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地域文化

合集下载

青海地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青海地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4、河湟皮影戏的唱腔和器乐伴奏很有特色。河湟各民族的刺 绣工艺品,种类繁多,反映了这一地区各民族人民群众的审美观 念 。
四 、以吐谷 浑文化 为代 表 的鲜卑文 化
1、吐谷浑最早是人名,后成为国名,其后又成为民族名。吐 谷浑国由鲜卑王室和羌人民众所组成。所以,吐谷浑文化是古代鲜 卑文化和羌文化的基础上发展成的一种文化形态,是我国草原文化 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5647(2006)05- 0046 04
青海地域 文化 与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
谢 佐
(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青海 西宁 810000)
摘要 :青海从历 史上就是个少数民族聚居地 ,各民族人 民在这里创造 出了丰 富多彩 的民族文化 ,留存下 了丰厚 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 。更好地定位与保护好这 些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 ,对于发展 青海的经济和 民族文化具有极其重 要 的 意 义 。
发现最早的一面铜镜I大通上孙家寨和同德宗 日遗址发现的彩陶上 的舞蹈纹饰是我国文化史上的重大发现I青海岩画是阴山岩画的延 伸和发展,反映了我国北方草原文化走廊的丰富内涵。
二、以热贡艺术和玉树歌舞为代表的三江源文化
1、热贡艺术指热贡地区 (即青海同仁地区)各民族群众在漫 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产品。包括绘画艺术 品唐卡、堆绣、音乐 (山歌、曲艺、说唱艺术)、舞蹈 (神舞、螭 舞、军舞、法舞、於菟古风舞等)、民 间文学和僧侣文学、建筑艺 术、造型艺术、藏戏等。热贡艺术 以藏传佛教色彩比较浓厚为特 征 。
吐谷浑国的鼎盛时期,其疆域东西三千里——西到新疆南部, 东到甘肃西部;南北千里——北到祁连山脉,南到果洛、玉树地 区。吐谷浑发展畜牧业,兼及农业,非常注重商贸,成为丝绸之路 上的经济桥梁和文化使者,对西部民族融合和开拓西部曾作出过重 大贡献 。

关于青海的知识

关于青海的知识

关于青海的知识青海,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

青海省是中国的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

这里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自然风光。

下面将从地理、民族、文化和旅游四个方面来介绍青海的知识。

地理方面,青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中国的第四大省份,总面积约为72.3万平方公里。

青海省地势高原,平均海拔3000多米,是中国的高原省份之一。

青海省境内有三大山脉:祁连山、昆仑山和唐古拉山,其中祁连山是中国著名的山脉之一。

此外,青海省还有中国第三大湖泊——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

青海省的气候多样,有高寒气候、温带气候和寒温带气候等不同类型的气候。

民族方面,青海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

青海省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占主体,其他少数民族有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等。

藏族是青海省的主要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语言、宗教和文化传统。

青海省的民族文化多元,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文化方面,青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海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青海省的传统文化以藏传佛教为主导,这里有许多著名的寺庙和佛教文化遗址,如塔尔寺、青海湖南岸的贡嘎寺等。

此外,青海省还有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如藏族的唐卡画、蒙古族的马头琴等。

青海省的传统文化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旅游方面,青海是中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青海省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景观。

青海湖是青海省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青海湖周围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是中国重要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此外,青海省还有许多其他著名的景点,如茶卡盐湖、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敦煌莫高窟等。

这些景点展示了青海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着无数的游客。

青海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独特文化的地方。

它的地理环境、多元民族和丰富文化使其成为中国一个重要的省级行政区和旅游目的地。

青海民俗

青海民俗

青海民俗青海是我国多民族聚居地区之一,全省除汉族外,世居青海的主要有藏、回、土、撒拉和蒙古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的风情。

藏族是青海少数民族中的主体民族,从全国藏族分布看,青海是藏族分布最多的省(区)之一。

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藏族歌舞旋律明快,节奏强烈、舞姿优美,动作豪放。

赛马、赛牦牛、射箭、摔跤、登山等都是藏族十分喜爱的传统民族体育活动。

土族是青海高原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勤劳纯朴、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成为本民族的优良传统,国内外游客到互助土族之乡游览,已成为省内极具吸引力的民族风情旅游项目之一。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境内。

生活习俗大多同回族相似,但也有自己的特点。

据历史考证,撒拉族先民700多年前从中亚撒马尔罕迁到循化街子一带定居,后来在民间有各种各样美妙动人的神话传说,给撒拉族这个民族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蒙古族主要分布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民族。

他们非常注重礼节,宾客来访,全家人在蒙古包外恭迎,并用“霍仁木”(全羊席)盛情招待,席间拿出自己酿制的传统饮料马奶酒为客人助兴。

蒙古族人热情奔放,喜爱歌舞,每年七、八月间都要在草原上举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

届时,杀牛、宰羊,喝酒唱歌,还要举行射箭、打靶、赛马、摔跤等活动。

回族,主要聚居宁夏回族自治区以及甘肃、青海、新疆、河南、河北、山东、云南等省区,其余散居全国各地。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在回族聚居地方,多建有清真寺。

每年举行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三大节日。

青海人类历史根据研究得知,在距今2万多年前,青海柴达木金地的气候温暖湿润,淡水湖泊众多,水生植物非常丰富,成群的食草类动物在湖滨的疏林草原上奔走觅食。

被今天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称为“小柴旦人”的青海先民,就在这里以狩猎为生,用简单的生产工具获取食物。

1982年,在小柴旦湖滨沙砾层中发现的刮削器、刻具和钻具等打制石器,经现代技术测定,距今已有2.3万年。

青海的风俗名称

青海的风俗名称

青海的风俗名称
青海的风俗名称是丰富多彩的,其中包括:
1. 藏戏:藏戏是青海地区传统的文艺表演形式,以唱、舞、演、打等形式表现出来。

藏戏有多种类型,如水乡戏、扎什伦布寺戏、格萨尔王传奇戏等。

2. 藏族婚礼:藏族婚礼是藏族人民最为盛大的节日之一,通常持续3-7天。

婚礼期间,新郎新娘进行各种仪式和活动,如舞蹈、唱歌、祈福等。

3. 青海湖祈福:每年农历六月,青海人民会在青海湖边举行传统的祈福仪式,祈求丰收、平安、健康等。

4. 青海湖赛马会:青海湖赛马会是青海地区的一项传统运动。

每年农历七月,青海湖畔会举行盛大的赛马活动,吸引了来自各地的观众和选手。

5. 藏族舞蹈:藏族舞蹈是青海地区的一项传统文化艺术,以其优美的姿态、高度的艺术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藏族舞蹈有多种形式,如藏舞、土舞、歌舞等。

6. 朝觐:青海地区有着众多的回族和其他穆斯林信仰者,每年会前往麦加朝觐。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穿上传统的朝觐服饰,做出各种虔诚的礼仪和祷告。

- 1 -。

青海文化风俗介绍

青海文化风俗介绍

青海农村家家户户都居住在 庄廓院内,所谓庄廓院实际 上是由高大的土筑围墙、厚 实的大门组成的四合院。庄 廓一词为青海方言,庄者村 庄,俗称庄子,廓即郭,字 义为城墙外围之防护墙。庄 廓一词如何演绎而来,笔者 不得要领。但庄廓与城郭似 乎有联系。 青海庄廓院看似简单土气, 却有着深远的历史性和很强 的实用性。由于青海地处边 远,气候高寒,长期的战乱、 严酷的环境造成了它独有的 风格。唐宋以来,青海战火 连绵,烽烟不息。兵燹匪患 长期困扰百姓。明代伊始, 建城堡、设驿站、屯兵移民 为国策。所以县有城池,村 有堡子,户有庄廓,都是防 御性很强的生活居所。
语自己的独特风格。其语言、语法很有特点,有“主语+谓 语+宾语”格式,也有“主语++宾语谓语”格式。 青海方言的词汇形象生动、富有魅力,加之发音轻柔,有 类关语,形成细腻、委婉、幽默、轻快的风格。人们说话 时方言加普通话,又产生了一种青海的普通话“青普话”。 青海方言按照可以分为:循化、化隆、民和、乐都、湟中 (平安、互助)、湟源、大通(门源)、西宁等八种,其 主要区别在于发音和咬字上。
花儿花儿是流行于我国甘肃、青海和宁夏、新疆等四区七、
八个民族中的一种民歌。她有着独特的歌词格律和音乐旋律, 作品浩繁,曲调丰富,文学艺术价值很高。她是我国民间文学 中的一枝秀丽多姿、丰彩闪烁的“花儿”,
热贡艺术
热贡艺术作为藏传佛教绘画 艺术的典范,是我国文化遗 产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它包括绘画(壁画、卷轴画 即唐卡)、雕塑(泥塑、木雕、 石雕)、堆绣(剪堆、刺绣)、 建筑彩绘、图案、沙盘画艺 术、酥油花等多种艺术形式。 特别是唐卡艺术品作为热贡 艺术的精髓,被誉为“中国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宝库中一 颗璀璨的明珠”和“青藏高 原上的一朵艺术奇葩”。黄 南作为热贡艺术的原产地, 现如今在所辖同仁县隆务河 两岸的村落已形成了“家家 有画室、人人是画师”的创 作盛况,也造就了像尖措、 夏吾才让等一大批国

青海的风土人情及旅游景点推荐

青海的风土人情及旅游景点推荐

青海的风土人情及旅游景点推荐
青海的风土人情
青海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

下面是青海的一些风土人情:
藏传佛教文化:青海是藏传佛教的发祥地之一,有着丰富的藏传佛教文化遗产,如塔尔寺、拉卜楞寺等,成为青海的重要文化标志。

牧民文化:青海是中国最大的牧区之一,有着丰富的牧民文化,如藏族、土族等,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方式而著名。

高原自然风光:青海拥有着独特的高原自然风光,如青海湖、茶卡盐湖、祁连山等,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而著名。

青海旅游景点推荐
青海是一个有着浓郁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地区,下面是青海的几个著名景点:
青海湖:它是青海的著名景点之一,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之一,以其独特的高原湖泊景观和生态环境而著名。

塔尔寺:它是青海的一处藏传佛教文化遗产,是中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藏传佛教寺庙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价值而著名。

茶卡盐湖:它是青海的一处自然风光景点,是中国最美丽、最神秘的盐湖之一,以其独特的盐湖景观和奇特的地貌而著名。

祁连山:它是青海的一处自然景观,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山脉之一,以其独特的高山雪景和自然风光而著名。

青海旅游注意事项
在青海旅游时,游客需要注意高原反应,适当休息、补充水分;
在青海旅游时,游客需要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在青海旅游时,游客需要注意环境保护,不随意乱扔垃圾;
在青海旅游时,游客需要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共秩序;
在青海旅游时,游客需要注意个人财物安全,尤其是在人多拥挤的地方。

青海历史文化简介

青海历史文化简介

青海历史文化简介
青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属中国的西北部,面积163万平方公里。

地处中国、中亚、西亚、南亚四大文化板块的交汇处,是中国地理版图的“三大中心”之一。

青海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自新石器时代起,青海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并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

从夏商周到唐宋,青海出现了许多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形态。

在这些历史时期里,青海形成了具有多元一体特征的历史文化格局,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奠定了基础。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青海先后形成了四个不同的经济文化区域。

即:
河湟地区
河湟地区是青海省历史上最早形成的经济文化区域之一,它是青海历史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心地带,也是青藏高原史前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

河湟地区的史前文明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一为新石器时代至夏代之前,以河湟地区先民创造的原始氏族公社为主体;二为夏代至元代,以河湟地区先民创造的部落联盟形式的奴隶制国家和奴隶制王朝为主体。

这两个时期对青海历史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 1 —1 —。

青海人文特色介绍

青海人文特色介绍

青海人文特色介绍青海省是中国的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多信仰的省份,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多样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海人文特色丰富,包括语言文字、民族风情、宗教信仰、建筑艺术等多个方面。

一、语言文字青海省有着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其中最广泛使用的是汉、藏、蒙语等。

在汉语方面,青海汉语有着独特的方言特色,在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与普通话都有很大的差异。

藏语是青海省另一个重要的语言,是当地藏族人民的母语和正式语言。

蒙古语则被蒙古族人民广泛使用,成为当地的第二种官方语言。

此外,青海省还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唐卡、经幡、扎染、羌绣、蒙古族马头琴等,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当地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上珍贵的文化遗产。

二、民族风情青海省是中国少数民族分布集中地区之一,拥有26个少数民族。

各民族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和特色文化,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藏族、蒙古族和土族。

藏族风情淳朴、纯真,文明含蓄,善于歌唱和跳舞,具有独特的服装和建筑风格。

蒙古族勇敢而豪放,善于歌唱和马术表演,对草原的热爱和感悟深刻。

土族则重视生态保护,具有独特的婚姻习俗和祭祀活动。

三、宗教信仰青海省是宗教多元化的地区,拥有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多种宗教信仰。

其中,佛教被当地民众广泛信仰,藏区的寺庙是当地人们重要的信仰场所,每年春节、卫塞节等节日都吸引着大量朝圣者前来。

伊斯兰教在城市和草原地区也有很多信徒,清真寺和回民餐馆是城市里的重要景点。

基督教则受到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和外来人士的信仰。

四、建筑艺术青海省的建筑艺术也具有独特的特色。

藏式建筑是当地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其外观庄重、富有民族风情,色彩鲜艳,装饰精美。

以拉萨布达拉宫、扎什伦布寺、塔尔寺为代表的大型寺庙,更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艺术精品。

此外,青海省还有许多其他建筑形式,如民居建筑、城市建筑、园林建筑等,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

总之,青海省是中国的一个多元化、多元文化、多民族的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人文特色,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值得深入学习和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项选择题(20个)
1、青海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万年前的()晚期。

A、新石器时代
B、青铜器时代
C、旧石器时代
D、金石并用时代
答案:C
2、约在距今约6000年前,青海地区进入了()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

A、辛店文化
B、齐家文化
C、卡约文化
D、马家窑文化
答案:D
3、发达而且规模宏大的()是马家窑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

A、制铜业
B、制陶业暨彩陶文化
C、石器制造业
D、青铜器制造业
答案:B
4、齐家文化除铜器之外值得注意的又一文化元素是()。

A、彩陶文化
B、青铜器文化
C、玉文化
D、建筑文化
答案:C
5、()对我们研究高原早期民族如藏族、羌族的起源历史和社会发展以及民族交流的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A、宗日文化
B、齐家文化
C、卡约文化
D、马家窑文化
答案:A
6、两汉时期,()是青海地区最有特色的文化。

A、汉族文化
B、藏族文化
C、鲜卑人文化
D、羌人文化
答案:D
7、东晋隆安元年 (397年), 河西鲜卑秃发氏首领秃发乌孤在青海境内建立了(),存在了18年,对开拓河湟地区、促进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

A、前秦政权
B、后凉政权
C、南凉政权
D、吐谷浑政权
答案:C
8、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青海境内建立的(),立国达350年之久,极大地促进了青海经济社会的发展。

A、前秦政权
B、后凉政权
C、南凉政权
D、吐谷浑政权
答案:D
9、南北朝时期青海境内的()即青海道由于河西的战乱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A、丝绸之路南道
B、丝绸之路西道
C、丝绸之路北道
D、丝绸之路
答案:A
10、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在青海兴起,对青海社会进步
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A、道学
B、佛学
C、藏传佛教
D、儒学
答案:D
11、()西巡,征服了吐谷浑,疏通了丝绸之路,发展了中西贸易的目的,并在青海湖地区重设西海郡,使中原王朝直接统辖地区延伸到整个青海北半部地区晚期。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太祖
答案:B
12、青海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万年前的()晚期。

A、新石器时代
B、青铜器时代
C、旧石器时代
D、金石并用时代
答案:C
13、吐蕃对河西、陇右的统治一直维系到()中期,延续了百年之久,对青海地区的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A、9世纪
B、8世纪
C、7世纪
D、10世纪
答案:A
14、()被后世誉为沟通汉藏两族联系的“黄金桥”,其线路,经今青海民和古鄯、乐都、西宁、湟源,过日月山至拉萨
A、丝绸之路南道
B、唐蕃古道
C、逻些沙州道
D、丝绸之路
答案:B
15、宋时期的()政权是继以西藏地区为中心的吐蕃王朝以后,青藏高原出现的又一个强盛的吐蕃政权。

A、吐谷浑
B、青唐吐蕃
C、南凉政权
D、吐蕃
答案:B
16、唃厮啰经济中最负盛名的是()。

A、兵器制造
B、驯养良马
C、屯田
D、锻造铁甲
答案:D
17、元代根据青海地区藏传佛教盛行的实际情况采取了()的统治方式。

A、土司制度
B、千百户制度
C、政教合一
D、土流参治
答案:C
18、明朝为了加强控制,在河湟地区实行()的治理政策。

A、土司制度
B、千百户制度
C、政教合一
D、土汉参治
答案:D
19、青海地处边卫,文化落后,明代的()开展,使得西宁地区文化教育落后的面貌有一定改观。

A、儒学教育
B、佛学教育
C、道教教育
D、社学
答案:B
20、()10月17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定成立青海省,西宁为省会,任命孙连仲为首届省主席。

A、1925年
B、1943年
C、1928年
D、1927年
答案:C
二、多项选择题(10个)
1、青海境内青铜器时代的考古文化主要有()。

A、齐家文化
B、卡约文化
C、诺木洪文化
D、辛店文化
E、马家窑文化
答案:ABCD
2、青海省境内的齐家文化遗址主要分布于东部河湟地区,特别是()最为密集。

A、西宁
B、民和
C、乐都
D、大通
E、湟中
答案: BC
3、南北朝时期青海地区形成了()。

A、西宁乐
B、凉州乐
C、湟中乐
D、狄乐
E、羌乐
答案: BDE
4、唐代在青海的政区制度大体沿袭隋朝而略有变化,设()州,辖县较隋时略有变化。

A、廓州
B、米川县
C、鄯州
D、湟水县
E、龙支县
答案: AC
5、青海省境内的齐家文化遗址主要分布于东部河湟地区,特别是()最为密集。

A、西宁
B、民和
C、乐都
D、大通
E、湟中
答案: BC
6、隋唐时期,青海地方文化中占主流的是()文化,它们相互之间的碰撞与交流,成为青海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最为密集。

A、匈奴文化
B、唐文化
C、汉族文化
D、吐蕃文化
E、藏族文化
答案: BD
7、清代编修的地方志如()等,保存了地方历史和现状的史料,成为今天宝贵的文化遗产。

A、光绪《西宁府续志》
B、顺治《西宁志》
C、乾隆《西宁府新志》
D、《循化志》
E、《西宁卫志》
答案: ABCD
8、到明代,青海境内形成的主要的少数民族有()
A、藏族、蒙古族
B、保安族
C、撒拉族
D、土族
E、回族
答案:A BCDE
9、塔尔寺的()被称为“艺术三绝”。

A雕塑 B、酥油花 C、绘画 D、堆绣 E、建筑
答案: BCD
10、清代初、中期,在青海境内的府城、县城办有少数、、),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

A、书院
B、小学堂
C、社学
D、儒学
E、中学堂
答案: ACD
三、判断分析题(10个)
1、1973年在大通上孙家寨和1995年在同德宗日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是青海马家窑文化的代表性作品。

()
答案:√
2、护羌校尉和金城郡的设置,是西汉中央政权开始对青海羌人地区行使有效管辖的开始。

( )
答案:√
3、两汉在青海东部湟水、黄河两岸实行军屯或民屯,并逐步扩大屯
田规模,开发了大片土地,大大提高了河湟地区的农业生产力。

( )
答案:√
4、魏晋南北朝时期,因受民族大迁徙和社会大动荡的影响,青海地区的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有了新的变化。

( )
答案:√
5、隋唐时期,河湟地区以畜牧业经济为主,同时并重开屯田。

( ) 答案:×
6、唐代青海地区佛教盛行,如今西宁北禅寺的两尊露天金刚像雕成于唐代。

( )
答案:√
7、甘青一代自唐朝以来是茶马互市的主要市场。

( )
答案:×
8、土司制度主要在青海的土族和藏族中实行,正式产生于明初。

( )
答案:×
9、自元代撒拉人先民迁徙循化后,经过不断补充和吸收新的成员,到明代中叶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 )
答案:√
10、民国时期青海的近代教育制度逐步确立,全省有初等、中等学校960所,在校学生5.4万余人。

( )
答案:√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