措词不雅”第5-6 段:第二稿“过于穿凿”第7-8 段:第三稿“精血诚聚”2、小说的三要素(1)人物:香菱、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等(2)中心事件:林黛玉教香菱学诗(3)环境:清代、贾府五、阅读课文,思考:(一)请概括香菱学诗的步骤1、拜黛玉为师;2、并在黛玉的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3、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4、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二)香菱学诗过程1、拜师;2、初作—呆;3、再作—疯;4、三作:魔,最后苦志学诗,精血诚聚(三)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专心致志,废寝忘食、苦志学诗,精血诚聚良好的资质、较高的领悟力有好老师的指点大观园这个优雅美好洁净的环境分不开,环境造就人,在这里香菱得到了精神的解放,他的聪明才智初才得以显露出来。
(四)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人?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
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
进入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
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
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
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
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 。
2、精华灵秀,悟性极强。
在林黛玉的指导下,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 “疯”“魔”的程度。
3、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精神食粮的大量摄入,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她说:“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
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她举了《塞上》一首为例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像见了这景的。
”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动人的形象。
香菱所体会到的,正是今天已众所周知的艺术辩证规律。
(五)课文中的林黛玉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如何理解?明确: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是林黛玉主要的性格,但在本文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位诗人气质的林姑娘,哪里还有什么小性儿,她热情指导香菱,不厌其烦,不顾劳累,显现出了光风霁月般的襟怀。
从她给香菱所开的书目来看,她的学识积累又是何等的深厚呵!富于才情的林黛玉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主要内容就是读诗、作诗。
文学这片广袤的土地可供她这位寄人篱下、冰清玉洁的孤女自由地翱翔。
联想个人的身世,林黛玉对香菱这无父无母的孤儿富有同情,也很有好感。
所以当香菱求教于她时,她饶有兴致地承担起老师的责任。
她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
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
”她简单明确地提出了作诗的要领,使香菱打消了不少顾虑,很快缩短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
(六)体会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方法。
明确:曹雪芹是横绝千古的天才,他善于运用细腻准确的语言塑造人物。
《红楼梦》中四百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个个音容笑貌有别、性格鲜明独特。
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无论是主子,还是奴仆,都给予了分寸恰当的描写,浓淡相宜,恰到好处,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美的享受。
《红楼梦》里人物的出场入场,一颦一笑,来龙去脉,口角眉梢,心头话尾,舌尖牙缝,歌哭笑骂,正经,胡调……没有一处不是活灵活现的。
例如,描写香菱刻苦构思诗歌就非常传神。
在黛玉的诱导下,香菱的视野不断扩大,当她进入创作冲动状态时,形象光彩夺目:“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对这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地描绘出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联系香菱的这份苦心学诗、精血诚聚与她的悲惨身世,我们怎能不感叹造物者的不公!这种通过人物语言和动作神态表现心理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而《红楼梦》则把它发展到极致。
它与作家通过自己的叙述,从旁静止地分析人物心理相比,更显得跳脱生姿而又富于内涵,同时也更符合生活实际。
六、拓宽延伸1.通过塑造香菱这一形象,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在本文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讴歌了香菱这个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子。
香菱这样的人竟然和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凌辱作践。
那薛蟠只会胡扯“女儿愁,洞房里撺出了大马猴”之类,是极端粗陋鄙俗之人。
香菱的境遇又那么值得同情惋惜!封建社会如此扼杀人才!不公平到这等地步!这正是需要读者明白的道理,也正是作者美学观点之体现。
2.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试作分析。
明确:《红楼梦》在描写人物时,女性无疑是最重要的,所以才有人评价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
曹雪芹以其精细的雕塑力,创造出许多个性鲜明、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
他不仅对袅娜风流的林黛玉,对有着炭火一般热情而被生生扑灭了的晴雯,而且对那个不惜用生命来证明自己清白的尤三姐都充满了强烈的同情和赞美。
和封建社会蔑视女子、虐待女子的腐朽思想相反,曹雪芹提出了尊重女性,提高女性地位的新思想,并且歌颂了女子的多才多艺,赞扬了女子反迫害反虐待的斗争精神。
他曾这样写到:“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
”把女子提高到比男子更高的地位。
推崇女子,鄙弃男子,这就把几千年来“男尊女卑”不正当的地位颠倒过来,这样的思想认识对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伦理纲常是一个猛烈的冲击,充分体现出曹雪芹反对封建礼教的超人勇气和远见卓识。
3、通过林黛玉指导香菱学诗,体现了曹雪芹怎样的诗歌创作思想?这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作用?提示:林黛玉收香菱作学生,提出做诗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要多读。
黛玉让香菱诵读王维的五言律诗一百首,杜甫的七言律诗一二百首,李白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
“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这种方法对于我们学写诗也是非常正确而必要的。
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你对诗歌的语言感知能力就会越来越强,诗歌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
这好比盖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地基越牢固,房子也就可以盖得越高大。
诵读就是学好诗歌的根基,这是提高鉴赏能力的根本途径。
其次,黛玉认为,要学诗就要学一流的。
王维的五言律诗是最好的,除了杜甫,没有人能赶得上他;七言律诗,杜甫的诗要是打一百分的话,恐怕要再找出一个八十分的都不可能,后来一个李商隐也还可以;七言绝句,那是不会有人写得过李白的了。
这三个人,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王维人称“诗佛”,唐朝的诗歌,成就最高的就是他们三位了,以前一直是这样评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